斋醮科仪 天师神韵
- 格式:doc
- 大小:12.64 KB
- 文档页数:2
齋醮早朝清旦科儀道眾立班步虛吟詠玉清樂 玉清聖境異諸天玉清樂以今清旦行事啟白師真煉得身形似鶴形玉清山上雨凾經有人問道無為事月在天邊水在瓶恭對師堦請稱籙職具位奉道設供修{齋醮}會主△△等同爐真香虔誠上啟上奏祖師玉京山上皇教主普天應供靈寶元中大法師祖師靈寶上古經師君祖師靈寶上古籍師君祖師靈寶上古度師君祖師靈寶領仙監齋大法師祖師萬法教主玄天上帝祖師大洞籙主七曲文昌宏仁大帝祖師三天祖師靈寶上古經師君教正一真君六合無窮高大帝祖師張葛許三師真君祖師三天左相真君祖師三天右相真君祖師女系嗣師真君祖師吳黃十一位真人祖師張陸杜三師真人祖師汪王莫三師真人祖師高元紫虛魏元君祖師西河救苦薩真人祖師金鼎妙化申真人祖師開光救苦甯真人祖師東華佐命仙鄉項真人祖師主煉亡魂九華真人祖師主煉仙魂南極真人祖師三十代天師虛靖弘悞妙道張真君祖師清河啟教法派源流洞靈張真君祖師左玄王真人祖師右玄趙真人東景太宇李先生東陽太宸李先生度師雙峯胡先生清溪通玄方先生堰亭守虛萬先生清玄元所李先生玄真德齋任先生玄明玉齋任先生玄元翠宇龔先生玄炁新宇嚴先生太玄梁宇楊先生守真燦寰楊先生守真騰霄任先生道仙相寰仏先生道常太寰雷先生道真雲集龔先生道清紹亭周先生金盛成甫劉先生金靜振寰任先生炁真翠吾韓先生仙成君錫趙先生守虛明賢馮先生守真尊德嚴先生守清道紀任先生守青承寵韓先生太真祥宇文先生太和文星趙先生德清掟先李先生清元景明文先生清通景昭文先生清明景暄文先生道微恢先文先生道微能經文先生道勝能維文先生道興承先文先生道永聖先文先生道微定一黃先生道炁賀之陳先生一成曜祖文先生一元惠然陳先生一靈灼然文先生元清萬古楊先生法賢素章袁先生一宗萬秀董先生一炁殿壁文先生度師一翠凡儀董先生一虛會傑董先生一應光美文先生一靜亮三朱先生元卿南堂董先生度師元佩紹堂董先生度師來起全元董先生來興豫山董先生來發永盛羅先生度師復勝盈庭董先生復靈瑞麟董先生復禎開雲董先生度師復誠集齋董先生復春錦雲羅先生度師復全純祖董先生復珍義山董先生本發習璋羅先生復佑通衢羅先生度師本昌奐軒董先生本立祝亭董先生本發槐軒董先生成英德軒董先生和甯子康張先生本宣煥甯董先生本祥名山孫先生本欽楫五秦先生和昌鳳朝張先生和榮廷珍張先生和泰定國趙先生度師本清紹亭董先生本星耀廷董先生和安子雲董先生和康子建董先生本全家猷陳先生本陽茂霖羅先生和順合清董先生度師和泰吉甫董先生和勳柏清董先生教霖炳臣董先生和景吉元董先生教典運鴻董先生度師教緒錫標張先生教斌炳權董先生教寬世坤趙先生教端天祥葛先生教明雲清郭先生祖師歷代傳經傳籙傳道傳符一派真人 恭望師慈不拾感通臨幸香壇主盟修奉 師座獻茶普供養靈寶諸真仙 伏以金烏滾滾杲日昭昭四明洞內現萬道之紅霞九炁天邊突一輪之赤火恭對天而請命敬對聖以投誠慈當清旦朝元之始是乃黃冠謁帝之辰仰師造之威光格凡情之悃幅以今清旦行道冒罪奏為入意願異感通曲從所奏伏願碧空朗照瑞氣崢嶸懸寶珠於空中降玉華於庭陛竚鸞輿之聖駕鑒憶悃之凡情使命曆之再延俾壽年之永久凶星退度善曜垂臨庶使{齋醮}功克諧圓滿玄孫與合壇眾等下情無任瞻望師庭激切屏營之至謹言[講雲] 道讃功舉道場眾等人各運心皈依三寶【功舉】合道場人同伸皈依欝羅蕭台至尊道寶 紫微瓊台至玄經寶 白玉珪台至仙師寶 【功雲】朝禮已竟念 玄元闡教天尊奏樂入皇壇在此接早朝臣聞參禮三上香俵香進皇壇步罡分燈捲亷若無皇壇在此朝奏運動鐃音 步虛朝奏【眾舉】朝禮 淨虛空 遍法界無上至尊 清微天宮會禹餘太赤 玉皇 勾陳 星主雷祖救苦 王母蟠桃會 朝禮已竟念玄元闡教天尊【磬舉】登壇頌按聞憫引穩念思【講雲】以今清旦行道法師上洞案香【上香】【功雲】朱陽九霄玉藹元晶麟鳳翱翔上朝玉京流結感化仙成克道願此丹禱隨煙迅升【講雲】人各禮師存念如法東方青帝 衛靈寶章 青靈禦京始陽光生回風混合九炁常寧賔霞參天散挹日精寶元珠營結兆形壽為逸阜澄日元停俱滅惡根{弟子齋壇}皈依願得長生熒域消散亡爽超升南方三炁衛靈寶章 丹靈晃耀玉宸玄司常保景化九回三枝瓊精明堂旋轉欝遲並羽中晨召魔皈依拔惡死炁楊益生機梵景靈明豁落玄歸帝命無情舉爾仙飛{弟子齋壇}皈依 願得長生熒域消散亡爽超升西方白帝衛靈寶章 皓靈潔映玄都嵳峩三界神符列籍大羅受煉金華玉液敷沱白藏植根遠避凶魔空洞清景大有無何定覺妙明上接空歌玄恩長生白元永和{弟子齋壇}皈依 願得長生熒域消散亡爽超升北方黑帝衛靈寶章 五靈欝勃三天挕陰太極元精太上帝心拔出五苦及靈華林累祖寃明萬神拱欽上合三華泥丸保生{弟子齋壇}皈依願得長生熒域消散亡爽超升中央黃帝衛靈寶章 玄靈元中暉光九霄三天煥晨欝革結翹飛混皇明靈風招搖過如春回按禦青軺億刼無傾曆種寃消與兆同久炁凝昭昭洞靈清淨梵炁逍遙{弟子齋壇}皈依 願得長生熒域消散亡爽超升五方五帝衛靈寶章小事接此不用前五方金真緣霞煥映三天飛雲丹霄諸仙控軿晨暉啟旦陰醫俱損九微震空五星迴旋萬天應感自然妙玄杳冥敬景分形百千玄珠光耀瑞降壇前生死蒙度灌煉金泉魔王恐懼合景三田{弟子齋壇}皈依願得長生熒域消散亡爽超升【講雲】上玉爐香降龍伏虎和氣結成丹元潔榮一至通靈神仙應下天澤自臨浮雲翔駕風雨肅清臣今朝奏逕達三天【磬舉】鳴發鼓二十四通【功雲】無上三天玄元始三炁太上五靈老虛無道君謹召出臣身中上元丹田赤子八景真人神王功曺五帝直符金童玉女侍衛靈官左右香官使者左右龍虎君左右捧香驛龍騎吏六甲陽神精光眾聖九宮八卦青龍白虎神君捧香使者值日香官使者三炁正神各三十六人出【再拜】【白雲】出者嚴粧冠帶顯服垂纓闕啟玄壇天真天帝此間土地裏域真官正神臣今正爾燒香早朝陞壇行道朝謁帝真禮謝十方謹謹奏為入意至竟以今朝奏願得三天三寶上帝特降萬天正真生炁匝繞臣身營衛玄壇庶使道場清淨內外成真天無氛穢地絕妖塵琳瑯振響十方肅清萬魔不幹精心上達即令所奏速達徑禦至真無極大道三清上聖昊天聖尊玉皇上帝萬靈御前【講雲】合座獻茶 普供養 靈寶諸天尊恭對天顏請稱籙職領籙奉道設供修【齋醮】會主△△等家修建以及羽眾等謹運真香上啟上奏 玉清聖境元始天尊上清真境靈寶天尊太清仙境降生天尊昊天至尊玉皇上帝聖主司命保生天尊上宮紫微天皇大帝中天星主北極大帝東宮慈父救苦天尊神霄真王長生大帝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承天效法土皇地祗先天大慈聖後元君金闕玉陛下恭炷真香虔誠拜請大聖三清應化天尊迎祥集福天尊大聖消災延壽天尊長生保命天尊大聖紫清介福天尊七元解厄天尊大聖八卦護生天尊九宮捍厄天尊大聖十方靈寶天尊十方妙行真人無上九霄天尊靈寶五師真君三元五老上帝十一大曜星君南北二鬥眾真二十八宿星君東西中鬥星君十二宮辰星君三台華蓋星君三山天曺官將五嶽五山真君水府眾真仙聖蓬萊閬苑晶仙當年本命星君流年主照玄像星府道德眾真祖師高真上聖 雷霆官將吏兵諸廟祀典神祗 家奉三教福神三界功曹使者齋醮】筵應感一切真仙在此請神行道恭望天慈曲垂洞鑒臣聞河出星圖上覩七元之像天開神宇中存眾妙之門玄之又玄道其可道譬其可而群星共北若照臨而萬物生焉仰之彌高斡玄璣而建鬥踈而不漏調綱紀以恢張有所必從無文不立作威福而變化善惡無差定輕重於權衡錙珠即等延生保命炳廽返行之道光照耀之功鋾魂鑄魄示卻老返行之道普受開度皆得生成自非天地之一開安得陰陽九轉是以交乾步巽想神化面密咒上聞心愫【表詞】宣奏文謹當拜進講雲開發法師開函拜表薰表 焚化回壇禮謝凡情上達大羅天凡情上達恩澤下臨【齋醮】主△△謝恩一十二禮諦詳【表詞】語灼見志誠臣聞玄都玉局分身普度於眾真浮世塵寰稽首俱瞻於九府天尊貴誠于不一人心請福再三是竭擎拳諒垂明鑒以今朝元行道請法眾運茲初稔上香願此香煙騰空逕上供養大羅三清三境天尊四禦十方眾聖臣等皈身皈命皈神皈依大道是以稔香功德皈流【齋醮】主△△冥心北極拜首中天伏願天清地寧得一而生尊物雲行雨施上九育而三才判即分至而歲期成陰陽運而人道立今燒香自皈依道寶大聖眾真玉尊至德道之後身入無形與道合真臨壇初獻茶普供養靈寶諸真仙二合臣聞玉天虛峙高懸碧落之天旋鬥垂忙景仰玄穹之像尊居弟而在上握化權以正中以今早朝行道請法眾等運茲二撚上香願此香煙騰空逕上供養五嶽真靈名山仙眾金闕玉陛高真臣等皈身皈命皈神皈依大道是以稔香功德皈流【齋醮】主△△洗心向道稽首投誠 伏願皋苦冰消福如川至迍蒙蹇剝即隨往之消豐漸升平又復泰來之長今故燒香自皈依經寶大聖眾真至真至德得道之後身入無形與道合真臨壇二獻茶普供養靈寶諸真仙二合臣聞位正北宸掌善惡生死之判星齊七政度權衡無量之分仰承端拱之臨敢敷謄之悃以今早朝行道請法眾等運茲三撚上香願此香煙騰空逕上供養北斗九皇上道帝君扶搡大帝水鄉閬苑真靈臣等皈身皈命皈神皈依大道是以稔香功德皈流【齋醮】主△△傾心向道請福延生伏願絳寶心恢育元陽之大寶身田牲水茲霑內固之英靈三魂混合於七元百病不功於回體今故燒香自皈依師寶大聖眾真至德至尊得道之後升入無形與道合真臨壇三獻茶普供養靈寶諸真仙二合入懺悔文【臣眾】等志心皈命十方無極太上靈寶天尊十方神仙諸靈官等虔誠懺悔伏願三景開明總是照臨之德五篇敷落廣宣懺謝之聞凢有禱祈必蒙感應以今奉為奉道設供△△總家開建玄壇修崇【齋醮】典仰祈景貺請福延生伏願星宮合照美成眾善之因經寶垂慈大賜合【家村】之福聞道之後升入無形與道合真 舉 人各恭敬 志心稽首禮謝太上無極大道三十六部真經百拜朝禮普禮玄宗大法師恭對天顏請稱籙職領籙奉道設供修【齋醮】會主△△等家 謹運真香 虔誠拜請太上虛無自然大羅至極九皇高真上聖天尊金闕玉陛瓊宮下 恭炷真香 虔誠拜請三清應化天尊玉光普照天尊懺愆謝過天尊十方靈寶天尊十一大曜星君南北二鬥眾真二十八宿星君諸廟祀典神祗家奉三教福神傳奏功曺土地【齋醮】筵應感一切真仙恭望天慈 洞囬照格臣聞虛無妙道運一炁而育三才自然成真散一炁而生萬物自龍漢之祖劫演法度人即赤明之開圖立功濟物舉冥官於地府致生籍於真南宮諸天備職於仙僚水路分司於拷較賞善罰惡罪馘毒以除凶救度群生覆考度品臣等添承戒籙宣道化凢伸修奉之忱願錫感通之應今為奉道△△等家投詞列悃恭薦微馨虔奉明靈仰祈鑒昭伏兾儼回鶴暫住鸞輿錫浩浩之洪庥獲巍巍之寵福又盧【齋醮】會主△△等家長幼爰從最劫乃至今生或三業之成愆或六情之罪結或生在皇宮月府或系天曺地府或頼赦原息蒙恩佑東華青簡紀結善功南極丹書注長生之字先亡往誓離苦生天眷屬親姻延齡百福子孫昌職祿馬增崇天時之疫痢無患人世之災不染龍神護衛居祉人甯水陸飛潛咸遂生成之牲士農工商悉蒙覆鑄之功凢在炎涼盡皈陶冶叢明天尊大慈之化下副小臣寸念之誠謹啟以聞早朝法事以周請發一十二願 一願一人人有慶二願二儀儀平誠三願三光光朗照四願四序序和平五願五行行順度六願六侓侓齊駢七願七星星朗照八願八節節安樂九願九皇皇福佑十願十神神延生十一願垂光光下燭榮疫疫消散十二願道炁炁常存亡爽爽超升存神複爐挕香如法金童諸靈官等當今臣登壇行道之所向來奉行△△事一供自然生金液丹碧之英百靈眾真交會在此洞案爐前當願學道得道希仙得仙道法昌行真風廣扇上願修【齋醮】主△△等家獲福無量臣等合宅蒙恩十方仙聖金童玉女接待香煙向來所啟之誠速達逕詣三清上聖昊天至尊玉皇上帝萬靈御前出壇頌道以齋為仙勤修登金闕故設大法橋普度諸人物宿世恩德報導心超然發生飛神仙都七祖鹹解脫信禮之者滅無邊罪長無量福田是故我皈依常當信禮再禮三禮之者了早朝事周師堦回向運動樂音 出皇壇入師壇 法師回向向來早朝升壇行道羽眾聯班變體成神啟師謁ye4慕{捲亷,步虛}朝奏燒香散花衛靈出關焚符召將步罡履鬥佈炁分形拜進△△朝[表詞]文一通三沐三薰再祈再叩飛函遣將祭酒上香上詣△△宮投進(亡用)首祈恩命告下羅酆昇三魂早赴瑤池遷七魄而逕登碧樂不經苦惱幽冥被祉速證仙堦存歿沾恩△△伏願種種功德敬白于前法事周成輙zhe2伸回向伏願時清道泰國祚昌隆三光正而寒暑平五穀熟而人民育處處登春臺之樂人人名成遂農耕作而稼禾豐穩一切苦淪俱登道岸為上如綠志心稱念宗師保舉天尊 2013.10.23.功過事張圓隆敬籙於家。
探寻定安文化瑰宝:琼剧与斋醮科仪音乐*导读:翰林农民演奏队在乡村演唱琼剧定安县2010年元宵民间琼剧比赛2011年迎春文化节开幕式暨琼剧晚会琼剧服装秀场新竹镇卜效村……翰林农民演奏队在乡村演唱琼剧定安县2010年元宵民间琼剧比赛2011年迎春文化节开幕式暨琼剧晚会琼剧服装秀场新竹镇卜效村琼剧世家第十代传人吴海妹在家乡传授琼剧表演艺术。
海南道教斋醮科仪音乐海南定安道教斋醮科仪式海南斋醮科仪娱神娱人,天人合一,体现了对人性的极大关怀人民网海南视窗9月10日电(实习记者蔡汝丹)海南古城定安县拥有极为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海南省各市县中拥有悠久历史的古城,历来被誉为琼剧之乡,其斋醮科仪音乐也是定安县一项特色的文化遗产。
琼剧更是定安县居民茶余饭后的话题,时不时也会随口哼唱几句。
琼剧之乡定安县琼剧是海南文化奇葩,是岭南四大剧种之一,定安县历来被誉为琼剧之乡,《海口舆地志》云:定安县历来是土戏之乡,福建、潮州的教戏师傅都来教戏和落户过。
定安琼剧令人瞩目的地位,在椰林簇拥的海南岛,一站300多年风雨不改。
明末清初,定安不少戏班排演过很多经典剧目,一时名伶辈出,享誉琼岛。
清末民初,社会动荡不安,琼剧风潮却仍然光涌不息,定安境内,定城、仙沟、龙门、黄竹、龙塘等地教馆云集,均有名师执教。
先后有桂字班、庆字班、丽字班、广字班、茂字班、龙飞班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
各地学戏的学徒,或涉舟或赶路,慕名蜂拥而来,加入科班。
最鼎盛时期,定安的大小戏班子多达八十多个,从事琼剧活动的艺人多达4000多人,他们以生生不息的精神情感游走于江湖之中,以优美浓郁的乡音乡情引领琼剧发展。
每到演出旺季,各戏班途经定安,仍会在龙塘墟东南方向2公里处下车,去祭奠那位伟大的琼剧鼻祖李庆隆,并祈求戏班演出成功。
这种惯例一直沿袭至今。
生活中的琼剧之乐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以前,在人们的眼中,生活只是那寥寥无几的家常话,却不知乐从何而来。
宋代道教斋醮科仪的变革*导读:【核心提示】斋醮为道教的重要仪式,经过刘宋陆修静的整理,唐张万福、杜光庭的完善,斋醮科仪逐渐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使得道教……【核心提示】斋醮为道教的重要仪式,经过刘宋陆修静的整理,唐张万福、杜光庭的完善,斋醮科仪逐渐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使得道教日益摆脱自我为中心的修炼,发展成为广大民众提供精神服务和终极关怀的制度性宗教。
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发现,仪式在族群包括宗教在内的各种活动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科仪是中国道教绵延千年的根本所在。
国内学界对科仪的研究主要在唐以前,对宋代的科仪却重视不够,殊不知,宋代科仪才是后世科仪的直接来源。
斋醮为道教的重要仪式,经过刘宋陆修静的整理,唐张万福、杜光庭的完善,斋醮科仪逐渐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使得道教日益摆脱自我为中心的修炼,发展成为广大民众提供精神服务和终极关怀的制度性宗教。
*斋醮仪式的形成与发展据史载,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有斋的说法,庄子有心斋之说,儒家经典《礼记典礼上》也有斋戒以告神之语。
道家斋之说盖源于先秦时期。
尔后,斋作为一种宗教修炼方式为道教人士所发扬光大。
北周《无上秘要》中所言的斋基本上和早期心斋类似,指洁净身心以示虔诚敬重之意。
至南北朝时期,斋法已得到很大的发展,形成各种专门的斋法,如三天斋、旨教斋、灵宝斋等。
受佛教盂兰盆的影响,道教灵宝派斋仪注重对亡魂的超度,对道教科仪产生巨大的影响,使道教日益融入社会和百姓生活之中。
刘宋陆修静对天师、上清及灵宝派斋法进行初步整理,形成一套被称为九斋十二法的斋法体系,并提出一套斋醮理论,认为斋醮活动也是道士重要的修行过程,如存神能除去内心的贪欲嗔恚,诵经可却口舌之恶言绮妄,礼拜可摒弃身体之杀盗淫动。
在九斋十二法体系中,灵宝斋占九种,其中金箓斋为帝王国主服务,黄箓斋等为贵族、官员及百姓服务。
醮起源很早,《仪礼》中就有提到,天师道有上章醮仪。
按《正一威仪经》的说法,醮就是用蔬果祭祀神灵。
唐宋时期,醮成为斋仪的一部分,用于斋后酬谢神灵的祭祀。
道教斋醮科仪的由来、演变和发展斋醮是道教特有的宗教祭祀仪式,也是道士所从事的主要宗教活动。
斋醮的内容有清洁身心,设坛摆供、焚香、化符、存想、念咒、掐诀、叩齿、上章、诵经、赞颂、并配以音乐,灯烛和禹步等仪范程序。
斋醮的目的是使人与神灵沟通,祈祷神仙保佑,赐福消灾解厄。
中国道教丰富的斋醮仪式,蕴含着道教文化的精粹,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能流传千载,演习至今,自有其存在的理由。
斋醮,能表达炎黄子孙的生存需求和美好愿望,神圣醮坛那虔诚的诵经,默默地祷告,祈求上天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期望亡灵冤魂超升,万罪冰消,永脱沉沦。
如果你到道教宫观去,就会看到道士穿着道服在殿神坛前诵经礼忏,虔诚的信徒们随着跪拜,祈愿吉祥平安,追思祖先,这就是道教活动的仪式。
斋醮具有悠久的历史,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先秦之神灵崇拜和巫祝之术,就是道教斋醮仪式之渊源。
早在夏商周时期,国家就设立了巫史之官,“巫”以舞降神者也。
先秦时代的巫,以通神、事神、降神、娱神之本领,为国家祭祀与军事、政治活动服务。
至东汉道教创立之时,受隆盛之巫风的影响,巫术文化中的巫舞、占卜、符咒,先秦官巫、民巫的祀神仪式、祭祀法器均为道教斋醮所发展和运用。
斋, 古人在祭祀前或举行典礼前清心洁身曰斋,以表示庄敬,斋的形式有沐浴、不饮酒、不吃荤、不近女色等。
但这仅是外在的、形式上的斋戒,属“祭祀之斋”,庄子在“祭祀之斋”外,提出“心斋”之说,认为真正的斋,应经内心修炼,才能臻于妙道。
庄子的“心斋”之说,遂为道教所沿用。
《云笈七签·斋戒叙》引用了庄子的“心斋”之说:“诸经斋法,略有三种,一者设供斋,以积德解愆;二者节食斋,可以和神保寿,斯谓祭祀之斋,中士所行为;三者心斋,谓疏瀹(音越)其心,除嗜欲也;澡雪精神,去秽累也;掊击其智,绝思虑也。
夫无思无虑则专道,无嗜无欲则乐道,无秽无累则合道,既心无二想,故曰一志焉,盖上士所行也”。
可见“心斋”就是要清心寡欲,超凡脱俗。
试论道教东岳神谱及其斋醮科仪的文化特征*导读:内容提要:东岳信仰在道教斋醮科中之地位极其重要。
其主要原因应该是东岳大帝主宰冥界,通司人之生死之大权,与早期封禅之祭祀作……*内容提要:东岳信仰在道教斋醮科中之地位极其重要。
其主要原因应该是东岳大帝主宰冥界,通司人之生死之大权,与早期封禅之祭祀作用大相径庭。
从道教斋醮科仪仪式中,可以发现东岳神谱日益庞大,其职能也日益增多。
从原始封禅到东岳制鬼,后来发展管辖地狱,惩恶赏善,东岳信仰在民众中之信仰地位与需求,愈来愈人性化与生活化。
*主题词:东岳道教斋醮经典神系特征泰山乃群山之祖、五岳之宗、天地之孙、神灵之府。
在漫长的中国文化长河里,泰山以其特有的宗教文化,奠定了它在文化史上以及道教神仙信仰理念中,所具有的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作用。
从远古的山川崇拜到氏族社会的山神信仰;受到四方、五方疆域思想的影响,由封禅祭祀文化发展到制鬼度亡、赏善罚恶;由最初的一位无形的山神发展到冥府主宰的东岳大帝,管辖七十二司庞大的东岳诸神系列。
东岳信仰与中华文化一样,经过了漫长的岁月,具有很深厚的文化沉淀。
东岳大帝在道教诸神系列中地位极尊,旧时东岳庙遍及全国各地,甚至各地省、市、州、县、乡、村等,都修建有东岳庙。
东岳泰山在上古的政治地位,主要是封禅。
而封禅的目的在于报天之功、报地之功、报群神之功。
《岱史》第三卷《形胜考》言:尧典曰岱宗,按《五经通义》云:岱宗言王者易姓受命,报功告成,必于岱宗也。
东方万物始交代之处,宗。
长也,言为群岳之长。
《尔雅》曰:河东岳,又曰:泰山为东岳,又曰:中有岱岳与其五谷鱼碱生焉。
按诗注云:岳言山之尊也,东方主天地生气,以方位别五岳,是为天之东柱。
《博物志曰》:泰山一曰天孙,言为天帝之孙也。
主召人魂魄,东方万物始成,知人生命之长短。
《道经》曰:五岳之神,分掌世界人物,各有攸属。
岱岳乃天帝之孙,群灵之府,主世界人民官职生死贵贱等事。
我们从乾隆十三年(1748年)春二月,乾隆皇帝东巡至泰山,首谒泰山神时举行三献典礼中,可以看到封建帝王祭祀泰山神的复杂仪式程序:开始是迎神,乐奏迎神祈丰曲,乾隆上香三次,行二跪六叩之礼;接着是初献,奏初献华丰之曲,乾隆跪听祝官宣祈,请泰山神保佑帝柞永久、天下太平的祝文,再捧祝版跪放于帛匣内,行三叩头礼;初献礼毕,奏亚献兴丰典,献爵官将盛有御酒的爵献于神案上,乾隆再行叩礼;亚献礼毕,乐奏终献仪丰曲,礼官将御赐祭品均陈列于祭案上,乾隆再拜;终献礼毕,乐奏送神赐丰曲,乾隆最后行二跪六叩礼,礼官各捧香、帛、馔等祝礼依次送入燎炉内焚烧,供泰山神享用。
斋醮法事是道教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称之为“道教法事”、“道教科仪”。
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服务于社会中广大的信教群众。
道教通过斋醮科仪的形式和内容的结合,来体现道教的教义思想和教徒的信仰行为。
主要表现道,神,济贫救苦等诸方面。
道教科仪中运用了许多的赞颂词章,和具有古老神韵的道教音乐,通过个司职道士形象的表现出来。
斋醮科仪有清醮和幽醮之分。
清醮有祈福请恩,却病延寿,祝国迎祥,祈雨祷晴,解厄消灾,祝寿庆贺等意义,属于太平醮事之类的法事。
幽醮有摄召亡魂,沐浴渡桥,破狱破湖,炼度施食等属于济幽度亡斋醮类的法事。
我道观住观道士均毕业于江苏茅山道院系茅山宗上清派正宗传承。
住观主持宫观教务活动和从事斋醮法事活动。
1.进表科仪进表亦称“化表”“焚疏”。
是道教斋醮中一种非常重要的科仪。
大体分三大步骤举行。
第一步为启坛:法师和道众入坛敬香,跪奏祝告,将醮坛幻化为瑶坛仙境。
第二步为请圣:五方神圣降临法场。
第三步为拜表:法师和道众奉请三师相助,行祭礼于司表仙官,以劳仙官递送表文到天庭,然后封表,行送表礼,众法师和道士致谢天神,献供上表结束退堂。
此为上表科仪的核心内容。
通过此科仪,道士将书写信众的名册、祈愿表文呈达天庭,祭告上苍,众圣降临法场赐福延龄,先灵受度。
我道观斋醮科目中的“茅山宗三茅真君天表”极具进表科仪的特色。
2.炼度科仪炼度科仪中《萨祖铁罐施食焰口大法》是一种常用的炼度科仪,另外也有《水火炼度科》也是炼度科仪中的一仪式单元。
举行炼度法事时,通过法师(高功)存想,以神度鬼,使亡魂早升天界,脱离鬼道。
通过道众设坛、请神、安位,收招亡魂至道场中接受救苦天神的“炼度”。
其根本目的是使阴间超升阳间太平,斋主也可在度亡科仪中寄托哀思,将思亲之痛表现出来,以告先人。
炼度科中鲜明的表现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的“忠”“孝”礼仪。
3.上清派早晚坛功课早晚功课是住观道士的每日例行的科仪,在观道士每日卯、酉之时上殿做功课。
早晚唱赞功课经集。
道教举行法会时可以拍摄吗?近年来,出现了大量道教文化题材的优秀摄影作品,道教的仙山宫观、斋醮科仪、日常的修行生活在不经意间,被摄影师的镜头巧妙捕捉,成为反映道教文化的吉光片羽;其中一些作品集艺术美感和宗教文化的神圣性于一体,堪称精美绝伦的艺术品。
斋醮科仪作为道教特有的宗教仪式,高功法师踏罡步斗、拈香礼拜,经师、乐师们熟稔而默契的协作,道众们华美的法衣、经典的唱段、琳琅的配乐等皆创造出很高的艺术美感,很多摄影师都希望留下一些珍贵影像,也有来庙礼拜而有缘观之的信众或游客,也想拍几张照片留念。
但是要知道,关于法会的拍摄,必须要注意几下几点。
宋代蒋叔舆引用南朝时期陆修静天师的《古法宿启建斋仪》说:“烧香行道,忏罪谢愆,则谓之斋。
延真降圣,乞恩请福,则谓之醮”,道教斋醮科仪集大成者杜光庭天师认为:斋者,所以斋洁心神,清涤思虑,专致其精,而求交神明也。
醮者,祭之别名也。
香花灯烛,果酒茶汤,降天地,致万神,禳灾祷福,兼利天下。
其法出于《河图龙文元化帝瑞神经》,率以涓洁为先,精神为本,丹心苦志,以希感通。
随所祈禳,修词拜表,精楷典实,务在严恭。
其或卤莽灭裂,欺诞真圣,自贻罪谴,何福善之能致乎?可知不论斋仪或者醮坛,都是以心神精诚、净洁恭谨作为核心,二者虽有区别,但它们所反映的道教宗教仪式的神圣性是同一的。
经过历史的不断发展积累,斋醮科仪逐步集道教的神圣性、现世功用和艺术美感于一体,其中神圣性居于首要的地位,是道教斋醮现世功用和艺术美的基础。
子曰:“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这是以“不语怪力乱神”著称的孔子对祭神的看法,意思是说在祭祀时,不管有没有那回事,我们都要恭恭敬敬地礼拜,可以想见他对于祭祀活动本身的尊重。
道教的神仙信仰自然是区别于所谓“怪力乱神”的,斋醮活动的参与者在仪式中与祖师圣真进行感通,必然秉持着一颗虔诚恭敬之心,这也是道教斋醮华美的艺术形式的核心灵魂。
在拍摄过程中,不妨借鉴采纳孔夫子对待祭神的态度,对活动的基本流程和斋醮科仪的神圣性予以维护和尊重,莫要因追求画面而影响了活动本身。
刘渊然祖师在保山地区流传的科仪研究第一节科仪概述“斋”和“醮”是道教科仪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教有关资料的记载表明“斋”和“醮”是道教仪式中最重要的内容。
“斋”原意指禁戒、洁净。
《说文解字》解释曰:“斋,戒洁也。
”指的就是在祭祀之前要戒很多行为以求达到洁净,所以《礼记》说“斋戒以告鬼神”。
《太上太真科》说:“斋者,齐也,洁也,净也。
”在《云笈七签·斋直》说:“夫为学道,莫先乎斋。
外则不染尘垢,内则五脏清虚,降真致神,与道合居。
”「」也就是说“斋”是道士在与神明沟通之前洁净身心的前奏。
以后,道教将“斋”又作为一种宗教修炼手段。
北周《无上秘要》云:太极真人曰:夫学道以斋戒为本也,诵经必斋,校经必斋,书经必斋,书符必斋,篆箓必斋,作金丹必斋,诣师请问必斋,礼拜必斋,受经必斋,救病消灾必斋,致真人必斋。
斋者太上所敬重,老君所营护,诸圣所依赖。
「」“斋”作为学道之根本,是道士修炼生活的基本程序,它的功用如同庄子之“心斋”,即表达一种心态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表现行事者对行事对象的礼敬,崇拜之心。
由于道教教派孳乳,各派在各自地方区域的发展,大量融合当地民风习俗,所以各派斋法互有同异,修持各执一术,不利于道教的发展。
所以将道教斋法规范化、系统化是当时道教界有识之士的共同目标。
在规范道教斋法过程中,陆修静当为成就最大者。
他在《洞玄灵宝五感文·众斋法》提出了九等斋十二法,将各道派的斋法融合在一起,有序的分列,使当时的斋法更加系统的、规范的整合在一起。
到唐宋时期,新道派的出现,道教斋法也不断的繁衍,原来的整合分类已经不能适应道教的发展需求,所以也需要不断整合。
在《金箓大斋启盟仪》中说:斋法之说,有内有外,请备论之。
内斋者,恬淡寂寞,与道翱翔。
昔孔子以心斋之法告颜渊,盖此类也。
外斋者,登坛步虚,烧香忏悔,即古人祷祠祭祀之余意也。
斋法见于道家者,凡有二十七品,其源出于灵宝。
一曰太真斋,二曰上清斋,三曰大洞斋,四曰金房斋。
斋醮的意义1、斋醮与文学斋醮中的步虚和青词,居于两种文学体裁,二者合称为赞颂词章。
早在寇谦之、陆修静时,即件有《华夏颂》《步虚词》等。
现存许多斋醮科书,皆有大量的步虚词。
现行《全真早坛功课经,步虚》为因言:“琳琅振响,十方肃清。
河海静城,山岳香烟。
万灵振伏,招集群仙。
天无氛秽,地无妖尘。
冥慧洞清,大量玄玄也。
”青词,亦称绿章,原为道场所用表文。
唐李肇《翰林志》说:“凡太清宫道观荐告词文,皆用青藤纸书朱宇,谓之青词”。
宋人真德秀等人文集内,皆载青词,遂成为一种文体。
陆游诗云:“绿章夜奏通明殿,乞借春阴护海棠。
”甚至在道教斋醮盛世行的明代,如顾鼎臣、袁炜、李春芳、严讷、严篙等辈,皆以青词而获皇帝青睐,人称“青词宰相”。
清代著名诗人龚自珍过镇江时,为江上赛神道士留下一首青词佳作,曾为毛主席在文章中引用,流传甚广,这首青词为:九州生气侍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投,不拘一格降人才。
除道士、文人之外,帝王也有为斋醮作赞颂词章者。
如宋太宗、宋真宗和宋敏宗等分别撰写了《步虚词》、《散花词》《白鹤赞》、《玉清乐》、《太清乐》等数十首乐章。
近人刘师培在《读道藏札记》中评论这些皇帝的作品说“虽系道场所讽,然词藻雅丽,于宋诗尚称佳。
”由于斋醮活动遍及社会,古代文学作品中也不乏描写。
如明代成书的《金瓶梅词话》,第六十二回潘道士解禳,六十五回吴道士迎殡,六十七回黄真人荐亡等情节,显然受到明代斋醮盛行的影响。
2、斋醮与音乐斋醮音乐,包括步虚、偈、赞、颂、谐等韵曲,和独唱、合唱、吟唱、道白筹声乐,以及器乐、打击乐等多种音乐形式。
自从寇谦之提倡“音诵”,并于北魏明元帝神瑞二年(415年)传《云中音诵新科之诚》算起,则道教斋醮音乐的历史距今已有一千五百七十多年。
在历史发展的慢慢长河中,斋硅音乐与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相互融汇,逐渐形成了自身的风格,构成道教独特的音乐体系,成为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组成部分。
现存《道藏》保存了两部古代道教乐谱,一部是《玉音法事》,共3卷,记载了唐宋道曲50首。
明代论文:明代天师道斋醮述略内容提要:斋醮是道教祭祀仪式。
斋醮在明代是国家祭祀大典之一。
有明一代诸帝命天师斋醮次数众多,规模及费用巨大。
诸帝命天师斋醮目的大致可归纳为保国安民、延寿度亡、消灾祛祸及祈福谢恩。
关键词:明代天师道斋醮次数目的一、引言任何一种宗教都有其仪式,斋醮是道教独具特色的祭祀仪式,是天师道的重要内容。
天师道对明王朝的影响是全方位、多角度的,明代帝王对天师道的崇奉很少出于宗教信仰,大都出于政治实用主义。
道教学者及明史专家对明王朝的国家斋醮活动都比较关注。
斋的本义是洁净、斋戒。
斋的形式为沐浴、不饮酒、不茹荤等。
一般流于形式上的沐浴、不饮酒、不茹荤,忘了内心的虔诚,其实内心的虔诚才是斋的要义。
庄子提出“心斋”来阐述斋的意义。
早期道教十分重视斋。
道教早期的经典,言及修斋之事,多指举行祭祀仪式前的斋戒。
道教之斋种类繁多,但就其功用讲,则分极道、济度二种。
极道要求忘心、灭心。
济度要求虔心、舍财。
我们讨论的主要是祭祀之斋,即属于济度范畴,其主要功用是请福祈恩,消灾谢过。
斋作为道教的宗教修持,广泛运用于宗教活动的诸多方面。
“斋”是指进行宗教祈祷仪式“醮”之前的洁诚行为,南北朝时期演变为祈祷仪式的一部分,以后斋法齐备。
《说文解字》释“醮”有二义:一指古代冠、娶之礼;一指祭。
《正一威仪经》说:“醮者,祈天地神灵之享也”。
…唐代杜光庭删定《黄篆散坛醮仪》,认为“牲栓血食谓之祭,蔬果精修谓之醮。
醮者,祭之别名也”。
醮是备香花灯烛,果酒茶汤,降天地,致万神,禳灾祈福,兼利天下。
唐张万福《醮三洞真文五法正一盟威篆立成仪》说:“凡醮者,所以荐诚于天地,祈福于冥灵”。
道教之醮,起源于张陵时期。
灵宝立斋,正一有醮,这是早期道教并行不悖的两大祭祀系统。
斋法与醮法,都为祭祀仪式,仅功用不同而已。
斋法讲究严修,醮仪要求竭诚。
这就是所谓“斋有法,醮有仪”,各有一套科仪格式。
道教斋醮之法,在唐宋时期发生了变化,中唐以前斋法较为盛行,中唐以后醮仪渐居主流。
斋醮科仪音乐:海南道教文化之奇葩*导读:《海南岛史》载:道教自宋初以来得到历朝信仰而复兴。
斋醮科仪音乐,在宋初随着江南一带的移民传入《海南岛史》载:道教自宋初以来得到历朝信仰而复兴。
斋醮科仪音乐,在宋初随着江南一带的移民传入海南,它随民间作斋祭祀活动而繁衍并深深扎根,明代已很盛行,是海南省流行很广、影响很大的一种民间音乐。
*海南斋乐独具本土特色民国三十七年版的《海南岛志》云:道教之于本岛,相当普及,大多数寺庙均属之,全岛道教徒计达三十万人。
当时的海南岛人口仅217万人,道教徒占了14%,可见道教在海南岛影响之大。
据史料记载,海南之道教属正一道,亦称火居道。
正一道虽侍奉宫观,但仍返家居住,经授职籙(音录)的道公平时也务农事,有斋醮活动就为民间设坛祭祀法事。
原始宗教与佛道教的融会而形成海南独特的斋醮科仪,斋醮科仪音乐伴随着斋醮的内容目的和适应行持的程序而融变定形。
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专家符策超告诉记者,海南岛的斋醮活动是中原道教天师道斋醮科仪的承传派生,传至海南后,与本土的原始宗教活动结合,汲纳方言俚语山歌调式演变,并与佛教音乐融会成的一种独特的宗教艺术。
符策超说,海南移民源流多、文化层次杂,加上原籍少数民族信仰文化理念的不同,使斋醮科仪音乐也有别于中原天师道斋醮科仪音乐。
其特点是:声调高、音域宽。
诵经念咒与音乐、击乐同步进行。
其中诵经念咒语音有官话、粤话、海南话及各种语系,经文的长短句和语音不同致使伴奏经韵虚声衬音多,拖腔拉板长。
*海南斋乐曾经繁荣斋醮又称打醮,俗称做道场、经忏或做法事,是宗教礼节。
斋本意为庄敬洁净,醮本意为僧道设坛祈神。
意味着古人祭祀前沐浴更衣,不食荤腥的仪式。
斋醮科仪的行程中道士要身穿道袍,设坛斋醮,演唱经文,祭神度亡,除灾祈福。
它始于何时已难查考,至少在明代已形成。
斋醮祭祀活动催生了斋醮科仪音乐。
明代定安县进士王弘诲曾著文描述当时斋醮祭祀活动景况:每当公节届期,即云集煈附,若三军奉主帅,曾无敢厥声者。
谈斋醮疏文的规范与应用*导读:斋醮是道的妙用,教则以慈悲.善行成为宗教的宗旨;宗其道,演其旨,随缘教化,道士以斋醮法事宣行教化则得到阴阳两利,在家人供……斋醮是道的妙用,教则以慈悲.善行成为宗教的宗旨;宗其道,演其旨,随缘教化,道士以斋醮法事宣行教化则得到阴阳两利,在家人供养三宝为行善事;居家学道者以积善而昌子孙,这在云笈七签中十善劝戒说:世人若礼敬三宝,供养法师,令人世为君子,贤孝高才,荣贵巍巍;生为人尊,门族昌盛。
三宝者,谓:道经师也。
无斋醮无以演道,而无经不能传道,无师不能通典奥。
并说学道者能养生,教善行,为人范,是名法师也。
法师以疏文为善士叙述所求事由。
这里的缘给人指点迷惘的经典书籍,于神仙而言就是世人上奏的章表疏文,于鬼而言则能自由冥府和超升无阻的通行符宝箓。
这些道教所称谓的牒札符命。
是道衍生的一种表现形式,其载体为斋醮法事中的疏文,疏文在道教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日常法事斋醮最起码必备的,可以这样说,没有疏文就不成斋醮,也无法与神鬼沟通。
因此,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索疏文的来龙去脉,研究疏文的实用价值,整理编篡以辤同道,乃大海茫茫,航灯一盏,真不失道之度化也。
*一斋醮中疏文的重要性斋醮.章表.疏文是演道的一种形式,在古代的巫文化中,已经有取悦神灵的舞蹈,谶纬学,占卜,符咒等祭神的仪式。
对于中下阶层,乃至上层人群都非常重要,一些权贵皇族,除了封禅保佑社稷外,还信仰天神.日月. 星辰北斗.江河水神。
凡遇帝王登基,必登临泰山.太白山.或天坛进行封禅,祈祷国泰民安,皇图永固。
三国时诸葛亮具有代表性,曾为阵亡将士招魂超度;并为己建坛设醮,祈祷北斗以延年益寿.古代斋醮活动仪式,应该说深根固蒂,得到后来道教的继承和发展,其现存的斋醮有开坛.奏请.洒净.符水.诵经.神像开光,上疏奏表.存思.焚表。
阴事的有:摄招,破狱,宝箓符等内容,可谓博大精深。
其表现形式就是道教斋醮科仪中所包含的范畴;也包括大型活动的宗教仪式规范等,疏文则为斋醮重中之重。
全真摄召科仪—兰州古版_斋醮科仪_道教之音_全真,摄召科仪,兰州古版,摄指摄取,召指招收,故曰“摄召”。
是道士用神虎追摄之法,帮助亡魂出离地狱,升登仙界的济度科仪,近来有道友找我请教有关摄召科仪的一些仪轨,我给来人讲了兰州的全真摄召之仪轨,事后,考虑再三,觉得应该将兰州本“摄召”公布于众,让需要者做参考之用。
通过对兰州版和现通行本对比,二者从版本上来说,基本一致,但是各有春秋,互有特色。
该版在建国前是兰州道教界使用的通行本,如王至全师、韩壬泉师、狄至霄师、厚理全师、王诚阳师、王玄德师、张圆泰师、沈宗元师等皆用此本。
闵智亭师著《道教仪范》出版后,兰州版不在使用,主要原因有二。
一、老师父们,将兰州版科仪都记在脑海中,凡是升坛行道,修斋设醮之师,盖不用文字本,经折本轻易不传,秘而不宣。
二、老师父们授受后学时,严格要求道士,要全部将所学科仪背诵下来,所以下一代道长还是不用文字本,故,经折本科仪自古就见者甚少,即使有也都是手抄本,而且错字、落字很多,初学者难以辨别。
《仪范》问世后,学者都以《仪范》为准,再后来,就很少有人见到兰州古本科仪的面貌了。
昔日,师父曾经给我一个兰州科仪版的手折子,即摄召科仪,计有摄召、渡桥、沐浴、朝参、安灵、济孤,与现在通行本变化很大,感觉没有必要,故而信手拈来,随意送人。
此科乃兰州药王洞藏本,惜只有“摄召”,其余节次不存,由陈冲阳道长提供。
超度三界难,地狱五苦解。
悉皈太上经,静念稽首礼。
功举:太乙救苦天尊。
接起韵:救苦天尊妙难求,身披霞衣累劫修。
五色祥云生足下,九头狮子道前游。
盂中甘露时常洒,手内杨柳不计秋。
千处请师千处降,爱河常作度人舟。
香供养,太乙救苦天尊。
功说文:伏以,九龙銜诏,开度长夜之魂;六鬼交锋,遏截更生之路。
太上照垂于明训,神功普扫于不祥。
敬奉典仪,恭伸关告。
欲翼灵明之感格,先凭科范以称扬。
仰仗慈众,修香奉请。
三元值事,神虎何桥,二大元帅。
冥阳开路,五道将军。
追魂灵童,摄魄使者。
斋醮科仪斋醮科仪*度亡启慈⽞科⼀枝杨柳开⿊暗散花林,九头狮驭祥光现满道场,慈仁前供养。
修⾹,⾏道奉请,万化慈仁降临坛所。
云驭已降,鹤驾来临,拔亡周隆,完当奉送。
恭叩炉前,奏称职位:伏以:狮驭有九头,光彻⼤千通碧落,西河⽆⼆教,经书数卷达黄泉。
伏⾹者:东极宫中清净界,骞林树下有光辉,九头狮驭座,万象放豪光。
炉前有祷,仰仗光临,凡有拔亡,敢不上闻。
⾂系:西河萨师莲台门下,请奏上清三洞五雷经录,。
掌教。
仙卿(此为职名)奉⾏⼤宥经书科典,是夜登坛捻⾹,超度亡者⽣⽅事,⼩兆微⾂。
(道号)引领炉前奏为奉道,呈词:闻天格与,告地通狱,设善答报,是夜为亡对棺修斋,流⽔赈济,普度寒林,⾛灯亮途,飘放花灯,搭桥接亡,沐浴朝真,引亡游殿,参拜阎君,交经理忏,化⾓记功,冥幽两泰,存殁沾恩。
具词:修斋孝⼠。
右领合家孝眷⼈等。
是夜下情⽆任,诚惶诚恐,稽⾸顿⾸,炉焚真⾹,虔诚上启。
稽⾸:东极宫,黄⾦殿,彩凤朱鸾随宛转,五⾊祥云捧龙章,九头狮驭祥光现。
坐莲台,花浪漫,洒⽔杨枝消苦难,惟愿东极宫赦罪来,亡者得见慈仁⾯。
南极宫。
朱陵府,九凤翱翔朝帝所,涌涌⽕中泛⾦莲,⽟眸炼质黄华度。
断六根,消五苦,⾏满三千朝帝所,惟愿南极宫赦罪来,亡者得上朱陵府。
西极宫,黄华绍,东井天河前瑕渺,⽩鹤翩翩下宝台,青鸾对对飞出岛。
愿亡者消烦恼,⼀⼼有命信了道,惟愿西极宫赦罪来,亡者早上黄华绍。
北极宫,酆都府,赫赫风雷当风⽃,铁笔千层在狱中,铜蛇铁⽝当门吼。
⽜头诚,马⾯恕,万苦千⾟⽆量数,惟愿北极宫赦罪来,亡者早出酆都府。
中极宫,能救苦、解脱三途并五苦,⾦锤锡杖变莲花,炉碳⽕翳成⽢露。
度⼈尊,⽆量数,今⽇亡者求超度,惟愿中极宫赦罪来,亡者早上逍遥路。
⼗王宫,阴府暗,⽜头马⾯随⿁判,孽镜台前枷秤秤,平⽣的罪孽分明现。
奇慈悲,法宏远,免对亡者罪孽散,惟愿⼗王赦罪来,亡者得见⼗王⾯。
函⾕关,周法界,尹喜真⼈观紫⽓,圣⼈指眉如流沙,画虎成凤当仔细。
五千⾔,⽅出世,护驾青⽜随驾⾄,惟愿⽼君赦罪来,亡者得见⽼君⾯。
《全真正韵》的形成与江浙道教———《全真正韵》形成江浙说●任宗权[摘要]全真道教所流传的《全真正韵》,被誉为全国十方丛林的“普通话”范本,在全国各大全真丛林道观通行。
解放初,全国各大丛林皆举办“官学”,大力传播这种文化,使之愈规范、稳定、健康发展。
与正一道教相比较,全真道教之《全真正韵》被誉为“死全真”,正是其科仪及音乐的区域性稳定与大统一性根据《正统道藏》以及相关地方史料等道教经典史籍,论证《全真正韵》与江浙全真道之关系。
[关键词]全真道;正韵;茅山;葛洪;闵一得就浙江而言,全国十大洞天,浙江占有三;三十六小洞天,浙江占有十;七十二福地,浙江占十八。
而江苏的茅山道教,在中国道教史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和地位,曾赢得了“秦汉神仙府,梁唐宰相家”、“第一福地,第八洞天”等美誉;苏州玄妙观更是闻名天下。
江浙在道教史上涌现出了一大批著名道士、宗派领袖、思想家,一大批籍贯不是江浙的道教学者、思想家和著名道士也往往长期在江浙传道、讲学。
较为显著的有魏伯阳、葛玄、葛洪、杜子恭、孙恩、卢循、许迈、陆修静、陶弘景、孙游岳、顾欢、马湘、司马承祯、杜光庭、闾丘方远、罗隐、施肩吾、张无梦、陈景元、张伯端、林灵素、胡莹微、白玉蟾、莫月鼎、王惟一、刘大彬、杜道坚、林灵真、黄公望、金志扬、何道全、闵一得①、卫真定等。
南北朝时形成江苏独有的句容茅山上清派。
此派的贵盛一直延续到元代,这时全真道教兴起,并且开始传入江浙地区。
元大德八年(1304),茅山道归江西龙虎山正一道派领导。
清代,江浙各道派相互融合,茅山道、正一道、全真道相互往来参学。
江浙道教著名的宫观有句容茅山道院、苏州玄妙观、天台山、杭州抱朴道院、杭州玉皇山福星观等。
江浙的高道们著作繁多,他们撰写了《周易参同契》《抱朴子》《真诰》《悟真篇》《灵宝领教济度全书》《太乙金华宗旨》等众多在道教史上有重要地位的著作。
江浙本江南水乡,乃正乙、梅花之天下,浙北以清微为主,梅花观觉云、巢云为浙江嗣龙门的主要门派;浙南以清微、灵宝、闾山为主,并且三家揉杂,相互借鉴和渗透:东华中有闾山,闾山中有清微。
斋醮科仪天师神韵
龙虎山自晋代以来就是历代天师(1)生活起居、设坛传箓(2)之处,也是道教的中心,在道教史上有着极大的影响,其斋醮科仪音乐具有完备的形态和深刻的内涵,它随着天师道在社会和道教内部地位的提高而不断向外传播并发展完善,对民间乐曲和地域性文化影响极大,同时,它也直接受到了民间音乐和宫廷音乐的多重影响,其音乐连绵不断,发展至今,实为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宝贵遗产。
本文在绪论中追溯了天师道科仪音乐的形成、发展和演变的全过程,并对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人物、经典、相关的文化背景、科仪的程序、结构和音乐的特点用比较研究和具体分析的方法进行了全面的梳理,指明了龙虎山天师道科仪音乐的历史传承之脉络和演变轨迹。
本文的上篇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龙虎山天师道当今使用的几项主要科仪的历史与社会文化背景进行了分析与阐述,并实录了《启请告歇科仪》、《灵宝济炼度孤科仪》和《传度授箓科仪》的全部程式及其音乐,籍以说明音乐在科仪中的重要地位和功能作用,克服了前人把道教经韵曲牌音乐孤立于科仪之外来进行观察与研究的弊端。
下篇首先探讨了天师道科仪音乐的宗教性功能,指出天师道科仪音乐尽管与民间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甚至仅从表面观察与当地有些民歌、戏曲、器乐曲等十分相近,但由于它受宗教礼仪和道教观念的影响,并受多种特殊的历史文化因素的复合作用,使其具有了一种不同于世俗音乐的独特的风貌,它那富有空灵超验的神秘性和神圣的宗教性特色是我们每个人都可感受得到的。
因此,本文认为天师道科仪音乐除具有着民俗音乐所共有的一般性音乐功能,即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外,还有其独特的祈禳、济度、通神、感神等宗教性功能。
下篇还对现今的龙虎山天师道科仪音乐的曲目、乐队组合、演奏技
巧与配器特点、曲式结构类型、龙虎山天师道科仪音乐的构成等方面进行了具体地分析与研究,总结了天师道科仪音乐的旋法特征,探求了天师道科仪音乐中多声音乐织体的内在规律。
最后,本文从宗教学、社会学、美学的层面,对道人的音乐概念、音乐价值观进行了阐释,并就天师道科仪音乐的生成背景、道人的修道心理以及审美品格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
该文还从道教经典、道家著作中,选取了历代高道和道家先哲对音乐理论的部分论述,以指明天师道科仪音乐的思想基础与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