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判性思维—基层护理管理新理念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3
评判性思维与临床护理决策首先,评判性思维能够帮助护士分析和评估各种临床数据。
在临床护理过程中,护士需要收集和记录大量的患者信息,并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估。
通过评判性思维,护士可以有效地解读这些数据,并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和护理需求,从而做出相应的决策。
其次,评判性思维使护士能够识别和解决护理问题。
在临床护理中,护士经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护理问题,例如患者疼痛管理、跌倒风险评估、药物治疗方案等。
通过评判性思维,护士能够全面地分析和评估每个问题,并找到最适合的解决方案。
评判性思维能够帮助护士辨别各种护理问题的优先级,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做出决策。
此外,评判性思维有助于护士对护理行为进行反思和改进。
临床护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护士需要不断反思和评估自己的护理行为,以确保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通过评判性思维,护士能够主动地评估自己的护理实践,并寻找改进的空间。
护士可以通过回顾自己的决策和行动,找出不足之处,并制定改进计划。
另外,评判性思维有助于护士进行团队合作和沟通。
在临床护理中,护士需要与医生、其他护士和多学科团队成员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作。
通过评判性思维,护士能够提供明确、准确和有力的观点,并与团队成员共同制定护理计划和决策。
评判性思维能够帮助护士发现问题,并与团队成员进行合作解决,共同提供最佳的护理服务。
总之,评判性思维在临床护理决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评判性思维,护士能够分析和评估各种临床数据,识别和解决护理问题,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护理实践,以及进行团队合作和沟通。
评判性思维的运用能够提高护士的决策能力和护理质量,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护理服务。
因此,在临床护理中,护士应注重培养和发展自己的评判性思维能力。
基层医院护士评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初步探讨目的:探讨基层医院护士评判性思维能力培养方法。
方法:随机抽取深圳市某综合性二级甲等内科护士40名作为干预组,另抽取外科护士40名作为对照组。
干预组给予评判性思维相关内容培训,然后采用PBL护理查房模式及反思日记法进行评判性思维训练,对照组按照传统模式进行同频率的护理查房,训练8个月后采用评判性思维能力测量表(CTDI-CV)对两组护士评判性思维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干预组护士评判性思维总分及各特质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经系统化培训,基层医院临床护士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得以有效提高。
评判性思维亦为批判性思维,是指关于护理决策、有目的、有意义、自我调控的判断过程和反思过程,护理工作上主要体现在护士善于发现问题及作出临床决策[1]。
国外护理教育学专家认为,解决问题和反思性思维是评判性思维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临床工作中评判性思维是临床决策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基础,是护理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评判性思维能力并不会在临床常规工作中自然增强,需要通过教育和实践培训促进该能力的提升[2]。
基于此,课题组利用PBL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护理查房模式和反思日记训练法,以深圳市某二级甲等医院综合内科的护士为试点,进行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取得了一定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深圳市某二级甲等医院综合病区内、外科护士共80名为研究对象,其中内科40名为干预组,外科40名为对照组。
研究对象均为女性,年龄21~42岁;第一学历:全日制本科10名,大专32名,中专38名;职称:主管护师12名,护师40名,护士20名,助理护士8名;护士层级:N0级(轮科培训护士)13名,N1级(初级责任护士)37名,N2级19(责任护士)名,N3级(高级责任护士)11名。
两组的年龄、职称、学历及护士层级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评判性思维—基层护理管理新理念
伴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医院护理工作的扩展,专业的护理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对护理人员进行评判性思维的培养。
评判性的思维是人类许多思维方式中的其中之一,此概念来源于哲学,20世纪90年代末,评判性思维开始受到医院护理部门的重视,但是,我国对评判性思维的研究还处在刚起步的阶段。
评判性思维是指个体在复杂情景中,能灵活地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选择,在反思的基础上加以分析、推理,作出合理的判断,在面临各种复杂问题及各种选择的时候,能够正确进行取舍。
从护理的角度来看,评判性思维是对临床复杂护理问题所进行的有目的、有意义的自我调控性的判断、反思、推理及决策过程。
护理管理是护理质量的保证,其管理效率和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医疗水平和患者安危。
在医院的组织系统中,护士长是最基层的管理者,是护理决策的执行者。
护理管理者的重要职责之一是进行各种决策,正确的决策是有效管理的重要保障。
护理评判性思维应用于护理管理中,使护理管理者在决策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对传统的管理思想、方法进行质疑,对各种复杂现象、事物与人群进行有效分析、判断,作出恰当决策。
在现代护理观的指导下,护士长应该学会应用评判性思维,不断提高护理管理能力。
1 不断反思、听取意见、改变观念
护理服务的多元化要求护理管理者不断学习现代管理知识,由护理管理型或“猫”与“老鼠”型、上下级型向多元服务型转变。
护士长应用评判性思维对执行不利或效果不佳的护理决策进行分析、整改,首先重新审视这个决策是否合理、是否符合临床护理实际情况、是否符合现有人力资源等,与所有参与护士进行探讨,收集有利和不利因素,重新修订具有充分理由和依据的决策,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并对护士们的合理建议予以肯定和表扬。
对上级的指示可根据临床实际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以方便临床护士执行。
2 实施人性化管理主动学习现代护理管理理论,与时俱进
改变过去的“管家婆”、“一言堂”等做法,实施人性化管理,做到权利下放,提倡自我管理,让护士参与建立制度和规定,根据护士的个体特点设置岗位,明确工作任务和目标。
由于护士的特殊性(结婚、生育、外调、转行等),加上护理队伍本身人员配置不足,如何在有限的人力资源下,做好护理工作,在安排班次和调整工作量中,实行新老搭配、弹性排班制,并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得到大家的认可。
如对加班加点参与抢救患者或对病区建设提出合理建议被采纳者,给予奖励;根据护士特长,将急救设备、药品管理、表格书写、技术操作等项目分派给不同护士管理,人有所长,护士长要善于发现每个护士的特长、优点,如有的护士责任心特强、有的护士病历书写规范、有的护士技能操作过硬等等,根
据不同的特点分派不同的管理任务,这样既给她重任、鼓励、同时也给她一定的压力,她一定会乐于接受认真把工作做好,并自愿接受护士长检查和考评,与奖惩兑现。
让每个护士都参与到科室管理中来,取得较好的效果。
3 善于批评自我批评
护士长不是完人,有错就改,才能不断完善,无论什么事,会运用评判性思维去解决。
当出现问题时,先反思自己,管理上是否有缺陷,勇于承担责任,不要一味地责怪护士或他人,以理服人,对于好人好事及时表扬,对于不良倾向及时批评指正。
4 关爱护士
主动发现护士的喜、怒、哀、乐,爱护、理解她们,帮助她们消除不良情绪,做工作中的管理者、工作以外的良师益友。
当护士生病或家里有困难时,及时给予帮助。
可通过每月聚餐的形式,让大家放松心情,畅谈理想,发泄劳累和烦恼,缓解工作压力,同时了解大家的思想动态,进行劝慰和指导,并及时纠正自己的管理不足。
通过不断反馈与纠正,使管理更具人性化,被管理者更易于接受,关系更融洽,从而保证各项护理工作较好地完成。
除了护士护士长应该培养评判性思维,提高护理的能力外,在日常的护理中,还应该将护理的质量在评判性思维的基础上进行相关的提高:①护理业务查房:在医院护理人员中,许多都不具有评判性思维的能力,不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对护理过程中的资料进行收集,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死板的运用所学的知识,这导致不确切评价的出现。
针对这种现象,护士长应该对护理人员的评判性思维进行经常的培训,在查房总结中,纠正机械护理、僵化护理的缺点,主动引导护士对问题的分析及解决能力。
②业务能力、新技术、新业务:在临床的护理过程中,护士长应该运用评判性的思维及时发现护理中的隐患,对危重的患者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對疑难的护理问题及时解决,避免护患纠纷的发生,对下属的护理人员,应指导其积极的学习新技术及新业务,经常开展护理方面的研究,不断将护理的服务进行拓展。
③提供典型的病例:对问题进行讨论,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以小组的方式进行查房,带教老师进行提问,护士负责对相应的问题进行回答,在一问一答的过程中,对护理过程中问题进行讨论,从而对护理人员进行引导及帮助;同时,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创造自由、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引导护理学员积极的参加到教学中来,激发护理学员对新知识的研究以及对问题解决的热情和乐趣。
④目标管理、量化考核:由护士长带头,带领护理人员对目标管理考核的内容进行学习[1],定期的最护理人员进行工作的检查,每个月召开一次病区质控小组的讨论会,运用评判性的思维对问题的原因进行不断的分析[2],对薄弱的环节进行质疑,从而确定改进的方式,对存在的隐患提出预防的措施,公示结果,避免类似事情的再次发生,使护士不断改进工作,在考核中获得好的成绩。
运用评判性思维实施护理管理,护士长树立新型的护理管理理念,注重培养和提高各级护士的临床推理[3]、判断和观察能力,提高护理质量控制,从而使目标管理和量化考核收到满意效果。
因此,护士长必须首先成为评判性思维的自觉践行者,发挥其在科室护理团队中的核心领导作用,从而促进整个护理队伍整
体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P R,Schultz,K L,Miller.Nursing administration research,Part One:Pluralities of persons.[J].Annual review of nursing research,1990:8.
[2]Maria R,Shirey,Mary L,Fisher.Leadership agenda for change toward healthy work environments in acute and critical care.[J].Critical care nurse,2008,28:5.
[3]Ellen T,Kurtzman,Bonnie M,Jennings.Capturing the imagination of nurse executives in tracking the quality of nursing care.[J].Nursing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190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