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现状
- 格式:doc
- 大小:128.00 KB
- 文档页数:9
关于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研究综述【摘要】本文对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进行了综述。
在分析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
在探讨了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探索、现实困境以及未来发展。
最后在对研究进行了总结和讨论,提出了相关启示,并展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未来发展。
通过对这一课题的全面梳理,可以更好地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为我们深入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建设和实践路径提供参考。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现实困境,未来发展,讨论总结,启示,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加速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逐渐成为学术界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如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发挥作用,如何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如何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求,都成为亟待探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对于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由于国内外环境的巨大变化和全球体系的深刻变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本文旨在对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贡献力量。
1.2 研究意义近年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进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备受关注。
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在于拓展和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通过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可以更好地把握当今世界格局下马克思主义的新内涵和新要求,指导和推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升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的前沿问题探微【摘要】本文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展开探讨,首先从背景介绍、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入手,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结合。
接着深入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和发展,并指出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面临的挑战。
最后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强调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性,并总结了本文的观点。
通过本文的阐述,将有助于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的理解,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关键词】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前沿问题、理论、历史、发展、挑战、未来方向、重要性、展望、总结。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课题,旨在探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接受、转化和发展过程,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探索。
背景介绍部分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确立,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中国化的探索成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热点议题。
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和中国化道路将成为本文分析的重要内容。
当前,中国面临着经济转型、社会变革等多重挑战,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承和发展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问题。
探讨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面临的挑战,对于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具有积极的意义。
部分的分析将有助于理清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脉络和现状,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1.2 研究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马克思主义作为当代中国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一直将其作为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对于加深对马克思主义本质和基本精神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对于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特点和发展规律具有积极意义。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传播、吸收和发展过程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和具体实践。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综述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是近年来理论界和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目前国内许多专家学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本文在他们研究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涵、历史进程、理论成果、基本经验、基本规律等问题进行简要综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综述近年来国内许多专家学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发表了大量论文,出版了许多专著。
在这些专家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笔者对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简要的归纳梳理,并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简要综述。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内涵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和核心。
这个问题一直是学术界、理论界研究和关注的焦点。
虽然学术界聚讼纷纭,莫衷一是,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结合论。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主要依据是毛泽东在1938 年中共六届六中全会《论新阶段》及1943 年《中共中央关于解散共产国际的决定》中,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的结合”,虽然不同的学者对马克思主义要“结合”的对象理解不尽相同,但都可视为是“结合论”。
如,陈家付教授认为,毛泽东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指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实现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相结合。
第二,过程论。
它是在“结合论”基础上提出的,是结合论的引申,从相结合的过程、结果的角度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实际与马克思主义双向互动的过程。
如雍涛教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对待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关系的总体性概念,它包含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和中国实际马克思主义化的双向过程[1],而且是一个长期发展的历史过程。
只要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只要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没有完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就没有完结[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建设:成就、问题与对策■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黄斌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学术界针对学科内涵、学科定位、研究领域等问题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本文主要就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相对全面地概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建设的成就、问题和对策,旨在更好地推进该学科的规范化建设和全面发展。
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特别是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科建设问题,成为专家学者的重点研究领域。
学术工作者针对该学科建设中的学科内涵、学科定位、研究领域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和研究,在取得较大成果的同时,也发现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主要就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梳理,全面概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建设的成就、问题和对策,旨在更好地推进该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为重点,从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多角度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规律、特点和理论成果。
[1]近年来,一些科研单位和学者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建设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和研究,取得了不少成就。
(一)学科定位精准,学科意义深远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处于中心地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标志性学科,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应用和继承,作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础和保障。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其学科意义主要体现在学术功能、政治功能和社会功能上,尤其是在意识形态、政治宣传、社会服务等方面,既有助于引导人们用正确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用科学的方法运用马克思主义,用辩证的思维发展马克思主义,又有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特别是对于繁荣发展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确保正确稳定的社会发展方向都具有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进程中,理论研究成果丰硕,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仍然存在着不足,需要我们不断探索研究,解决已有问题,更好地发展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问题分析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2)09-0085-01一、前言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进程中,理论研究成果丰硕,但不能停滞不前,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持续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成果付诸于实际。
纵然研究成果硕果累累,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仍然存在着不足,需要我们不断探索研究,日臻完善。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措施分析1.研究思想及方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方面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研究者大多以历史发展的视角和维度为出发点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真正能从哲学的视角或层面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甚微。
在探索的纵向和横向上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首先是一个哲学问题,要从哲学思维或思想方法层面开展深入讨论。
二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阶段理论成果的理论研究多,而从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内在联系方面体系少,未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成果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2.研究思路和方法上的问题。
一般学者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验总结的研究成果的学者多于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规律及趋势的学者。
人们往往只重于对经验的总结,只停留在经验层面,忽略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个发展过程中的本质及其内在的联系,所以,我们要重视总结发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规律,使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逐步“当代化”进行有条不紊的过度。
另外,学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溯源性研究的多,不能很好地对其发展规律进行预见,不能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前瞻性意见。
要合理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更好地实现对未来的展望,自觉地推动其科学、持续、健康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研究的前沿问题刘德军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省级教学名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的问题,也是我们的老师和本学科点研究生必须认真对待与搞明白的问题。
今天,我借学校论坛的机会,着重讲一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研究前沿的几个问题,以供老师与同学们参考。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发展概况(一)学科发展现状中共中央决定: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工程。
2005年,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升为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其中的五个二级学科之一。
据了解,全国目前已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博士点25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21个,总计46个。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硕士点95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73个,总计168个。
如此庞大的研究队伍,如此众多的招生数量,再加上在各地的宣传部、党校、社科院、军队院校中,还有一支颇为壮大的研究队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成为研究人员最多,招生规模最大的学科之一。
人数最多,规模最大,其实也是一把双刃剑,搞得好会有助于提高马克思主义研究水平,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
搞得不好,则只能适得其反。
目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术含量亟待提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科建设亟待规范。
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生命力所在,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生命力所在。
(二)学科建设总体思路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导师郭建宁教授,就如何建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郭教授认为,提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术品位,规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科建设,已是当务之急。
他提出的总体思路主要有以下五点:1、以历史为线索。
即在20世纪中国历史变迁、社会变革、文化转型的发展进程中,来考察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从中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线索、发展格局、经验教训和当代走势。
2、以实践为基础。
即紧扣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国科学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来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与当代特征。
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及其中国化【摘要】本文主要围绕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及其中国化展开讨论。
在分别探讨了其在中国的意义、研究现状和历史背景。
接着在概述了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的基本内容,并深入讨论了其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批判与建设、应用以及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融合。
最后在总结了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及其中国化对中国法学的启示、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其重要性。
通过本文的探讨,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在中国的影响与发展,并对中国法学领域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中国化、意义、研究现状、历史背景、概述、传播、发展、批判、建设、应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融合、启示、未来发展、重要性。
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及其中国化的意义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及其中国化的意义在于为中国法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思想支撑。
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强调了法律的阶级性和历史发展规律,为我们认识和分析法律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的传入和发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我国法制建设的方向和重点,推动中国法学走向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及其中国化的意义还在于为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需要立趷于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制度特点,同时又要吸收借鉴国际先进法治理念和实践经验。
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的中国化,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探讨和解决中国法治建设中的实际问题,保证法治建设与社会主义建设相互促进、相互支撑。
1.2 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及其中国化的研究现状目前,关于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及其在中国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学者们对于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的理论体系进行了深入挖掘和阐释,从哲学基础到法学观念都得到了详细的解析。
研究者们对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在中国传播及发展的历史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探讨了其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一些学者还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与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的融合展开了深入探讨,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见解和建议。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实践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体系,自19世纪中叶以来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尤其是在社会主义革命的进程中,马克思主义为世界提供了一种抵制资本主义、追求社会公平正义的思想指导。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发展的进步,马克思主义在当代面临着新的实践与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现状分析、存在问题以及对策建议成为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现状分析1. 马克思主义国家实践马克思主义国家实践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检验与实践的过程,旨在实现社会主义的发展与进步。
中国作为当代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现实中的指导地位,通过改革开放等措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就。
然而,中国还面临着均衡发展、环境保护、社会公平等方面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2. 马克思主义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是一种思想体系,还是一种指导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
在当代社会科学领域,马克思主义仍然具有很强的影响力,不仅运用于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的研究中,还在跨学科和跨时空的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现实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马克思主义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也面临着挑战,需要与其他理论和方法相结合,以更好地解释和理解现实世界。
3. 马克思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与影响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全球性的思潮,不仅在社会主义国家得到广泛传播和应用,还在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马克思主义主义在跨国界范围内的传播和影响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然而,由于社会制度、文化差异等原因,马克思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实践和发展仍然受到一定的限制。
二、存在问题1.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适应性问题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体系,诞生于19世纪的资本主义社会,其理论框架对社会现象的解释和指导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
在当代社会变革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理论面临着适应性问题。
如何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社会发展相结合,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文_社科研究202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原理在我国船舶、发展、应用的过程。
它是一个严密而完整的体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研究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征,对我国经济文化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从紧跟时代发展形势、以中国实际为出发点、以指导实践为最终目的等方面,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征。
又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途径。
即革新宣传媒介、加强制度保障、在实践中推动理论创新等。
希望以此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顺利开展。
进而促进我国经济文化建设顺利实施。
关键词:新形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要是指将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实践化、现代化、民族化。
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实际情况紧密结合在一起。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我国人民提供了精神支柱,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同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展现的马克思主义的优良作风,也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新境界。
随着社会形势的不断变化,马克思主义始终作为我们全党全人民的主导思想。
但我们仍需看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没有模式可循,其在时代心理特征、理论内容和语言形式方面还都面临挑战。
因此,若要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就必须探究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征。
一、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征1、紧跟时代发展形势马克思主义并非一成不变的,它一定会随着实践、时代、科学的发展不断发展。
因此,若静止的研究马克思主义,就是将其与形式对立和割裂开来。
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紧跟时代发展。
若不根据时代的发展及时抛弃那些落后的观念,就不可能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当根据我国的文化、历史等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时代发展形势不断进行理论创新。
目前,国际形势已经发生巨大改变,我国在经济文化建设中也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尤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都不可避免的受到世界各国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现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自本世纪来,尤其是2004年中央十六号文件规定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之下的二级学科,学界开始展开热论。
2005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下发文件,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之下的二级学科成为事实。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又进一步指出: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自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关研究走向繁荣。
到目前为止,研究成果也比较丰富。
笔者通过CNKI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共有相关记录4516条,通过中国国家图书馆检索涉及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专著有179本。
研究具有以下特点:(一)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内涵的研究关于谁是第一次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学界也有文章讨论。
如肖东波在《党的文献》上发表了《延安时期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探讨》一文,认为是毛泽东第一次提出,但程中原则不同意这样的看法,他也在《党的文献》上发表了《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第一次提出》一文中认为是张闻天在六届六中全会上第一次明确提出“马列主义中国化”的命题,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的是“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的命题,而不是“中国化”。
但最后程中原认为,是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关于这个讨论学界最终达成一致,就是毛泽东是提出和实践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人。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发展或历史进程的研究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研究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一直是学界研究的重点。
通过CNKI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为篇名检索的文章就达457篇。
研究内容主要是在于其历史起点、历史发展、历史阶段及理论形态等角度来分析。
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探析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动态过程,研究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过程不仅有利于指导我们树立科学、民主的法制观念,构建社会主义法治社会,而且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我国的传播和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内容、研究现状进行分析,从而提出几点关于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思考即马克思主义法学应在实践中不断丰富,熟读经典著作,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含义,注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同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整体与部分间的关系。
标签: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一、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内容1.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哲学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一直强调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法学归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必然有其经济基础决定;同时,法学也会对经济基础产生推动或者阻碍的作用。
2.马克思主义法学是对资产阶级的批判马克思像揭开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一样,揭露了资产阶级的民主、法制的本质。
由于经济基础和阶级利益,资产阶级所倡导的平等和法制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平等法制,而是不平等之下的平等。
3.马克思提出了自己的法制蓝图“必须十分明确地划分党(及其中央)和苏维埃政权的职责;提高苏维埃工作人员和苏维埃机关的责任心和独立负责精神;党的任务则是对所有国家机关的工作进行总的领导,而不是像口前那样进行过分频繁的、不正常的、往往是琐碎的干预。
”[1]由此可见,对于在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如何实现政治的平等法制,马克思已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二、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研究现状1.关于对当代法学普遍概念的理解和把握我们知道,西方国家的自由、民主、平等等词汇是在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国家所宣扬自由、公平、平等本质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剥削,是对劳动者剩余价值的剥夺。
它导致了两种结果:第一,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第二,为自身的灭亡和新的生产方式的诞生提供了条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现状分析报告一、学科概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是专门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基本规律,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学科。
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它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能够同各个国家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在各个国家的具体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并在新的实践中获得新的发展.对于我们中国来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在其每一表现中带有的中国的特性,带有中国的作风和气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进程,它的实质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和时代发展相结合。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先后产生了三大理论成果,既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些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进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也会在新的实践中得到新的发展。
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理论界,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作为二级学科,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这个学科的研究和建设,将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为重点,密切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所进行的艰苦实践和理论总结,深入研究党的几代领导集体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深刻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的基本规律。
二、学科队伍本学科教师队伍共22名,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6人讲师11人,学科队伍、职称结构合理,但学历层次较低。
详细情况见下表。
三、科研现状(一)学术论文1.史历,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取向. 理论前沿,2007,10(499):31-32,CN-3807/D, 中文核心2.史历,论科学发展观价值选择的未来性和整体性,中国市场,2007,187-90,CN11-3358\F,中文核心3.史历,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取向.经营与管理,2007,3,41-42,CN12-1034/F经济类核心4.刘双, 试论构建和谐社会维度中的思想道德建设, 科学社会主义,2007,3,109-112,CN11-2797/D, 中文核心5.史历, 试论构建和谐社会维度中的思想道德建设, 职业时空,2007,1(3),27-28,CN13-1349/C, 中文核心6.秦小霞,农村基层民主发展的前景及制约因素分析,学术界,2008,3(263-268)ISSN-1002-1698,核心7.秦小霞,转型时期乡村社会的政治结构变迁及政治改革问题探析.农业经济,2007,3 6-7,CN21-1016\F, 中文核心8.秦小霞,新时期农民发展问题及乡镇体制改革初探,中国市场,2007,1 45-46,CN11-3358\F, 中文核心9.王冰,大学生科学素养和对科学技术态度的调查与分析,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6 110-113页,中文核心10.彭秀兰,青少年文化世界的本质与德育的使命,高等教育研究2008.6 (20页)CN42-1024/G411.张爱红, 学校德育信度和效度缺损归因及对策探析,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7.3,CN 13-1377/P12.张爱红,从档案看马君武的道德观,兰台世界2007.06,63-64,CN21-1354/G2, 中文核心13.张爱红, 论传统孝道在新农村背景下的现代功能及重构途径,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3、34-36,CN41-1011/C, 中文核心14.王卫华,WTO规则对我国地方政府行政管理的挑战析,经营与管理2007.11,11-13,CN12-1034/F, 核心15.王冰,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的重新阐述,教育与职业2008.4 126-127页, 核心16.王冰,试论高等学校德育的制约及其化解,教育与职业2008.9 108-109页, 核心17.王冰,浅谈邓小平干部选拔思想,科学管理研究2007.12 133-134页,中文核心18.王冰,EQ理论于大学生精神状态提升的关系分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8 40-42页,中文核心19.王伟,浅论江泽民知识分子政策的创造性发展,理论新探索,007,1,8-9,CN62-1031/F20.王冰,青年学生对迷信现象态度的调查与分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5 45-47页,中文核心21.王冰,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其建构特征,中国成人教育2008.3 47-48页,中文核心22.李振堂,高校教师群体心理特点及对学校管理的影响,中国成人教育,2008(1),37-1214/g4,核心23.高联合,从行为训练到理性提升,当代青年研究2008,268(7):49-52CN31-1221/C,中文核心24.洪军,浅谈大班教学心理环境的优化,福建论坛,2008,6:99-100 CN35-1268/C,中文核心25.王伟, 浅论江泽民知识分子理论的形成背景, 世纪桥,2007,1,5、15,CN23-1464/D26.朱大锋试析大昭保沼“文明相容的人权观”天中学刊,2007,22(3):28-30,CN41-1232\C27.朱大锋,略论先秦儒家、法家的“义利观”及其现代价值,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8(5):89~91,CN 50-1138/C28.朱大锋,自由、责任和人道主义,黑龙江教育学报,2008,27(10):22~24,CN 23-1143/G429.李振堂,孙中山的伦理观,南京师范大学《文教资料》2008(9)69-70,cn32-103230.李振堂,正视农村教育不公平问题,经营与管理,2008(4),79-80,cn12-1034,核心31.李振堂,科尔伯格德育思想对我国德育的借鉴意义,天中学刊,2008(4)138-14032.张爱红,浅谈大学教育发展定位的人文取向,教师教育研究,2008(3)84-85 ,cn 11-5147/g433.刘双,构建和谐社会应正确认识和把握的几个问题,天中学刊2008年第23卷第6期第19-21页34.王伟,党的小康社会基本理论形成过程探析,党的小康社会基本理论形成过程探析2008,7:5-8CN41-1396/C35.李振堂,高校院校如何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农村经济2008(4):73-74CN21-613936.高联合,“灌输”与青少年道德教育,天中学刊,2008,23(6):136-137 CN41-1232/C(二)论著、教材1.秦小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造性功能与创造性工作》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12,ISBN 7-206-04487-52.史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发展观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5,ISBN 7-206-05289-73.刘双,《批判和构建近世中国知识分子思想转型问题研究》,航空工业出版社,2007,8,ISBN978-7-80183-955-74.刘双,《中国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红旗出版社,2007,6,ISBN978-7-5051-1513-25.刘双,《发展经济学的变革与发展》,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6,ISBN7-206-05289-96.羊守森,朱鸿飞,洪军,王永恒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ISBN978-7-81131-300-07.李振堂,《思想道德修养》,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ISBN 978-7-227-08042-18.牛耀堂,曹忠义,张爱红,李振堂,王文卓等,《邓小平理论概论》,河南人民出版社2008.8 ISBN 978-7-215-06508-69.张爱红,《批判和构建近世中国知识分子思想转型问题研究》,航空工业出版社,2007,ISBN978-7-80183-955-7(三)科研项目1.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项目(编号:2007A020):《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现代化的价值选择》,主持人:史历.主要完成人:史历,秦小霞,李春生,丁如剑,羊守森,付昆等2.河南省科技厅项目(编号:0724********):《合并高校校园文化整合问题实证研究》,主持人:张爱红,主要完成人:张爱红,曹忠义,李振堂3.河南省教育厅:2006-ZX-208:《当代青年的使命与生态环境教育》,主持人:史历.主要完成人:史历,秦小霞,张婷,何中喜,王万玲,聂向山4.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2006-JKGHAG-208,《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状况的调查与分析》,主持人:刘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现状浅析————————————————————————————————作者:————————————————————————————————日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现状浅析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它涵盖着理论和实践的方方面面。
目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已经取得斐然成绩,但同时也存在着明显不足,如研究范围过窄、研究维度不平衡、研究成果重理论轻实效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是一项需要与时俱进的长时段工程,因此,应结合其研究现状不断改进研究方法,探索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以引领新时期改革、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现状;理论成果;实践Analysis of the study situation of the Chinesization of Marxism Abstract:Chinesization of Marxism is a huge project, which encompasses both theory and practice aspects. So far, the study of Chinesization of Marxism has gained good grades,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deficiencies such as the range of study is narrow, the dimension of study is unbalanced, the research findings pay more attention on theory and so on. Chinesization of Marxism is a long-term project, we should improve the study method a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 of the study,exploring china-styled Marxism theoretical results to lead the new period’s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Key Words:Chinesization of Marxism;study situation;Theoretical results;Practice中国共产党伴随着探寻正确指导思想诞生,成立伊始,它就坚信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是唯一能够引领中国人民走出困境的正确指导思想,自党的成立到现当代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新中国,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坚守的使命。
紧抓着与时俱进的精髓,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的历程中不断成就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新成果:毛泽东思想开辟了中国特色的革命及建设道路,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剥削压迫的旧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带领受苦受难的劳苦大众翻身做了主人;邓小平理论萌芽于纠正“文革”后思想、组织的偏颇,为迷茫的中国及中国人指明了航向,复兴了受到重创的社会主义事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为着眼点,将保持并弘扬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作为重点,主张不断加强和改进党自身的建设,使中国共产党在风云变幻的国内国际风云中傲然挺立;“科学发展观”以“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为支撑点,注重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整体布局,使科学发的观点赢得了世人的称赞。
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下全体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些成果能够经得住实践的考验,究其原因,尤其离不开一代又一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工作者扎实的研究。
因此,只有清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现状,了解研究目前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才能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才能不断创造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新成果。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已取得的成果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以来的历史,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历史是一种毋庸置疑的实然,马克思、恩格斯曾强调“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1]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种历史实然只有经过一代代不辞辛苦的研究者的钻研,才能彰显其自身的价值,才能为后人提供“知兴替”源泉,才能在群众的队伍中不断扩大。
自从被中国人认可,学者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领域取得的成绩是斐然的。
首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本质。
了解研究一种事物,必须深入明晰这种事物的产生由来、演变历程以及其内涵本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者们在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也紧紧地因循了这条道路,不断从不同的维度和视角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本质,目前,虽然学者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本质仍有不同的理解,如有学者从意识形态的视角理解,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是意识形态的中国化,从理论上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整个中国意识形态的主导,从实践上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集中体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此外,也有学者从文化视角理解,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外来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传统文化的融合。
但相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其他基本理论问题,关于其内涵本质的研究成果已得到大多研究者的认同。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和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2]其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
江泽民曾指出:“一百多年来,没有哪一种理论、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保持勃勃生机,对推动社会进步起那样巨大的作用,造成那样深远的影响。
尽管现在世界上的情况有很多新变化,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并没有越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揭示的基本规律。
”[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揭示的基本规律推动着中国社会不断向前迈进,而中国的领导人和研究者又在不断的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典作家给我们提供了基本规律,而为了更好的使基本规律为我所用,学者们又结合中国自身的实际归结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为中国先进分子所接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观基础;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切入点;正确把握中国国情和党的历史方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观依据;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催化剂;党的领袖群体思想理论上的成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决定因素;正确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国外的各种先进思想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条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经验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双向互动。
最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系。
遵守着与时俱进的主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的历程中凝练出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新成果。
毛泽东思想引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了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美好夙愿,取得了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宝贵经验,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命题,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准确判断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突破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历史难题的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理论源泉,都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历史目标,都以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为基本准则,围绕上述问题,结合所处的时代背景,二者形成了各自相对独立的理论。
但这二者紧密联系,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系,共同指导着我们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主义道路。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晶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者们目前关注的宠儿。
学者们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体系的内涵着手,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体系的关系为切入点,以实现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的整体认识为目标展开了研究。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体系的关系,学者们首先从包含与被包含的视角展开了探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研究员石仲泉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包括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并列关系而不是包含关系。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渊源理论,毛泽东哲学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
”[4]而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朱佳木则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应该包括毛泽东思想,截至目前,以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研究员石仲泉为代表的观点仍占主流;此外,东北师范大学教授田克勤认为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二者之间是一种原创性和再创性的关系;中共中央党校科研部倪德刚认为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二者之间是一种批评和继承,完善和创新的关系。
学者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体系关系的认识存在的争议彰显了学术研究自由的真谛,尽管存在异议,但学者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的整体认识取得了一定的认同,如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整个理论体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整个理论体系的主题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整个理论体系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整个理论体系的基本特征包括理论内容的具体化,表现形式的民族化,表述形式的通俗化等。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系是与时俱进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只有不断推进研究,才能持续产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成果。
纵然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从事这项工程的工程师不可能将工程完成的完美无缺,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仍然存在着不足。
第一,研究范围过窄。
首先,目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大部分仍局限于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本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基本经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演进历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形态特征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理论问题的范围之内;其次,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人物的研究,学者们大多只注重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一线领导人的研究,而关于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蔡和森、张闻天、刘少奇等党的早期领导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的研究仍相当单薄;最后,当前大部分研究是围绕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而展开的,将这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成果视为整体进行的研究则非常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