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4
第一节牛顿运动第一定律教案优秀8篇牛顿第一定律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常识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能力目标:1.通过斜面小车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实验分析,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概括、推理).情感目标:1.通过科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教育.2.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给学生以科学方法论的教育.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教材首先通过回忆思考的形式提出问题:如果物体不受力,将会怎样?通过小车在不同表面运动的演示实验,使学生直观的看到物体运动距离与阻力大小的关系,为讲解伽利略的推理作准备。
然后讲述伽利略的推理方法和通过推理得出的结论,再介绍迪卡儿对伽利略结论的补充,牛顿最后总结得出的。
通过这些使学生了解定律的得出是建立在许多人研究的基础上的,正如牛顿所说:“如果说我所看的更远一点,那是因为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
最后指出不是实验定律,而是用科学推理的方法概括出来的,定律是否正确要通过实践来检验。
给学生以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本节课的重点是揭示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规律,即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教法建议1.学生学习的困难在于从生活经验中得到的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观念,认为物体的运动是力作用的结果。
如推一个物体,它就动,不再推它时,它便静止。
为使学生摆脱这种错误观念,首先要把运动和运动的变化区别开,树立从静到动和从动到静都是“运动状态改变”的概念,这是为了揭示力和运动的关系做的重要铺垫。
其次,通过实验确立“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的概念。
再通过推理建立“不受力运动状态不变”的概念。
2.通过图9-1演示实验的比较、分析、综合、推理是本节课的核心,可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科学推理方法的教育。
在此演示实验中可通过设计不同的问题渗透研究方法。
3.本节课可按着人类对知识的认识顺序组织教学,让学生体会规律的认识过程,对学生进行学史教育。
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伽利略的研究——笛卡尔的补充——牛顿的总结。
第1节 牛顿第一定律一、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1.提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这一错误观点的是( )A. 亚里士多德B. 伽利略C. 爱因斯坦D. 牛顿【答案】A【解析】提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这一错误观点的是亚里士多德。
2.一个正在运动的物体,若所受外力同时全部消失,则( )A .物体立即停止运动B .物体会慢慢停止运动C .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D .物体做加速运动【答案】C.【解析】一个运动的物体,受到的外力同时全部消失,据牛顿第一定律知,这个物体不受到力的作用,将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故ABD 不符合题意,C 符合题意。
故选C 。
3.如图1所示,是小明同学“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影响”的实验情景。(1)他三次实验让小车从同一斜面上的同一高度处,沿斜面从静止开始运动,目的是使小车到达水平面时的_______相同。(2)水平面越光滑,运动小车受到的阻力越_____,通过实验发现,小车运动的时间越长,运动的距离越______;(3)进一步推理,如果水平面足够光滑,小车不受任何阻力,它将_______运动下去。【答案】(1)速度。
(2)小,长。
(3)匀速直线(或不停地)。
【解析】(1)该实验用到了控制变量法,控制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同一高度处由静止滑下,目的是使小车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相同。
(2)小车与接触面间压力一定,毛巾、棉布、木板粗糙程度变小,则阻力变小,运动的时间越长,图 1运动的距离越远。
(3)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如果水平面足够光滑,小车不受任何阻力,它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二、牛顿第一定律4.牛顿第一定律是()A.凭空想象得出的B.直接从实验中得出的C.综合生活经验得出的D.在实验基础上结合科学推理得出的【答案】D。
【解析】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经进一步的科学推理概括出来的规律,而不是直接通过日常生活经验或实验得出的,更不是凭空想象得出的,故A、B、C均错误、D正确。
故选D。
5.如图所示,小球沿弧形斜槽从A点运动到水平轨道的B点时,如果小球受到的外力突然全部消失,那么小球的运动状态将是()A.匀速直线运动B.立即停止运动C.速度越来越快D.速度越来越慢【答案】A。
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
课题分析
本节内容由“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牛顿第一定律”“惯性”三部分内容组成。
“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是研究力与运动关系的重要实验,做好这个实验并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猜想是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关键。
运动和力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
早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就开始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直到伽利略和牛顿时代,这个问题才得以解决。
运动和力的关系问题不仅深化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而且体现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对人类思维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指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即力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它是整个初、高中物理课程的基础。
要让学生完成对它的认识,最重要的是揭示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思维过程,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
牛顿第一定律说明了物体有惯性,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惯性与生活联系紧密,人们有时可以利用惯性,有时应注意防止惯性给人们带来危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牛顿第一定律。
(2)认识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能用物体的惯性解释生活和自然中的有关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并确认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经历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
(3)能通过生活经验和大量事实认识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学习科学思维方法。
(2)通过惯性现象的认识,树立交通安全意识。
(3)体会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难点: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
教学设计
1.教具准备
斜面、小车、毛巾、棉布、木板、惯性演示仪、多媒体、实物投影等。
作业布置
课本P19 动手动脑学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