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地表水污染源污水监测点位布设的一般规定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2
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一、水样的采集水样的采集其中包括(1)瞬时水样指从水中不连续地随机(就时间和断面而言)采集的单一样品,一般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随机采取。
(2)等比例混合水样指在某一段时间内,在同一采样点位所采水样量随时间或流量成比例的混合水样。
(3)等时混合水样指在某一时段内,在同一采样点位(断面)按等时间间隔所采等体积水样的混合水样。
(1)采样断面指在河流采样时,实施水样采集的整个剖面。
分背景断面、对照断面、控制断面和消减断面等。
(2)背景断面指为评价某一完整水系的污染程度,为受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影响,能够提供水环境背景值的断面。
(3)对照断面指具体判断某一区域水环境污染程度时,位于该区域所有污染源上游处,能够提供这一区域水环境本底值的断面。
(4)控制断面指为了解水环境受污染程度及其变化情况的断面(5)消减断面指工业废水或生活污水在水体内流经一定距离而达到最大程度混合,污染物受到稀释、降解,其主要污染物浓度有明显降低的断面二、地表水监测的布点与采样监测断面的布设原则监测断面在总体和宏观上须能反应水系(1)保存技术。
在有现场测定项目和任务时,还应了解有关现场测定技术。
采样计划应包括:确定的采样垂线和采样点位、测定项目和数量、采样质量保证措施,采样时间和路线、采样人员和分工、采样器材和交通工具以及需要进行的现场测定项目和安全保证等。
(2)采样器材与现场测定仪器的准备采样器材主要是采样器和水样容器。
洗涤方法,系指对已用容器的一般洗涤方法。
如新启用容器,则应事先作更充分的清洗,容器应做到定点、定项。
采样器的材质和结构应符合《水质采样器技术要求》中的规定。
三、采样方法(1)采样器聚乙烯塑料桶、单层采水瓶、直立式采水器、自动采水器(2)采样数量在地表水质检测中通常采集瞬时水样,在水样采入或装入容器后,应按要求加入保存剂。
注意事项(1)采样时不可搅动水底的沉积物。
(2)采样时应保证采样点的位置准确。
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一、水样旳采集水样旳采集其中涉及(1)瞬时水样指从水中不持续地随机(就时间和断面而言)采集旳单同样品,一般在一定旳时间和地点随机采用。
(2)等比例混合水样指在某一段时间内,在同一采样点位所采水样量随时间或流量成比例旳混合水样。
(3)等时混合水样指在某一时段内,在同一采样点位(断面)按等时间间隔所采等体积水样旳混合水样。
(1)采样断面指在河流采样时,实行水样采集旳整个剖面。
分背景断面、对照断面、控制断面和消减断面等。
(2)背景断面指为评价某一完整水系旳污染限度,为受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影响,可以提供水环境背景值旳断面。
(3)对照断面指具体判断某一区域水环境污染限度时,位于该区域所有污染源上游处,可以提供这一区域水环境本底值旳断面。
(4)控制断面指为理解水环境受污染限度及其变化状况旳断面(5)消减断面指工业废水或生活污水在水体内流经一定距离而达到最大限度混合,污染物受到稀释、降解,其重要污染物浓度有明显减少旳断面二、地表水监测旳布点与采样监测断面旳布设原则监测断面在总体和宏观上须能反映水系或所在区域旳水环境质量状况。
各断面旳具体位置须能反映所在区域环境旳污染特性;尽量以至少旳断面获取足够旳有代表性旳环境信息;同步还须考虑实际采样时旳也许性和以便性。
三、采样频次与采样时间(1)饮用水源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交界断面中需要重点控制旳监测断面每月至少采样一次。
(2)国控水系、河流、湖、库上旳监测断面,逢单月采样一次,全年六次(3)水系旳背景断面每年采样一次。
(4)如某必测项目持续三年均未检出,且在断面附近拟定无新增排放源,而既有污染源排污量未增旳状况下,每年可采样一次进行测定。
一旦检出,或在断面附近有新旳排放源或既有污染源有新增排污量时,即恢复正常采样。
(5)遇有特殊自然状况,或发生污染事故时,要随时增长采样频次四、水样采集采样前旳准备(1)拟定采样负责人重要负责制定采样筹划并组织实行。
1 范围本规范适用于对江河、湖泊、水库和渠道的水质监测,包括向国家直接报送监测数据的国控网站、省级(自治区、直辖市)、市(地)级、县级控制断面(或垂线)的水质监测,以及污染源排放污水的监测。
2 引用标准以下标准和规范所含条文,在本规范中被引用即构成本规范的条文,与本规范同效。
GB 6816—86 水质词汇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GB 11607—89 渔业水质标准GB 12997—91 水质采样方案设计技术规定GB 12998—91 水质采样技术指导GB 12999—91 水质采样样品的保存和管理技术规定GB 5084—92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T 14581—93 水质湖泊和水库采样技术指导GB 50179—93 河流流量测量规范GB 15562.1—1995 环境保护图形标志排放口(源)GB 8978—1996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3838—200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HJ/T 15—1996 超声波明渠污水流量计卫生部卫法监发[2001]161 号文,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ISO 555—1:1973 明渠中液流的测量稳流测量的稀释法第一部分恒流注射法ISO 555—2:1987 明渠中液流的测量稳流测量的稀释法第二部分积分法ISO 555—3:1987 明渠中液流的测量稳流测量的稀释法第三部分恒流积分法和放射示踪剂积分法ISO 748:1979 明渠中液流的测量速度面积法ISO 1070:1973 明渠中液流的测量斜速面积法当上述标准和规范被修订时,应使用其最新版本。
3 定义3.1 潮汐河流指受潮汐影响的入海河流。
3.2 水质监测指为了掌握水环境质量状况和水系中污染物的动态变化,对水的各种特性指标取样、测定,并进行记录或发出讯号的程序化过程。
3.3 流域指江河湖库及其汇水来源各支流、干流和集水区域总称。
3.4 流域监测指全流域水质及向流域中排污的污染源监测。
3.5 水污染事故一般指污染物排入水体,给工、农业生产、人们的生活以及环境带来紧急危害的事故。
水环境标准【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 T 96.2分析方法6.2.1选择分析方法的原则6.2.1.1首先选用国家标准分析方法,统一分析方法或行业标准方法。
6.2.1.2当实验室不具备使用标准分析方法时。
也可采用原国家环境保护局监督管理司环监[1994]017号文和环监[1995]号文公布的方法体系。
6.2.1.3在某些项目的监测中,尚无"标准"和"统一"分析方法时,可采用ISO、美国EPA和日本JIS方法体系等其它等效分析方法,但应经过验证合格,其检出限、准确度和精密度应能达到质控要求。
6.2.1.4当规定的分析方法应用于污水、底质和污泥样品分析时,必要时要注意增加消除基体干扰的净化步骤,并进行可适用性检验。
6.2.2水和污水的监测分析方法见附表1。
7流域监测7.1流域监测的目的。
流域监测以掌握流域水环境质量现状和污染趋势,为流域规划中限期达到目标的监督检查服务,并为流域管理和区域管理的水污染防治监督管理提供依据。
7.2流域断面。
根据流域规划设置的断面,一般分为限期达标断面、责任考核断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界断面。
7.3同步监测7.3.1同步监测是根据管理需要组织全流域监测站进行的在大致相同的时段内,对主要控制项目的监测。
7.3.2同步监测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组织,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负责点位(断面)认证,监测全程序技术指导,监测资料的审核汇总以及报告编写工作。
在监测期间总站派技术专家到重点地区进行现场技术监督、技术指导。
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县环境监测站负责对本地区的同步监测工作具体实施。
7.3.3监测频次。
常规监测为每月1次,具体实施时间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与流域网头单位及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协商确定。
同步监测频次根据需要确定。
7.4监测断面(点位)我国正在制定和实施的三河(淮河、海河、辽河)、三湖(太湖、巢湖、滇池)水污染防治规划和污染源限期达标计划中确定的监测断面是三河、三湖的主要监测断面流域监测以环境管理目标断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交界断面为主,根据需要可增加主要城镇的污水总排口、日排水量在100吨以上或COD日排放量30kg以上主要污染企业的排口,此外,沿江、河、湖、库的集约化畜禽养殖场、宾馆、饭店等污水排口。
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一、水样的采集水样的采集其中包括(1)瞬时水样指从水中不连续地随机(就时间和断面而言)采集的单一样品,一般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随机采取。
(2)等比例混合水样指在某一段时间内,在同一采样点位所采水样量随时间或流量成比例的混合水样。
(3)等时混合水样指在某一时段内,在同一采样点位(断面)按等时间间隔所采等体积水样的混合水样。
(1)采样断面指在河流采样时,实施水样采集的整个剖面。
分背景断面、对照断面、控制断面和消减断面等。
(2)背景断面指为评价某一完整水系的污染程度,为受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影响,能够提供水环境背景值的断面。
(3)对照断面指具体判断某一区域水环境污染程度时,位于该区域所有污染源上游处,能够提供这一区域水环境本底值的断面。
(4)控制断面指为了解水环境受污染程度及其变化情况的断面(5)消减断面指工业废水或生活污水在水体内流经一定距离而达到最大程度混合,污染物受到稀释、降解,其主要污染物浓度有明显降低的断面二、地表水监测的布点与采样监测断面的布设原则监测断面在总体和宏观上须能反应水系或所在区域的水环境质量状况。
各断面的具体位置须能反映所在区域环境的污染特征;尽可能以最少的断面获取足够的有代表性的环境信息;同时还须考虑实际采样时的可能性和方便性。
三、采样频次与采样时间(1)饮用水源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交界断面中需要重点控制的监测断面每月至少采样一次。
(2)国控水系、河流、湖、库上的监测断面,逢单月采样一次,全年六次(3)水系的背景断面每年采样一次。
(4)如某必测项目连续三年均未检出,且在断面附近确定无新增排放源,而现有污染源排污量未增的情况下,每年可采样一次进行测定。
一旦检出,或在断面附近有新的排放源或现有污染源有新增排污量时,即恢复正常采样。
(5)遇有特殊自然情况,或发生污染事故时,要随时增加采样频次四、水样采集采样前的准备(1)确定采样负责人主要负责制定采样计划并组织实施。
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 91-2002)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保护生态环境,保障人体健康,规范污水监测的相关技术要求,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污水手工监测的监测方案制定,采样点位,监测采样,样品保存、运输和交接,监测项目与分析方法,监测数据处理,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等技术要求。
本标准是对《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 91-2002)中污水监测技术规范部分的修订。
本标准首次发布于2002年,原标准起草单位为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本次为第一次修订,主要修订内容如下:——增加了监测方案制定的内容;——增加了附录A,给出常用污水监测项目的采样和水样保存要求;——删除了建设项目污水处理设施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应急监测、资料整编等内容;——修改了适用范围、术语和定义中污水内容的相关表述;——完善了采样点位、监测采样、分析方法、监测数据处理、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等相关内容。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 91-2002)中涉及到污水监测的部分废止。
本标准自2020年3月24日起实施。
附件: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91.1-2019部分代替HJ/T91-2002)污水监测技术规范1、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污水手工监测的监测方案制定,采样点位,监测采样,样品保存、运输和交接,监测项目与分析方法,监测数据处理,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等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采用手工方法对排污单位污水进行监测的活动。
2、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污水集中处理设施concentrated wastewater treatment facilities为两家及两家以上排污单位提供污水处理服务的污水处理设施,包括各种规模和类型的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工业集聚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出口加工区等各类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以及其他由两家及两家以上排污单位共用的污水处理设施等。
1范围本规范适用于对江河、湖泊、水库和渠道的水质监测,包括向国家直接报送监测数据的国控网站、省级(自治区、直辖市)、市(地)级、县级控制断面(或垂线)的水质监测,以及污染源排放污水的监测。
2引用标准以下标准和规范所含条文,在本规范中被引用即构成本规范的条文,与本规范同效。
GB 6816 —86 水质词汇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GB 11607 - -89 渔业水质标准GB 12997 - -91 水质采样方案设计技术规定GB 12998 - -91 水质采样技术指导GB 12999 - -91 水质采样样品的保存和管理技术规定GB 5084 —92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T 14581 —93 水质湖泊和水库采样技术指导GB 50179 - —93 河流流量测量规范GB 15562.1 —1995 环境保护图形标志排放口(源)GB 8978 —1996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3838 —200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HJ/T 15 —1996 超声波明渠污水流量计卫生部卫法监发]2001 ] 161号文,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ISO 555-流注射法ISO 555-部分ISO 555 —3:剂积分法ISO748 :1 : 1973明渠中液流的测量稳流测量的稀释法第一部分恒2: 1987明渠中液流的测量稳流测量的稀释法积分法1987 明渠中液流的测量稳流测量的稀释法第三部分恒流积分法和放射示踪1979明渠中液流的测量速度面积法ISO 1070 : 1973明渠中液流的测量斜速面积法当上述标准和规范被修订时,应使用其最新版本。
3定义3.1潮汐河流指受潮汐影响的入海河流。
3.2水质监测指为了掌握水环境质量状况和水系中污染物的动态变化,对水的各种特性指标取样、测定,并进行记录或发出讯号的程序化过程。
3.3流域指江河湖库及其汇水来源各支流、干流和集水区域总称。
3.4流域监测指全流域水质及向流域中排污的污染源监测。
3.5水污染事故一般指污染物排入水体,给工、农业生产、人们的生活以及环境带来紧急危害的事故。
1 范围本规范适用于对江河、湖泊、水库和渠道的水质监测,包括向国家直接报送监测数据的国控网站、省级(自治区、直辖市)、市(地)级、县级控制断面(或垂线)的水质监测,以及污染源排放污水的监测。
2 引用标准以下标准和规范所含条文,在本规范中被引用即构成本规范的条文,与本规范同效。
GB 6816—86 水质词汇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GB 11607—89 渔业水质标准GB 12997—91 水质采样方案设计技术规定GB 12998—91 水质采样技术指导GB 12999—91 水质采样样品的保存和管理技术规定GB 5084—92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T 14581—93 水质湖泊和水库采样技术指导GB 50179—93 河流流量测量规范GB 15562.1—1995 环境保护图形标志排放口(源)GB 8978—1996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3838—200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HJ/T 15—1996 超声波明渠污水流量计卫生部卫法监发[2001]161 号文,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ISO 555—1:1973 明渠中液流的测量稳流测量的稀释法第一部分恒流注射法ISO 555—2:1987 明渠中液流的测量稳流测量的稀释法第二部分积分法ISO 555—3:1987 明渠中液流的测量稳流测量的稀释法第三部分恒流积分法和放射示踪剂积分法ISO 748:1979 明渠中液流的测量速度面积法ISO 1070:1973 明渠中液流的测量斜速面积法当上述标准和规范被修订时,应使用其最新版本。
3 定义3.1 潮汐河流指受潮汐影响的入海河流。
3.2 水质监测指为了掌握水环境质量状况和水系中污染物的动态变化,对水的各种特性指标取样、测定,并进行记录或发出讯号的程序化过程。
3.3 流域指江河湖库及其汇水来源各支流、干流和集水区域总称。
3.4 流域监测指全流域水质及向流域中排污的污染源监测。
3.5 水污染事故一般指污染物排入水体,给工、农业生产、人们的生活以及环境带来紧急危害的事故。
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一、水样的采集水样的采集其中包括(1)瞬时水样指从水中不连续地随机(就时间和断面而言)采集的单一样品,一般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随机采取。
(2)等比例混合水样指在某一段时间内,在同一采样点位所采水样量随时间或流量成比例的混合水样。
(3)等时混合水样指在某一时段内,在同一采样点位(断面)按等时间间隔所采等体积水样的混合水样。
(1) 采样断面指在河流采样时,实施水样采集的整个剖面。
分背景断面、对照断面、控制断面和消减断面等。
(2) 背景断面指为评价某一完整水系的污染程度,为受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影响,能够提供水环境背景值的断面。
(3) 对照断面指具体判断某一区域水环境污染程度时,位于该区域所有污染源上游处,能够提供这一区域水环境本底值的断面。
(4) 控制断面指为了解水环境受污染程度及其变化情况的断面(5) 消减断面指工业废水或生活污水在水体内流经一定距离而达到最大程度混合,污染物受到稀释、降解,其主要污染物浓度有明显降低的断面二、地表水监测的布点与采样监测断面的布设原则监测断面在总体和宏观上须能反应水系或所在区域的水环境质量状况。
各断面的具体位置须能反映所在区域环境的污染特征;尽可能以最少的断面获取足够的有代表性的环境信息;同时还须考虑实际采样时的可能性和方便性。
三、采样频次与采样时间(1) 饮用水源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交界断面中需要重点控制的监测断面每月至少采样一次。
(2) 国控水系、河流、湖、库上的监测断面,逢单月采样一次,全年六次(3) 水系的背景断面每年采样一次。
(4) 如某必测项目连续三年均未检出,且在断面附近确定无新增排放源,而现有污染源排污量未增的情况下,每年可采样一次进行测定。
一旦检出,或在断面附近有新的排放源或现有污染源有新增排污量时,即恢复正常采样。
(5) 遇有特殊自然情况,或发生污染事故时,要随时增加采样频次四、水样采集采样前的准备(1) 确定采样负责人主要负责制定采样计划并组织实施。
地表水各类水域水质取样点位设置
(1)河流水质取样点位设置
①取样断面的布设:
②取样断面上取样垂线的布设:
③取样垂线上取样点的布设:
(2)湖泊、水库水质取样点位设置
①水质取样涉及水域布置
应覆盖整个调查水域,并且能切实反映湖泊、水库的水质和水文
分布特征(如进水区、出水区、深水区、浅水区、岸边区等水域)。
②水质取样垂线的布设
③水质取样垂线上取样点的布设
(3)河口、近岸海域水质取样点位设置
①水质取样断面和取样垂线的设置
②水质取样点的布设:根据垂向水质分布特点,参照《近岸海域环境监测规范》和《海洋调查规范》有关规定执行。
③排污口位于感潮河段内的,其上游设置的水质取样断面,应根据
实际情况参照河流决定,其下游断面的布设与河流相同。
简述地表水监测断面的布设原则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简述地表水监测断面的布设原则:(1)监测断面必须有代表性,其点位和数量应能反映水体环境质量、污染物时空分布及变化规律,力求以较少的断面取得最好的代表性(2)监测断面应避开死水区、回水去和排污口处,应尽量选择河(湖)床稳定、河段顺直、湖面宽阔、水流平稳之处(3)监测断面布设应考虑交通状况、经济条件、实施安全、水文资料是否容易获取,确保实际采样的可行性和方便性。
地表水采样前的采样计划应包括:确定采样垂线和采样点位、监测项目和样品数量、采样质量保证措施,采样时间和路线、采样人员和分工、采样器材和交通工具以及需要进行的现场测定项目和安全保证等。
布设地下水监测点网时,那些地区应布设监测点(井):1.以地下水为主要供水水源的地区,2.饮水型地方病(如高氟病)高发地区,3.对区域地下水构成影响较大的地区,如污水灌溉区、垃圾堆积处理场地区、地下水回灌区及大型矿山排水地区等。
确定地下水采样频次和采样时间的原则是什么:1.依据不同的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监测井使用功能,结合当地污染源、污染物排放实际情况,力求以最低的采样频次,取得最有时间代表性的样品,达到全面反映区域地下水质状况、污染原因和规律的目的,2为反映地表水于地下水的联系,地下水采样频次于时间尽可能与地表水相一致。
选择采集水样的容器应充分考虑哪几个方面的内容:1.最大限度地防止容器及瓶塞对样品的污染,2.容器壁应易于清洗、处理,以减少重金属和放射性核素类的微量元素对容器的表面污染,3.容器和容器壁的化学或生物性质应该是惰性的,以防止容器与样品组分发生反映,4.防止容器吸收或吸附待测组分,引起待测组分浓度的变化,5.深色玻璃能降低光敏作用。
为确保废水排放总量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应如何做好现场采样的质量保证:1.保证采样器、样品容器的清洁,2.工业废水的采样,应注意样品的代表性;在输送、保存过程中保持待测组分不发生变化;必要时,采样人员应在现场加入保存剂进行固定,需要冷藏的样品应在低温下保存;为防止交叉污染,样品容器应定点定项使用;自动采样器采集且不能进行自动在线监测的水样,应贮存于约40C的冰箱中。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点位布设技术规定1 适用范围本规定适用于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中土壤环境监测点位的布设。
2 点位布设原则2.1 全面性原则调查点位要全面覆盖不同类型的土壤及不同利用方式的土壤,重点区域要全面覆盖调查区域内各种污染类型的场地,能代表调查区域内土壤环境质量状况。
2.2 可行性原则点位布设应兼顾采样现场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交通、安全等方面可实施采样的环境保障.2.3 经济性原则保证样品代表性最大化,最大限度节约采样成本、人力资源和实验室资源。
2.4 连续性原则点位布设在满足本次调查的基础上,应兼顾“七五”全国土壤环境背景值调查布设的背景点位情况,并考虑国家开展土壤环境质量例行监测的需要.2。
5 分级控制原则土壤调查点位网格布设尺度按国家、省、市不同层次需求分级设定,确定的调查点位实行分级控制、分级管理。
2.6 相对一致性原则同一采样区域(网格)内的土壤差异性应尽可能小,在性质上具有相对一致性。
而不同采样区域(网格)内土壤差异性尽可能大。
3 点位布设准备3.1 硬件设备3.1。
1 点位布设辅助设备全球定位系统(GPS)、数码照相机、台式计算机、笔记本电脑、绘图仪、彩色打印机、扫描仪、用作GIS网格布点的ArcGIS软件(全国统一布点软件)。
3。
1.2 地理信息系统(GIS)点位布设底图原则上要求各省以1:25万电子地图作为点位布设底图(各省根据需要可选用其它比例尺的电子地图作为布点底图).点位布设底图应包括行政区划(全省、市界、市县城区、乡镇区域)、水系(地表水如河流、湖库;地下水)、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现状、地形地貌、交通(公路)、植被等基本图。
根据土壤调查的类型、面积和精度,可采用不同比例尺的点位布设底图。
(1)针对土种或污染场地的土壤调查,推荐采用1:10000~1:50000;(2)针对土属或以地级市为单位开展的土壤调查,推荐采用1:10万~1:20万;(3)针对亚类或省级或流域为单位开展的土壤调查,推荐采用1:25万.3.2 资料收集与分析3.2.1 自然环境(1)地理、地质和地形地貌特点地理位置(经纬度)及面积;地表风化层特征;海拔高度、地形特征(即高低起伏状况),周围的地貌类型(山地、平原、沟谷、丘陵、海岸)等状况。
地表水污染源污水监测点位布设的一般规定1、布设原则(1)第一类污染物采样点位一律设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的排放口或专门处理此类污染物设施的排口。
(2)第二类污染物采样点位一律设在排污单位的外排口。
(3)进入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和进入城市污水管网的污水采样点位应根据地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确定。
(4)污水处理设施效率监测采样点的布设:a、对整体污水处理设施效率监测时,在各种进入污水处理设施污水的入口和污水设施的总排口设置采样点。
b、对各污水处理单元效率监测时,在各种进入处理设施单元污水的入口和设施单元的排口设置采样点。
2、采样点位的登记必须全面掌握与污染源污水排放有关的工艺流程、污水类型、排放规律、污水管网走向等情况的基础上确定采样点位。
排污单位需向地方环境监测站提供废水监测基本信息登记表。
由地方环境监测站核实后确定采样点位。
3、采样点位的管理(1)采样点位应设置明显标志。
采样点位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改动。
(2)经设置的采样点应建立采样点管理档案,内容包括采样点性质、名称、位置和编号,采样点测流装置,排污规律和排污去向,采样频次及污染因子等。
(3)采样点位的日常管理经确认的采样点是法定排污监测点,如因生产工艺或其它原因需变更时,由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监测站重新确认。
排污单位必须经常进行排污口的清障、疏通工作。
结语:借用拿破仑的一句名言: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
事实表明,习惯左右了成败,习惯改变人的一生。
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的人,对学习很难做到学而不厌,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坚持。
希望大家坚持到底,现在需要沉淀下来,相信将来会有更多更大的发展前景。
附件一:国家地表水环境监测网设置方案一、断面(点位)设置原则(一)代表性:国家地表水环境监测网主要功能是全面反映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
监测网要覆盖全国主要河流干流及主要一级支流,重点湖泊、水库等,设定的断面(点位)要具有空间代表性,能代表所在水系或区域的水环境质量状况,全面、真实、客观反映所在水系或区域的水环境质量及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状况及特征。
(二)连续性:在现有759个断面(点位)基础上进行优化和调整,保证我国环境监测数据的历史延续性。
(三)覆盖范围:1.河流:我国主要水系的干流、年径流量在5亿立方米以上的重要一、二级支流,年径流量在3亿立方米以上的国界河流、省界河流、大型水利设施所在水体等。
一般每100km设置一个国控断面;2.湖库:面积在100km2(或储水量在10亿m3以上)的重要湖泊,库容在10亿m3以上的重要水库以及重要跨国界湖库等。
每50~100km2设置一个监测点位,同时空间分布要有代表性;3.北方河流、湖库:考虑到我国南、北方水资源的不均衡性,北方地区年径流量或库容较小的重要河流或湖库可酌情设置断面(点位)。
—3—(四)国控断面(点位)类型:背景断面;对照断面;控制断面;国界断面;省界断面;湖库点位;重要饮用水源地断面(点位):指日供水量≥10万吨,或服务人口≥30万人的重要饮用水源地等。
(五)断面位置具体要求:1.对照断面:断面上游2km内不应有影响水质的直排污染源或排污沟;2.控制断面:应尽可能选在水质均匀的河段;3.监测断面的设置要具有可达性、取样的便利性;4.取消原城市内湖监测点位;5.取消原削减断面,统一设置为控制断面;6.根据不同原则设置的断面发生重复时,只设置一个断面。
(六)省界断面:一般设置在下游省份,由下游省份组织监测。
(七)国家“十一五”、“十二五”重点流域考核断面:优先纳入国控断面。
(八)关于新增断面:新增断面应从严掌握,每个断面代表的河长原则上不小于100km。
欢迎共阅简述地表水监测断面的布设原则:(1)监测断面必须有代表性,其点位和数量应能反映水体环境质量、污染物时空分布及变化规律,力求以较少的断面取得最好的代表性(2)监测断面应避开死水区、回水去和排污口处,应尽量选择河(湖)床稳定、河段顺直、湖面宽阔、水流平稳之处(3)监测断面布设应考虑交通状况、经济条件、实施安全、水文资料是否容易获取,确保实际采样的可行性和方便性。
测组分不发生变化;必要时,采样人员应在现场加入保存剂进行固定,需要冷藏的样品应在低温下保存;为防止交叉污染,样品容器应定点定项使用;自动采样器采集且不能进行自动在线监测的水样,应贮存于约40C的冰箱中。
3.了解采样期间排污单位的生产状况,包括原料种类及用量、用水量、生产周期、废水来源、废水治理设施处理能力和运行状况等,4.采样时应认真填写采样记录,主要内容有:排污单位名称、采样目的、采样地点及时间、样品编号、监测项目和所加保存剂名称、废水表观特征描述、流速、采样渠道水流所占截面积或堰槽水深、堰板尺寸,工厂车间生产状况和采样人等,5.水样送交实验室时,应及时做好样品交接工作,并由送交人和接收人签字,6.采样人员应持证上岗,7.采样时需采集不少于10%的现场平行样。
湖泊和水库采样点位的布设应考虑哪些因素:1.湖泊水体的水动力条件。
2.湖库面积、湖盆形态,3.补给条件、出水及取水,4.排污设施的位置和规模,5.污染物在水体中的循环及迁移转化,6.湖泊和水库的区别采用酸化-吹气法对水样进行预处理时应注意哪些问题:1.保证预处理装置各部位的气密性.2.导气管保持在吸收液下,3.加酸前须通氮气驱除装置内空气,4.加酸后,迅速关闭活塞,5.水浴温度应控制在60-70°C,6.控制适宜的吹气速度保证加标回收率。
硫酸钠去除;4.亚硝酸盐含量大于1 mg/L有干扰,用氧化消解和加氨磺酸去除;5.铁浓度为20 mg/L,使结果偏低5%。
如何延长抗坏血酸的使用期:抗坏血酸溶液氧化发黄,主要由于溶液中存在微量铜造成,加入EDTA-甲酸可延长溶液有效使用期,溶液经过3个月显色乃正常;也可加入冰乙酸代替甲酸。
地表水污染源污水监测点位布设的一般规定
1、布设原则
(1)第一类污染物采样点位一律设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的排放口或专门处理此类污染物设施的排口。
(2)第二类污染物采样点位一律设在排污单位的外排口。
(3)进入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和进入城市污水管网的污水采样点位应根据地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确定。
(4)污水处理设施效率监测采样点的布设:
a、对整体污水处理设施效率监测时,在各种进入污水处理设施污水的入口和污水设施的总排口设置采样点。
b、对各污水处理单元效率监测时,在各种进入处理设施单元污水的入口和设施单元的排口设置采样点。
2、采样点位的登记
必须全面掌握与污染源污水排放有关的工艺流程、污水类型、排放规律、污水管网走向等情况的基础上确定采样点位。
排污单位需向地方环境监测站提供废水监测基本信息登记表。
由地方环境监测站核实后确定采样点位。
3、采样点位的管理
(1)采样点位应设置明显标志。
采样点位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改动。
(2)经设置的采样点应建立采样点管理档案,内容包括采样点性质、名称、位置和编号,采样点测流装置,排污规律和排污去向,采样频次及污染因子等。
(3)采样点位的日常管理
经确认的采样点是法定排污监测点,如因生产工艺或其它原因需变更时,由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监测站重新确认。
排污单位必须经常进行排污口的清障、疏通工作。
结语:借用拿破仑的一句名言: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
事实表明,习惯左右了成败,习惯改变人的一生。
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的人,对学习很难做到学而不厌,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坚持。
希望大家坚持到底,现在需要沉淀下来,相信将来会有更多更大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