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障碍疾病-陈彪
- 格式:ppt
- 大小:3.03 MB
- 文档页数:52
中医药防治帕金森病研究进展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又称震颤麻痹,是一种好发于中老年人群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标志性病理变化是中脑黑质多巴胺(dopamine,DA)能神经元变性缺失。
该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肌肉强直、运动迟缓等。
同时,患者还会伴有精神障碍、睡眠障碍等非运动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1]。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帕金森病在老年人群中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2]。
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发展,帕金森病患病人数在未来或将长期增长并保持在高水平状态[3]。
目前,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西医主要采用以复方左旋多巴为代表的药物治疗,缓解帕金森病运动症状,但其对帕金森病的治疗效果有限,且长期使用会减低其临床治疗效果并产生诸多不良反应,如“开关”现象、剂末恶化、异动症等[4]。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中医药在抗氧化应激等方面可发挥防治帕金森病的作用[5],且因为具有疗效持久、毒副作用较小的优势,中医药在某些条件下可取代复方左旋多巴制剂[6]。
本文将对近年来中医药在抗氧化应激、改善线粒体功能、抑制细胞凋亡及减轻神经炎症四个方面防治帕金森病的实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中医药抗氧化应激作用机体遭受刺激时,体内会产生过多的活性氧,引起氧化系统与抗氧化系统的失衡,从而出现应激损伤状态,该状态称为氧化应激作用。
研究发现DA代谢过程中会产生高活性氧,使DA能神经元存在较高的氧化应激水平,且衰老时体内的抗氧化防御体系活性降低。
高氧化应激水平与低活性抗氧化防御体系共同造成神经元损伤甚至死亡,因而氧化应激机制在PD发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7]。
已有多项临床研究证实,PD患者脑内处在氧化应激状态[8]。
陈浩[9]等研究发现,枸杞多糖可使PD小鼠SOD、GSH-Px以及CAT活性明显升高,MDA明显降低,可以缓解黑质DA能神经元的丢失情况,提示枸杞多糖对PD小鼠中脑的氧化应激具有缓解作用。
中国帕金森病的诊断标准(2016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专业委员会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6,49(04): 268-271. DOI: 10.3760/cma.j.issn.1006-7876.2016.04.002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在我国65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为1 700/10万,并随年龄增长而升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1]。
该病的主要病理改变为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丢失和路易小体形成,其主要生化改变为纹状体区多巴胺递质降低,临床症状包括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和姿势平衡障碍的运动症状[2]及嗅觉减退、快动眼期睡眠行为异常、便秘和抑郁等非运动症状[3]。
近10年来,国内外对帕金森病的病理和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技术等方面有了更深入、全面的认识。
为了更好地规范我国临床医师对帕金森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我们在英国UK脑库帕金森病临床诊断标准的基础上,参考了国际运动障碍学会(MDS)2015年推出的帕金森病临床诊断新标准,结合我国的实际,对我国2006年版的帕金森病诊断标准[4]进行了更新。
一、帕金森综合征(Parkinsonism)的诊断标准帕金森综合征诊断的确立是诊断帕金森病的先决条件。
诊断帕金森综合征基于3个核心运动症状,即必备运动迟缓和至少存在静止性震颤或肌强直2项症状的1项,上述症状必须是显而易见的,且与其他干扰因素无关[2]。
对所有核心运动症状的检查必须按照统一帕金森病评估量表(UPDRS)中所描述的方法进行[5]。
值得注意的是,MDS-UPDRS仅能作为评估病情的手段,不能单纯地通过该量表中各项的分值来界定帕金森综合征。
二、帕金森综合征的核心运动症状1.运动迟缓:即运动缓慢和在持续运动中运动幅度或速度的下降(或者逐渐出现迟疑、犹豫或暂停)。
中国人群帕金森病轻度认知障碍综合认知域评估量表的筛选及诊断效度分析薛晓帆1,吴志悦1,黄安琪1,安静2,刘国臻3,张丽娟4,许保磊4,冯焕焕1,陈彪1,4,许二赫1摘要:目的 帕金森病(PD)中轻度认知障碍(MCI)的诊断方法不一,目前适用PD-MCI的神经心理学量表缺乏共识,制定合适的综合量表势在必行。
方法 本研究纳入92例诊断明确的PD非痴呆患者,进行中国版PD-MCI 指南和运动障碍学会推荐的五大认知域综合量表。
根据本课题组正常对照组在相同量表下计算的常模,将患者分为PD非认知障碍和PD-MCI。
采用t检验观察量表一致性,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各量表在识别PD-MCI各认知域损害敏感度特异度最高的临界值,结合二元Logistic回归最终确定PD-MCI综合认知域评估量表具体内容。
结果 研究发现应用简版视空间记忆测验长时回忆、画钟、数字广度倒背、连线A时间、词语流畅性水果、连线B时间、相似性、波士顿命名、听觉词语学习测验长时回忆及逻辑记忆测验短时回忆组合下的十分制综合认知域评估量表在预测PD-MCI方面具有显著的诊断效度,曲线下面积为0.971(95%CI 0.941~1.000)。
结论 使用推荐的临界值后可以更好将PD-MCI进行亚型分析,便于临床观察各亚型PD-MCI转归及临床特异性,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关键词:帕金森病;轻度认知障碍;神经心理量表中图分类号:R742;R749.1 文献标识码:AS creening and diagnostic validity of the comprehensive cognitive domain assessment scale for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the Chinese population with Parkinson disease XUE Xiaofan,WU Zhiyue,HUANG Anqi, et al.(Department of Neurology, Xuanwu 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53,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develop an appropriate comprehensive scale for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Parkinson dis⁃ease (PD-MCI)due to various diagnostic methods for PD-MCI and a lack of consensus on the applicable neuropsychological scales for PD-MCI.Methods A total of 92 non-dementia PD patients with a confirmed diagnosis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and all patients were assessed using the comprehensive scale of five cognitive domains recommended by the Chinese version of PD-MCI guidelines and Movement Disorder Society (MDS).Based on the norms of healthy controls assessed by the same scale,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non-cognitive impairment PD group and PD-MCI group. The t-test was used to observe the consistency between groups;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 curve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cut-off value of each scale with the highest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in identifying the impairment in each cognitive domain of PD-MCI;a 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specific contents of the comprehensive cognitive domain assessment scale for PD-MCI.Results This study showed that the ten-point comprehensive cognitive domain assessment scale based on long-time memory in Brief Visuospatial Memory Test, Clock Drawing Test, digit span backward test, Trail Making Test A, Verbal Flu⁃ency Test, Trail Making Test B, Similarities, Boston Naming Test, long-time recall memory in Auditory Verbal Learning Test,and short-time recall memory in Wechsler Memory Scale-IV Logical Memory Test had a significant diagnostic validity in predict⁃ing PD-MCI, with an area under the ROC curve of 0.971(95%CI 0.941‒1.000).Conclusion The recommended cut-off value can be used to perform a subtype analysis of PD-MCI and observe the outcome and clinical specificity of different subtypes of PD-MCI, and therefore, it has a certain clinical significance.Key words:Parkinson disease;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Neuropsychological scale认知障碍是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最常见的非运动症状之一,包括PD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PD-MCI)和PD痴呆(PD-dementia, PDD)。
α-突触核蛋白与帕金森病<a rel='nofollow' onclick="doyoo.util.openChat();return false;"href="#">【摘要】α-突触核蛋白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突触前表达的可溶性蛋白,与帕金森病的发病有密切的关系。
α-突触核蛋白在各种生理,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异常表达和聚集,通过一系列的氧化应激等生化反应,产生了对神经元的毒性作用,从而参与了帕金森病的发生。
对α-突触核蛋白的化学性质,聚集的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的了解与研究,将会十分有利于帕金森病的预防和治疗。
【关键词】α-突触核蛋白;帕金森病;路易小体Alpha - synapse nucleoalbumin and Parkinson sicknessZHANGYanchaoZHANGNanDIAO Jianping【Abstract】Alpha - the synapse nucleoalbumin is thesoluble protein which one kind of central nervous system synapse, expresses, gets sick the morbidity with Parkinson to have the close relationship. Alpha - the synapse nucleoalbumin in each physiology, under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fluence exceptionally expresses and gathers, through biochemistry and so on a series of oxidized stress responded, has produced to neuron's toxic effect, thus participated in the occurrence which Parkinson gets sick. To Alpha - the synapse nucleoalbumin's chemical property, the accumulation mechanism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understanding and the research, will be very advantageous the prevention which and the treatment will get sick in Parkinson.【Key words】Alpha - synapse nucleoalbumin; Parkinson sickness; Louis minute帕金森病是一种中老年人常见的运动障碍疾病,以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缺失和路易小体形成为病理特征,临床上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步态异常等。
1、痴呆与认知障碍学组顾问:张振馨、王鲁宁、王荫华、张昱组长:贾建平副组长:陈晓春、李焰生、杜怡峰、章军建委员:魏翠柏(兼秘书)、高晶、蔡晓杰、彭丹涛、张晓君、田金洲、王新平、孙莉、陈生弟、罗本燕、汪凯、徐江涛、郭起浩、张志珺、贾志荣、王延江、刘之荣、周春奎、沈璐、张金涛、贾建军、张杰文、屈秋民、吕佩源、曹云鹏、佡剑非、吕继辉、陈芹、纪勇、唐牟尼、苗建亭、陈国俊、徐书雯、孙秀莲、张昆南2、感染性疾病与脑脊液细胞学组顾问:粟秀初、孔繁元、王维治组长:赵钢副组长:何俊瑛、范学文、王佳伟、刘卫彬委员:关鸿志、彭福华、张家堂、张岳峰、刘铮、刘明、李智文、崔俐、王俊峰、谭利明、王翠兰、陈嬿、丁晶、王文昭、李敬诚、史树贵、刘诗翔、朱海青、李国忠、杜芳(兼秘书)、张齐龙、徐平、洪桢、赵辉、邱峰、李玮、李锐、杨丽、黄文秘书:卜晖3、肌电图及临床神经生理学组顾问: 汤晓芙、康德瑄、沈定国组长:崔丽英副组长:樊东升、王玉平、黄旭升委员:管宇宙(兼秘书)、贾志荣、刘兴洲、刘南平、卢祖能、王晓明、张通、许虹、张哲成、周晖、周瑞玲、李晓裔、乔凯、邵蓓、潘华、潘晓丽4、脑电图与癫痫学组顾问:吴立文、迟兆富、黄希顺组长:洪震副组长:肖波、王学峰、周东委员:汪昕、邓学军、朱遂强、郎森阳、廖卫平、刘振国、谭兰、陈晓红、王玉平、刘玉玺、丁美萍、孙红斌、任惠、孙伟、赵忠新、王薇薇(兼秘书)、张颖冬、江文、林卫红、刘学伍、赵永波、朱国行(兼秘书)、王为民、李国良、吴原、张庆、伍国锋、邓艳春、周列民、狄晴、王玉、刘献增、黄华品、宋毅军、金丽日、陈阳美5、脑血管病学组顾问:饶明俐、吕传真、黄如训、王纪佐、黄家星名誉组长:张苏明组长:刘鸣副组长:王拥军、王文志、吴江、董强、黄一宁委员:王伟、徐运、曾进胜、许予明、贺茂林、朱榆红、高山、龚涛、张微微、李正仪、徐安定、刘新峰、刘运海、郭毅、彭斌(兼秘书)、陆正齐、宋水江、周盛年、赵性泉、张祥建、张黎明、周华东、徐恩、吴世政、武剑、韩钊、吴钢、胡波、朱遂强、田成林、李新、杨弋、李继梅、秦超秘书:吴波、蔡晓杰6、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顾问:张振馨、孙相如、蒋雨平、彭国光组长:陈生弟副组长:陈彪、孙圣刚委员:陈海波、程焱、王丽娟、刘振国、唐北沙、王振福、王铭维、肖勤、万新华、刘春风、张宝荣、邵明、徐评议、乐卫东、刘艺鸣、商慧芳、罗晓光、王坚、谢安木、陈先文、冯涛、胡兴越、叶钦勇、刘卫国、叶民、薛峥、陶恩祥、王青、杨新玲秘书:蔡晓杰、刘军7、神经病理学组顾问:郭玉璞、徐庆中、王鲁宁组长:卢德宏副组长:陈琳、袁云、焉传祝委员:褚晓凡、汪寅、肖波、曹秉振、李存江、李洵桦、桂秋萍、刘群、胡静、徐严明、朴月善(兼秘书)、朱明伟、贾宏阁、张巍、焦劲松、李丹、吕田明、戚晓昆(兼秘书)、高晶、朱光明、赵玉英、宋学琴、郑雪平、洪道俊8、神经肌肉病学组顾问:沈定国、康德喧、吴丽娟组长:蒲传强副组长:陈琳、焉传祝、袁云、卢家红委员:张成、曹秉振、王剑锋、张俊、赵重波、郭军红、张在强、郝延磊、胡静、卜碧涛、赵晓萍、杨欢、丰宏林、笪宇威、王柠、姚晓黎、姚生、李伟、刘明生、石强(兼秘书)、于雪凡9、神经康复学组顾问:朱镛连、梅元武、刘鸣、刘国荣组长:张通副组长:刘雁、李小刚委员:王宁华、刘合玉、李存江、胡治平、吴珊、高磊、刘鹏、王亮、崔利华(兼秘书)、瓮长水、刘建国、尹明慧、何小明、肖卫民、展群岭、张洁、张光运、王宏图、贺斌、李红戈、倪俊、吴波、王宝军、王爱民、邵明、沈光莉、李铁山、张丽芳、赵军(兼秘书)、刘丽旭、刘楠、李雪萍、周筠、蔡斌、彭英10、神经免疫学组顾问:方树友、侯熙德、许贤豪、王维治组长:胡学强副组长:郭力、李柱一、吴卫平、董会卿委员:施福东、张星虎(兼秘书)、戚晓昆、张华、张晓君、楚兰、徐雁、廖小平、肖保国、张旭、吴晓牧、李海峰、管阳太、杜彦辉、刘卫彬、邱伟(兼秘书)、卜碧涛、莫雪安、秦新月、李泽宇、安中平、王佳伟、赵玉武、段瑞生、周红雨、高聪、程琦、陈向军、王满侠、周文斌、张美妮、刘广志、王津存、魏东宁、汪鸿浩、王丽华11、神经生化学组顾问:薛启冥、蒋雨平、陆雪芬、盛树力、伍期专组长:谢鹏副组长:廖卫平、程焱、杨晓苏、何志义委员:丁健青、丁正同、冯加纯、郭淮莲、贺茂林、彭英、任惠民、王振海、徐平、何俐、贾延颉、江泓、蒋莉、刘军、马欣、孙永馨(兼秘书)、赵世刚、唐洲平、于生元、张莉莉、刘占东、朱沂、刘永红、张拥波、张为西秘书:朱丹12、神经心理学组顾问:丁素菊、李漪组长:陈海波副组长:汪凯、翁旭初、郎森阳委员:罗本燕、何金彩、王文敏、王毅、潘小平、张玉梅、孙永安、袁强、汤荟冬、闵宝权、宋鲁平、张国平、黄海威、宋治、王晓平、毛善平、李淑华、李华、王健、毕晓莹、常翼、林红、林燕、刘晓加、邵春红秘书:蔡晓杰13、神经遗传学组顾问:刘焯霖、梁秀龄、慕容慎行、丁新生组长:王柠副组长:张成、唐北沙、吴志英委员:樊东升、王学峰、彭蓉、王朝霞、顾卫红(兼秘书)、李晓光、许二赫、张宝荣、王进、陈万金(兼秘书)、江泓、李洵桦、张旻、邓艳春、吴世政、张玉虎、张雄、吴士文、黄旭升、丛树艳、方琪、宋晓南、程楠、李伟、曹立、欧阳嶷、赵哲、郁金泰、赵秀鹤14、睡眠障碍学组顾问:李舜伟组长:赵忠新副组长:王玉平、宿长军委员:张熙、黄志力、詹淑琴、邓丽影、沈扬、陈贵海、潘集阳、蒋晓江、薛蓉、黄颜、张红菊、王赞、吴中亮、尚伟、龙小艳、马建芳、唐吉友、顾平、乐卫东、吴惠涓(兼秘书)秘书:王涛。
中国帕金森病的诊断标准〔2021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专业委员会中华神经科杂志, 2021,49〔04〕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在我国65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为1 700/10万,并随年龄增长而升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1]。
该病的主要病理改变为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丧失和路易小体形成,其主要生化改变为纹状体区多巴胺递质降低,临床病症包括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缓慢和姿势平衡障碍的运动病症[2]及嗅觉减退、快动眼期睡眠行为异常、便秘和抑郁等非运动病症[3]。
近10年来,国内外对帕金森病的病理和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技术等方面有了更深入、全面的认识。
为了更好地标准我国临床医师对帕金森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我们在英国UK脑库帕金森病临床诊断标准的根底上,参考了国际运动障碍学会〔MDS〕2021年推出的帕金森病临床诊断新标准,结合我国的实际,对我国2006年版的帕金森病诊断标准[4]进行了更新。
一、帕金森综合征〔Parkinsonism〕的诊断标准帕金森综合征诊断确实立是诊断帕金森病的先决条件。
诊断帕金森综合征基于3个核心运动病症,即必备运动缓慢和至少存在静止性震颤或肌强直2项病症的1项,上述病症必须是显而易见的,且与其他干扰因素无关[2]。
对所有核心运动病症的检查必须按照统一帕金森病评估量表〔UPDRS〕中所描述的方法进行[5]。
值得注意的是,MDS-UPDRS仅能作为评估病情的手段,不能单纯地通过该量表中各项的分值来界定帕金森综合征。
二、帕金森综合征的核心运动病症1.运动缓慢:即运动缓慢和在持续运动中运动幅度或速度的下降〔或者逐渐出现迟疑、犹豫或暂停〕。
该项可通过MDS-UPDRS中手指敲击〔3.4〕、手部运动〔3.5〕、旋前-旋后运动〔3.6〕、脚趾敲击〔3.7〕和足部拍打〔3.8〕来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