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人口统计的基本指标(新)
- 格式:ppt
- 大小:4.26 MB
- 文档页数:125
有哪些重要的人口指标?知识分类: 统计实务 | 知识来源: 国家统计局常见问题解答1.常住人口。
常住人口为国际上进行人口普查和人口调查时常用的统计口径,目前我国人口普查和人口调查均按常住人口进行统计和汇总。
判断常住人口的时间标准为半年,空间标准为乡、镇、街道。
常住人口主要包括:a.调查时点居住在本乡、镇、街道,户口也在本乡、镇、街道的人;b.调查时点居住在本乡、镇、街道,户口不在本乡、镇、街道,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c.调查时点居住在本乡、镇、街道,尚未办理常住户口的人。
d.户口在本乡、镇、街道,调查时点居住在港澳台或国外的人;常住人口是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评估国民经济生产能力,评价居民福利水平等的重要基础数据,适用范围广泛。
如财政支出、城市建设、住宅建设、公共设施的配置、教育投资、医疗投资和公用事业投资等都需要根据常住人口的规模进行规划。
2. 户籍人口。
指不管是否外出和外出时间长短,只要在某地公安户籍管理部门登记了常住户口,则为该地区的户籍人口。
户籍人口数据由公安部门统计,长期以来,我国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户籍统计和管理制度,在社会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 现有人口。
现有人口既包括长期居住的人口,也包含短期居住、停留的人口,其适用范围主要是消费、卫生、治安等领域的工作,如水电煤的供应,餐饮及食品供应,菜篮子工程建设,交通、医疗、商业、旅游等服务设施的建设和布局等。
4. 流动人口。
一般指人户分离人口中扣除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
人户分离人口指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及以上的人口。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城乡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人口流动的规模不断扩大,流动人口大量增加,这一指标的重要性也日益提高。
一、基本概念1、少年儿童人口系数:又称少年儿童比重,是指14周岁及以下的少年儿童在总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
其水平的高低可以用来反映人口总体的年轻或者年老化程度。
2、老年人口系数:又称老年人口比重,是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
其水平的高低也可以反映人口总体的年龄结构特征。
3、年龄中位数:是描述人口总体年龄构成分布状况的一个指标,是按年龄标志把人口总体划分为对等两半的那个年龄数值。
由于年龄中位数是根据标志值所处的重点位置来确定的,不受极大或极小年龄数值的影响,具有位置平均数的性质,所以可以用来反映整个人口总体的年龄水平。
4、平均年龄:是综合反映人口年龄构成一般特征指标,具有说明人口年龄的集中趋势的性质。
因此,它可以用来作某一人口总体在不同时点上或同一时点上不同人口总体间进行比较。
5、年龄众数:指人口总体中最频繁出现的年龄值,也即在年龄分布上包含人数最多的那个年龄。
和年龄中位数一样不是根据人口总体的全部年龄值,而是根据其所处的特殊位置有关的一部分年龄值计算的。
6、性别比:指总人口中男女人数间的对比比例关系,表明当女性人口数位100对应的男性人口数。
7、出生婴儿性别比:它是反映某年出生的婴儿中男女两性间的对比比例关系,它是影响总人口性别比的重要因素之一。
8、少年儿童负担系数:又称少儿抚养比,指总人口中少年儿童人数与劳动适龄人数之比。
它表明平均每100名劳动适龄人口负担多少少年儿童。
9、老年人口负担系数:又称老年抚养比,指人口总体中老年人口数与劳动适龄人数之比。
它表明平均每100名劳动适龄人口负担多少个老年人。
10、总负担系数:指人口总体中非劳动适龄人口数与劳动适龄人口数之比。
它表明平均每100名劳动适龄人口负担多少个非劳动适龄人口。
11、劳动适龄人口:指人口总体中处于适合于劳动年龄段内的人口。
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年龄界限是15—64岁。
二、思考题1、什么是时点人口数?统计时点人数应注意哪些问题?答:时点人口数是一个静态指标,是指某一时刻或某一瞬间状态下的人口。
统计师《统计法基础》考点:人口数量统计及分析2017统计师《统计法基础》考点:人口数量统计及分析导语:反映人口数量的指标是人口数或称人口总数,是指一定时点、一定地区范围内的有生命的个人的总数被称为人口数的概念与统计原则。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相关的内容吧。
1. 人口数的概念与统计原则反映人口数量的指标是人口数或称人口总数,是指一定时点、一定地区范围内的有生命的个人的总数。
理解点:(1) 人口数的时间标准;时点总量指标(2) 人口数的统计范围;对哪些人进行统计(3) 常住人口和现有人口,这是人口数统计中常用的两种人口范畴常住人口:指以该地区经常居留地的'人口,或者说是长期(通常在半年以上)居留于该地区的人口。
现有人口:指在特定调查时点上该地区实际居留的人口。
导致现有人口与常住人口之间差异的原因是人口的短期流动,二者之间的关系:现有人口数=常住人口数+临时居留的外来人口数-临时外出的常住人口数一般来说,常住人口数是基本的人口数指标,如果不加特别说明,人口数就是指常住人口数。
【07年判断题】某地区临时居留的外来人口数多于临时外出的常住人口数,则该地区现有人口数必大于常住人口数。
【答案】正确2. 人口数统计和计算方法统计一地区时点人数的方法有:第一种方法是人口普查,即对该地区的人口统计对象予以直接调查登记,通过计算汇总获得人口数资料。
第二种方法是利用人口变动的平衡关系来推算期末时点人口数,公式为:期末人口数=期初人口数+(本期内出生人数-本期内死亡人数)+(本期内迁入人数-本期内迁出人数)其他还可以用抽样调查方法获得人口数资料。
了解一段时期内的人口规模,需要根据相应的时点人口数资料计算平均人口数。
具体计算时,一般是根据所掌握的资料,采用下述简单平均方法和序列平均方法。
如果已知期初、期末两个时点的人口数,求该时期平均人口数,用简单平均法计算:某时期平均人口数=(期初人口数+期末人口数)/2如果掌握更详细的时点资料,比如期内各相应时点人口数,求该时期平均人口数,可以采用序时平均法:3. 人口数的应用:人均总量指标在国民经济管理中,对人口统计资料的应用最突出的就是以人口总数为基础。
常用人口计生统计指标解释一、总人口及其变动统计指标1、总人口数:指填报单位行政区域内某一时点上的全部户籍人口数。
2、年初总人口数:指填报单位行政区域内某年1月1日零时的户籍总人口数。
3、年末总人口数:指填报单位行政区域内某年12月31日24时的户籍总人口数。
4、年平均人口数:年平均人口数=(年初总人口数十年末总人口数)/25、出生人数:指某行政区域统计管理对象期内出生的有生命现象的婴儿总数。
生命现象是指出生婴儿离开母体后,至少有一瞬间的呼吸、心跳、脉搏跳动、随意肌抽动四种生命现象之一的婴儿。
出生随即死亡的,既做出生统计,又做死亡统计。
6、死亡人数:指某行政区域期内正常和非正常死亡的人数(含出生后有生命现象随即死亡的婴儿)。
死亡不以是否销户为准。
7、自然增长人数:某行政区域期内出生人数与同期内死亡人数之差为该期自然增长人数。
8、人口出生率:是指每1000人口在某期内(通常以一年为期)出生的人口数。
计算公式:出生率=(年出生人数/年平均人口数)×1000‰9、人口死亡率:是指每1000人口在某期内(通常以一年为期)死亡的人口数。
计算公式:死亡率=(年死亡人数/年平均人口数)×1000‰10、人口自增率:是指每1000人口在某期内(通常以一年为期)自然增长的人口数。
计算公式:自增率=(年出生人数-年死亡人数)/年平均总人口数×1000‰二、计划生育工作质量统计指标1、合法生育:指符合《山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有关条款规定的出生。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育第一个子女时,夫妻双方持有《结婚证》(或者已达到法定婚龄,虽然生育时未办理结婚登记,但在生育之日起60天内补办《结婚证》)的,按合法生育一孩统计上报,非婚生育且达不到法定婚龄的,或未取得《结婚证》且在生育之日起未在60日内补办《结婚证》的按违法生育一孩统计上报。
(2)持证生育二孩时,女方须年满30周岁零7个月(女方为初育的,须年满25周岁零7个月)。
社会学:人口统计学考试题(强化练习)1、问答题分析我国人力资源利用的制约因素。
正确答案:人口数量膨胀限制了人口质量的提高。
从建国以后到70年代末由于理论上和政策上的失误,在人口管理上放任自流,结果导致了我国出现了历史上空(江南博哥)前人口增长高峰。
此后,尽管宏观上实行政策调整,强有力地推行了计划生育政策,但由于人口发展的基数庞大,其增长势头难以在短期内降下来。
人口的高速增长,形成了一种人口数量替代人口质量的恶性循环,直接导致人口质量下降。
2、问答题简述人口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
正确答案:(1)一定数量的人口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
只有一定数量的人口,人类才能以社会为单位从事物质产品生产,才存在社会生活,从而才会有语言、文字、科学、文化等的创造和发明,产生人类历史。
(2)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分工的物质前提。
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是社会内部分工的物质前提。
在任何社会条件下,社会分工都是以一定数量的人口和人口密度为前提的,而社会分工使劳动生产率提高,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3、多选马克思主义“两种生产”理论是()A、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马尔萨斯人口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B、揭示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的本质C、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D、马克思主义人口与人力资源理论依据E、社会主义国家实行计划生育的重要理论依据正确答案:A, B, C, D, E4、填空题按分组标志的多少,统计分组可分为()和。
正确答案:简单分组;复合分组5、问答题计划生育优质服务评估的内容、要实现的3个目标以及要确保的3项投入保障措施分别是什么?正确答案:(1)评估的内容包括4个方面,即目标、效果、活动、投入保障。
(2)计划生育优质服务要实现的3个目标是:①实现计划生育“两个转变”;②稳定低生育水平;③满足群众要求。
(3)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要确保的3项投入保障措施包括:①人员、机构、设施;②经费投入;③领导责任。
6、单选“情欲引力论”是自下而上动力开发的理论之一,该理论的提出者是()A、傅立叶B、哈伯德C、恩格斯D、圣西门正确答案:A7、填空题人口数按其反映的时间范围的不同,()和()两种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