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西方三大主流国际关系理论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8

下载文档原格式

  / 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西方三大主流国际关系理论

摘要: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是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三大主流理论,它们代表着西方学界对国际关系截然不同的三种看法,对这三种理论的学习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国际政治的了解和对国际现象的认识。分析这三种理论的思想渊源、主要观点及核心概念,可以看出这三种理论范式是在相互争论中形成的,它们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关键词:国际关系理论;思想渊源;主要观点

国际关系理论是国际关系学者通过对国际社会的历史和现实的研究,从不同的出发点开始,努力从中寻找一般规律,以对国际社会现象进行解释,并对未来的国际局势进行预测。

一、现实主义

权力是现实主义思想的核心概念,故现实主义理论体系是围绕权力这一核心建构起来的。现实主义流派的思想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古希腊时期的修昔底德、文艺复兴时期的马基雅维利、启蒙运动中的霍布斯等等都曾对权力政治做过经典的论述,而他们的思想和论述都深深地影响了现实主义学者对国际关系的看法,有的则直接为后来的现实主义者所借鉴,如霍布斯对人类社会早期恐怖的自然状态和无政府状态的描述,就成为现实主义理论的基本假设。

现实主义是在对理想主义的批判之中发展起来的。一战结束后,理想主义的代表人物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他在对一战的反思中提出了实现人类和平的十四点计划。概括起来,就是强调普世的道德原则,

重视国际组织、国际法和国际舆论的作用,主张自由贸易、民主体制和民族自决,由此主张建立国际联盟。卡尔于1939年出版了其代表作《二十年危机,1919-1939:国际关系研究导论》,在书中卡尔针对理想主义,明确指出理想主义思潮和活动掩盖了国际关系的本质,从一战到二战之间是危机四伏的二十年,在一种近乎无政府状态的国际社会中很难界定普世的道德原则,而权力是国际关系中至关重要的因素,没有国家权力,国际组织就软弱无力,理想主义提出的只是国际社会的“应然”状态,而现实的国际社会是处于无政府状态下的各国为保证自身的生存而展开的激烈的权力争夺。

卡尔奠定了现实主义的基础,但并未建立系统的、严密的理论体系。建立现实主义理论大厦的学者是汉斯·摩根索,他在1948年出版的代表作《国家间政治》中提出了著名的现实主义六原则,从而形成了现实主义理论大厦的基本构架。这六条原则是:(1)政治受到客观法则的支配,客观法则根植于人性;(2)以权力定义利益;(3)以权力定义利益是普遍适用的客观原则;(4)普世道德不能用来指导国家行为;(5)国家道德不等同于普世道德;(6)政治现实主义是独立的理论学派。贯穿起来,摩根索的主要观点就是从人性出发,认为人性的自私、利己导致人们无限追求自身的权力与利益,上升到国际社会层面,每个国家都为追求自身的国家利益,而展开了激烈的国家之间的斗争,近似于无政府状态的国际社会使国家间陷入了霍布斯的丛林法则,为追求自身的安全,国家只能追求自身权力的最大化,获得的权力越大,安全程度就越高,因此国际社会中的战争是经常的,且是不

可避免的。

到20世纪70年代,国际政治现实中出现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及美元贬值和石油危机等事件,由此人们开始怀疑现实主义的命题。以沃尔兹为代表的新现实主义学者修正了古典现实主义的命题,提出了以权力结构为特征的新现实主义。沃尔兹于1979年出版了代表作《国际政治理论》,他继承了摩根索的权力政治学说,但不同的是,沃尔兹认为人性不可捉摸,性恶、性善不可验证,所以他舍弃了将人性作为出发点的研究,而将无政府状态作为其研究的出发点,认为无政府状态下的国际体系是一种自助体系,在这种体系中国家是基本的行为单位。国家的目的是维持自我的生存,追求权力只是国家维持生存的手段。而对于体系的稳定及体系中单位行为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体系中的权力结构,也就是大国间实力的分配。沃尔兹认为,体系的权力结构确定了体系中每个单位国家的身份,每个国家由身份来确定自己的国家利益,进而确定其在单位互动中的行为,简单地说就是“结构选择”,权力结构决定国家的国际行为。

从卡尔向理想主义提出挑战,到摩根索完善现实主义的理论大厦,再到沃尔兹修正传统现实主义,现实主义理论不断地发展、完善,成为一种具有严密逻辑和可证伪的理论体系,但不管是传统现实主义还是新现实主义,权力这一概念始终贯穿于其理论的始末,国际社会权力政治的本质是现实主义理论的核心思想。

二、自由主义

制度与合作是自由主义的核心概念。如果说现实主义是悲观的国际关

系理论,那么理想主义则是乐观的。自由主义在西方由来已久,格劳秀斯的国际社会和法制思想、洛克的个人主义和政治权力思想以及康德的永久和平论等,它们都或多或少的影响了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形成。

一战前传统的自由主义学者已经零星的思考其对战争及国家间关系的看法,只是这些思想并不系统。一战后,人们开始大量地对战争进行反思,寻找和平之路。以美国总统威尔逊为代表的学者,在总结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对国际关系较系统的思考,这集中表现在其提出的十四点原则中。这些自由主义者坚信,国际联盟和集体安全的原则将使世界免于战争;他们强调国际组织和国际法,提倡制度的作用,对国际社会合作持乐观态度。

从二战结束到上世纪70年代,一直是现实主义的主导时期,这期间自由主义没有什么大的突破。然而随着70年代国际形势的变化,现实主义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质疑,1977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耐发表了《权力与相互依赖:转变中的世界政治》,发起了对新现实主义的挑战,到1984年基欧汉在《权力与相互依赖》的基础上发表重要著作《霸权之后:国际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至此,以制度为核心概念的自由制度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制度自由主义承认新现实主义的无政府状态、国家理性以及国家是国际关系中的主要行为体的假设,但制度自由主义认为无政府状态不一定是无序社会,国际社会可以是一个无政府的有序社会。无政府状态下国际社会有时冲突,但有时也有合作,现实主义的“结构选择”只能解释权力

结构不变的情况下的国际冲突,却对国际合作表现出解释力的不足。制度自由主义从这个缺陷出发,认为国际体系中的基本单位--国家,在单位的互动过程中能够建立各种国际制度,这些制度是单位互动的需要而非体系的输出,国际制度一方面为互动单位提供信息,促进相互间的合作,另一方面对各成员有着一定的约束和强制力作用。这并不是说在国际制度下国家就不会发动战争,只是国家在做出具体的国际行为和政策选择时会考虑它的成本。国家作为自私理性的行为体,会逐渐学会在制度框架中定义或重新定义自己的国家利益,进而做出适当的国家行为。这样国际制度就成为影响国家行为的一个决定性变量,也就是“制度选择”。

三、建构主义

文化是建构主义的核心概念。随着争论的继续,80年代末到90年代,西方主流的两大国际关系理论流派: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出现了从理论框架到世界观再到认识论和研究方法上的趋同,这也导致了主流理论研究面的狭窄,到90年代两派的研究议程和主要分歧是无政府状态下国家的合作问题。尽管非主流理论一直以来也在不断的向主流理论发起挑战,但主流理论对之采取的态度是漠视或者不予回应,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似乎进入了一个死角。

然而,反思主义对主流理论的挑战却给建构主义的出现以启发。1987建构主义的代表人物亚历山大·温特发表了《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施动者——结构问题》,为建构主义从社会互动的角度研究国际关系做了铺垫。1992年温特再发表《无政府状态是国家造就的:权力政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