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腔动物门——假体腔动物
- 格式:docx
- 大小:18.20 KB
- 文档页数:4
第七章原腔动物(Protocoelomata)附:棘头动物门、线形动物门原腔动物是动物界中比较复杂的一个较大的类群,又称假体腔动物(Pseudocoelomata)或线形动物(Nemathelminthes),过去曾包括线虫纲(Nematoda)、轮虫纲(Rotifera)、腹毛纲(Gastro-tricha)、线形虫纲(Nematomorpha)及棘头虫纲(Acanthocephala)等5纲。
这几类动物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它们都是原体腔;发育完善的消化管;体表被角质膜;排泄器官属原肾系统;雌雄异体。
这些结构上的特点,显示出原腔动物较以前讲述的各类动物更复杂,更高等。
但原腔动物中各类群在演化上的类缘关系不很密切,形态结构上存在着明显差异,有许多重大不同之点。
因此当今多数学者认为,原腔动物中各类群应各自列为独立的门。
第一节线虫动物门(Nematoda)线虫动物门是原腔动物中一个重要类群,已知约有15000种,有人估计为50万种。
线虫分布很广,自由生活种类在海水、淡水、土壤中都有,数量极大,农田土壤中每平方米有线虫1000万条,重可达10g以上。
植食性线虫以细菌、单细胞藻类、真菌、植物根及腐败有机物等为食;肉食性种类食原生动物、轮虫及其他线虫等。
寄生线虫寄生在人体、动物和植物的各种器官内,危害较大。
线虫的身体一般呈圆柱状,细长,故通称圆虫。
土壤线虫和植物线虫体多微小,最小的种类体长只有200μm;寄生线虫中,大的体长可超过300mm,最大的可达1m以上,但其直径小于一、线虫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一)角质膜(Cuticle)线虫体表被一层角质膜,厚度一般为身体半径的0.07倍,坚韧富弹性,主要成分为蛋白质。
角质膜为上皮分泌形成,一般分为皮层(cortex)、中层(median)(基质)和基层(basal layer)(斜行纤维)3层①70000034_0150_0,最内为基膜(图7-1),角质膜有保护作用。
第八章假体腔动物(Pseudocoelomata)假体腔动物是动物界中比较复杂的一个较大的类群,又称原腔动物(Protocoelomata)。
这个类群包括7个门的动物,它们的外部形态差异很大,相互之间的亲缘关系不太清楚,但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都有假体腔。
假体腔是动物进化中最早出现的一种体腔类型。
现在以线虫动物门为代表说明假体腔动物的特征。
第一节线虫动物门(Nematoda)线虫动物门是假体腔动物中一个重要类群,已知约15000种,据估计有50万种,是动物界中仅次于节肢动物的第二大类群。
广泛分布在海洋、淡水和土壤中,也有寄生于动物和植物体内的。
一. 线虫动物门的主要特征1.两侧对称,体不分节或仅体表具横纹(假分节)2.体表有角质膜。
是由上皮分泌形成,主要成分为蛋白质,坚韧富有弹性,起保护作用。
3.角质膜下面是一层合胞体的表皮层(无细胞界限)。
4.三胚层,具假体腔。
假体腔——又称初生体腔。
是胚胎时期囊胚腔的剩余部分保留到成体形成的体腔,只有体壁中胚层,没有肠壁中胚层及体腔膜。
腔内充满体腔液,将体壁和肠道分开,能促进肠道在体内独立运动。
5. 完全的消化系统。
有口和肛门,具发达的肌肉质咽,但肠壁无肌肉层。
为管中套管结构。
6. 无循环系统和特殊的呼吸系统。
7. 排泄系统:为原肾管型的排泄系统。
但是是由原肾细胞(一般为1细胞个)或腺细胞(一般为2个细胞)衍生形成.8. 神经系统:为筒形,由围咽神经环,以及从围咽神经环向前发出6条神经和向后发出6条神经索构成,神经索都嵌在上皮中。
纵神经索之间有横神经相连。
感觉器官不发达,主要有纤毛窝、乳突、眼点、刺毛等。
二. 代表动物——人蛔虫(Ascaris lumbricoides)是人体最常见的肠道寄生线虫之一,感染率高,尤其是儿童。
1. 外形:20—30cm。
雌虫:粗长雌雄辨别雄虫:细短、尾呈钩状,具交合刺从外形看主要有以下几种结构:背唇:1片,具有2双乳突z口(在前端顶部,有3片唇)腹唇:2片,各具一双乳突和一侧乳突。
原腔动物门概述原腔动物是动物界中比较复杂的一个较大的类群,又称为假体腔动物(Pseudocoelomata)或者线形动物(Nemathelminthes),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具有原体腔,发育完善的消化管,体表被角质层,排泄器管属原肾管系统,雌雄异体。
但这些类群在演化上的亲缘关系并不很密切,形态结构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有许多重要的不同之处。
是动物演化上的一个分支。
自由生活或寄生生活,身体两侧对称,呈蠕虫状。
三胚层,假体腔。
有口、有肛门。
神经系统简单,仅具神经节、围咽神经环及纵神经。
第一节原腔动物一、主要特征1、体形多为长圆筒形,两侧对称,三胚层,体不分节或仅体表具横皱纹。
2、体表被角质膜(cuticle),多数种类角质层下为合胞体的表皮层。
3、具原体腔(primary coelom)。
体腔内充满体腔液,体腔液起运输和流体骨骼的作用。
4、具完善的消化管,有口和肛门。
无肠壁肌肉层5、无循环系统和特殊的呼吸器官。
自由生活的类群靠体表呼吸,寄生生活者多为厌氧呼吸6、排泄器官属原肾系统。
腹毛纲和轮虫纲的动物还保留有焰球和原肾管。
线虫纲已由原肾细胞衍化为腺型或管型的排泄系统7、大多为雌雄异体且异形二、原腔动物的主要类群线虫动物门原腔动物(Protocoelomata) 轮虫动物门腹毛动物门假体腔动物(Pseudocoelomata) 线形动物门棘头动物门线形动物(Nemathelminthes) 动吻动物门内肛动物门各类群形态结构存在许多重大不同点,类缘关系亦不密切,因此,多数学者认为分别列为独立的门较为恰当。
第二节线虫动物门(Nematoda)一、线虫动物门的主要特征1、体表被角质膜角质膜:皮层中层基层基膜2、具原体腔(假体腔)(初生体腔)体壁:角质膜上皮:为合胞体背线、腹线、侧线纵肌层:中胚层形成原体腔(假体腔):只有体壁中胚层,无脏壁中胚层无体腔膜为胚胎期的囊胚腔发展而成原体腔:胚胎时期囊胚腔的剩余部份,保留到成体形成的体腔,没有中胚层形成的体腔膜。
第七章原腔动物门(protocoelomata)(一)、名词解释1、假体腔;假体腔又称次生体腔或原体腔,位于线虫等动物体壁与消化管之间,无中胚层形成的体腔膜覆盖,仅有体壁中胚层而无肠壁中胚层,是由胚胎时期的囊胚腔发展形成。
2、完全消化道:发育为完善的消化管,即有口有肛门,如线虫消化道,新鲜食物由口进入,消化后的残渣由肛门排出。
3、逆行感染:蛲虫虫卵可在肛门口孵化,幼虫再爬入肛门,侵入大肠,引起感染,这种感染方式称逆行感染。
6、孤雌生殖:雌性个体产的卵不需受精,仍能发育为成熟的新个体,这种生殖方式称为孤雌生殖。
如轮虫在环境条件适宜时的生殖。
9、直接发育:动物生活史中无中间宿主者,称为直接发育型。
如蛔虫的发育。
(二)、判断与改错1、线虫为原体腔动物,具有体腔膜。
(错)2、寄生线虫的消化道简单,有退化趋势,无消化腺。
(对)3、线虫的排泄器官由外胚层形成,无纤毛和焰细胞。
()5、线虫的排泄开口于腹中线后端。
()6、蛔虫的环肌发达,因此运动时只能作歪曲的蠕动。
()7、人体因误食蛔虫卵而感染蛔虫。
()8、蛔虫的生活是不需要中间宿主,属直接发育型。
()9、所有线虫都可寄生于人体或动物体内。
()10、轮虫的各器官组织的结构均为合胞体。
()11、人蛔虫寄生在人的盲肠和阑尾处。
()14、绕虫感染人体的方式为直接经口感染。
()(三)、填空1、原腔动物是动物界中比较复杂的几个较大的类群,又称________或_________。
2、线虫体表被一层______,由_______分泌形成,一般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层,有_____作用。
3、线虫的体壁从外至内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又称_______。
4、线虫消化道之间的空腔为_____,又称________,其内充满________在起源上它是由胚胎时期的_______发展形成的。
5、线虫发育完善的消化道,即有____有_____,消化管分为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分别由___胚层,____胚层和______胚层发育形成。
动物生物学名词解释一.多孔动物门1.两囊幼虫:动物极一端为具有鞭毛向外的小分裂球,植物极的一端为不具鞭毛的大分裂球(动物极小细胞向囊胚内生出鞭毛,植物极大细胞中间形成一开口,接着动物极小细胞从植物极大细胞开口处翻出,小细胞上的鞭毛翻到囊胚表面)2.芽球:是由海绵动物无性生殖,中胶层生成,由若干个原细胞(变形细胞)聚成堆,外包几丁质膜或骨针。
是海绵动物在条件恶劣下产生。
3.领细胞:具有一透明的细胞质突起形成的领,领的中央有一鞭毛,将水中的食物与蛋白质送入细胞内的营细胞中。
二.假体腔动物门1.假体腔:它是指体壁内侧中胚层和肠壁外侧内胚层之间的空腔,是囊胚腔剩余部分。
2.孤雌生殖:成熟的雌体产的卵不经受精,就能发育成新的个体的生殖方式。
3.周期性孤雌生殖:有性生殖和孤雌生殖交替进行的生殖方式。
4.完全消化系统:口—食道—中肠—直肠—肛门三.软体动物门1.外套膜:软体动物特有的结构。
胚胎发育中,躯体背侧皮肤褶皱向外延伸而成的膜状外套,常覆盖在内脏团的背部或侧面,或包裹整个内脏团和鳃。
由内外表皮和结缔组织以及少数肌肉纤维组成。
2.贝壳:一般包被于躯体外,有的位于体内,有的缺。
不同品种具有不同特点。
形态有瓣状、管状、覆瓦状、螺旋状等千姿百态。
随着动物生长而增大加厚。
3.能流进细胞间隙的循环方式。
4.血窦;代表初生体腔的微血管和部分动脉、静脉的腔扩大,且无血管壁包围,成为器官组织之间的空腔,称为血窦四、环节动物门1.身体分节:是身体前后分为许多相似而又重复排列的部分,称为体节。
2.同律分节:动物体由形态和机能相似的体节构成(外形分节,内部器官如神经系统、排泄系统、循环系统、也按节分布)3.异律分节:躯体不同部分的体节形态和机能不同。
4.真体腔:体壁体腔膜和脏壁体腔膜之间的大空隙五、节肢动物门1. 几丁质外骨骼:包被节肢动物身体的角质膜,坚硬厚实而发达几丁质:是一种含氮的多糖类化合物2. 气管:由体壁内陷形成分支的管状结构,为陆生节肢动物昆虫、马陆、蜈蚣等的呼吸器官。
5 假体腔动物•假体腔动物是动物界中比较复杂的一个较大的类群,又称原腔动物。
•具有假体腔;出现了完全的有口有肛门的消化道;体表被角质膜;排泄器官属原肾系统;雌雄异体。
•原腔动物约18000余种,广泛分布于海洋、淡水、潮湿地土壤中,很多种类寄生在动物、植物体内。
•假体腔动物是动物进化中最早出现的具有假体腔的类群。
•假体腔动物中各类群在演化上的亲缘关系不很密切,形态结构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有许多重大不同之点。
假体腔动物(Pseudocoelomate)•腹毛动物门(Gastrotricha)•轮虫动物门(Rotifero)•动吻动物门(Kinorhyncha)•曳鳃动物门(Priapulida)•线虫动物门(Nematoda)•线形动物门(Nematomorpha)•棘头动物门(Acanthocephala)•兜甲动物门(Loricifera)•内肛动物门(Entoprocta)•圆环动物门(Cycliophora)假体腔动物的共同特征•一、均有假体腔•体壁中胚层与内胚层消化道之间的腔。
外胚层的表皮与中胚层形成的肌肉组成体壁,而肠壁并没有中胚层形成的肌肉,仍然是由内胚层形成的。
•假体腔内充满液体或具有间充质细胞的胶状物假体腔的意义:•动物肠道与体壁之间有了空腔,为体内器官系统的发展提供了空间;•体壁具有中胚层形成的肌肉层+体腔液具有一定的流动压力¡ª¡ª使动物的运动摆脱了单纯依赖体表纤毛的摆动,运动能力得到明显加强;•体腔液使腔内物质出现了简单的流动循环,可以更有效地输送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
•二、消化道•多数种类具有完全的有口有肛门的消化道:•前肠:口、咽、食道,来自外胚层•中肠:主要消化、吸收场所,来自内胚层•后肠:直肠、肛门,来自外胚层•三、其他的特征•体表被有非细胞的角质膜,有上皮细胞分泌形成;•排泄器官属原肾系统;•雌雄异体。
第一节线虫动物门(Nematoda)线虫动物门是假体腔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类,已记录的约有15000种,估计全部种类不少于50万种。
第八章假体腔(原体腔)动物103荣誉出品——by 017 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线虫动物的主要特征及蛔虫的形态结构与生理机能特点2.基本掌握腹毛动物和轮虫动物的主要特点3.掌握原腔动物的特征教学重点:假体腔及蛔虫的生活史教学难点:假体腔假体腔:体腔中的一种类型。
从胚胎期的囊胚腔发育而来。
(真体腔是在中胚层中间形成的腔)代表某种适应功能。
体腔液对全身的物质循环和分布有重要作用。
有线虫动物门、轮虫动物门、腹毛动物门、动吻动物门、曳鳃动物门、线性动物门、兜甲动物门、棘头动物门、内肛动物门、圆环动物门。
第一节:线虫(又名圆虫)动物门一、主要特征1、(非细胞)角质膜(Cuticle)由其下上皮细胞分泌形成的:分皮层、中层、基层和基膜2、原体腔:线虫体壁围成的广阔空腔称为原体腔(假体腔),由胚胎时期的囊胚腔发展形成,只有体壁中胚层,不具体腔膜,无脏壁中胚层。
3、大部分(棘头动物、线性动物除外)完全的消化系统:包括前、中、后三肠。
消化管有口有肛门。
前后肠由外胚层内陷形成,中肠来自内胚层,是主要消化、吸收的场所。
无消化腺。
4、排泄系统:属于原肾管系,来源外胚层,包括腺型和管型。
没有纤毛及焰细胞。
5、生殖系统:多为雌雄异体,且异型,雌体大于雄体。
管状生殖器官,生长过程中有蜕皮现象。
6、神经系统:园筒状。
感官不发达。
二.代表动物----人蛔虫(肠道寄生线虫)(一)外形:圆柱形,雄体尾端呈钩状,具交合刺。
虫体前端为口、3片唇、唇上具乳突(一背唇片、二腹唇片);具排泄孔、肛门、背腹线(不明显)和侧线。
雌20~25cm 雄15~20cm(二)内部构造1.体壁及原体腔角质膜:厚,由内、外皮层、基质和纤维层及基膜组成表皮层:较薄,在两侧及背、腹加厚形成4条体线肌肉层:由中胚层产生,只有一层纵肌假体腔:皮肌囊与消化道间的空腔,来源于囊胚腔,无体腔膜,仅有体壁中胚层,无脏壁中胚层2.消化系统:完全消化管,无特殊的消化腺。
3.呼吸与排泄:厌氧呼吸;排泄系统为管型。
第八章原腔动物门——假体腔动物
本章重点:
一、原腔动物较扁形动物高等的特征。
二、代表动物人蛔虫的形态结构及其生活史。
三、线虫动物门、轮虫动物门、腹毛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名词概念:蜕皮、完全消化系统、合胞体、原体腔、管型排泄体统、完全消化系统、孤雌生殖、隐生。
第一节原腔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原腔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有许多是农业害虫(如蝗虫、金龟子等)的寄生虫,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害虫的生物量。
许多原腔动物严重危害人、畜、禽和其他经济动物以及农作物。
一、蛔虫的危害
蛔虫的幼虫在移动过程中,经过肝脏或穿破肺部微血管进入肺泡时,可释放出免疫原性物质,能引起宿主变态反应,如痉挛性咳嗽、低热、肺炎等症状。
成虫以人体肠壁内半消化食物为食,夺取营养。
导致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痛等。
数量多时可阻塞肠道或绞缠成团,引起肠梗阻。
成虫有迁移习性,可侵入胆管、胆囊、肝、胃等,引起不同症状,造成危害。
二、十二指肠钩虫的危害
十二指肠钩虫从皮肤侵入人体,进入血管。
最后在人体肠道内寄生。
钩虫一口囊吸附肠壁,借钩齿咬破肠黏膜,并分泌抗凝剂,是咬附伤口不易凝血,造成患者慢性失血。
钩虫病又称为黄肿病,其症状为严重贫血而呈现出的皮肤蜡黄、眩晕、乏力、浮肿,甚至心力衰竭。
某些患者可出现嗜异物癖,喜食生米、泥土、煤炭等。
十二指肠钩虫是我国的五大寄生虫病之一。
三、丝虫的危害
丝虫是我国的五大寄生虫病之一。
丝虫病主要由成虫引起。
丝虫病可使患者出现丝虫热、乳糜尿和橡皮肿等症状和体征。
橡皮中是淋巴管的梗阻,在肢体或生殖器官上产生的可怕的膨大。
四、小麦线虫的危害
主要寄生小麦,引起小麦减产。
五、轮虫与人类的关系
第二节原腔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以人体蛔虫为代表)
一、外形
人体蛔虫体呈圆柱形,全体乳白色。
侧线明显。
雌虫长200—250毫米,直径5毫米左右。
雄虫短且细。
雌虫后端直,雄虫后端向腹面弯曲成钩状。
虫体前端顶部为口,口由三片唇组成,背唇一片具二乳突,腹唇2片,各具一双乳突和一侧乳突。
口稍后腹中线上有一极小的排泄孔。
肛门位于体后端腹侧的中线上。
雌性生殖孔在体前部约1/3处腹侧的中线上,很小;雄性生殖孔与肛门合并成泄殖孔,自孔中伸出一对交合刺(能自由伸缩)。
二、体壁
人体蛔虫的体壁由角质膜、上皮和肌层构成皮肌囊。
角质膜发达,由皮层和原纤维层、基层、纤维层及基膜构成。
线虫在生长过程中,有几次蜕皮现象。
上皮为合胞体构造(即上皮细胞的界限不清,具多核),上皮向内突起成脊,于身体两侧形成线称侧线,背侧和腹侧成背线和腹线。
在背线内有背神经,腹线内有腹神经
纵肌不发达,被背线、腹线和侧线分成4条纵带,故皮肌囊不完整,肌细胞基部具有肌原纤维。
三、体腔
在体壁和消化道之间有体腔。
但这个体腔是由胚胎囊胚腔的残余部分,保留在成体形成的体腔。
不具体壁体腔膜和肠壁中胚层膜。
出现的时间比由中胚层形成出现的体腔早,所以称初生体腔或原体腔或假体腔。
原体腔的出现,首先是对体内器官系统的运动与发展提供了空间;其次,体腔液作为一种流体骨骼,能保持身体的一定形态与运动;另外,体腔液能更有效地运输营养物质及代谢产物,调节与维持体内水分的平衡。
四、消化系统
人体蛔虫的消化系统属于完全消化系统。
消化道具有肛门,结构简单,成一直管,贯穿全身。
可分为口咽头(或食道)肠直肠肛门。
咽头的肌肉较发达,有吸吮养分的作用,直肠短,由肛门通向体外。
咽头和直肠来自外胚层,整个消化道只有中央部分来自内胚层,无特殊的消化腺。
与扁形动物相比,出现了完全的消化系统,其在动物进化上的意义:
1、促使整个消化道各部分开始分工;
2、食物与食物残渣分道而行。
五、排泄系统
线虫的排泄器官结构特殊,没有纤毛及焰细胞存在,可分为腺型和管型。
人体蛔虫的排
泄系统属于管型:由原肾细胞衍生而成的管状或H形没有焰细胞的排泄系统,“H”型向前后伸出2条纵排泄管,位于侧线内。
六、神经系统
蛔虫的神经系统简单,咽部有一围咽神经环,由此向前后各伸出6条神经。
向后的神经中以背神经和腹神经最发达,位于背线和腹线内。
各神经在尾端附近汇聚起来。
蛔虫唇上的乳突都有感觉功能。
七、呼吸系统
蛔虫生活在含氧量极低的肠腔内,行厌氧呼吸,借酶的作用,分解体内储存的酶原以获得能量。
八、生殖与发育
蛔虫的生殖系统发达,生殖力强。
雌蛔虫的生殖系统:卵巢(成对)输卵管(成对)子宫阴道雌性生殖孔开口与于体表
卵巢、输卵管细,但极长,前后盘曲于原体腔内。
卵巢和输卵管的区别是卵巢内卵原细胞呈放射状排列。
子宫较粗大。
二子宫汇合形成一短的阴道。
雄性蛔虫的生殖系统:精巢输精管储精囊射精管直肠雄性生殖孔开口于体表
九、生活史
直接发育,幼虫经过4次蜕皮。
卵(蜕皮1次发育成感染性蚴)——人误食(在十二指肠孵化)——经血液循环达肺(在肺泡发育,蜕皮2次)——逆行至咽,入小肠(蜕皮1次)——成虫
危害及防治
危害:①数量多时造成肠梗阻;②成虫在迁移过程中可引起胆管、胆囊、胃、肝等器官症状(胆结石);③幼虫在移行过程中损伤肺、气管等,并造成脑、脊髓、眼球、肾等器官的病状。
防治:①注意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②加强粪便管理,切断传播途径;③定期驱虫,治疗病人。
第三节寄生虫对寄生生活的适应
营寄生生活的种类寄生在寄主体内或体表时,寄生虫相应的会发生一些生理或结构上的变化。
一、附着器发达,以免被排出体外
如:草鱼三代虫在体末端具有吸钩,华枝睾吸虫具有吸盘,这些器官都是寄生虫为了固着在寄主的身体上。
二、体表具有发达的角质膜
营体内寄生的种类能抵御寄主的消化道蠕动,避免被寄主消化液消化。
三、大凡营体内寄生的种类,因生活的环境没有多少氧气,因此均无呼吸器官。
四、消化系统退化乃至消失,靠体表吸收寄主的营养物质。
五、具有巨大的生殖能力(是最重要的适应现象)
如:一条雌蛔虫一天可产卵20万个
在牛绦虫患者排遗物1克中可捡出牛绦虫卵17—500万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