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监管视角下“货物”与“物品”的区别
- 格式:docx
- 大小:16.31 KB
- 文档页数:5
海关监管货物的分类及报关程序1. 引言海关监管货物的分类及报关程序是国际贸易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海关部门对进出口货物进行分类、审核和监管,以确保国家安全、保护国家利益、维护公平竞争和推动贸易便利化。
本文将详细介绍海关监管货物的分类及报关程序,包括货物分类的依据、分类方法和报关程序的流程。
2. 货物分类的依据货物分类是指将进出口货物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归类的过程。
货物分类的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商品描述商品描述是货物分类的基础,它是以文字描述的方式对货物的特征、用途、组成和性质进行说明。
海关通过商品描述来判断货物属于哪个分类。
2.2 商品编码商品编码是将商品描述进行编号的一种方式。
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的商品编码系统,如中国的海关商品编码为HS编码,美国的海关商品编码为HTS编码。
这些编码系统都是根据国际上通用的商品分类标准制定的。
2.3 相关法律法规不同国家针对进出口货物都有相关的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中包含了货物分类的要求和规定。
在进行货物分类时,需要参考这些法律法规,以确保分类的准确性和合法性。
3. 货物分类的方法货物分类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进行,常见的方法有以下几种:3.1 直接比对法直接比对法是将商品描述和海关商品编码进行对比,将描述中与编码中相同的部分进行匹配,从而确定货物的分类。
3.2 功能比对法功能比对法是根据商品的功能和用途进行分类。
根据产品的主要功能和用途,将货物划分到相应的分类中。
3.3 物质构成法物质构成法是根据商品的物质构成和成分进行分类。
根据商品中所含的主要物质和成分,将货物划分到相应的分类中。
3.4 目的用途法目的用途法是根据货物的主要目的和用途进行分类。
根据货物进口或出口的目的和用途,将货物划分到相应的分类中。
4. 报关程序的流程报关是进出口货物必须要进行的一项手续。
下面是一般的报关程序流程:4.1 准备申报材料报关前,要先准备好相关的申报材料。
申报材料包括货物清单、合同、发票、装箱单、产地证明、质检报告等。
海关实务练习题(全部)答案第一题根据海关法规定,海关监管区域是指在海关监管下的区域,是海关依法对进出境货物、运输工具及其他物品实施监管的特定区域。
第二题根据海关法规定,进出境货物是指出境从国境线外进入中国海关监管区域内,入境由中国海关监管区域内出境的物品。
第三题根据海关法规定,海关的监管活动包括对进出境货物的监管、对运输工具的监管、对进出口企业的监管、对海关监管区域内的场所的监管、对进出境行李个人物品的监管以及其他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需要海关进行监管的活动。
根据海关法规定,海关依法对进出境货物实施关税监管、依法对进出商品实施非关税壁垒和限制措施,对适用出口退税政策的货物实施出口退税管理。
第五题根据海关法规定,进出境行李个人物品是指中国公民出境时携带出境、入境时携带入境的行李个人物品。
第六题根据海关法规定,进出境货物必须办理报关手续并经海关查验,同时缴纳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等税款。
第七题根据海关法规定,海关依法对进出境货物实施查验,对未经申报或申报不实的货物依法进行处理。
第八题根据海关法规定,进出口企业必须依法登记注册,取得海关特许经营权后方可进行进出口活动。
根据海关法规定,进出口企业在进行进出口活动时,必须按照海关的要求填报和提交相关的申报单证和资料。
第十题根据海关法规定,海关对进出境行李个人物品实施查验,并对违反规定的行李个人物品依法进行处理。
第十一题根据海关法规定,海关对进出境运输工具实施监管,对未按照规定办理申报手续的运输工具进行处理。
第十二题根据海关法规定,进出境货物的进出口科目是根据海关监管目的和税收管理需要,对货物进行分类和编码。
第十三题根据海关法规定,进出境货物的征税依据是进出境货物的价格。
根据海关法规定,海关根据税收管理的需要,可以对进出境货物征收关税。
第十五题根据海关法规定,海关对适用出口退税政策的货物实施出口退税管理。
第十六题根据海关法规定,进出口货物的报关单证包括进口货物报关单、出口货物报关单、进口货物通关单、出口货物通关单等。
∙邮递进入中国境内物品应缴进口税超过50元人民币的,一律按商品价值全额征税。
免征额度从现在的400到500元统一下调至50元。
∙中国对进境商品区别为货物、物品等不同监管对象,适用不同的管理要求。
海外代购的商品不是物品,而是货物。
对于货物,无论价值多少,都需要照章纳税。
∙个人邮寄进出境物品超出规定限值的,应办理退运手续或者按照货物规定办理通关手续。
∙邮包内仅有一件物品且不可分割的,经审核确属个人自用,可按个人物品规定办理通关手续。
∙对旅客自用物品,中国海关总署规定,居民旅客携带电器总值5000元人民币以内、非居民旅客携带总值2000元人民币以内的,海关予以免税放行。
∙邮寄入境化妆品的税率高达50%,而香水、眼霜、乳液等每支的完税价格都定在100元,也就是说过去500元的免税额可以邮寄10支香水,现在变成了1支。
∙邮运进出口的商业性邮件,应按照货物规定办理通关手续。
∙入境居民旅客携带在境外获取的自用物品,总值在5000元人民币以内的,海关予以免税放行。
如果超出限值,经海关审核确属自用的,海关对超出部分的自用物品征税。
如果在境外购买的单件商品超过5000元的,将全额征税。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烟草制品、酒精制品、手机、电脑、照相机、摄像机、餐料(奶粉)等20种商品不予免税。
应征进口税税额在人民币50元(含50元)以下的,海关予以免征,税额计算方法:进口税额=完税价格×税率。
以服装为例,如果要从国外邮寄入境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一件上衣的完税价格是300元,而一条裤子的完税价格是200元。
那么税额就为:(300+200)×20%=100元。
刨除免征额度,实际要交50元的税。
如果,仅单独从境外寄一件上衣回国,根据算法,税额为60元,刨去免征额度,实际要交10元的税。
如果,仅单独寄条裤子,税额为40元,不需要交税。
按照9月1日之前的规定,两者都不需要交税。
从国内邮寄物品出境的缴费办法:个人寄自或寄往港、澳、台地区的物品,每次限值为800元人民币;寄自或寄往其它国家和地区的物品,每次限值为1000元人民币。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计核违反海关监管规定案件货物、物品价值办法(2024年修改)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公布日期】2024.10.28•【文号】海关总署令第273号•【施行日期】2024.12.01•【效力等级】部门规章•【时效性】尚未生效•【主题分类】进出口货物监管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计核违反海关监管规定案件货物、物品价值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准确计核违反海关监管规定案件的货物、物品价值,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以下简称《海关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关税法》(以下简称《关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行政处罚实施条例》(以下简称《处罚条例》)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计核违反海关监管规定案件货物、物品价值的,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海关应当在确定违法货物、物品及其计税价格,计核进出口关税、进口环节海关代征税的基础上,根据违法货物、物品的计税价格和相应税款计核货物、物品价值。
第四条海关计核违法货物、物品价值或者计核案件漏缴税款的,应当通过行政处罚告知书,将违法货物、物品价值或者漏缴税款数额告知当事人。
第二章违法货物、物品的确定第一节违法货物的确定第五条违反国家进出口管理规定,进出口国家限制进出口货物,申报时不能向海关提交许可证件的,违法货物为不能提交许可证件的实际进出口货物。
第六条货物进出口时应当申报的项目没有申报或者申报不实,影响国家许可证件管理的,违法货物为实际进出口货物。
其中,仅数量申报不实的,违法货物为实际进出口货物数量超出许可证件进出口额度部分的货物;许可证件为“非一批一证”管理,且许可证件还有剩余额度的,违法货物为实际进出口货物数量超出申报数量部分的货物。
第七条货物进出口时应当申报的项目没有申报或者申报不实,影响国家税款征收的,违法货物为实际进出口货物。
其中,仅数量申报不实的,违法货物为实际进出口货物数量与申报数量差额部分的货物。
第八条加工贸易货物进出口时应当申报的项目没有申报或者申报不实的,违法货物按以下方式确定:(一)加工贸易货物进出口时应当申报的项目没有申报或者申报不实,影响国家许可证件管理的,违法货物按照本办法第六条确定。
海关货物分类
海关监管货物可分为以下五类:
1、一般进出口货物是指从境外进口,在办结海关手续后直接进入国内生产或流通领域的进口货物,按照国内商品报关单办理出口手续后出口到境外消费的货物。
2、保税货物是指未经海关批准办理纳税手续,在中国境内储存、加工、装配后再复运出境的货物。
此类货物分为保税加工货物和保税物流货物。
3、特定减免税商品是指海关根据有关法律允许免税进口的特定地区、特定企业、特定用途的货物。
4、临时出入境货物是指经海关批准,有担保进出境,在境内或者境外使用后以原状运出或者进境的货物。
5、其他进出境货物指从境外启运并通过中国境内继续运往境外的货物,以及其他尚未办理海关手续的进出境货物。
什么是报关?'货物'和'物品'如何区分?什么是报关?货物和物品有什么区别?报关对象有哪三类?1什么是报关?报关是指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进出境运输工具负责人、进出境物品的所有人或者他们的代理人向海关办理货物、物品或运输工具进出境手续及相关海关事务的过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第八条规定“进出境运输工具、货物、物品,必须通过设立海关的地点进境或者出境。
在特殊情况下,需要经过未设立海关的地点临时进境或者出境的,必须经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的机关批准,并依照本法规定办理海关手续。
”海关法把“报关对象”分为三大类,分别是进出境“运输工具”、进出口“货物”、进出境“物品”。
这里不包括人员(旅客)的出入境管理。
因为人员的出入境管理机构是“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而不是海关。
三大类“报关对象”——“运输工具”、“货物”和“物品”的申报责任人分别对应“进出境运输工具负责人”、“进出境货物收发货人”和“进出境物品的所有人”。
这是要特别注意的。
“进出境运输工具”是指国际航行的船舶、国际航班的飞机、国际运输的汽车或火车等。
“进出境运输工具负责人”是指船公司、航空公司、铁路运输公司、国际陆运运输公司等。
“进出境货物收发货人”是指进口商Importer/收货人Consignee/买方Buyer(进口货物);出口商Exporter/发货人Shipper/卖方seller(出口货物)等。
包括进出口公司,国际贸易公司,有进出口经营权的制造商以及其他进口商……“进出境物品的所有人”一般是个人或者非盈利机构。
当然不限于这些。
2进出口“货物”与进出境“物品”的区别1)“货物”是指进出海关用于销售的货物,即是卖到国外销售,或买入国内销售的商品。
而“物品”是指虽然同样进出海关,但是不是为了销售的物品,比如演出团体随团携带的演出道具、参加展览布展用的器具(展览品)等。
2)“货物”因为是售出或购进的商品,因此有对应的外汇收入或支出。
淒关与经贸研熬Journal of Customs and Trade第41卷|06|2020年11月“货物”还是“物品”7—刍议海关法律制度中的“物”是“物”非陈晓*摘要:在监管执法一线(主要在进境环节),邮局海关如何划分界定邮递“物”的“货物”“物品”属性,是老大难问题。
后续衍生的限值认定、税款征收、行政处罚和知识产权海关保护等相关监管执法热点也存在类似疑难。
本文通过梳理背后立法和执法逻辑,明确法律适用理解,提出或坚持立法原义或弃用“货物”“物品”二分法,便利和统一监管执法的解决路径,希望对海关法律体系中根基性“物”的海关立法工作有所裨益。
关键词:货物贸易;行邮物品;海关估价;完税价格;执法逻辑作为口岸单位,与其他行政机关特别是公安(边检)相比,海关较少直接管人,而是明显管物。
物,作为实际监管的主要内容(标的),对海关而言自然意义非凡;而对行政相对人来说,能够通畅直白地晓得海关语境下的“物”,既有利于海关执法,也有益于维护自身权益。
双方在同一语义规制下,进而在同一有关“物”的思维界定下开展执法和适法活动,将极大地提高海关管理效能及进出境人员和物的通关效率。
语言(文字)作为思维的物质外壳,具有确定性和稳定性的特征。
从符合众所周知、众人方便使用的功能要求和树立国家律法权威角度出发,一个词语一旦形成,或被有权机关定义,非经时代演化更新或被有权机关再定义,不能轻易变更。
海关语境下的“物”也是如此。
新中国海关在对物的监管中,不断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执法效能日益显著;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新情况新业态增多,出现了一些问题,追根溯源和海关语境下“物”的语义确*作者简介:陈晓,济南海关办公室一级主任科员,公职律师。
“货物”还是“物晶”?—刍议海关法律制度中的“物”是“物”非—立、理解及相关的适法和执法思维存在莫大关联。
那么,什么是“物”?什么是海关监管之“物”?海关在宏观上又是怎么管“物”的呢?“物”的概念与海关监管“物”词典上的“物”,是客观存在的:(1)东西,动物;(2)指自己以外的人或跟自己相对的环境;(3)与人相对的客观世界。
跨境电子商务的海关监管解读昨天发布了针对海关总署的56和57号文的观点解读,在海贸会的500人跨境电商大佬微信群里引发了激烈的讨论。
基于很多出口电商老大并不特别关注这个,进口电商创业者很是低调,倒是一群物流服务商很激烈。
我(海贸会联合创始人Paul)特别拜访在海关/电商/邮政从业过的三栖专家快邮口岸科技创始人刘剑铮James,跟他深入讨论这56和57号文,以及进口电商发展过程中的海关和税务问题。
Paul:谈谈海关总署的56号文吧,对出口外贸电商企业有影响没?James:那就随便说说,笔下留情哦。
总署此次公告内容最主要的核心是货物和物品的监管条件、监管方法,严格区别了两者之间的进出境的报关待遇,免得鱼目混杂给进出口报关留下监管漏洞。
以出口为主的国内跨境电商因为经营模式的问题对出口退税、便捷通关的需求好像关注不大,他们只对结汇有兴趣。
但进口跨境电商和电商物流企业对56号公告里的进口物流关务政策倒是超前关注。
Paul:货物与物品的监管是怎么回事?难道不是一样的东西吗?有什么不一样的监管要求和条件吗?James:不一样,很大区别的。
既然海关总署提出了对网购商品的监管要求,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也就明确了国家监管部门给跨境网购商品一个身份标识,也就是说跨境网购的交易属性还是与线下的国际贸易物流是有区别的,线上商品跨境交易有别于跨境免税店形式,也有别于商业快件的货样广告通关形式。
线上商品的跨境交易只要保证的自用合理数量就完全可以参照行邮清关的方式来,海关总署推出了9610的特别监管代码后,接着又出台了56号公告给出了具体的通关政策。
跨境电子商务的交易特点是交易单票量极多(跨境贸易合同的买卖双方),而每个交易成交的商品量又少,一吨奶粉进口可能会有500个以上的跨境买卖双方(收发件人)的信息量,跟传统的国家贸易物流的单票报关就一集装箱的有极大的区别,以前B2B纯货物报关的国际贸易形式随着跨境电子商务形式的出现完全改变成B2C\B2B2C甚至是C2C等。
海关工作人员的货物检查和监管工作海关工作人员承担着对进出口货物的检查和监管工作,确保国家安全、经济发展和消费者权益的维护。
本文将探讨海关工作人员在货物检查和监管工作中的重要性、职责和挑战。
一、货物检查的重要性货物检查是海关工作人员的首要任务之一,其重要性不可忽视。
首先,货物检查是国家安全的关键环节。
进出口货物中可能存在非法物品、违禁物品或危险品,而海关工作人员的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和阻止这些危害国家安全的物品的流入。
其次,货物检查也是保护国内市场的重要手段。
遏制假冒伪劣产品和侵权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
最后,货物检查也是国际贸易合作的基础。
按照相关国际标准进行货物检查,促进贸易畅通和国际合作。
二、货物检查的职责1.物品分析与鉴别:海关工作人员需要准确分析和鉴别货物,在海关编码和品名确认的基础上,判断货物的性质、成分和分类。
2.相关文件审核:对于进出口货物,海关工作人员需要审核并核实相关的进出口手续、单证和合规性文件,确保所有文件齐全、准确并符合法规要求。
3.现场查验与抽样:海关工作人员需要对部分货物进行现场查验和抽样检测,以确认其与单证所述的一致性并进行质量或安全检测。
4.风险评估与决策:根据海关的风险评估模型,海关工作人员需要对特定国家、产品或企业进行风险评估,并依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检查和监管措施。
5.培训和合作:海关工作人员需要参与培训和学习,提升自身专业能力,并与其他国家、地区的海关开展合作,共同提高货物检查和监管的水平。
三、货物检查的挑战货物检查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国际贸易的增加导致进出口货物量的急剧增长,这给海关工作人员带来了巨大的工作压力。
其次,不断变化的技术和商品形式使得货物检查工作更加复杂和困难,需要海关工作人员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
此外,非法贸易和偷逃关税行为的出现,使得海关工作人员需要不断提高反欺诈和打击违法行为的能力。
最后,不同国家、地区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差异,需要海关工作人员具备跨文化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Title:海关监管视角下“货物”与“物品”的区别
Posted by:汇业海关律师
Time: 2015年10月13日
“货物”还是“物品”,虽然仅仅一字之差,但在海关监管的角度却有截然不同的待遇。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我国海关对进境商品区别为货物、物品等不同监管对象,适用不同的管理要求,包括税率、通关方式、许可证件等。
一般来说,物品不能用于贸易,属于自用范畴,而货物具有贸易性质,基于此,海关对于它们进境的具体规定并不一样,同一件商品按照物品入境与按照货物入境对于行为人产生的义务是不一样的,以下对两个概念作如下区分:
(一)物品
根据进出境的方式不同,可以将进出境物品分为行李物品、邮递物品两大类,其中个人行李物品又包括随身携带、托运和分离运输的行李物品(本文中的“行李物品”是个人随身携带的行李物品);邮递物品包括邮袋、个人邮包、小包邮件、保价函件、非贸易性印刷品。
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物品具有以下特点:
1、自用。
即物品是旅客或者收件人本人自己使用的,而非用于出售或者出租,这里的自用包括境内外亲友间的相互馈赠。
2、合理数量。
即“海关根据旅客或者收件人的情况、旅行目的和居留时间所确定的正常数量。
”在合理数量内,行为人携带在境外获取的自用物品进境给予免税,若超过了合理数量但仍在自用范围内,
则对于超过部分征税。
我国法律在这方面对于“行李物品”和“邮递物品”有不同的规定。
(1)行李物品
若进境居民旅客携带在境外获取的自用物品,总值在5000元人民币(含5000元,下同)以内的;非居民旅客携带拟留在境内的自用物品,总值在2000元人民币(含2000元,下同)以内的,海关予以免税放行。
若超过合理数额但在规定数额内,海关对超过部分的自用物品征税,若超过自用,规定数额的范畴,则海关会按照货物征税。
单一品种限自用、合理数量,但烟草制品、酒精制品以及国家规定应当征税的20种商品等另按有关规定办理。
(2)邮递物品
邮递进境物品应缴进口税超过50元人民币的一律按商品价值全额征税。
个人寄自或寄往港、澳、台地区的物品,每次限值为800元人民币;寄自或寄往其它国家和地区的物品,每次限值为1000元人民币。
个人邮寄进出境物品超出规定限值的,应办理退运手续或者按照货物规定办理通关手续。
(二)货物
货物具有贸易性质,属于《对外贸易法》的范畴。
货物的买卖双方为贸易关系,需要以合同、协议的方式明确双方的法律关系。
根据进出境目的可以将进出境货物分为进口货物、出口货物和其他进出境货物三类(本文中的货物是指进出口货物)。
海关对于物品与货物在监管上的具体规定差异很大,就征税而言,一般进口货物需要缴纳的税
款包括关税、增值税、消费税三部分,法律规定减增关税的货物还需缴纳增值税与消费税。
此外,对进出口货物的征税往往涉及到一个国家的经济政策以及与其他国家或者国际组织之间的贸易关系
因此,是否属于“自用”“合理数量”范畴是区分货物与物品的主要标准。
基于此,以下几点应值得注意:
1. 若免税进境的物品自进境之日起两年内,出售、转让、出租或移作他用的,应向海关申请批准并按规定补税。
其中,按规定免税或征税进境的汽车在使用两年后,因特殊原因需要转让的,必须报经海关批准;免税运进的,应按规定补税。
2.近来比较火热的“海外代购”、“海淘”明显是具有牟利性质的,因此海外代购的商品不是物品,而是货物,对于货物,无论价值多少,都需要按照规定纳税。
3.有些旅游团导游利用带团便利,指使旅客分散携带代购物品入境或以其它形式逃避海关监管。
将商品分散带进关虽然符合“合理数量”的条件,但其是用于贸易的,并不属于“自用”范畴,在性质上还是“货物”。
海关监管下的货物与物品的区别主要规定在以下法律法规中:
《海关法》十二条将海关监管的对象区分为进出境运输工具、货物、物品三类。
其中,第四十六条规定“个人携带进出境的行李物品、邮寄进出境的物品,应当以自用、合理数量为限,并接受海关监管。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行政处罚实施条例》第六十四条中进一步明确
了“自用”与“合理数量”的内涵。
即“自用”是“指旅客或者收件人本人自用、馈赠亲友而非为出售或者出租”,“合理数量”是指“海关根据旅客或者收件人的情况、旅行目的和居留时间所确定的正常数量。
”
根据《海关法》第五十三条、五十六条,规定数额以内的物品可以减征或免征关税。
《中华人民共和国关税条例》(国务院令第392号)(以下简称《关税条例》)第五章规定,进境物品的关税以及进口环节海关代征税合并为进口税,由海关依法征收。
根据《关税条例》第五十六条、五十七条,对于海关总署规定数额以内的个人自用进境物品,免征进口税;若超过规定数额但仍在合理数量以内的个人自用物品,则需要按规定缴纳进口税;而对于超过合理、自用数量的进境物品应该按照货物征税。
对超过海关总署规定数额但仍在合理数量以内的个人自用进境物品,海关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物品进口税税率表》及海关总署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物品归类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物品完税价格表》,进行归类、确定完税价格和适用税率,征收进口税。
根据《海关总署公告(2010年第54号)》,海关对进境居民旅客携带5000元人民币以内的进境物品,非居民旅客携带2000元人民币以内的进境物品,予以免税。
对于邮寄物品,《海关总署公告2010年第43号(关于调整进出境个人邮递物品管理措施有关事宜)》第一条规定个人邮寄进境物品,应征进口税税额在人民币50元(含50元)以下的,海关予以免征。
第二
条“个人寄自或寄往港、澳、台地区的物品,每次限值为800元人民币;寄自或寄往其它国家和地区的物品,每次限值为1000元人民币。
”
对于货物,《海关法》第二十三条规定“进口货物的收货人、出口货物的发货人应当向海关如实申报,交验进出口许可证件和有关单证。
”其外《海关法》第五十六条规定对于“法律规定减征、免征关税的其他货物、物品”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规定减征、免征关税的货物、物品”可以减征或免征关税。
此外,对于违反进境物品的税收缴纳相关规定的行为会面临惩罚:
《海关法》第八十五条规定“个人携带、邮寄超过合理数量的自用物品进出境,未依法向海关申报的,责令补缴关税,可以处以罚款。
”第八十六条中也规定“进出口货物、物品或者过境、转运、通运货物向海关申报不实的”海关可以对其处以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行政处罚实施条例》具体规定了处罚的措施,海关对于“个人运输、携带、邮寄超过合理数量的自用物品进出境未向海关申报的”,“个人运输、携带、邮寄超过规定数量但仍属自用的国家限制进出境物品进出境,未向海关申报但没有以藏匿、伪装等方式逃避海关监管的”或者“个人运输、携带、邮寄物品进出境,申报不实的”的情形予以警告,可以处物品价值20%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