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
- 格式:doc
- 大小:70.00 KB
- 文档页数:10
植物病害的类型
植物病害是指植物受到病菌、病毒、真菌、细菌、线虫等生物或非生物因素的侵害,导致植物生长发育受到影响或是死亡。
根据病害的不同特点和症状,植物病害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细菌性病害:由细菌引起的病害,如黑腐病、炭疽病等。
2. 真菌性病害:由真菌引起的病害,如霉菌病、锈菌病、腐霉病等。
3. 病毒性病害:由病毒引起的病害,如花叶病毒、马铃薯Y病毒等。
4. 线虫性病害:由线虫引起的病害,如根结线虫病、叶线虫病等。
5. 真菌病和细菌病复合病害:由真菌和细菌同时侵染引起的病害,如炭疽病和晚疫病、黑腐病和青枯病等。
6. 生物性病害:由昆虫、螨类、蜘蛛等动物或鸟类、啮齿类等哺乳动物引起的病害,如蚜虫、白粉虱、螨虫等。
以上是常见的植物病害分类,不同类型病害的防治方法也有所不同,因此要根据病害类型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
- 1 -。
病害的症状名词解释疾病是人类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不同的疾病会带来不同的症状,而症状则是判断疾病的重要指标之一。
本文将介绍常见病害的症状名词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识别病害。
一、发热发热是指体温升高,通常体温超过正常体温37℃,是人体对疾病的一种自我保护反应。
发热是许多疾病的常见症状,如感冒、流感、肺炎、结核等。
发热过高或持续时间过长会对身体造成危害,需要及时就医。
二、咳嗽咳嗽是呼吸道疾病的常见症状,通常是因为呼吸道受到刺激而产生的反射性反应。
咳嗽可以分为干咳和湿咳,干咳是指没有痰或痰很少的咳嗽,湿咳则是有大量痰液排出的咳嗽。
常见的呼吸道疾病有感冒、流感、支气管炎等。
三、头痛头痛是指头部疼痛的感觉,通常是因为头部血管扩张或收缩不适应引起的。
头痛可以分为原发性头痛和继发性头痛,原发性头痛是指没有明显病因的头痛,如偏头痛、紧张型头痛等,继发性头痛则是由其他疾病引起的头痛,如颅内压增高、脑炎等。
四、腹痛腹痛是指腹部疼痛的感觉,通常是因为消化系统、泌尿系统或生殖系统等器官出现问题引起的。
腹痛可以分为急性腹痛和慢性腹痛,急性腹痛是指突然发生的腹痛,如胃肠道感染、阑尾炎等,慢性腹痛则是持续存在的腹痛,如胃溃疡、胆囊炎等。
五、呕吐呕吐是指胃部或肠道内容物经口腔排出的现象,通常是因为胃肠道受到刺激或感染引起的。
呕吐可以分为急性呕吐和慢性呕吐,急性呕吐是指突然发生的呕吐,如胃肠道感染、中毒等,慢性呕吐则是持续存在的呕吐,如慢性胃炎、胃癌等。
六、腹泻腹泻是指大便次数增多、稀薄、量多、质地软或水样的现象,通常是因为肠道受到刺激或感染引起的。
腹泻可以分为急性腹泻和慢性腹泻,急性腹泻是指突然发生的腹泻,如肠道感染、食物中毒等,慢性腹泻则是持续存在的腹泻,如慢性肠炎、肠道肿瘤等。
七、皮疹皮疹是指皮肤上出现的异常红斑、丘疹、水泡等现象,通常是因为皮肤受到刺激或感染引起的。
皮疹可以分为急性皮疹和慢性皮疹,急性皮疹是指突然发生的皮疹,如荨麻疹、病毒性感染等,慢性皮疹则是持续存在的皮疹,如银屑病、湿疹等。
植物病害的三要素植物病害的三要素是指病原体、宿主和环境。
这三个要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植物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病原体是指能够引起植物病害的病菌、病毒、真菌、原生动物等微生物。
病原体通过侵入植物体内,繁殖和生长,导致植物发生病害。
病原体的种类繁多,不同的病原体对植物的侵害方式和病害症状也各不相同。
有些病原体通过感染植物的根部或地下茎,引起根腐病、立枯病等;有些病原体通过感染植物的叶片、茎部或果实,引起叶斑病、枝枯病、果腐病等。
病原体的侵染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如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光照等。
宿主是指被病原体感染并发生病害的植物。
不同的植物对病原体的抵抗能力不同,有些植物对某些病原体具有较强的抗性,不易感染;而有些植物则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害。
宿主的抗性与其遗传因素有关,也与其生理状态、养分供给等因素有关。
对于同一种病原体,不同的宿主植物可能表现出不同的病害症状和严重程度。
因此,了解宿主的特性和抗性对于防治植物病害具有重要意义。
环境是指病原体和宿主发生和发展的外部条件。
环境因素包括气候、土壤、水分、光照等。
不同的环境条件对病原体和宿主的生长和繁殖有不同的影响。
例如,某些病原菌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繁殖迅速,易引发病害;而在干燥环境下,病原菌的繁殖能力较弱。
土壤的酸碱度、肥力等也会影响植物的健康状况和病害的发生。
光照是植物生长和繁殖的重要因素,适宜的光照条件有利于植物抵御病害。
病原体、宿主和环境三要素是植物病害发生和流行的基础。
只有在这三个要素相互作用的条件下,病害才能发生。
因此,在防治植物病害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这三个要素,采取相应的措施。
例如,可以选择抗病性强的宿主品种,改善环境条件,以减轻病原体对植物的侵害;也可以通过合理的病害防治措施,控制病原体的繁殖和传播,从而减少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病原体、宿主和环境是植物病害发生的三个重要要素。
了解和掌握这些要素的特点和相互关系,对于预防和控制植物病害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在综合考虑这些要素的基础上,才能制定出科学有效的病害防治策略,保护植物的健康生长。
初识病虫害病害与虫害的区别病害和虫害是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常见的两种病虫问题,它们对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虽然它们都被归类为“害虫”,但实际上病害和虫害在性质、传播途径以及防治方法上存在一定的区别。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病害和虫害进行比较,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
一、性质区别1. 病害:病害指的是由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引起的农作物疾病。
病害通常在植物体内生长繁殖,通过侵入植物的细胞组织破坏正常生理功能。
病害主要通过种子、土壤、空气、水分以及昆虫等传播途径传播。
2. 虫害:虫害指的是由昆虫、螨虫等节肢动物引起的农作物疾病。
虫害通常通过咬食植物、吸取汁液、传播病毒等方式对植物造成危害。
虫害主要通过直接接触、飞行传播和运动等方式传播。
二、传播途径区别1. 病害的传播途径多样:病害的传播途径包括种子传播、土壤传播、空气传播、水传播和昆虫传播等。
例如,有些病菌可以附着在种子表面或存在于种子内部,通过播种传播到新的地区。
而一些病害也可以通过空气中的微小颗粒、水分和昆虫体表传播到其他植物上。
2. 虫害的传播方式相对较为集中:虫害主要通过昆虫本身传播,包括直接接触、飞行传播和运动等方式。
例如,一些害虫通过在农田间迁移,或者在作物上覆盖卵或幼虫等形式来扩散。
三、对农作物的危害程度1. 病害对农作物的危害较大:病害可以直接侵入植物组织,破坏植物的正常生理功能,导致营养失衡、生长受限、枯萎死亡等。
同时,有些病害还可以分泌毒素,进一步损害植物的生长发育,严重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2. 虫害对农作物的危害程度不一:虫害对农作物的危害程度因具体昆虫种类、数量和作物类型等因素而异。
一些害虫会直接食用作物叶片、茎、果实,造成明显的损失;而一些害虫通过传播病毒,间接导致作物感染病害,对农作物的危害更为复杂。
四、防治方法区别1. 病害的防治主要靠药剂和防御性策略:一般来说,病害的防治主要依靠使用杀菌剂、杀真菌剂、杀病毒剂等药剂进行病菌的控制。
判断植物病害的三个标准
植物病害是植物生长过程中面临的常见问题之一,因此及时判断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于植物的健康生长至关重要。
在判断植物病害时,有三个主要的标准可供参考。
首先,观察植物叶片的外观和颜色。
植物受到病害感染后,叶片往往会出现明显异常的情况。
例如,病害可能导致叶片出现黄化、枯萎、斑点或鳞片状的病斑等症状。
此外,部分病害还会导致叶片变形、卷曲或出现裂纹等现象。
因此,仔细观察叶片的外观和颜色变化,可以初步判断植物是否受到病害感染。
其次,注意植物的生长状况和发展趋势。
植物在受到病害侵袭后通常会出现生长减缓、发育不全或者停滞不前的情况。
比如,植物可能出现落叶、花芽不开放或果实不结实等现象。
对于某些病害而言,患病的植物甚至会出现死亡或枯萎的情况。
因此,观察植物的生长状况和发展趋势,可以评估病害对植物的影响程度。
最后,了解植物的栽培历史和环境条件。
植物病害的发生和传播通常与栽培历史和环境条件密切相关。
了解植物的栽培历史,包括种植时间、品种选择以及施肥和病虫害防治措施等方面的情况,有助于排除其他因素对植物健康的影响。
此外,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和光照等因素,也可能对植物病害的发生和传播产生影响。
因此,综合考虑植物的栽培历史和环境条件,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植物是否受到病害感染。
综上所述,判断植物病害的三个主要标准是观察叶片的外观和颜色、注意植物的生长状况和发展趋势,以及了解植物的栽培历史和环境条件。
通过综合考虑这些标准,可以及时发现并判断植物是否受到病害感染,并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以保持植物的健康生长。
生理病害名词解释
生理病害是指由于生物机体内部生理过程异常导致病害发生的
自然现象。
其主要特征是组织结构、功能和代谢的异常,从而导致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受到严重影响。
生理病害与其他自然灾害和人类活动造成的灾害相比,具有更为严重的危害和影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生理病害名词解释:
1. 枯萎病 (Floweringbranchialpathogeny):一种主要危害果
树和蔬菜作物的病害,其特征是叶片、茎和果实等部位出现枯萎和腐烂。
2. 锈病 (Rust):一种危害植物叶片和茎干的病害,其特征是叶片表面出现锈色的孢子群,从而导致叶片枯萎和死亡。
3. 疫霉菌感染 (Fungaldisease):一种危害植物和动物的病害,其特征是感染部位出现腐烂和坏死,常常导致植物和动物的死亡。
4. 肥胖症 (Obesity):一种由饮食过量、运动不足等因素引起的代谢性疾病,其特征是体内脂肪过多和体重过重,最终导致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多种疾病的风险增加。
5. 抑郁症 (Depression):一种由心理、生理和环境等多个因素综合作用引起的精神疾病,其特征是情绪低落、丧失兴趣和快感、失眠和食欲改变等症状。
6. 过敏反应 (Allergicreaction):一种由过敏原引起的免疫反应,其特征是皮肤、呼吸道、胃肠道等部位出现红肿、瘙痒、呼吸困难等症状。
7. 人口老龄化 (Ageingofpopulation):一种全球性的趋势,其特征是人口年龄结构中老年人口占比增加,从而导致医疗保健、社会福利等方面的问题增加。
生理病害是一个广泛的领域,涉及到许多不同的学科和领域,其特征是组织结构、功能和代谢的异常,从而导致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受到严重影响。
常见病虫害病虫害是农作物种植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会给作物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害,影响农民的收益。
为了有效防虫害,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以下是一些常见病虫害的介绍和防治方法。
1. 病害1.1 灰霉病(Botrytis cinerea)灰霉病是一种广泛分布的病害,对多种作物如葡萄、蔬菜等造成损害。
它主要通过空气传播,引起叶片、果实和茎部的腐烂。
防治方法包括合理的灌溉、通风和病害防治药剂的使用。
1.2 黄曲叶病(黄曲条纹)黄曲叶病是一种由引起的作物病害,对烟草、蔬菜等造成重大损失。
它主要表现为叶片出现黄化、弯曲和条纹等症状。
防治方法包括选用抗病种、严格的检测和药剂处理。
1.3 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炭疽病是一种常见的水果病害,对柑橘、苹果等造成危害。
它主要通过风雨传播,引起果实的黑斑和腐烂。
防治方法包括定期修剪植株、清除病害果实和喷洒病害防治剂。
1.4 白粉病(Erysiphe cichoracearum)白粉病是一种常见的叶菜类病害,对番茄、葫芦等造成损害。
它主要通过空气传播,引起叶片和茎部的白粉状菌斑。
防治方法包括定期清除病叶、调整温湿度和施用病害防治剂。
2. 虫害2.1 蚜虫(Aphids)蚜虫是一种广泛存在的害虫,对多种作物如蔬菜、水果等造成危害。
它们通过吸食作物汁液导致植物生长迟缓和叶片变形。
防治方法包括生物防治(如引入天敌)和药剂处理。
2.2 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斜纹夜蛾是一种常见的农田害虫,对棉花、大豆等作物造成严重危害。
它们主要以幼虫为害,啃食作物叶片和嫩芽。
防治方法包括合理的田间管理、轮作制度和适时的药剂处理。
2.3 霜虫(Helicoverpa armigera)霜虫是一种多食性害虫,对多种作物如玉米、番茄等造成严重损害。
它们主要以幼虫为害,啃食作物叶片和果实。
防治方法包括灯光诱捕、灌溉和虫害防治药剂的使用。
2.4 茎蛀虫(Chilo suppressalis)茎蛀虫是一种常见的水稻害虫,对水稻的茎部造成严重危害。
蔬菜病害防治各论第一节茄科蔬菜青枯病(Bacterial wilt of nightshade family)•番茄青枯病是一种土传的、传染性和破坏性极强的维管束系统性细菌病害,•番茄青枯病病原菌在土壤中可存活数年,该病原菌可侵染44个科、数百种植物。
•目前,此病尚无有效药剂防治。
1 . 青枯病症状•典型症状(1)叶片、分枝或植株呈急性萎蔫;(2)横切茎基部可见木质部变褐,用手挤压,切口处有乳白色粘液渗出,此特点可与枯萎病、黄萎病区别;(3)维管束病害,以开花结果期发生最严重。
番茄发病初期症状部分幼叶萎蔫,下部老叶轻微黄化,其茎、根部的维管束变褐腐烂,根部水渍状。
横切茎基部可见木质部变褐,用手挤压,切口处有乳白色粘液渗出诊断方法•由于番茄患青枯病和枯萎病在症状很相似,因此从症状上很难准确判断。
判断番茄患青枯病的最简单的方法是:•将番茄病茎切成3-5厘米长的小段,然后放入备好的清水瓶中约30min,如发现清水变混浊,则证明番茄患的是青枯病。
番茄枯萎病无此变化。
??3 侵染循环(生活史??)3.1侵染部位寄主根部或茎基部的伤口次生根的根冠部位3.2传播方式种子、流水、线虫、农事活动传播马铃薯块茎可带菌。
3.3能够进行再此侵染3.4越冬、夏(土壤习居菌)?土壤中的病残体染病块茎及杂草寄主体内过冬土杂肥和粪便致病机制在维管束中繁殖蔓延产生胞外多糖:氮乙酰半乳糖醛酰胺、鼠李糖和麦芽糖物质阻塞导管,植株萎焉;产生胞外蛋白:果糖酶、纤维素酶、果胶酶使薄壁细胞组织腐烂。
4 病害流行因素4.1气候条件•高温土壤温度25℃左右,气温30℃以上;番茄易感病时期:座果期(5 月至6 月)。
•高湿土壤湿度25%~28% 。
久雨暴晴是病害流行的关键因子。
??4.2 栽培条件4.2.1土壤环境土壤pH值:微酸性土壤(5.2)比微碱性(pH7.2~7.6)发病重。
土壤种类:沙壤土、棕泥田、红土田和潜育性含砾砂泥田不利于青枯病的发生, 而沙质土及粘质土利于青枯病发生。
4 病害流行因素4.2.1土壤环境施肥种类:施有机肥、硝酸钙等能减轻发病。
根结线虫:根结线虫发生严重青枯病也流行,且与其密度有正相关。
4.2.2 连作比轮作发病重初侵染源数量多;水旱轮作效果好。
4.2.3 品种的抗病性存在差异。
抗病机制根内组织对病菌的扩展能力有差异;番茄青枯病抗性遗传受核多对基因控制。
4.2.4 与田块地势、灌溉方式、整枝打叉、高平畦栽培等农事操作有关。
5 病害控制5.1目前在生产上能够实施且有效的控病措施。
5.2目前在生产上能减缓病害发展的控病措施。
5.3 当前正在研究有潜力的控病措施。
5.1目前在生产上能够实施且有效的控病措施5.1.1 马铃薯选用无病种薯原因:切断带病种薯这个关键性传染环节,基本可以控制其危害。
方法选择非茄科作物栽培田块为种薯繁殖基地;小块整薯播种;对嫌疑种薯用200倍福尔马林浸泡2h;切块繁殖,切刀用75%酒精随时消毒。
5.1.2 合理轮作非专业商品生产基地实行轮作;水旱轮作1年;旱地与旱地3-5年轮作;5.2生产上能减缓病害发展的控病措施5.2.1 用石灰调节酸性土壤呈微碱性每亩施30-100 kg ;对发病初期番茄植株用石灰围茎包裹法;对拔除的病株穴及相邻植株用石灰粉消毒。
5.2.2 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施用生态有机肥能调控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促进有益微生物的生长,增强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抑病性。
施用土壤添加剂5.2生产上能减缓病害发展的控病措施5.2.3 选用抗病品种番茄、辣椒和马铃薯有较抗病品种,而茄子在生产上没有,三者均无免疫品种。
存在问题新品种更替较频繁;抗病品种适应性较差;青枯病菌有较多生理小种。
5.2.4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含铜药剂和农用链霉素喷灌。
第二章真菌性病害⏹二霜霉病瓜类霜霉病概况☐分布广泛:黄瓜、甜瓜、西瓜、南瓜、西葫芦和越瓜等蔬菜都可发生。
⏹在生产上以黄瓜与甜瓜发病最为普遍。
⏹黄瓜霜霉病俗称黑毛病,全世界均可发生,具毁灭性损失。
⏹黄瓜霜霉病露地、保护地和北方地区均发病较重。
⏹该病流行速度快。
1.4 瓜类霜霉病症状霜霉病与角斑病症状区别相同点:病斑受叶脉限制,形成多角形枯黄色病斑。
不同点:霜霉病斑较大后期产生黑霉,角斑病较小后期病斑穿孔。
霜霉病与白粉病的混合感染症状白粉病在叶片正面产生许多白粉;霜霉病在叶片背面产生许多白霉和黑霉。
3 黄瓜霜霉病病害循环3.1越冬场所⏹南方在不同季节栽培的黄瓜上循环侵染。
⏹北方保护地栽培地区:冬季在温棚内栽培的黄瓜上,春夏秋季侵染露地黄瓜。
露地常规栽培地区:卵孢子何处越冬未找到。
大白菜冬季卵孢子在病残体上,菌丝在带病的种株或贮藏地窖内。
??3.2 传播途径(中心病株)孢子囊产生游动孢子靠气流和雨水传播3.3侵染部位(中部叶片开始)气孔和寄主表皮3.3 有再侵染4 黄瓜霜霉病流行因素4.1气候条件温度:流行20-24 ℃,发生16 ℃,28 ℃不易侵染,40℃停止生长,昼夜温差大。
湿度:RH在83%以上。
光照:光照与黑夜交替。
⏹根据温湿系数、温雨系数对病害影响的启示,有人尝试把结露时间、露点温度折算成温露系数(温露系数= 结露时间/ 露点温度)。
研究在温室栽培条件下,黄瓜霜霉病的发生与温露系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其病情指数增长值与温露系数的回归预测模型为y = - 4. 732 + 7. 951x。
⏹生产上可通过加强对温室温度和湿度的调节来控制或预测病害发生程度。
4.2 瓜类抗病性存在差异4.2.1 抗性不同据文献报道利用黄瓜高抗和高感品种为对照, 研究了节瓜、冬瓜、西葫芦、南瓜、西瓜、苦瓜对黄瓜霜霉病的抗病性。
结果表明:节瓜、冬瓜抗病性较差,西葫芦、南瓜较强,西瓜、苦瓜最强,苦瓜的抗病性与西瓜类似。
以整叶透明法的组织病理学观察表明西葫芦、南瓜、西瓜的抗病性依次增强,且均大于黄瓜高抗品种。
西葫芦、南瓜、西瓜的抗病性可分为坏死型和抑制型两类。
4.2.2 黄瓜霜霉病抗性与其它病害的关系抗霜霉病的黄瓜也抗白粉病黄瓜对霜霉病和白粉病的抗性是由一对基因控制或二基因连锁。
南瓜和西葫芦白粉病田间发病严重,却少见霜霉病的侵染。
抗霜霉病品种不抗枯萎病较抗枯萎病和炭疽病品种:长春密刺单抗霜霉病品种:津研2 号多抗品种:鲁黄瓜1 号。
4 黄瓜霜霉病流行因素4.3栽培管理灌溉方式:??育苗时间:??施肥:??4.4 植株不同部位的叶片抗性有差异嫩叶和老叶发病轻成熟的中下层叶片发病重5 黄瓜霜霉病综合控制可预防可控制的真菌性病害5.1选育抗病品种津研、津春等系列据文献报道:黄瓜霜霉病在生长期均有发生,津春4 号对霜霉病的抗性较强,温棚3 号和山东密刺对黄瓜霜霉病的抗性一般,津春3 号抗霜霉病较差。
露地栽培防治方法设施栽培防治方法5.2 高温闷棚高温闷棚是一项高难度的防治技术,一定要谨慎操作。
5.2.1闷棚前的准备工作选择黄瓜生长旺盛期:??连续阴天后晴天不能闷棚闷棚前1天灌一次水,当天早上不能放风最好闷棚前喷一次杀菌剂5.2.2 闷棚的关键要点⏹开始时间:晴天早上9点左右,不要放风。
⏹棚内要安放温度计:在棚前、中、后黄瓜生长点部位各安置一个,15-20min观察一次。
⏹闷棚时间:温度45℃持续0.5-1个小时,不能超过47 ℃。
⏹密切观察瓜秧:生长点下3-4叶片向上卷,生长点斜向一侧属正常状况;若生长点萎缩、叶片不向上卷应立即停止。
⏹闷棚结束后缓慢放风:先用几块草帘覆盖遮光降温,再陆续打开顶窗通风。
⏹闷棚第二天再灌一次小水并追施尿素。
5.3 药剂防治设施内用烟剂和粉尘剂防治52%百菌清烟雾片剂防治要点药剂用量:100平方米约37.5g。
用药时间:发病初期,或点片阶段;还可防治白粉病。
用药步骤首先棚密闭,药片均匀放在铁丝架上,用烟头点燃,勿用明火;人员迅速离开,密闭棚室一夜,第二天早晨放风。
52%百菌清烟雾片剂防治要点⏹注意事项百菌清烟雾属易燃、易受潮湿药剂;不能加水溶解再喷雾;用药一段时间后用清水喷雾。
粉尘剂:早晨或傍晚液剂:杀毒矾等专性杀菌剂液体药剂防治方法杀毒矾等专性杀菌剂5.4 其它防治方法5.4.1 加强栽培管理适时播种,高畦、地膜覆盖栽培,通风排湿。
5.4.2 增施二氧化碳气肥瓜类白粉病(Cucurbits Powdery Mildew)1 症状⏹叶片:初在叶面或叶背产生白色近圆形的白色霉斑,白色霉斑连接成片,上面布满白色粉状物,叶片逐渐变黄萎垂,病叶最后枯干,白粉状物的颜色亦逐渐变为灰白色或灰褐色。
三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药防治,每隔7-10天喷一次,连喷3-4次,常用的药剂1:1:240-300波尔多液;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200-300倍,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600倍;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700 倍,64%杀毒矾,M8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6.5%普力克水剂700-1000倍液。
黄瓜霜霉病的防治一选择抗病品种,津杂系列品种发病较轻。
二培育壮苗,苗床地增施有机肥,采用营养钵育苗,防止幼苗徒长和老化,使幼苗生长健壮,提高抗病能力。
三选择地势较高,排水良好的地方栽培。
四是深翻和平整土地,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
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五生态防治。
避免出现高温、高湿。
减少前期浇水,定植到采收一般不浇水,尤其不大水漫灌,及时中耕,减少土壤水分等,都可有效控制霜霉病的发生。
六霜霉病一旦发生,应用药剂进行防治。
药剂以水剂为主,喷药时要均匀周到,叶子正背面均匀喷洒,重点是病叶的叶背霉层。
常用药剂有: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400倍液、50%多菌灵800倍液、72%普力克水剂800倍液等。
白粉病害控制1 选用抗病品种:可选用津杂1号2 号;津研5 号、6 号、7 号;碧玉等。
2 加强栽培管理:可与矮生疏菜间作;开好排水沟;施足基肥,适当配合使用磷肥,钾肥。
3 药剂防治:交替使用下列药剂掌握发病初期,及时喷药,药剂应交替使用,以提高防治效果。
常用药剂有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20%粉锈宁乳油1500~2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50%硫悬乳剂200~4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40%多-硫胶悬乳剂500倍液,或50%混杀硫悬浮剂500~600倍液。
番茄晚疫病番茄早疫病蔬菜枯萎与黄萎病危害:难以防治的一类病害。
重要的土传病害,全国各地均有发生。
•瓜类枯萎病1 症状特点:植株萎蔫,根系腐烂,结瓜盛期发病最多。
◆初始:叶片及茎基表皮变黄,不萎蔫,似缺水萎蔫,傍晚恢复。
◆2-3天:往上部叶片发展,萎蔫不再复原。
◆5-7天:全株会枯死。
病株后期症状◆茎蔓基部:常表现纵裂,表面产生粉红色的胶质物2.3 致病机制维管束堵塞作用菌丝迅速生长而引起了机械的堵塞.分泌果胶酶和纤维素酶病菌产生毒素能分泌一种毒素(phytonivin),干扰寄主代谢系统,使多元酚氧化酶异常活化,而积累许多醌类化合物,使植株中毒而死,同时使寄主导管产生褐变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