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闭关锁国
- 格式:pdf
- 大小:1.28 MB
- 文档页数:10
初中-历史-打印版
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
本期主题
明初对外交往频繁,中华民族实现了人类航海史上一次伟大壮举,那就是郑和下西洋。
然而,到了清代,中国的对外政策却转向了闭关锁国。
清朝为什么要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这种变化对中国造成了什么影响?
网友回帖
杨柳青:清政府实行限制对外交通、对外贸易的闭关锁国政策,这种政策的产生是与当时中国比较稳定的小农自给自足、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经济相适应的。
传统的自然经济不需要大宗的商品,因此导致清朝统治者故步自封、虚骄自大、闭关自守。
流溢彩:是的,不过应该看到,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还是很有必要的。
清军入关后,一些抗清力量转入东南沿海一带,清政府担心这些人重新打回来。
而这时西方殖民者在东南沿海经常进行海盗活动,这更使清政府忐忑不安,担心他们跟外界接触后会“滋扰生事”,故实行闭关政策。
闭关政策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阻止外国侵略的步伐。
雨霖铃:闭关政策有抵御西方殖民势力的一面,但它毕竟是消极落后的政策。
闭关自守最终不能扭转中外力量的对比,反而进一步导致闭塞、停滞、倒退,使中国更加远离世界发展的潮流。
论坛回帖
针对本期主题,你还有什么补充的,有的话请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谈闭关锁国的负面影响闭关锁国的原因:首先,“闭关政策”是落后的、闭塞的、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
封建统治者自我满足并昏睡在这种自然的庄园中,他们既昧于世界大势,又盲目排斥外国的一切东西。
其次,“闭关政策”是清朝统治者民族狭隘性的表现。
由于满清贵族与人民群众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与斗争,满清统治者便企图通过“闭关”的办法将国内的汉人与外界隔绝,以防止外国人支持汉人形成反清力量。
同时,明朝中期以后,倭寇侵扰我国东南沿海和西方殖民者向东方的殖民扩张,也是明清统治者实行“闭关政策”的客观原因。
闭关锁国的表现:•(1)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擅自出海•(2)有最初的开放4个对外通商口岸后减少至只开放广州一个•(3)严格限制进口的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
闭关锁国的过程:清朝中期,腐败的清朝政府为防止被外国侵略者侵略,维持自己的封建统治,又因为统治者们认为中国地大物博,不需要外国的帮助,下令“闭关锁国”。
“闭关锁国”虽然能使统治者暂时不被影响,但中国从此陷入长期的政治、经济、事、文化严重落后于国外,致使后来中国成为半封建统治、半外国殖民地的境界。
从历史角度来看,这对中国的影响是极大的!清朝统治者坚持“农本”,推行“重本仰末”政策,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
由于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就严格限制对外经济贸易。
清初的40年,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擅自出海贸易。
清朝收复台湾后,开放澳门、漳州、宁波、云台山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作出严格限制。
后来有英国商船几次到宁波贸易,企图在那里建立长期的商业据点。
清朝政府深感疑虑,下令只开广州一处对外贸易,并特许“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广州十三行”负责承销外商进口货物,代外商收购中国出口商品,并代表清政府管理外国商人。
当时西方的殖民者正向东方扩展势力,清朝政府当然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侵略,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更加“闭关锁国”了。
闭关锁国的内容
闭关锁国是指一个国家选择关闭对外交往,减少或中断与其他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
历史上,有一些国家采取了闭关锁国政策,主要出于对外界影响的担忧,以及对本土经济、社会和文化的保守主义态度。
以下是一些闭关锁国的例子:
1. 中国明朝的闭关锁国:在明朝时期,中国通过限制中外贸易、禁止海外航行和限制外国人进入中国,闭关锁国政策被采用。
这部分是因为对外族侵略的担忧,但也因为害怕外国势力渗透和触动中国的社会和政治体系。
2. 日本江户时代的鎖国政策:江户时代(1603-1868),日本由于对外国文化和宗教的威胁产生了忧虑,采取了严格的鎖国政策。
唯一与外国建立贸易和交流的港口是长崎,但这仍然受到限制。
3. 朝鲜高丽时期的封闭政策:在朝鲜高丽王朝(918-1392)时期,朝鲜王朝采取了严格的封闭政策,限制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以保持自身独立和文化纯洁。
尽管闭关锁国政策可以使国家保持相对独立和稳定,但也可能限制了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在当代社会中,大多数国家更倾向于开放政策,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这有助于促进国家之间的相互理解、发展和繁荣。
人教版初中历史“闭关锁国”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闭关锁国的含义,掌握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表现和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资料搜集、讨论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闭关锁国政策对国家发展的双重作用,启示我们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教学重点: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表现和影响。
教学难点:闭关锁国政策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闭关锁国政策,引发学生兴趣。
2. 学生分享对闭关锁国政策的了解,教师总结。
二、自主学习1. 学生根据教材,自主学习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讲解。
三、课堂讨论1.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闭关锁国政策的表现。
2. 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案例分析1. 教师展示闭关锁国政策影响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
2. 学生分享分析心得,教师点评并讲解。
五、总结拓展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2. 学生分享总结成果,教师点评并讲解。
3. 教师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和总结拓展环节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历史知识测试:通过测试了解学生对闭关锁国政策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深入学习:封闭与开放的冲突1. 教师引入:通过对比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闭关锁国政策与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对外开放政策的差异。
2. 学生讨论:分组讨论闭关锁国政策对中国与外部世界交流的影响,以及这种封闭态度如何与外部世界的变化产生冲突。
3. 分享讨论:各小组向全班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七、案例研究:闭关锁国与近代化的失机1. 教师布置案例研究任务:让学生查找关于闭关锁国政策导致近代化失机的具体案例。
2. 学生研究: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研究案例,分析闭关锁国政策如何限制了中国的发展。
第20课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一、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学习目标1.掌握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状况,即农业、手工业较前代有了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明朝中后期我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
2.理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含义;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3.通过分析、讨论“闭关锁国”政策的后果,提高以史为鉴、拥护改革开放政策的自觉性。
◆ 重难点重点: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
难点:对“资本主义萌芽”这一概念的理解。
二、知识概览图三、新课导引鲁迅先生的小说《阿Q 正传》中有这样的一个细节:阿Q 准备把庙里最值钱的物品——宣德炉偷出去卖掉。
在今天,据说一个宣德炉当值百万之价。
右图中的宣德瓶曾经在世界艺术品市场上创中国瓷器之天价。
【思考讨论】 你知道“宣德”是怎么回事吗?中国瓷器是什么时候开始大规模出口的?四、探究学习(一)互动探究1.在明代,北方地区用棉花纺纱织布,经常断纱,织不出高质量的棉布。
明朝末年,北方出现半地窖式的房屋,屋檐高出地面二尺多,开窗透入阳光,在里面纺纱织布,织出了紧实细密的棉布,这是为什么?想想看,谁说得对?农业:引进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新品种 手工业:棉纺织业——南方推向北方;丝织业——苏州和南京; 制瓷业——景德镇 商业: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 资本主义萌芽:明朝中期以后,苏州、松江等地的纺织业中,出 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现象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明清经济的发展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犯,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 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清初的40年,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 开放四个对外通商口岸,严格限制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 船只的载重量 特许“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海外贸易 积极: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消极:使清政府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 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 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闭关锁国”的政策原因 形成 影响男孩说:“北方气候寒冷,在地窖房里纺织比较暖和,所以能织出好布。
七年级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的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明清时期我国经济的发展状况及其特点。
2.使学生认识到闭关锁国政策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3.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明清时期经济的发展状况及其特点,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2.难点:分析闭关锁国政策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明朝和清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两个重要时期,那么这两个时期的经济状况如何呢?2.教学内容(1)明清经济的发展①农业:明清时期,农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粮食产量增加、农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农业技术提高等方面。
②手工业:明清时期,手工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如纺织、瓷器、冶金等行业。
③商业:明清时期,商业逐渐繁荣,形成了许多商业中心,如北京、南京、苏州等。
(2)闭关锁国政策①原因:明清时期,我国封建统治者担心外国势力侵犯,同时认为我国物产丰富,无需与外国通商,因此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②表现: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只允许广州一口通商;对外商进行严格监管,限制其活动范围;禁止中国人出国,对出国者进行严厉惩罚。
(3)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①积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国内经济,避免了外国势力的入侵。
②消极影响: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使我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加剧了国内阶级矛盾,为外国侵略创造了条件。
3.课堂小结(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明清时期经济的发展状况及其特点,了解了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及其影响。
(2)通过学习,我们认识到闭关锁国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国内经济,但同时也使我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为外国侵略创造了条件。
4.作业布置(1)熟记明清时期经济的发展状况及其特点。
5.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使学生了解了明清时期经济的发展状况及其特点,以及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16课闭关锁国内容标准:简述“闭关锁国”政策的历史影响。
一、教学目标1、知识识记⑴知道明、清“海禁”、闭关政策、清王朝自大封闭心理的基本概况。
⑵了解清乾隆后期出现由盛转衰,面临内乱外患深重危机的原因所在。
2、能力培养⑴比较明海禁与清海禁的差别。
⑵整理出清代自顺治到嘉庆“闭关锁国”的大致轨迹。
⑶联系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分析清王朝实行闭关政策的社会根源。
⑷对比汉、唐的对外开放,简述“闭关锁国”政策的历史影响。
3、情感教育和价值观⑴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闭关锁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反映,是自大封闭心理的体现,是一种消极落后的政策。
⑵通过分析,使学生认识正是因为清王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统治阶级更加愚昧无知,中国社会日益落后,中国才失去了一次了解世界,与时俱进,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机会。
⑶通过对比,使学生明确对外开放是一个国家繁荣强盛的必由之路,而“闭关锁国”只能导致愚昧和落后。
二、教学要点1、重点面对西方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清王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在长达200年几乎与世隔绝的情况下,完全落伍了,这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带来了极其不利的影响,最终造成了中国落后挨打的结果。
由此,使学生认识到“闭关锁国”政策的危害,从而更能体会改革开放政策的英明。
本课的重点即“闭关锁国”政策。
2、难点由于清王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既有对外防范的一面,更有愚昧保守的一面;影响既有一定程度上的自我保护,更有极大程度上的落伍,有一定的复杂性。
因此,如何将清王朝“闭关锁国”的原因和影响分析透彻,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自学指导法探究教学法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明初的郑和下西洋,使中国扬威海外。
可谁曾想到时隔200多年,中国的国门却紧紧地关了起来,是什么原因促使当时的统治者采取如此下策,“闭关锁国”政策又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这是本节课所要探讨的问题。
过程:一、探究“闭关锁国”的大致过程组织学生自学第一部分,对明朝“海禁”的情况和清朝从“海禁”到闭关的过程进行整理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