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_战船介绍
- 格式:doc
- 大小:479.50 KB
- 文档页数:4
郑和下西洋的船都有哪些特殊的功能和作用本文导读:图片来源于网络郑和下西洋的船只从名称和作用上来区分,一共有五种类型的船只。
第一类,这类型的船叫做“宝船”。
这种船只在整个航海行程中只有很少数量的,据不完全统计,估计在郑和下西洋的整个行程中,总共出现的数量不超过65艘。
这种船只的特点是很大,其体积远远超于一般的船只,一次性可以容纳上千人。
宝船的舵比一般的船都要大,需要两、三百人才能拉动,这种船的作用主要是容纳空间大,可以载物或者载人,在当时算是比较大的,能上宝船的人除却主要的指挥还有一些外国使臣等。
第二类,这类型的船只叫做“马船”。
它的体积相对宝船来说要小很多,马船的主要用途是运输船,一些货品、物件等等都是放置在马船上的。
第三类,这类型的船只叫做“粮船”。
这种船的功用就如同它的名字一般,是用来运输粮草的,这些多士兵的出征,必须在物资上有一定的配备,这些物资几乎全部存放在粮船之上。
第四类,这类型的船只叫做“水船”。
这里几乎是将士们的住所。
第五类,这类型的船只叫做“战船”。
体积相对来说最小,灵活轻便,如果遇到突发战争,可以用来对敌。
郑和下西洋在位皇帝是谁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出行船只最多、航海时间最久、历史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海上航行,甚至比起欧洲来说,中国的航海事业足足领先了近一百年。
郑和下西洋的事迹令世界各国为之瞩目,同时向世界各国传达了明朝实力强盛、明朝不容小觑的现状,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范围内的伟大的壮举之一。
郑和之所以能够成功下西洋,除却郑和本人能力出众以外,同样离不开明朝在位皇帝的大力支持,如果失去了中央政府的支持,郑和下西洋很难成行。
那么郑和下西洋在位皇帝是谁,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为什么会支持郑和下西洋呢?图片来源于网络朱棣,大明王朝的第三位皇帝,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曾为燕王。
公元1376年,朱棣来到凤阳老家,在此处住了将近四年多,这一段民间生活对朱棣的影响极大,让他有了想要改善民间疾苦的宏伟愿望。
明代船只种类明代是我国航海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船只种类繁多,各具特色。
从巨大的海洋贸易船到小巧的渔船,每一种船只都承载着明代海上交通与贸易的兴盛。
本文将介绍明代常见的几种船只。
一、宝船宝船是明代最大最豪华的船只,主要用于朝廷贡船和外交使节。
它的船身高大,船体宽阔,常常装饰着华丽的彩绘和黄金装饰物。
宝船的船头高耸,船尾翘起,象征着“龙腾虎跃”的意象。
船上设有华丽的宫殿和舱房,为贡船官员和使节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
二、驱寇船驱寇船是明代为了应对海盗袭击而建造的一类船只。
这种船只船身低矮,船头尖锐,便于快速行驶和冲撞。
船体结构坚固耐用,船上装备有强大的火炮和武器,方便对付海盗。
驱寇船通常与其他船只编队,形成强大的船队,保护海上贸易和航行安全。
三、官船官船是明代政府为了管理海上贸易而建造的船只。
它的船身中等大小,船体结构简单实用。
官船通常装载着政府官员、商人和士兵,用于海上巡逻、护航和税收征集。
这种船只的特点是船体结构坚固,船速较快,能够适应各种海况。
四、渔船渔船是明代常见的一类船只,主要用于捕鱼和海产品的运输。
渔船通常较小巧灵活,船身低矮,便于操纵和进入浅水区域。
渔船多为木质结构,船头尖锐,船尾平直。
船上配有渔网和捕鱼工具,方便渔民进行捕捞作业。
五、商船商船是明代海上贸易的主要运输工具。
商船一般中等大小,船体结构简单耐用。
商船的船头较为平直,船尾略微翘起。
船上设有货舱和货仓,方便装载和运输货物。
商船通常载有大量的商品和商人,航行范围广泛,是明代海上贸易的重要支撑。
六、运粮船运粮船是明代为了运输粮食而建造的一类船只。
运粮船通常较大,船体宽阔,船上设有大型的仓库和储粮设施。
运粮船的船头较为平直,船尾稍微翘起。
这种船只主要用于从南方运送粮食到北方,满足国家的粮食需求。
明代的船只种类繁多,每一种船只都承载着不同的功能和用途。
宝船彰显了明代朝廷的豪华和威严,驱寇船保护了海上贸易的安全,官船管理了海上事务,渔船捕捞了丰富的海产品,商船促进了海上贸易的繁荣,运粮船满足了人民的粮食需求。
中国17世纪的风帆战列舰—明朝鸟船17世纪初,随着荷兰殖民者的到来,中国的海域纷争不断。
明军、海盗、荷兰人互相攻伐,新式的滑膛炮——红夷炮随着战事的开展也在中国的海军中逐步普及。
同时,中国水师中原有的福船、苍山船、沙船等战船已经不再适应战事的开展,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行动迅捷的新型战舰——鸟船。
"鸟船〞,因其在海上航行速度快,形似在海面上高速飞行的海鸟,故而得名。
鸟船是从嘉靖时的开浪船开展而来。
一开场的鸟船体型较小,船身比较低矮,船头尖细,设有四桨一橹,行驶快速,船可容三五十人。
万历时,在沿海,海商开场用鸟船载货去各地贸易,其"船身长,安两艕,有橹六枝,尾后催稍橹两枝,不畏风涛、行使便捷。
〞说明这时的鸟船的体型较嘉靖时有所增大,船身的两旁从4支桨便为6支橹,在船尾也增加了1枝橹,其推进力得到增强。
到了崇祯年间,鸟船的船体相对于嘉万时期的鸟船进一步加大加长,其身长已经到达了七丈五尺〔约23米〕,而且橹设在船尾,两旁并不设橹部。
何如宾在"兵录"记载了此时鸟船的特征:"头小肚澎,身长体直,尾有两边,催橹两枝,有风扬帆,无风摇橹,转折轻便,篷长橹捷,如鸟之飞也。
〞鸟船的船身虽然庞大,但速度却与沙船、唬船并驾齐驱,适宜在近海作战。
所以该船成为了明军的制式装备。
除了明军军舰之外,在当时,还有一种下洋的大型商船,也被称为"鸟船〞。
这种船只体型硕大,船长可达十余丈,吃水深,载重量要比兵船大的多,多被闽粤客商驾乘用来从事远洋贸易。
因此该船常常受到沿海海盗的"关爱〞,海盗在海上抢夺商人的鸟船后,也使用这种船只作为自己的海盗船。
民族英雄成功的父亲——大海盗芝龙就曾抢夺粤商的鸟船作为自己的海盗船,其对手海盗香舰队中同样也有许多鸟船。
明军攻打香时,就曾焚毁香3只鸟船。
根据记载,香每艘鸟船都安大炮十余门,载员300余人。
这种远洋鸟船有的为单层甲板,有的为双层甲板。
古代战船趣谈古代战船趣谈关于船舶的由来,在中国、埃及、英国、希腊等地都有不少传说。
其中我国民间流传的大禹治水造舟和《圣经》中的诺亚方舟,便是其中两则最为著名、流传最广的神话故事。
据专家分析,现代船舶的鼻祖是独木舟。
独木舟很可能起源于山洪暴发时,不会游泳的人们抱着树干原木得以逃生。
于是,人类就尝试着改造这些树干原木:将其掏空,使之在水中更加平稳,并能装更多的人或物。
据考古学家考证,我国在7000年前就已经有了独木舟。
独木舟诞生后,人类根据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又学会用更多的木头建造更大的船舶。
而当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之后,随着战争的出现及战争由陆上蔓延到江河湖海后,专门用于水上战争的船只就从普通船舶中分化出来,并经过不断发展形成了古代战船。
中国和地中海国家是古代战船的发源地。
公元前16~11世纪,我国商代就已将舟船用途军队的运载工具。
公元前1027年,周武王就率兵车300乘,近卫军3000人,甲士4.5万人,并联合了一些其他部落的军队,大举伐纣。
参战部队由47艘大船运送,在孟津渡河,直捣商朝都城朝歌(今河南淇县),灭亡了商朝。
这次渡河作战,组织严密,规模空前,派有专人指挥舰只。
但这些船只毕竟是临时征集的,没有专门用于水战的兵器和人员,因此还算不上真正的战船和舟师。
最早的桨帆战船为单层桨,公元前1200多年出现于埃及、腓尼基和希腊。
公元前800年,单层桨战船开始装上青铜铸造的船艏冲角,用来进行海上战船间的撞击战。
公元前700年,在腓尼基和希腊等国造出了两层桨战船。
公元前550年,希腊最先造出三层桨战船。
它长40~50米,排水量约200吨,有170枝桨,划桨时航速可达6节,顺风时可以使用风帆。
主要武器为舰艏冲角,载有18~50名进行接舷战战士,战士携带矛、剑、弓、标枪和盾牌;无武装桨手170人。
此后,三层桨战船成为地中海沿岸各国海军舰队的主力,并持续了十几个世纪。
公元前6世纪中期,我国正值春秋时期。
为了适应水网地区作战的需要,南方的吴国、越国、楚国和北方面临东海的齐国,都先后建造和改装战船,并抽调官兵进行水上训练。
中国四大航海船中国四大航海船专题简介福船和广船、沙船、鸟船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船。
15世纪是中国帆船发展鼎盛时期,造船工艺和技术领先世界,而福船是当时应用最广泛、最具代表性的船型之一。
福船福船,亦称“大福船”,是一种尖底海船,以行驶于南洋和远海著称。
也是明代一种巨型战船。
宋人说:"海舟以福建为上。
"明代我国水师以福船为主要战船。
抗倭名将戚继光说:“福船高大如城,非人力可驱,全仗风势,倭船自来矮小如我小苍船,故福船乘风下压,如车碾螳螂。
斗船力而不在斗人力。
”古代福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首尾高昂,两侧有护板。
全船分四层,下层装土石压舱,二层住兵士,三层是主要操作场所,上层是作战场所,居高临下,弓箭火炮向下发,往往能克敌制胜。
福船首部高昂,又有坚强的冲击装置,乘风下压能犁沉敌船,多用船力取胜。
福船吃水四米,是深海优良战舰。
郑和下西洋船队的主要船舶叫宝船,它采用的就是中国古代适于远洋航行优秀船型--福船型。
《明史·兵志四》:“(大福船)能容百人。
底尖上阔,首昂尾高,柁楼三重,帆桅二,傍护以板,上设木女墙及炮床;中为四层,最下实土石,次寝息所,次左右六门,中置水柜,扬帆炊爨皆在是。
最上如露台,穴梯而登,傍设翼板,可凭以战。
矢石火器皆伏发,可顺风行。
” 福船特有的双舵设计,在浅海和深海都能进退自如,宝船是商人和海盗们对超大型福船的通称,这种船适合近海贸易,载人和载货量均是一流,船体宽大结实,百叶窗一样的木质船帆可以使用很多年不换。
前进速度慢而稳,通常用来运载瓷器等易碎物品,只有泉州到吕宋之间海盗较少的海面上,这种船才出现。
扩展阅读:福船百科中国船舶发展史。
跑船是什么类型的工作。
中国古代四大船分为哪四类?广船广船产于广东,与沙船、福船成为我国古代的三大船型(也认为有四大船型——广船、福船、沙船、鸟船)。
它的基本特点是头尖体长,上宽下窄,线型瘦尖底,梁拱小,甲板脊弧不高。
船体的横向结构用紧密的肋骨跟隔舱板构成,纵向强度依靠龙骨和大擸(木字傍)维持。
中国古代战船发展简述学号:01123074姓名:武衡中国古代战船发展简述我国是一个海洋国家!我国目前拥有着30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海。
然而,因为种种历史原因,我国与周边邻国海权纷争不断,使我国在海洋资源上受到了极大的损失。
这其中部分原因是我国自古以来只看重陆地边界,不重视海洋领土,忽视了海权。
但是作为海洋斗争武器的战船,我国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具有世界先进水平。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在战船方面的发展历史,我收集了许多此方面的资料,在此整理。
以求读者有所收获。
一、中国古代船舶的起源与发展战船是一种专门化的船舶,它的发展与中国古代造船技术息息相关。
历史上每一次造船技术的发展,都极大推动了战船建造技术的变革。
所以我们首先要了解中国历史上造船技术的发展过程,才能更好研究古代战船的技术变革。
新石器时代:在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先民们逐渐认识到落叶、树干、葫芦等一些物体具有浮性,学会了利用天然存在的有较大浮力的物体如树干、芦苇捆、大葫芦等作为水上漂浮工具。
此时出现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船——独木舟。
“刳(kū)木为舟,剡(yǎn)木为楫,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
”(《易经》)夏:在不晚于夏朝时出现了木板船,这是造船史上一个重大创举。
在独木舟的四周加上木板以增大容量,圆底独木舟逐步变成了船底的中间部分,被称作“龙骨”,这样就变成木板船。
在木筏的两舷增加原木或木板,对筏体采取堵漏捻缝的措施,木筏就变成另一种木板船。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不再受原株树木的局限,而能够建造更大的船。
春秋战国:出现了特点不同、形态不一的各类船舶。
铁制工具的使用和诸侯争战,促进了这一时期的造船技术的进步和水运业的发展。
民间有以快速为主的轻舟、扁舟,还出现了适用于短途客运的舲船。
专供国君乘坐的是大舰艅艎,又称王舟,其建造坚固、航行轻快并且雕刻华丽,技术工艺达到较高水平。
晋代:水密舱壁首次出现。
水密舵壁增加了船舶横向强度,便于舱室分隔利用,尤其对抗沉性有利。
中国古代战船种类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水文化的国家,拥有丰富的船舶文化和船舶技术。
战船作为船舶中的一类,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是中国古代战争中重要的一环。
下面介绍一些中国古代的战船种类。
1、楼船:楼船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战船之一,也是中国船舶史上的一种后发先至的巨型船只。
初期楼船主要用作水上防御,随着历史的演变,逐渐由单一防护转变为兼具防护和作战的大型战船。
2、板桥船:板桥船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战船,船身两侧矮墙中间有木板或竹板搭成的桥,三面围成落水河,只有船头是留出来的出入口。
板桥船的优势在于可以用板挡住敌军攻击,落水河则可防止敌军登船。
3、八仙船:八仙船是明朝时期的一种战船,船长八十尺,宽二十尺,高六尺八寸,装备有八门炮,可同时朝着船的两侧攻击敌船。
因为船漂亮、造型独特,船上装饰华丽,所以八仙船不仅仅是一种军事船只,也是人们欣赏和享受的对象。
4、奉化船:奉化船又称“升仙船”,是浙江明清时期一种专门用于水陆兵战的战船。
船长约八十尺,船宽二十多尺,船体高六七尺,最高处有楼阁。
船内装有炮、弓箭、火药等武器,船头还配有长柱,可支寡显威、勇猛无比的水手爬上去攻击敌人。
5、火船:火船是一种特殊的战船,它以火为武器,用炬木、火箭等点燃船身上的燃料,向敌船投掷,焚烧敌船。
火船既能够袭击护城河中的敌军,也能够奇袭敌舰,攻破敌军水师。
靠近敌方时,火船上乘员快速驶离,火势不断蔓延,令敌方大声痛呼,被考验士兵死死困住。
6、龙船:龙船起源于中国古代远古时期的民间祭龙活动,用于载送龙头、龙尾等装饰物品。
后来,龙船被用作一种军事船只。
龙船船身长达数十米,两端高耸,形状如龙,船头部分镀金贴彩。
船身中央设置龙头神像,常常配有楼阁、装备有火炮和弓箭等武器。
总之,中国古代战船种类繁多,每一种战船具有独特的船体结构、装备和用途。
这些战船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航海业和军事防御的发展,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盘点中国古代战船之最1.大翼战船:最早出现于春秋时代的吴国,中国最早的战船,也是春秋时代体积最大的战船。
船长28米,宽3.6米,可配备作战士兵91人,靠划桨驱动,主要活动于长江流域。
在技术上,大翼战船已领先世界,成为后来中国船称雄世界的基石。
2.横隔舱:是隋唐时中国特有的船体内部构造,用仓板将船体分割成互不相通的仓区,即使船体进水,也可避免沉没。
欧洲真正实现横隔舱技术,比中国晚1300年。
3.千里船:由南北朝科学家祖冲之设计,利用踏板原理以人力驱动踏板行船,速度很快。
此船最早作为水战中的快速冲锋舟,在唐宋两代几经改良,变成宋代中国内河主力战舰———“车船”,在宋金战争中屡立奇功。
现代轮船的雏形以及最早的螺旋桨驱动原理,皆从此船中演变而来。
4.蜈蚣船:原为葡萄牙殖民者开辟新航路和拓展东方殖民地的战船。
葡萄牙人曾以这种战船,在广东番禺等地与明朝海军交手,尽管被明朝海军击败,但其船只的优越性能,“撼”倒了当时的中国人。
16世纪中叶,明朝大规模仿制此类战船,因其外形似蜈蚣而得名。
5.火龙出水:明清时代中国海军主战火器之一,现代舰对舰导弹的雏形、二级火箭技术鼻祖,因外形似火龙而得名。
龙头和龙尾各有火药桶,由二级引信连接。
中国航母瓦良格下水试航,不但在军事层面上有重要意义,而且标志着中国人的舰船发展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回首历史,中国古代的大船一度称霸世界。
鉴于此,本报特邀请青年文史学者、作家张嵚撰写了关于中国古代大船的文章。
公元1572年,葡萄牙诗人卡蒙斯发出石破天惊的咏叹:“曾经有与我们一样的大船,他们从日出之地远远而来,那里有聪明勇敢的人民,在莫桑比克的海岸线上往返。
”事实上,中国古代的造船技术并非和西方“一样”,而是遥遥领先。
那些古代的大船,今天或许已成文物,或许仅留有文字图纸的身姿。
在炎黄文明的演进中,这些大船,到底留下了怎样的风情万种?1.大船,在春秋孕育发展中国最早大规模使用船只,要追溯到武王伐纣,当时动用了47艘战船,主要是运送粮食物资。
【历史钩沉】大明海船长什么样2016-02-29央视百家点击上方“央视百家”可订阅哦!一提到明朝海军,可能大家会先想到郑和下西洋的舰队,在朱元璋时期,明朝海军拥有3800艘船,其中1350艘巡船,1350艘战船,以及驻扎在南京新江口基地的400艘大船和400艘运粮漕船,其中250艘是远洋宝船,此外还拥有大量护洋巡江的警戒执法船和传令船,而郑和的舰队只是明帝国海军的一支机动舰队而已。
那么当时的大明海船到底长什么样子呢?明代造船的特点明代造船有个巨大的特点:就是船体增大。
明代船舶最大的,要算郑和下西洋的大型宝船,“长肆拾肆丈肆尺,阔壹拾捌丈”。
根据明朝规定的斛斗称尺制度,当时的1尺相当于31厘米。
依此换算,大宝船的长与宽约为138米和56米。
据英国学者米尔斯推算,郑和大宝船的载重量约为2500吨,排水量为3100吨。
随郑和下西洋的巩珍在其著作《西洋番国志》中,说宝船“体势巍然,巨无与敌,篷帆锚舵,非二三百人莫能举动。
”这样的巨舶,不仅“盖古所未有”,而且达到了19世纪以前世界上木帆船的顶峰。
因此,英国著名的科学家李约瑟指出:“在造船方面,中国曾远远走在欧洲的前面。
”明代海船的三种类型明代的海船基本上分为三大类型,即广船型、福船型和沙船型。
凡属海船,无论是民船,还是战船,都属于这三种船型。
广船因广东所造而得名。
首尖体长,吃水较深。
梁拱小,甲脊弧不高,有较好的耐波性。
结构上,横向以密距肋骨与隔舱板构成,纵向强度依靠龙骨和大肋维持。
造船材料为荔枝木、樟木和铁栗木(乌婪木),坚固耐用,但材料来源困难,且造价高,有碍于其发展。
广船侧前方装有能垂直升降,伸出船底之下的摔板,起减摇和稳定航向的作用。
舵板上开有成排的菱形小孔,使操舵省力,又不影响舵效。
大型广船的中桅和前桅均向前倾,上悬布质硬帆,篷杆较粗且排列稀疏。
在中、小型广船上备有橹、桨。
广船破浪性能力好,利于深水航行。
福船因福建所造而得名。
船有四层,下层装压舱石,第三层放置淡水柜,第二层住人。
中国古代战船发展简述学号:01123074姓名:武衡中国古代战船发展简述我国是一个海洋国家!我国目前拥有着30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海。
然而,因为种种历史原因,我国与周边邻国海权纷争不断,使我国在海洋资源上受到了极大的损失。
这其中部分原因是我国自古以来只看重陆地边界,不重视海洋领土,忽视了海权。
但是作为海洋斗争武器的战船,我国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具有世界先进水平。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在战船方面的发展历史,我收集了许多此方面的资料,在此整理。
以求读者有所收获。
一、中国古代船舶的起源与发展战船是一种专门化的船舶,它的发展与中国古代造船技术息息相关。
历史上每一次造船技术的发展,都极大推动了战船建造技术的变革。
所以我们首先要了解中国历史上造船技术的发展过程,才能更好研究古代战船的技术变革。
新石器时代:在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先民们逐渐认识到落叶、树干、葫芦等一些物体具有浮性,学会了利用天然存在的有较大浮力的物体如树干、芦苇捆、大葫芦等作为水上漂浮工具。
此时出现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船——独木舟。
“刳(kū)木为舟,剡(yǎn)木为楫,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
”(《易经》)夏:在不晚于夏朝时出现了木板船,这是造船史上一个重大创举。
在独木舟的四周加上木板以增大容量,圆底独木舟逐步变成了船底的中间部分,被称作“龙骨”,这样就变成木板船。
在木筏的两舷增加原木或木板,对筏体采取堵漏捻缝的措施,木筏就变成另一种木板船。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不再受原株树木的局限,而能够建造更大的船。
春秋战国:出现了特点不同、形态不一的各类船舶。
铁制工具的使用和诸侯争战,促进了这一时期的造船技术的进步和水运业的发展。
民间有以快速为主的轻舟、扁舟,还出现了适用于短途客运的舲船。
专供国君乘坐的是大舰艅艎,又称王舟,其建造坚固、航行轻快并且雕刻华丽,技术工艺达到较高水平。
晋代:水密舱壁首次出现。
水密舵壁增加了船舶横向强度,便于舱室分隔利用,尤其对抗沉性有利。
消逝的东方巨舰:中国楼船楼船,我国古代一种甲板建筑特别巨大,船高首宽,外观似楼,所以被称作“楼船”。
船大楼高,可远攻近战,由于古代水战多以弓箭对射以及船只对撞和跳帮肉搏为主,舰船的大小直接决定单舰所能容纳的水手和战士的数量以及舰船的撞击力,所以楼船在古代很大程度上担任了水战主力舰只。
但由于船只过高,重心不稳,故多在内河水战中担任主力。
附图:楼船复原图楼船是一种具有多层建筑和攻防设施的大型战船,外观似楼,故曰楼船。
汉代大型战舰“楼船”高十余丈。
三国时东吴建成五层战船,可载兵3000人。
楼船不仅外观巍峨威武,而且船上列矛戈,树旗帜,戒备森严,攻守得力,宛如水上堡垒。
工艺特色我国的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在汉代有了很大的发展。
其中就造船而言,汉代最为著名的船,便是楼船。
楼船之名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南方的越国,越有楼船军,秦朝及汉朝都有官衔为“楼船将军”的军事指挥官。
汉代能够建造这种大型船舶,是因为我国的造船技术发展到汉代时已渐臻成熟。
首先表现在帆的使用上。
汉以前是否有帆,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但汉刘熙《释名》书中“释船”部分已有船帆的解释:“随风张幔曰帆,使舟疾泛泛然也。
显然,发展到汉初时,我国船舶使帆技术已经出现了。
与帆同时出现的是造船史上最重大的发明之一,船尾舵的发明。
它设在船尾部,有使舵拔正航向不偏航的功能。
1955年在广州出土的一只汉代陶船模,其上就有船尾舵的设置。
文献记载与出土文物相印证,证明汉代船尾舵确实存在。
而迟至1242年西方造船史上才出现舵。
帆、舵的发明与使用,使得秦汉时期我国的造船技术已达到很高水平。
楼船的出现与建造可以说是汉代造船、航海技术的集大成者。
历史传承古代中国海军装备的一种大型战船。
船上建有重楼,因而得名。
有的作为指挥舰。
春秋时期,随着战船建造技术和作战需要的发展,出现具有重楼式上层建筑的战船,统称楼船。
公元前525年,在吴楚长岸之战中,吴军曾以吴王座舰——大型楼船余皇,作为指挥舰。
蓬莱沉船:战船、商船、高丽船作者:梁二平来源:《丝绸之路》2016年第11期我第一次到蓬莱是1984年秋天,那里正在拍电视剧,水城一线插着不知是哪个朝代的彩旗。
宋庆历二年(1042),登州郡守郭志高为防契丹入侵,在这个中国最北边的港口建起一座水寨,因往来战船皆是瘦长的“刀鱼船”,水寨便被称为“刀鱼寨”,港口也成了贸易与海防两用的武装水城。
那电视剧也许不是拍宋朝的故事,而是抗倭的故事,因明洪武九年(1376)时,明廷为防倭寇侵扰,将水寨加固成了由石砌码头、土垒城墙、设门立闸的“备倭城”。
又或许是在拍朝代不清的“八仙过海”吧,陆有楼阁,海有仙山……1984年,蓬莱水城还真出了件大事,古登州港中央泊船的地方叫“小海”,在此发现了元代沉船,由此拉开了关涉古代中国与高丽两岸沉船的考古大幕。
蓬莱沉船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港不在深,有船则名。
1989年,蓬莱市动工兴建了中国北方第一座沉船博物馆,并于1991年正式对外开放。
似乎不满于一条沉船势单力孤,2005年,“小海”再度“显灵”,人们放水清理“小海”淤泥时,又发现了三艘大型海船沉船。
这下子,登州古港有了一个小小的古代船队:1984年出土的那艘古船被称为“1号船”,2005年发现的比1号船还要大的沉船被命名为“2号船”,其他小一点的两艘沉船被命名“3号船”和“4号船”。
像这样,集中于一地发掘出四艘古代沉船海船,在中国1.8万公里长的大陆海岸线上还是头一次。
于是,蓬莱市决定投资1亿元修建一座新的古船博物馆。
2008年,古船博物馆开工,2012年,新馆正式对外开放。
新馆布展之时,馆里的同志还专门找我搜集过元、明时期的航海图,以补充完善其“登州海道”、“起航之港”、“循海岸水行”、“北方第一大港”、“往返皆自登州”、“海防重镇”、“海漕中枢”共七个单元的展示。
后来,我在写作“系列中国古代沉船”时,又向蓬莱市登州博物馆馆长、中国船史研究会副会长袁晓春请教沉船的事 (1984)到2015年,一晃之间,我已与登州古港结下了30年的特殊缘分。
郑和航海宝船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航海宝船共63艘,最大的长44丈4尺,宽18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折合现今长度为151.18米,宽61.6米。
船有四层,船上9桅可挂12张帆,锚重有几千斤,要动用二百人才能启航,一艘船可容纳有千人。
《明史・兵志》又记:“宝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可容千人”。
在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中,有五种类型的船舶。
第一种类型叫〃宝船〃。
最大的宝船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
这种船可容纳上千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只。
它的体式巍然,巨无匹敌。
它的铁舵,须要二,三百人才能举动。
第二种叫〃马船〃。
马船长三十七丈,宽十五丈。
第三种叫〃粮船〃。
它长二十八丈,宽十二丈。
第四种叫〃坐船〃,长二十四丈,宽九丈四尺。
第五种叫〃战船〃,长十八丈,宽六丈八尺。
可见,郑和所率领船队的船只,有的用于载货,有的用于运粮,有的用于作战,有的用于居住。
分工细致,种类较多。
我们可以说,郑和的船队是一支以宝船为主体,配合以协助船只组成的规模宏大的。
郑和下西洋的人数,史料上有明确记载的有4次。
第一次:27800人第二次:27000人第四次:27670人第七次:27550人按照船队编制:郑和船队由舟师、两栖部队、仪仗队三个序列编成。
舟师就是现在的舰艇部队,基本单位是战船,它们被组成编队,叫前营、后营、中营、左营、右营;两栖部队用于登陆行动;仪仗队担任近卫和对外交往时的礼仪。
按照下西洋的任务,郑和船队人员主要有五个部分:指挥部分、航海部分、外交贸易部分、后勤保障部分、军事护航部分。
指挥部分:整个船队的中枢,对航行、外交、贸易、作战等进行指挥决策。
郑和职务是钦差正使总兵太监;航海部分:航海业务、修船的、预测天气的等;外交贸易部分:外交礼仪的、进行贸易的、联络翻译的;后勤保障部分:管理财务的、后勤供应的、起草文书的、医务人员等;军事护航部分:负责航行安全和军事行动的。
am西*枚史书记载,郑和宝船“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者六十二”。
鲜为人知的崇祯明荷海战崇祯明荷海战(明荷料罗湾海战)发生于明朝崇祯六年农历六月初一(1633年7月6日)起至九月二十(10月22日)荷兰东印度公司对福建沿海进行的掠劫以及封锁行为,在此段时间中福建沿海皆有零星掠劫及交战行为,双方规模最大的一次作战为10月22日明朝与荷兰和海盗联军于金门料罗湾的作战,明朝水师在郑芝龙(郑成功之父)为前锋下以绝对优势兵力击败荷兰东印度公司与海盗联军。
荷兰自1602年开始在东南亚进行香料贸易,为了拓展与中国方面的贸易往来(尤其是丝织品),于1624年在澎湖建立城堡。
此动作刺激到当时的明朝政府,而后明朝政府以绝对优势的兵力包围澎湖并与荷兰人交涉,后荷兰人退出澎湖。
交涉过程中,福建巡抚商周祚在交涉信中提出,如果荷兰人愿意退出澎湖并前往台湾的话,福建政府愿意保障福建至大员间的商业往来;但是实际上福建地方官员并没有履行诺言,由于海禁令影响,命令上中国与荷兰的公开贸易关系是被禁止的,福建政府理解此点,但仍开出空头支票以诱使荷兰方面认同其提议。
在无法进入中国港口贸易的状况下,荷兰船只如要进行中国贸易仅能停泊在漳州湾周边,并借由协助者将货物运上船只交易,在本质上为走私行为。
当时荷兰人在曾为海盗的福建把总许心素协助下,从中国方面获得不少丝织品以及其他货物(每年以四到六万里尔购买生丝,合三到四万两银),不过此贸易模式在许心素被郑芝龙击败之后荷兰人转而与郑芝龙签署类似条约,但是在合约中并没有确定每年的供货量,因此荷兰方面的对中贸易完全受制于郑芝龙的决定。
对于这种受制于中国方面的贸易状况荷兰方面自然有所怨言,并不断的向郑芝龙提出在中国港口自由贸易的提案,并协助郑芝龙于1630年击败当时在东南沿海势力最强大的海盗李魁奇以试图换取在中国的自由贸易,但是在击败李魁奇后郑芝龙并没有履行约定;郑芝龙虽然掌握当时东亚海上势力,但官位仅为厦门游击,因此实质上并没有决定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权限。
另外于崇祯三年(1630年)三月,新任的福建巡抚邹维琏对于郑芝龙等人无视海禁令进行贸易也多所不满,因此在上任后再次发布海禁令,允许有许可令的福建人民下海活动,但不允许外国人至福建贸易。
福船是一种尖底海船,以行驶于南洋和远海著称。
当时有“海舟以福建为上”的说法,意思是说,航海的舟船,福建地区建造的最为上乘。
福船是古代人民在鱼的形状的启发下制成的仿鱼船。
为适应南洋沿海水深浪大、水里多礁石的环境,福船整体设计为上平如衡、下侧如刃。
但由于福船吃水较深,只能顺风顺潮航行。
作战时,福船必须与其他战船相配合。
福船作为明朝水师的主力战船,为保护郑和下西洋的安全、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立下汗马功劳。
当时的人评论说:“福船者,至利之器也。
”但到了明朝末期,面对以火炮为主要武器的西方战舰,福船的优势便不再明显。
多数情况下,明朝水师只能靠舰船数量和灵活的战术与西方战舰周旋。
甲板上可以装载几门
佛郎机火炮——仿照西洋火炮铸造的火器
主桅杆顶部安装了风信标以测定风向,及时调整船帆的角度
船舷两侧绘有狮虎图案,
带有一定的防御力、威慑力和装饰性
用于调整船舵的勒舵索
母炮、子炮和炮架
文、图/Digitalunit
明朝时期,中国战船的设计受限于原始船型,内部空间相对逼仄,并不适合装载并操作更多火炮,与同时期的西方战舰相比存在明显劣势。
30
主桅杆上部有用来远望的望斗,可布置1~2名士兵大型福船的尾楼还
会安装照明用的灯
笼,叫作神灯
小型福船的尾部较
高,不设尾楼,一
般会插着三角旗
外挂舢板被称作脚船
小型福船的舵两侧
有橹,与桨协同推
动船前进
二层甲板可以装载火炮,
两侧分别设有炮眼,方便射击
船舷两侧中部有水仙门,方
便船靠岸时人员上下船
31。
中国古代战船种类
中国古代战船种类多样,根据历史时期和用途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1. 战船
战船是中国古代用于战争的主要船型。
通常为大型船只,装备有弓箭和弩炮等武器。
战船有盾船、火船、铁船、毒船、龙骨船等多种形式,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
2. 运输船
运输船是中国古代最常见的船型,主要用于运输人员、物资和粮草等。
根据用途不同分为商船、官船、军船、民船等多种类型。
其中商船最为广泛,是古代贸易的主要运输工具。
3. 雷船
雷船是中国古代特殊的战船,主要用于进行水上爆破作战。
雷船装备有大型的爆炸物,可以在敌船附近引爆,造成极大破坏。
中国历史上有著名的雷船战役,如唐朝的黄巢之乱。
4. 龙舟
龙舟是中国传统的民间水上运动,也被用于军事训练。
龙舟通常为长而窄的船体,装修华丽,由十多名划手划动。
古代有用龙舟航行的传说,如屈原的《离骚》中就有描述。
5. 水陆两用船
水陆两用船是中国古代独特的船型,能够在水上和陆地上行驶。
水陆两用船主要用于战争,可以从水上快速进攻敌方海岸并迅速登陆。
水陆两用船也被用于文化活动,如元宵节的灯笼船。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战船种类繁多,不同类型的船舶都有各自的特点和用途,为中国的海上活动和军事活动作出了重大贡献。
战国时的大翼船长40米,宽5.3米,可载91名战士与划桨手。
战卒在船上人员中只有26人,约占全员的三分之一,但划桨手却多达50人,又有3人专职掌握航向。
这样的战船在水面活动是相当快速、灵便。
中翼船长32米,宽4.5米,载员86名。
小翼船长30米,宽4米,载员80人。
这三种战船都是当时的主力战船,人们将它们合称为三翼船。
楼船的发展是从汉代开始,汉代楼船高约三十多米,船上的各层建筑物都各有专名。
第一层称为庐,就是房屋,第二层因高居于上,所以称为飞庐,最上层称为雀室,是古船上的瞭望台,一般派士兵在里面瞭望。
楼船每一层的周围都设置半人高的防护墙,仿佛是一座水上堡垒。
由于楼船身高体大,具威慑力,一般用作指挥船,只是它的行动不够灵便,在水战中,必须与其他战船互相配合。
五牙战船是隋朝最大的主力战船,船上有五层楼,高三十多米,左右前后设置六台拍竿,高16.7米。
可容战士八百人。
隋代还有比五牙战船次一等的黄龙船,可载战士一百余人,以及平乘、舴艋等各具功能的战船。
海鹘船发明于唐朝,船型头低尾高,前大后小,船的外形模仿善于穿风掠浪的海鸟,适合划浪而行。
船上左右设置浮板,在风浪中具有稳定船只的作用,又可阻挡侧浪,减轻船体横向摇摆,是一种比较不怕风浪的战船。
宋元时期还对海鹘船做了重大改革,使它具有更强的作战能力。
在船舷两侧加装铁板,增强防护能力;在船首加装犀利的铁尖,用来冲击敌舰,因而被称为“铁壁铧嘴平面海鹘战船”。
宋元时期的战船有不少创新和改进,并且在船上装配了火药武器,如一种被称为“海船”的战舰,分大、中、小三等。
舰上配有石炮、火炮及兵器等,是一种宜于海战的船舰。
另外,多桨船是一种集湖船底、战船盖、海船头尾等几种船型的长处于一身的战船,既可以过浅水,又可以迎敌、破浪,可乘载士兵两百人,行动便捷,江河湖海都可以航行。
明代初年曾出现造船的第一次高峰期,史书曾多次记载明代积极充实军备、建造战船,仅沿海一带的战船就有五千艘左右。
明代战船介绍
明代初年曾出现造船的第一次高峰期,史书曾多次记载明代积极充实军备、建造战船,仅沿海一带的战船就有五千艘左右,如果加上沿江临河的战船,明代的战船总数就更多了。
明代中叶,为了抵御倭寇,掀起了第二次大规模建造战船的高潮。
明代战船种类极多,除了前代已有的战船,如楼船、蒙冲、斗舰、海鹘、走舸、游艇等外,还有四百料战座船、四百料巡座船、九江式哨船、划船等。
除了建造战船外,明时期还有了严格的战舰编队制度,当时战舰有二十多种,其中著名的战舰就是福船。
网梭船:超小型,形如梭,竹桅木帆,吃水七八寸,内有2—4人,装备二三支鸟枪。
战时二三百船蜂聚蚁附。
鹰船:轻型,两头尖翘,不辨首尾,进退如飞,机动性强。
四周用茅竹密钉以掩护,竹间留铳眼。
常冲入敌阵,与沙船配合。
连环船:轻型,长4丈,形似一船实为二船。
前船占三分之一,后船占三分之二,中用2铁环相连。
前船有大倒须钉多个,上载火球、神烟、神沙、毒火,并有火铳,后船安桨载乘士兵。
战时顺风直驶敌阵,前船钉于敌船上,并点燃各种火器,同时解脱铁环,后船返航,后船既返,前船烈焰旋起,敌船遂焚。
子母船:轻型,母船长3丈5,前2丈,后1丈5,只有两边舷板,内空,有一小船,上有盖板,有4桨可划,用绳索与母船绑。
母船有柴火猛油,火药火线。
战时母船迅速抵近
敌船,钉在一起,点燃母船后人乘子船而返。
有飞轮, 4名水手。
先伪败于敌,诱敌登船,开动机关,使敌从上层落入中层刀板钉板中。
赤龙舟:轻型,船身像龙,分为3层,内藏火器刀枪。
船首如龙头张口,内藏士兵一人,侦察敌情。
龙背用竹片钉之,胸开一小铁门,两侧各有1口供一兵划桨。
身有坚木架2个,船龙骨以铁坠,使船平稳。
内部除兵器外不装他物,2兵于其内发射火器,一兵掌舵操帆。
常以数百船齐射攻敌。
苍山船:小型,吃水5尺,装备千斤佛郎机2门,碗口铳3个,噜密铳4把,喷筒40
个,烟筒60个,火砖30块,火箭100支,药弩4张,弩箭100支。
全船37人,水手4人,
战士33人,编三甲。
第一甲佛郎机与鸟枪,第三甲火器,第二甲冷兵器。
车轮舸:以轮击水的战船,长4丈2,宽1丈3,外虚边框各1尺,内安4轮,轮头入
水约1尺,船速远快于划桨。
船前平头长8尺,中舱长2丈7,尾长 7尺。
上有板钉棚窝,通前彻后,两边伏下,每块板长5尺,宽2尺。
作战时先放神沙、沙筒、神火,之后掀开船板,士兵立于两侧,向敌船抛掷火球,发射火箭,投掷标枪,毁杀敌船。
海沧船:中型,吃水七八尺深,风小时机动,配合福船。
千斤佛郎机4门,碗口铳3个,噜密铳6,喷筒50,烟罐80,火炮10,火砖50,火箭200,药弩6张,弩箭100。
乘员53人,水手9人,战士44人,分4甲。
第一甲佛郎机和鸟枪,第四甲火器甲。
福船:大型,身高大,底尖上挑,首昂尾翘,树2桅,舱3层,船面设楼高如城,旁有护板。
士兵掩护在其后向敌船射箭发弹,掷火球、火砖、火桶。
并顺水顺风撞沉倭船。
舰首备红夷炮1门、千斤佛郎机6门、碗口铳3门,迅雷炮20门,喷筒60个,噜密铳10支,弩箭500支,火药弩10张,火箭300支,火砖100块,及冷兵器上千。
乘员64人,水手9人,战士55人,编5甲。
一为佛郎机甲,操舰首炮、佛郎机,近敌掷火球火砖;第二甲是鸟枪甲,专门射鸟枪;第三、四甲为标枪杂役,兼操舟近战;第五甲为火弩甲,专射火箭。
蜈蚣船:大型,仿葡萄牙多桨船,底尖而阔,航行迅速,逆风亦可行,不惧风浪。
上有千斤佛郎机舰炮并有火球、火箭。
三桅炮船:巨型,水师主力,身高大,首昂尾翘,航行迅速,不惧风浪。
树3桅,主桅高4丈,船长20丈,舱5层,船面设楼高如城,可容300人,配红夷炮8门,千斤佛郎机40门。
郑成功水师曾以此大败葡萄牙东印度公司舰队及荷兰殖民军,此船造法样式均失传,
仅东山岛出土过残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