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震评说唐宋八大家之苏轼1——人家人爱苏东坡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14
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苏轼09:黄州惠州儋州苏轼一生既有高居朝堂、志得意满的风光,也有九死一生、失魂落魄的遭遇,黄州、惠州、儋州,就是他先后三次被贬谪的地方,也是他人生不堪回首的三次低谷。
然而,也正是这一次比一次更加遥远偏僻的贬谪之地,苏轼完成了从养尊处优的士大夫,到胸怀天下的文化巨人的嬗变。
在这三次贬谪中,第一次贬谪最让苏轼措手不及。
当时,苏轼担任湖州知州。
可是朝廷中的一些人忌恨苏轼的盛名,一心想把苏轼扳倒,不过他们从苏轼的政绩中又挑不出什么毛病,便从苏轼的文字中寻找把柄,并罗列出“攻击新法”、“诽谤朝廷”等若干莫须有的罪名,要求宋神宗对苏轼处以死刑。
随后,苏轼被押解到开封御史台,经过两个多月的刑讯逼供,苏轼在精神和肉体上,都遭受了难以言喻的凌辱和折磨,最终,所谓的罪名成立,只等待皇帝判决。
由于御史台又称乌台,所以这个事件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苏轼下狱后,爱戴他的地方百姓为之伤心落泪,朝野中那些正直的官员们,包括虽已退休在家、但仍有政治影响力的王安石,也纷纷上书劝谏,为苏轼鸣不平。
最终,苏轼得以免除死罪,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上是作为罪人被监管在黄州。
本期节目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教授为您讲述唐宋八大家之苏轼--黄州惠州儋州。
09 黄州惠州儋州《唐宋八大家之韩愈》01 考试进行时02 理想照亮现实03 敢问路在何方04 沙场初点兵05 敢向皇帝说不06 一介书生单刀赴会《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01 :一步登天还是一步登空02:朋友一生一起走03 :世家子弟的难言之隐04 :破解一道无解之题05:动物开口会说话06:小人物大道理07:与大自然对话《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01这个宰相不寻常02 不做京官为哪般03 给力的基层一把手04 中看不中用的京官05 百年帝国烂摊子06 挑兵挑将费精神07 北宋百年第一札08 讲课也能惹出祸10 不能承受青苗之轻11 从变法到变脸12 十大罪状三不足13 熙宁新法一二三14 一张画击倒王相公15 东山再起也枉然16 冷面宰相的独特个性17 说不尽的王昭君18 翻案诗文第一家19 拗相公与司马牛20 不是冤家不聚头21 可怜人间四月天22 千秋功罪任评说《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01:醉翁之意在哪里02:偏向虎山行03:他动了谁的奶酪04:提前开始的决战05:清醒的醉翁06:费力反而不讨好07:忠臣反被忠臣害08:科举文章怎么写09:后浪如何推前浪10:力断皇帝家务事11:花甲之年惹绯闻12:卖油翁的境界13:六一居士的六个“一”14:退而未休名千古《唐宋八大家之苏轼》01:人见人爱苏东坡02 :自古英才出少年03:忧国不谋身04:浪漫的实干家05:十年生死两茫茫06:苏门六君子07:海内存知己08:布衣之交。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一、人见人爱苏东坡节目预告:他是北宋的文坛领袖,诗词书画无不独领风骚,他曾经平步青云、官居高位,也曾经颠沛流离、九死一生,他是读书人的全民偶像,也是平民世界的知心朋友,一个不一样的唐宋八大家,一段不能被忘记的文化传奇,《人见人爱苏东坡》,敬请关注。
画外音:这是一个全能型的文化巨人,这是一个活得精彩的真心英雄。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在近一千年的时空当中,感染、感动着他身边周围、生前身后无数的人。
公元1037年,苏轼出生于四川眉山,此时没有人会想到,这个呱呱坠地的新生命在未来将会以荡气回肠、精彩绝伦的人生,影响着世间的人们。
而他的一生,真的就像一部美妙的大片一样,自始至终震撼和撞击着每一个走近他的看客。
苏轼,曾经创造了北宋科举考试历史上的“最高分”,拥有了“全民偶像”的殊荣;他是一个全能型的文坛领袖,也是锐意改革的政治家;他曾经青云直上、指点江山,也曾经几起几落、生死未卜,四十五岁被贬黄州,五十九岁被贬惠州,六十二岁被贬儋州,他的经历中似乎多了几分坎坷与折磨,但是也许恰恰是这样的苦难经历,造就了他独特而鲜明的魅力。
于是,当我们回望他六十六年的人生就会发现,青年的意气风发、中年的愈挫愈勇、老年的达观淡泊,竟然如此完美地结合在苏轼的身上,连绵千年依然余音绕梁。
苏轼并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神,他既写诗填词做文章,也挥汗弯腰种过田;他“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他是一个真诚得让人心碎的人,苏轼得到了最大多数人发自内心的喜爱。
那么,人们为什么如此喜爱苏轼、欣赏苏轼,苏轼的身上,到底蕴藏着怎样巨大的人格魅力?这样一个人见人爱的苏轼苏东坡,究竟是如何炼成的呢?从今天开始,就让我们跟随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教授一起,走近这位唐宋八大家中可敬可爱的文化巨人。
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苏轼》第一集《人见人爱苏东坡》,敬请关注。
康震: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很多兄弟、父子并称的著名人物,比如说在三国时代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在西晋时代还有所谓的“三张”:文学家张载、张协、张亢;到了明代,还有著名的“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仨人。
《苏轼》是康震所著的一部传记类作品,主要讲述了我国历史上著名文学家苏轼的生平和成就。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苏轼》的主要内容:一、苏轼的生平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和美食家。
他诞辰于北宋官宦世家,自小就显示出非凡的才华和文学天赋。
苏轼曾任官书法,后因谏言被贬谪至各地,但他在流放期间仍然积极从事文学创作和冠方事务,以其豪放洒脱的文风和对社会政治的不满而闻名于世。
二、苏轼的文学成就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巨匠,其文学艺术成就非常丰富。
他的词、诗、散文被后人誉为“苏、黄、文、宋之风雅”。
他的词以其风格独特、意境深远、创新性强而著称,对后世词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代表作品有《江城子》、《和子由渑池怀旧》等。
苏轼的诗亦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内涵丰富而著称,被誉为“宋诗三大家”之一。
苏轼的散文也是其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散文以大气豁达、意境深远、含蓄丰富而著称。
三、苏轼与政治苏轼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积极的政治家。
他曾历任官至太常博士、翰林学士等职,曾多次参与国家大政,提出建设性意见。
他不畏强权,敢于直言,因此多次被贬谪。
在他的一生中,他始终保持着对社会政治的关注和批判精神。
四、苏轼的思想与艺术追求苏轼在文学创作中秉承“好读书,不求甚解”的理念,他追求文学艺术的自由创新,并以此为使命,不断推动文学艺术的发展。
他注重内心的情感表达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体现了一种超脱世俗、超越时代的境界。
在他的作品中,常常能感受到他对生活、人生、人性的独特见解,这也是他作品至今仍具有时代价值和深远意义的原因之一。
总结而言,《苏轼》这部著作生动地展现了苏轼这一历史人物的绚烂多彩的一生,以及他在文学、政治、思想等方面的杰出成就。
通过对这一伟大文学家的传记性作品的阅读,读者不仅可以了解苏轼这位文学巨匠的一生与创作,也可以感受到他深刻的思想和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苏轼的作品不仅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光辉篇章。
读《康震讲苏东坡》有感在这纷纷扰扰的人世间,最难以保持的就是不忘初心,一直乐观的心态。
但是有一个人做到了,他满身铅华洗尽,经历了无数次的磨难,仍然有着豁达乐观的心态和积极面对生活的勇气,还创造了不朽的神话,这个人就是苏东坡。
在中国文化史上,苏轼犹如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横空出世,以他的天才、渊博,他的超逸、多情,为后人留下了一笔笔精神财富和一段段传奇佳话。
当我们登高远望,面对滔滔江水,会禁不住高声吟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当我们中秋佳节合家团聚,望着皎皎明月,会禁不住深情吟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当我们徜徉在庐山风光中,会禁不住感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我们沉醉流连西湖美景,会禁不住抒情:“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当我们遭遇人生的无常,会禁不住发出无奈的叹息:“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当我们面对生活的挫折,会禁不住宽慰失意的自己:“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的诗词已经成为了我们广大人民群众血肉当中须臾不可分离的丰厚的文化养料。
它就像我们的血液一样,每天都流淌在我们的情感当中,对这样一位伟大而富有魅力的文学家,我们究竟了解多少呢?他的人格魅力究竟体现在哪里?《康震讲苏东坡》这本书中,对苏轼这样一位文化巨人的传奇人生进行了精彩品读。
本书共有十二章,200千字。
下面我从基本简介、坎坷人生、东坡印象、东坡价值、东坡诗词五个方面分享我的读书感悟。
一、基本简介1.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汉族,北宋中期(公元1036年)出生于四川眉山,祖籍河北栾城,1101年死于江苏常州,终年65岁。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2.苏轼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小康之家,父亲苏洵是著名的散文大家,共生有三男三女,苏轼与弟弟苏辙排行老五与老六,而排在他前面的哥哥姐姐均夭折。
3.苏轼妻子、子女:第一任妻子王弗,十六岁时嫁与年十九岁的苏轼。
康震讲苏东坡的好段
【原创版】
目录
1.康震对苏东坡的评价
2.苏东坡的文学成就
3.苏东坡的人生态度
4.苏东坡的影响力
正文
康震是一位著名的文化名人,他曾在一次讲座中,详细地讲解了苏东坡的文学成就和人生态度。
他表示,苏东坡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巨匠,他的诗词歌赋,散文小说都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他的作品深深地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
苏东坡的文学成就是显而易见的,他的诗词歌赋,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
他的诗词清新自然,富有哲理,他的歌赋深情款款,婉转动听,他的散文小说则充满了生活气息,富有人性。
他的作品,无论是在文学史上,还是在人们的心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然而,苏东坡的人生态度也同样值得我们学习。
他一生坎坷,曾多次被贬谪,但他却始终保持着乐观的人生态度。
他善于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中寻找乐趣,善于从人生的挫折中寻找启示。
他的人生态度,深深地影响了他的作品,也深深地影响了后世的人们。
苏东坡的影响力也是不可忽视的。
他的作品不仅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人生态度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他的故事,他的诗词,他的人生,都成为了人们心中的经典,成为了人们学习的榜样。
总的来说,康震对苏东坡的评价是中肯的,他充分肯定了苏东坡的文学成就和人生态度,同时也指出了苏东坡的影响力。
康震讲苏东坡第一章主要内容
康震评说苏东坡第一章讲的苏东坡少年成名。
苏轼用他天才的文思与妙笔,一举成名天下知,可是,因为母亲程夫人的不幸去世,苏轼只得返回家乡服丧。
三年之后,当苏轼兄弟陪父亲再次来到京城的时候,一次北宋朝最高级别的科举考试-制科考试即将举行,曾经在三年前的考试中小试牛刀,一举成名的苏轼兄弟自然不会放过这次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他们准备向这次制科考试再次发起冲击。
那么,制科考试到底是一种怎样的考试制度,而苏轼兄弟在这场制科考试中又会有怎样的表现,少年成名的苏轼还会带给人们更多的惊喜吗?。
康震讲评苏轼观后感看了康震讲评苏轼啊,那可真是一场超级过瘾的文化之旅。
以前就知道苏轼是个大名人,写了好多超厉害的诗词,什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之类的,感觉就像一个高高在上的文化大神。
但是看了康震老师的讲评,哇塞,苏轼一下子就变得鲜活起来了,就像从书里蹦到我眼前,变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老友。
康震老师一开口啊,就把我给抓住了。
他讲苏轼的生平,就像在讲一个超级精彩的故事。
苏轼小时候就聪明得不像话,就像那种“别人家的孩子”,二十来岁就考中进士,那简直是年少得志啊。
可是呢,他的仕途那叫一个坎坷。
一会儿被流放这儿,一会儿被贬到那儿,感觉命运就像在故意捉弄他。
但是苏轼牛就牛在这儿,不管到哪儿,他都能活得有滋有味。
而且苏轼这个人啊,性格特别豁达。
他和朋友之间的那些趣事,也被康震老师讲得特别逗。
他一会儿调侃这个朋友,一会儿又和另一个朋友斗嘴,但是朋友之间的感情又特别深厚。
感觉他就是那种不管在什么处境下,都能找到生活乐趣的人。
康震老师讲评的时候,还特别擅长把苏轼的诗词和他的生活经历结合起来。
每一首诗词背后的故事,都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苏轼内心世界的门。
以前读苏轼的诗词,只是觉得词句很美,但是现在明白了那些诗词背后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
就像“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可不仅仅是几个漂亮的字凑在一起,那是苏轼在经历了无数风雨后的一种洒脱和旷达啊。
总的来说,看了康震讲评苏轼,就像跟着苏轼重新活了一遍。
他的才情、他的遭遇、他的乐观豁达,都让我特别佩服。
而且这也让我更加明白,原来那些伟大的古人,并不是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他们也是有血有肉、充满烟火气的普通人,只是在困境中能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罢了。
我觉得我现在对苏轼那是“路转粉”,而且是超级死忠粉那种呢!。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一、人见人爱苏东坡节目预告:他是北宋的文坛领袖,诗词书画无不独领风骚,他曾经平步青云、官居高位,也曾经颠沛流离、九死一生,他是读书人的全民偶像,也是平民世界的知心朋友,一个不一样的唐宋八大家,一段不能被忘记的文化传奇,《人见人爱苏东坡》,敬请关注。
画外音:这是一个全能型的文化巨人,这是一个活得精彩的真心英雄。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在近一千年的时空当中,感染、感动着他身边周围、生前身后无数的人。
公元1037年,苏轼出生于四川眉山,此时没有人会想到,这个呱呱坠地的新生命在未来将会以荡气回肠、精彩绝伦的人生,影响着世间的人们。
而他的一生,真的就像一部美妙的大片一样,自始至终震撼和撞击着每一个走近他的看客。
苏轼,曾经创造了北宋科举考试历史上的“最高分”,拥有了“全民偶像”的殊荣;他是一个全能型的文坛领袖,也是锐意改革的政治家;他曾经青云直上、指点江山,也曾经几起几落、生死未卜,四十五岁被贬黄州,五十九岁被贬惠州,六十二岁被贬儋州,他的经历中似乎多了几分坎坷与折磨,但是也许恰恰是这样的苦难经历,造就了他独特而鲜明的魅力。
于是,当我们回望他六十六年的人生就会发现,青年的意气风发、中年的愈挫愈勇、老年的达观淡泊,竟然如此完美地结合在苏轼的身上,连绵千年依然余音绕梁。
苏轼并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神,他既写诗填词做文章,也挥汗弯腰种过田;他“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他是一个真诚得让人心碎的人,苏轼得到了最大多数人发自内心的喜爱。
那么,人们为什么如此喜爱苏轼、欣赏苏轼,苏轼的身上,到底蕴藏着怎样巨大的人格魅力?这样一个人见人爱的苏轼苏东坡,究竟是如何炼成的呢?从今天开始,就让我们跟随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教授一起,走近这位唐宋八大家中可敬可爱的文化巨人。
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苏轼》第一集《人见人爱苏东坡》,敬请关注。
康震: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很多兄弟、父子并称的著名人物,比如说在三国时代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在西晋时代还有所谓的“三张”:文学家张载、张协、张亢;到了明代,还有著名的“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仨人。
康震讲苏东坡的好段简介苏东坡,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
他的文学才华横溢,作品涵盖诗、词、散文、骈文等多个领域,尤以其豪放洒脱的词作和清新自然的散文著称。
康震是中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他对苏东坡的作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评价。
本文将从康震的角度,探讨苏东坡的文学魅力以及他的代表作品。
苏东坡的文学魅力苏东坡的文学魅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真情实感苏东坡的作品充满了真情实感,他能够深入人心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不回避人生的苦难和痛苦,也不回避社会的黑暗和丑恶。
他在作品中展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关怀,使读者能够产生共鸣。
2. 豪放洒脱的风格苏东坡的作品具有豪放洒脱的风格,他善于用自由奔放的笔触描绘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
他的词作充满了自然的韵味和生动的形象,给人以清新明朗的感觉。
他的散文则表现出豪情壮志和宽广胸怀,令人耳目一新。
3. 文学才华的多样性苏东坡既是一位出色的诗人,又是一位杰出的词人和散文家。
他的作品涵盖了多个文学领域,展现出他广博的文学才华。
他的诗作清新脱俗,给人以美的享受;他的词作婉约动人,表达了深情厚意;他的散文则充满了智慧和思考,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苏东坡的代表作品苏东坡的代表作品包括诗、词、散文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其中几篇著名的作品:1. 《江城子·密州出猎》这是苏东坡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词作,描绘了北方草原上的狩猎场景。
词中展现了苏东坡豪放洒脱的风格和对自然的热爱,给人以宏大壮丽的感觉。
2. 《赤壁赋》这是苏东坡的一篇散文作品,被誉为中国古代散文的巅峰之作。
文章描绘了三国时期著名的战役——赤壁之战的场景,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再现,表达了苏东坡对英雄气概和忠诚精神的赞美。
3. 《念奴娇·赤壁怀古》这是苏东坡的一首词作,是在《赤壁赋》的基础上创作的。
词中表达了苏东坡对赤壁之战的怀念和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展现了他的豪情壮志和对历史的思考。
总结苏东坡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他的文学魅力令人叹为观止。
康震讲苏东坡的好段-回复"康震讲苏东坡的好段"——苏东坡:文学巨擘与人类思想的守望者苏东坡,这个名字如同一颗闪亮的明星,照亮了中国文学的漫漫长夜。
他身世坎坷,历经风霜,但却倾注着无尽的热情和才华,成为了我国文学史上的巨擘。
在康震先生的长篇讲座中,他向我们详细阐述了苏东坡的一生,深入剖析了他的文学成就和思想内涵。
让我耳目一新,在康震先生的精彩讲述下,我更加欣赏和尊重这位伟大的文化传承者。
康震先生首先向我们介绍了苏东坡的身世背景。
苏东坡出生在一个文人世家,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独具慧眼,早有文名。
然而,他的一生却并非一帆风顺。
先是因为他的作品《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中的名句“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被朝廷解释为对政权的讽刺,遭到贬谪。
这段历史描写了他的痛苦经历,引人深思。
康震先生解析道:“苏东坡这段贬谪经历,更凸显了他坚持真理和正义的品性,在政治的漩涡中仍能保持清醒。
”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追求真理的执着,令人感叹不已。
苏东坡的诗词才华更是世人皆知。
他的作品以其豪放灵逸、意境深远而闻名于世。
康震先生在讲座中分析了苏东坡的几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使我们对他的创作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康震先生先介绍了苏东坡的《青玉案·元夕》。
这首词以元宵节夜晚的景象为背景,通过描述男女之间的那份深情厚意,表现出对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这首词激发了我们对浪漫与诗意的向往,也折射出了苏东坡作为文人,对美的追求与表达。
随后,康震先生引用了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这首词通过对明月的描绘,表现了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真理的追寻。
康震先生解读道:“明月虽然是一个飘渺的目标,但是苏东坡通过这样的形象描写,让我们明确了追求理想就是人生的必经之路。
”苏东坡不仅是一个咏物诗人,更是一个追求真理和理想的人。
康震先生还仔细讲解了苏东坡的《赤壁赋》。
这篇文言小说对中国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亦成为苏东坡文学成就的代表之作。
画外音:你知道苏轼吗?你了解苏轼吗?一提起苏轼你自然而然就会想起他那脍炙人口的美文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那么,这些流传千古的诗词名句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传奇故事,而对于生活中和官场上的苏轼,你又了解多少呢?苏轼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人生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与他本人的个性为人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我们今天的人又该如何解读他的宦海沉浮与儿女情长呢?后世的人们为什么对苏轼始终有一种特别的喜爱,历经千年而不衰?从今天开始,就让我们跟随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副教授一起走进这位与众不同的文化学者,品尝跌宕欺负的别样人生。
系列节目《苏轼》第一集少年成名,敬请关注。
康震:7 s) L' H( S: Z" }2 B) T对于苏轼苏东坡,我想各位观众都非常的熟悉。
为什么呢,因为他留给了我们太多的脍炙人口、千古流传的优秀诗篇:当我们登高远望长江的时候,禁不住会唱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当我们走在庐山的风景里的时候禁不住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了些不如意的事情,我们也禁不住用他的诗来宽慰自己“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当我们在一个中秋的月夜思念我们的亲人的时候,我们也禁不住要吟唱他著名的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的确,苏轼的诗词已经成为了我们广大人民群众血肉当中须臾不可分离的丰厚的文化养料。
它就像我们的血液一样,每天都流淌在我们的情感当中,对这样一位伟大而富有魅力的文学家,我们究竟了解多少呢,我们到底想过没有,他的这些迷人的富有魅力的诗句是怎么写出来的,在他的少年时代,他究竟接受过怎样的家庭教育;他科举考试成绩如何;他进入仕途之后是不是一帆风顺呢,他又是为了什么被一贬到了黄州,而后他又是因为什么原因在短短十七个月的时间里从一个八品官升为三品大员,最后苏轼又是因为什么,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被一贬到了惠州,再贬到了儋州;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在他临终的时候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遗言呢?所有这些象迷一样的问题,就共同的汇成了苏轼丰富的一生。
康震讲苏东坡梗概作文你要是想了解苏东坡这么个妙人儿,那康震老师讲的可真是一绝。
首先啊,苏东坡出生在一个还算不错的家庭。
他家就像一个文化小摇篮,家里人都挺有文化的。
这就像给小东坡的脑子提前装了个文化小软件,一出生就有点文化基因在身上了。
他年少的时候啊,那就是个学霸。
读书就跟玩儿似的,脑袋瓜子转得特别快。
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就跟开了挂似的,一路顺风顺水。
那时候的他,就像一颗闪闪发光的小星星,所有人都觉得这小子将来肯定大有作为。
后来他进入官场啦。
刚进去的时候,那也是满怀着理想和抱负,想干一番大事业。
就像一个充满电的小马达,准备在官场这个大机器里高速运转起来。
他在各地当官的时候,可没少给老百姓做好事。
比如说治水,他就像个水利小能手,到处考察,规划怎么修堤筑坝,让老百姓免受洪水的侵害。
他还特别关心老百姓的文化生活,搞一些文化建设,就像个文化传播小使者。
但是呢,官场可不是那么简单的地方。
苏东坡这人太直了,心里想啥嘴上就说啥。
这就得罪了不少人。
那些小人就像一群嗡嗡叫的苍蝇,老是在他身边捣乱,给他使绊子。
这不,他就开始倒霉了,被一贬再贬。
他被贬到黄州的时候,那可真是他人生的一个大转变。
刚开始的时候,他也失落啊,就像一只斗败的小公鸡。
可是呢,苏东坡就是苏东坡,他很快就调整过来了。
在黄州这个小地方,他开始研究美食。
那著名的东坡肉就是在这时候发明出来的。
他就像个美食发明家,把猪肉做得那叫一个香,现在想起来都流口水。
而且啊,他的文学创作在黄州也达到了一个高峰。
他写的诗词文章,那是又多又好。
感觉就像他把在黄州的经历,无论是种地啊,还是跟老百姓唠嗑啊,都变成了创作的素材。
就像一个超级魔法师,把平凡的生活变成了精彩的文学作品。
后来他又被贬到岭南。
岭南在当时可是个偏远又艰苦的地方。
可是苏东坡就像个乐观小天使,到了岭南看到荔枝就高兴得不得了。
还写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样的诗句。
他就像一个永远能发现生活乐趣的人,不管环境多恶劣,他都能找到让自己开心的东西。
康震讲苏东坡的好段【实用版】目录1.康震对苏东坡的评价2.苏东坡的文学成就3.苏东坡的人生态度和哲学思想4.苏东坡的诗词欣赏正文康震是一位著名的文化学者,他在一次讲座中谈到了苏东坡,认为他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文化巨匠。
苏东坡,原名苏轼,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哲学家,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但他却以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卓越的文学成就度过了艰难岁月。
苏东坡的文学成就斐然,他的诗词、散文、书画都达到了极高的境界。
他的诗词既有豪放奔放的气魄,又有婉约柔情的味道,其中《赤壁怀古》、《水调歌头》等作品被誉为千古绝唱。
他的散文也写得非常出色,如《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这些作品展示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苏东坡的人生态度和哲学思想也是康震所赞赏的。
他坚信“人生如梦”,以一种超脱的心态看待世事。
他在政治上坚持正义,为民请命,不畏强权,展现了高尚的品格。
在生活上,他乐观向上,即使身处逆境,也能保持豁达的心态,从困境中寻找生活的乐趣。
康震特别欣赏苏东坡的诗词,认为他的诗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例如他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这首诗表达了他对亡妻的思念之情,情感真挚,催人泪下。
而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犹恐匆匆说不尽。
”则表达了他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总之,康震对苏东坡的评价充满了敬意,他认为苏东坡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文化巨匠。
苏东坡的文学成就、人生态度和哲学思想都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康震讲苏东坡传读后感读罢康震先生所讲的苏东坡传,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苏东坡,这位文学巨擘、生活智者,以其波澜壮阔又充满智慧的一生,深深触动了我的心灵。
苏东坡出生于北宋时期的一个书香门第,自幼聪慧过人,饱读诗书。
他年少成名,科举考试中崭露头角,步入仕途。
然而,他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坎坷与波折。
在政治上,苏东坡秉持着自己的正义和良知,不随波逐流,不迎合权贵。
他看到了新法施行中的弊端,直言进谏,却因此得罪了不少当道之人,遭遇了多次被贬谪的命运。
但无论身处何地,他都没有放弃对民生的关注,总是尽自己所能为百姓谋福祉。
在杭州,他疏浚西湖,留下了美丽的苏堤;在黄州,他亲自耕种,与民同苦。
他的政治生涯虽然曲折,但他的为官之道和爱民之心令人敬仰。
苏东坡的文学成就更是举世瞩目。
他的诗词文章,风格多样,既有豪迈奔放之作,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又有婉约细腻之篇,如“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他的诗词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散文,如《赤壁赋》《后赤壁赋》,行文流畅,意境深远,充满了人生的哲理和思考。
他的书法和绘画也独具一格,展现了他深厚的艺术造诣。
然而,最让我敬佩的还是苏东坡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面对人生的起起落落,他始终保持着一颗平常心。
被贬黄州时,生活困苦,但他却能在东坡之上,自耕自足,还写下了《定风波》这样充满洒脱的词作:“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他把苦难当作生活的磨砺,把挫折当作成长的机遇。
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让他在困境中依然能活得精彩,活得有滋有味。
在人际关系上,苏东坡也是真诚待人,广交朋友。
他与佛印和尚的交往故事,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
他的朋友遍布各行各业,无论身份高低,他都能以真心相待。
这种真诚和友善,使他在困境中总能得到朋友的帮助和支持。
康震先生对苏东坡的讲解,让我对这位古人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
康震讲苏东坡的好段
摘要:
1.康震对苏东坡的评价
2.苏东坡的文学成就
3.苏东坡的人生态度和哲学思想
4.苏东坡的诗词创作特点
5.康震讲述的苏东坡的好段
正文:
康震是一位著名的文化学者,他在讲解苏东坡时,对苏东坡的评价非常高。
苏东坡是我国北宋时期的一位文学巨匠,他的文学成就被后人传颂不衰。
他不仅在诗词创作上有着非凡的成就,而且在散文和绘画等方面也有极高的造诣。
苏东坡的人生态度和哲学思想是他文学成就的重要基础。
他坚持“任天由命”的人生态度,无论处在何种境遇,都能泰然处之。
他的哲学思想深受道家和禅宗的影响,强调“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宁静。
苏东坡的诗词创作特点鲜明,他的诗以豪放、奔放、直率为特点,词则以婉约、柔美、深情为特色。
他的诗词中充满了对生活、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展现出他的博大胸怀和卓越才华。
康震在讲解苏东坡时,特别提到了一段苏东坡的好段。
这段文字是苏东坡在《赤壁赋》中的名句:“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这句话表达了苏东坡对世界的独特看法,他既看到了世界的瞬息万变,又看到了万物的永恒不变。
他以这种
独特的视角,去探索人生、探索世界,展现出了他的人生智慧和哲学思考。
总的来说,康震对苏东坡的评价极高,他认为苏东坡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巨匠。
苏东坡的文学成就、人生态度、哲学思想和诗词创作特点,都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和学习。
康震讲苏东坡梗概作文您知道苏东坡吗?那可是个超级有趣又超级厉害的人物。
康震老师讲起他来啊,就像打开了一个装满奇珍异宝的大箱子,让人目不暇接。
苏东坡的一生那叫一个跌宕起伏,就像坐过山车似的。
他出生在四川眉山的一个文化气息浓厚的家庭。
小时候啊,他就是个聪明伶俐的小娃娃,读书跟玩儿似的,什么诗词文章,看一眼就懂个大概,背起来也是溜溜的。
这就像是游戏里开了个小外挂一样,天生就自带学霸属性。
后来呢,他就进京赶考啦。
这一考可不得了,就像一颗新星突然在文坛上冒了出来。
他写的文章那叫一个出彩,把当时的考官们都给惊艳到了。
主考官欧阳修还以为是自己的学生曾巩写的呢,为了避嫌,还把这篇文章的名次往后放了放,结果最后发现是苏东坡写的,那叫一个惊喜交加啊。
这苏东坡啊,进入官场之后就开始了他的“折腾”之旅。
他这人太正直了,心里有啥就说啥,看到不合理的事儿就想管管。
比如说王安石变法的时候,他觉得这变法有些地方有点激进,不太靠谱,就站出来说话了。
这可倒好,得罪了不少人。
他就像个愣头青一样,不管不顾地就按照自己的想法走,结果被那些支持变法的人给打压了,一会儿被贬到这儿,一会儿被贬到那儿。
后来他又被贬到岭南,岭南那时候可是个偏远的地方,条件可差了。
但苏东坡看到啥都觉得新鲜,“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他居然因为能吃到荔枝就不想走了,这心态简直绝了。
他就像个好奇宝宝,不管到哪儿都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再说说他的朋友吧,那也是遍布各地。
他跟黄庭坚、佛印和尚这些人的故事可有趣了。
和佛印和尚斗嘴就像两个小孩子在打闹一样。
有一次他问佛印和尚看他像什么,佛印说像一尊佛,他就得意地说佛印像一堆牛粪。
结果苏小妹一点破,他才知道自己输了,因为心里有什么看别人就是什么。
这事儿让他吃瘪了,但也显得他特别可爱。
苏东坡的诗词也是一绝。
他的诗词风格多变,有时候豪迈得像个大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词一读起来就感觉豪情万丈,好像能看到长江上的滚滚波涛和那些英雄人物的身影。
演讲人:康震讲师简介: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李白学会会员、中国韵文学会会员。
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各类学术著作4部,先后荣获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奖励5项,主持、参与的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项目4项。
内容简介:这是一个全能型的文化巨人,这是一个活得精彩的真心英雄。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在近一千年的时空当中,感染、感动着他身边周围、生前身后无数的人。
公元1037年,苏轼出生于四川眉山,此时没有人会想到,这个呱呱坠地的新生命在未来将会以荡气回肠、精彩绝伦的人生,影响着世间的人们。
而他的一生,真的就像一部美妙的大片一样,自始至终震撼和撞击着每一个走近他的看客。
苏轼,曾经创造了北宋科举考试历史上的“最高分”,拥有了“全民偶像”的殊荣;他是一个全能型的文坛领袖,也是锐意改革的政治家;他曾经青云直上、指点江山,也曾经几起几落、生死未卜,四十五岁被贬黄州,五十九岁被贬惠州,六十二岁被贬儋州,他的经历中似乎多了几分坎坷与折磨,但是也许恰恰是这样的苦难经历,造就了他独特而鲜明的魅力。
于是,当我们回望他六十六年的人生就会发现,青年的意气风发、中年的愈挫愈勇、老年的达观淡泊,竟然如此完美地结合在苏轼的身上,连绵千年依然余音绕梁。
苏轼,并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神,他既写诗填词做文章,也挥汗弯腰种过田;他“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他是一个真诚得让人心碎的人,苏轼得到了最大多数人发自内心的喜爱。
那么人们为什么如此喜爱苏轼、欣赏苏轼,苏轼的身上,到底蕴藏着怎样巨大的人格魅力这样一个人见人爱的苏轼苏东坡,究竟是如何炼成的呢从今天开始,就让我们跟随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教授一起,走近这位唐宋八大家中可敬可爱的文化巨人。
全文: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很多兄弟、父子并称的著名人物,比如说在三国时代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在西晋时代还有所谓的“三张”:文学家张载、张协、张亢;到了明代,还有著名的“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宗道兄弟仨人。
你看人家这一家子生得特别辉煌,一出来就是兄弟父子兵。
还有咱们今天要讲的“唐宋八大家”的最后一个系列——“三苏”:苏洵、苏轼、苏辙。
一般的情况下,人们把父亲苏洵叫“老苏”,把大儿子苏轼叫“大苏”最后那苏辙是“小苏”。
但是,咱们说句实话,就是刚才讲了“三曹”、“三张”、“三袁”,有很多其实大家都不太熟悉,“三曹”可能还好点,有的可能根本就没听说过。
你要说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特别是在文学艺术史上,兄弟父子并称的人里头,应该说“三苏”名气是最大的、最为著名的,那么在这个“三苏”当中我们先讲谁呢大家可能会说你先讲苏洵吧,他是老爸。
我们不弄论资排辈这种事,我们从“三苏”里边最有名的苏轼开始。
苏轼大家都很熟悉了,你说苏轼有名气,你说苏轼很可爱,你说苏轼很可敬,那你得说出理由来,你不能很笼统地这种理解。
我们说苏轼很著名、名气大、很可敬、也很可爱,主要的我们分四点来看他:第一点,苏轼是一个在文学艺术上的天才加全才,这是他的可爱的一个基础,何以见得呢我们掰着指头可以算,在诗歌领域里边,苏轼和他的弟子黄庭坚并称“苏黄”,被认为是宋代诗歌最高成就的代表。
在词的方面,他和南宋的辛弃疾并称“苏辛”,公认为是豪放词派的开创者和主要的代表人物。
在散文方面,他和他的老师欧阳修,并称“欧苏”,被认为是宋代散文最高成就的代表,有句话说得好,是“欧文如潮、苏文如海”,欧阳修的文章像潮水一样,苏轼的文章像大海一样,“欧苏”。
苏轼的书法,“苏、黄、米、蔡”北宋四大家他排第一,这书法是大家。
他的绘画,跟他的表哥文同学的画,被认为是北宋“湖州竹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擅长画什么呢,枯木、怪石、墨竹。
苏轼在哲学方面,是当时北宋关学、洛学、蜀学这三大派当中蜀学的代表人物。
在史学方面,苏轼也颇有见地。
这么说吧,如果有一个人,只要在这其中的一项取得这样的成就,这辈子也可以告慰平生了,但是苏轼在这所有项目上都有斩获,并且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所以我们说他确实值得我们尊重,确实是个人见人爱的人。
苏轼是天才加全才,这个特点在“八大家”当中是具有惟一性的。
为什么这样讲呢我们可以再接着掰着指头算,你像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辙等人,他们要么是散文家;要么是诗人;要么是政治家;要么是史学家;要么是文物收藏家;要么是有的兼而有之,但是他们中间没有任何一个人像苏轼这样在文学和艺术的领域里边有着全面的成就,在“八大家”当中,只有苏轼可以说做到了这一点。
他一生当中写了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4800多篇文章,总计将近一万首篇,他活了六十六岁,就算从二十岁开始创作,在四十多年的时间里,取得了这么大数量的创作,并且在这大的数量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精品,这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确的一个奇迹。
大家说你这说了半天,说他这个好、那个好的,何以见得呢这创作到底在哪儿体现出来好呢我们举个非常简单的小例子,写庐山。
我们知道写庐山的诗,你首先得说人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绝了。
你再怎么写吧,你再去庐山,还能写得比这更好吗不可能。
什么叫不可能一切皆有可能。
苏轼就不会按照他这个套路再去写了,他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不写瀑布,不写“生紫烟”,写什么呢写对庐山的人生的感悟。
读李白的诗,你激情澎湃,激动得不行,浑身发热。
读苏轼的诗,你会陷入到沉思当中,会把你变得更加成熟,会思绪万千、浮想联翩。
正好写庐山这两首诗都是唐代和宋代最大的两位诗人,最著名的两位诗人,写出了两个时代风格和时代性格的不同,唐代是一个青春勃发的时代,而宋代是一个成熟而富于思考的时代。
你得这么写,这么写就叫原创诗人,以前从来没人这么写过,从这角度没写过,而李白这么写了,你不能再按着他的路数来,那这就是苏东坡心中的庐山。
你说苏轼为什么老是说人家第一,什么全才、天才,这就是天才,你不服不行。
所以我们说,这是他的第一个最大的特点。
我刚才说了,天才加全才,在“八大家”当中独一份,这是他可爱的基础,才子谁不爱啊,人见人爱。
解说:天才加全才,苏轼确实有这样的资格赢得人们的青睐,然而仅仅拥有才情和魅力恐怕是不够的,平和与道德的力量,才能够成为感召天下读书人的利器,苏轼在这方面恰恰是当仁不让。
围绕在苏轼身边,活跃着一批著作等身、闻名天下的文化精英,苏轼以“士林领袖”的身份带动了北宋文坛的风起云涌,在北宋文坛上留下了一段不可磨灭的传奇佳话,那么苏轼究竟是如何成为士林领袖的苏轼与他的弟子、学生们之间有着怎样感人的师生情谊呢可光有才还不行,你还得有范儿。
苏轼第二个可爱的地方是,他是士林的领袖,文人的领袖,这个可不是所有的天才和人才都能够有的地位。
在“八大家”当中好几个人都当过领袖,比如说王安石,这不用我说,改革变法的领袖,他当过宰相,他当然是领袖,但是王安石缺人气,反对他的人太多了,他成不了精神领袖。
欧阳修最接近于苏轼这种状况,他不但当过副宰相,算是政治上的领袖,同时他领袖群伦,是文坛的盟主,这也算,但欧阳修有个弱项,他在民间的影响力那跟苏轼根本没法比。
韩愈、柳宗元,古文运动的领袖,但是在政治上他们影响力要弱得多。
至于像苏洵、苏辙、曾巩,那还从来没有获得过士林领袖这样的地位。
所以我们说苏轼这个士林的领袖,不是说着玩的,确实有他独特的地方:首先他有基础,什么基础苏轼在政治上那也是一方诸侯,他做过多任的地方官,在杭州做过通判、副市长,还做过知州、市长,杭州知州、湖州知州、密州知州、扬州知州、颍州知州、登州的知州,八任。
长期在地方担任第一行政首长,获得了丰富的地方行政经验。
他在中央也做过很重要的官,翰林学士、礼部尚书、兵部尚书、吏部尚书,那你还让他做什么啊,都做遍了,就剩下做宰相了,翰林学士这就离宰相的位置特别近了,他做翰林学士的时候,他弟弟做的是副宰相,总不能让你们俩都做宰相吧在政治上是很有基础的,很少有像苏轼这样的超级的大文人在政治上也有过如此广泛的经验,所以你说他是士林的领袖,首先在政治上他有这基础,但是我们说,你这个士林的领袖,你不是说你官当得多,官当得大,能够自立山头,就能够成为领袖的,大哥不是那么好做的,得真有个领袖的样子。
苏轼最为人们所称道的就是他门下有所谓的“四学士”、“六君子”,我们经常说孔子门下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我想接受过苏轼教诲和教导的人肯定非常多,但是这个“六君子”、这“四学士”肯定是在里边最优秀的人物,这些人能够聚集在苏轼的身边,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苏轼具有强大的道德的魅力,这些人,“苏门四学士、六君子”,你像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陈师道、李廌,这在当时文坛上那都是数一数二的人物,他们为什么能够服服帖帖地跟随着苏东坡,道德的力量、人格的感召,还有文学和文化上卓越的创造力,让他们凝聚在一起。
这不是因为苏轼官当得大,因为,苏轼倒霉了好几回,他们是与苏轼的倒霉和兴起是共进退的,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一荣俱荣很好做到,一损还要跟着损,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所以苏门的“四学士”和“六君子”成为了后代文人心目当中一个非常理想化的文人的群体。
苏轼对他这个领袖的地位是很自觉的,当仁不让,他给朋友的信里边说,说凡是一个盛世,是要有文章事业的,凡是文章事业要走向兴盛,必然要有领袖。
想当年我的老师欧阳修就把领袖的重托给了我,我要自觉地承担起领袖的职责,我不是为了满足领袖的欲望,而是为了造成文章的盛世,等我老了,我over(死)了,我这副重担还要传给你们这些年轻人,文章的盛世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地传下去,“江山代有才人出”,他是很自觉的。
当然,苏轼不是个夸夸其谈的人,不是说我做这个文坛盟主,你们就供着我,我洋洋自得,我特有派、我特风光,不是的。
我刚才说了,在江湖上做大哥首先是要承担义务的,这些“六君子”、这些“四学士”是要受教于他,是要受恩惠于他的,我们举个简单例子吧,“六君子”之一的晁补之,写诗词和文章都写得非常好,他写了一篇文章挺好的,苏轼看了觉得写得也不错,可是有点小问题,这文章太华丽了。
你想苏轼比这晁补之要大出十几岁、将近二十岁,既是长辈又是老师,而且苏轼当时在政治上地位很高,他看了这文章,他觉得这文章写得这么华丽是挺好,有才情,可是,对于一个年轻的文学青年来讲,刚刚开始从事创作,他正常的顺序应该是先要写得平和一点,由平和慢慢地走向华丽,这符合创作的一般规律,如果现在就先华丽了,缺了点平和之气,对未来的创作发展不利。
可是你想这晁补之那也不是一般的人,能让苏轼引入门内为入室弟子的人,肯定在当时已经是卓尔不群了。
苏轼就想到这个问题,说你看,我和年龄比他大,地位比他高,跟他又是师生关系,我要直接就这么跟他说,这年轻人虽然说狂点吧,他还是需要点锐气的,我一说弄(得)他不高兴,垂头丧气的,失去了锐气也不好,怎么办呢想来想去,他就给黄庭坚、他的大弟子写了一封信,黄庭坚只比他小八岁,而且黄庭坚说实在的,在诗歌方面跟苏轼并驾齐驱,所以,他们两个人虽然是名义上有师生关系,但是亦师亦友,有些话跟黄庭坚就好说,他就跟黄庭坚说,说你看,这样我这个意见你拿去,当做你自己的意见,你来告诉晁补之,效果会好很多,因为你们俩是平辈,你跟他怎么说,他还能跟你争论,我跟他一说,他哑了,这就不好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