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议事规则
- 格式:pdf
- 大小:182.74 KB
- 文档页数:13
罗伯特议事规则六步法引言:在组织中进行有效的会议和讨论是非常重要的,而罗伯特议事规则六步法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会议议事程序。
这一程序的目标是确保会议的公正性和高效性,使参与者能够充分发表意见并做出决策。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罗伯特议事规则六步法的具体内容。
第一步:提出动议在会议开始时,任何与会人员都可以提出一个动议。
动议是指对特定问题或议题的建议或提案。
动议必须经过其他与会人员的支持才能进入讨论阶段。
在提出动议时,提出人应清晰地陈述其目的和内容,以便其他与会人员能够理解和评估。
第二步:辩论和讨论一旦动议被提出并得到支持,会议进入辩论和讨论阶段。
在这个阶段,与会人员可以提出观点、意见和建议,并对动议进行辩论。
辩论过程中,每个与会人员应尊重他人的观点,遵守秩序,避免个人攻击和争吵。
主持人有责任确保讨论的公正性和秩序。
第三步:投票表决在辩论和讨论阶段结束后,会议进行投票表决。
投票表决是对动议是否通过或被否决的决策过程。
会议的参与者可以通过手举、无记名投票或有记名投票等方式进行表决。
主持人有责任确保投票过程的公正性和准确性。
第四步:决策执行一旦动议通过投票表决被接受,会议进入决策执行阶段。
在这个阶段,与会人员需要根据通过的动议来采取行动或实施决策。
执行决策的具体步骤和时间表应被明确确定,并由相关责任人负责监督和落实。
第五步:评估和反馈在决策执行一段时间后,会议应对决策的效果和成果进行评估和反馈。
参与者可以分享他们的观察和意见,以便对决策进行调整或改进。
评估和反馈是一个循环过程,在此阶段会议可以决定是否需要重新提出动议或进行修正。
第六步:记录和总结会议结束后,应对会议的讨论、决策和行动进行记录和总结。
记录和总结应包括会议的主要议题、动议、辩论和讨论的要点、投票结果、决策执行计划和评估反馈等内容。
这些记录和总结有助于参与者回顾会议内容和决策结果,并为下一次会议提供参考。
结论:罗伯特议事规则六步法为会议的组织和决策提供了一套明确的程序和原则。
思享会第15期实⽤⼲货!图解《罗伯特议事规则》思享会
LAMIC
图解《罗伯特议事规则》
LAMIC
分享⼈
▷姜梦雅
办公室⼈事
罗伯特议事规则
(美国国会开会规则)
《罗伯特议事规则》出版于1876年,由作者亨利·马丁·罗伯特编写,作品内容⾮常详细,包罗万象,主要讲述针对会议主席、秘书和其他参会者的规则,以及针对不同意见的表达规则和动议最终表决的规则。
?
民主最⼤的教训,是要让强势⼀⽅懂得他们应该让弱势⼀⽅有机会充分、⾃由地表达⾃⼰的意见,⽽让弱势⼀⽅明⽩既然他们的意见不占多数,就应该体⾯的让步,把对⽅的观点作为全体的决定来承认,积极的参与实施,同时他们仍有权利通过规则来改变局势。
——罗伯特
前⾔
1
会议的基础
2
会议的最终⽬标
效益成本:不参加会议可为组织带来的效益;效益成本
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不能及时解决的突发业务相关问题。
Part1 简述会议
1
会议含义
2
会议种类
说明:灰⾊框会议种类为罗伯特议事规则所涉及会议。
说明
3
会议组成
Part2 会议流程
1
会前准备
2
会中辩决
会中基本要求:
会中基本要求:
1、⾃⼰不能动议同意⾃⼰的建议
2、每位成员在同⼀个阶段最多的发⾔时间:10分钟;发⾔次数:2次
3、主持⼈要严格遵守、把控相应的流程,严禁他⼈、⾃⼰发表超出流程之外的⾔论福利
超详细“罗伯特议事规则”流程图。
罗伯特议事规则简介一、程序正义的重要性会议要讨论,讨论难免有争执,所以要“循一定之规则”,这一定的规则就叫“议事规则”或“会议规范”。
最有名的议事规则是罗伯特规则,是由美国著名的议学家罗伯特撰写的一本书名“罗伯特规则”而来。
国父孙中山先生也撰写过一本叫做“民权初步”的小册子,收录在“建国方略”里。
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专门的有关议事规则的法律法规,比如台湾就有“会议规范”法规,各种会议都得照着规定议事。
“会议规范”总共有一百条,包括“会议的流程”、“主席的职权”、“纪录的形式”、“各种的动议”、“表决的方式”与“选举的方式和流程”等。
勿需讳言,遵守议事规则,是走向民主和法治的第一步。
一个组织或机构的民主性质,其根本的标志在于它的每一个成员都能自由的参与一个具体议题的全过程,而不仅仅是最后的投票。
明确而公允的规则在保障它健康、有效的运作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护每个成员的权利,并认真的对待每个成员的意见。
英语民族在搞政治方面的优越性就在于他们懂得开会,结论就具有充分的正当性,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程式正义即结果正义。
其实说到底,民主政治其实就是一种程式性的东西,就是一套议事决策的程式规范。
通常人们认为,在欧美民主史上,以法国革命为代表的大陆模式是一种激进革命的历史,他们满怀理想地追求自由、平等,追求社会公正等目标;而英美模式是保守的缓进改良的历史。
可是,如果考察两百多年来欧美各国的政治变迁,考察自由、平等、民主、社会公正等价值的实现程度和前后对比,就会发现,英美模式导致的变化程度,并不亚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也是天翻地覆的变迁。
之所以给人保守缓进的印象,无非是因为反复小,血流得少。
这正是英美模式成功的地方。
而这种成功,至少有一半得归功于人们对程式、对规则的尊重。
人们常常会纳闷,为什么我们中国人一到开会就头大了。
原本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开会,最后却往往会议还没开就打破头了,或者是开会引起的问题比开会前更多。
比如,过去民主运动中出现过一加一等于三的怪事。
罗伯特议事规则的12条基本原则(极简版)第1条、动议中心原则:动议是开会议事的基本单元。
“动议者,行动的提议也。
”会议讨论的内容应当是一系列明确的动议,它们必须是具体、明确、可操作的行动建议。
先动议后讨论,无动议不讨论。
第2条、主持中立原则:会议“主持人”的基本职责是遵照规则来裁判并执行程序,尽可能不发表自己的意见,也不能对别人的发言表示倾向。
第3条、机会均等原则:任何人发言前须示意主持人,得到其允许后方可发言。
先举手者优先,但尚未对当前动议发过言者,优先于已发过言者。
同时,主持人应尽量让意见相反的双方轮流得到发言机会,以保持平衡。
第4条、立场明确原则:发言人应首先表明对当前待决动议的立场是赞成还是反对,然后说明理由。
第5条、发言完整原则:不能打断别人的发言。
第6条、面对主持原则:发言要面对主持人,参会者之间不得直接辩论。
第7条、限时限次原则:每人每次发言的时间有限制(比如约定不得超过2分钟);每人对同一动议的发言次数也有限制(比如约定不得超过2次)。
第8条、一时一件原则:发言不得偏离当前待决的问题。
只有在一个动议处理完毕后,才能引入或讨论另外一个动议。
(主持人对跑题行为应予制止。
)第9条、遵守裁判原则:主持人应制止违反议事规则的行为,这类行为者应立即接受主持人的裁判。
第10条文明表达原则:不得进行人身攻击、不得质疑他人动机、习惯或偏好,辩论应就事论事,以当前待决问题为限。
第11条充分辩论原则:表决须在讨论充分展开之后方可进行。
第12条多数裁决原则:(在简单多数通过的情况下)动议的通过要求“赞成方”的票数严格多于“反对方”的票数(平局即没通过)。
弃权者不计入有效票。
罗伯特议事规则(亨利·罗伯特著)第一章一.1.协商会议:泛指采用“通用议事规则“来运作的会议组织。
特征:1)它是一个有人组成的集体;它有权通过自由讨论、以整个会议组织的名义、自主地决定一致的行动。
2)会议要在共同的场所进行,即所有人都拥有同样的条件和机会,实时地参与相互的口头交流。
3)会议集体的规模要在十人以上,而且人数越多,越要求议事程序正式严谨。
4)他的成员在会议中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意愿。
5)在任何决定中,每个成员都拥有相同权重的表决权;如果其意见获得通过,那么该成员为此决定承担直接的个人责任。
6)即使成员表达的意见与会议组织的决定不同,也不意味着该成员希望退出回忆组织,会议组织也无权以此为理由要求该成员退出。
7)如果有成员缺席,出席的成员可以代表全体成员做决定,但必须满足会议组织指定的相关条件。
2.会议组织的成员是指有权参与会议组织事物的人。
这些权利包括:“动议”、“辩论”、“表决”。
3.协商会议形成决定的基本原则:一个动议必须得到“过半数表决”才能成为会议组织的决定或行动。
在法律规定或会议组织特别规定或“过半数表决”有可能导致少数方、缺席者或成员中某一群体的权益受到侵害的情况下规定了更高的表决额度“三分之二表决”。
4.会议召开前,还要求“事先告知”------“召集函”:将会议将要讨论的议题、时间、地点等信息在适当的时间提前传达给组织的全体成员。
二.协商会议的类型:1.公众集会:是形式上最简单的协商会议;一般没有固定的组织机构,由发起者来定义会议的主题和立场。
任何对这些主题和立场有兴趣的人都可以参加,目的是决定和实施共同的行动。
2.固定组织的基层会议:最常见的会议形式。
一般是有固定组织机构的社团或一个社团的分支机构所召开的会议;“基层”泛指“局部的”,并不一定是最基层的;这类会议拥有最高权力,代表其全体成员的利益;这类组织的成员必须在成员名册上作为有效地:有表决权成员“登记后才有正式的资格。
罗伯特议事规则超级精华版(15条)为保证会议的公平、高效和文明,保护每个人平等的表达权利,特制定本“议事规则”。
第一章动议规则第1条动议可议原则:会议讨论的内容应当是一系列明确的动议,“动议动议,就是行动的建议!”第2条动议中心原则:先动议后讨论,无动议不讨论。
动动议是开会议事的基本单元。
第二章发言规则第3条主持中立原则:“主持人”依据规则裁判并执行程序,但不能发表意见,也不能总结别人的发言。
主持人发言必须先授权他人临时主持,直到当前动议表决结束。
第4条机会均等原则:发言前要举手,得到主持人允许后方可发言。
先举手者优先,但尚未对当前动议发过言者,优先于已发过言者。
发言请起立。
第5条发言完整原则:不能打断别人的发言。
第6条面对主持原则;只能对着主持人发言,参会者之间不能直接辩论。
第7条限时限次原则:每人每次发言的时间不得超过2分钟,对同一动议的发言每人不得超过2次,或者大家可以现场约定。
第8条一时一件原则:发言不能偏离当前动议的议题。
一个动议表决之后才能讨论另一个动议。
主持人应该打断跑题发言。
第9条遵守裁判原则:主持人应打断违法发言规则的人,被打断者应马上停止发言。
第10条正反轮流原则:主持人应尽量让意见相反的双方轮流得到发言机会以保持平衡。
第11条明确立场原则:发言人应首先表明赞成或反对,然后说说理由。
第12条文明表达原则:不能人身攻击、不能质疑他人动机、习惯或偏好,只能就事论事。
第三章表决规则第13条充分辩论原则:只能等到发言次数都已用尽,或者虽然次数没有用尽,没人再想发言,才能提请表决。
只有主持人可以提请表决。
第14条正反表决原则:主持人应该先请赞成方举手,再请反对方举手,但不要请弃权方举手。
如果主持人享有表决权,应该最后举手。
第15条过半通过原则:当“赞成方”票数多于“反对方”,动议通过,平局等于没通过。
议事规则顺口溜:1.议题具体,得是动议;2.没有动议,讨论无的;3.有口难言,主持中立;4.举手发言,等待准许;5.耐心聆听,打断无礼;6.面对主持,免得生气;7.限时限次,公平合理;8.一时一件,不许跑题;9.主持叫停,得要服气;10.正反轮流,皆大欢喜;11.首先表态,再说道理;12.就事论事,不能攻击;13.话都说完,才能表决;14.先正后反,弃权没戏;15.多数通过,平局没过16.萝卜青菜,开会顺利。
罗伯特议事规则总结
1、一时一件规则:一次只能有一个议题,一旦一个提议被提出来以后,它就是当前唯一可以讨
论的议题,必须先把它解决了,或者经表决同意把它先搁置了,然后才能提下一个提议。
2、动议中心规则:动议即是“行动的建议”,动议必须是具体的、明确的、可操作的建议。
不能只提出问题而没有解决问题的方案。
3、限时限次规则:不超时,禁止一言堂,比如设定每人只能发言n次,每次m分钟。
4、发言完整规则:不得打断别人的正常发言。
5、文明表达规则:禁止人身攻击,质疑动机,扣帽子,贴标签。
6、面向主持规则:参与者之间不能直接辩论,只能对主持人发言。
7、主持中立规则:主持人不能不能偏向任何一方的意见。
9、正反轮流规则:意见相左的双方应轮流得到发言权:辩论的时候有人请求发言,主持人应
该先问他持的是哪一方的观点,如果其观点与上一位发言人相反,那么他有优先发言权。
9、机会均等规则:保护各种人和人群的权利,包括意见占多数的人,也包括意见占少数的人,
甚至是每一个人。
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
10、充分辩论规则:所有决定必须是在经过了充分而且自由的辩论协商之后才能做出。
每个人
都有权利通过辩论说服其他人接受自己的意志,甚至一直到这个意志变成总体的意志。
11、正反表决规则:主持人必须请正、反两方分别表决,缺一不可。
不可以正方表决后,发现
已经达到表决额度的要求,就认为没有必要再请反对方表决。
12、过半通过规则:出席会议的人员超过50%赞成即可获得通过。
罗伯特议事规则【罗伯特议事规则一:动议原则】动议即行动的建议。
1,动议可行原则:开会议事必须有明确的动议,动议尽量具体、可操作。
会前做好充分准备,围绕议题明确动议,取消没必要的会议。
2,动议中心原则:先动议后讨论,无动议不讨论,节约时间,有效议事。
学习可操作的民主规则,拒绝低效会议。
【罗伯特议事规则二:主持原则】3,主持中立原则:主持人依据规则裁判并执行程序,但不能发表意见和总结他人发言,如主持人要发言必须先授权他人临时主持。
4,机会均等原则:发言举手,主持人同意后,起立发言。
先举手先发言,但未对当前动议发言者优先于已发言者。
【罗伯特议事规则三:发言民主】5,面对主持原则:只能对着主持人发言,参会者之间不能直接辩论。
6,限时限次原则:对同一动议的发言每人不得超过2次,发言时长现场约定、严格执行。
7,发言完整原则:不要打断别人的发言。
每人都有表达观点的权利,尤其要制止拥有话语权的领导专家打断他人发言。
【罗伯特议事规则四:不质疑动机】不能以道德的名义去怀疑动机。
动机是不可证实的东西;要审议的是某件事情,而非人,对动机的怀疑和揭露偏离了议题;利己性是人类共有的本性,在不侵害他人和社会利益的前提下,追求利益最大化并不为过,指责他人的动机毫无意义,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增加矛盾。
【罗伯特议事规则五:辩论原则】每个人都有权辩论,所有决定必须是在经过了充分而自由的辩论协商后才能做出。
意见相左的双方应轮流得到发言权;参会者之间不能直接辩论,只能对着主持人发言;禁止使用侮辱语言,制止脱离议题的人身攻击。
在正反双方充分辩论后方可表决,避免出现一言堂的局面。
【罗伯特议事规则六:动议六部曲】动议处理6步是:动议、附议、陈述议题、辩论、表决、宣布结果。
附议指除了提议人和主持人外任何人,不用取得发言权,喊一声"附议"即表明有必要讨论提议人的动议;无人附议则不需讨论,加速动议处理。
按程序、循规则体现契约意识,参与讨论和表决体现权利意识。
罗伯特议事规则
罗伯特议事规则(Robert’s Rules of Order)是一个用于组织会议和管理会议程序的规则和准则。
这套规则由美国
陆军工程师将军亨利·马丁·罗伯特(Henry Martyn Robert)在19世纪末提出,并在后来的数十年里发展成为国际上最为常用的议事规则之一。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罗伯特议事规则:
1. 引导者:会议需要有一个主持人或议长来引导会议,确
保会议秩序井然。
2. 议程:会议应制定议程,并依照议程进行讨论和决策。
3. 辩论:辩论应有时间限制,会议参与者要遵守辩论规则,包括不打断他人发言和尊重他人观点。
4. 提案:会议参与者可以提出议案和提案修正案,在提案
前应有机会陈述理由。
5. 投票:会议有时需要进行投票决策。
会议参与者可以投赞成、反对或弃权票。
6. 草案:会议应记录决策和讨论结果。
一份草案应该在下一次会议前准备好,并在会议中进行审核和批准。
7. 发言权:会议参与者应尊重辩论发言者的权利,不得打断他人发言。
以上是一些基本的罗伯特议事规则,具体的规则和程序可以根据组织和会议的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补充。
这套规则可以帮助会议进行有序、高效的讨论和决策。
《罗伯特议事法则》第一条:会议主持人专门负责宣布开会制度、分配发言权、提请表决、维持秩序、执行程序。
但主持人在主持期不得发表意见,也不能总结别人的发言。
第二条:会议讨论的内容应当是一个明确动议,动议必须是具体的、明确的、可操作的行动建议。
动议只要有一票附议,主持人即应提交会议讨论、修改和表决。
如果动议提出之后无人马上附议,主持人应该、且只应该询问一遍“有人附议吗?”如果仍然没有人附议,则动议无效,不进行讨论和表决。
提出动议的时候不要解释理由,在讨论阶段,主持人可请动议人优先解释动议理由。
讨论问题不能跑题,主持人应该打断跑题发言。
第三条:谁先举手谁优先发言,发言要得到主持人允许,要起立,别人发言时不能打断。
第四条:所有的辩论必须通过主持人进行,参会者之间不能直接辩论,更不能互相污辱谩骂或发生肢体冲突。
发言时不能进行人身攻击,不能质疑或评论他人的动机、习惯或偏好,否则主持人有权制止。
第五条:每人每次发言时间不超过三分钟,对同一动议发言每人不超过两次,或者大家可以现场规定。
主持人有权打断超过时间限制的发言,有权拒绝超过次数限制的发言申请。
主持人打断、拒绝违规发言,被打断、拒绝的人应当马上中止发言。
第六条:主持人应尽可能让意见相反的双方轮流得到发言机会,以保持平衡。
第七条:发言人应该首先表明赞成或反对,然后说理由。
第八条:只有主持人可以提请表决,只能等到发言次数都已用尽,或者没有人再想发言了,才能提请表决。
如果主持人有表决权,应该最后表决,防止抱粗腿。
第九条:主持人应先请赞成方举手,再请反对方举手。
但不要请弃权方举手。
第十条:当赞成方多于反对方,动议通过。
平局等于没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