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药理学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61.50 KB
- 文档页数:4
第1篇一、前言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药理学实践教学是药理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本计划旨在制定一套科学、合理、实用的药理学实践教学方案,以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技能。
二、实践教学目标1. 使学生掌握药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具备独立进行药理学实验的能力。
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增强学生运用药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三、实践教学内容1. 药理学基本理论实验(1)药物作用机制实验(2)药物代谢动力学实验(3)药物效应动力学实验(4)药物相互作用实验2. 药物分析实验(1)药物含量测定实验(2)药物纯度检查实验(3)药物稳定性实验3. 药物制剂实验(1)固体分散技术实验(2)缓释、控释制剂实验(3)注射剂制备实验4. 药物临床应用实验(1)临床药物疗效评价实验(2)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实验(3)药物治疗方案设计实验四、实践教学安排1. 实践教学时间:整个学期,每周安排2-3次实验课,每次实验课2-3学时。
2. 实践教学地点:药理学实验室、药物分析实验室、药物制剂实验室。
3. 实践教学教师:由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担任实验指导教师。
4. 实践教学班级:根据实际情况,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8-10人。
五、实践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注意事项等。
2. 演示法:教师演示实验操作,使学生了解实验过程。
3. 实验操作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操作,锻炼实践技能。
4. 小组讨论法: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针对实验现象和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实践教学评价1. 实验报告:学生完成实验后,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步骤、结果与分析、讨论等。
2. 实验操作技能考核:教师根据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情况进行考核。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中药药理学实验课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目标:1. 了解中药药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2. 掌握常见中药成分的提取和分析技术。
3. 学习中药药理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流程。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学内容:1. 中药药理学的定义和研究方法。
2. 常见中药成分的提取技术。
3. 中药药理学实验的操作流程。
4. 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
教学准备:1. 实验室设备:提取仪器、分析仪器、实验室用具等。
2. 实验材料:中药材、化学试剂、实验动物等。
3. 实验指导书和相关的教学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中药药理学的定义和研究方法。
2. 引导学生思考中药药理学实验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二、讲解(30分钟)1. 教师讲解常见中药成分的提取技术,包括提取方法、条件和操作步骤。
2. 引导学生了解提取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和技巧。
三、实验操作(45分钟)1. 教师演示中药成分提取的实验操作流程,包括药材处理、提取剂的选择、提取条件等。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第二课时:四、实验数据分析(3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
2. 学生运用相关软件进行实验数据分析,讨论结果。
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操作的正确性和熟练程度。
2. 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拓展1. 介绍其他中药成分的提取和分析技术,如有效成分的色谱分析、光谱分析等。
2. 介绍中药药理学实验的设计方法和原则,如对照实验、重复实验等。
3. 介绍中药药理学在临床应用中的案例和实例,如中药复方的研究、中药药效的评价等。
三、教学资源推荐1. 《中药药理学》教材或相关教学书籍。
2. 中药药理学实验指导书或相关实验教材。
3. 中药药理学研究论文或相关学术资料。
四、教学反馈与改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药理实验指导教案一、实验目的通过药理实验,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药力学参数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等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科学实验的能力。
二、实验材料与设备1. 实验药物:如阿司匹林、盐酸吗啡等。
2. 药理实验动物:如小鼠、大鼠等。
3. 实验器材:如注射器、实验仪器等。
4. 实验材料:如生理盐水、缓冲液等。
三、实验内容及步骤1. 实验前准备(1)准备好实验动物,确保健康状况良好。
(2)配制药物溶液,根据药物剂量和实验要求进行稀释。
(3)准备实验器材和材料。
2. 药效学实验(1)组织实验动物,随机分组。
(2)给予实验动物不同剂量的实验药物,如阿司匹林。
(3)观察实验动物的反应,如频率、强度等。
(4)根据实验结果,绘制药物剂量-反应曲线图。
(5)计算药物的EC50值。
3. 药物代谢实验(1)给予实验动物一定剂量的药物,如盐酸吗啡。
(2)在一定时间间隔内,采集实验动物的生物样本,如血液、尿液等。
(3)采用适当的实验方法,分离和检测药物及其代谢产物。
(4)绘制药物的浓度-时间曲线图,并计算药物的半衰期。
4. 药物相互作用实验(1)选择两种具有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如阿司匹林和盐酸吗啡。
(2)给予实验动物单独使用这两种药物,并记录其反应。
(3)给予实验动物同时使用这两种药物,并记录其反应。
(4)比较两种情况下实验动物的药效差异,评估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5. 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并进行合理的解释和讨论。
四、实验安全注意事项1. 遵循实验室安全操作规范,佩戴实验服和防护手套。
2. 确保实验动物的福利,遵循动物实验伦理的相关规定。
3. 注意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途径,避免超出安全范围。
4. 注意药物的保存和处理,避免污染和损坏。
五、实验总结与思考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并提出对实验方法和结果的改进意见。
思考药物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六、实验拓展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和实验条件,开展其他相关的药理实验,如药物对器官的作用、药物对行为的影响等。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中药药理学实验教案课时安排:每章2课时,共10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中药药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2. 掌握常见中药的药理作用及其作用机制。
3. 学会中药药理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教学内容:1. 中药药理学的定义和研究方法。
2. 常见中药的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
3. 中药药理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中药药理学的定义、研究方法、常见中药的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
2. 实验:指导学生进行中药药理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中药药理学的应用前景和未来发展。
二、第一章:中药药理学的定义和研究方法教学内容:1. 中药药理学的定义。
2.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1. 中药药理学的概念。
2.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难点:1.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资料。
2. 投影仪或白板。
教学过程:1. 讲解中药药理学的定义,引导学生了解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2. 介绍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等。
3.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
三、第二章:常见中药的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教学内容:1. 常见中药的药理作用。
2. 常见中药的作用机制。
教学重点:1. 常见中药的药理作用。
2. 常见中药的作用机制。
教学难点:1. 常见中药的作用机制。
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资料。
2. 投影仪或白板。
教学过程:1. 讲解常见中药的药理作用,包括抗炎、抗菌、抗肿瘤等。
2. 分析常见中药的作用机制,如皂苷、生物碱、多糖等成分的作用。
3.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常见中药的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
四、第三章:中药药理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教学内容:1. 中药药理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2. 中药药理学实验的注意事项。
教学重点:1. 中药药理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2. 中药药理学实验的注意事项。
教学难点:1. 中药药理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中药药理学实验课教案第一章:中药药理学概述1.1 中药药理学的定义1.2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1.3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1.4 中药药理学的意义与发展前景第二章:中药药效学实验方法2.1 中药药效学实验设计原则2.2 中药药效学实验的基本技术2.3 中药药效学实验的评价方法2.4 常见中药药效学实验案例分析第三章:中药药动学实验方法3.1 中药药动学实验设计原则3.2 中药药动学实验的基本技术3.3 中药药动学实验的评价方法3.4 常见中药药动学实验案例分析第四章:中药药理学实验器材与设备4.1 中药药理学实验器材的分类与选用4.2 中药药理学实验设备的使用与维护4.3 中药药理学实验器材的安全操作规程4.4 实验器材与设备的管理与保养第五章:中药药理学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5.1 实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5.2 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5.4 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的注意事项第六章:常见中药成分提取与鉴定技术6.1 中药成分提取的原则与方法6.2 中药成分鉴定技术概述6.3 常见中药成分的鉴定方法6.4 实验案例:某中药成分的提取与鉴定第七章:中药药理学实验案例分析7.1 抗炎药中药实验案例7.2 抗菌药中药实验案例7.3 活血化瘀药中药实验案例7.4 免疫调节药中药实验案例第八章:中药药理学实验安全与伦理8.1 中药药理学实验安全知识8.2 实验中的生物伦理问题8.3 实验中的化学伦理问题8.4 实验中的动物福利问题第九章: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实践9.1 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的目标与任务9.2 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的组织与实施9.3 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的方法与技巧9.4 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的评价与反馈第十章:中药药理学实验研究进展与趋势10.1 中药药理学实验研究的最新进展10.2 中药药理学实验技术的发展趋势10.3 中药药理学实验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10.4 未来中药药理学实验研究的挑战与机遇重点和难点解析一、中药药理学概述难点解析: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涵盖了中药的药效学、药动学、毒理学等多个方面,需要学生掌握其研究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药理实验指导教案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学生将学习以下内容:1. 了解药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实验方法;2. 掌握不同药理实验设计和操作的基本要点;3. 熟悉药理实验数据的分析和结果报告的撰写。
二、实验设备和药物1. 实验设备:药理学实验仪器、测量器具等;2. 药物:咪唑胍、阿司匹林、普萘洛尔等。
三、实验步骤1. 药物配置与实验前准备(1)根据实验要求,准备所需药物,按照配方制备不同浓度的药物溶液。
(2)检查实验设备和测量器具的正常运行情况,确保准备就绪。
2. 药物毒性实验(1)将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
(2)实验组小鼠按照给药剂量进行腹腔注射,对照组小鼠注射生理盐水,并观察记录实验组小鼠的生命体征和行为改变情况。
(3)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结果评估。
3. 药物效能实验(1)将实验小鼠随机分为多个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
(2)根据实验要求,按照不同方案和时间点给药,观察记录实验组小鼠的药物效应和生理指标变化情况。
(3)通过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结果评估,确定药物的效能。
4. 药物药代动力学实验(1)将实验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
(2)实验组小鼠按照给药剂量进行静脉注射,对照组小鼠注射生理盐水,并定时采集血样。
(3)采用适当的方法对血样中的药物浓度进行检测和分析,绘制药物浓度-时间曲线,计算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参数。
四、实验注意事项1. 在进行药物毒性实验时,应注意操作规范,减少对实验小鼠的伤害。
2. 在药物效能实验中,准确记录实验组小鼠的生理指标变化,并与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
3. 在药物药代动力学实验中,需要注意血样的采集方法和保存条件,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五、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数据和药物效果评估,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总结药物的药理特性和作用机制。
六、实验报告撰写要求1. 实验报告应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分析等内容。
2. 报告应具有逻辑性和条理性,文字准确、简明扼要。
中药药理学实验教案第一章:中药药理学概述1.1 中药药理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1.2 中药的作用原理与作用特点1.3 中药的药效成分与药效物质基础1.4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与实验设计第二章:中药对神经系统的作用2.1 中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2.2 中药对周围神经系统的作用2.3 中药对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作用2.4 中药神经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第三章:中药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3.1 中药对心脏的作用3.2 中药对血管的作用3.3 中药对血压与血液循环的影响3.4 中药心血管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第四章:中药对免疫系统的作用4.1 中药对免疫细胞的作用4.2 中药对免疫分子的作用4.3 中药对免疫性疾病的作用4.4 中药免疫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第五章:中药对消化系统的作用5.2 中药对胃肠运动的作用5.3 中药对消化系统疾病的作用5.4 中药消化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第六章:中药对内分泌系统的作用6.1 中药对激素水平的影响6.2 中药对内分泌腺体的作用6.3 中药对内分泌失调的治疗作用6.4 中药内分泌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第七章:中药对呼吸系统的作用7.1 中药对呼吸中枢的作用7.2 中药对呼吸道的作用7.3 中药对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作用7.4 中药呼吸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第八章:中药对泌尿系统的作用8.1 中药对泌尿器官的作用8.2 中药对尿液与排泄的影响8.3 中药对泌尿系统疾病的治疗作用8.4 中药泌尿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第九章:中药对血液系统的作用9.1 中药对血细胞的作用9.2 中药对血液凝固与抗凝的作用9.4 中药血液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第十章:中药对骨骼系统的作用10.1 中药对骨骼生长与发育的影响10.2 中药对骨代谢的作用10.3 中药对骨折愈合的作用10.4 中药骨骼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第十一章:中药对皮肤及附属器官的作用11.1 中药对皮肤的作用11.2 中药对毛发和指甲的作用11.3 中药对附属器官(如汗腺、皮脂腺)的作用11.4 中药在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与实验研究第十二章:中药对生殖系统的作用12.1 中药对性腺的作用12.2 中药对生殖器官的作用12.3 中药对生殖系统疾病的作用12.4 中药生殖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第十三章:中药对感官系统的作用13.1 中药对视觉器官的作用13.2 中药对听觉器官的作用13.3 中药对嗅觉和味觉的作用13.4 中药在感官系统疾病中的应用与实验研究第十四章:中药对炎症与免疫的作用14.1 中药抗炎作用的机制14.2 中药在免疫调节中的作用14.3 中药在治疗炎症性疾病中的应用14.4 中药抗炎免疫作用的实验研究第十五章:中药的毒理学研究15.1 中药的毒性评价方法15.2 中药的毒性作用机制15.3 中药的安全性评价与风险管理15.4 中药毒理学研究的实验方法与案例分析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教案主要围绕“中药药理学实验教案”展开,共包含十五个章节。
中药药理学实验课教案一、实验目的1. 理解中药药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2. 掌握中药的作用机制和药效学特点。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二、实验原理1. 中药药理学是研究中药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制、药效学特性和作用规律的学科。
2. 中药的作用机制包括对机体器官系统的影响、对生物分子靶的作用等。
3. 中药的药效学特点包括药效的时效关系、量效关系、个体差异等。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中药样品、实验动物(如小鼠、大鼠等)、生理盐水、试剂等。
2. 实验仪器:显微镜、离心机、酶标仪、PCR仪器、药理实验仪器等。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1. 实验一:中药对实验动物的药效学实验a. 准备实验动物并对其进行分组。
b. 给予不同剂量的中药给实验动物。
c. 观察并记录实验动物的生理反应,如心率、血压等。
d. 分析中药的量效关系和时效关系。
2. 实验二:中药对生物分子靶的影响a. 提取实验动物的组织蛋白并进行Western blot实验。
b. 观察中药对特定蛋白表达的影响。
c. 分析中药的作用机制。
3. 实验三:中药对细胞培养的影响a. 准备细胞培养板并培养细胞。
b. 给予不同剂量的中药处理细胞。
c. 采用MTT法或流式细胞术等方法观察中药对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d. 分析中药的细胞毒性作用。
4. 实验四:中药对实验动物的毒理学实验a. 给予实验动物不同剂量的中药。
b. 观察实验动物的毒性反应,如体重变化、器官损伤等。
c. 分析中药的毒性特点和剂量关系。
5. 实验五:中药的综合药理学研究a. 综合分析实验一、二、三、四的结果。
b. 探讨中药的多靶点作用机制。
五、实验报告与评价2. 教师将对实验报告进行评价,包括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实验操作的准确性、结果分析的深度等。
3. 学生需参与实验报告的讨论,分享实验心得和思考。
六、实验六:中药对实验动物免疫功能的影响1. 目的:探讨中药对实验动物免疫功能的作用及其机制。
中药药理学实验教案一、实验目的1. 理解中药药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2. 掌握中药对机体各系统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4. 了解中药的药效学特点和药动学特点。
二、实验原理1. 中药药理学是研究中药对生物体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的学科。
2. 中药的作用表现为对机体各系统的影响,如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免疫系统等。
3. 中药的药效学特点包括药效强度、药效速度、作用持续时间等。
4. 中药的药动学特点包括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过程。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中药样品、实验动物(如小鼠、大鼠等)、生理盐水、实验试剂等。
2. 实验仪器:显微镜、离心机、PCR仪器、酶标仪、显微镜等。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1. 实验一:中药对神经系统的作用a. 准备实验动物并对其进行神经学检查。
b. 给实验动物给予中药样品,观察其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c. 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数据分析。
2. 实验二:中药对循环系统的作用a. 准备实验动物并对其进行心功能检查。
b. 给实验动物给予中药样品,观察其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c. 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数据分析。
3. 实验三:中药对免疫系统的作用a. 准备实验动物并对其进行免疫功能检查。
b. 给实验动物给予中药样品,观察其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c. 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数据分析。
4. 实验四:中药的药效学特点研究a. 制备不同浓度的中药样品溶液。
b. 给实验动物给予不同浓度的中药样品,观察其药效强度和作用持续时间。
c. 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数据分析。
5. 实验五:中药的药动学特点研究a. 给实验动物给予中药样品,监测其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
b. 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数据分析。
五、实验报告与评价2. 实验报告需注重数据分析,包括统计方法的应用和结果的解释。
六、实验六:中药对消化系统的作用1. 准备实验动物并对其进行消化功能检查。
2. 给实验动物给予中药样品,观察其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一、实验名称药理学实验二、实验目的1. 理解药理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2. 掌握常见药物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报告撰写能力。
三、实验原理药理学实验是通过实验手段研究药物在体内的作用、代谢和排泄过程,以及药物对机体的影响。
实验过程中,学生需掌握药物的基本性质、给药途径、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效学等基本知识。
四、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显微镜、离心机、恒温水浴锅、电子天平、滴定管、移液器等。
2. 试剂:盐酸、氢氧化钠、氯化钠、葡萄糖、阿司匹林、水杨酸钠等。
五、实验内容与步骤1. 实验一:药物溶解度实验(1)称取一定量的药物,加入适量溶剂,观察药物的溶解情况。
(2)比较不同溶剂对药物溶解度的影响。
(3)记录溶解度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2. 实验二:药物吸收实验(1)将药物溶解于生理盐水中,制成溶液。
(2)分别给予实验动物口服、静脉注射、皮下注射等给药途径。
(3)观察并记录药物的吸收速度和吸收程度。
(4)分析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3. 实验三:药物代谢动力学实验(1)给予实验动物药物,收集尿液和血液样本。
(2)测定尿液和血液中的药物浓度。
(3)计算药物的半衰期、清除率等代谢动力学参数。
(4)分析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
4. 实验四:药物药效学实验(1)观察药物对实验动物生理指标的影响。
(2)比较不同药物对同一生理指标的影响。
(3)分析药物的药效学作用和作用机制。
六、实验报告撰写1. 实验报告应包括实验目的、原理、仪器与试剂、实验内容与步骤、结果与分析、讨论与结论等部分。
2. 实验结果应准确记录,数据应进行分析和比较。
3. 讨论部分应结合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现象,提出可能的解释。
4. 结论部分应总结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七、教学评价1. 实验操作技能:考察学生实验操作的正确性和熟练程度。
2. 实验报告:考察学生实验报告的撰写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大学药理学实验教案药理学实验教案一、实验名称:检测阿司匹林促使的血小板聚集抑制二、实验目的:1、了解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2、学习血小板聚集抑制测试3、了解和掌握血栓治疗预防的基础知识三、实验原理:血小板聚集抑制测试包括测定血液中血小板的吸附和聚集(聚凝)反应。
人体中的血小板对于血栓形成发挥着重要作用,当血管受损时,血小板会附着在受损区域并聚集在一起,形成血栓从而导致心脑血管疾病。
而阿司匹林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人们可以通过检测药物促使的血小板聚集的抑制,来判断药物的效果。
四、实验材料:1、人血液2、阿司匹林制剂3、酶标板读数仪4、微孔板5、血小板计数器6、生化试剂7、离心机8、负压手套箱五、实验步骤:1、为每位被试分别分离出3ml全血,离心后饱和盐水洗涤血小板2次,并用小盘子计数。
2、将各个被试的血小板调整到相同的浓度,加入到微孔板中。
3、给每个微孔加入30μl作为免疫反应的缓冲液。
4、准备5mg/ml的阿司匹林水溶液,在被试血小板中分别加入40μl、80μl、160μl,使浓度分别为0.4mg/ml、0.8mg/ml、1.6mg/ml。
5、在微孔板每个孔中加入准备好的红细胞5μl和回收后的清洁溶液,这样可以创造适宜的反应环境。
6、让微孔板在室温下孵育30min,之后加入100μl兔抗人半导体酶标抗体试剂,此试剂可以识别并测量血小板上所暴露的凝血因子VIIb。
孵 incubat 1h后,洗涤微孔板,并加入较不同浓度的酶标抗体辣根过氧化物酶试剂,结果生化分析仪分析。
六、实验结果:1、将半数最大抑制量(IC50)值得到的标准曲线在纸上绘制出来2、将每个药物浓度通讯在纸上绘制曲线3、计算出药物的IC50值并评估阿司匹林的抑制作用。
七、实验注意事项:1、应用药物时一定应该遵照正确的用药方法和计量。
2、在制备实验前应先检查所用的药物是否符合标准。
3、在制备实验前应检查所用试剂的有效期,并按照说明使用。
4、在制备实验前应守熟悉并遵守有关实验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