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832.17 KB
- 文档页数:2
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16例分析李书奎;李建博;裴宝岩;何威【期刊名称】《中国骨伤》【年(卷),期】2000(013)010【摘要】@@ 自1983年以来共收治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21例,现将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完整的16例分析讨论如下。
rn1 临床资料rn1.1 一般资料本组16例中男12例,女4例;年龄24~55岁。
L4,58例,L5S17例,L3,41例。
病程5天~6年。
rn1.2 影像学检查腰椎X线正侧位片,显示病变间隙狭窄9例,侧弯畸形7例。
椎管造影10例,于椎间隙水平或附近有充盈缺损或梗阻,不全梗阻2例,完全梗阻8例;毛刷状梗阻3例,杯口状3例,笔尖状2例。
CT 检查11例,显示椎管内有大块间盘密度组织,不规则呈填塞状,除在间隙水平可显示外,在椎间孔和椎弓根平面也可显示。
位于硬膜前侧8例,侧前方2侧,侧方1例。
【总页数】1页(P632)【作者】李书奎;李建博;裴宝岩;何威【作者单位】沧州市中心医院,河北沧州061001;沧州市中心医院,河北沧州061001;峰峰矿务局第一医院,河北邯郸;沧州市中心医院,河北沧州061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相关文献】1.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28例分析 [J], 王云清;刘瑞芳2.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34例分析 [J], 吴养;陈日景;吴春辉;李涛3.破裂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与显微手术治疗(附12例分析) [J], 宗少晖;肖增明;熊春翔;赵玉玺4.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32例分析 [J], 吴术红;张亦南;龙树明;刘毅5.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16例分析 [J], 季祝永;夏武庆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腰椎间盘突出症,为近年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骨科疾病。
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因椎体挤压髓核,导致纤维盘溢出,损伤了纤维环并对两侧侧隐窝神经和椎管神经产生压迫,造成神经根水肿,发生腰腿痛、慢性腰痛等症状[1]。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需长时间承受疼痛,因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时需遵循及早确诊、及时治疗的原则[2]。
为此,本文从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两种方式,叙述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1手术治疗1.1传统手术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时,传统术式包含前路腰椎间盘摘除术、后路腰椎间盘摘除术。
此疾病的经典术式则为后路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国内外在实施后路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时多采用半椎板、全椎板切除、摘除突出髓核。
此术式拥有清晰的视野,直接把所需切除的椎间盘髓核暴露在外,并对神经根有理想的减压作用。
有关前路腰椎间盘摘除术,最早问世于1950年,有90%的患者经此手术治疗后,症状消除。
此术式的主要优势在于可彻底切除椎间盘,可控制操作,且不会干扰到脊柱稳定性,并实施植骨融合。
1.2微创手术近年医疗技术逐步的提升,微创手术也在各种疾病治疗中得到了认可。
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上,主要微创术式包含射频靶点热凝治疗术、后路椎间盘镜技术、经皮椎间孔镜技术等。
1.2.1射频靶点热凝治疗术。
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主要优势体现在可切除坏死组织和病变组织,且此方式治疗疗效能达90%以上。
射频热凝靶点属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介入性手术,我国于2000年7月则批准用此方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主要经调控温度对病变椎间盘产生作用,用射频电极产生射频电场,让局部分子发生热效应,髓核出现部分凝固和变性改变,降低椎间盘组织压迫神经的力量。
此外,热效应能降低附近炎性反应。
再者此手术对靶点部位感觉神经纤维有毁损效果,进而缓解疼痛,直至疼痛消失。
国外有学者报告,椎间盘突出的大小和治疗疗效两者之间无直接性关联,但疗效受纤维环完整性的干扰。
另有学者曾通过分析9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发现CT引导射频能量成形术治疗此疾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更高,并对下肢疼痛的缓解作用更理想。
单、双通道内镜技术治疗脱出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比较脊柱是人体的重要构成部分,其在人体支撑、保护骨髓、运动等方面具有重要功能,而腰椎是脊柱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容易出现异常情况的部位之一。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腰椎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其症状表现多样化,患者疼痛、麻木甚至瘫痪等现象会大大影响其生活质量。
因此,针对脱出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成为当前脊柱外科领域的研究热点。
现代脊柱治疗中,内镜技术已经逐渐成为医生们的热门选择。
相较于开放手术,内镜技术干预腰椎间盘突出症时,无需开刀,创伤小、准确度高,同时可最大程度地保持周围软组织和骨组织的完整,更加人性化,可使术后恢复期向前倾进,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脱出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而内镜手术又可分为单通道和双通道两种技术操作方式,本文旨在对这两种技术治疗脱出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研究,分析其疗效比较。
一、单通道内镜技术单通道内镜技术是指通过一根径向镜管(单通道内窥镜)到达病变位置,操作不超过一根工具。
它常用于单间盘病变,其操作过程已经经过了多次调整,越来越成熟。
单通道内镜下,医生将镜管置于患者最疼痛的部位,借助内窥镜的目视优势,在疼痛患处上完成小切口并逐渐扩大口径。
然后医生通过扩口向内窥视直达部分背侧椎管,通过疏通背侧椎管入口处,找到突出部分,缩小或取出游离到的间盘突出物。
在操作过程中,医生需十分注重手术技巧,以避免损伤神经和损伤脊柱结构。
单通道内镜技术具有许多优势。
首先,它可以减少切口大小,降低术后感染和并发症;其次,它可以使手术效果更加准确和精细,对患者的神经和其他组织的损伤更少,术后血肿和疼痛也可以显著减少;再次,该技术可以短时间内消除疼痛和症状,手术后可以快速恢复。
目前研究表明单通道内镜技术治疗脱出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成功率高达94%-98%,治愈率在85%以上,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在医学中被认为是最为先进和安全可靠的方法之一。
二、双通道内镜技术双通道内镜技术是指通过两个径向镜管进行手术操作,以此可以获得更好的视野和空间,精确地进行手术操作,该技术相较于单通道内镜,已经在患处机械因素不清,多发性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等方面得到了较广的应用,并被临床广泛采用。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20年9月第25卷第9期Chin J Clin Neurosurg,September 2020,Vol.25,No.9【摘要】目的探讨可视化环锯辅助下椎间孔镜技术(VPTED )治疗脱出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LDH )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4月VPTED 治疗的37例脱出游离型LDH 的临床资料。
手术前后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 )评分、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 )及日本骨科协会(JOA )评分评估手术疗效,末次随访改良MacNab 标准评定疗效。
结果1例因高髂嵴及腰5横突肥大,置管困难,最终选择实施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手术;其余36例均顺利完成手术。
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为(18.25±6.44)个月;1例术后8个月出现同节段复发,予以内固定融合手术治疗;37例术后VAS 评分、ODI 及JOA 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 <0.05)。
末次随访改良MacNab 标准评价临床疗效:优26例,良8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91.89(34/37)。
结论VPTED 治疗脱出游离型LDH 疗效确切,手术并发症少,操作简便、安全。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视化环锯辅助下椎间孔镜技术;疗效【文章编号】1009-153X (2020)09-0597-03【文献标志码】A【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R 681.5+7Visual circular saw-assisted 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 for patients with prolapsed free lumbar discherniationLI Tao,ZHANG Tong-hui,XIE Wei,LI Ying,WU Cong-jun,LIU Liu,TANG Jin,LI Xu-gui.Department of Minimally Invasive Spinal Surgery,Hubei 672Orthopaedics Hospital of Integrated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Wuhan 430079,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visual circular saw-assisted 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 (VPTED)on the patients with prolapsed free lumbar disc herniation (LDH).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37patients with prolapsed free LDH underwent VPTED from June 2017to April 2019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Visual analog scale (VAS)score,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and Japan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score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before and after surgery.The modified MacNab standard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at the last follow-up.Results One patient was difficult to insert the tube due to hypertrophy of the high iliac crest and lumbar 5transverse process,and finally chosen to perform interlaminar foraminalsurgery,and the other 36patients successfully completed the operation.The postoperative follow-up ranged from 12to 24months,with an average of (18.25±6.44)months;1patient had recurrence at the same level 8months after the operation and was treated with internal fixation and fusion surgery.The postoperative VAS score,ODI and JOA score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compared with thosepreoperatively (P <0.05).The modified MacNab criteria evaluated the clinical efficacy at the last follow-up:26patients were excellent,8good,2fair,and 1poor;the excellent and good rate was 91.89(34/37).Conclusion VPTED is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prolapsed free LDH,with few surgical complications,and simple and safe procedure.【Key words 】Lumbar disc herniation;Visual circular saw-assisted 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Efficacy●论著●可视化环锯辅助下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脱出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李涛张同会谢维李莹吴从俊刘鏐唐谨李绪贵经皮椎间孔镜技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endoscopic discectomy ,PTED )具有损伤小、切口小、恢复更快等优势[1,2],在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 ,LDH )治疗中被广泛开展。
腰椎间盘脱出髓核游离的MRI表现目的:探讨MRI对腰椎间盘脱出髓核游离的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7月-2015年10月经手术证实的20例腰椎间盘脱出髓核游离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
结果:20例患者中,髓核向上移位10例,向下移位6例,居中4例,均为单发病灶,其形态呈圆形、卵圆形、扁平及带状不规则形。
游离髓核与同节段供体椎间盘髓核在各序列均类似。
MRI诊断与手术病理结果符合率高于C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MRI诊断腰椎间盘脱出及髓核游离准确率高,值得临床应用。
腰背疼痛常继发于椎间盘退变性疾病,常见于青壮年,40岁左右为发病高峰。
CT是诊断椎间盘突出的传统手段,尽管螺旋CT出色的多层面重建能力可后处理成矢状位等方位协助观察,但CT软组织分辨率低,有时突出或脱出游离的髓核密度与硬脊膜囊内密度相近而难以区分。
MRI无辐射、多平面成像能力、优秀的椎管内外软组织对比度和对椎间盘的变化精确定位,成为检测椎间盘脱出游离的理想的成像方式[1-2]。
本文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2015年10月于本院行MRI检查并经手术证实为腰椎间盘脱出症髓核游离的20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旨在探讨MRI在本症诊治中的价值,现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2015年10月本院收治的行MRI检查并经手术证实为腰椎间盘脱出症髓核游离的20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其中男12例,女8例。
年龄21~47岁,平均(33.0±2.5)岁。
入院时主要症状及体征:均有腰背部疼痛及下肢放射痛。
直腿抬高试验、叩击痛及腱反射多阳性。
下肢不同程度萎缩及足下垂4例,大小便失禁3例。
术前均有螺旋CT诊断资料。
1.2 方法CT检查使用飞利浦16及64排螺旋CT,对病变腰椎体行轴位层厚2.5 mm重建,同时采用软组织窗(50~300 HU)及骨窗(500~1000 HU)观察,12例行矢状位重建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