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松原石化“2.17”较大爆炸事故
- 格式:doc
- 大小:58.00 KB
- 文档页数:7
吉林双苯事故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乐晓磊一、事故概述2005年11月13日(星期日)13:35左右,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吉林石化分公司双苯厂发生爆炸事故,造成8人死亡,1人重伤,59人轻伤,其中40多人住院治疗,有四万人紧急疏散。
事故及救灾所排放出的含苯、苯胺、硝基苯等有机物的污水,由厂区的排水口直接流入了松花江,形成江面上一条长达80公里的污染带,流经吉林、黑龙江多个县市。
经过俄罗斯,最后流入了太平洋,由安全事故灾害,演变成环保污染事件,所造成的影响和范围之大,恐怕已不仅仅是安全生产的灾害。
分析这起特大事故发生的原因和环境,对于我们提高今后的安全工作水平,防范此类事故发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中石油吉化公司,有五十年历史,位于吉林省吉林市的松花江北岸,其前身是吉林化学工业公司,是国家“一五”期间兴建的全国第一个大型化学工业基地。
1954年开工建设,1957年建成投产。
1998年,吉化公司划归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管理,是集石油、化学、橡胶、塑胶于一体的综合性石油化工企业。
发生这起事故的双苯厂位于吉林市龙潭区吉化中部工业区,拥有员工1300多人,年产苯胺13. 6万吨、苯酚丙酮12万吨,共有新旧两座苯胺装置,新苯胺装置于2003年投入生产。
是中国大陆当时最大的苯胺制造厂。
在这个制造流程中,原料苯、中间产物硝基苯、成品苯胺及苯酚丙酮都属于有毒化学品,尤其硝基苯还属于危险化学品。
爆炸发生时,现场约百余人正在厂区内工作,新苯胺装置T-102塔、T-101塔最先发生爆炸,造成附近管线及设备不同程度的泄漏,并很快被蔓延的火势引燃,爆炸声接二连三,大火产生的刺鼻浓烟弥漫整个厂区,共发生15次爆炸,其中较大爆炸六次,现场之火势至14日凌晨才被扑灭。
二、事故经过因为发现硝基苯精馏塔塔釜蒸发量不足、循环不畅,工人停止硝基苯初馏塔和硝基苯精馏塔的进料,排放硝基苯精馏塔塔釜残液。
但硝基苯精制岗位操作人员违反操作规程,在停止粗硝基苯进料后,未关闭预热器蒸汽阀门,导致预热器内物料气化,后工人发现超温,关闭了硝基苯进料预热器蒸汽阀,硝基苯初馏塔进料温度开始下降至正常值。
2017危化事故案例汇编05吉林松原石化“ 2?17”较大爆炸事故为深刻吸取事故教训,加强事故案例警示教育,把事故案例警示教育贯穿于安全生产过程中,切实做到幺厂出事故、万厂受教育,一地有隐患、全国受警示”,推动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助力安全监管、隐患排查和安全风险管控,防范和遏制化工危险化学品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应急管理部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督管理司和中国化学品安全协会共同编制了《全国化工危险化学品典型事故案例汇编(2017年)》(以下简称《案例汇编》)。
本汇编共收集、整理了17起典型化工和危险化学品事故资料,对事故原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分析,针对事故教训吸取提出了防范措施及建议,希望全国化工和危险化学品企业举一反三,健全安全风险管控,不断提高安全保障能力和安全管理水平。
2017年2月17日8时50分,吉林省松原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松原石化公司”)江南项目发生较大爆炸事故,造成3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约590万元。
一、事故单位基本情况松原石化公司江南项目选址在吉林省松原石油化学工业循环经济园区,项目总投资23.23亿元,分三期建设,项目一期建设主要包括:30万吨/年碳四综合利用装置;40万吨/年汽油改质和20万吨/年柴油改质联合装置及配套工程。
一期工程于2017年1月建成投入试生产。
松原石化公司江南项目加氢车间分为汽油加氢装置和柴油加氢装置,酸性水汽提装置是汽油加氢装置和柴油加氢装置共用的酸性水处理装置,酸性水汽提装置操作岗位设在柴油加氢装置。
酸性水汽提装置原料水罐规格①6400 x 8280mm为常压罐,罐中罐结构;介质为含油污水,操作温度为15~60C,主体材质为Q235B。
内罐规格① 2000 X 8000mm 操作温度为46.8~80 C。
二、事故经过2017年2月12日,加氢车间汽油改质装置试车。
13日,按照工作安排,汽油加氢装置技术员联系柴油加氢装置技术员开启原料水罐进口管线阀门接收酸性水。
一、事故经过2005年11月13日,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苯胺二车间化工二班班长徐某替休假的硝基苯精馏岗位内操顶岗操作。
根据硝基苯精馏塔T102塔釜液组成分析结果,应进行重组分的排液操作。
10时10分,徐某进行排残液操作,在进行该项操作前,错误地停止了硝基苯初馏塔T101进料,但没有按照规程要求关闭硝基苯进料预热器E102加热蒸汽阀,导致硝基苯初馏塔进料温度升高,在15分钟时间内温度超过150℃量程上限,超温过程一直持续到11时35分。
在11时35分左右,徐某回到控制室发现超温,关闭了硝基苯进料预热器蒸汽阀,硝基苯初馏塔进料温度开始下降,13时25分降至130.4℃。
13时21分,徐某在T101进料时,再一次错误操作,没有按照“先冷后热”的原则进行操作,而是先开启进料预热器的加热蒸汽阀,7分钟后,进料预热器温度再次超过150℃量程上限。
13时34分启动了硝基苯初馏塔进料泵向进料预热器输送粗硝基苯,当温度较低的26℃粗硝基苯进入超温的进料预热器后,由于温差较大,加之物料急剧气化,造成预热器及进料管线法兰松动,导致系统密封不严,空气被吸入到系统内,与T101塔内可燃气体形成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硝基苯中的硝基酚钠盐受震动首先发生爆炸,继而引发硝基苯初馏塔和硝基苯精馏塔相继发生爆炸,而后引发装置火灾和后续爆炸。
本次事故造成8人死亡,1人重伤,59人轻伤。
在事故发生时,在现场作业和巡检的6名员工当场死亡;与双苯厂一墙之隔的吉林市吉丰农药有限公司一名员工在本单位厂房内作业时受爆炸冲击受伤,经抢救无效死亡;吉化集团通信公司一名员工在距双苯厂1000米以外的吉林市热电厂附近的徐州路上骑摩托车时被爆炸碎片击成重伤,经抢救无效于12月1日死亡。
在受伤人员中有23名双苯厂员工,其它为企业外人员。
本次爆炸直接涉及到的设备有硝基苯初馏塔T101、硝基苯精馏塔T102、2个粗硝基苯罐、2个硝酸罐、苯胺水罐、精硝基苯罐、空气罐、氮气罐、氢气缓冲罐、2个苯胺水普及器等设备、管架和原料罐区1个精硝基苯罐、2个苯罐等,爆炸事故造成周边的企业和居民住宅的门窗一定程度的破坏。
吉林石化双苯厂硝基苯装置爆炸事故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吉林石化双苯厂硝基苯装置爆炸事故1企业概况(一)双苯厂基本情况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位于吉林市龙潭区遵义东路19号,原名为吉化股份公司染料厂,2001年改制后称为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
该单位占地面积约21万平方米,现有在岗员工1050人。
该厂现有固定资产原值17.6亿元,净值11.2亿元。
拥有苯酚丙酮车间(12万吨/年)、苯酐车间(4万吨/年)、苯胺一车间(6.6万吨/年)、苯胺二车间(7万吨/年)、DEA(2,6-二乙基苯胺)MEA(2-甲基-6-乙基苯胺)车间(0.8万吨/年)等共5个车间,5条生产线。
其中苯胺生产装臵目前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品(苯胺)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30%,在国内同行业占主导地位,并部分出口;苯酚、苯酐等生产装臵也达到了国内同行业的先进水平。
(二)双苯厂55罐区基本情况55罐区是双苯厂最大的原料储备库,始建于1954年8月,罐区面积14000平方米;总储存量16100立方米(其中##纯苯9800立方米,邻甲苯胺150立方米,硝基苯2300立方米,邻苯1000立方米,苯胺2850立方米),55罐区共有16个储罐,当日罐区储量2818立方米(其中纯苯1800立方米,硝基苯947立方米,邻二甲苯71立方米)。
罐区东侧50米为中国石油吉化集团公司中部生产基地,西侧40米、50米、70米分别为两个氢气储罐(储量为800立方米)、苯酚丙酮车间和苯胺一车间,南侧105米为苯胺二车间,北侧30米为4个地下丙烯储罐和循环水泵房。
罐区共有地下消火栓1个,地上消火栓17个,固定消防水炮5个,消防水鹤1个,环状管网,管网直径219mm,供网压力0.9Mpa;储罐均安装有自动喷水冷却系统,工艺灭火剂为氮气和水蒸汽。
(三)双苯厂苯胺二车间基本情况苯胺二车间始建于2002年初,2004年9月投入生产,占地面积4589平方米。
吉化公司爆炸事故2005年11月13日13时40分,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发生爆炸事故,造成8人死亡,1人重伤,60人受伤。
新苯胺装置、1个硝基苯储罐、2个苯储罐报废,导致苯酚、老苯胺装置、苯酐装置、2、6-二乙基苯胺等4套装置停产。
而此次爆炸事故也导致了一起跨省际、跨国界的重大环境污染事件。
吉化爆炸后的苯类污染物流入松花江,硝基苯超标28.08倍。
整个污水团长度约80km,以每小时约2km的速度向下游移动,受污染的松花江水流过的江面总长度为1?000多km。
直接经济损失6908万元。
安全事故原因直接原因:硝基苯精制岗位外操人员违反操作规程,在停止粗硝基苯进料后,未关闭预热器蒸气阀门,导致预热器内物料气化;恢复硝基苯精制单元生产时,再次违反操作规程,先打开了预热器蒸汽阀门加热,后启动粗硝基苯进料泵进料,引起进入预热器的物料突沸并发生剧烈振动,使预热器及管线的法兰松动、密封失效,空气吸入系统,由于摩擦、静电等原因,导致硝基苯精馏塔发生爆炸,并引发其它装置、设施连续爆炸。
主要原因: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石化分公司及双苯厂对安全生产管理重视不够、对存在的安全隐患整改不力,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存在漏洞,劳动组织管理存在缺陷。
污染事件的原因直接原因:双苯厂没有事故状态下防止受污染的“清净下水”流入松花江的措施,爆炸事故发生后,未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泄漏出来的部分物料和循环水及抢救事故现场消防水与残余物料的混合物流入松花江。
主要原因:一是吉化分公司及双苯厂对可能发生的事故会引发松花江水污染问题没有进行深入研究,有关应急预案有重大缺失。
二是吉林市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对水污染估计不足,重视不够,未提出防控措施和要求。
三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股份公司对环境保护工作重视不够,对吉化分公司环保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失察,对水污染估计不足,重视不够,未能及时督促采取措施。
四是吉林市环保局没有及时向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建议采取措施。
吉林松原“7.4”燃气爆炸事故调查报告2017年7月4日,松原市宁江区繁华路发生城市燃气管道泄漏爆炸事故。
2017年7月5日,根据《安全生产法》、《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等有关法律法规,省政府决定对松原市城市燃气管道泄漏爆炸事故实行提级调查,成立了吉林省人民政府松原市“7·4”城市燃气管道泄漏爆炸事故调查组(以下简称事故调查组)。
吉网、吉刻APP记者从吉林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网站获悉,经调查认定,松原市“7·4”城市燃气管道泄漏爆炸事故是一起较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
事故发生经过2017年7月4日13时23分许,松原市广发建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发公司)在对松原市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三标段)繁华路(乌兰大街至五环大街段)道路改造工程,实施旋喷桩基坑支护施工时,旋喷桩机将吉林浩源燃气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浩源燃气公司)在该路段埋设的燃气管道(材质PE,管径110mm,工作压力0.3MPa,埋深3.9m)贯通性钻漏,造成燃气(天然气,下同)大量泄漏,扩散至道路南侧的松原市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市医院)总务科平房区和道路北侧的市医院综合楼内,积累达到爆炸极限。
14时51分26秒,市医院总务科平房内的燃气遇随机不明点火源发生爆炸,爆炸能量瞬即波及并传递引爆泄漏点周边区域爆炸气体(见图1),市医院总务科平房区和市医院综合楼及周围部分房屋倒塌、起火燃烧及设备设施毁损(见图2),造成人员伤亡。
图1 爆炸气流从平房区推向繁华路北侧的市医院综合楼图2 燃气管道泄漏爆炸后现场事故现场部分房屋倒塌事故中,繁华路南侧的市医院总务科部分房屋倒塌,多处室内物品过火;繁华路北侧市医院的6层综合楼(沿繁华路走向的南侧区域(简称南区,下同)和垂直于繁华路走向的东侧区域(简称东区,下同),一、二楼门窗基本被炸飞,三、四楼部分窗户的玻璃向内炸裂;南区一楼走廊两侧各有6个房间。
其中,办公室、上楼楼梯间过火熏黑严重,洗衣房、设备仓库过火迹象明显;东区一楼走廊两侧为药房、核磁检查室等功能间,一楼地板炸翻,走廊上方楼板炸塌;南区与东区走廊交会处上方楼板向上翻起,综合楼中间部分与各楼相通的办公大厅玻璃顶棚全部震碎落地。
吉林省松原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2·17”较大爆炸事故调查报告2017年2月17日8时50分,位于吉林松原石油化学工业循环经济园区的吉林省松原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江南项目发生较大爆炸事故,造成3人死亡,40万吨/年汽油改质—20万吨/年柴油改质联合装置改造项目酸性水汽提装置原料水罐(V102)爆炸受损,直接经济损失约590万元。
事故发生后,吉林省松原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规定时间内向石化园区安监局、市安监局报告。
市安监局接到报告后立即向省安监局、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府应急办公室进行了报告。
省委、省政府领导接报后高度重视,省委书记巴音朝鲁、省长刘国中、副省长胡家福、副省长李晋修分别作出重要批示。
松原市委书记李相国要求认真贯彻落实朝鲁书记及相关省领导批示精神,立即组织力量,全力做好事故的善后处理工作,迅速查明原因。
外出招商的高材林市长也对事故处理作出批示。
2月17日下午,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李岩主持召开了市安委会紧急工作会议,通报了“2·17”事故情况,对事故调查处理、善后工作做出部署。
2月17日12时30分,省安监局危化处、事故办等领导赶到事故现场指导事故调查处理工作。
2月17日晚19时40分,国家安监总局三司领导和危化专家也赶到事故现场,对事故调查处理工作提出了要求,并主持召开了“2·17”事故分析会,对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指导性意见。
依据《安全生产法》和《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的规定,松原市政府于2月19日,成立了“2·17”事故调查组。
市安委会副主任、副市长李继东任组长,市安监局牵头,市公安局、市监察局、市总工会、市工信局、石油化学工业循环经济园区和聘请的相关专家组成事故调查组,并邀请市人民检察院派员参加,开展事故调查工作。
事故调查组按照“科学严谨、依法依规、实事求是、注重实效”和“四不放过”的原则,通过现场勘验、调查取证、取样分析、检验检测、专家技术原因分析和论证,查清了事故发生的经过、原因、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等情况,认定了事故性质和责任单位及有关人员的责任,提出了对责任单位和有关责任人员的处理建议,并针对事故原因及暴露出的问题,提出了事故防范和整改措施。
吉林石化双苯厂硝基苯装置爆炸事故1企业概况(一)双苯厂基本情况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位于吉林市龙潭区遵义东路19号,原名为吉化股份公司染料厂,2001年改制后称为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
该单位占地面积约21万平方米,现有在岗员工1050人。
该厂现有固定资产原值17.6亿元,净值11.2亿元。
拥有苯酚丙酮车间(12万吨/年)、苯酐车间(4万吨/年)、苯胺一车间(6.6万吨/年)、苯胺二车间(7万吨/年)、DEA(2,6-二乙基苯胺)MEA(2-甲基-6-乙基苯胺)车间(0.8万吨/年)等共5个车间,5条生产线。
其中苯胺生产装臵目前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品(苯胺)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30%,在国内同行业占主导地位,并部分出口;苯酚、苯酐等生产装臵也达到了国内同行业的先进水平。
(二)双苯厂55罐区基本情况55罐区是双苯厂最大的原料储备库,始建于1954年8月,罐区面积14000平方米;总储存量16100立方米(其中##纯苯9800立方米,邻甲苯胺150立方米,硝基苯2300立方米,邻苯1000立方米,苯胺2850立方米),55罐区共有16个储罐,当日罐区储量2818立方米(其中纯苯1800立方米,硝基苯947立方米,邻二甲苯71立方米)。
罐区东侧50米为中国石油吉化集团公司中部生产基地,西侧40米、50米、70米分别为两个氢气储罐(储量为800立方米)、苯酚丙酮车间和苯胺一车间,南侧105米为苯胺二车间,北侧30米为4个地下丙烯储罐和循环水泵房。
罐区共有地下消火栓1个,地上消火栓17个,固定消防水炮5个,消防水鹤1个,环状管网,管网直径219mm,供网压力0.9Mpa;储罐均安装有自动喷水冷却系统,工艺灭火剂为氮气和水蒸汽。
(三)双苯厂苯胺二车间基本情况苯胺二车间始建于2002年初,2004年9月投入生产,占地面积4589平方米。
车间由苯胺露天生产装臵和氢压机房(为氢气管道加压的机房)组成,分为硝化、还原、苯胺精制、硝基苯精制和废酸精制等5个工段;生产装臵最大高度43米。
吉林石化“11.13”大爆炸事故调查一、事故概况:2005年11月13日13时35分,中石油吉林石化分公司双苯厂二车间硝基苯精制单元硝基苯精制塔T102发生爆炸事故,造成6 人失踪,2人重伤,20多人轻伤。
双苯厂发生的爆炸事故原因已系该厂苯胺装置硝化单元P-102塔发生堵塞,循环不畅,因处理不当造成的着火爆炸。
经调查分析,这起事故的直接原因是由于当班操作工停车时,疏忽大意,未将应关闭的阀门及时关闭,误操作导致进料系统(预热器E102及附属管线)温度超高,长时间后引起爆裂,随之空气被抽入负压操作的T101塔,引起T101塔、T102塔发生爆炸,随后致使与T101、T102塔相连的两台硝基苯储罐及附属设备相继爆炸,随着爆炸现场火势增强,引发装置区内的两台硝酸储罐爆炸,并导致与该车间相邻的55#罐区内的一台硝基苯储罐、两台苯储罐发生燃烧。
2005年11月13日下午,地处吉林市的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101厂)新苯胺装置突然发生连续大爆炸,从13时40分左右至18时许,该厂共发生爆炸15起,其中较大爆炸6起。
事故发生后,吉林省政府迅速成立了“11.13”事故调查组,并很快到达事发地点进行勘察。
随着后期事态的发展,由这起爆炸事故引发的松花江水体污染、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受此牵连引咎辞职,以及吉林市主管安全生产和环保工作的副市长自杀等一系列事件,是人们在爆炸事故发生时万万想不到,始料所不及的。
近日,记者来到吉林市,围绕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爆炸后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主要是通过民间渠道进行了采访。
二、实际伤亡人数大于公布的数量在吉林石化双苯厂附近的居民区内,记者采访了一些目击者。
据他们介绍:11月13日13时40分左右,一声巨响从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院内传出,紧接着,一个高压锅盖大小厚度足有两厘米的白色金属物体自厂区院内带着呼啸声飞出。
在距现场10公里远处就能看到爆炸厂房上方腾起浓密的黑烟,烟雾由西向东,在半空中很快拉出一道二三公里长的“烟雾线”。
2017年国内危险化学品较大事故案例教育----荣信化工安全环保科(2017年3月6日)一、浙江台州临海市华邦医药化工有限公司“1.3”反应釜爆炸着火事故2017年1月3日,浙江省台州临海市华邦医药化工有限公司C4车间发生爆炸着火事故,造成3人死亡。
该公司C4车间主要用于生产DDH(潘生丁二氯物)和CP-5(舒巴坦酸),事故发生时DDH生产装置的环合反应釜正在生产。
DDH的生产工艺以草酸二乙酯为起始物料,经过缩合反应制得草酰乙酸二乙酯的甲苯溶液,再经环合、氯化等工序得到潘生丁二氯物。
环合反应的具体工艺是:反应釜中投入缩合反应工段分层获得的草酰乙酸二乙酯的甲苯溶液,搅拌下加入尿素,冷却至20-25℃滴加硫酸,保温2h,升温至65-68℃,保温反应至终点;减压蒸馏回收甲苯(减压压力保持在0.08-0.09MPa,蒸馏温度为62-63℃),蒸馏至无液滴流出。
然后加入10%液碱溶液,中和pH至中性,过滤后的滤饼(主要成分为乳清酸)加入水和氢氧化钠,于60-63℃保温反应1h,冷却至常温,滴加30%盐酸控制pH值为1-2,酸化反应2h,得到反应终产物。
1月3日上午7时40分,C4车间班组长召开班前会议;8时整2名当班操作工人在C4车间二楼开始进行环合反应后的甲苯蒸馏操作;8时50分左右,环合反应釜爆炸并引起现场着火,产生浓烈黑烟。
经初步分析,事故直接原因是反应釜内物料尚未反应完全即开始加热蒸馏,操作工发现未蒸馏出甲苯,于是开大蒸汽阀门导致温度过高,环合反应釜内物料分解,导致超压发生爆炸,反应釜内易燃物料随即喷出发生着火。
事故教训:违反操作规程,导致反应未完全、盲目操作,造成设备超压、易燃易爆气体泄漏爆炸、着火。
二、“2.8”安徽铜陵恒兴化工公司溶剂罐燃爆事故2017年2月8日22时45分许,安徽铜陵恒兴化工公司溶剂罐发生燃爆事故。
该公司为准备恢复生产,从2017年2月4日起,利用蒸汽对溶剂油罐内物料进行加热升温。
典型事故八:吉林省松原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11.06”爆炸事故一、事故调查分析(一)事故概要1、事故简介2011年11月6日23时55分,吉林省松原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气体分馏车间发生爆炸引起火灾,事故造成4人死亡,1人重伤,6人轻伤。
2、事故原因(1)直接原因硫化氢应力腐蚀导致气体分馏装置脱乙烷塔顶回流罐破裂是发生爆炸事故的直接原因。
(2)间接原因①违规设计、违规制造。
在2004年7月第二套催化裂化和第二套气体分馏装置建设中,当时虽没安全生产许可制度,但其自行设计,擅自委托制造,也存在违规行为。
②对存在的隐患处理不当。
气体分馏装置存在硫化氢腐蚀,曾出现硫化氢严重超标现象,企业没有据此缩短设备监测检查周期,排查隐患,加强维护保养。
(二)基本情况1、企业概况吉林省松原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始建于1970年。
四十多年来几经扩能和技术改造,将原来2万吨/年简单再生产的燃料型企业建成原油加工能力50万吨/年以化工为主体,汽、柴油为辅的化工燃料型企业。
公司现有厂区面积28万平方米,拥有7套生产装置,其中:常压蒸馏装置一套,加工能力为50万吨/年;催化裂化装置两套,加工能力为40万吨/年(其中:一套催化裂化装置15万吨/年、二套催化裂化装置25万吨/年);气体分馏装置两套,加工能力为15万吨/年(其中:一套气体分馏装置为3万吨/年已停用、二套气体分馏装置为12万吨/年);气体精制装置一套,加工能力为6万吨/年(属新建设项目,至今未投入使用);乙苯装置一套,加工能力为4万吨/年(属新建设项目,至今未投入使用)。
公司生产的主要产品有:汽油、柴油、精丙烯、丙烷、苯、甲苯、二甲苯、车用液态烃、乙苯等。
2、气体分馏装置工艺流程简介自催化裂化装置来的石油液化气首先进入气体分馏装置原料缓冲罐V508,由脱丙烷塔进料泵P501抽出,经E502、E504换热后进入脱丙烷塔T501,气液相在塔盘上传质传热,塔底混合碳四经与原料换热后送出装置。
吉林省松原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2·17”较大爆炸事故调查报告2017年2月17日8时50分,位于吉林松原石油化学工业循环经济园区的吉林省松原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江南项目发生较大爆炸事故,造成3人死亡,40万吨/年汽油改质—20万吨/年柴油改质联合装置改造项目酸性水汽提装置原料水罐(V102)爆炸受损,直接经济损失约590万元。
事故发生后,吉林省松原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规定时间内向石化园区安监局、市安监局报告。
市安监局接到报告后立即向省安监局、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府应急办公室进行了报告。
省委、省政府领导接报后高度重视,省委书记巴音朝鲁、省长刘国中、副省长胡家福、副省长李晋修分别作出重要批示。
松原市委书记李相国要求认真贯彻落实朝鲁书记及相关省领导批示精神,立即组织力量,全力做好事故的善后处理工作,迅速查明原因。
外出招商的高材林市长也对事故处理作出批示。
2月17日下午,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李岩主持召开了市安委会紧急工作会议,通报了“2·17”事故情况,对事故调查处理、善后工作做出部署。
2月17日12时30分,省安监局危化处、事故办等领导赶到事故现场指导事故调查处理工作。
2月17日晚19时40分,国家安监总局三司领导和危化专家也赶到事故现场,对事故调查处理工作提出了要求,并主持召开了“2·17”事故分析会,对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指导性意见。
依据《安全生产法》和《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的规定,松原市政府于2月19日,成立了“2·17”事故调查组。
市安委会副主任、副市长李继东任组长,市安监局牵头,市公安局、市监察局、市总工会、市工信局、石油化学工业循环经济园区和聘请的相关专家组成事故调查组,并邀请市人民检察院派员参加,开展事故调查工作。
事故调查组按照“科学严谨、依法依规、实事求是、注重实效”和“四不放过”的原则,通过现场勘验、调查取证、取样分析、检验检测、专家技术原因分析和论证,查清了事故发生的经过、原因、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等情况,认定了事故性质和责任单位及有关人员的责任,提出了对责任单位和有关责任人员的处理建议,并针对事故原因及暴露出的问题,提出了事故防范和整改措施。
2017危化事故案例汇编05
吉林松原石化“2•17”较大爆炸事故
为深刻吸取事故教训,加强事故案例警示教育,把事故案例警示教育贯穿于安全生产过程中,切实做到“一厂出事故、万厂受教育,一地有隐患、全国受警示”,推动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助力安全监管、隐患排查和安全风险管控,防范和遏制化工危险化学品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应急管理部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督管理司和中国化学品安全协会共同编制了《全国化工危险化学品典型事故案例汇编(2017年)》(以下简称《案例汇编》)。
本汇编共收集、整理了17起典型化工和危险化学品事故资料,对事故原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分析,针对事故教训吸取提出了防范措施及建议,希望全国化工和危险化学品企业举一反三,健全安全风险管控,不断提高安全保障能力和安全管理水平。
2017年2月17日8时50分,吉林省松原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松原石化公司”)江南项目发生较大爆炸事故,造成3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约590万元。
一、事故单位基本情况
松原石化公司江南项目选址在吉林省松原石油化学工业循环经济园区,项目总投资23.23亿元,分三期建设,项目一期建设主要包括:30万吨/年碳四综合利用装置;40万吨/年汽油改质和20万吨/年柴油改质联合装置及配套工程。
一期工程于2017年1月建成投入试生产。
松原石化公司江南项目加氢车间分为汽油加氢装置和柴油加氢装置,酸性水汽提装置是汽油加氢装置和柴油加氢装置共用的酸性水处理装置,酸性水汽提装置操作岗位设在柴油加氢装置。
酸性水汽提装置原料水罐规格Φ6400×8280mm,为常压罐,罐中罐结构;介质为含油污水,操作温度为15~60℃,主体材质为Q235B。
内罐规格
Φ2000×8000mm,操作温度为46.8~80℃。
二、事故经过
2017年2月12日,加氢车间汽油改质装置试车。
13日,按照工作安排,汽油加氢装置技术员联系柴油加氢装置技术员开启原料水罐进口管线阀门
接收酸性水。
0时13分至0时22分、0时41分至0时59分,含油酸性水先后两次排入原料水罐,共排放27分钟。
由于原料水罐远传液位计尚未安装,仪表车间主任安排仪表车间人员甲、乙、丙三人拆卸一台旧远传液位计,安装在原料水罐上。
17日7时56分,仪表车间主任联系保运单位派人进行原料水罐远传液位计安装作业,保运单位派焊工丁、监护人戊及1名钳工前去进行作业。
8时,仪表车间作业人员乙去加氢车间开具动火作业许可证。
8时20分,保运单位焊工丁和监护人戊到达现场准备作业。
仪表车间员工甲、乙、丙也一同去加氢车间准备进行安装作业。
8时10分,加氢车间工艺副主任临时通知汽油加氢装置运行一班班长安排操作工庚到动火作业现场专人进行监护。
8时30分,仪表人员乙向加氢车间安全员提出动火作业申请;8时40分,加氢车间安全员和仪表车间安全员(作业人员乙)用便携式气体报警仪
对原料水罐周边环境进行了检测,然后回加氢车间找到加氢车间工艺副主任进行审批,工艺副主任在审批人处签字后将全部三联动火作业许可证交给仪表车间安全员乙,乙携带动火作业许可证前往作业现场。
工艺车间副主任越权审批动火作业许可证后未将此次动火作业通知柴油加氢装置工艺技术员,柴油加氢装置工艺技术员对原料水罐动火作业不知情。
仪表人员甲在作业未开始时因临时接到其它通知而离开作业现场,操作工庚在动火作业许可证签字后,也未在原料水罐动火现场进行监护,擅自离开动火作业现场。
8时45分左右,保运单位焊工丁、仪表车间员工乙和丙3人到达原料水罐顶部进行开孔作业,其中焊工丁负责动火开孔作业;仪表车间员工乙、丙负责远传液位计安装开孔位置的标注及远传液位计安装,保运单位监护人戊在罐底附近进行监护及传递工具。
8时50分左右,水罐顶盖被割透,随即发生闪爆。
原料水罐锥形顶盖被爆炸冲击波崩飞至东南侧42m处的循环水厂晾水塔顶部,造成仪表车间员工乙、丙当场死亡,焊工丁重伤,在送往医院途中死亡。
事故现场-掀去顶盖的原料水罐
三、事故原因分析
(一)直接原因。
作业人员在安装原料水罐远传液位计动火作业中,引爆罐内可燃气体,发生爆炸。
(二)间接原因。
1.加氢车间管理混乱,职责不清,安全制度不落实。
(1)班组未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柴油加氢岗位未建立岗位交接班记录班组工艺操作情况交接不清,2月13日零点班交接工作中,班长在交接班记录和汽改装置反应岗交接班记录中均未将酸性水流程投用操作内容进行交接。
最后导致车间技术管理人员、岗位人员不知道酸性水流程投用,原料水罐存有易燃易爆介质。
(2)动火作业未履行职责
本次动火作业存在以下问题:
①违反《化学品生产单位特殊作业安全规范》(GB30871-2014)要求,擅自降级办理动火作业许可证。
加氢车间工艺副主任在安装远传液位计动火作业前,在已知原料水罐曾投用,罐内存有易燃易爆介质,且汽油加氢装置处于正在运行状态的情况下,将特级动火判定为二级动火,越权审批动火作业许可证。
此次动火作业中,仪表人员仅负责远传液位计的安装,不具体从事动火作业,但仪表车间主任却违规指派仪表车间安全员到加氢车间申请办
理作业票证,加氢车间工艺副主任在未联系到车间主任的情况下,在动火作业证上代为签字,其行为属越权审批。
②动火作业前未进行危险分析
加氢车间工艺副主任在动火作业前未组织开展危险有害因素识别,未编制工艺处置方案,未向保运单位明确动火施工现场的危险状况,未与作业单位共同制定安全措施。
③作业安全措施不落实
加氢车间安全员违章作业,在原料水罐顶部动火作业前未对水罐内部进行通风,未对罐体内气体进行检测分析,只是用便携式气体报警仪对罐体周边环境进行了检测。
动火作业批准人、审核人、监护人员、动火作业人员未确认动火作业票中的安全措施的落实,盲目动火。
④监护人违章离开动火现场
加氢车间动火监护人作为这次动火作业的现场监护人,擅自离开动火现场,未落实动火作业的监护人职责。
2.保运单位未落实动火作业管理职责
(1)保运单位是这次动火作业的申请单位,应负责申请办理动火作业许可证,而实际由仪表车间安全员申请办理。
(2)检修车间施工作业未制定安全工作方案
检修车间违反了松原石化公司《安全用火管理制度》,在动火作业前未编制安全工作方案,未对作业现场安全状况进行检查确认。
检修车间作业人员违反《化学品生产单位特殊作业安全规范》
(GB30871-2014),在安装远传液位计作业中没有参与风险识别和安全措施的制定,没有确认动火作业许可证中各项安全措施的落实。
3.企业管理混乱、职责不清,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
一是松原石化公司在原料水罐安装过程中,未对制造单位认真进行资质审查,制造单位无设计资质,对该罐违规出图、制造安装。
二是未认真组织开展“三查四定”工作,未全面识别设计漏项及工程隐患。
监理单位也未履行职责,在“三查四定”过程中,未能及时发现设计缺陷,导致远传液位仪一直未安装。
四、事故启示和建议
1. 按照《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加强化工过程安全管理的指导意见〉》(安监总管三〔2013〕88号)等文件要求,从设计、制造、施工、安装等环节入手,进一步严把化工装置试生产安全关。
要抓好试生产前的“三查四定”工作,落实吹扫、气密、单机试车、联动试车、装置启动前安全检查和整改确认等工作,消除工程建设阶段存在的问题和隐患,确保装置试生产安全平稳运行。
在试生产复工复产前严密组织生产、技术、设备等部门及安全生产专家全面排查,及时消除在设计或施工过程中存在的漏项、隐患,确保设备设施的完好性。
2.加强交接班管理,建立有效管理机制。
做好化工班组的交接班管理工作,把当班的运行工况、存在的异常等详细交接,做到交班信息完整、接班工况清晰。
3.要提高对动火、进入受限空间等特殊作业过程风险的辨识管控。
严格按照《化学品生产单位特殊作业安全规范》(GB30871-2014)要求,强化风险辨识和管控,严格安全措施确认和作业许可审批,加强现场监护,确保各项规定执行到位。
4.要加强承包商管理。
要定期对承包商的安全业绩进行考核,牢固树立承包商的事故也纳入企业安全事故范畴进行考核的理念,强化对承包商作业人员的安全培训与作业前安全交底,对安全意识不强、频繁违章的承包商实施安全禁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