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工作流程CIP3-CIP4
- 格式:pdf
- 大小:881.31 KB
- 文档页数:42
数字工作化流程第一部分绪论一、定义:在信息化基础上,对印前、印刷、印后等工艺过程中的图文信息和生产控制信息进行集成(整合)控制管理的系统和技术二、信息流:1、技术信息流:与生产工艺有关的信息(1)图文信息:需要印刷复制的文本、图形和图像等(2)生产控制信息:生产设备的技术、性能参数和产品工艺控制数据、材料性能参数、质量控制数据、产品技术参数等2、非技术信息流:与管理有关的信息注:PDF记载图文信息,JDF记载生产控制信息和管理信息二、功能:1、规模化器2、印前检查3、陷印(补漏白)4、拼版5、折手6、挂网7、打样8、色彩转换/色彩管理9、热文件夹三、演变:1、模拟工艺流程:(1)照相制版:过分依赖操作人员的经验和技巧(2)电分制版:2、数字工艺流程:(1)桌面系统:(2)数字拼大版与计算机到胶片(CTF)输出:(3)计算机直接制版:(4)计算机集成制造:(共用上图)四、现状:1、印前:完全数字化2、印刷:印刷机墨控基础数据、印版自动调节、滚筒及胶辊自动清洗、双张自动监控、印张质量自动跟踪检查3、印后:自动配页、折页、订书、上胶、附页粘帖、三面裁切、自动爬移五、格式:1、PS文件格式:曾经引起出版的核心技术(1)定义:PostScript语言描述的文件,与输出设备无关的程序化语言,一种页面描述,支持一系列图形、图像处理,控制文字、图形和图像在页面上打印、输出(2)实质:一个程序(3)特点:1)文件较大2)生成后不能再编辑3)在RIP时容易出错2、PPF格式(印刷生产格式):(1)时间:1995年(2)组织:CIP3联盟(印前、印刷、印后集成的国际合作)(3)定义:采用PostScript语言编写,数据结构为树状结构,工作流程中的各工序和设备都定义在相应的节点上(4)特点:与设备无关,能通过标准接口与印前、印刷和印后各种设备联机或脱机交流,相应的控制信息到达设备后,转换成设备能够理解并执行的指令,控制设备迅速进入工作状态(5)存储生产数据:1)印前:色彩管理描述信息,补漏白参数,文稿、图像管理,版面描述,拼大版,数字打样信息等2)印刷:印张构成,油墨量控制,颜色质量控制,套准控制等3)印后:裁切、折叠参数、装订信息(6)局限:1)没有活件跟踪及反馈机制,不能真正满足完全数字化生产流程控制2)不包括活件管理及流程安排信息,不能代替管理信息系统(MIS)发挥效能3)无法参与涉及客户的电子商务、电子数据交换等方面的信息交流3、JDF格式:(1)定义:以“节点”定义每个相关部门、工艺步骤和设备,分为不同层次,每个节点都可以接收信息,并可以向生产控制系统反馈“任务”的执行状况(2)实质:描述一个印刷作业从最初构思到最终成本交付全过程,包括创意、印前、交付等各个环节(3)内容:1)PPF文件的所有信息2)非技术性管理信息3)商务信息及客户意见注:①印前需要采用CTP和相对应的数字化工作流程,并能生成PPF或JDF文件②印刷车间必须实现网络化③印刷车间有CIP3/4控制系统服务器④印刷机本身须具有油墨预置系统4、PDF格式(便携式文件格式):(1)时间:1993年(2)特点1)与设备无关2)高效的数据压缩3)内嵌图像和字体4)页面随机存储5)支持多媒体信息6)安全(3)功能:1)采用与印刷工艺相似的方法产生对象2)支持CMYK颜色空间3)文件转成PDF后,每一个PDF页面能稳定输出4)支持开放印前界面OPI5)支持复合字体技术6)支持补漏白7)允许针对不同出版要求的参数8)支持裁剪路径9)支持分色颜色空间10)提供印刷标志(4)输出:1)常规2)压缩:a.定义:指定图像的压缩方式b.缩减像素采样:提取图像采样区域内的像素信息,按一定的算法重新构建新的图像信息I.平均缩减像素采样:采样区域内的像素进行平均,使用平均像素颜色按指定的分辨率对图像进行平均采样II.双立方缩减像素采样:加权平均法采样III.次像素采样:采样中心选取像素颜色信息,用该信息按指定的分辨率替换整个采样区域3)标记和出血4)输出(5)印前检查(预检或预飞):1)定义:根据服务商提供的预检描述对PDF文档进行输出前预检,来验证PDF 文档中包含的内容是否符合印刷要求2)过程:a.检查文档中包含的细节目录,识别出文档中所有对象的明显特征b.由用户规定一套判断准则,对识别出的特征进行试验c.向用户作出报告,列出对象特征与规定准则间的差异3)工具:a.Acrobat Professionalb.Acrobat软插件c.独立软件d.在线预飞解决方案第二部分拼大版一、定义:将小单页按照一定的顺序拼合成印刷设备幅面大小的版面二、类型:1、传统拼版:(1)手工拼大版:将输出的单页文件胶片进行手工拼版,拼成大版后进行制版印刷(2)组版软件拼大版:做好单页文件后,新建一个大版面文件,将单页文件中的内容拷在大版文件上2、数字化拼大版三、数字化拼大版:1、定义:数字化工作流程中使用专业拼大版软件进行拼大版作业2、优点:(1)简化工艺流程,提高自动化程度(2)缩短制作和准备时间(3)降低原材料浪费(4)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和一致性(5)提高产品质量,减少错误3、要求:(1)大版属性:1)大版尺寸、分辨率、加网线数2)每一大版上小版的页数及行、列的排列方式3)装订、印刷、折页方式(2)小版属性:小版面积、在大版的位置、小版的距离、四周边界、小版的方位等(3)光边:裁纸机把纸的毛边切掉,宽度因物而定(4)叼口:最起码有8—10mm宽用来夹纸(5)出血:一般3mm(6)页码:装订顺序不同,页码顺序不同(7)标记:裁切、折页、套准、脊标、测试条、位置等,出血范围外1—3mm (8)信号条(测控条或梯尺):监测印刷质量的色块,6mm宽4、开本:(1)尺寸:1)正度:787×10922)大度:889×1194(2)计算:不是简单的8倍,考虑光边、叼口、出血、印刷标记、信号条(3)可缩减尺寸:1)信号条可超出印张边缘,甚至可以不要2)裁切标记可以缩到1mm3)出血可缩到1mm(印后加工困难)5、要素:(1)折手:根据印张折叠成书帖时与出版物页面顺序相符的版式注:展开折手就知道拼版页码顺序(2)步骤:1)RIP方式:a.RIP前拼大版:将页面拼成大版再送去RIP,常用b.RIP后拼大版:线RIP,再拼大版,用于包装、标签类印刷2)拼版方式:a.折手拼b.自由拼:节省材料(3)翻转印刷:1)套版印刷:a.两张印版因正反两面b.使用同一叼口印正反c.印张以垂直方式为轴旋转180°翻转后印反面2)自翻:a.使用一张印版印刷印张正反b.正面印完,叼口不变以印张垂直中线为轴翻转180°,印刷内容完全相同c.印刷完成后,将印刷品中间切开d.装订需要将印张对半裁开后折页(左下图)3)对翻:(右上图)a.使用一张印版印刷印张正反b.正面印完,叼口位置相反,以印张水平中线为轴翻转180°,印刷内容完全相同c.印刷完成后,将印刷品水平中线切开d.页面顺序折手决定4)双面印刷:a.正反面使用两块印版b.相反的叼口位置完成印刷c.两块印版分别完成正反两面印刷,对翻轴在版的咬口上,获得一个整张单份套印贴5)单面印刷(4)折页:1)垂直交叉折2)平行折:a.双对折(对对折)(左下图)b.扇形折(风琴折)(右上图)c.包心折(左下图)3)混合折(5)装订:1)骑马订:印张的单帖经过折手生成后,按各帖以订口为基准,叠在一起,折缝中的订口位置用铁丝钉从外向内订在一起2)双联:先折页,在切口处切成完全相同的两份,排列顺序和位置按折手设计的不同会相互交叉排列,在折叠后会形成沿切口左右对称的两份胶订帖或骑马订帖3)单联:在切口上切开,获得两份完全相同的胶订帖或骑马订帖,进行相应的折页4)自由订:没折叠标记,不需要进行装订的自由形态(5)爬移:1)定义:进行折页时,内部书页上的图文会向书帖的裁切边轻微移动的现象2)影响:a.纸张厚度b.装订方式与折页方法c.设备3)措施:根据印张的大小和纸张厚度及折叠和装订方式,将爬移量成比例第分配到各个页面的位置上,进行有效的方向补偿,使裁切后的书帖中所有的页面距离裁切边缘都有相同的距离5、包装:(1)类型:1)包装盒拼版2)标签拼版(2)异型:包装盒的单个盒型一般是非规则,成品需根据盒型设计的样式,印刷后经过各种各样的模切、压痕、折叠机其他印后加工处理方式最终定型注:设计考虑印后加工的特点和要求,需做刀版(3)插拼:考虑材料节省,不同书刊的拼版方式第三部分打样一、定义:确认印刷生产过程中的设置、处理和操作是否正确,为客户提供最终印刷品的样品二、打印校样:1、作用:(1)检查页面内容是否有错、版式是否正确(2)随时掌握文件的设计和处理结果2、类型:(1)黑白打样:1)复合校样:a.定义:黑白或彩色出版物的符合黑白样张b.作用:I.检查总体版面设计布局符合要求II.检查版面内容2)分色校样:a.定义:对彩色出版物中的油墨原色成分及其他专色成分,用单独的黑白页面打印出来b.作用:I.检查各原色和专色的分色版正确输出II.检验对象按准确的分色打印再现、彩色套印和叠印注:①使用文件和送交激光照排机或CTP输出设备文件完全一致②打印黑白样和输出用的RIP解释器可能不一样,不能保证输出的与印前制作的一致(2)彩色打样:1)蓝纸打样:对设计好的版面文件使用较低分辨率打印彩色效果2)不专门做ICC色彩管理,利用机器本身的色彩系统进行印刷校样,输出精度高注:①检查页面布局、颜色搭配和内容校对和文件修改后的检验②不做色彩管理,幅面大于黑白打样,打印速度低于黑白三、数字打样:1、定义:把彩色桌面系统制作的页面数据,不经过任何形式的模拟手段,以数字方式直接由彩色数字打样设备输出样张2、组成:(1)打样输出设备:和数字打样软件相连接的打印机(2)数字打样控制软件:RIP驱动、色彩管理软件、简单的拼大版软件来完成页面的数字加网、不同页面的拼版、印刷色域与打印色域的匹配转换等3、核心:实现数字化打样方式,对印刷品的色彩、阶调层次、清晰度、版面的准确再现,为印刷生产提供质量依据4、特点:(1)数据化(2)多样化(3)个性化(4)简单化(5)网络化5、类型:(1)按打印技术分:1)喷墨技术a.按需喷墨b.连续喷墨2)激光技术3)热敏技术4)激光燃料扩散技术(2)按工艺处理过程分:1)RIP前打样(PDF打样)2)RIP后打样(真网点打样)四、专色打样:1、专色:印刷时,不通过油墨四原色合成,专门用一种特定油墨印刷2、专色油墨:印刷厂用四色油墨预先调好或由油墨厂商生产的油墨3、方式:传统打样和数码打样并存,传统调墨打样方式为主五、软打样:1、定义:在显示器上仿真显示印刷输出效果的打样方法2、系统:(1)软件:各大色彩管理解决方案提供商都有自己的软件系统,各有各的特点(2)硬件:通用的符合标准的硬件设备3、过程:(1)校准显示器(2)生成显示器和印刷特性文件后,对印刷机特性文件编辑,在显示器上的显示效果尽可能与印刷印刷效果一致(3)调整印刷机,使图像印刷再现效果与应用了显示器和印刷机特性文件的显示器上显示效果一致4、特点:(1)实现远程打样(2)方便对户服务(3)降低成本第四部分加网与输出一、RIP技术(栅格图像处理器):1、定义:照排输出系统中将PostScript(PS)编码解释为点阵图像的软件或硬件卡2、类型:(1)硬件RIP:专用的计算机(2)软件RIP:通过软件程序计算页面,需安装在计算机上(3)软硬结合RIP3、方式:(1)硬件:网络打印(将RIP设置一台网络打印机,在同一网络的工作站上按照选择网络打印机来连接,由组版软件打印的数据直接通过网络送RIP进行解释,送输出设备输出),无预视功能(2)软件:1)网络打印2)PD或PDF:热文件夹输出,通过网络传送给RIP或将PS或PDF放到批处理文件夹,最后由RIP打开PS或PDF文件解释输出4、功能:(1)解释页面描述文件并输出点阵信息(2)快速大量生成精密汉字(3)处理图像加网(4)控制输出设备(5)陷印(补漏白)(6)拼版(7)预视(8)自动分色与色彩管理(9)数据存储(10)扩展5、参数:(1)挂网:1)色彩模式:a.灰度模式(Gray):将文件生成灰色版面b.彩色模式(CMYK)2)分辨率:1200—3657a.常用:2400或2540b.高精度:3600或36573)网型4)网角5)网目6)层次:0--655367)点睛网点8)调频网点9)输出专色(2)RIP:1)RIP选项2)介质尺寸(3)色彩管理(4)油墨信息(5)曲线:1)线性化曲线:输出设备进行校正,保持正常的工作状态,保证输出结果的准确性2)微调曲线3)印刷补偿曲线二、控制网点:1、阶调值传递:(1)过程:(2)网点增大:1)印前:照排机或CTP直接制版机因设备硬件特点以及耗材2)印刷:印刷机、纸张、油墨、印刷压力等(3)类型:1)CTF:数字原稿→胶片→ PS版→印刷品2)CTP:数字原稿→ CTP印版→印刷品2、质量:(1)输出设备的线性化校正:定期校正(2)网点增大补偿(3)控制网点变化:1)严格控制水墨平衡2)合理选择胶印包衬材料,控制印刷压力在合理范围3)控制润版液浓度4)印刷速度三、设备输出:1、设备:(1)激光照排机(CTF):1)时间:1976年2)公司:英国蒙纳公司3)中国:1979年(中国印刷术第二次革命)4)原理:将计算机处理的文字图形信号通过激光扫描的方式在胶片上成像5)类型:a.外鼓式(外滚筒式)b.内鼓式(内滚筒式)c.绞盘式(2)直接制版机(CTP)1)原理:由激光器产生的单束原始激光,经多路光学纤维或复杂的高速旋转光学裂束系统分裂成多束极细的激光束,每束光分别经声光调制器按计算机中图像信息的亮暗等特征,对激光束的亮暗变化加以调制后,变成受控光束,再经聚焦后,几百束微激光直接射到印版表面进行刻版工作,通过扫描刻版后,在印版上形成图象的潜影,经显影后,计算机屏幕上的图象信息就还原在印版上供胶印机直接印刷2)流程:3)类型:a.内鼓式:光敏型制版机为主(左下图)b.外鼓式:热敏型制版机为主(右上图)c.平台式(3)数字印刷机:1)原理:将原稿或数字媒体的数字信息输入到计算机,在计算机上处理成客户满意的数字化信息,经RIP加网处理,并传至激光控制器,根据信号反射相应激光束,对滚筒扫描,滚筒受光吸附油墨的图文,转印到承印物上2)特点:a.无需印版、胶片b.可变数据印刷c.小批量印刷d.异地印刷e.工艺流程简单,生产效率高3)类型:a.静电成像数字印刷机b.喷墨数字印刷机c.磁记录数字印刷机d.热成像数字印刷机e.离子成像数字印刷机2、线性化:(1)CTP:1)定义:遇过对CTP的校正工作,使设备保持正常的工作状态2)目的:建立电子文件网点数据与印版上网点面积的关系,控制最终到印版上网点的大小3)原理:印刷条件不变,输出到印版上的网点小于实际网点,对制版机进行线性化曲线补偿(2)CTF:1)目的:保证胶片上得到的网点值与计算机软件上制作的网点值一致2)原理:照排机输出一个具有各级网点的梯尺,保证胶片的实地密度达到要求,调整显影条件,输出测试梯尺,得到线性化曲线3)调整:a.照排机第一次装机b.每周进行线性化调整c.更换不同品牌、型号的胶片和显影液d.光学系统经过修理、更换或调整(3)数字印刷机:1)目的:保证及维持在较稳定的状态,保证设备正常运转2)原理:数字印刷机打印出内置测试文件,不做色彩管理,利用分光光度计测量打印不同色块的密度值,与目标值比较,直到所有密度值在机器设定的允许范围3)调整:a.温湿度控制b.开机预热至少半小时c.检查设备耗材及部件d.检测机器状态第五部分油墨预置技术一、定义:在印刷前,通过提取版面图文覆盖率分布的数据化信息和墨层厚度的定量要求,按一定的方式转化为印刷机可接收的墨键值,再依次设置输出墨量二、过程:1、预:根据版面信息在开机前对油墨需要量进行预先运算和修正2、置:根据预的信息,对墨键进行自动或手动调整三、发展:1、人工调墨斗:操作人员通过观察,凭经验预估所需墨量,手工调整调墨螺钉,控制油墨量大小2、印刷机控制台预置调节:将各个印刷单元的墨键调节集中到控制台进行3、印版图像阅读装置:通过测量印版上网点区域所占的百分比,确定墨量4、数字文件预置:根据具体印刷机的墨区宽度对印前生成文件中的数字图像进行分区,计算出图文覆盖率,通过一定的数学模型转换为墨斗辊转角和墨键开度四、数据生成:1、原理:通过分析印前输出的经过RIP分色加网的文件,依据印刷机的结构、墨键数量、色版顺序对该版面信息进行分区,计算各个区域对应的单色网点覆盖面积率,根据网点覆盖面积率和墨刀开度间的关系得出预设量,由解释器解释生成数据,经过油墨预置软件修正,生成文件,数据交换器输送到印刷机的控制系统进行墨量预设2、过程:。
20世纪印刷技术的发展过程⽬前,⼈类进⼊多种传播媒体并存的信息时代时,科技发展不仅推动了印刷复制技术的进步,更新了印刷⼯艺,⽽且拓展了印刷复制研究的空间。
回顾近20年印刷复制技术的研究,每⼀次突破性的进展都有着深厚的技术背景,是综合应⽤和发展多学科研究成果的结果。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化、⽹络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可变印刷技术及设备⽇趋完善,印刷技术的系统化、标准化、流程化、数字化和⽹络化技术的发展⽇趋成熟。
⼀、印前系统的不同输出过程 图⽂合⼀拼版技术的发展可分为三⼤类:⼀是彩⾊电⼦整页拼版系统,⼆是简易拼版系统,三是彩⾊桌⾯出版系统(以下简称DTP)。
前两者以电⼦分⾊机为基础,主要⽤于处理图像,它们⼀般都具有逼真的彩⾊显⽰,更⾼的计算机运算速度和处理能⼒。
简易拼版系统指具有⼀般的拼版功能,如蒙版、修版功能等,⽽层次校正、彩⾊校正、像素编辑等功能,则需在⾼档系统中才⽐较完备。
在彩⾊印前处理中,电分机和彩⾊整页拼版系统⼀直占统治地位,但是他们对⽂字与彩图的混排却⽆能为⼒。
随着彩⾊印刷的普及,对印刷品的要求越来越⾼,这就需要彩⾊整页拼版系统来满⾜发展需要,DTP的优势也就显露出来。
1、彩⾊桌⾯出版系统(DTP) DTP (Desk-top Publishing) ⼀词出现在1985年,它实质上就是通过个⼈计算机进⾏⽂字图像综合处理的整页拼版系统。
由于桌⾯出版软件具有汉字处理功能,加上汉字PS库的建⽴,使我国具备了应⽤桌⾯出版系统的技术条件。
1994年以后,桌⾯出版技术⾸先在我国⼴告制作与设计领域推⼴应⽤,并⼴泛应⽤于报业、书刊及包装印刷业。
2、计算机直接制版(CTP)技术 CTP(Computer To Plate)是指经过计算机将图⽂直接输出到印刷版材上的⼯艺过程。
传统的制版⼯艺中,印版的制作要经过激光照排输出软⽚和⼈⼯拼、晒版两个⼯艺过程。
CTP技术不⽤制作软⽚,不依靠⼿⼯制版,输出印版重复精度⾼,⽹点还原性好,可以根据完善的套印精度缩短印刷准备时间。
CIP4的主要特点计算机等高新技术在印刷领域的普及应用,促进了印刷业向数码化、智能化、网络化方面突飞猛进的发展。
但作为瓶颈印刷业发展的印后加工,如今发展还相对滞后,作为应用高新技术代表的CIP3,通过几年来在印前、印刷工艺和管理上的应用,不断完善发展,并通过整合JDF,而形成CIP4,致力于印前、印刷、印后加工的垂直整合,推进了印刷业向全面数码化方向的发展。
下面就简单介绍CTP4的特点及在印后加工中的应用。
CIP4的主要特点印刷领域数码化、自动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的应用,可分为印前制作设备领域、印刷机和印后加工三个领域。
但随着印刷流程的高度信息化及数码化,使得数据的交换与共享成为可能,也使得CIM计算机辅助制造以及MIS决策资源管理系统的概念引入印刷业,数码化印刷进程使印前、印刷、印后加工充分连贯。
CIP4就是由多家印刷产业的供货商以及学术团体所联合组成的,它致力于制定通用的档案交换与数据分享格式,以推动及实现印前、印刷、印后一体化的商业策略联盟。
CIP4是由CIP3和JDF整合而来,CIP3最初由15家印前、印刷、印后加工的供货商于1995年的2月正式组成CIP3联盟,主要致力于发展与促进印前、印刷、印后加工的垂直整合,到1999年10月,它已经有涵盖包括计算机、操作系统、软件、印前、印刷、印后加工设备制造商共39家供货商参与,成为继ICC国际色彩联盟后另一大规模的国际性印刷研究与发展组织。
CTP3联盟所制定的格式自1997年6月起陆续由联盟相关厂商研发产品上市,在德鲁巴2000印刷大展中,几乎所有的印刷相关软硬件供货商都已经支持CIP3规格。
JDF最初研发是由CIP3协会中的四大成员(海德堡、曼罗兰、爱克发、Adobe)共同承担的,它试图把管理信息及制程信息的内容与软硬件设备结合在一起,并考虑除了CIP3所寻求的垂直整合外,另外达到水平整合,并尝试与互联网相结合。
1999年初,四大成员共同研制开发出JDF的第一个版本并成立JDF联盟。
《数字化工作流程》复习1. 概述1) 集成化数字生产过程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行政管理(Administration),业务管理(business),生产管理(production).2) 印刷集成化生产模式的结构是怎样的?ERP系统(包括了行政管理和业务管理),数字化工作流程系统(Digital Workflow System-DWS)ERP系统的核心是数据库和数据分析(data-centric),支撑行政管理和业务定单的形成及管理过程;DWS系统的核心是生产过程管理(Process-centric,支撑生产过程中各环节的交流和联接。
3)数字化工作流程的功能及发展进程随着CTP设备的出现,印刷行业提出了印刷集成化或自动化生产过程的需求。
1993年,印刷生产相关的企业建立了CIP3组织,拟定了在硬件设备和系统之间交流的一种信息数据格式:PPF- Printing Production Format.以实现印前、印刷、印后各环节之间的生产和控制信息的交流。
实际生产过程中,PPF格式描述印版墨区数据分布和印后加工环节参数时十分具有优势。
作为CIP3组织的成员,Adobe 的PJTF文件格式,可以很好地描述印前环节。
所以,CIP3流程具备了生产环节的信息描述能力;,CIP3组织升级为CIP4组织。
它不仅继承了CIP3组织PPF的生产过程信息的描述功能;还增加了与业务信息、行政管理信息相关的描述和通讯功能。
将信息数据的交流格式升级为JDF-Job Definition Formation具备了生产描述、行政管理描述和业务信息描述的能力;后,随着PODi组织(Print on Dema nd)组织的加入,带给CIP4新的一种信息描述格式,PPML个性化印刷标识语言Personalized Print Markup Language它可以将页面描述成固定信息和可变信息两个部分。
具备可变信息描述功能;,NPES将PrintTalk移交给CIP4意味着客户之间建立直接交流的电子商务的能力;,WAN-IFRA组织将IFRAtrack规范移交给CIP4,意味着CIP4流程具备了远程跟踪和远程控制的能力;,UP3I与CIP4联合推出了集成化的数字印刷流程系统。
CIP3和CIP4有什么不一样贯穿印刷流程的标准规范CIP是什么,既不是硬体、也不是软体,而是一个制定印刷生产与管理标准及规制化的团体,CIP代表Computer Integration for printing的组织,包括世界上著名印前设备、印刷机、印後加工、印刷图文软体公司到数位列印的全录公司,他们有见于电脑化时代,印刷机制造厂、印前设备,尤其CEPS高阶电脑组页系统,印前排版、编辑系统,到後加工控制系统,往往大家各自开发自己电脑控制的硬体、软体,也自己去定义工作规范、流程,使用自己认为合适的电脑程式和语言,如果这样无限发展下去,不只印前设计编辑档案,和制版底片及印版输出,将来只有相同厂牌可以相容,和其他厂牌就如鸡同鸭讲,再深一层从印前制版和印刷到後加工,都使用不同电脑语言、程式及控制逻辑,以及工作内容和设备定义时,更是老死不能相互往来。
就算同是印前设备,但不同厂牌轮出机,都要听命于不同语言,就如十多年前分成麦金塔及PC电脑,两者程式不能相互通用,所以印刷页面档连转换的机率都没有,这个情况到印刷机房更为可怕,如果有6部机器,分成四个厂牌,而印版供应来源,除自家制版之外,另外还有三家制版厂在供应时,如果以传统印版扫描机扫版的话,可能要用到两台、三台扫版机,扫描印纹分布资讯档,再转成各色墨键分布印墨的程度指令,因为海德堡有自己印版扫描机、罗兰也有自己的,日本的用Demia扫版机,虽各厂牌格式都有,但不太正确(扫版准确性只有65%准度)且投资庞大,为不同厂牌印刷机,自然要做这种合适於各自印刷机能接收的格式语言印纹档,才能发挥作用。
假如不用扫描印版的话,那么在没有一致性的档案格式去规范时,不同CTF底片输出机和不同CTP印版输出机,RIP完了之後的印纹分布档,要输出合宜资讯格式供不同厂牌印刷机使用时,这将十分的困扰。
所以事先安排好某牌日本机器印,结果工作忙必须转到德国机器,如照以前磁带、磁卡的记忆格式,是无法做沟通的。
基于CIP3CIP4标准的预放墨及控墨技术CIP3意即计算机集成印前、印刷、印后,可将印前设备(如电脑、扫描仪、数字相机、照排机、直接制版机、数字打样机等)与印刷机及切纸机和折页机,通过网络、软盘、Smart卡或手工输入数据等方式连接起来,以数据代替原有的经验,以数据管理印刷过程,使机器在正常的线性化标准下,实现数据化、规范化管理,达到优质、高产、低成本。
CIP4则是在CIP3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许多更完整资讯收集、追踪、分析,甚至要在指令上做特别指令,如墨色的印刷Lab值要求、印刷中不同版别的数量指令等等,由Prepress、Press、Postpress等3P,再加上Data Processing资料处理的第四个P,成为CIP4的新组织,而CIP4组织基本上是提供规范,本身也不是软体、硬体生产者,而CIP 4把工作单,改成JDF文档方式,把工件客户、名称规格、需求及特殊要求、注意事项,甚至Lab色彩值浓度要求以及印后加工参数也写进来,如果各个墨区网点面积率完成后,也可以一并储存入JDF(Job Definition Format)工作文档,JDF文档改用XML可扩充性语言,比CIP3用的PDF语言,更能装下更多的新工作指示及规定,而且XML语言也是同样可以跨多平台使用的语言之一。
一、传统的油墨预置方式传统方式的油墨预置,通常是由印刷机台操作人员根据经验来预调墨匙放墨量。
开机前根据印版或样张的图文分布状况,估计各个墨区的大致油墨量,作为墨量的预先设定值,开机后再根据印刷品的具体变化作进一步调整。
显然,这种放墨方式比较粗略,精度因人的操作经验和主观认识不同而形成较大的差异。
这种预放墨方式从开机到正式印刷时,纸张消耗量多,调整费时,机器操作人员的工作强度也相应的加大。
二、基于CIP3/CIP4标准的预放墨技术目前CIP3或CIP4,被大多数厂商提到的就是预放墨资料的传递,以及印刷品质量稳定性的维持。
在辅助放墨方面,最主要是帮助印刷操作者省去了手动放墨的不一致和时间上的浪费,所需的放墨资料直接由印前的数据文件取得,经过简单的转换后传送至印刷机的墨控台做预放墨的调整,因为这样的辅助放墨方式大大节省了时间,从而提高了效率。
数字印刷领域的数字化工作流程分析数字印刷领域的数字化工作流程分析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数字印刷技术的不断发展包装装潢,数字化工作流程在印刷行业的使用越来越广泛。
数字印刷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出版物先生产、后发行的批量生产方式,真正实现了先发行、后生产的短版印刷、按需印刷的新型出版方式,为出版行业市场带来了新的商机。
为响应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关于进一步加快新闻出版业向数字化转型的号召,全国各地传统的大型印刷、出版集团纷纷进行产业调整科印精品调研,以促进数字化技术与传统出版产业的融合与发展,改变出版业生产方式、运营模式、管理方式等,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上海印刷(集团)有限公司在资产重组过程中也进行了结构转型,在上海张江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投资成立了上海商务数码图像技术有限公司,并与北大方正进行技术合作研发数字印刷应用系统展会,搭建了在线交易平台、数字资产平台和按需打印加工平台,进行出版物、数字印刷技术和互联网应用三者相结合的新型商业模式的探索。
在按需打印加工平台的生产环节,作为数字印刷系统的灵魂,能够满足用户的各种创意思想、驱动数字印刷硬件设备进行高效印刷生产的数字化工作流程就显得尤为重要。
富士星光目前行业所称的数字化工作流程主要就是在印刷各个环节实现数字文件的流转过程。
以上海商务数码数字印刷应用系统为代表的印前结构化工作流程软件,采用业界遵循的PDF规范标准并支持JDF格式包装总论,结构化的流程式理念整合了文件规范化、拼版折手、可变数据处理、输出控制等各个分布式工作模块,实现了内部数据的自动流转和资源共享。
与传统单一功能的RIP打印控制器相比,数字化工作流程具有更高的稳定性、更好的兼容性以及更高的自动化生产能力,流程内集成的可变数据印刷编辑打印模块,更是扩充了数字印刷业务的利润增长点。
下面过度包装,我们从本企业所研发应用的数字印刷应用系统软件的功能特点入手,详细分析数字化工作流程是如何满足数字印刷用户的生产需求的。
数字化工作流程的核心:PDF和JDF现代印刷业实际上是以图像和文字为主要对象的信息产业,是庞大的现代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任务是将数字化信息网络中的图文信息高速度、高质量、低成本地转换输出,成人们所需要的以纸为载体的可视信息。
数字化和网络化发展使现代印刷技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它不仅改变着印刷生产模式,而且开始对整个产业的运作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
数字化的结果使全部印刷复制操作融合成为一个整体,这种数字式系统与信息通信网络连接,构建成一个大范围的全数字化的规范化工作流程,给印刷生产提供前所未有的丰富信息资源和传输的便捷手段,使印刷生产逐步摆脱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使印刷和出版按需化、个性化服务成为可能,同时也使印刷管理提高到一个更加科学和智能的层次上。
一、数字化工作流程及其核心数字化工作流程是以数字化的生产控制信息和管理信息,将印前、印刷、印后三个分过程整合成一个不可分割的全自动化系统,使数字化的图文信息完整、准确地流通,并最终加工制作成印刷成品。
在参考文献(1)中,作者将传统的模拟或模拟与数字混合的印刷生产模式,简单地概括为以“实物载体转换+仓储+交通运输”模式,所有中间产物,如分色片、照排片、印版、样张及原材料都以实物载体的形式,依靠仓储和交通运输方式来进行调配和发行销售。
而全数字化生产模式则可归纳为“数字信息处理+高密存储+网络传输”模式,即在与客户见面之前,“印刷品/出版物”完全以数字方式(数字式页面)存在和流通。
数字化流程模式的优越性表现在: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生产效率;节省了中间材料消耗;提高作业规范及印刷质量水平;更有效的质量管理及流程管理;最后一分钟修改,可实现可变印刷和按需印刷;分布式作业,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数字化工作流程的关键在于实现图文信息、生产控制信息和在整个工作流程中的畅通交流。
其核心就是建立一种贯穿整个流程的统一的工作标准格式,将不同种类不同功能的设备连接成一个整体协调运作,实现图文信息流和生产控制信息流、非技术性管理信息流的一体整合。
印刷数字工作流程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第一章测试1.技术信息流指与生产工艺有关的信息,包括图文信息与生产控制信息两大类。
()答案:对2.在数字化工作流程中,任何信息都需要以某种数据格式予以记录。
一般采用JDF 记载图文信息,采用PDF记载生产控制信息和管理信息。
()答案:错3.PPF格式采用PostScript语言编写,数据结构为树状结构。
()答案:对4.目前印刷企业应用的数字化印刷工作流程大多是基于PPF的流程。
()答案:错5.JDF的语言基础是PDF。
()答案:错6.PPF是CIP3在1995年发布的一种统一的、与设备有关的标准格式。
()答案:错7.JDF文件包含PPF文件的所有内容。
()答案:对8.JDF初始版本用于对系统的(),实现对印刷工艺流程的全过程管理。
答案:水平集成9.下列()属于图文信息流。
答案:图像10.JDF是基于 ( )用于印刷作业时的描述及交换的开放式文件格式。
答案:XML第二章测试1.PDF支持多种不同工业标准的数据压缩算法,包括有损压缩和无损压缩。
()答案:对2.PDF文件中仅包含文字、图形和图像等静态页面信息,不能包含音频、视频和超文本等动态信息。
()答案:错3.PDF/X-1a文件不要求所有的字体内嵌。
()答案:错4.PDF/X-1a文件不支持色彩管理流程,但可包含设备特征文件。
()答案:对5.印前检查配置文件可以导出保存,供多次使用。
()答案:对6.除预置的配置文件外,用户不可以指定各种条件值来修改现有的或者创建属于自己的配置文件。
()答案:错7.以下( )不是PS文件的特点。
答案:生成之后还能再编辑8.检查后的结果不能保存为()格式的文件。
答案:PS9.PDF格式从版本()开始才适用于印前领域。
答案:1.310.()是作为基于PDF的打印工作流程的标准推出的。
答案:PDF/X第三章测试1.套版印刷是使用一套印版印刷纸张的正反两面。
数字化工作流程和印刷生产的集成化来源:无线测温在印刷生产领域内,数字化信息处理和计算机控制技术的使用日益广泛而且不断深入。
一段时期以来,人们开始接触到“数字化工作流程(Digital workflow)”、“集成化生产技术(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processes)”等概念,并已经做一些初步的尝试。
作为联系印前处理、印刷和印后加工的整体概念,“数字化工作流程”是以数字化的生产控制信息将上述三个分过程整合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系统,使数字化的图文信息完整、准确地传递,并最终加工制作成印刷成品。
数字化工作流程在印刷工业领域内的形成和进展,必然会推动印刷工业在数字化环境下的进一步发展,提高其竞争实力,并在和其他领域的信息交流共享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印刷生产的过程及其伴随的信息流正如我们所熟知的那样,印刷技术所承担的任务主要有两个方面:1.信息传播:通过书籍、刊物、报纸等信息载体,将信息传递给公众;2.消费产品的辅助加工:在包装装潢工业等方面提供印刷相关的辅助加工,为消费者提供美观实用的消费产品,达到美化和提高生活品质的目的。
通常,印刷成品需要经过印前处理、印刷以及印后加工三个步骤的加工生产获得。
要高效、优质完成上述任务,就必须在从技术和管理层面上不断地进行优化,以减少时间、材料、人力等的消耗,同时也减少对印刷产品质量带来不良作用各种因素的影响,使生产运行更加顺畅、产品质量稳定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
在印刷工业生产中,从技术角度上分析,确实存在着两种技术信息流,即:“图文信息流”和“生产控制信息流”,当然,每个企业都有“非技术性管理信息流”,以便对企业的各个方面进行合理的安排。
本文着重对前两种信息流进行讨论。
图文信息流是需要印刷传播给公众的信息,诸如:由客户提交复制的文字、图形和图象等。
控制信息流则是使印刷产品正确生产加工而必要的控制信息,例如:印刷成品规格信息(版式、尺寸、加工方式、造型数据)、印刷加工所需要的质量控制信息(印刷机油墨控制数据、印后加工的控制数据等)、印刷任务的设备安排信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