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河油田深层稠油掺稀降黏技术
- 格式:pdf
- 大小:271.91 KB
- 文档页数:6
塔河油田掺稀开发配套工艺技术新进展塔河油田作为中国最大的陆上油田之一,一直以来都是国内油田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油田开发的不断深入和技术的不断革新,塔河油田掺稀开发配套工艺技术也在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本文将从掺稀开发的概念、技术原理、应用场景和新进展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掺稀开发的概念和技术原理掺稀开发是指通过向油层中注入外部水或其他物质,以降低油层的粘度和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一种开发方式。
掺稀开发技术的本质是改变原油的流体性质,使其更易于从油层中采集。
在塔河油田的开发中,掺稀开发技术被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掺稀开发技术的原理是通过向油层中注入掺稀剂,改变原油的粘度和渗透性,提高原油的流动性,从而增加采收率。
掺稀剂一般包括水、轻质烃类物质、聚合物等,通过调控掺稀剂的类型和浓度,可以有效地改善原油的流体性质,降低地层阻力,提高采油速度,增加采油率。
二、掺稀开发技术的应用场景在塔河油田的实际开发中,掺稀开发技术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 高粘度原油开发:塔河油田产出的原油中大部分属于高粘度原油,直接开采难度较大。
通过掺稀开发技术,可以将高粘度原油稀释成流动性较好的原油,在提高采收率的同时降低了开采难度。
2. 混合油藏开发:塔河油田中存在多种类型的油藏,有些油藏中既包含高粘度原油,又包含轻质原油。
通过掺稀开发技术,可以实现混合油藏的有效开发,提高整体采油率。
3. 深部高渗透油藏开发:塔河油田中存在一些深部高渗透油藏,采油效果较好。
通过掺稀开发技术,可以进一步提高深部高渗透油藏的采收率,延长油田的生产周期。
1. 高效掺稀剂注入技术:注入掺稀剂是掺稀开发技术的核心环节之一,如何实现掺稀剂的高效注入成为了油田工程技术人员面临的一大挑战。
新型的高效掺稀剂注入技术可以实现掺稀剂的快速、精准注入,提高了掺稀剂的利用率,降低了注入成本。
2. 智能掺稀剂调配技术:掺稀剂配方的优化对掺稀开发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型的智能掺稀剂调配技术可以根据不同油藏的地质特征和开发需求,实时调整掺稀剂的配方,提高了掺稀开发技术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塔河油田掺稀开发配套工艺技术新进展随着油田原油采集难度的加大和油井原油产量逐渐降低,塔河油田采用掺稀开发技术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采油方式。
掺稀开发技术通过在原油中加入一定比例的轻质烃类物质,来达到增加原油流动性、降低油井地面水平井筒液压力、提高采油效率的目的。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掺稀开发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和完善,下面就来介绍一下塔河油田掺稀开发配套工艺技术的新进展。
一、掺稀剂的选择更加多样化早期掺稀开发技术主要使用甲烷、乙烷等天然气,或重质烃类物质作为掺稀剂,但这些掺稀剂净化和稳定性较差,不利于长期储存和使用。
而现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掺稀剂的选择更加多样化,液化天然气、低芳烃溶剂、沥青、煤层气等不同种类的化学品已经成为掺稀剂的新选择。
二、掺稀剂的性质更加优异随着掺稀剂的选择更加多样化,其性质也得到了较大程度的优化和改善。
比如液化天然气因为其高纯度、低黏度、高可燃性等特点,使得其稀释效果达到了更好的效果;而低芳烃溶剂则因为其稳定性高,不易挥发和泄漏,并且容易与油井原油配合,推动了掺稀开发技术的新进展。
三、配套工艺的改进更加完善为了更好地适合新型的掺稀剂,塔河油田的配套工艺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
现代化的采集设备、先进的分离技术和高效的过程管控技术,都是配套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新工艺和技术不仅可以提高掺稀剂和原油的混合效率,还能够帮助实现更好的掺稀效果,从而提高油田开采效率。
总之,随着掺稀开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塔河油田的掺稀开发配套工艺技术也在不断更新换代。
我们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掺稀开发技术的新突破和进展,将会给油田开采带来更大的推动和变革。
29塔河油田稠油油藏已经进去了规模化开发阶段,尤其是相关区块的超稠油油藏由于具有储层埋藏深(5800~6700m)、温度高(130~145℃)、粘度大(70MPa·s~1100000MPa·s(60℃),)高含H 2S(平均单井H 2S浓度5615lmg/m 3,最高120000mg/m 3);地层水总矿化度大平均为200346mg/l,因此其集输处理过程难度很大。
鉴于此,通过技术攻关逐步形成了塔河油田独具特色的超稠油集输与处理技术系列,分别是掺稀降粘集输工艺技术、高含H 2S稠油气提法脱硫技术、超稠油脱水处理技术。
下面依次对这几项技术进行阐述。
一、掺稀降粘集输工艺技术掺稀油降粘输送工艺技术是针对塔河油田超稠油油藏降粘技术合理和经济最优的工艺。
油气混输工艺形成了“混输泵站——计接转(掺稀)站——联合站”三级布站模式;掺稀降粘形成了“联合站稀油集中混配,泵对泵长距离中压输油,掺稀站高压集中掺稀”的工艺系统;井口掺稀加热下艺采用三管集输流程,有效实现了塔河油田超稠油掺稀降粘输送。
1.技术组成。
超稠油掺稀降粘集输工艺示主要是:联合站稀油集中混配,泵对泵长距离中压输油,掺稀站高压集中掺稀(站场功能合建、 高压流量自控仪、突出高压掺稀),井口掺稀加热三管集输,“混输泵站——计接转(掺稀)站——联合站”三级布站模式。
2.工艺原理。
掺稀输送方法就是将原油稀释,降低原油的粘度,以混合物的形式进行输送的一种方法。
常规的稀释方法是,在原油进入管道之前,先将原油与一些低粘液态碳氢化合物混合在一起,这样就可以降低原油的输送粘度。
常用作稀释介质的有:凝析油、含蜡原油、炼油厂中间产品(如石脑油等)以及其它轻油。
3.技术指标。
根据塔河油田原油物性及掺稀室内实验结果选择稠油掺稀集输工艺参数。
设计的技术参数主要有掺稀比例、掺稀温度、掺稀方式、掺稀地面工艺等。
掺稀油量少,降粘效果不好;掺稀油量多,则会相对降低原油产量。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油藏稠油井筒降粘工艺技术研究的开题报告开题报告题目:塔河油田碳酸盐岩油藏稠油井筒降粘工艺技术研究一、研究背景和意义塔河油田是我国重要的稠油资源基地之一,主要发育在寒武系和奥陶系碳酸盐岩层系中。
该油田储量丰富,但由于地质条件的限制,许多油井存在井筒降粘问题,导致原油无法正常提取,给油田开发带来了很大困扰。
因此,对于塔河油田碳酸盐岩油藏稠油井筒的降粘技术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
二、研究内容和目标本研究主要针对塔河油田的碳酸盐岩油藏稠油井筒降粘技术进行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塔河油田碳酸盐岩油藏井筒降粘的原因和特点,明确研究目标。
2.调研国内外井筒降粘技术研究现状和进展,了解其应用范围、效果和不足之处。
3.设计井筒降粘的实验方案,选取适当的稠度原油和井筒模拟物,探究不同的降粘剂、浓度、加入时间等对井筒降粘效果的影响。
4.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归纳,总结出最佳的井筒降粘工艺技术,为油田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本研究采用实验研究和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具体技术路线如下:1.调研国内外井筒降粘技术现状和进展。
2.分析原油的物性特征和井筒降粘的原因。
3.设计井筒降粘的实验方案,建立井筒模拟装置,选取适当的降粘剂、浓度、加入时间等。
4.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统计,确定最佳的井筒降粘条件。
5.总结研究结果,并提出进一步的研究思路和建议。
四、预期成果本研究预期将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井筒降粘工艺技术,使得在塔河油田碳酸盐岩油藏开发过程中,减少井筒降粘问题的出现,提升原油的开采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
五、研究进度计划本研究将在两年内完成,具体工作计划如下:第一年:完成对国内外井筒降粘技术现状和进展的调研,分析原油的物性特征和井筒降粘的原因,设计井筒降粘的实验方案。
第二年: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和总结,确定最佳的井筒降粘条件,并总结研究结果,提出进一步的研究思路和建议。
塔河油田超稠油物性特征及集输降黏试验吴永焕【摘要】针对塔河油田稠油物性特征进行的试验表明,稠油区块在集输温度小于100 ℃的情况下,大部分油井原油流动性差,基本不具流动性.分别进行了超稠油掺轻油降黏试验、掺稀油降黏试验及化学降黏试验.对超稠油(90 ℃时黏度5×104 mPa·s以下)掺入轻油,在稠油∶轻油=1∶0.33的比例情况下,降黏效果非常明显,原油70 ℃时黏度由52×104 mPa·s降低到3 374 mPa·s,对后续脱水非常有利;目前所筛选的化学降黏药剂,对该区黏度较小的超稠油具有较好的分散性,能够起到一定的降黏作用;对于黏度更大的原油,需要掺入一定比例的稀油,才能使黏度降低到5×104 mPa·s(50 ℃)以下,达到较好的乳化降黏效果.【期刊名称】《油气田地面工程》【年(卷),期】2010(029)012【总页数】2页(P31-32)【关键词】塔河油田;超稠油;降黏试验;稠油脱水【作者】吴永焕【作者单位】河南油田设计院【正文语种】中文对塔河北部12区12口单井油样及混合油样进行了黏温测试。
从这12口单井原油黏温测试结果来看,该区仅TK1237和TK1238井的原油在50℃时黏度小于10 000 mPa·s,属于普通稠油。
其他10口油井原油在50℃时黏度大于50 000 mPa·s,属于超稠油。
在温度100℃时,有6口油井原油黏度小于10 000 mPa·s。
这表明在集输温度小于100℃的情况下,该区大部分油井原油流动性差,基本不具流动性。
(1)超稠油掺轻油降黏试验。
利用塔河轻烃回收和原油稳定轻油资源进行降黏。
将超重稠油切成片状,慢慢加入轻油里进行搅拌、溶化,测试黏度。
试验使用的轻油密度为0.682。
主要进行了3口单井 (TK1229、TK1242、TK1059)原油掺轻油降黏试验,结果见表1和表2。
塔河油田掺稀开发配套工艺技术新进展塔河油田位于中国辽宁省东北部,是中国第一个大型陆上油田,也是中国石油开发的一个标志性油田,被誉为“东北石油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石油勘探和开发的不断深入,塔河油田掺稀开发技术也在不断提升,取得了一系列的新进展,这些新的技术和工艺,对于提高油田开采效率、降低成本、延缓油田衰竭有着重要的意义。
掺稀开发技术是指在原油中掺入轻质烃类物质,以降低原油的粘度,提高流体性能,从而方便原油的开采和输送。
在塔河油田,由于原油粘度较大,采油难度较大,因此掺稀开发技术在这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随着掺稀开发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和工艺被引入到塔河油田掺稀开发中,这些新进展为油田的高效、稳定、可持续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下面将介绍一些关键的新技术和工艺。
首先要提及的是新型掺稀剂的应用。
掺稀剂的种类繁多,传统的掺稀剂主要是苯、甲醇等,但这些传统的掺稀剂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和环境污染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近年来新型的环保型掺稀剂逐渐被引入到了塔河油田的掺稀开发中。
这些新型的掺稀剂不仅具有更好的掺稀效果,而且还对环境友好,安全性更高,进一步提升了油田的开发水平。
其次是新型掺稀剂的注入工艺。
传统的掺稀剂注入工艺多采用一次性大量注入的方式,存在着掺稀剂浪费的问题。
而近年来,随着注入工艺的不断革新,逐步引入了分层分级注入技术,使得掺稀剂可以更加均匀地分布在地层中,提高了掺稀剂的利用率,降低了油田开采成本。
再次是掺稀开发监测技术的新进展。
为了实现对掺稀开发过程的全面监测,传统的监测技术已经不能满足需求。
近年来,随着无损检测技术的不断成熟,油田监测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通过超声波、磁共振等技术,可以对掺稀开发过程进行全面、精准的监测,实时掌握地层情况和掺稀剂的分布情况,为油田开采提供了更为精细的数据支持。
最后要提及的是掺稀开发工艺的智能化。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成熟,掺稀开发工艺的智能化已经成为了趋势。
塔河油田掺稀开发配套工艺技术新进展塔河油田是中国最大的陆上油田之一,位于中国吉林省的大兴安岭地区。
为了提高塔河油田的产能和开采效率,石油勘探和开发公司一直在不断研究和改进塔河油田的开采工艺技术。
最近几年,在水平井、水驱、薄层开发和生物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
水平井技术的应用使塔河油田的开采效果显著提高。
水平井是一种沿着储层方向钻探的井眼,可以有效地增加油井与油层的接触面积,提高油的采收率。
通过水平井的应用,可以控制油井的产能和减少地面设备的数量。
在塔河油田的水平井技术研发中,石油勘探和开发公司采用了多种新的钻井和完井技术,如多级压裂、长距离侧钻和聚合物封堵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水平井的穿越长度得到了大幅度的增加,从而提高了油田的采收率。
水驱技术在塔河油田的开发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水驱是指通过注入水来推动油藏中的原油向井口移动的方法。
在塔河油田的水驱开发中,石油勘探和开发公司采用了一种新型的驱替剂,即聚合物驱替液。
与传统的水驱技术相比,聚合物驱替液具有更高的驱替效率和更低的驱替阻力。
通过聚合物驱替液的使用,可以进一步提高塔河油田的采收率和生产效率。
在薄层开发方面,塔河油田也取得了新的进展。
薄层开发是指通过接触性储层的分层开发,从而提高油田的采收率。
在塔河油田的薄层开发中,石油勘探和开发公司采用了一种新的水平井堆叠技术。
该技术通过在薄层中间隔一定的距离钻探多个水平井,从而提高了油田的采收率和生产效率。
生物技术在塔河油田的开发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生物技术是指利用生物体或其产物进行工艺技术创新的方法。
在塔河油田的生物技术应用中,石油勘探和开发公司采用了一种新的生物驱替技术。
该技术通过将高产油菌种引入油层中,利用其分泌的代谢产物降低油层粘度,从而提高原油采收率。
生物驱替技术具有环境友好、成本低廉和效果显著的特点,可以有效地改善塔河油田的开采效果。
技术改造—264—塔河油田超深超稠油降粘技术进展赵忠文 吴文明 涂 东 宋朋军 邱振军(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采油二厂,新疆 轮台 841604)差异巨大,包括托甫台区块的稀油、主体四、六、七、八、十区北的普通稠油,十区北、十二区南的超稠油,以及十二区北、于奇区块的特超稠油。
对于普通稠油和超稠油,经过多年攻关实践形成了掺稀降粘为主,化学、加热降粘为辅的降粘开采技术,基本能够满足开采需求。
但是对于特超稠油,由于其地层流动差、粘温拐点深、混配效果不好等因素,导致掺稀比高、频繁上返异常,难以实现经济有效开采。
近年来,油田积极探索新的开采工艺,在加热降粘、改质降粘、乳化分散降粘均开展了攻关和实践,取得了初步的进展,但离技术集成应用还有一段距离。
一、技术进展特超稠油热采技术主要是利用原油的粘温关系,提升原油温度,降低原油粘度的一种开采手段。
对于塔河超深的储层条件,可以分为保温开采和人工加热两种方式。
保温开采是使用保温材料,利用地层本身热量的开采方式,主要包括保温固井、保温套管、保温油管等。
人工加热的方式则是需要引入新的热源对原油进行加热,包括电加热、热水循环加热、化学加热等手段。
前期属于低能耗、环保的工艺,但对技术要求较高;后者工艺相对简单,但需要长期耗能。
对于塔河特超稠油的热采技术,在技术经济允许的条件下应当优先发展保温采油,然后辅助以人工加热手段。
(一)保温开采技术 对于塔河特超稠油井,其油层的温度在150-160℃之间,在这个温中,受井筒温度下降,原油失去流动能力,通常情况下该深度达到3500-4000m,超过了大多数保温材料的极限。
根据油井建井过程,保温开采技术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实现:一是保温固井水泥,通过大幅度降低水泥导热系数可以实现;二是保温套管,对套管进行保温隔热性能处理;三是保温油管,对油管进行保温隔热性能处理。
目前油田在保温固井水泥和保温油管方面开展了先导试验。
(1)纳米涂层保温油管技术该技术是在油管外表面涂装4-5mm 的保温涂层而成。
塔河油田掺稀开发配套工艺技术新进展1. 引言1.1 背景介绍塔河油田位于中国大庆油田的东部,是中国最大的陆上油田之一,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
由于该油田的原油黏度较高,同时又存在丰富的水驱层,因此采用掺稀开发技术对该油田进行开发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掺稀开发技术是通过注入稀释剂(如天然气、液体低碳烃等)来减低原油的粘度,提高原油的流动性,从而提高采收率。
近年来,随着工艺技术的不断发展,塔河油田的掺稀开发配套工艺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
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塔河油田的资源,研究人员不断努力,引入新的配套工艺技术,以解决现有工艺技术的局限性,提高开发效率和采收率。
本文将重点介绍塔河油田掺稀开发的基本原理、现有配套工艺技术的局限性,以及针对这些问题所新增的配套工艺技术,为读者提供一份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对塔河油田掺稀开发配套工艺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以提高油田开采效率和油藏采收率。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通过对塔河油田掺稀开发的基本原理进行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指导和依据。
对现有配套工艺技术的局限性进行研究和总结,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所面临的困难和不足,为提出新的技术方案和改进措施提供依据。
通过介绍和分析新增的配套工艺技术,探讨其在提高油田开发效率和降低成本方面的潜在优势和应用前景,为油田开发工程实践提供可行的方案和参考。
本研究旨在为塔河油田掺稀开发配套工艺技术的持续改进和创新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促进油田开发工作的高效进行和可持续发展。
1.3 研究意义塔河油田是中国东北地区最大的陆上油田之一,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投入开发以来,已经产出大量的原油资源。
为了进一步提高油田的开发效率和提高产量,掺稀开发技术被引入到了塔河油田中。
这项技术可以有效地降低油井的粘度和提高原油流动性,从而有利于原油的开采和提高产量。
现有的配套工艺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对温度和压力要求较高,对原油质量和含水率的适应性较差等。
塔河油田掺稀开发配套工艺技术新进展【摘要】本文介绍了塔河油田掺稀开发配套工艺技术的新进展。
首先讨论了热水掺稀技术在塔河油田的应用,接着探讨了溶解气掺稀技术、电磁加热掺稀技术、超声波增油技术以及智能化掺稀系统在该油田的应用情况。
通过分析这些技术的特点和效果,说明了塔河油田掺稀开发配套工艺技术持续创新和完善的重要性。
文章最后总结指出,掺稀技术为塔河油田的油气开发效率提升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未来有望获得更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将为提高油田产能、降低开采成本,以及推动我国油气工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关键词】塔河油田、掺稀开发、工艺技术、热水掺稀、溶解气掺稀、电磁加热掺稀、超声波增油、智能化掺稀系统、持续创新、油气开发效率、新思路、新方法、应用推广。
1. 引言1.1 塔河油田掺稀开发配套工艺技术新进展塔河油田是中国最大的含油气盆地之一,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储量。
随着油田开发的深入,对于掺稀开发配套工艺技术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掺稀开发是指在原油中加入一定比例的稀油或其他介质,以降低原油的粘度和提高采收率的一种开发方式。
近年来,塔河油田掺稀开发配套工艺技术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进展,为油气开发效率提升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在掺稀技术方面,热水掺稀技术在塔河油田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可以有效降低原油的粘度,提高采收率。
溶解气掺稀技术、电磁加热掺稀技术和超声波增油技术也在塔河油田得到了应用和验证。
智能化掺稀系统的研究也为塔河油田的油气开发提供了新的方向。
塔河油田掺稀开发配套工艺技术持续创新和完善,为油气资源的高效开发提供了重要支撑。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油气开发的需求,塔河油田掺稀开发配套工艺技术有望获得更广泛的应用和推广,为油田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 正文2.1 热水掺稀技术在塔河油田的应用热水掺稀技术是一种利用高温高压热水来改变原油黏度和降低粘度的技术。
在塔河油田,热水掺稀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油气开发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塔河油田掺稀开发配套工艺技术新进展塔河油田位于中国黑龙江省大庆市,是中国最大的陆上油田之一,在油田开发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随着油田的开发和产油量的不断增加,如何更有效地进行油田掺稀开发成为了当前油田开发中的重要技术问题。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开展,塔河油田掺稀开发配套工艺技术也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和突破,本文将就塔河油田掺稀开发配套工艺技术的新进展进行介绍和分析。
一、掺稀开发概述掺稀开发是指在原油储层中注入外部溶剂或者轻质油品,使得原油中的粘稠油变得更加稀薄,从而提高原油的流动性和采收率。
掺稀开发是一种有效的提高油田采收率和改善原油品质的方法,对于一些难采的重油、高含硫油田尤为有效。
塔河油田的掺稀开发技术主要应用于高粘度、高含硫和高密度的稠油开发,包括蒸汽吞吐法、稀油油藏热采法等。
这些技术在塔河油田的掺稀开发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并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研究的不断深入,也日益完善和发展。
二、技术新进展1. 高效溶剂的研发应用目前,塔河油田掺稀开发主要采用的是溶剂法,而溶剂的选择直接影响着掺稀开发效果。
近年来,研究人员通过实验和模拟研究,发现了一些高效的溶剂,如二甲苯、甲酚、苯酚等。
这些溶剂具有良好的溶解性能和渗透性能,可有效提高掺稀开发的效果。
2. 高渗透性强穿透驱油技术应用在塔河油田的掺稀开发中,如何提高溶剂的渗透性和穿透力也是一个关键问题。
近年来,研究人员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大量实验和分析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高渗透性强穿透驱油技术。
通过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溶剂在油层中的渗透性,提高掺稀开发的效果。
3. 智能化掺稀开发技术系统的研发随着智能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塔河油田的掺稀开发技术也开始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
研究人员通过开发智能控制系统和智能感知设备,实现了对掺稀开发过程的实时监测和控制。
这些智能化技术系统可以更加精确地进行控制,提高了掺稀开发的效果和效率。
三、技术应用效果上述新进展的技术在塔河油田的掺稀开发中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应用,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效果。
塔河油田掺稀开发配套工艺技术新进展
塔河油田是中国国内最大的陆上油田之一,由于地质条件较为复杂,采油工艺也一直是该油田开发的难点之一。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塔河油田的掺稀开发工艺也得到了很大的进展。
掺稀开发是指将热稠油与轻质油混合以降低粘度,从而实现更有效的采油。
目前,塔河油田采用的掺稀剂是甲醇、乙醇、丙醇等醇类物质,这些醇类物质具有低毒、可再生的优点,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在掺稀剂的选择方面,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新的进展。
比如,苯乙烯类掺稀剂具有粘度降低、升温的双重作用,同时还能抑制水的生成,在采油过程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另外,还有一些新型有机结构物的应用也被广泛研究,在改善采油效果的同时,也能有效提高掺稀剂稳定性和环保性。
除了掺稀剂的改进以外,掺稀工艺的优化也是近年来的一大进展。
传统的混合式掺稀方法容易造成掺混不均匀,导致采油效果不尽人意。
因此,一些新型的掺混装置被研发出来,如静电场、超声波、电磁场等设备,能够在分子层面上加速掺混过程,提高掺混效率。
此外,智能化掺稀技术的引入也使掺稀工艺更加高效、精准。
通过传感器和自动控制系统,能够实时检测掺稀剂和原油的比例,从而实现更加精细的调配过程。
这不仅能够提高采收率,还能够减少资源和能源的浪费,为环境保护做出贡献。
总的来说,塔河油田掺稀开发配套技术的新进展,不仅为其高效、可持续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国内其他油田的掺稀开发提供了有益借鉴。
预计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掺稀技术将会进一步推广应用,为我国资源能源的开发创造更加可持续、环保的发展模式。
塔河油田掺稀开发配套工艺技术新进展
塔河油田作为我国最大的大庆油田分布区之一,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撑。
然而,由于油田油质稠浊,掺稀开发成为了一种常见的开采方式,也因此产生了一系列的配套工艺技术。
最近,有关部门宣布了塔河油田掺稀开发配套工艺技术的新进展,下面就来看一下。
首先,针对塔河油田油液的特点,国内专家研发出了一种新型的油液分离器。
这种分离器可以在稠油中迅速分离出轻质的油分子,保留重质油和沉积物,从而大大提高了油的采集效率。
其次,针对塔河油田油质稠浊的问题,目前已经有了一种新型的水基掺稀液体配方。
这个掺稀液可以更好地将稠油缓慢稀释,从而减少淤积和堵塞管道的风险。
与传统的掺稀液相比,这种水基掺稀液的真密度更小,粘度更低,更具有稳定的性能,能够更好地满足油田掺稀处理的需要。
除此之外,国内外专家还联合研发了一种新型的掺稀排放处理技术。
这种技术可以对掺稀后的油液进行快速分离,并通过凝固、中和、继续搅拌等工艺处理,最终将剩余的污染物达到国家排查标准。
该技术不仅帮助减轻了环境压力,还降低了油田掺稀过程中的环境风险。
在塔河油田掺稀开发配套工艺技术的新进展中,由于上述的技术创新,大大提高了塔河油田的掏取效率,同时也推动了工业方法的创新。
而这也充分证明了新技术在能源地质领域的广阔应用前景。
2018年06月合适的细分岗位上,用人要用人之所长,量才使用。
对造价人员的培训和开发也是相当关键的,通过培训可以使造价人员的专业知识结构更加完整,也唯有通过培训和学习开发才能使造价人员更加胜任本岗位的工作减少实际造价预算工作过程中出现误差的概率。
最后还要设置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体系,建立人才梯队,以老带新,奖优罚劣,尽最大限度为人员提供更多的晋升通道激发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除了造价人员外,对原材料采购人员也应采取同样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
而且更重要的是对原材料采购人员还应加强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同时要对整个采购流程做到全方位监督,防止采购人员在采购过程中违规操作出现营私舞弊索贿受贿等方面的问题。
通过教育和监管要向采购人员灌输一个最重要的原则:采购价格最优原则!2.4建筑施工过程管理规范化防止工程超预算除了在以上三个前端环节上入手防治之外,要必须要做好后端建筑施工过程的规范管理。
2.4.1加强管理,注重施工安全大的施工现场由于人员众多,材料和设备存放过多,占地面积大等原因使得现场管理的难度很大。
对此现场管理者首先要建设好一支强有力的管理团队,通过管理团队再搭建好管理梯队,通过管理梯队使现场的每个人都各司其职各守其责使每项工作每个原料每台机械设备都责任到人,从而尽最大限度减少企业的资源浪费[4]。
尤其重要的是管理梯队要确保每个施工流程按照标准规范作业,把安全管理放在首位,防止发生安全事故造成人员和资产损失。
2.4.2监管与安保并重监管是对施工现场管理的有效监督和补充,通过加强监管可以使现场管理更进一步走向规范化和流程化,监管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有效机制之后还可以使企业文化向更健康更积极的方向发展,促使企业上下形成一种节约资源减少浪费的良好风气。
注重企业内部管理监管的同时还要加强施工现场的安保以防止外部闲杂人员偷盗原料和设备给企业带来损失导致成本超预算。
3结语综上所述,有效解决建筑企业工程造价超预算的问题要从前端和后端两个方面寻找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