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人口统计的基本指标(新)
- 格式:ppt
- 大小:4.26 MB
- 文档页数:125
有哪些重要的人口指标?知识分类: 统计实务 | 知识来源: 国家统计局常见问题解答1.常住人口。
常住人口为国际上进行人口普查和人口调查时常用的统计口径,目前我国人口普查和人口调查均按常住人口进行统计和汇总。
判断常住人口的时间标准为半年,空间标准为乡、镇、街道。
常住人口主要包括:a.调查时点居住在本乡、镇、街道,户口也在本乡、镇、街道的人;b.调查时点居住在本乡、镇、街道,户口不在本乡、镇、街道,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c.调查时点居住在本乡、镇、街道,尚未办理常住户口的人。
d.户口在本乡、镇、街道,调查时点居住在港澳台或国外的人;常住人口是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评估国民经济生产能力,评价居民福利水平等的重要基础数据,适用范围广泛。
如财政支出、城市建设、住宅建设、公共设施的配置、教育投资、医疗投资和公用事业投资等都需要根据常住人口的规模进行规划。
2. 户籍人口。
指不管是否外出和外出时间长短,只要在某地公安户籍管理部门登记了常住户口,则为该地区的户籍人口。
户籍人口数据由公安部门统计,长期以来,我国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户籍统计和管理制度,在社会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 现有人口。
现有人口既包括长期居住的人口,也包含短期居住、停留的人口,其适用范围主要是消费、卫生、治安等领域的工作,如水电煤的供应,餐饮及食品供应,菜篮子工程建设,交通、医疗、商业、旅游等服务设施的建设和布局等。
4. 流动人口。
一般指人户分离人口中扣除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
人户分离人口指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及以上的人口。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城乡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人口流动的规模不断扩大,流动人口大量增加,这一指标的重要性也日益提高。
一、基本概念1、少年儿童人口系数:又称少年儿童比重,是指14周岁及以下的少年儿童在总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
其水平的高低可以用来反映人口总体的年轻或者年老化程度。
2、老年人口系数:又称老年人口比重,是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
其水平的高低也可以反映人口总体的年龄结构特征。
3、年龄中位数:是描述人口总体年龄构成分布状况的一个指标,是按年龄标志把人口总体划分为对等两半的那个年龄数值。
由于年龄中位数是根据标志值所处的重点位置来确定的,不受极大或极小年龄数值的影响,具有位置平均数的性质,所以可以用来反映整个人口总体的年龄水平。
4、平均年龄:是综合反映人口年龄构成一般特征指标,具有说明人口年龄的集中趋势的性质。
因此,它可以用来作某一人口总体在不同时点上或同一时点上不同人口总体间进行比较。
5、年龄众数:指人口总体中最频繁出现的年龄值,也即在年龄分布上包含人数最多的那个年龄。
和年龄中位数一样不是根据人口总体的全部年龄值,而是根据其所处的特殊位置有关的一部分年龄值计算的。
6、性别比:指总人口中男女人数间的对比比例关系,表明当女性人口数位100对应的男性人口数。
7、出生婴儿性别比:它是反映某年出生的婴儿中男女两性间的对比比例关系,它是影响总人口性别比的重要因素之一。
8、少年儿童负担系数:又称少儿抚养比,指总人口中少年儿童人数与劳动适龄人数之比。
它表明平均每100名劳动适龄人口负担多少少年儿童。
9、老年人口负担系数:又称老年抚养比,指人口总体中老年人口数与劳动适龄人数之比。
它表明平均每100名劳动适龄人口负担多少个老年人。
10、总负担系数:指人口总体中非劳动适龄人口数与劳动适龄人口数之比。
它表明平均每100名劳动适龄人口负担多少个非劳动适龄人口。
11、劳动适龄人口:指人口总体中处于适合于劳动年龄段内的人口。
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年龄界限是15—64岁。
二、思考题1、什么是时点人口数?统计时点人数应注意哪些问题?答:时点人口数是一个静态指标,是指某一时刻或某一瞬间状态下的人口。
统计师《统计法基础》考点:人口数量统计及分析2017统计师《统计法基础》考点:人口数量统计及分析导语:反映人口数量的指标是人口数或称人口总数,是指一定时点、一定地区范围内的有生命的个人的总数被称为人口数的概念与统计原则。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相关的内容吧。
1. 人口数的概念与统计原则反映人口数量的指标是人口数或称人口总数,是指一定时点、一定地区范围内的有生命的个人的总数。
理解点:(1) 人口数的时间标准;时点总量指标(2) 人口数的统计范围;对哪些人进行统计(3) 常住人口和现有人口,这是人口数统计中常用的两种人口范畴常住人口:指以该地区经常居留地的'人口,或者说是长期(通常在半年以上)居留于该地区的人口。
现有人口:指在特定调查时点上该地区实际居留的人口。
导致现有人口与常住人口之间差异的原因是人口的短期流动,二者之间的关系:现有人口数=常住人口数+临时居留的外来人口数-临时外出的常住人口数一般来说,常住人口数是基本的人口数指标,如果不加特别说明,人口数就是指常住人口数。
【07年判断题】某地区临时居留的外来人口数多于临时外出的常住人口数,则该地区现有人口数必大于常住人口数。
【答案】正确2. 人口数统计和计算方法统计一地区时点人数的方法有:第一种方法是人口普查,即对该地区的人口统计对象予以直接调查登记,通过计算汇总获得人口数资料。
第二种方法是利用人口变动的平衡关系来推算期末时点人口数,公式为:期末人口数=期初人口数+(本期内出生人数-本期内死亡人数)+(本期内迁入人数-本期内迁出人数)其他还可以用抽样调查方法获得人口数资料。
了解一段时期内的人口规模,需要根据相应的时点人口数资料计算平均人口数。
具体计算时,一般是根据所掌握的资料,采用下述简单平均方法和序列平均方法。
如果已知期初、期末两个时点的人口数,求该时期平均人口数,用简单平均法计算:某时期平均人口数=(期初人口数+期末人口数)/2如果掌握更详细的时点资料,比如期内各相应时点人口数,求该时期平均人口数,可以采用序时平均法:3. 人口数的应用:人均总量指标在国民经济管理中,对人口统计资料的应用最突出的就是以人口总数为基础。
常用人口计生统计指标解释一、总人口及其变动统计指标1、总人口数:指填报单位行政区域内某一时点上的全部户籍人口数。
2、年初总人口数:指填报单位行政区域内某年1月1日零时的户籍总人口数。
3、年末总人口数:指填报单位行政区域内某年12月31日24时的户籍总人口数。
4、年平均人口数:年平均人口数=(年初总人口数十年末总人口数)/25、出生人数:指某行政区域统计管理对象期内出生的有生命现象的婴儿总数。
生命现象是指出生婴儿离开母体后,至少有一瞬间的呼吸、心跳、脉搏跳动、随意肌抽动四种生命现象之一的婴儿。
出生随即死亡的,既做出生统计,又做死亡统计。
6、死亡人数:指某行政区域期内正常和非正常死亡的人数(含出生后有生命现象随即死亡的婴儿)。
死亡不以是否销户为准。
7、自然增长人数:某行政区域期内出生人数与同期内死亡人数之差为该期自然增长人数。
8、人口出生率:是指每1000人口在某期内(通常以一年为期)出生的人口数。
计算公式:出生率=(年出生人数/年平均人口数)×1000‰9、人口死亡率:是指每1000人口在某期内(通常以一年为期)死亡的人口数。
计算公式:死亡率=(年死亡人数/年平均人口数)×1000‰10、人口自增率:是指每1000人口在某期内(通常以一年为期)自然增长的人口数。
计算公式:自增率=(年出生人数-年死亡人数)/年平均总人口数×1000‰二、计划生育工作质量统计指标1、合法生育:指符合《山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有关条款规定的出生。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育第一个子女时,夫妻双方持有《结婚证》(或者已达到法定婚龄,虽然生育时未办理结婚登记,但在生育之日起60天内补办《结婚证》)的,按合法生育一孩统计上报,非婚生育且达不到法定婚龄的,或未取得《结婚证》且在生育之日起未在60日内补办《结婚证》的按违法生育一孩统计上报。
(2)持证生育二孩时,女方须年满30周岁零7个月(女方为初育的,须年满25周岁零7个月)。
社会学:人口统计学考试题(强化练习)1、问答题分析我国人力资源利用的制约因素。
正确答案:人口数量膨胀限制了人口质量的提高。
从建国以后到70年代末由于理论上和政策上的失误,在人口管理上放任自流,结果导致了我国出现了历史上空(江南博哥)前人口增长高峰。
此后,尽管宏观上实行政策调整,强有力地推行了计划生育政策,但由于人口发展的基数庞大,其增长势头难以在短期内降下来。
人口的高速增长,形成了一种人口数量替代人口质量的恶性循环,直接导致人口质量下降。
2、问答题简述人口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
正确答案:(1)一定数量的人口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
只有一定数量的人口,人类才能以社会为单位从事物质产品生产,才存在社会生活,从而才会有语言、文字、科学、文化等的创造和发明,产生人类历史。
(2)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分工的物质前提。
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是社会内部分工的物质前提。
在任何社会条件下,社会分工都是以一定数量的人口和人口密度为前提的,而社会分工使劳动生产率提高,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3、多选马克思主义“两种生产”理论是()A、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马尔萨斯人口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B、揭示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的本质C、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D、马克思主义人口与人力资源理论依据E、社会主义国家实行计划生育的重要理论依据正确答案:A, B, C, D, E4、填空题按分组标志的多少,统计分组可分为()和。
正确答案:简单分组;复合分组5、问答题计划生育优质服务评估的内容、要实现的3个目标以及要确保的3项投入保障措施分别是什么?正确答案:(1)评估的内容包括4个方面,即目标、效果、活动、投入保障。
(2)计划生育优质服务要实现的3个目标是:①实现计划生育“两个转变”;②稳定低生育水平;③满足群众要求。
(3)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要确保的3项投入保障措施包括:①人员、机构、设施;②经费投入;③领导责任。
6、单选“情欲引力论”是自下而上动力开发的理论之一,该理论的提出者是()A、傅立叶B、哈伯德C、恩格斯D、圣西门正确答案:A7、填空题人口数按其反映的时间范围的不同,()和()两种表现形式。
学会记忆地理人口统计数据地理人口统计数据是人们对于各个地理区域的人口数量和分布进行统计和分析的数据。
了解和记忆地理人口统计数据对于我们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些记忆地理人口统计数据的技巧和方法,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这些相关信息。
一、理解人口统计数据的重要性地理人口统计数据反映了不同地区的人口数量和分布情况,是我们了解人口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变化的重要依据。
通过学习和记忆地理人口统计数据,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各地的人口变化趋势,对于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
二、了解人口统计数据的基本指标在学习地理人口统计数据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人口统计指标。
常见的人口统计指标包括人口总量、人口密度、人口增长率、人口结构等。
人口总量是指某一地区的人口总数,通常以“千万”或“亿”为单位;人口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的人口数量,常以“人/平方公里”为单位;人口增长率表示某一地区人口数量的增长速度,通常以百分比表示;人口结构主要指人口的性别、年龄、职业等方面的分布情况。
三、整理地理人口统计数据的技巧1. 制作地图图表:将地理人口统计数据转化为图表的形式,可以更直观地理解和记忆数据。
可以通过手绘或电脑绘图软件制作地图,标注出每个地区的人口数量和分布情况,将数据转化为可视化的图形。
2. 分类归纳法:将地理人口统计数据按照不同的地区、国家或洲别进行分类归纳,便于我们对不同地区的人口数量和分布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3. 与实际情况结合:将地理人口统计数据与实际情况相结合,例如通过了解某一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或社会变化情况,进一步理解该地区的人口统计数据。
4. 制定记忆计划:根据自身的学习习惯和记忆特点,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记忆计划。
可以将地理人口统计数据分成若干部分,每天花一定的时间进行复习和记忆,逐步积累和巩固知识。
四、应用地理人口统计数据理解和记忆地理人口统计数据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或提高知识水平,更重要的是我们能够将它们应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
统计指标的概念一、统计指标统计指标是统计工作的基本要素。
因此,在统计设计阶段就应该全面考虑。
(一)统计指标的含义1.统计指标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统计指标有两种解释:一是指反映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或名词,如国内(地区)生产总值、人口数等等,它们都是可以量化的概念,我们称之为统计指标的设计形态;二是指反映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在一定时间、空间条件下的具体数值,我们称之为统计指标的完成形态。
一般教材中提到的统计指标都是后一种解释。
统计指标就其完成形态而言,由以下要素构成:(1)定性范围——包括指标名称和指标含义。
(2)定量方法——包括计量单位和计算方法。
(3)指标数值——即一定时间、空间条件下的具体数值。
2.与统计指标有关的几个基本概念为了正确地理解统计指标,首先必须搞清和统计指标有关的几个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1)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统计指标反映了统计人口的数量特征。
统计学是由大量具有相同性质的个体组成的客观整体,简称整体。
它有三个基本特征:同质性、数量性和差异性。
组成整体的各个单元称为整体单元。
(2)标志和变量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或属性的名称。
通常分为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两种,品质标志表明事物属性方面的特征,只能用文字表示,例如人的性别、文化程度;数量标志表明总体单位数量方面的特征,例如人的年龄、工资。
数量标志的具体表现值称为标志值。
统计指标就是根据总体单位某一数量标志的标志值汇总计算得到的。
在统计研究中,品质标志主要是作为统计分组的依据,进而计算出各组的总体单位数。
数量标志除作为分组依据计算总体单位数外,还可以进行许多其他计算,如计算单位产品成本、人均劳动生产率等。
在数量标志中,不变的数量标志称为常量或参数;可变的数量标志称为变量。
由于变量的函数仍为变量,所以由可变数量标志构成的各种指标也称为变量。
变量的具体表现值称为变量值或标志值。
变量按其取值的连续性又分为连续变量和离散变量两种。
离散变量的取值表现为整数,通常以计数的方法取得,如人口数、企业数等。
武汉轻工大学继续教育学习平台统计学原理(高起本)期末考试课程名称:统计学原理(高起本)1.(单选题)统计调查按组织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 )(本题2.0分)A.全面调查与专门调查B.定期调查与连续性调查C.连续性调查与一次性调查D.统计报表与专门调查答案:D.解析:无.2.(单选题)下列属于统计基本指标的是( )。
(本题2.0分)A.人均粮食产量B.人口出生率C.人口数和粮食产量D.人均消费水平答案:C.解析:无.3.(单选题) 使用统计量估计总体均值的条件是((本题2.0分)A.总体为正态分布B.总体为正态分布且方差已知C.总体为正态分布且方差未知D.总体为非正态分布且方差未知答案:B.解析:无.4.(单选题)在综合统计指标分析的基础上,对社会总体的数量特征作出归纳、推断和预测的方法是( )。
(本题2.0分)A.大量观察法B.统计分组法C.综合指标法D.模型推断法答案:D.解析:无.5.(单选题)统计设计的核心问题是( )(本题2.0分)A.搜集统计资料方法的设计B.统计分类和分组的设计C.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的设计D.统计工作各个环节的具体设计答案:C.解析:无.6.(单选题)统计指标有如下特点( )。
(本题2.0分)A.数量性、综合性、具体性B.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C.大量性、同质性、差异性D.科学性、客观性、社会性答案:A.解析:无.7.(单选题)统计调查按组织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 )(本题2.0分)A.A全面调查与专门调查B.B定期调查与连续性调查C.C连续性调查与一次性调查D.D统计报表与专门调查答案:D.解析:无.8.(单选题)设 zc 为检验统计量的计算值,检验的假设为 H 0 :μ ≥ μ 0 ,H 1 :μ <μ 0 , zc = - 1.96 时,计算出的 P 值为()。
(本题2.0分)A.0.025B.0.05C.0.975D.0.0025答案:A.解析:无.9.(单选题)几乎所有与社会经济现象有关的统计数据都是。
社会学:人口统计学知识学习(强化练习)1、问答题人口调查的特点有哪些?正确答案:(1)人口调查受的调查人员的影响(2)人口调查可能涉及敏感性调查内容(3)人口调查受到调查对象或应答者的影响2、多选从人力资源开发与(江南博哥)管理的角度看,人的劳动生产率主要取决于()A、数量调节B、合理配置C、人力资本投资D、人员激励E、制度监督正确答案:A, B, C, D3、填空题婚姻状况一般分为已婚、()、()、未婚等4种状态。
正确答案:离婚;丧偶4、问答题简述终身生育率和总和生育率的区别。
正确答案:(1)终身生育率或者说明已经度过育龄期的妇女一生中实际生育数的平均水平,或者说明同时步入育龄期的一批妇女一生的生育水平,这两批人都实实在在地经历了整个生育过程;而总和生育率表示假设的一批妇女其一生可能生育的孩子数,其生育过程是假设的,实际上并不存在。
(2)终身生育率采用的是已经度过育龄期的妇女资料,所以能客观地反映妇女生育水平;总和生育率是一种假设意义的生育水平,所以不能揭示一个人实际的生育过程,它会随人口政策或其他突发事件而变化。
(3)终身生育率是同年进入育龄期的一批妇女度过育龄期后的平均生育水平,是这批妇女过去35年期间生育水平的综合反映;而总和生育率代表的是现实某一年的生育水平,因此总和生育率在年度生育水平分析和计划生育工作评价中更具现实意义。
5、填空题统计误差分为两大类,()和()。
其中代表性误差又分为抽样误差和偏差。
正确答案:登记性误差;代表性误差6、多选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制约和影响人口的自然变动的社会因素有()A、经济因素B、政治因素C、文化因素D、人口规模E、意识形态正确答案:A, B, C, E7、单选人力资源自然变支归根到底取决于()A、社会经济的发展B、劳动力市场的发育程度C、教育水平D、人口结构正确答案:A8、问答题计划生育评估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正确答案:计划生育评估的主要目的是定量分析生育率发生变化时,计划生育作用的影响有多大,以便决定生育率变化时哪些部分属于计划生育的效果,哪些部分不是。
统计学试题(11)班级---------- 学号--------- 姓名----------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古典统计学时期的两个重要学派是( )A、社会统计学派和数理统计学派B、国势学派和社会统计学派C、政治算术学派和记述学派D、政治算术学派和社会统计学派2.统计指标的基本特征是()A、综合性、具体性与数量性B、综合性、社会性与数量性C、同质性、数量性与差异性D、同质性、数量性与具体性3.目前,我国每年对城市居民家庭生活消费情况进行调查,所采用的调查方式是()A、普查B、抽样调查C、重点调查D、典型调查4.普查中的标准时点是指()A、登记时间B、调查期限C、时期指标的调查时间D、时点指标的调查时间5.统计分组是()A、统计工作过程中的基本方法B、统计整理的基本方法C、统计计算分析的基本方法D、统计设计的基本方法6.下列指标属于时点指标的是()A、出生人口数B、死亡人口数C、净增人口数D、年中人口数7.若时间数列不存在季节性变动,则各季度季节指数为()A、0B、0.5C、-1D、18.各组次数与组距之比称为()A、频数B、频率C、次数密度D、频率密度9.在显著性水平相同的条件下,单侧检验和双侧检验的临界值()A、相同B、前者大于后者C、前者小于后者D、无法判断10.为综合反映某管理部门职工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情况,可计算劳动生产率的()A、可变构成指数B、固定构成指数C、结构影响指数D、综合指数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直线相关分析的特点是()A、两个变量具有对等关系B、两个变量都是随机的C、只能计算出一个相关系数D、相关系数可正可负E、相关系数的大小反映两变量间相关的密切程度2.影响抽样误差的因素主要有()A、总体被研究标志的变异程度B、抽样单位数的多少C、抽取样本单位的方法D、抽样的组织方式E、抽样的概率分布3.同度量因素的作用有()A、媒介作用B、权数作用C、平衡作用D、稳定作用E、比较作用4.充分反映总体各单位标志值的变异程度的指标有()A、全距B、四分位差C、平均差D、标准差E、标准差系数5.已知某一总量指标的各年环比发展速度和逐期增长量的时间数列时,可以求出()A、定基发展速度B、定基增长速度C、平均发展速度D、平均发展水平E、增长1%绝对值三、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15分)1、统计指标2、重点调查3、峰度4、指数体系5、循环变动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5分)1. 为什么要计算标志变异系数?2. 简述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