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及细菌性痢疾
- 格式:ppt
- 大小:1.57 MB
- 文档页数:33
伤寒与细菌性痢疾伤寒和细菌性痢疾是两种常见的肠道感染疾病,它们都会引起腹泻、腹痛等不适症状,但两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治疗方法有很大的不同。
伤寒病因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感染疾病。
伤寒杆菌属于沙门氏菌属,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有很强的生命力和耐受力。
人类是它的唯一宿主,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伤寒患者体内排出的粪便、尿液、唾液、血液、汗液、泪液等分泌物和组织渗出液中均可携带伤寒杆菌,传播途径主要有水源传播、食物传播和人际传播。
症状伤寒的潜伏期一般为7-14天,临床表现为持续高热、极度乏力、面色潮红、神志不清、腹泻等症状。
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脱水、虚脱、休克等症状。
未经及时治疗,伤寒可导致并发症,如出血、穿孔、肠道感染等。
治疗针对伤寒杆菌的特点,常规治疗方案为口服抗菌药物,如氯霉素、头孢唑林、庆大霉素等。
治疗期间患者应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生冷食物,多饮开水,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治疗时间一般为10-14天,病情严重者需住院治疗。
细菌性痢疾病因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痢疾杆菌属于肠道杆菌科,革兰氏阴性菌。
痢疾患者排泄的粪便中含有痢疾杆菌,是传播途径的主要来源。
细菌性痢疾的传播途径主要有粪-口途径和食物传播途径。
症状细菌性痢疾的潜伏期为1-7天,主要症状为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等。
部分患者还可出现发热、呕吐等症状。
病程一般为1-2周,多数可自愈。
治疗治疗方案主要是使用口服抗菌药物,如氨苄西林、阿奇霉素、氯霉素等,治疗时间一般为5-7天。
在治疗期间,患者需增加饮水量,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多食用易消化的流质食品。
同时,要注意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感染他人。
两者的区别虽然伤寒和细菌性痢疾都是肠道感染疾病,但两者之间还是有一些明显的区别。
首先,两种疾病的病原体不同。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而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
其次,两者的传播途径也有所不同。
伤寒主要通过水源传播和食物传播传播,而细菌性痢疾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伤寒掌握:典型伤寒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病原治疗。
熟悉:伤寒杆菌的抗原性,流行病学,临床类型,实验室检查,并发症(肠出血、肠穿孔),并发症的治疗。
一、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病理组织改变主要是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增生性反应,尤以回肠下段淋巴组织病变最明显。
临床特征为持续发热、相对缓脉、全身中毒症状与消化道症状、玫瑰疹、肝脾肿大与白细胞减少等。
肠出血、肠穿孔为主要的严重并发症。
(一)病原学1.伤寒杆菌属于沙门菌属中的D群,不形成芽胞,无荚膜,革兰染色阴性。
2.呈短杆状,有鞭毛,能运动。
3.在普通培养基中能生长,但在含有胆汁的培养基中更佳。
不产生外毒素,菌体裂解释放出内毒素。
(内毒素和外毒素的区别)。
4.本菌具有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和表面“Vi”抗原5.伤寒杆菌在自然环境中生活力强(二)流行病学1、传染源病人与带菌者均是传染源。
所有带菌者,尤其是慢性带菌者,是引起伤寒流行,尤其是散发流行的传染源。
2、传播途径:伤寒可通过污染的水或食物、日常生活接触、苍蝇与蟑螂等传递病原菌而传播。
3、人群易感性:人对本病普遍易感,病后免疫力持久,少有第二次发病者(约2%)4、流行特征:世界各国均有发病,以温带和热带地区为多。
流行多在夏秋季(三)临床表现1、潜伏期:7—23天,一般10—14天2、初期(第1周):发热伴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咽痛、咳嗽特点:体温呈阶梯式上升3、极期(2-3周):发热:高热、稽留热,持续10-14天消化道:食欲不振,腹胀、便秘,右下腹压痛神经系统:中毒性脑病循环系统:相对缓脉,可并发心肌炎肝脾肿大:一周末时出现,质软有压痛皮疹:7-13天胸腹部淡红色小斑丘疹10个以下2-4mm 压之退色4、缓解期(3-4周):体温逐渐下降,食欲好转;肝脾回缩,仍可出现并发症5、恢复期(第5周):1个月左右完全恢复;体弱、慢性疾病、并发症患者病程可延长(四)临床类型1、轻型:原因:早期接受有效抗菌药物者、年幼儿童特点:发热、毒血症状轻、病程短2、普通型:典型临床经过者3、迁延型:原因:机体免疫力低特点:病程5周以上,肝脾肿大显箸4、消遥型:特点:毒血症状轻,易漏诊5、暴发型特点:起病急,毒血症重。
伤寒、细菌性食物中毒、痢疾,霍乱伤寒掌握:典型伤寒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病原治疗。
熟悉:伤寒杆菌的抗原性,流行病学,临床类型,实验室检查,并发症(肠出血、肠穿孔),并发症的治疗。
一、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病理组织改变主要是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增生性反应,尤以回肠下段淋巴组织病变最明显。
临床特征为持续发热、相对缓脉、全身中毒症状与消化道症状、玫瑰疹、肝脾肿大与白细胞减少等。
肠出血、肠穿孔为主要的严重并发症。
(一)病原学 1.伤寒杆菌属于沙门菌属中的 D 群,不形成芽胞,无荚膜,革兰染色阴性。
2.呈短杆状,有鞭毛,能运动。
3.在普通培养基中能生长,但在含有胆汁的培养基中更佳。
不产生外毒素,菌体裂解释放出内毒素。
(内毒素和外毒素的区别)。
4.本菌具有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和表面Vi抗原5.伤寒杆菌在自然环境中生活力强(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病人1/ 26与带菌者均是传染源。
所有带菌者,尤其是慢性带菌者,是引起伤寒流行,尤其是散发流行的传染源。
2、传播途径:伤寒可通过污染的水或食物、日常生活接触、苍蝇与蟑螂等传递病原菌而传播。
3、人群易感性:人对本病普遍易感,病后免疫力持久,少有第二次发病者(约2%) 4、流行特征:世界各国均有发病,以温带和热带地区为多。
流行多在夏秋季(三)临床表现 1、潜伏期:723 天,一般 1014 天 2、初期(第 1 周):发热伴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咽痛、咳嗽特点:体温呈阶梯式上升 3、极期(2-3 周):发热:高热、稽留热,持续 10-14 天消化道:食欲不振,腹胀、便秘,右下腹压痛神经系统:中毒性脑病循环系统:相对缓脉,可并发心肌炎肝脾肿大:一周末时出现,质软有压痛皮疹:7-13 天胸腹部淡红色小斑丘疹 10 个以下 2-4mm 压之退色 4、缓解期(3-4 周):体温逐渐下降,食欲好转;肝脾回缩,仍可出现并发症 5、恢复期(第 5 周):1 个月左右完全恢复;体弱、慢性疾病、并发症患者病程可延长(四)临床类型 1、轻型:原因:早期接受有效抗菌药物者、年幼儿童特点:发热、毒血症状轻、病程短 2、普通型:典型临床经过者 3、迁延型:原因:机体免疫力低特点:病程 5 周以上,肝脾肿大显箸 4、消遥型:特点:毒血症状轻,易漏诊 5、暴发型特点:起病急,毒血症重。
细菌性痢疾病人的护理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志贺菌属)对化学消毒剂敏感,煮沸2分钟死亡。
护理评估(一)流行病学资料1 传染源1病人2带菌者慢性病人急性病人2 传播途径人吃口入大量细菌护理评估3 普遍易感感染后有短时间免疫,4流行季节多见夏秋,全年散发(二)身体评估潜伏期1-2天1 急性菌痢❶普通型❷轻型❸重型护理评估2 慢性菌痢反复不愈时间超过60天者.可有急性发作、迁移不愈、慢性带菌(三)心理社会状况(四)辅助检查1 血常规2大便常规+培养护理评估(五)治疗要点急性1 积极抗菌素应用成人首选喹诺酮类物,5~7天。
防止慢性变2 对症处里慢性根据药敏选药护理诊断1 体温过高2 腹泻3 体液不足危险4 潜在并发症休克、脑疝、中枢性呼衰护理措施1 隔离、休息2 饮食3 观察病情4 对症护理5 用药护理6心理护理7健康指导伤寒病人的护理伤寒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全身性传染病菌体裂解释放内毒素是致病的主要原因。
煮沸立即杀灭,含氯消毒剂敏感护理评估(一)流行病学资料1 传染源病人及带菌者(排菌3个月以上为慢性带菌者)2 传播途径粪污染食物水口传播途径护理评估3 易感人群4 流行特征(二)身体状况评估1 潜伏期10~14天2 典型病程分4 期,共4~5周❶初期❷极期❸缓解期❹恢复期护理评估3 再燃病程的2~3周体温开始下降,进入缓解期,但未达正常时再度上升。
4 复发热退后1~3周,进入恢复期,再度出现临床症状,血培养阳性护理评估5 并发症❶肠出血❷肠穿孔护理评估(四)辅助检查1 血常规白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或消失2 粪便、骨髓、血、尿培养均可阳性3 肥达氏反应抗O>1∶80;抗H>1∶160护理评估(五) 治疗要点抗菌治疗首选三代喹诺酮类预防并发症对症支持治疗护理诊断1 体温过高2 营养失调3 潜在的并发症4 传播感染的危险护理措施1 隔离2 休息3 饮食4 观察病情5 对症护理6 用药护理7 健康指导霍乱病人护理由霍乱弧菌通过消化道感染引发,临床以剧烈腹泻、呕吐导致循环衰竭、肾功能衰竭、酸碱平衡失调等一系列严重并发症,可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