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军事发展概况
- 格式:ppt
- 大小:2.56 MB
- 文档页数:21
中国近代国防中国近代的国防充溢着孱弱、破败和屈侮的。
上溯至1840年西方殖民主义者利用坚船利炮击破了清王朝紧锁的国门,将殖民主义根植在了中国的土地上。
在西方殖民主义者的侵略面前,腐朽的清朝统治者却执意奉行“居安思奢”,“卖国求荣”的国防指导思想;“以军压民”,“贫国臃兵”的国防建设思想;“愚兵牧民”,“莫谈国事”的国防教育思想;“不战而败”,“攘外必先安内”的国防斗争策略。
结果导致有国无军,有国无防。
导致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惨遭蹂躏和屠杀。
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给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带来了民族独立的曙光。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20多年的武装斗争,终于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共上的“三座大山”。
1949年10月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国防开始进人了社会主义新的历史阶段。
这边是近代国防的基本概括。
1644年清军大举入关,定鼎中原。
自顺治开始,经康熙、雍正、乾隆和嘉庆五代,经历了177年,是清朝的兴盛时期。
但是经过“康乾盛世”之后,政治日趋腐败,国防日益虚弱。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西方殖民势力大举入侵,从此清王朝一蹶不振,每况愈下,有国无防,内乱外患不息,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清朝初期统治者还注重海防建设。
在同国内割据势力的斗争中,制止了分裂,促进了国内各民族的团结,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在与外部侵略势力的斗争中,捍卫了国家的领土主权,建立了一个空前统一、疆域辽阔的多民族的封建专制国家。
但从道光年间开始,朝政日益腐败,防务日渐废弛。
特别是袁世凯在《军政司试办章程折》中说:“中国军政废弛,匪伊朝夕。
其弊端之尤著者,在于营制不一,操法不齐,器械参差,号令歧异。
为将者不习谋略,为兵者半属惰游。
平时而心志不相浮,临阵而臂指不相使,聚同乌合,散如瓦解”。
清军的精华北洋水师也是“日久玩生,弃兵于操驾事宜全不练习,遇敌之时雇佣舵工,名为舟师,不谙水务”。
边防废弛,海防要塞火炮年久失修,技术性能落后,炮弹威力甚小且不能及远。
论近代中国军队发展史赵权(北京科技大学2015级理科实验班1501班)摘要:本文以中国近代以来各个时期中国军队的发展为线索,以中国所经历的反侵略战争为主要内容,概述了中国军人在反侵略斗争中做出的巨大贡献。
关键词:清末,太平天国,湘军,淮军,北洋军阀。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血泪史,也是一部抗争史。
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中国经历了大大小小无数次战争,也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军队和军人。
他们不管是拿着大刀还是用着洋枪,只要抗击过外敌入侵,他们就是中国军人。
鸦片战争前期,中国在清王朝的统治下,制式军队为“八旗与绿营”。
“八旗”建立于清兵入关之前,它是满族人特有的兵民合一与军政合一的制度。
后由于兵源的问题,增加了蒙八旗和汉八旗。
而绿营是以进关后俘虏与归降的汉族军队整编而成的。
八旗创建之初,还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武装之一,但到了晚晴时期,由于腐败和鸦片问题,八旗与绿营已经没有多少战力。
就拿曾经十分精锐的键锐营来说,到了晚晴,有一年练习打靶,每人10发子弹,全部中靶者全无;而马术本是八旗的强项,但是,健锐营却“十人上马半数落,呲牙裂嘴腿骨折”。
清末时清朝常备军曾达到120万左右,如此大的基数,当然也是有一些精锐的,比如僧格林沁和他的蒙古骑兵。
但由于长时间的闭关锁国,导致武器装备及其落后,所以僧格林沁虽然誓死抗击侵略者,但任然落败。
之后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酿成了人类文化史上最大的悲剧。
至此,清军再无可战之兵。
鸦片战争后,巨额赔款是人民负担加重,再加上两广地区的天灾不断,直接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的产生。
太平天国运动是一次农民起义,但它又和以往的不同。
之前的农民起义都是内战,说到底是中国人自己的事情。
但太平天国运动却承担着反帝的任务,所以它也算是中国的军队。
也正因为如此,太平天国运动在后期受到了帝国主义和晚晴政府的联合打击,最终失败。
起义初期太平天国所面临过的困难巨大,所以军队纪律严谨,作战勇敢,取得大好形势。
但随着起义部队不断壮大,特别是在攻克南京后,高层将领就开始懈怠起来。
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一)起步阶段(1840~1895年),主要是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
1840年发生鸦片战争以后,传统受到了现实的严峻挑战,中国人对近代化的探索开始了。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表明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清政府的近代化探索失败。
1、阶段性的成果:(1)经济上:①地主阶级改革派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②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③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工业。
(2)政治上: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未将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提上议事日程。
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中国外交走向近代化。
(3)思想文化上:开始了“西学东渐”,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
2、阶段特征:这一时期,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域主要在经济领域,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政治体制近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进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
投资形式也由官办、官督商办到商办,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
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二)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也是最重要的阶段。
1、阶段性的成果:(1)政治上(民主化):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有了重大突破,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其上层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其下层革命派则成立了资产阶级政党,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2)经济上(工业化):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民族工业有较大发展,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它分为两个时期;(3)思想文化上(理性化):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型,向西方学习已从生产技术领域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2、阶段特征: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中坚力量是资产阶级;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中国近代史简要概括200字
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历史上最具特色的一段时期,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
从17世纪开始,西方进步主义者通过贸易、军事行
动等方式对中国施加不断的压力,挑战着中国传统的文化和政治制度,影响着中国的社会发展。
中国近代史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从17世纪到19世纪初,中国受到西方外来势力的冲击,中外关系开始紊乱,各种失衡发展和分裂分子势力加剧,中国社会滑向动荡不安的状况,地方混乱时期出现。
二是从19世纪初到1945年,中国人民经历了包括鸦片战争、洋务运动、抗清宣言、反政府运动、五四运动、七七事变等在内的重大事件,中国人民在不断的抗争中不断激励出先进的思想,革命的思潮和社会的进步也日益鼓舞着中国人民,他们受到越来越多的历史启发,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近代思想,社会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
三是从1945年到今天,中国实现了从农耕社会向工业社会、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转型,中国的经济水平迅速提高,社会的发展水平也显著提高。
特别是1978年中国实现
改革开放,有利于中国在经济发展上得到了大步前行,从此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从社会主义联邦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性跨越,使中国在国际社会上得到了更大的认可。
中国近代史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它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提供了很多灵
感和对策。
从17世纪开始,中国的社会经历了从封建社会到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发展,从政治环境的进步到经济体制的改革,从抗日战争到改革开放,中国正在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机遇正在向中国招手,中国也将在未来几年经历更加繁荣兴旺的发展。
中国近代兵器发展史
中国近代兵器发展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末期。
在这个时期,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军事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开始逐渐引进和生产近代兵器。
19世纪60年代初至90年代末,是中国近代兵器发展的第一阶段。
这个阶段以仿制西洋枪炮为重点,生产了多种近代枪炮。
其中包括江南制造局研制的毛瑟枪和克虏伯炮等。
同时,还建立了综合性兵工厂,生产各种枪炮、弹药和炸药等。
第二阶段从19世纪90年代初至1949年,这是中国近代兵器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阶段,中国开始大量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并建立了许多现代化的兵工厂和军事学院,生产了大量的近代枪炮、坦克、火炮、战斗机等先进兵器。
同时,还开展了兵器研究和制造工作,推动了中国兵器工业的发展。
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兵器工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生产了大量的抗日战争所需的武器弹药,为中国的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兵器工业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中国开始大量投资兵器工业,加强了兵器的自主研发和生产能力,推动了中国兵器工业的现代化进程。
总的来说,中国近代兵器发展史是一部充满曲折和艰辛的历史。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兵器工业逐渐从仿制走向自主研发和生产,并不断追赶世界先进水平。
洋务运动时期的军事发展(读《中国近代史》后产生的个人观点)因为我来自天津,所以对李鸿章在天津设立水师学堂,武备学堂,机器制造局(主要为军械)的历史很感兴趣,因此写写关于那时期军事的事情。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我认为,洋务运动起于军事自强目的,也结束于军事指挥和其他方面上的失败。
1.起因太平天国运动给清政府造成了不小的打击,虽然太平军的军事能力并不是有点,虽然他们组织训练方面很平常,军器不及官军,但由于那时官军暮气很重,军饷低,无纪律,无操练,猜忌深,所以“简直腐化不成军”(《中国近代史》P47)。
1860年曾国藩、李鸿章因目睹外国列强“船坚炮利”,发出“唯独火器不能及”的感慨,所以先后上书学习外国技艺,造炮制船。
奕也在奏折中说“治国要做到自强,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
我想,这些是洋务运动的起源,也应该是近代军事发展的起源。
2.洋务运动时期的军事建设对军事近代化和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1.器物方面中学历史课上都学过,李鸿章办轮船招商局,铁甲兵船,建立北洋海军。
我觉得这些很可贵,中国古老的军事战略是“重陆轻海”,洋务运动使战略方针逐步改变。
直到现在,我们国家都没有航空母舰,可见这种古老的战略影响有多深!在甲午战争中,中国已经能够动员组织一支装备近代化的海军——北洋水师而不是旧式水师同日本侵略者作战了。
它粉碎日本“聚歼清舰于黄海中”的狂妄计划,还坚持了近一个月的威海保卫战。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的进步。
虽然很多人批评洋务运动不彻底,但军事装备近代化是军事近代化的物质条件,因此,洋务运动为中国军事初步奠定了物质基础。
2.思想方面在洋务运动期间,西方的军事理论与著作被翻译与介绍到中国,西方军事著作的翻译,传播了西方国家近代的军事思想。
3.人才方面在天津建北洋水师学堂,武备学堂,洋务派创办了我国第一批新型学校,大力引进西方科学知识,开创了近代军事教育事业的先河,培养了为国防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严复、邓世昌、刘步蟾等人。
2013年天津工业大学军事理论课论文论文题目:浅谈中国近代军事历史及对”落后就要挨打“的认识姓名:学号:1311611419专业班级:IT1314 班所在学院: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学院任课教师:手机号码:本人签名:内容摘要:本论文分为两个基本内容:一:对中国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建立的这段时间内重大军事战争进行简单的阐述,从中感悟前人用血泪和英勇谱写的辛酸史;二:前师莫忘后事之师。
通过分析这段历史,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结论。
并进一步阐述该结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与现代条件下存在的合理性。
并讨论“落后”与“挨打”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落后就要挨打近代军事史奋斗拼搏正文:中国近代史指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段充满屈辱,血泪与不懈追求与奋斗的历史。
就我个人的观点来看,中国近代军事史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此阶段是指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
在这一阶段,清政府经历了由盛转衰的时期,饱受列强欺凌。
革命先烈推翻清政府,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二: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此阶段是指五四运动到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
这是中华民族抵抗侵略的抗争史,是中华民族打到帝国主义,实现民族解放的斗争史。
具体来说,这两个阶段又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现分别加以阐述。
一: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①鸦片战争乾隆盛世背后隐藏的盛世危机在经历了嘉庆后,终于在道光年间露出了端倪。
彼时,中国仍然是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此时世界格局正在发生巨大变化。
以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在进行了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工业革命后,急需一个广大的市场作为工业货品出口地,因此,不断向中国出口工业制品,为了谋求巨额利益,向清朝人民走私鸦片。
鸦片的大量输入,造成中国钱贵银贱,财政枯竭,国库空虚。
于是有了浩浩荡荡的虎门销烟运动。
因此触犯了英国人的利益。
虎门销烟成了鸦片战争的导火索,鸦片战争由此爆发。
尽管清政府进行了顽强抵抗,但是在英国的坚船利炮下,还是以失败告终。
中国近代军事思想,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期间形成和发展的军事理论。
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夕,封建社会制度已是强弩之末,又面临西方国家的威胁,许多有识之士开始以新的视角,探讨拯救国家与民族的道路。
林则徐、魏源是他们的代表人物。
他们自觉地收集外国军事资料,研究敌情,提出了组织民众,军民配合,沿海各省协力筹防和以守为战,以逸待劳,在沿海、陆地歼灭敌人的方针。
鸦片战争后,洋务派代表奕忻、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主张“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整顿军队,创练新军,筹办海防,兴办学堂,选派出国留学人员。
同时,随着西式武器陆续装备军队,出现了步骑、步炮协同作战,海军独立作战、陆海协同作战等战术的变革。
战斗中的阵形由密集向疏散发展。
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形成了。
19世纪50年代爆发的太平天国起义,在武器装备建军和作战指导思想以及战略战术等方面,超过了以往历代农民起义军的水平。
另外,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湘军、淮军等领导人曾国藩、胡林翼、李鸿章等人也积累了一套建军理论和作战原则,对以往的军事思想有所发展。
辛亥革命前后,孙中山等人逐渐认识到国防与民生互为表里的,并大胆借鉴苏联红军经验,设立党代表制度,建立政治工作制度,使军队的面貌焕然一新。
中国军队近代化历程(一)中国军队近代化,就其总体发展阶段而论,大致上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从1895年清廷小站练兵到1924年国共合作、黄埔建军;后期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
从严格意义上讲,小站练兵是中国军队近代化的开端。
马克思主义认为,军队是国家机器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清王朝建立后,封建统治阶级依靠八旗兵和继起的绿营,统治了中国近三个世纪。
然而,作为封建没落政权的工具,八旗、绿营随着封建制度的沉沦衰败而日趋解体。
19世纪以后,八旗兵已成为名存实亡的"寄生集团",基本上丧失了战斗力;绿营兵自乾嘉开始,也迅速走向衰朽。
在鸦片战争中,充分暴露了清军的腐败无能,有事则临阵溃逃,无事则虚糜粮饷。
太平天国起义时,清朝50余万军队,"遇敌辄糜",溃不成军。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自60年代初叶开始,在洋务派"求强"、"求富"呼声推动下,清政府曾对军队进行了一些改革,如聘用外国军事教官,购买洋枪洋炮,推行西洋操典等等。
但由于清军积重难返,收效甚微,尤其其建制仍保持绿营的组织形式,没有实质性的变革。
这种表面的局部"西化",虽然为尔后的军队近代化作了思想上的准备,创造了一定的条件,但很快地在实践中碰了壁。
1894至1895年中日甲午一役,参战的中国陆军不堪一击,号称"北洋精华"的海军也全军覆灭。
堂堂天朝大国,居然败于东瀛弹丸小国。
失败的苦果,撞击着人们的心窗。
那种昏聩愚蠢的"四夷宾服"、"万国来朝"的虚妄自尊,以及纲常名教等封建陈腐教条所筑起的樊篱,再次遭到重创。
朝野上下,"修明武备"的呼声日亮。
许多中外臣工,纷纷提出"筹饷练兵为急务"。
清朝最高统治者也从这次战争中看到了日人"专用西法制胜"之道,决定"仿照西法添设新军"。
50年来的中国近代军事史研究Ξ茅海建 刘 统 1840年到1949年的中国近代史,充满着外来的侵略和内部的斗争,战争连绵不断。
作为这一时期开端的鸦片战争,清朝的军队惨败于兵力兵器相当有限的英国远征军;到了这一时期结束后,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进行了相当有力的较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的50年,中国大陆的学术界对这一时期的军事史进行了相当广泛的研究,发表了数以千计的论文和数以百计的著作,其中不乏精彩之笔;但没有理由认为,目前的研究状态已经到达了令人满意的水平。
(一)中国近代军事史最初一批研究成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史与军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这支经历22年战争且保存丰富档案资料的军队,在中央军委的指示下,开始总结历史经验。
1949年10月,原东北军区司令部编写了《东北三年解放战争军事资料》,叙述东北解放战争的基本过程。
其中详细介绍了第四野战・711・Ξ本文的写作,承蒙刘庆、金钰、皮明勇提供相关资料,在此表示感谢。
本文为行文之便,对研究者皆直呼其名,非为不敬,在此说明。
军所属12个军、东北军区所属10个军区的组织沿革、人事变更和装备情况;并依据当时的战斗总结和作战记录,编述历次重大战役。
这部近百万字的资料不仅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第一手材料,且为后来此类著述的编写,创立了范式。
1952年至1956年解放军各军区以军为单位,由军司令部组织人员编写本军的《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战史》。
1956年以后,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部队,又以军为单位编写了《抗美援朝战史》。
这批著述的主要特点是编写人员多为战争过程的亲历者,熟悉情况,对本部队的作战经过、政治思想工作和军队建设均有详细、准确的叙述,且对本部队的失败教训,也能如实记载。
各军的《抗美援朝战史》,因编写时间仓促,内容及篇幅均不及《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战史》丰富。
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和军事科学院于50年代中后期在南京和北京相继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史的研究有了专业的机构。
中国近代史结构图中国近代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民主革命时期(1840年~1949年)1840~1842: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1开放通常口岸,2改公行贸易为自由贸易,3关税税率需与英国商 议,中国近代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端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1856~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半封建社会(1840~1860) 新思想的萌发:开明地主官僚阶级睁眼看世界,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851~1864:太平天国运动:小农阶层领导的针对满清政府和地主官僚阶级的农民起义。
作为落后生产力的代表, 小农具有局限性,农民起义失败具有历史必然性,无法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1861~1895: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自强(军事工业),求富(民用工业),促生了中国早期的民族资 本主义经济成分,形成新兴资产阶级,发展现代教育,推动现代化思想传播(改革成果掌握在地方 实力派官僚手中)19世纪70年代:近代民族工业产生,代表: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1894~1895: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海战,《马关条约》:资本输出代替商品倾销,大大加深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性质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1898:戊戌变法(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实践),影响:政治制度改良成果相当有限,大大加速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思想传播,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形成 1900:八国联军联合侵华,《辛丑条约》,影响:中国彻底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 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当中出现的“东南互保”事件显示南方地方实力派官僚出现“军阀化”趋势 形成中国近代前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1.经济: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成分。
2.政治:地方实力派官僚3.阶级: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壮大4.文化:现代教育,加速西学东渐,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思想传播1905: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中国近代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三民主义革命纲领1911年10月10号武汉新军打响第一枪,成立湖北军政府,黎元洪任总督1912:元旦,孙中山回国,就任民国临时大总统1911:辛亥革命(武昌起义)1912:南北对峙,袁世凯凭借其新军首领的实力,为全国力量所期盼稳定局面。
中国近代史(1840————1949)鸦片战争爆发新中国成立前夕一.概况:1.中国近代史 1840—1919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49) 1919—1949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革命任务:反侵略反封建4.知识线索:西方列强侵华中国各阶级、阶层的反抗斗争和近代化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一.鸦片战争(1840---1842)——中国近代史开端1.背景:①国际局势:中:封建制度衰落外:工业革命完成—资本主义发展——英成为最强大资本主义国家扩大市场,掠夺原料(根本原因)②鸦片输入危害: 白银外流, 加剧中国贫弱.③禁烟运动代表:林则徐(道光年间)——民族英雄(直接原因)措施:缉拿烟贩并强迫外商交出鸦片虎门销烟—是禁烟运动的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反侵略的伟大胜利2.结果:签订中英《南京条约》 1842年①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中国领土主权②赔款2100万元——增加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开勒索赔款恶例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便利列强经济侵略,门户洞开(闭关政策被打破)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协定关税)——破坏关税自主权(此款最能体现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3.影响:①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开端,中国历史转折点社会性质变化: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矛盾变化:外国资本主义——中华民族(民族矛盾是最主要矛盾)革命任务变化:反侵略反封建(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思想领域变化: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海国图志》)②将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使中国经济开始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1、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18602、沙俄获益最多:150多万km2 《瑷珲条约》、《北京条约》3、太平军抗击洋枪队,击毙华尔,打击了列强的侵略气焰4、影响: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三.收复新疆1.背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侵略加剧,造成边疆危机阿古柏入侵新疆,建伪政权,英俄支持沙俄侵占伊犁地区2.经过:左宗棠力主收复新疆(塞防、海防并重)19世纪70年代中期打败阿古柏收复新疆19世纪80年代初,中俄签约,又收复伊犁3.结果:收复新疆,粉碎英俄分裂新疆的阴谋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行省附:新疆与中央政权的关系西汉: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
中国近代史(1840————1949)鸦片战争爆发新中国成立前夕一.概况:1.中国近代史 1840—1919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49) 1919—1949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革命任务:反侵略反封建4.知识线索:西方列强侵华中国各阶级、阶层的反抗斗争和近代化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一.鸦片战争(1840---1842)——中国近代史开端1.背景:①国际局势:中:封建制度衰落外:工业革命完成—资本主义发展——英成为最强大资本主义国家扩大市场,掠夺原料(根本原因)②鸦片输入危害: 白银外流, 加剧中国贫弱.③禁烟运动代表:林则徐(道光年间)——民族英雄(直接原因)措施:缉拿烟贩并强迫外商交出鸦片虎门销烟—是禁烟运动的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反侵略的伟大胜利2.结果:签订中英《南京条约》 1842年①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中国领土主权②赔款2100万元——增加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开勒索赔款恶例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便利列强经济侵略,门户洞开(闭关政策被打破)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协定关税)——破坏关税自主权(此款最能体现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3.影响:①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开端,中国历史转折点社会性质变化: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矛盾变化:外国资本主义——中华民族(民族矛盾是最主要矛盾)封建主义——人民大众(阶级矛盾)革命任务变化:反侵略反封建(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思想领域变化: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海国图志》)②将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使中国经济开始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1、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18602、沙俄获益最多:150多万km2 《瑷珲条约》、《北京条约》3、太平军抗击洋枪队,击毙华尔,打击了列强的侵略气焰4、影响: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三.收复新疆1.背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侵略加剧,造成边疆危机阿古柏入侵新疆,建伪政权,英俄支持沙俄侵占伊犁地区2.经过:左宗棠力主收复新疆(塞防、海防并重)19世纪70年代中期打败阿古柏收复新疆19世纪80年代初,中俄签约,又收复伊犁3.结果:收复新疆,粉碎英俄分裂新疆的阴谋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行省附:新疆与中央政权的关系西汉: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
中国近代史内容概括中国近代史内容概括一、近代前期历史发展概况(1840-1919年)1.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天国运动(1840年-19世纪60年代),这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段。
1840年,蓄谋已久的英国政府以”虎门销烟”为借口,发动了侵华战争。
中国人民和清军的爱国将领对英国侵略军进行了英勇抵抗。
腐败的清政府最终屈膝投降,被迫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中国革命进入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
先进的知识分子林则徐、魏源开始学习西方,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太平天国是长期积累起来的阶级矛盾,在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下迅速加剧,汇聚成的社会矛盾的大爆发,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两大对抗力量展开了殊死的搏斗。
但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了。
英国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扩大在华利益。
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这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2.民族危机的加深,资本主义的产生,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阶段。
面对西方的坚船利炮,在中体西用的指导下,地主阶级洋务派打着”自强”、”求富”的旗号,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引进西方先进科技,掀起了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
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部分商人、地主和官僚开始投资于近代工业,标志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产生了最早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
经过明治维新的日本,竭力向外扩张,企图侵占朝鲜,进而侵略中国,1894年挑起甲午中日战争。
1895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
《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大量输出资本,在中国开设银行,开办工厂,开采矿山,修筑铁路,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阻碍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严重地破坏了中国的主权。
中国近现代史各阶段特征中国近现代史各阶段特征1、19世纪后半期:①政治:封建制度日益衰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日益形成。
②经济:自然经济日益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得到初步发展;近代工业体系慢慢形成,但不完整。
③思想:开始向西方学习,民主思想逐步产生,人民反侵略反封建的意识不断增强。
④文化:新式学校逐步建立,民主科学不断得到弘扬。
⑤外交:闭关锁国的局面逐渐被打破,中国被迫日益对外开放。
⑥军事:火枪利炮逐步武装军队,新式的海军、陆军诞生。
2、19世纪末—20世纪初①中国社会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清王朝不断衰落,并走向覆亡。
③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过渡到了帝国主义阶段,对华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开始强烈要求资本输出和瓜分世界。
④中华民族出现了第一次严重的民族危机,救亡图存的斗争不断。
如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
⑤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
⑥民主思想进一步得到发展,掀起了两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3、北洋军阀统治时期①政治上,军阀政府专制独裁;革命党人为维护民主共和制度进行斗争;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并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国共合作开始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②经济上,一战前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一战之后,民族资本主义开始走向萧条。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官僚资本主义产生。
③军事上,前期革命党人领导反袁斗争;袁世凯死后,出现军阀割据的局面;国共合作期间进行反对北洋军阀的东征和北伐。
④思想上,一方面袁世凯大搞尊孔复古运动,另一方面,新文化运动兴起大力弘扬民主科学。
⑤外交上,袁世凯等对外卖国;国共合作期间国民政府坚决反帝。
4、十年对峙时期①政治上,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反共反人民;日本开始局部的侵华战争;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反蒋,另一方面抗日。
②军事上,国民党对中共红军进行数次反革命围剿并迫使红军长征;日本以九一八为开端,逐步侵略我国的东北华北地区。
③思想上,一二九运动促进了民族的新觉醒,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