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
此次“松花江水污染”事件暴露出我国的环境应急机制诸多弊端:其整体 缺乏法律依据;其部分组成要素的运作也缺乏科学性,如预警监测不准确,应急 信息通报不及时、不充分甚至存在隐瞒的情况,应急储备不充足,应急评估的 失灵以及民间组织的参与不足等。
• 23日哈尔滨发布第3次公告,与前两次公告不同的是,全城停水开始时间延迟到23日零 时,但停水持续时间由前两次公告的4天变成了未知数。
始末
• 24日开始,中央各部委开始介入危机管理。 • 27日晚18时,停水四天的哈尔滨恢复供水。
一、松花江水被污染是否应及时向社会通报?
• 环境污染 根据环境评测专家的预测,此次苯污染会给松花江带来三大后遗症: 1.硝基苯在鱼类等水生物体内积累,污染食物链,沿江动物及人类食用
吉林石化公司爆炸污染案例分析
案例介绍
2005年11月13日13时40分左右,地处吉林省吉林市的中石油吉林 石化公司101厂一化工车间(双苯厂胺苯车间)连续发生爆炸,附近 居民楼的玻璃大片震碎,整个松花江江北的化工区浓烟滚滚,附近一 二百米居民楼的玻璃都被震碎。爆炸共造成5人死亡、l人下落不明、 2人重伤、21人轻伤。事故还造成新苯胺装置、1个硝基苯储罐、2个 苯储罐报废,导致苯酚、老苯胺装置等四套装置停产。
后将损害身体,至少半年内居民不能食用江鱼。 2.因硝基苯不易被微生物分解,有毒物质长期残留于江水,今后的江水
未必适合饮用。 3.因硝基苯水溶性低,容易在松花江泥土中沉淀积聚,并顺水流污染其
他江河及沿岸生物。
大家学习辛苦了,还是要坚持
继续保持安静
• 造成信任危机 吉林石化双苯厂发生爆炸的时间是2005年11月13日,企业与地方政府都
意识到近在咫尺的松花江有可能遭受苯污染。但是社会公众却没有在第一时 间获得这一公开信息,相反,吉林市一名副市长第二天传达给人们的消息却 是“根据专家检测分析结果,爆炸不会产生大规模污染。”11月19日,爆炸 发生后的第六天,在沿松花江距离吉林市300公里左右的松原市,测得松花 江被污染的数据是:硝基苯含量超标100倍!11月21日,哈尔滨政府告知市 民,“因检修水管,全市停水。”直至22日,吉林方面依然否认发生污染。 11月23日,国家环保总局发布公告承认“松花江发生重大污染”。此时距离 爆炸事件发生的时间已有10天,这一系列的信息不公开直接导致了市民的恐 慌和对政府的不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