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牛顿第一定律(第一课时)
- 格式:ppt
- 大小:2.05 MB
- 文档页数:29
第一课时☆☆知识回顾与理解☆☆一、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1.历史上对力和运动关系的认识过程:①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②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否定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他指出:如果没有摩擦,一旦物体具有某一速度,物体将保持这个速度继续运动下去。
③笛卡儿的结论:如果没有加速或减速的原因,运动物体将保持原来的速度一直运动下去。
④牛顿的总结:牛顿第一定律。
2.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程序与内容:① (事实) 两个对接的斜面,让静止的小球沿一个斜面滚下,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
② (推论) 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释放的高度。
③ (推论) 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小球在这个斜面上仍然要达到原来的高度。
④ (推论) 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最后使它成水平,小球沿水平面做持续的匀速直线运动。
⑤ (论断) 物体在水平面上做匀速运动时并不需要外力来维持。
此实验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①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
②同时指出了一切物体都有一种属性(运动状态保持不变....的属性),只有受力时运动状态才改变。
这种运动状态保持不变....的属性就称作惯性。
即:一切物体具都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这就是惯性。
3.对惯性的理解要点:惯性: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物体都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
①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即: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属性,不能克服,只能利用。
惯性与物体的受力情况及运动状态无关。
任何物体,无论处于什么状态,不论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
②惯性不是力,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即保持原来运动不变的属性)。
不能说“受到惯性”和“惯性作用”。
③物体的运动状态并不需要力来维持,因此惯性不是维持运动状态的力。
④惯性的大小:惯性的大小体现在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本领强弱),其大小由质量来决定。
第六章力与运动第一节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亚里士多德与伽利略的思想冲突。
(2)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和方法。
(3)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体会亚里士多德与伽利略的思想冲突,通过比较分析,探究出牛顿第一定律,并领悟“实验加推理”的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生、教师双边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树立科学的探究态度,了解科学的探究思路和方法。
(2)、通过大量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探究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教学重点通过对实验探究的参与,强化学生分析与论证的能力,加深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教学难点转变学生的经验概念——力是产生物体运动的原因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探究法、分析推理法教学准备多媒体、斜面、木板、棉布、毛巾、小车、刻度尺等。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师:同学们,我们首先回顾一下力和运动的概念,什么是力?生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师:什么是运动?生2:运动是指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
师:同学们回答真好!从哲学角度说,万物皆有联系,那么从物理学角度说,力和运动有联系吗?如果有,又是怎样一种联系呢?同学们,想知道吗?师:今天,我将与同学们一道共同探讨力和运动之间的一个最基本的联系。
二、新课教学1、力和运动的有什么关系?投影课本7-1、7-2两幅图,让学生观察,然后,要求学生利用桌上的书本感受:推书本,书本就运动,撤去推力,书本停止运动.老师推小车,小车运动,撤去外力,小车逐渐停下来。
师:生活中还见过类似的例子吗?请学生再举2例师:以上现象有什么共同特征?启发学生比较上述事例的共同特征: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就发生运动,不受力的作用,就停止运动。
师:大家同意这两位同学的看法吗?全体学生:同意。
总结多数同学看法并投影亚里士多德观点:要维持物体作匀速运动,就必须给物体施加一恒定的力。
第一课时《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知道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用推理的方法概括出来的。
2.过程与方法:(1)介绍伽利略的推理方法和得出的结论。
突出他的理想化实验和推理方法。
(2)探究阻(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3)通过分析实验,推理想象理想实验的结果,从而概括出牛顿第一定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理想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概括能力.(2)渗透逻辑推理的方法.学习科学家丰富的想象力和不断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牛顿第一定律.难点: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教具】演示:斜面、木板平面、小车、毛巾、棉布等。
【教材分析】学生在上一节学过力的作用效果之一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本节联系这一知识提出问题:如果物体不受力将会怎样运动?通过课本图11.5-3所示的实验,使学生直观地看到物体所受的摩擦阻力越小,运动得就越远,为讲述伽利略的推理做准备。
然后讲述伽利略的推理方法和通过推理得出的结论:运动物体如果受到的阻力为零,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再介绍笛卡儿对伽利略结论的补充,牛顿最后总结出的牛顿第一定律。
通过这些使学生了解定律的得出是建立在许多人研究的基础上的。
最后指出牛顿第一定律不是通过实验得出的,而是用推理的方法概括出来的。
定律是否正确要通过实践来检验。
给学生以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在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这部分内容时,按照了解历史──提出问题──设计实验──科学探究──得出结论──引发猜想这一探究科学问题的思维程序,引导学生将生活经验和科学知识结合起来,从而构建对牛顿第一定律的正确理解和认识。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识:提问:1.力的作用效果有哪几条?答:(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提问:2.你能举一些力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例子吗?答:(1)力能使静止的小车运动;(2)力能使运动的物体速度变大.(3)力能使运动的物体速度变小;(4)力能使小球改变运动方向,做曲线运动.二、引入新课师:刚才我们列举了生活中力改变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例子,问:一个物体如果不受任何力,将会怎样呢?(学生可能答:静止)师:已经被扔出去的球是否要不断靠力来维持它的运动呢?(可投影图9-1-1)学生在这时可能会有争论,有的答:始终有推力,有的答:这个推力不存在.师:正在空中匀速下落的降落伞,为何能一直“匀速”下落,直至落地为止?(投影图9-1-2)牛顿在研究总结实验的基础上,能帮助我们分析上述问题,今天,我们来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演示:手推一辆小车,小车可在讲台桌上滑行一段距离,然后停了下来,小车为什么能滑行一段?又为什么会停下来呢?让我们进一步的分拆下面实验:一、观察实验(板书)先向学生介绍实验的装置,如下图,并说明实验的条件:(1)让小车从同一高度A 点滑下;(2)平面粗糙程度不同(这样就保证了小车到达B处开始水平运动时的速度相同,便于进一步的比较)1.实验:(l)BC平面材料是毛巾.观察现象:小车滑到B点后没有马上停下,而是滑到平面上C1点停下.(2)BC平面材料是棉布观察现象:小车滑到B点后没有停下,而是滑到平面上C2点才停下.师:引导学生将两个实验比较.学生答:小车在水平面上滑得远了.师:为什么?答:小车水平方向受的阻力小了.(3)BC平面材料是木板.观察现象:小车到达B点后没有停下,而是滑到平面上C3点才停下(作标记)师:引导学生将第三次实验与前面比较。
《牛顿第一定律》(第1课时)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我叫XXX,来自XXXXX学校,今天我所说的课题是九年级第12章第5节的内容“牛顿第一定律”。
对本节课的教学设想,说明如下: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牛顿第一定律是力学中重要的基本定律之一,也是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推理能力很好的素材。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运动学和力学知识基础上,首次将力和运动联系起来,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和规律的知识,本课内容在初中物理知识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后面平衡力等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因此教材比较注意科学地编排内容,它把理论联系实际,还把物理知识融入到生活中去,能够让学生觉得物理就在身边,从而充分地激发了学生继续学习物理的兴趣。
本节课需要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安排学生实验并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第二课时要对牛顿第一定律充分理解,并理解惯性的内容。
现针对第一课时进行说课如下:2、教学目标根据三维教学目标及新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结合学生特点,通过本课的学习来实现以下目标:知识与技能方面:(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并理解牛顿第一定律;(2)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方面:(1)经历牛顿第一定律的发现,学会利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2)认识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可靠的实验基础上,加上合理的推理得到的,感受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即“实验+推理”科学研究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对实验探究活动的参与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并认识到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3、教材的重点、难点结合本课目标及学生特点,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究牛顿第一定律的获得过程,并理解它的内涵。
难点是经历理想实验推得物理规律的方法。
4、教具学具准备:斜面、毛巾、棉布、木板、玻璃、小车等学生实验用具多媒体(CAI)课件、实物展台二、教法、学法为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突破重难点,结合本节课的要求和特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为目标导学法(即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学有方向,有的放矢,促使学生积极探索、发现)、教师引领学生自主探究法、发现法、多媒体演示法等多种方法综合运用。
高三物理总复习教案三、牛顿运动定律第一课时:牛顿运动定律一、知识要点:1.牛顿第一定律:①力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②一切物体总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惯性。
(是物体的固有属性)③惯性只决定于物体的质量,而与物体受力和运动无关。
2.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力方向相同。
表达式:F 合=ma (F 合与a :统一于同一物体、同时产生、相同方向)力的独立作用原理:当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每个力各自独立地产生一个加速度,就象其它力不存在一样。
物体的加速度就是这几个加速度的矢量和。
3.牛顿第三定律:两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一对作用与反作用力:一定同时产生同时消失;一定是同一种性质二、例题分析:1.火车在水平的长直轨道上匀速运动,门窗紧密的车厢里有一位旅客向上跳起,结果仍然落在车厢地板上的原处,原因是:【 】A.人跳起的瞬间,车厢地板给他一个向前的力,使他与火车一起向前运动B.人跳起后,车厢内的空气给他一个向前力,使他与火车一起向前运动C.人在跳起前、跳起后直到落地,沿水平方向人和车始终具有相同的速度D.人跳起后,车仍然继续向前运动,所以人落回地板后确实偏后一些,只是离地时间短,落距离太小,无法察觉而已2.用F=99N 的力向上提重G=100N 的物体,如图所示,没有提动。
则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物体受到的合力为1N ,方向向下,所以物体有向上的加速度B.物体受到的合力为零C.物体对地面的压力为1ND.物体受到的合力为1N ,产生的加速度太小,人们察觉不出来3.在光滑水平面上,一物体三个水平力作用而处于静止状态。
现使水平向右的力F 1逐渐减小到零,再逐渐恢复到原来的大小和方向,而其余力保持不变,说明物体的运动情况,并指出何时加速度最大?何时速度最大?4.轻弹簧连两个小球A 、B 质量分别m 1为和m 2,用细线悬挂而静止,(1)线中及弹簧中的拉力分别为多大?(2)剪断细线的瞬间A 、B 的加速度大小和方向如何?5.倾角为θ的光滑斜面上,为使质量为m 的物块与斜面相对静止共同向右匀加速运动,则斜面的加速度应为多大?此时斜面对物块的支持力多大?三、巩固练习:1.一个质量为0.5kg 的质点,在几个恒力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
第1课时牛顿第一定律知识目标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常识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对小车实验的分析、比较,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难点:1.明确“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观点是错误的;2.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教具准备斜面、小车、毛巾、棉布、木板、微机、实物投影、多媒体课件等。
新课引入实验批驳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演示1:在桌面上推动木块(或板擦),使它从静止开始慢慢向前运动,撤掉推力,木块(或板擦)立即停止。
分析: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现象(如推桌子)。
这些现象从表面上看,“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才能使物体继续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停下来。
”即板擦的运动需要推力去维持。
于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根据这些现象总结出“物体的运动需要力去维持”。
这种观点在历史上曾被沿用两千多年,但是沿用两千年是否就一定正确呢?也可能有人曾表示过怀疑或有人认为就是错误的,但没有能说服别人的理由。
演示2:在桌面上推动木块(或板擦),从静止使之向前运动,用力推出,木块或板擦向前运动一段距离后停止。
分析:推力撤掉,木块(或板擦)还要向前运动,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不符。
讨论:木块:静止―→运动―→静止。
这两个过程中是否都有力存在?在这两个过程中力的作用是维持原来的运动状态还是改变运动状态?新课教学探究点牛顿第一定律1.伽利略的贡献:理想实验。
实验探究:阻力对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让学生阅读教材P126-127实验探究,完整地看一遍实验内容。
分组实验:如图所示,在水平桌面上铺上粗糙程度不同的物体,让小车自斜面顶端从静止开始滑下。
观察小车从同一高度滑下后,在粗糙程度不同的水平桌面上运动的距离,每次记下小球停下时的位置。
实验记录:实验次数表面材料阻力大小滑行距离1 毛巾最大最短2 棉布较大较长3 木板较小最长推理想象光滑表面阻力为零无限长实验分析: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1)三次实验,小车最终都静止,为什么?(2)三次实验,小车运动的距离不同,这说明什么问题?(3)小车运动距离的长短跟它受到的阻力有什么关系?(4)若使小车运动时受到的阻力进一步减小,小车运动的距离将变长还是变短?(5)根据上面的实验及推理的思想,还可以推理出什么结论?(6)推理:小车在光滑的(阻力为零)表面,将会怎样运动?实验结论: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说明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
牛顿第一定律(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并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②从对牛顿第一定律的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论证的能力和表述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经历牛顿第一定律的发现,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②认识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可靠的实验基础上,加上合理的推理得到的,感受通过理想化的实验来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即“实验+推理”科学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实验探究活动的参与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并认识到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①重点:学会科学探究、认识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实验加上科学的推理得到,感悟科学探究的曲折和艰辛。
②难点:牛顿第一定律内容的理解、迁移。
三、教具学具准备:
斜面、毛巾、棉布、木板、玻璃、小车等学生实验用具
多媒体(CAI)课件、实物展台
四、教学模式: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团队合作
引导——思考——探究——总结
五、教法学法:
目标导学法、自主探究法、发现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教法学法综合运用
六、课时安排:
共2课时,本节为第1课时
七、教学过程:
八、板书设计:
第五节牛顿第一定律观点:
物体运动需要力的维持(错误)物体运动不需要力的维持(正确)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