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军事训练伤病
- 格式:ppt
- 大小:6.18 MB
- 文档页数:78
第四讲军事训练伤病防治一、军事训练伤病简介(一)军事训练伤的概念军队(包括现役和预备役)、武警、民兵及其它接受军事训练的人员因训练导致肌肉骨骼系统的急、慢性损伤,称为军事训练伤。
(二)军事训练伤分类按损伤部位分:(1)骨与关节损伤。
(2)软组织损伤。
(3)下腰部损伤:如急性腰扭伤、慢性腰肌劳损、肌筋膜炎、腰椎问盘脱出症等。
(4)其它:肌腱炎、腱鞘炎、肌纤维织炎、滑囊及滑膜炎等损伤性炎症。
按损伤病程分:(1)急性损伤:短时间内遭受暴力所致的损伤.(2)慢性损伤:多由急性损伤处理不当转变而来。
按损伤程度分:(1)轻度损伤:有较轻功能障碍,需暂时减少患部活动.(2)中度损伤:有明显功能障碍,需停止患部练习。
(3)重度损伤:完全不能参训需住院治疗(三)军事训练伤发生原因(1)心理素质因素: 心理问题一直是困扰战士并导致训练伤发生的重要因素,特别是新兵集训期.由于新兵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生活环境变化大,思乡情绪较重,缺乏训练基础,部分人员容易产生畏惧、紧张、焦虑、厌烦等不良情绪,在训练时精力难于集中,动作僵硬变形,身体协调性和准确性都会降低,导致训练中受伤。
(2) 身体素质和解剖结构因素:身体素质是进行体能训练和军事技术操作的保证.入伍前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士兵,其训练伤的发生率低,身体耐力相对较强。
一些骨关节的结构因素也是造成训练伤的原因,如先天髋过度外旋、足过度旋前等。
身高与身体质量的比值越大,损伤的机会越多.一般认为,身材矮小的人易发生训练伤;肥胖也被公认为是训练损伤的危险因素,其显著增加下肢在运动中的负荷,增加损伤机会。
此外,吸烟、食物摄入限制都是危险因素。
女性肌肉含量比男性少,支持性也小,受伤率高于男性,而且女性内分泌因素也可能影响应力性骨折的发生。
(3)训练科目的影响:训练伤的发生与训练科目的强度、频率、难度有直接关系,训练科目强度、频率、难度越高,训练伤的发生率越高。
训练科目太集中及安排不合理超过机体生理阈值为训练伤的致伤因素。
高原常见军事训练伤高原常见军事训练的防治原则军事训练是部队平时的中心任务,由于我们部队长期驻在平原,在突然进驻在高原地区,生活、训练等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实施训练过程中,一些官兵由于缺乏对高原地区的认识,防护意识不强,防护措施可能落实不倒位,组织训练方法不科学及心理素质欠佳等因素,容易导致训练伤的发生。
为了保障和提高部队的训练效果,有针对性地提出预防措施,降低训练伤发生率,提高部队战斗力。
我们医务人员要结合基层连队的训练情况,对常见军事训练伤的发病原因要进行分析,为他们有针对性的指导及提出防治措施。
一.军事训练伤的发生和影响因素1.训练科目:训练伤的发生与训练的强度、频率、难度有直接关系,强度、频率、难度越高,训练伤的发生率越高。
训练科目太集中及安排不合理超过机体生理阈值为训练伤的致伤因素。
不同的科目发生不同的训练伤:夜行军易致踝关节扭伤,投掷手榴弹训练易致肩关节扭伤和肱骨骨折,双杠倒立的跌伤易产生胸颈部的外伤,倒功训练易致颅脑损伤等。
2.训练环境训练场地是否符合要求; 场地过硬、过滑、不整洁等,都会增加下肢承受应力,地面过硬也是造成颈椎损伤最常见原因。
场地凹凸不平,易致扭伤或跌倒损伤,而过于柔软的场地虽能减少冲击力,却易致膝踝关节扭伤。
训练器材是否完好无损,如单双杠、独木桥等的牢固性与稳定性,受训人员着装、鞋的保护作用是否起效等。
3.训练的准备活动是否充分:准备活动可提高肌肉组织的神经兴奋性,加强肌肉韧带的伸展与柔韧性,并促进思维活动,有利于身体处于良好状态,以提高训练成绩并预防训练伤发生。
心理是否平衡心理因素是训练伤发生的重要因素,心理上的不适应会引发整生理和精神状态的失调,尤其是新兵缺乏训练基础,部分受训人员有畏惧、焦虑的情绪,影响其身心的放松,肌肉韧带关节僵硬,动作不协调,易导致训练伤的发生。
二.军事训练伤的分类;军事训练伤是由于军事训练直接导致参训人员组织器官功能障碍。
1.软组织损伤; 主要包括擦伤、挫伤、撕裂撕脱伤、急性腰扭伤、慢性腰肌劳损、腰椎间盘脱出、腱炎及腱鞘炎、肌筋膜炎、滑膜炎。
常见军事训练伤的康复流程下面列举部队军事体能训练中几种常见的训练伤,配合基层卫生单位基本康复功能设置,在描述伤病特点后,分别从缓解疼痛、损伤防护和功能训练三方面阐述具体康复流程。
其中踝关节损伤和应力性骨折(胫骨)的康复流程已经介绍过,不做赘述。
一、膝关节损伤疾病特点:膝关节是人体关节面最大、滑膜组织最多、杠杆作用最强、负重较大且容易损伤的关节,是军事训练伤的好发部位。
短跑类训练中,由于膝关节反复屈曲扭转、急停变向等动作,对于半月板、韧带、髌股关节面等关节周围结构破坏较为明显。
常见的损伤有:创伤性滑膜炎、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内外侧副韧带损伤、半月板损伤和髌股关节炎等。
膝关节急性损伤后表现为迅即出现损伤部位的疼痛和肿胀,严重者膝关节因为疼痛肿胀而不能活动。
慢性损伤较为常见,表现为膝关节不同部位疼痛,有时伴有肿胀、关节绞锁、弹响和打软腿。
大部分膝关节慢性损伤合并有股四头肌萎缩。
康复流程:(一)缓解疼痛:膝关节急性损伤后也应遵循RICE原则。
慢性膝关节损伤通常选用中低频、微波、超声波等进行治疗,中医针灸、按摩也通常有效。
(二)损伤防护:损伤较轻时应用运动胶布对伤侧膝关节周围进行缠绕固定,或佩戴膝关节护具予以保护,3周后如症状轻微(或慢性膝关节损伤),可继续以肌内效贴或轻型运动护具在运动训练时加以保护;损伤严重时可应用支具、石膏做完全固定制动。
(三)功能训练:主要以加强膝关节周围肌力训练为主,如伸膝抗阻、静蹲等锻炼等,同时加强膝关节周围结构柔韧性练习。
在此基础上,通过特定训练强化受伤下肢本体觉,如闭目单腿蹲、上下台阶等练习。
(1)大腿前侧肌群、大腿后侧肌群、大腿外侧肌群牵拉、大腿内侧肌群牵拉,见图6-15~17。
(2)大腿前侧、后侧、内外侧结构筋膜放松术,见图6-18~21。
(3)大腿前侧肌群、大腿后侧肌群力量(抗阻力)训练,见图6-22、23。
(4)下肢本体觉训练(同踝关节损伤)。
二、跟腱炎疾病特点:跟腱是人体最长、最强大的肌腱,起于小腿中部,由上向下逐渐增厚变窄,在踝的后部最窄,但较厚,止于跟骨结节后面的下半。
军事训练伤预防报告军事训练是提升军队战斗力的重要途径,但在训练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导致军事训练伤的发生。
这些伤害不仅会影响军人的身体健康,还可能影响训练效果和部队战斗力。
因此,预防军事训练伤至关重要。
一、军事训练伤的常见类型及原因(一)软组织损伤软组织损伤是军事训练中较为常见的一类伤害,包括肌肉拉伤、韧带扭伤等。
其主要原因通常是训练前热身不充分,身体肌肉和韧带没有达到足够的灵活性和伸展性;训练强度过大或训练动作不规范,超过了身体的承受能力。
(二)骨与关节损伤骨折、关节脱位、滑膜炎等骨与关节损伤也时有发生。
高强度的负重训练、剧烈的跑跳动作以及意外摔倒等是导致此类损伤的常见因素。
此外,长期的重复性训练可能导致关节磨损和慢性损伤。
(三)疲劳性损伤长时间、高强度的训练容易引发疲劳性损伤,如应力性骨折、足底筋膜炎等。
身体在疲劳状态下,肌肉和骨骼的承受能力下降,无法有效缓冲和分散训练带来的压力。
(四)其他类型除了上述常见类型,还有一些特殊环境下的训练可能导致的伤害,如高温环境下的中暑、寒冷环境下的冻伤等。
二、军事训练伤的预防措施(一)科学制定训练计划根据军人的身体素质、训练目标和训练条件,合理安排训练内容和强度。
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增加训练难度和负荷,避免突然进行高强度、高难度的训练。
(二)充分做好训练前准备训练前的热身活动必不可少,通过慢跑、拉伸等方式,提高身体温度,增加关节灵活性,使身体各部位为即将进行的训练做好准备。
同时,检查训练场地和器材,确保安全无隐患。
(三)规范训练动作由专业的教练或经验丰富的军人指导训练动作,确保每个动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正确的动作可以有效减少不必要的力量消耗和受伤风险。
(四)加强体能训练提高军人的基础体能水平,包括力量、耐力、柔韧性等。
良好的体能是承受训练负荷和预防受伤的基础。
(五)合理安排休息与恢复保证军人有足够的休息时间,让身体得到充分的恢复。
同时,提供合理的饮食和营养补充,促进身体的修复和机能提升。
常见体能训练伤病和处置(1)肩袖软组织拉伤。
(俗称大臂拉伤)多见于进行攀爬或单杠练习时,由于准备活动不充分,动作过猛、过快或动作不协调所致。
(2)肘关节内侧软组织损伤。
(位于大臂与小臂的结合部位)多见了前臂抗阻训练,如搬沙袋时上肩用力过猛。
处置方法:冷敷15~20分钟,48小时后可进行热敷,切忌进行牵拉、扭转、按摩等手法,受伤IO天内不要重复致伤动作,减少受伤部位的活动,防止伤情加重。
(3)急性腰肌扭伤。
急性腰扭伤是因腰部肌肉、筋膜、韧带、椎间小关节等受过度牵拉而发生操作。
引起急性腰扭伤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如搬运重物时腰部动作不正确或训练中体位变换动作不协调,腰部的肌肉、韧带、筋膜等受到扯、扭转或肌肉骤然收缩,导致突然受伤。
处置方法:平卧休息,冰袋冷敷痛疼部位,24小时后毛巾热敷痛疼部位。
扭伤轻者,可进行腰部放松按摩,使反射性紧张收缩的肌肉松弛下来。
卧床休息时必须睡硬板床,但要在腰部垫些软物件,如枕头、毯子等,使腰部感觉舒适。
腰痛缓解后要作腰背肌肉练习,以防变成慢性腰痛或腰部劳损。
(4)疲劳性骨膜炎。
(俗称新兵腿)这是新兵入伍体能训练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种损伤。
在训练中,多因训练时强度安排过于集中下肢、跑跳落地缓冲不够,如在一段时间内过多采用跨步跑、后蹬跑、高抬腿跑或蛙跳等练习,加上跑跳的动作不正确,落地时不会缓冲,使屈肌过度疲劳;或场地过硬,使小腿受到较大的反作用力,会使胫骨、腓骨或跖骨发生疲劳性骨膜炎。
发生骨膜谈后局部疼痛,大运动量训练后加剧。
重者行走或不动时均痛,肿胀、压痛、后蹬或支撑痛,局部灼热。
处置方法:轻伤用弹性绷带包扎局部,训练中调整训练内容,减少下肢强度负荷,可继续训练,最好换上肢训练,经2〜3周后症状可自行消除;重者除减少局部负荷(如跳跃、支撑等)外,还要外敷新伤药或用温水浸浴,配合按摩。
等证券缓解后,逐步增加局部负荷,但仍应避免作单一的长时间的跳跃或支撑动作。
(5)运动性血尿。
单纯由于剧烈运动引起肉眼或显微镜下可见到尿中有血或血细胞称为运动性血尿。
军事训练伤一、头皮血肿病因与诊断:头皮血肿多由于钝器所致,按血肿位于头皮的具体层次可分为:1.皮下血肿:一般体积较小,质地较硬,压痛明显,有时血肿周围组织肿胀隆起,中央反而凹陷,易误认为凹陷性骨折。
2.帽状腱膜下血肿:因为该层次较松软,血肿容易蔓延至整个头部,按压有波动感,疼痛较轻。
3.骨膜下血肿:位于受伤之颅骨范围内,以骨缝为界,质地硬,压痛明显。
治疗:1.对症处理,皮下血肿和骨膜下血肿任其自然吸收,可给予局部适当加压包扎。
2.帽状腱膜下血肿由于波动范围较大,吸收相对缓慢,应给予穿刺抽吸,然后加压包扎。
3.给予抗生素防止感染。
二、脑震荡病因与诊断:脑震荡主要是头部受到钝器所致,表现为一过性的意识障碍,常为数秒或数分钟,一般不超过半小时,清醒后大多不能回忆受伤当时乃至受伤前一段内的情况,称之为逆行性健忘。
较严重者在意识障碍期间可有皮肤苍白、出冷汗,血压下降、呼吸缓慢,生理反射迟钝或者消失等表现,但随着意识的恢复很快趋于正常。
此后可出现头痛、头昏、恶心、呕吐等症状,短期内可自行好转。
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
治疗:1.给予适当休息,做好心理上的调整,不要把脑震荡当成一种严重的思想重担。
2.口服神经营养药,主要有维生素B1、B6、以及腺酐辅酶维生素B12等药物。
3.适当参加文体活动。
三、训练中常见骨折(一)锁骨骨折病因与诊断:多见于训练时突然摔倒,上肢外展位跌倒,肩部着地,地面作用力传导到肩部,导致锁骨骨折,亦可因为外力直接作用于锁骨部位导致骨折。
主要临床表现:1.锁骨部队出现肿胀、瘀斑、压痛。
2.患者上肢活动受限,过度活动时,锁骨部位出现疼痛。
治疗:1.上肢立即制动(前臂悬吊于胸前),避免骨折端移位损伤其下的动脉。
2.可用“8”字绷带固定。
3.严重者送上级医院。
(二)、投弹骨折病因与诊断:当前臂用力旋转而上处于相对固定状态时,容易造成肱骨干部位的突然旋转而发生骨折,骨折多发生在肱骨中、下段,多为螺旋型。
消防最常见训练伤及其防护由于消防部队任务特点,战士训练以体能和消防业务技能为主,官兵们每天都与训练塔、拉梯、挂钩梯及水带等消防器材打交道,易引发各种损伤。
一、消防部队最常见的训练伤及其防护训练性“膝关节痛”:即训练所致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
通过对九个支队所属的十三个消防基层中队的调查,发生率占训练所致骨关节损伤的47.9%,其中70%以上是新兵。
膝关节是人体关节面最大、杠杆作用最强、负重较大且容易损伤的关节。
在关节囊内面衬以滑膜组织,分泌滑液润滑关节,具有保护关节面、增强关节活动度的作用。
新入伍的战士在进行队列或消防业务训练时,如果基本要领掌握不熟练,动作不协调,加之对训练场地的适应性差,特别是长时间进行单一动作重复训练,极易导致过劳损伤,使关节骨滑膜遭到损害,形成非感染性的创伤性滑膜炎,表现为滑膜组织水肿,渗出液增多以及大量黏液素产生对神经末梢的刺激等,均可引起关节疼痛,使之活动受限。
轻者仅为训练后关节轻微肿胀、酸痛不适,多数经过休息可不治自愈或缓解;重者关节肿胀明显,关节内积液,严重者穿刺抽出液可呈血性。
预防上应强调科学合理安排训练计划,克服长时间单一动作的反复训练,熟练掌握动作要领,按照动作要领操练。
下腰部损伤:包括急性腰损伤、慢性腰肌劳损、肌筋膜炎、腰椎间盘脱出症等。
在操拉梯或挂钩梯时,如果不讲究科学的操作方法,盲目追求速度,使腰部受力大而频繁,致使腰部肌肉和肌腱撕裂、出血和渗出,断裂组织修复和出血、渗出被吸收后,可遗留瘢痕和组织粘连。
反复的操练,使得损伤的肌肉、筋膜、韧带修复不良,产生较多瘢痕和粘连,这些组织易牵拉、压迫内在神经纤维产生腰痛。
主要症状为腰或腰骶部疼痛,反复发作,疼痛可随气候变化或劳累程度而变化,时轻时重,缠绵不愈。
腰部可有广泛压痛,脊椎活动多无异常。
急性发作时,各种症状均明显加重,并可有肌肉痉挛,脊椎侧弯和功能活动受限。
疼痛的性质多为钝痛,可局限于一个部位,也可散布整个背部。
常见军事训练伤防治浅析军事训练作为和平时期军队工作的中心任务,越来越受到部队各级的高度重视。
随着军事训练标准要求不断提高,在提高部队战斗力的同时,训练伤也已成为部队常见病多发病,训练中造成人员受伤甚至残废,不仅影响官兵健康,而且直接影响部队训练、战备、值勤等任务的完成,这也就对职业性损伤及训练性损伤的防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训练伤基本情况军事训练伤是指由军事训练直接或间接导致人员的组织器官功能障碍或病理改变,一般治愈周期较长,如大腿(股骨)骨折平均治疗时间为1年,至完全康复参加全训需18个月;上肢长骨骨折平均治疗时间为6个月,至完全康复参加全训需9个月。
即使轻微软组织损伤、肌腱拉伤,平均治疗时间也得1个月,至参加全训需1.5个月。
大多数战士在部队服役时间只有2年,一旦发生训练伤不仅给战士成长进步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也给国家和军队带来沉重负担。
美国陆军研究表明,陆军每年因训练死亡300人,损伤致残0.9万人,每年损伤住院2万人次(每千名士兵中每年有25人住院,共4.5万人日),门诊40万人次,缺勤100~200万人日,是所有传染病的5~6倍。
训练伤发生率各国报告不等,且差距较大。
外军(美陆军)报告为3.9%-51%,我军报告为7.9% -43.4%。
从历年新训工作情况来看,新兵基础训练期内第4-6、9-10周出现两个发生高峰。
主要因为该时间段体能训练全面进入高峰期,训练伤也随之增加,其后逐渐呈下降趋势,9-10 周时新兵机体进入疲劳期,训练伤出现次高峰。
在各类训练伤发生中,肌肉肌腱等软组织损伤占第1位,达到22.7%。
致伤课目中,以400米障碍及5公里越野训练致伤率最高,占伤员总数的39%左右。
二、常见致伤原因从笔者所在单位近年来伤病来看,主要有五种原因一是训练安排不科学。
训练组织者方法单一、示范动作不标准,准备活动不充分或没有针对性;有的施训者为了提高训练成绩,擅自延长训练时间、增加训练强度,甚至让部分带伤同志继续训练,都可能引起训练伤,这类情况占比约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