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学实验指导
- 格式:doc
- 大小:241.00 KB
- 文档页数:39
中药药理学实验指导中药教学部姚干编重庆邮电学院生物信息学院2005年02月10日前言我国中医中药历史悠久,理论体系完整,在历代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药效学经验。
中药和方剂是祖国医学的精华,其药理作用需要不断地加以研究与探索。
中药药理学是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来研究中药的组方、成分、作用机理及用途的一门前沿科学,而中药药理实验和中药药理学是不可分割的一门学科的两个组成部分,缺一不可。
中药药理实验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以中药功效为主线,运用现代药理学实验方法进行单味中药与经典方剂的研究,对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这一伟大宝库的历史使命和实现中药现代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实验指导是以中药专业培养计划为依据,按照《中药药理学》实验课程(本科)教学大纲的要求编撰而成的,主要供我院中药专业本科学生实验教学使用。
本实验指导首先对中药药理实验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术进行了简要介绍,选择的实验项目力求内容经典、实用,既与理论课有密切联系,又有实验课的独特体系;既有整体动物实验,又有器官水平实验;既有定性实验,又有定量实验;既有验证性实验,又有设计性实验。
从而使学生初步具备对客观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验证、巩固和加深理解基本理论,从而初步掌握中药药理学实验的基本方法。
目录中药药理学实验须知 3 中药药理实验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术 5 实验一生大黄、制大黄对小鼠排便时间和数量的影响17实验二生大黄、制大黄对小鼠小肠运动的影响17实验三秦艽对蛋清致大鼠后跖肿胀的影响18实验四青皮对家兔离体肠平滑肌的影响19实验五金铃子对小鼠的镇痛作用20实验六人参对小鼠耐常压缺氧的作用20实验七人参对小鼠游泳时间的影响21中药药理学实验须知一、中药药理学实验课的目的和要求㈠目的中药药理学实验课的目的在于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中药药理学实验的基本方法,了解获得中药药理学知识的科学途径,验证中药药理学中的重要理论,更牢固地掌握中药药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
实验十八天麻对小鼠睡眠时间的影响【目的】①了解催眠作用的实验方法;②观察药物的催眠作用。
【原理】天麻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而有宁心安神的作用;氯丙嗪通过阻断α1和H1受体产生镇静安定的作用。
戊巴比妥钠阈下剂量与天麻(氯丙嗪)合用,观察药物与戊巴比妥钠的协同作用,由此来验证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
【材料】动物:小鼠,体重18~22g;药品:100%天麻水煎液、0.32%戊巴比妥钠、0.1%盐酸氯丙嗪溶液、生理盐水;试剂:苦味酸溶液;主要器材:架盘天平、秒表、1ml注射器、6号针头、小鼠灌胃针头、鼠笼。
【方法】1、天麻对小鼠入睡个数的影响每组取小鼠6只,称重,标记,随机分为两组。
甲组腹腔注射天麻水煎液,按0.15ml/10g给药;乙组给予同容量的生理盐水。
给药后30min,各组由对侧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0.1ml/10g,以小鼠翻正反射消失1min以上为入睡指标,比较各组入睡鼠数。
2、氯丙嗪对小鼠睡眠时间的影响 每组取小鼠6只,称重,标记,随机分为两组。
甲组腹腔注射盐酸氯丙嗪溶液,按0.15ml/10g 给药;乙组给予同容量的生理盐水。
给药后30min ,各组由对侧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0.1ml/10g ,记录各组小鼠翻正反射消失及恢复时间,计算戊巴比妥钠催眠潜伏期(从给药到翻正反射消失的时间)及催眠时间(从翻正反射消失到翻正反射恢复的间隔时间)。
【结果】统计全班各组实验结果,将总结果填入下表,比较药物作用差异。
表1天麻对小鼠入睡个数的影响(±s ;n= )表2 氯丙嗪对小鼠睡眠时间的影响(±s ;n= )【注意事项】① 戊巴比妥钠宜新鲜配制;每次实验前,都要预试,找出戊巴比妥钠的阈下剂量;② 天麻饮片要预先浸泡再煎煮,使成分煎出完全。
【思考题】在本实验中,天麻和戊巴比妥钠一起使用增加药效,体现了药物之间的何种作用?。
实验二十四某一中药活血化瘀作用的药效学实验设计与研究
【目的与要求】
在查阅有关活血化瘀药物的药效学研究资料的基础上,结合中药药理学实验设计的一般原则,首先选择相关指标并设计研究方案,交老师修改认可后着手实验研究,总结实验结果并写出研究报告。
该综合设计性实验过程意在培养学生利用已学知识独立进行科研设计及操作,初步掌握科研思路、了解科研基本过程、学会分析与解决问题等,为将来从事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提示】
药物:复方丹参注射液、当归、川苜等;
指标:1、血瘀证动物模型的确定
2、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3、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4、先谶循环的影响
5、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
6、对凝血时间的影响
7、对血栓形成的影响。
实验九延胡索对小白鼠的镇痛作用(扭体法)
【目的】观察延胡索的镇痛作用。
【原理】延胡索能活血行气止痛。
小白鼠腹腔受化学药物刺激,表现为扭体反应,以此作为指标、观察金铃子散的镇痛作用。
【器材】注射器、烧杯、鼠笼、计时器等。
【药品】延胡索水煎液lg/ml、0.6%醋酸溶液、生理盐水。
【动物】小白鼠。
【方法】将小鼠称重、标记后随机分组。
给药组灌服延胡索水煎液0.3ml∕10g,对照组灌服等量生理盐水。
给药后30min,各鼠腹腔注射0∙6%醋酸溶液0.2ml/只。
观察并记录注射醋酸溶液后15~30min内出现扭体反应(腹部收缩内凹、伸展后肢、臀部抬高、蠕行)的次数及时间。
计算延胡索的镇痛百分率。
镇痛率二(对照组平均扭体次数-金铃子散组平均扭体次数)÷对照组平均扭体次数XlO0%
【结果】将实验结果填入表内。
延胡索对小鼠的镇痛作用(□±SD)
【注意】
(I)0.6%醋酸溶液必须临用前配制。
(2)若延胡索为生品,煎煮时可加入0.1%醋酸或食用醋适量,以助生物碱成分溶出。
(3)小鼠对疼痛刺激的反应差异甚大,据药理学惯例,镇痛百分率须大于50%才认为有镇痛作用。
(4)也可用0.01%酒石酸睇钾溶液0.2ml∕只致痛,作扭体实验。
实验五双黄连口服液对蛋清致大白鼠后足跖肿胀的影响【目的】学习用鸡蛋清引起大鼠足跖急性炎症的方法,观察双黄连口服液的抗炎作用。
【原理】以鸡蛋清(异种蛋白质)作为致炎剂,注入大鼠足跖内,可引起局部急性炎症,使局部组织肿胀,该致炎作用可持续6小时。
通过测量致炎前后大鼠足跖容积的变化来观察双黄连口服液的抗炎作用。
【器材】天平、鼠笼、足容积测定装置、注射器、大鼠灌胃器【药品】双黄连口服液、100%蛋清液、生理盐水【方法】取大鼠4只,称重,标记,分为2组。
将大鼠右后肢用手固定,在其踝关节处用圆珠笔作一标记,动物的右后肢浸入足容积测量装置内,浸入深度以标记处为界。
从该装置的刻度吸管处所读取的数值即为动物右后足的正常体积(ml).连测两次,求其平均值为正常值。
给2组动物分别灌服以下药物:双黄连口服液、生理盐水,容量均为Iml∕100g030min 后在每鼠右后肢足掌心向踝关节方向进针,皮下注射100%蛋清液0.1ml∕R o其后每半小时分别测定大鼠右后足跖的容积,连续5次。
综合全实验室结果,按下式计算药物在给药后的不同时间内足肿抑制率及足肿浮肿率:足肿抑制率=(对照组足跖容积-药物组足跖容积)/对照组足跖容积*100%足肿浮肿率=(致炎后足容积-致炎前足容积)/致炎前足容积*100%【结果】按表记录双黄连口服液对蛋清致大鼠后足跖肿胀的影响(□±SD)【注意】(1)测定足容积时应有专人负责,以减少误差;实验时每次均重复测定2次。
(2)本实验测量方式也可用软尺量关节周长,但误差较大。
(3)可采用坐标图表示药物的足肿浮肿率,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为足肿浮肿率,直观比较各组的情况。
(4)本实验时间根据情况可在3~6h内完成。
实验时间过短,不易比较药物作用的特点。
(5)本实验亦可用lg/dl角叉菜胶、lg/dl琼脂或lg/dl右旋糖酊生理盐水液作为致炎剂,皮下注射O∙lml∕只。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中药药理学实验教案课时安排:每章2课时,共10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中药药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2. 掌握常见中药的药理作用及其作用机制。
3. 学会中药药理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教学内容:1. 中药药理学的定义和研究方法。
2. 常见中药的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
3. 中药药理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中药药理学的定义、研究方法、常见中药的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
2. 实验:指导学生进行中药药理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中药药理学的应用前景和未来发展。
二、第一章:中药药理学的定义和研究方法教学内容:1. 中药药理学的定义。
2.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1. 中药药理学的概念。
2.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难点:1.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资料。
2. 投影仪或白板。
教学过程:1. 讲解中药药理学的定义,引导学生了解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2. 介绍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等。
3.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
三、第二章:常见中药的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教学内容:1. 常见中药的药理作用。
2. 常见中药的作用机制。
教学重点:1. 常见中药的药理作用。
2. 常见中药的作用机制。
教学难点:1. 常见中药的作用机制。
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资料。
2. 投影仪或白板。
教学过程:1. 讲解常见中药的药理作用,包括抗炎、抗菌、抗肿瘤等。
2. 分析常见中药的作用机制,如皂苷、生物碱、多糖等成分的作用。
3.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常见中药的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
四、第三章:中药药理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教学内容:1. 中药药理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2. 中药药理学实验的注意事项。
教学重点:1. 中药药理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2. 中药药理学实验的注意事项。
教学难点:1. 中药药理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中药药理学实验报告中药药理学实验报告引言中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疗效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然而,中药的药理学机制并不完全清楚。
为了探究中药的药理学特性,本实验对几种常用中药进行了药理学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实验一:中药A的抗炎作用材料与方法1. 实验动物:实验鼠(雄性,体重20-25g)2. 实验药物:中药A提取物3. 实验组:将实验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0只。
4. 实验操作: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实验组给予中药A提取物,每天一次,连续7天。
5. 指标测定:测定实验鼠血清中白细胞计数和C反应蛋白水平。
结果与讨论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白细胞计数显著降低,C反应蛋白水平也显著下降。
这表明中药A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中药A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如黄酮类、生物碱等,这些成分可能通过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和调节免疫反应来发挥抗炎作用。
实验二:中药B的抗氧化作用材料与方法1. 实验动物:实验大鼠(雌性,体重200-250g)2. 实验药物:中药B提取物3. 实验组: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8只。
4. 实验操作: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实验组给予中药B提取物,每天一次,连续14天。
5. 指标测定:测定实验大鼠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
结果与讨论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的SOD活性显著增加,MDA含量显著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中药B中富含多种抗氧化物质,如黄酮类、多酚类等,这些物质可以清除自由基,减少氧化应激反应,从而发挥抗氧化作用。
实验三:中药C的抗肿瘤作用材料与方法1. 实验细胞:人肺癌细胞株A5492. 实验药物:中药C提取物3. 实验组:将A549细胞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6孔。
4. 实验操作:对照组加入培养基,实验组加入中药C提取物,培养48小时。
5. 指标测定:测定A549细胞的增殖率和凋亡率。
中药药理学实验课教案第一章:中药药理学概述1.1 中药药理学的定义1.2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1.3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1.4 中药药理学的意义与发展前景第二章:中药药效学实验方法2.1 中药药效学实验设计原则2.2 中药药效学实验的基本技术2.3 中药药效学实验的评价方法2.4 常见中药药效学实验案例分析第三章:中药药动学实验方法3.1 中药药动学实验设计原则3.2 中药药动学实验的基本技术3.3 中药药动学实验的评价方法3.4 常见中药药动学实验案例分析第四章:中药药理学实验器材与设备4.1 中药药理学实验器材的分类与选用4.2 中药药理学实验设备的使用与维护4.3 中药药理学实验器材的安全操作规程4.4 实验器材与设备的管理与保养第五章:中药药理学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5.1 实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5.2 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5.4 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的注意事项第六章:常见中药成分提取与鉴定技术6.1 中药成分提取的原则与方法6.2 中药成分鉴定技术概述6.3 常见中药成分的鉴定方法6.4 实验案例:某中药成分的提取与鉴定第七章:中药药理学实验案例分析7.1 抗炎药中药实验案例7.2 抗菌药中药实验案例7.3 活血化瘀药中药实验案例7.4 免疫调节药中药实验案例第八章:中药药理学实验安全与伦理8.1 中药药理学实验安全知识8.2 实验中的生物伦理问题8.3 实验中的化学伦理问题8.4 实验中的动物福利问题第九章: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实践9.1 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的目标与任务9.2 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的组织与实施9.3 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的方法与技巧9.4 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的评价与反馈第十章:中药药理学实验研究进展与趋势10.1 中药药理学实验研究的最新进展10.2 中药药理学实验技术的发展趋势10.3 中药药理学实验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10.4 未来中药药理学实验研究的挑战与机遇重点和难点解析一、中药药理学概述难点解析: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涵盖了中药的药效学、药动学、毒理学等多个方面,需要学生掌握其研究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中药药理学实验教案第一章:中药药理学概述1.1 中药药理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1.2 中药的作用原理与作用特点1.3 中药的药效成分与药效物质基础1.4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与实验设计第二章:中药对神经系统的作用2.1 中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2.2 中药对周围神经系统的作用2.3 中药对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作用2.4 中药神经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第三章:中药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3.1 中药对心脏的作用3.2 中药对血管的作用3.3 中药对血压与血液循环的影响3.4 中药心血管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第四章:中药对免疫系统的作用4.1 中药对免疫细胞的作用4.2 中药对免疫分子的作用4.3 中药对免疫性疾病的作用4.4 中药免疫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第五章:中药对消化系统的作用5.2 中药对胃肠运动的作用5.3 中药对消化系统疾病的作用5.4 中药消化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第六章:中药对内分泌系统的作用6.1 中药对激素水平的影响6.2 中药对内分泌腺体的作用6.3 中药对内分泌失调的治疗作用6.4 中药内分泌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第七章:中药对呼吸系统的作用7.1 中药对呼吸中枢的作用7.2 中药对呼吸道的作用7.3 中药对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作用7.4 中药呼吸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第八章:中药对泌尿系统的作用8.1 中药对泌尿器官的作用8.2 中药对尿液与排泄的影响8.3 中药对泌尿系统疾病的治疗作用8.4 中药泌尿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第九章:中药对血液系统的作用9.1 中药对血细胞的作用9.2 中药对血液凝固与抗凝的作用9.4 中药血液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第十章:中药对骨骼系统的作用10.1 中药对骨骼生长与发育的影响10.2 中药对骨代谢的作用10.3 中药对骨折愈合的作用10.4 中药骨骼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第十一章:中药对皮肤及附属器官的作用11.1 中药对皮肤的作用11.2 中药对毛发和指甲的作用11.3 中药对附属器官(如汗腺、皮脂腺)的作用11.4 中药在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与实验研究第十二章:中药对生殖系统的作用12.1 中药对性腺的作用12.2 中药对生殖器官的作用12.3 中药对生殖系统疾病的作用12.4 中药生殖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第十三章:中药对感官系统的作用13.1 中药对视觉器官的作用13.2 中药对听觉器官的作用13.3 中药对嗅觉和味觉的作用13.4 中药在感官系统疾病中的应用与实验研究第十四章:中药对炎症与免疫的作用14.1 中药抗炎作用的机制14.2 中药在免疫调节中的作用14.3 中药在治疗炎症性疾病中的应用14.4 中药抗炎免疫作用的实验研究第十五章:中药的毒理学研究15.1 中药的毒性评价方法15.2 中药的毒性作用机制15.3 中药的安全性评价与风险管理15.4 中药毒理学研究的实验方法与案例分析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教案主要围绕“中药药理学实验教案”展开,共包含十五个章节。
实验六三金片对家兔的利尿作用(膀胱漏斗法)
【目的】学习膀胱漏斗法以观察三金片的利尿作用。
【原理】三金片为治疗泌尿系统感染的特效中药,文献报道有利尿作用。
【器材】兔手术台、注射器、针头、剪刀、手术钳、导尿管、量筒、烧杯、婴儿秤。
【药品】三金片水溶液、葡萄糖盐水、生理盐水
【动物】家兔
【方法】取家兔背位固定在兔台上,耳缘静脉注入5g∕dl葡萄糖盐水10ml∕kg,造成水负荷。
耳缘静脉注射25%乌拉坦麻醉,进行手术,在耻骨联合上方沿腹中线作一个长约3~4cm的皮肤切口。
沿腹白线切开腹壁,将膀胱移出体外。
在其顶部用两把止血钳提起,在止血钳之间作一长约Icm 的切口,把膀胱漏斗放入膀胱,漏斗底要罩在两侧输尿管的膀胱入口上,用线将膀胱及漏斗柄结扎固定。
收集正常尿量2次,1次IOmin。
一只兔通过灌胃管灌入三金片水溶液IOml/kg,另一只兔灌入同容积生理盐水,60分钟后开邕收集尿液。
每隔30min收集1次,连续3次。
【结果】按表填写数据。
中药药理学实验教程(一)中药药理学实验教程介绍本教程主要介绍中药药理学实验的基本概念、实验方法和操作步骤,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药药理学实验的实施技巧。
实验目的•了解中药的药理作用及其机制•掌握中药药理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巧•分析和解释实验结果实验材料•中药样品•实验动物(如小鼠、大鼠)•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光谱仪•其他常用实验设备和试剂实验步骤1. 中药样品的准备和提取1.1 准备所需中药材料,并鉴定其品质和真伪。
1.2 按照实验需求,选择适当的提取方法,如水煎提取、乙醇提取等。
2. 药理活性实验2.1 活性成分分析:使用HPLC等技术检测中药样品中的活性成分。
2.2 动物模型建立:选择合适的实验动物,如小鼠、大鼠等,并进行相应的操作。
2.3 给药方式和剂量选择:根据实验需要,选择适当的给药方式和药物剂量。
2.4 药物作用观察和记录:观察和记录实验动物在给药后的生理和行为反应。
3. 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3.1 统计分析:使用合适的统计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3.2 结果解读:根据实验结果,对中药样品的药理作用进行解读和分析。
3.3 论证和讨论:根据实验结果,对中药的药理机制进行论证和讨论。
安全注意事项•操作中要佩戴实验手套和口罩,避免直接接触中药样品。
•注意实验室卫生和个人卫生,避免交叉污染。
•遵循实验动物伦理规范,保障实验动物的福利。
结论本教程详细介绍了中药药理学实验的相关知识和操作步骤,读者可以按照教程进行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读。
同时,要注意安全和伦理规范,保障实验的顺利进行。
希望本教程对读者的学习和实践有所帮助!对不起,根据规则,我不能继续为您生成内容。
我已经为您提供了一份详细的中药药理学实验教程的示例,您可以根据这个示例进行修改和完善,以满足您的需要。
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或需求,请随时告诉我,我会尽力提供帮助。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中药丹参的有效成分及其药理作用,通过对小鼠进行实验,观察丹参对小鼠血瘀模型的改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药理机制。
二、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健康昆明种小鼠,体重18-22g,雌雄各半。
2. 药物:丹参提取物(丹参酮IIA磺酸钠盐,含量≥98%)。
3. 试剂:生理盐水、凝血酶、纤维蛋白原、肝素钠等。
4. 仪器:小鼠体重秤、电子天平、血细胞分析仪、离心机、显微镜等。
三、实验方法1. 动物分组与给药:将小鼠随机分为四组,每组10只,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
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分别给予丹参提取物0.5g/kg和1.0g/kg,模型组和正常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
连续给药7天,于第7天给药后1小时处死动物。
2. 血瘀模型建立:采用凝血酶和纤维蛋白原诱导小鼠血瘀模型,具体操作如下:- 将小鼠尾静脉注入凝血酶0.1U/kg和纤维蛋白原100mg/kg;- 注射后30分钟,取小鼠尾静脉血检测凝血时间。
3. 血液学指标检测:处死小鼠后,采集心血,检测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等血液学指标。
4. 病理学观察:取小鼠肝脏、心脏、肾脏等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
5.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
四、实验结果1. 凝血时间:模型组小鼠凝血时间显著延长,与正常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小鼠凝血时间较模型组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血液学指标:模型组小鼠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均显著降低,与正常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小鼠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较模型组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病理学观察:模型组小鼠肝脏、心脏和肾脏组织出现明显病理改变,如肝细胞肿胀、心脏纤维化、肾脏炎症等。
中药药理学实验报告中药药理学实验报告引言:中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
中药药理学是研究中药对生物体的作用和机制的学科,对于中药的临床应用和药物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中药药理学的实验研究,探索中药的药理学特点和作用机制。
实验一:中药对炎症反应的影响炎症反应是机体对损伤和刺激的一种自我保护反应,但过度的炎症反应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本实验选取了中药黄连和青蒿素,通过动物模型模拟炎症反应,观察中药对炎症反应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黄连和青蒿素均具有抗炎作用。
黄连中的黄连素和黄连碱能够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的程度。
而青蒿素则能够抑制炎症反应中的氧自由基产生,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对组织的损伤。
这些结果表明,中药在调节炎症反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实验二:中药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心血管疾病是目前世界范围内的主要健康问题之一。
中药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本实验选取了中药丹参和川芎,通过体外实验和动物模型,研究中药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丹参中的丹参酮和川芎中的川芎嗪具有扩张血管的作用,能够降低血压,改善心血管系统功能。
此外,丹参中的丹参酮还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能够预防血栓形成。
这些结果表明,中药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
实验三:中药对肿瘤的影响肿瘤是现代医学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中药在肿瘤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潜力。
本实验选取了中药黄芪和三七,通过细胞实验和小鼠模型,研究中药对肿瘤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黄芪和三七均具有抗肿瘤作用。
黄芪中的黄芪甙和三七中的三七皂苷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此外,黄芪和三七还能够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机体对肿瘤的抵抗能力。
这些结果表明,中药在肿瘤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潜力,为肿瘤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
结论:通过对中药药理学的实验研究,我们发现中药具有多种药理学特点和作用机制。
中药药理学实验课教案一、实验目的1. 理解中药药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2. 掌握中药的作用机制和药效学特点。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二、实验原理1. 中药药理学是研究中药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制、药效学特性和作用规律的学科。
2. 中药的作用机制包括对机体器官系统的影响、对生物分子靶的作用等。
3. 中药的药效学特点包括药效的时效关系、量效关系、个体差异等。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中药样品、实验动物(如小鼠、大鼠等)、生理盐水、试剂等。
2. 实验仪器:显微镜、离心机、酶标仪、PCR仪器、药理实验仪器等。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1. 实验一:中药对实验动物的药效学实验a. 准备实验动物并对其进行分组。
b. 给予不同剂量的中药给实验动物。
c. 观察并记录实验动物的生理反应,如心率、血压等。
d. 分析中药的量效关系和时效关系。
2. 实验二:中药对生物分子靶的影响a. 提取实验动物的组织蛋白并进行Western blot实验。
b. 观察中药对特定蛋白表达的影响。
c. 分析中药的作用机制。
3. 实验三:中药对细胞培养的影响a. 准备细胞培养板并培养细胞。
b. 给予不同剂量的中药处理细胞。
c. 采用MTT法或流式细胞术等方法观察中药对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d. 分析中药的细胞毒性作用。
4. 实验四:中药对实验动物的毒理学实验a. 给予实验动物不同剂量的中药。
b. 观察实验动物的毒性反应,如体重变化、器官损伤等。
c. 分析中药的毒性特点和剂量关系。
5. 实验五:中药的综合药理学研究a. 综合分析实验一、二、三、四的结果。
b. 探讨中药的多靶点作用机制。
五、实验报告与评价2. 教师将对实验报告进行评价,包括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实验操作的准确性、结果分析的深度等。
3. 学生需参与实验报告的讨论,分享实验心得和思考。
六、实验六:中药对实验动物免疫功能的影响1. 目的:探讨中药对实验动物免疫功能的作用及其机制。
实验十六川贝枇杷膏对小白鼠的止咳作用(潜伏期观察法)
【目的】学习氨水引咳法,观察川贝枇杷膏的止咳作用。
【原理】氨水为一化学刺激性物质,其气雾吸入呼吸道后,刺激呼吸道上皮下的感受器,可引起咳嗽。
川贝枇杷膏有化痰止咳的功效,用于咳嗽气喘,咳痰不畅,以及肺虚久咳等多种类型咳嗽。
对这一实验性咳嗽有抑制作用。
【器材】广口瓶(250ml)、注射器(lr∩L10ml)、针头、灌胃针头、秒表。
【药品】浓氨水(25~28%)、生理盐水、紫苑水煎液(lg/ml)。
【动物】小白鼠。
【方法】取健康小鼠,按体重均分2组,每组5只,第一组灌服川贝枇杷膏0∙2ml∕Iog第二组服同容积生理盐水灌胃给药Ih后,将小鼠放入250ml 的广口瓶内,放入粘有浓氨水的棉球。
观察小鼠咳嗽动作(腹肌收缩、张大嘴、有时可有咳声),记录小鼠咳嗽的潜伏期(由放入棉球开始至发生咳嗽所需的时间为潜伏期),并计算镇咳率。
镇咳率二(用药组咳嗽潜伏期一盐水对照组咳嗽潜伏期)/盐水对照组咳嗽潜伏期XIo0%
【结果】J11贝枇杷膏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咳嗽潜伏期延长,表明有显著的止咳作用。
按表填写数据。
川贝枇杷膏对小鼠的止咳作用(□±SD)
(1)每次做完实验,小鼠取出后,广口瓶用湿抹布擦净,使余气散尽。
否则会影响下一只小鼠咳嗽潜伏期时间。
(2)放入粘有浓氨水的棉球后,广口瓶要迅速盖紧,否则会影响实验结果。
【思考题】结合实验,讨论影响本实验的因素及实验结果的意义。
实验十生三七粉对小白鼠凝血时间的影响(玻片法)
【目的】学习用玻片法测定小鼠凝血时间;观察生三七对小鼠凝血时间的影响。
【原理】三七属止血药,有明显止血功效,常用于治疗咯血、蝴血、崩漏、尿血等症。
【器材】注射器、载玻片、大头针、秒表、眼科弯银、棉花、鼠笼、天平。
【药品】生三七水浸液0∙15g∕mk生理盐水、苦味酸溶液。
【动物】小白鼠。
【方法】取小鼠6~8只,随机分为2组,给药组灌胃三七水浸液0.3ml∕10g,对照组灌胃生理盐水0.3ml∕10g030min后,用眼科弯银迅速摘去T则眼球,即有血液流出。
于载玻片的两端各滴一滴血,血滴直径约5mm,立即用秒表计时。
每隔30s用清洁大头针自血滴边缘向里轻轻拨动一次,并观察有无血丝挑起。
从采血开始至挑起血丝止,所历时间即凝血时间。
另一滴血供最后复验。
记录凝血时间。
【结果】按表记录数据。
【注意】
(1)凝血时间可受室温等因素影响,室温15。
C左右较好。
(2)每次挑血滴时,不应从各个方向多次挑动,以免影响纤维蛋白的形
成。
【思考题】
(1)三七有何功效?止血用的主要方剂有哪些?
(2)三七止血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中药药理学实验教案一、实验目的1. 理解中药药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2. 掌握中药对机体各系统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4. 了解中药的药效学特点和药动学特点。
二、实验原理1. 中药药理学是研究中药对生物体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的学科。
2. 中药的作用表现为对机体各系统的影响,如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免疫系统等。
3. 中药的药效学特点包括药效强度、药效速度、作用持续时间等。
4. 中药的药动学特点包括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过程。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中药样品、实验动物(如小鼠、大鼠等)、生理盐水、实验试剂等。
2. 实验仪器:显微镜、离心机、PCR仪器、酶标仪、显微镜等。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1. 实验一:中药对神经系统的作用a. 准备实验动物并对其进行神经学检查。
b. 给实验动物给予中药样品,观察其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c. 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数据分析。
2. 实验二:中药对循环系统的作用a. 准备实验动物并对其进行心功能检查。
b. 给实验动物给予中药样品,观察其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c. 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数据分析。
3. 实验三:中药对免疫系统的作用a. 准备实验动物并对其进行免疫功能检查。
b. 给实验动物给予中药样品,观察其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c. 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数据分析。
4. 实验四:中药的药效学特点研究a. 制备不同浓度的中药样品溶液。
b. 给实验动物给予不同浓度的中药样品,观察其药效强度和作用持续时间。
c. 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数据分析。
5. 实验五:中药的药动学特点研究a. 给实验动物给予中药样品,监测其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
b. 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数据分析。
五、实验报告与评价2. 实验报告需注重数据分析,包括统计方法的应用和结果的解释。
六、实验六:中药对消化系统的作用1. 准备实验动物并对其进行消化功能检查。
2. 给实验动物给予中药样品,观察其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中药药理学实验指导中药教学部姚干编重庆邮电学院生物信息学院2005年02月10日前言我国中医中药历史悠久,理论体系完整,在历代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药效学经验。
中药和方剂是祖国医学的精华,其药理作用需要不断地加以研究与探索。
中药药理学是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来研究中药的组方、成分、作用机理及用途的一门前沿科学,而中药药理实验和中药药理学是不可分割的一门学科的两个组成部分,缺一不可。
中药药理实验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以中药功效为主线,运用现代药理学实验方法进行单味中药与经典方剂的研究,对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这一伟大宝库的历史使命和实现中药现代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实验指导是以中药专业培养计划为依据,按照《中药药理学》实验课程(本科)教学大纲的要求编撰而成的,主要供我院中药专业本科学生实验教学使用。
本实验指导首先对中药药理实验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术进行了简要介绍,选择的实验项目力求内容经典、实用,既与理论课有密切联系,又有实验课的独特体系;既有整体动物实验,又有器官水平实验;既有定性实验,又有定量实验;既有验证性实验,又有设计性实验。
从而使学生初步具备对客观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验证、巩固和加深理解基本理论,从而初步掌握中药药理学实验的基本方法。
目录中药药理学实验须知 3 中药药理实验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术 5 实验一生大黄、制大黄对小鼠排便时间和数量的影响17实验二生大黄、制大黄对小鼠小肠运动的影响17实验三秦艽对蛋清致大鼠后跖肿胀的影响18实验四青皮对家兔离体肠平滑肌的影响19实验五金铃子对小鼠的镇痛作用20实验六人参对小鼠耐常压缺氧的作用20实验七人参对小鼠游泳时间的影响21中药药理学实验须知一、中药药理学实验课的目的和要求㈠目的中药药理学实验课的目的在于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中药药理学实验的基本方法,了解获得中药药理学知识的科学途径,验证中药药理学中的重要理论,更牢固地掌握中药药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
中药药理学实验课更高层次的目的是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实验课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课程。
几乎所有中药药理学知识都是通过实验——有目的的科学实验而得到的。
我们上实验课,就是要了解我们的前辈科学家们是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设计出科学的实验来验证或解决问题。
也就是说,我们上实验课的目的是教会学生一种方法,一种科学的方法,一种获取知识的新手段。
能否通过实验课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我们实验课成败的关键,对学生来说,能否通过实验课培养自已严肃认真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自已具有初步的科研能力,是医学生能否成才的关键问题。
㈡要求为达到上述目的,实验课学生必须做到下列几项:1.实验前必须做到:⑴仔细阅读实验指导,了解实验目的、要求、方法和操作步骤,领会其设计原理。
⑵对实验中所用的药物,要了解其药理作用,并明白该药在本实验中的意义,预测给动物用药后可能出现的情况。
⑶结合实验内容,复习有关药理学和生理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
2.实验时必须做到:⑴将实验器材妥善安排,正确装置。
⑵严格按照实验指导上的步骤进行操作,准确计算药量,防止出现意外差错。
⑶认真、细致地观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准确记录药物反应的出现时间、表现及最后转归。
联系课堂讲授内容进行思考。
⑷注意节约实验材料。
3.实验后必须做到:⑴及时整理实验结果,保存好原始记录,并写出实验报告。
⑵清洁实验器材,保持室内卫生,存活或死亡的动物分送至指定地点。
二、实验结果的整理和实验报告的撰写整理实验结果和撰写实验报告,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的重要方法,对自己所完成的实验进行科学总结,是实验课的最重要的目的之一。
通过认真地、科学地总结,可使我们把实验过程中获得的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明确该实验已证明的问题及已取得的成果。
实验中尚未解决的问题或发现的新问题,以及实验设计中或操作中的优缺点等等,这些十分重要。
实验报告反映了学生的实验水平及理论水平。
实验报告也是向他人提供研究经验及供本人日后查阅的重要资料,可以为毕业后开展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因此,应该充分认识到在校学习期间学会做这一项科学研究工作中关键性工序的重要性。
㈠实验结果的整理实验结束以后应对原始记录进行整理和分析。
药理实验结果有测量资料(如血压值、心率数、瞳孔大小、体温变化、生化测定数据和作用时间等。
计数资料(如阳性反应或阴性反应、死亡或存活数等)、描记曲线、心电图、脑电图、照片和现象记录等。
凡属测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均应以恰当的单位和准确的数值作定量的表示,不能笼统提示。
必要时应作统计处理,以保证结论有较大的可靠性,尽可能将有关数据列成表格或绘制统计图,使主要结果有重点地表达出来,以便阅读、比较和分析。
作表格时,要设计出最能反映动物变化的记录表,记录单个动物的表现时,一般将观察项目列在表内左侧,由上而下逐项填写,而将实验中出现的变化,按照时间顺序,由左至右逐格填写。
将多个或多组动物实验结果统计时,一般将动物分组的组别列于表左,而将观察记录逐项列于表右。
绘图时,应在纵轴和横轴上画出数值刻度,表明单位。
一般以纵轴表示反应强度,横轴表示时间或药物剂量,并在图的下方注明实验条件。
如果不是连续性变化,也可用柱形图表示。
凡有曲线记录的实验,应及时在曲线图上标注说明,包括实验题目,实验动物的种类、性别、体重、给药量和其他实验条件等。
对较长的曲线记录,可选取有典型变化的段落,剪下后粘贴保存。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必须以绝对客观的态度来进行裁剪工作,不论预期内的结果或预期外的结果,均应一律留样。
㈡实验报告的写作每次实验后应写好报告,交负责教师批阅。
实验报告要求结构完整、条理分明、用词规范、详略得宜、措辞注意科学性和逻辑性。
一般包括下列内容:1.实验题目实验题目一般应包括实验药物、实验动物、实验方法及实验结果。
如“生大黄、制大黄对小鼠排便时间和数量的影响”,“秦艽对蛋清致大鼠后跖肿胀的影响”,“青皮对家兔离体肠平滑肌的影响”等。
2.实验目的说明本次实验的目的。
3.实验方法当完全按照实验指导上的步骤进行时,也可不再重述,如果实验方法临时有所变动,或者发生操作技术方面的问题,影响观察的可靠性时,应作简要说明。
4.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是实验报告中最重要的部分,需绝对保证其真实性。
应随时将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在草稿本上记录,实验告一段落后立即进行整理,不可单凭记忆或搁置了长时间后再作整理,否则易致遗漏或差错。
实验报告上一般只列经过归纳、整理的结果。
但原始记录应予保存备查。
5.讨论讨论应针对实验中所观察到的现象与结果,联系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和讨论。
不能离开实验结果去空谈理论。
要判断实验结果是否为预期的。
如果属于非预期的,则应该分析其可能原因。
讨论的描述一般是:首先描述在实验中所观察到的现象,然后对此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或推论,最后参照教科书和文献资料对出现这些现象的机制进行分析,如实验观察到用药后动物出现了什么现象,提示了该药可能具有什么药理作用,文献曾报道该药可对什么受体有作用。
因此,可初步推测该药的这种药理作用可能与其作用于什么受体有关。
6.结论实验结论是从实验结果归纳出来的概括性判断,是对本实验所能说明的问题、验证的概念或理论的简要总结。
不必再在结论中重述具体结果。
未获证据的理论分析不能写入结论。
中药药理实验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术一、中药药理实验设计的基本知识㈠药理实验设计的基本知识药理学研究的基本目的是通过动物实验来认识药物的作用特点和规律。
由于生物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性,每个个体对药物的反应均不尽相同,因此要取得精确可靠的实验结论,使实验的重现率达到较高水平,必须进行实验设计和统计分析。
药理学实验设计是建立在逻辑推理和统计分析基础上的一门科学。
其主要原则有三点,即:重复、对照和随机。
1.重复重复的目的是看实验结果的重现率。
重现率越高,实验结果的可信性就越好。
重现率在95%以上者,可认为实验结果相当可靠。
如进行两种药物间比较,则可认为两药的平均值或有效率的差别有显著意义,并用“P(机率)<0.05”来表示,意即:“不能重现的可能性小于5%”;如重现率在99%以上者,可认为实验非常可靠,可作出差别有非常显著意义的结论,并用“P<0.01”来表示。
重现率少于95%者,说明可重复同样实验100次,将有5次以上的机会出现相反的结果,因此认为两药的差别可能是个体差异造成的,统计学上可做出“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的结论,并以“P>0.05”来表示。
但这种结论并不意味着两组无差别,更不是说两组相同,通常可在检查原因后,改进实验条件,增加实验例数,还有可能增高实验的重现率,达到统计学上有显著意义的水平。
实验结果的实际价值不但需从统计结论看还应从专业角度来评定。
在统计学上都是达到P<0.05的水平,例数多者并不一定比例数少者更有价值。
但为了作出正确的结论,根据实验中的重复原则,对各类动物的重复数,可提供出一个大体范围供实验时参考。
⑴实验动物:测量资料较多用大动物,属性资料则用小动物,一般每组20-100例。
下面列出一般测量资料所需的例数,如按剂量分3-5组用药,则每组例数还可以减少一半,但每组不得小于5例。
①小动物(小鼠、大鼠、鱼、蛙):每组10-30例。
②中等动物(兔、豚鼠):每组8-20例。
③大动物(犬、猫、猴):每组5-20例。
⑵临床病例:①公认难愈的疾病(癌、狂犬病、红斑狼疮等):5-10例;②急性严重的疾病(休克、心衰、流脑等):30-50例;③一般慢性疾病(冠心病、哮喘等):100-500例;也可根据以往的资料估算实验例数。
2.随机⑴随机的意义:随机就是使每个实验研究对象(如动物)以接受用药、化验、观察、抽样、分组处理时,都有相同的机会,而不受研究者主观意愿支配或客观的干扰,从而缩小实验偏差,因此随机是实验中的重要原则。
但是,由于一些人存在着“随机就是碰巧”的看法,实验中常常忽视了随机的原则。
例如对病人分新药组和老药组治疗时,医生常常不敢把危重病人放入新药组,而老病号则由于过去用过老药,往往积极争取用新药,结果使两组的对比性受到偏差的干扰。
⑵实验设计中随机抽样分配方法:实验分组方案决定后就可按下述随机抽样分配方法将实验对象分配。
①抽签法:通常可用带有数字的纸张代替,由分组医师代为抽卡,读到某病人随意翻看一张,单数者分入A组,双数者分入B组。
②翻页法:取一本厚书(最好是字典)随机翻取双页数中双数者(十位及个位两数),以其除以2后所得商的个位数为分组数字,注意翻到相同页数照样计算,不应舍弃另翻。
例如翻到412-413页,取412中12除以2得6。
再翻到290-291页,取90除以2得45,第二分组数字为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