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屑病治疗研究进展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14
银屑病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梁 育,韩文龙,喻文球,王万春(江西中医学院,江西南昌330006)[关键词] 银屑病;中医治疗[中图分类号] R758.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8849(2010)16-2073-02 银屑病是皮肤科的一种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其典型皮损是在红斑基础上附有银白色鳞屑,搔抓之后有薄膜及露珠样的出血点,祖国医学称之为“白疕”,是因为外感邪气与肌腠相搏而引起的病理变化。
现代医学对其病因病机尚处在不确定阶段,所以治疗上取得的结果差强人意。
而传统的中医运用中医辨证以及其特有的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彰显出了独特的优势。
现将中医药治疗银屑病的有关文献资料综述如下。
1 治疗进展1畅1 内治法1畅1畅1 辨证论治 张志礼将本病分为3型:血热型相当于银屑病的进行期,治疗用白疕一号方加减。
血燥型相当于银屑病的静止期或消退期,治疗以白疕二号方加减。
血瘀型多见于顽固性银屑病,治疗用白疕三号方加减[1]。
朱强伟[2]将本病分为血热型、血瘀型、血燥型、风湿热型(关节型)、热毒型(脓疱型)、血热兼热毒型(红皮病型)。
用基础方“五虎除癣汤”(乌蛇10~15g,白蒺藜10~20g,川连6~10g,白藓皮10~15g,黄柏10~15g,鸡血藤15~30g,连翘15~30g,土茯苓30g)随症化裁。
结果:寻常型132例,总有效率100%。
脓疱型38例,总有效率99.4%。
红皮病型24例,总效率99.8%。
关节型8例,总有效率99.8%。
宋海潭[3]将本病分成3型:血热风燥型药用生地、丹皮、金银花等,血虚风燥型药用当归、玄参、苦参等;血瘀风燥型药用生地、三棱、莪术等。
治疗108例,治愈61例,好转37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90.7%。
张颖[4]辨证分型治疗银屑病280例,血热风盛型169例,血热风燥型75例,血瘀风燥型36例,总有效率85.71%。
1畅1畅2 中医复方治疗 刘泳涛[5]用消银方治疗银屑病46例,并与对照组40例单纯服迪银片进行比较,3个月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3%,对照组为75.0%,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斑块型银屑病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通讯作者石家庄市中医院河北石家庄 050000摘要:银屑病是临床上尚不能治愈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此病不具有传染性,但有季节性,冬重夏轻。
此病病程较长且易复发,因此给许多患者带来了很大的困扰,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近现代医家也对此病做了很多研究及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了复发率。
本文就近现代医家对于斑块型银屑病的治疗方法做一个概述,主要包括中药内服、火针、中药药浴、拔罐、生物制剂等疗法,为今后银屑病的治疗提供思路。
关键词:斑块型银屑病;火针;中药药浴;生物制剂;中西医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以红斑、丘疹、蛎壳状鳞屑、薄膜征为特征的慢性难治性皮肤病,典型病理表现为表皮角化过度、血管增生和炎症反应[1]。
根据临床特点将银屑病分为寻常型、脓疱型、红皮病型和关节型,其中寻常型银屑病临床中最为常见。
中医称之为“白疕”“松皮癣”,因其皮损状如松皮,形如疹疥,抓去鳞屑有点状出血,如匕首刺伤之状而得名。
多发于青壮年,迁延难愈,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力。
因此,对于银屑病的治疗尤为重要。
1.中医内治法潘莉虹等用身痛逐瘀汤加减治疗银屑病,组方采用当归,川牛膝,炙没药,羌活,甘草,秦艽,炙香附,五灵脂,桃仁,红花,川芎,水牛角,小红参,昆明山海棠,生地榆,紫草,乌梢蛇治疗36例银屑病患者,结果显示12例治愈,23例有效,1例无效,总有效率达97.22%,此结果证明身痛逐瘀汤加减治疗银屑病血瘀证有良好疗效。
张思嘉等[2]研究表明,抗炎一号方颗粒对于寻常型银屑病的治疗有明显疗效。
抗炎一号方为秦万章教授自拟方,研究表明抗炎一号方对于改善银屑病红皮鳞屑及皮损浸润有明显的疗效;方中以雷公藤为君药,既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之功,又有抗炎之效,银屑病本身就是慢性炎症性疾病,因此抗炎一号方临床疗效显著。
银屑病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皮肤病,中药治疗有很好的效果,且临床发现复发率降低,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应用。
银屑病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皮肤病。
它的发病率相当高,据统计,全球患者人数接近1亿,其中我国患者数超过2000万,成为较为常见的皮肤疾病之一。
银屑病患者的皮肤出现异常细胞生长和细胞周期异常和角质过多的现象,导致皮肤出现斑块,常伴有剧烈的瘙痒,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和身体上的负担。
银屑病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确,但是有研究认为,它是由多因素共同作用的多基因遗传性疾病。
目前已知的风险因素包括遗传、环境和免疫因素等。
遗传基因和家族史是银屑病最为重要的风险因素之一。
环境因素包括感染、药物、毒素、心理因素等,它们都可以影响角质形成和细胞增殖,从而诱发银屑病。
免疫因素直接影响着病变部位以及它们发作和缓解的时间,因此在银屑病的治疗中也尤其重要。
目前,对于银屑病的治疗,主要采用的是外用药物和内服药物两种方式进行治疗。
外用药物主要以角质溶剂、糖皮质激素、维生素D3类似物、钙调蛋白抑制剂等为主。
这些药物都可以有效地缓解银屑病患者面对的瘙痒和病变。
内服药物则以治疗病因和调节免疫系统为主,包括口服甲氨蝶呤、环磷酰胺、甲基泼尼龙、长春新碱、阿伦莫德等。
不过,这些治疗由于存在一定地不良反应和副作用,因此在接受治疗时应仅由专业医师开给患者。
新研究显示,一些治疗银屑病的药物可以产生长期的治疗效果。
例如,和黄芪和葛根精华混合涂剂(BFOA)一种新的中药,被证实为具有得到了很好的控制银屑病的效果。
该药物可通过促进表皮细胞的自我更新和增强其内在防御功能,促进血清中干扰素的降解等机制,从而对银屑病进行治疗。
近年来,一些非药物治疗,如光疗和光动力疗法,生物制剂疗法以及手术切除等,迅速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近年来,科学家们尝试利用基因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方法来研究银屑病,并逐渐认识到和银屑病相关的基因和信号通路等。
例如,单个核苷酸多态性(SNPs) Rs755793在银屑病多发性致死性关节炎和外周心脏病毒血清型HI缺损病毒和百草枯敏感性中从已知转录的信号 (GWAS) 关联位点上被鉴定为新的可能遗传位点。
中药洗剂药浴治疗银屑病的研究进展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环境的变化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皮肤病的发病率也随之增加,而银屑病是常见的一种慢性难治性疾病。
中药治疗银屑病的有效性广受关注,其中中药洗剂和药浴治疗逐渐成为重要的治疗手段。
本文将就中药洗剂和药浴治疗银屑病的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和总结。
一、中药洗剂中药洗剂是指通过将中药材加工成粉末或液体配制而成的洗剂,可通过外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药洗剂治疗银屑病主要是通过局部使用中药制剂调节皮肤局部微循环和免疫功能,进而达到抑制银屑病发作、缓解症状的目的。
目前,研究表明中药洗剂对银屑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如王氏清风丸、太保丸等。
王氏清风丸是笔者的临床经验,能够起到一定的缓解病症的作用。
王氏清风丸的组成为:紫苏叶、蒲公英、银杏叶、黄芩、穿心莲、茯苓、青皮、石菖蒲等。
其中,紫苏叶具有清热解毒、消肿利咽的功效;蒲公英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的作用;银杏叶具有抗氧化、抗炎、保护心血管等多种功效;黄芩具有清热解毒、消炎利咽的作用;穿心莲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痒的功效;茯苓能够祛湿利水;青皮有解表散寒、行气活血等作用;石菖蒲有温中理气、通经活络等作用。
综合调理,可以提高患者的身体免疫力,从而减轻银屑病的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太保丸是柴胡治疗银屑病的重要处方,其组成为:柴胡、黄连、半夏、炙甘草、人参、黄柏、白芍、枸杞等。
柴胡具有解表散寒、行气除湿、疏肝解郁的作用;黄连有清热解毒、燥湿除痹、抑菌止痒的功效;半夏有降逆止呕、解热祛湿的作用;炙甘草具有和中补气、解毒止痛的功效;人参能够益气健脾、补阳固表;黄柏有清热燥湿、止痒镇痛的作用;白芍能够养血止血、柔肝止痛;枸杞具有滋阴补肾、明目养神的功效。
太保丸可以均衡调节患者的气血,从而改善银屑病的症状。
二、药浴药浴是指将中药材加工成汤剂,让患者进行全身浸泡的治疗方法。
中药药浴是一种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能够增强体质、调节生理功能。
药浴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药物渗透进入皮肤和穴位,通过局部、全身的药效产生疗效。
银屑病疾病研究报告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皮肤病,其主要特征是皮肤表面出现银白色的鳞状皮损。
这种疾病可能导致患者身心健康的严重影响,并且常常与其他系统性疾病有关。
本文将对银屑病的疾病研究进行探讨。
银屑病的发病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但研究表明,遗传、免疫、环境等多种因素可能与其发病相关。
目前,学界大多认为免疫系统异常是银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异常的免疫反应会导致角质细胞的过度增殖和角质形成的紊乱,进而形成银白色的鳞状皮损。
此外,银屑病与遗传因素也有一定关联,研究发现,家族性银屑病的发病率高于普通人群。
银屑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皮损、瘙痒、红斑和脱屑等。
疾病的病程状况也不一致,有的患者病情轻微,仅局限于部分皮肤,而有的患者病情严重,全身多处皮肤均受累。
在影响患者身心健康的同时,银屑病还可与多种其他系统性疾病相关,如关节炎、炎症性肠病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针对银屑病的治疗方案较多,但并没有有效的根治方法。
目前,临床上主要采取控制病情、缓解症状的方法进行治疗。
其中,外用药物如外用激素、维生素D3类药物、角鲨烯类药物等是常见的治疗手段。
此外,光疗和系统性药物也可以用于治疗疑难重症。
对于特殊情况,如银屑病合并关节炎等,需要联合多学科的治疗方案。
银屑病的疾病研究进展迅速,目前有许多新的治疗方法正在研究中。
例如,近年来,一些针对免疫系统调节的新药物开始应用于银屑病的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此外,一些新的生物制剂如生物免疫疗法也显示出治疗银屑病的潜力。
这些新的治疗方法为银屑病患者带来了更多的治疗选择,对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
除了治疗方面,银屑病的疾病研究还包括对疾病的遗传学、免疫学、病理学等方面的深入探讨。
近年来,利用基因测序和基因组学技术,研究者发现了多个与银屑病相关的基因变异位点,这对于深入理解银屑病的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银屑病的免疫学研究也为寻找新的治疗方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质肿瘤患者的典型临床症状为阴道不规则排液或出血、宫腔内出现赘生物等。
目前临床上诊断常规形态的子宫内膜间质肿瘤不存在问题,但部分子宫内膜间质肿瘤会出现特殊的病理特征,这为临床诊断该病带来一些困难[9]。
目前已有学者对特殊形态子宫内膜间质肿瘤的病理特征进行了研究。
杨直、张洪生及杜薇等[10]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探讨变异形态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肿瘤的病理特征。
在该研究中,医护人员对一些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肿瘤患者的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进行观察,发现其除了具有典型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肿瘤的病理特征外,其中有8例患者的肿瘤存在黏液性改变,有3例患者的肿瘤细胞呈现印戒细胞样形态,部分患者伴有平滑肌分化、纤维化及石棉样纤维改变。
在伴有平滑肌分化的子宫内膜间质肿瘤患者中,H-caldesmon蛋白呈阳性表达的患者有40%,结蛋白呈阳性表达的患者有40%,平滑肌肌动蛋白呈阳性表达的患者有60%。
由此可见,尽管部分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肿瘤可发生形态变异,但使用免疫组化法及基因检测法仍可准确地诊断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肿瘤。
聂瑜、甘继瑶及李瑞山等[11]也对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肿瘤的病理特征进行了分析。
他们选取10例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病理特征进行综合分析。
该研究的结果显示,这些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是阴道出血及下腹部有肿块。
在这10例患者中,有3例患者并发多发性子宫肌瘤,有1例患者患有子宫腺肌瘤,有2例患者合并有平滑肌混合性肿瘤。
术前确诊此类子宫内膜间质肿瘤患者病情的难度较大,术后对其肿瘤进行病理检查可比较准确地诊断其病情。
虽然术前诊断子宫内膜间质肿瘤的准确性较低,但临床医生仍应在术前对患者进行临床症状观察和各项检查,从而尽早确诊其病情。
B超技术、磁共振成像技术及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技术均可用于诊断子宫内膜间质肿瘤。
临床医生在诊断子宫内膜间质肿瘤时,应观察患者是否存在阴道异常出血及下腹部疼痛等临床症状,并对其进行影像学检查,确认其是否存在子宫增大等特征,检测其子宫动脉的阻力指数,从而综合诊断其病情[12-13]。
磷酸二酯酶4抑制剂治疗银屑病的研究进展沈利辉① 【摘要】 银屑病是一种遗传、环境、免疫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发生的炎症性皮肤疾病,白细胞介素-23(IL-23)/ T辅助细胞17(T helper cell 17,Th17)通路是当前临床有关银屑病发病机制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
磷酸二酯酶4(phosphodiesterase 4,PDE4)抑制剂对环磷酸腺苷(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cAMP)水解过程有良好的阻断作用,有效影响IL-23的分泌。
本文对银屑病的发病机制、PDE4抑制剂治疗银屑病的机制及相关PDE4抑制剂药物治疗银屑病的进展进行简单总结。
【关键词】 磷酸二酯酶4抑制剂 银屑病 环磷酸腺苷 阿普斯特 doi:10.14033/ki.cfmr.2023.14.0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23)14-0181-04 Research Progress of Phosphodiesterase 4 Inhibitors in the Treatment of Psoriasis/SHEN Lihui. //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 2023, 21(14): 181-184 [Abstract] Psoriasis is an inflammatory skin disease that occurs under the joint action of multiple factors such as genetics, environment, immunity etc. The interleukin-23 (IL-23) / T helper cell 17 (Th17) pathway is an important research achievement of the pathogenesis of psoriasis in clinical practice. Phosphodiesterase 4 (PDE4) inhibitors had a good blocking effect on 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 (cAMP) hydrolysis process, and effectively affected IL-23 secretion. This article briefly summarizes the pathogenesis of psoriasis, the mechanism of PDE4 inhibitors in the treatment of psoriasis and the progress of related PDE4 inhibitors drugs in the treatment of psoriasis. [Key words] Phosphodiesterase 4 inhibitor Psoriasis 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 Apremilast First-author's address: Guilin Municipal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uilin 541002, China 银屑病是一种免疫介导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疾病类型,患者有典型的皮肤损伤表现,存在鳞屑性红斑或斑块且呈局限性或广泛性分布,同时银屑病本身可与其他系统异常合并出现,对患者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均造成严重损害[1]。
银屑病治疗研究进展【摘要】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疾病,病因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目前治疗以改善患者症状为主。
方法包括各种外用药、系统用药及光疗等,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已成为目前银屑病治疗的主要手段。
随着各国研究的不断深入,新的理论及技术的推动,安全、有效、健康的治疗方法也不断涌出。
我国的中医药在银屑病的治疗中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生物制剂从细胞分子水平为银屑病的治疗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关键词】银屑病;外用药治疗;内用药治疗;物理治疗中图分类号 r758.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13-0147-03银屑病是一种常见并易复发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发病与多种致病因素相关,其中细胞及体液免疫功能异常均参与了银屑病的发生和发展[1],为其重要致病环节。
目前治疗银屑病的方法种类繁多,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新的治疗手段正不断出现。
本文就银屑病的治疗方法研究进展进行简单介绍。
1 外用药1.1 皮质类固醇类外用皮质类固醇类具有强大的抗炎、抑制表皮增生的作用,是目前治疗银屑病最常用的外用药物之一。
长期外用有发生局部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皮炎、多毛、色素沉着等不良反应,故使用时应针对发病部位、皮疹情况的不同,选择使用药物的效力、剂型、浓度、使用频率及单次使用量、持续使用时间[2]。
目前临床上采用皮质类固醇与非激素类药物交替或制成复合制剂使用,如钙泊三醇与倍他米松联合制成的凝胶,经试验证明比单用药物更为安全、有效[3],且不良反应减少。
1.2 外用维a酸类他扎罗汀是一种新的受体特异性维a酸,能够诱导基因3(tazarotene-induced gene 3,tig3)调节ⅰ型转谷氨酰胺酶(type ⅰ transglutaminase,tgⅰ),对角质形成细胞的分化和过度增殖起着重要作用[4]。
外用制剂有0.05%和0.1%两种凝胶,其中0.1%的他扎罗汀凝胶用于治疗掌跖银屑病疗效较好[5]。
1.3 维生素d类似物钙泊三醇具有抑制表皮增生、t淋巴细胞功能、中性粒细胞聚集的作用,最近研究表明它还可以诱导角质形成细胞自噬[6]。
对于斑块型和头皮型银屑病的治疗非常有效,与局部强效皮质类固醇联合应用可减轻药物的不良作用,减少类固醇用量或换用低效制剂。
与紫外线照射联合治疗银屑病,效果亦比分别单用有效。
他卡西醇和马沙骨化醇是新的维生素d类似物,高浓度制剂与钙泊三醇存在效力差异[7],每日使用1次,疗效明显,同时具有刺激性很低、不良反应小、对钙磷代谢无明显影响的优点。
1.4 他克莫司他克莫司属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一种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具有抑制t细胞活化及其分泌相关炎性细胞因子的作用[8],同时具有比环孢素更强的抑制组胺、5- 羟色胺及白三烯释放的作用[9]。
口服制剂可导致高血压、肾毒性和免疫抑制等系统性不良反应,临床应用受限。
局部外用软膏有抗炎、止痒的作用,有0.1%和0.03%两种浓度,其中0.1%他克莫司软膏对于面部银屑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10]。
与复方甘草酸苷联合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单一用药,复发率亦较之降低[11]。
1.5 吡硫翁锌不但能抑制角化过度,还能调节皮脂分泌,抑制糠秕马拉色菌等表皮真菌与细菌生长,缓解与鳞屑性皮肤病有关的瘙痒等作用,对于头皮型银屑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12]。
1.6 封包疗法即将外用药物涂抹于皮损后,再以保鲜膜、胶带等覆盖一定时间,可软化、去除厚层鳞屑,改善局部微循环,促进药物经皮吸收,提高药物疗效。
避免了药物经肠道吸收时产生的的刺激反应。
在使用过程中需注意外用药物强度、封包范围及时间的确定,避免过度刺激。
2 内用药2.1 免疫抑制剂本组药物包括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甲氨蝶呤(methotrexate,mtx)、环孢素等,主要用于重症银屑病的治疗,可单独应用,但不良反应较大。
环孢素为一种环状多肽,有抑制细胞及体液免疫的作用,还可以抑制角质形成细胞的dna合成与增殖,主要用于脓疱型、关节病型及顽固性寻常型银屑病的治疗,效果较好。
是一种无骨髓毒性的免疫抑制剂,但有肾毒性,治疗期间需严密监测肾功能。
2.2 维a酸类是一组与维生素a结构相似的化合物,优先允许正常细胞分化而抑制发育异常的细胞,具有抗角化、抗增生作用。
常用阿维a酯和芳香维a酸乙酯。
维a酸类治疗脓疱型和红皮病型银屑病疗效比寻常型银屑病显著,亦可明显改善关节病性银屑病的症状。
与光化学疗法联合,可长期用于慢性斑块型银屑病的治疗,减少照光剂量。
不良反应主要有唇炎、皮肤干燥、结膜炎、眼刺激征、视力障碍、胃肠道刺激等。
高甘油三酯血症亦常见,停药后可好转,但长期使用可能引起心血管疾病。
有潜在的致畸作用,妊娠期妇女需严格禁用,生育期妇女服药期间及停药2年内需严格避孕。
2.3 抗菌药物感染是银屑病发病的常见诱因之一,包括细菌、真菌,其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明确。
有研究发现对伴有链球菌感染所致的化脓性扁桃体炎的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进行扁桃体切除治疗后,皮损得到明显缓解,完全缓解时间长达3年,同时在上述患者的扁桃体中发现了位于银屑病皮损中的同种克隆t细胞,表明t细胞可能是链球菌感染与银屑病炎症之间的联系[13]。
对于伴有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症的急性点滴状银屑病,加用抗感染治疗后收到较好的疗效。
甲砜霉素用于脓疱型银屑病的治疗,具有见效快、疗效高、副作用小等优点。
伊曲康唑对掌跖脓疱病的疗效肯定,甲硝唑对急性发作的斑块型银屑病亦有良好的作用。
2.4 免疫调节剂沙利度胺是一种老药新用的免疫调节剂,具有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合成的作用,近年来开始应用于多种与免疫相关的慢性皮肤病的治疗,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一组对6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进行的疗效对比中,沙利度胺较mtx 显示出起效更快,有效率高,不良反应更少的优势[14]。
其确切的作用机制虽不完全明确,但亦有望为银屑病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可行途径。
2.5 生物制剂治疗免疫异常是银屑病病因机制的中心环节,包括t淋巴细胞活化、白细胞外渗以及多种细胞因子产生释放等,在银屑病的发病及维持中有重要作用。
生物制剂通过抑制t细胞介导的免疫机制,拮抗tnf-α,中和抗体等方式发挥治疗作用[15]。
2.5.1 阿法西普是重组的人白细胞功能相关抗原-3(leucocyte function related antigen - 3,lfa-3)/lgg1融合蛋白,与t细胞上的cd2分子结合后可阻断t细胞活化,诱导效应性t细胞凋亡,于2003年成为首个获得美国fda批准用于银屑病治疗的生物制剂,主用于中重度慢性斑块型银屑病的治疗[16]。
2.5.2 达克珠单抗是cd25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能够阻断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s-2,il-2)结合cd25,抑制t淋巴细胞的活化和增殖,不良反应很少,患者的依从性较高。
2.5.3 tnf-α拮抗剂。
tnf-α在onur boyman等[17]建立的新型小鼠模型研究中,已被证明是介导t细胞活化与增殖的主要细胞因子。
英夫利昔单抗是一种抗tnf-α的鼠-人嵌合单克隆抗体,在一项ⅲ期多中心双盲试验中表明,英夫利昔单抗诱导和维持治疗中度至重度银屑病有效,大多数患者耐受性好[18]。
治疗推荐用法为:5 mg/kg,静脉点滴,给药时间为第0、2、6周,以后每8周1次;阿达木单抗是一种抗tnf-α的全人源性igg1单克隆抗体,与tnf-α特异性高效结合,和英利昔单抗相比,阿达木单抗免疫源性低,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性抗体的能力减弱,可用于其他生物制剂无效的难治性重型银屑病。
推荐用法:起始剂量80 mg,皮下注射,第2周40 mg,以后每2周40 mg;依那西普是全人源性的可溶性tnf受体,能与可溶性的tnf-α、tnf-β结合,并使之丧失生物活性。
推荐用法为:50 mg皮下注射,每周2次,3个月后给予维持剂量每周1次50 mg。
此外,依那西普有助于缓解银屑病患者抑郁情绪、减轻疲劳感。
本组药物有增加患者感染危险性,包括潜在的结核病灶复发、侵袭性真菌感染以及病毒、细菌、其他微生物的机会性感染,还可诱发淋巴瘤等。
最近有报道发现依那西普可引起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症,停药后可恢复[19],提示在临床应用中最好进行血液学变化监测。
2.5.4 重组人il-10和il-11。
il-10具有免疫抑制、调节多种免疫细胞的分化和增殖、调理免疫刺激的功能[20],同时也具有抗炎、清除感染和非感染的颗粒的作用;奥普瑞白细胞介素是重组人il-11,此药对巨噬细胞和ⅰ型t淋巴细胞的功能部位有直接作用,在治疗银屑病时,能降低皮损中tnf-α等的水平。
2.5.5 抗il-12和il-23抗体。
th17 细胞及其分泌的il-12、il-23在银屑病的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21]。
il-12是由p40和p35组成的异源二聚体,能诱导初始t细胞向th1细胞分化,扩大th1细胞的免疫效应。
il-23通过促进干扰素-c分泌,能促进记忆性th1细胞形成。
ustekinumab是人源化的il-12和il-23单克隆抗体,与人类il-12和il-23的p40亚单位结合,抑制il-12和il-23的生物活性[22],于2009年获得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银屑病。
与其他生物制剂比较,ustekinumab有效率较高,给药方法简便易行,每12周用药1次可使多数患者的疗效持续1年以上。
综上所述,生物制剂临床治疗中重度银屑病展示了强劲的疗效,为银屑病患者更大限度的控制病情、减少复发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
但也不乏存在诱发感染、肿瘤等安全性隐患,故临床应用需谨慎。
3 物理治疗物理治疗具有安全、副作用少等优点,与外用或系统药物联合使用,不但可以提高疗效、缩短病程,同时还可减少单用药物的不良作用,目前已成为银屑病治疗的重要有效手段。
3.1 窄频中波紫外线(narrowband ultraviolet b,nb-uvb)窄频中波紫外线因较宽谱中波紫外线穿透性更强,同时具有不易引起红斑、色素沉着、癌变等不良反应的优点,近年来发展迅速,得到广泛应用。
部分研究表明其治疗银屑病的作用机制与抑制干扰素(ifn)及th17细胞途径、诱导表皮细胞正常分化相关[23]。
最近国外有报道称发现一例斑块型银屑病患者在持续4个月的窄频中波紫外线治疗后,于四肢、躯干多处出现了大疱性病变,提示临床应用中仍需对其可能的副作用注意观察。
3.2 温泉浴泉水中含有大量的矿物质,可促进血液循环,增加皮肤的抵抗力,使角质细胞软化、脓疱干涸,与紫外线联合治疗脓疱型银屑病,有更好的疗效。
3.3 药浴药浴不但具有清洁皮肤、改善循环、消除炎症的作用,而且还具有费用低廉、简易造作、易于被人们接收等优点,也被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