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石化公司火灾事故
- 格式:docx
- 大小:195.84 KB
- 文档页数:5
Competitors are like whetstones. It sharpens us very sharply. Then we pick up the knife and cut it off.简单易用轻享办公(页眉可删)吉林石化公司“2006.11.28”火灾事故2006年11月28日,吉林石化公司聚乙烯厂油品车间液态烃罐区发生一起火灾事故。
一、事故经过2006年11月28日14时30分,吉林石化公司聚乙烯厂油品车间液态烃罐区段长董某、操作员刘某对裂解碳四储罐V-9301/2(容积均为1000m3)进行脱水作业。
首先对V-9301进行了脱水作业,15时左右开始对V-9302罐进行脱水操作,董某首先打开罐底部两道脱水阀,下部阀门开度为两圈,上部阀门开度为两圈,没有见到有水流出。
因当天气温已经达到-6~-16℃,因此两人怀疑阀门冻堵,在阀门打开的情况下,继续采取蒸汽加热的办法对V-9302罐脱水阀进行化冻。
15时20分,V-9302罐的脱水管排出浆糊状液体,遇空气着火。
二、事故原因1.直接原因操作人员在对V-9302罐进行脱水过程时,沉积在脱水阀门上的聚合物流出遇空气引燃物料着火。
2.间接原因(1)乙烯装置由38万t扩建到70万t后,裂解深度增加,裂解碳四中丁二烯含量增加了6%,加剧了端聚物产生速度,脱水时遇到空气引发火灾。
(2)对碳四罐脱水作业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识别不够,对裂解碳四产生端聚物以及所带来的风险认识不足。
(3)对乙烯装置工艺条件发生变化,引发碳四中丁二烯的组成发生变化没有引起重视。
(4)脱水管设计上存在缺陷,排水管应该设计成大于90弯管并引出罐底部边缘。
三、预防措施1.立即修改了液态烃罐区脱水操作法。
2.制定碳四罐蒸煮方案,每年用硫酸亚铁溶液蒸煮一次,作为规定纳入到操作规程中。
3.V-9301/2罐脱水管线加大于90弯角,并完善操作平台,避免发生类似事件,取消有机合成厂碳四罐底脱水阀室。
石油化工厂火灾扑救案例:2005年11月13日,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发生爆炸火灾,造成生产装置严重损坏和大面积燃烧(燃烧面积约12000平方米),直径2公里范围内的建筑物玻璃全部破碎,10公里范围内有明显震感。
据吉林市地震局测定,爆炸当量相当于1.9级地震。
爆炸共造成5人死亡,1人失踪,3人重伤,20余人轻伤;双苯厂苯胺二车间整套生产装置、1个硝基苯(1500立方米)储罐、2个纯苯(2000立方米)储罐报废,其他辅助生产设施遭到不同程度破坏,直接经济损失7000余万元。
并且引起松花江流域的重大污染。
由于石油化工厂的特殊性,一旦发生火灾,事故十分难以控制,极易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环境污染事件,因此加强石油化工火灾扑救的技术与战术研究非常重要。
第一节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工艺特点石油化工产品的生产一般要经过物理变化和化学反应,不仅工艺复杂而且有些反应十分剧烈,极易失控。
而且大多在反应器或管道中进行,难于监视,所以石油化工生产比其它工业具有更特殊的潜在危险性。
一旦操作条件发生变化、工艺受到干扰,或因人为原因造成误操作,潜在的危险就会发展成为火灾爆炸事故。
生产石油化工产品所用的原料,中间体甚至产品都具有易燃、易爆,剧毒。
腐蚀的特性,生产大多在高温、高压、高速、低压、深冷等苛刻条件下进行,经常因处理不当而发生火灾或爆炸事故。
石油化工生产的特点可以用几个字来概括:“一高、二大、三密集,四多、五毒、六立体”一、生产工艺控制高参数现代石油化工生产,许多工艺过程都采用了高温、高压、高真空、高空速、深冷等工艺控制高参数;使生产操作更为严格、困难,同时也增大了火灾危险性。
高压聚乙烯工艺的压力控制超过270MPa。
二、装置规模大型化当前,石油化工生产规模越来越大型化,因而,对工艺设备的处理能力、材质和工艺参数要求更高,给设备制造带来极大的困难,同时也增大了潜在的火灾危险性。
西部管道工程兰州原油末站将建设2座15万方原油罐,这两座原油储罐是中国石油目前容积最大的储罐。
安全血泪教训之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双苯厂“”爆炸事故(连载14)编者按小7:长期的安逸容易让我们失去危险的嗅觉,如果您身边有工作在一线的朋友,请不要吝啬您的点击分享。
或许,他们正因为看到这篇文章,提高了自身安全意识,将大部分突如其来的事故扼杀于摇篮之中。
事故案例: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双苯厂“”爆炸事故2005年11月13日,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石化分公司双苯厂硝基苯精馏塔发生爆炸,造成8人死亡,60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6908万元,并引发松花江水污染事件。
国务院事故及事件调查组认定,中石油吉林石化分公司双苯厂''爆炸事故和松花江水污染事件是一起特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和特别重大水污染责任事件。
爆炸时冒起的黄烟爆炸后的地面事故经过:2005年11月13日,因苯胺二车间硝基苯精馏塔塔釜蒸发量不足、循环不畅,替休假内操顶岗操作的二班班长徐某组织停硝基苯初馏塔和硝基苯精馏塔进料,排放硝基苯精馏塔塔釜残液,降低塔釜液位。
10时10分,徐某组织人员进行排残液操作。
在进行该项操作前,错误地停止了硝基苯初馏塔T101进料,没有按照规程要求关闭硝基苯进料预热器E102加热蒸汽阀,导致进料温度升高,在15分钟时间内温度超过150℃量程上限。
11时35分左右,徐某回到控制室发现超温,关闭了硝基苯进料预热器蒸汽阀,硝基苯初馏塔进料温度开始下降至正常值。
13时21分,在组织T101进料时,再一次错误操作,没有按照“先冷后热”的原则进行操作,而是先开启进料预热器的加热蒸汽阀,7分钟后,进料预热器温度再次超过150℃量程上限。
13时34分启动了硝基苯初馏塔进料泵向进料预热器输送粗硝基苯,当温度较低的26℃粗硝基苯进入超温的进料预热器后,由于温差较大,加之物料急剧气化,造成预热器及进料管线法兰松动,导致系统密封不严,空气被吸入到系统内,与T101塔内可燃气体形成爆炸性气体混合物,引发硝基苯初馏塔和硝基苯精馏塔相继发生爆炸。
国内苯胺事故案例1、吉林石化双苯厂苯胺爆炸事故中石油吉林工厂爆炸事故:事件经过:11月13日下午13时45分左右,地处吉林省吉林市的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苯胺装置发生爆炸着火事故,造成5人死亡、1人失踪、60多人受伤。
受伤人员在事故发生后被分别送到吉化的两所医院进行救治,受伤较轻的人员已经在诊治后陆续回家。
现在尚有30多人在医院接受救治,两名重伤者手术后暂无生命危险。
第一批赶到现场的消防队员以最快的速度铺设了4条水带,为移动水炮供水,然而喷水灭火不到5分钟,第二次爆炸突然发生,爆炸产生的巨大气流把厂内下水井的井盖炸飞。
现场的消防队员立即将险情进行通报,与此同时,吉林市消防支队调度指挥中心果断启动了化工火灾灭火救援应急预案,一次性调动了8个公安消防支队的300多名消防官兵,赶赴火场,并迅速成立现场指挥部。
爆炸现场的明火已于14日凌晨4点左右被扑灭,从14日早上7时开始,被疏散人群已陆续回到自己的家里,开始恢复正常的生活秩序。
责任处理:吉林市政府11月14日晚证实,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爆炸现场找到5具遇难者遗体。
医护人员正在对住院接受救治的受伤人员进行身体复查。
造成这些人员受伤的主要原因是爆炸瞬间产生的冲击波荡起爆炸物碎片、玻璃等物品,击伤和划伤这些人的脸部等位置。
12月4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召开各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会议,传达贯彻国务院领导同志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通报吉林石化分公司双苯厂爆炸事故造成松花江重大水环境污染事件的情况。
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股份公司董事长陈耕说,吉林石化分公司双苯厂爆炸事故是一起重大责任事故,违章操作是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
他还在大会上通报了爆炸事故引发的松花江重大水环境污染事件和事故处理情况。
爆炸事故给松花江沿岸特别是大中城市人民群众生活和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同时,水污染事件还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造成了不良的国际影响,也损害了中国石油的整体形象。
吉林省,黑龙江省和国家有关部门采取了积极有效的防控措施。
吉林石化“2005.11.13”爆炸事故一、事故经过2005年11月13日,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苯胺二车间化工二班班长徐某替休假的硝基苯精馏岗位内操顶岗操作。
根据硝基苯精馏塔T102塔釜液组成分析结果,应进行重组分的排液操作。
10时10分,徐某进行排残液操作,在进行该项操作前,错误地停止了硝基苯初馏塔T101进料,但没有按照规程要求关闭硝基苯进料预热器E102加热蒸汽阀,导致硝基苯初馏塔进料温度升高,在15分钟时间内温度超过150℃量程上限,超温过程一直持续到11时35分。
在11时35分左右,徐某回到控制室发现超温,关闭了硝基苯进料预热器蒸汽阀,硝基苯初馏塔进料温度开始下降,13时25分降至130.4℃。
13时21分,徐某在T101进料时,再一次错误操作,没有按照“先冷后热”的原则进行操作,而是先开启进料预热器的加热蒸汽阀,7分钟后,进料预热器温度再次超过150℃量程上限。
13时34分启动了硝基苯初馏塔进料泵向进料预热器输送粗硝基苯,当温度较低的26℃粗硝基苯进入超温的进料预热器后,由于温差较大,加之物料急剧气化,造成预热器及进料管线法兰松动,导致系统密封不严,空气被吸入到系统内,与T101塔内可燃气体形成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硝基苯中的硝基酚钠盐受震动首先发生爆炸,继而引发硝基苯初馏塔和硝基苯精馏塔相继发生爆炸,而后引发装置火灾和后续爆炸。
本次事故造成8人死亡,1人重伤,59人轻伤。
在事故发生时,在现场作业和巡检的6名员工当场死亡;与双苯厂一墙之隔的吉林市吉丰农药有限公司一名员工在本单位厂房内作业时受爆炸冲击受伤,经抢救无效死亡;吉化集团通信公司一名员工在距双苯厂1000米以外的吉林市热电厂附近的徐州路上骑摩托车时被爆炸碎片击成重伤,经抢救无效于12月1日死亡。
在受伤人员中有23名双苯厂员工,其它为企业外人员。
本次爆炸直接涉及到的设备有硝基苯初馏塔T101、硝基苯精馏塔T102、2个粗硝基苯罐、2个硝酸罐、苯胺水罐、精硝基苯罐、空气罐、氮气罐、氢气缓冲罐、2个苯胺水普及器等设备、管架和原料罐区1个精硝基苯罐、2个苯罐等,爆炸事故造成周边的企业和居民住宅的门窗一定程度的破坏。
吉林石化双苯厂硝基苯装置爆炸事故1企业概况(一)双苯厂基本情况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位于吉林市龙潭区遵义东路19号,原名为吉化股份公司染料厂,2001年改制后称为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
该单位占地面积约21万平方米,现有在岗员工1050人。
该厂现有固定资产原值17.6亿元,净值11.2亿元。
拥有苯酚丙酮车间(12万吨/年)、苯酐车间(4万吨/年)、苯胺一车间(6.6万吨/年)、苯胺二车间(7万吨/年)、DEA(2,6-二乙基苯胺)MEA(2-甲基-6-乙基苯胺)车间(0.8万吨/年)等共5个车间,5条生产线。
其中苯胺生产装臵目前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品(苯胺)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30%,在国内同行业占主导地位,并部分出口;苯酚、苯酐等生产装臵也达到了国内同行业的先进水平。
(二)双苯厂55罐区基本情况55罐区是双苯厂最大的原料储备库,始建于1954年8月,罐区面积14000平方米;总储存量16100立方米(其中##纯苯9800立方米,邻甲苯胺150立方米,硝基苯2300立方米,邻苯1000立方米,苯胺2850立方米),55罐区共有16个储罐,当日罐区储量2818立方米(其中纯苯1800立方米,硝基苯947立方米,邻二甲苯71立方米)。
罐区东侧50米为中国石油吉化集团公司中部生产基地,西侧40米、50米、70米分别为两个氢气储罐(储量为800立方米)、苯酚丙酮车间和苯胺一车间,南侧105米为苯胺二车间,北侧30米为4个地下丙烯储罐和循环水泵房。
罐区共有地下消火栓1个,地上消火栓17个,固定消防水炮5个,消防水鹤1个,环状管网,管网直径219mm,供网压力0.9Mpa;储罐均安装有自动喷水冷却系统,工艺灭火剂为氮气和水蒸汽。
(三)双苯厂苯胺二车间基本情况苯胺二车间始建于2002年初,2004年9月投入生产,占地面积4589平方米。
车间由苯胺露天生产装臵和氢压机房(为氢气管道加压的机房)组成,分为硝化、还原、苯胺精制、硝基苯精制和废酸精制等5个工段;生产装臵最大高度43米。
中国石油吉化股份有限公司双苯厂“11·13”爆炸火灾纪实2005年11月13日13时20分左右,中国石油吉化股份有限公司双苯厂苯胺车间硝基苯精制T-102塔在精馏提纯时,塔循环管处堵塞,循环不畅,当班徐姓班长奉命排除故障。
在故障排除过程中,突然传出两声巨响,T-102塔燃起大火,6名在场工作人员当即失踪。
涉及物料:(1)苯、(2)硝酸、(3)硫酸、(4)硝基苯、(5)氢气、(6)苯胺1 背景资料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现有职工1,300多人,主要化工产品为“苯胺”和“苯酚丙酮”,是国内最大的苯胺生产基地,此外还生产MEA、DEA等农药中间体。
新闻资料:吉林石化将成为国内最大苯胺生产基地 2005年11月13日17:48 中国化工网-勤加缘化工在线资料信息发布时间:2003-05-08吉林石化双苯厂年产7万吨苯胺装置二期工程已于3月30日启动。
该项目总投资上亿元,计划8月份建成投产,届时该厂将形成年产13.65万吨苯胺生产能力,成为国内最大的苯胺生产基地。
此前,吉化已发生三起爆炸事故:2004年4月20日,吉化集团中部基地一个容器爆炸起火,2死2伤;2004年12月30日,吉化102厂合成气车间爆炸,3人死亡,3人受伤。
2005年1月26日晚,吉化公司辽源市精细化工厂一生产车间爆炸,2死2伤。
2005年11月9日,爆炸前4日,吉林市消防支队刚在吉化厂区展开了一次大型消防演习。
昨日,记者采访时,消防支队及各下属大队正在整理经验总结资料,各单位都有一个共识,“因平时准备充分,爆炸发生后,才能将火情控制在爆炸氛围内,没有形成连锁爆炸”。
专对吉化制定防爆预案,实地演练,这是消防支队各单位的工作重点。
单是特勤大队,今年就已在吉化厂区进行了三次演练。
2 事故损失新华社的报道称,该事故共造成5人死亡、1人失踪、60多人受伤。
尚有30多人在医院接受救治,两名重伤者术后暂无生命危险。
为避免中毒,处于工厂下风口的两个居民小区的居民和北华大学北校区、吉林化工学院部分学生共三万人被警方成功疏散。
吉林石化双苯厂硝基苯装置爆炸事故1企业概况(一)双苯厂基本情况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位于吉林市龙潭区遵义东路19号,原名为吉化股份公司染料厂,2001年改制后称为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
该单位占地面积约21万平方米,现有在岗员工1050人。
该厂现有固定资产原值17.6亿元,净值11.2亿元。
拥有苯酚丙酮车间(12万吨/年)、苯酐车间(4万吨/年)、苯胺一车间( 6.6万吨/年)、苯胺二车间(7万吨/年)、DEA(2,6-二乙基苯胺)MEA(2-甲基-6-乙基苯胺)车间(0.8万吨/年)等共5个车间,5条生产线。
其中苯胺生产装臵目前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品(苯胺)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30%,在国内同行业占主导地位,并部分出口;苯酚、苯酐等生产装臵也达到了国内同行业的先进水平。
(二)双苯厂55罐区基本情况55罐区是双苯厂最大的原料储备库,始建于1954年8月,罐区面积14000平方米;总储存量16100立方米(其中##纯苯9800立方米,邻甲苯胺150立方米,硝基苯2300立方米,邻苯1000立方米,苯胺2850立方米),55罐区共有16个储罐,当日罐区储量2818立方米(其中纯苯1800立方米,硝基苯947立方米,邻二甲苯71立方米)。
罐区东侧50米为中国石油吉化集团公司中部生产基地,西侧40米、50米、70米分别为两个氢气储罐(储量为800立方米)、苯酚丙酮车间和苯胺一车间,南侧105米为苯胺二车间,北侧30米为4个地下丙烯储罐和循环水泵房。
罐区共有地下消火栓1个,地上消火栓17个,固定消防水炮5个,消防水鹤1个,环状管网,管网直径219mm,供网压力0.9Mpa;储罐均安装有自动喷水冷却系统,工艺灭火剂为氮气和水蒸汽。
(三)双苯厂苯胺二车间基本情况苯胺二车间始建于2002年初,2004年9月投入生产,占地面积4589平方米。
车间由苯胺露天生产装臵和氢压机房(为氢气管道加压的机房)组成,分为硝化、还原、苯胺精制、硝基苯精制和废酸精制等5个工段;生产装臵最大高度43米。
化工火灾水污染事故的应急程序研究张福东(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消防指挥系,河北省廊坊市,065000)摘要:化工火灾引发的水污染事故将造成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化工火灾事故发生时污水处理能力的缺乏以及处理方式的缺陷是造成水污染的主要原因。
为了有效预防化工火灾水污染事故的发生,并及时控制污染水体的扩散,结合国内外案例,提出处置化工火灾水污染事故的应急救援程序和防控措施。
关键词:化工火灾、水污染、应急程序、防控措施2005年11月13日,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石化分公司双苯厂硝基苯精馏塔发生爆炸。
由于在爆炸事故发生后未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泄漏出来的部分物料和循环水及现场消防水与残余物料的混合物排入松花江造成水体污染。
经国务院事故及事件调查组深入调查、取证和分析,认定“11·13”爆炸事故和松花江水污染事件,是特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和特别重大水污染责任事件。
鉴于此类化工火灾水污染事故后果比较严重,本文将结合国内外案例分析化工灾害造成水污染事故的危害、成因,并提出针对性的应急救援程序。
1.化工火灾水污染事故的危害化工火灾事故的泄漏物具有较强的污染性。
特别是石化装置,一旦发生爆炸和火灾,导致容器和管道破裂,物料就会泄漏出来。
在采用消防射流进行扑救和控制时,消防水的流动和汇集作用使泄漏出来的物料混杂其中,形成的污水流将构成对环境水体的污染。
石油化工企业产品种类繁多、化工装置千差万别。
不同的化工装置、不同的工艺流程、不同的泄漏点位置,不同的物料泄漏量, 都会造成消防污水中污染物的组分不同。
因此消防污水具有区别于其它形式污水的特点,如果处置不当极易造成严重水污染事故。
典型的案例是1986年11月1日,瑞士巴塞尔市圣多日化工仓库发生火灾, 消防部门灭火时使用了大量水,最终灭火用水与约30吨农药和其它化工原料混合流入莱茵河,造成鱼类和其它水生动植物大面积死亡,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1]。
因此,化工火灾事故造成的水污染危害性很强。
松花江水污染事件的历史追忆!松花江水污染航拍图。
楔子2005年11月13日下午,位于吉林省吉林市的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101厂)新苯胺装置发生爆炸,引起化工原料火灾。
经过吉林市各界20多个小时的扑救和救援,事故并没有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但由于吉林石化公司事后的污水处理存在先天缺陷,巨大的“水污染团”向松花江下游流去,最终将汇入黑龙江.黑龙江省政府及哈尔滨市政府面对这一次重大的污染事件,全方位展开一次公众利益的救赎行动,保住了公众的利流,践行了执政为民的责任。
然而,污染不仅影响了黑龙江省,随着水污染团流向松花江的下游——黑龙江,这次污染更成为一次国际事件,因为隔江相望的是俄罗斯的数座城市,这使得中国政府要进行一次国家利益的救赎。
第一幕梦魔江城11月13日13点30分,家住吉林市龙潭区、在吉化工作了30年的退休工人林师傅正在午睡,突然紧随而来的两声巨响将他惊醒,随后,山崩地裂般的震动使他顷刻间清醒了。
“什么情况?不会是……” 2001年10月8日和2004年12月30日,双苯厂苯酚车间和102厂爆炸的声音和震动还让人心有余悸,这次会是……这是位于龙潭区徐州路的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101厂)新苯胺装置发生爆炸。
13时38分,吉林市公安消防支队接到火警,消防官兵迅速赶到,此时吉化公司自己的消防支队已经开始了抢险搜救的工作。
林师傅察看了一下家里受损的情况,他的住处离双苯厂有1 000米,爆炸的震波却将他家面对爆炸方向的窗玻璃震碎了,庆幸的是他在别的房间午睡,家中的损失不大。
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是“一五”期间成立的国有老厂。
该项目总投资上亿元,拥有年产13.65万吨苯胺的生产能力,是国内最大的苯胺生产基地。
2003年3月年产7万吨苯胺装置的二期工程启动。
三年来,运行一直正常,而且一个月以前刚刚经过了大检修。
苯胺车间由办公厂房、苯胺车间、氢压机房和55号储罐区组成。
55号储罐区有13个总储量达2 818立方米的苯胺、对二甲苯成品罐,两个400立方米的氢气罐。
石油化工厂火灾扑救案例:2005年11月13日,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发生爆炸火灾,造成生产装置严峻损坏和大面积燃烧(燃烧面积约12000平方米),直径2公里范畴内的建筑物玻璃全部破裂,10公里范畴内有明显震感。
据吉林市地震局测定,爆炸当量相当于1.9级地震。
爆炸共造成5人死亡,1人失踪,3人重伤,20余人轻伤;双苯厂苯胺二车间整套生产装置、1个硝基苯(1500立方米)储罐、2个纯苯(2000立方米)储罐报废,其他辅助生产设施遭到不同程度破坏,直截了当经济缺失7000余万元。
同时引起松花江流域的重大污染。
由于石油化工厂的专门性,一旦发生火灾,事故十分难以操纵,极易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经济缺失和环境污染事件,因此加强石油化工火灾扑救的技术与战术研究专门重要。
第一节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工艺特点石油化工产品的生产一样要通过物理变化和化学反应,不仅工艺复杂而且有些反应十分剧烈,极易失控。
而且大多在反应器或管道中进行,难于监视,因此石油化工生产比其它工业具有更专门的潜在危险性。
一旦操作条件发生变化、工艺受到干扰,或因人为缘故造成误操作,潜在的危险就会进展成为火灾爆炸事故。
生产石油化工产品所用的原料,中间体甚至产品都具有易燃、易爆,剧毒。
腐蚀的特性,生产大多在高温、高压、高速、低压、深冷等苛刻条件下进行,经常因处理不当而发生火灾或爆炸事故。
石油化工生产的特点能够用几个字来概括:“一高、二大、三密集,四多、五毒、六立体”一、生产工艺操纵高参数现代石油化工生产,许多工艺过程都采纳了高温、高压、高真空、高空速、深冷等工艺操纵高参数;使生产操作更为严格、困难,同时也增大了火灾危险性。
高压聚乙烯工艺的压力操纵超过270MPa。
二、装置规模大型化当前,石油化工生产规模越来越大型化,因而,对工艺设备的处理能力、材质和工艺参数要求更高,给设备制造带来极大的困难,同时也增大了潜在的火灾危险性。
西部管道工程兰州原油末站将建设2座15万方原油罐,这两座原油储罐是中国石油目前容积最大的储罐。
化工企业火灾事故的消防用水处理一、化工企业消防用水的产生、特点及危害消防用水产生:化工企业设备构造复杂,反应器繁多复杂,且经常处于高温高压工作状态。
各种成分的物料在这里加工、储存、装卸、输送。
一旦发生火灾,导致容器和管道破裂,物料就会泄漏出来。
消防过程中泄漏的材料与消防用水混合,即被污染。
消防用水特性:摘要:本文以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为例,阐述了化工企业消防扑救用水的产生及危害,建议化工企业重视消防用水的收集和处理,提出了预防消防扑救用水污染及收集方法,建议相关法规增加关于“消防扑救用水污染”的有关内容。
2005年1月13日,吉林石化公司联苯装置硝基苯精馏塔发生爆炸,造成8人死亡,60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6908万元,并引发松花江水污染事件。
哈尔滨全市停水可能是由于上游石化公司双苯厂发生爆炸后,消防扑救用水溶解有毒液体,流入排水管道,排入松花江,造成的下游河段污染。
看完这则报道我不禁想到,火灾事故报道往往把消防部门快速反应和英勇扑救作为重点而忽略。
1 消防用水产生量是个不定量。
由于消防扑救用水只是在消防时产生,因此,其水量与消防期间的实际用水量和材料泄漏总量有关,而总量与火灾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当火灾处于初期或程度比较轻时,总量就小,产生的消防污水也就少;当火灾程度比较严重时,总量就大,产生的消防扑救用水也就多;当火灾特别严重时,企业内消防设施不能满足消防要求,需要动用企业外部消防设施,此时产生的消防扑救用水就更多。
2 污水中污染物组分复杂。
化工企业产品种类繁多、化工装置千差万别。
不同的化工装置、不同的工艺流程、火灾发生时不同的泄漏点位置,消防扑救用水中污染物的组分都会不同。
物料泄漏量不同,消防用水中的污染物浓度也会有很大差异。
3 反应物料、催化剂通常易燃易爆、强腐蚀性、强氧化性、高污染、有剧毒、不易分解等特点。
消防用水危险:由消防用水产生及特点可预见,若不采取措施加以收集,消防扑救用水便会沿地面流淌至雨水管道,最终汇入江河湖泊,造成地下水、地表水的严重污染,危害人民生命安全,甚至引发国与国之间冲突(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对中俄两国造成了不利影响)。
吉林石化公司火灾事故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2006年11月28日,吉林石化公司聚乙烯厂油品车间液态烃罐区发生一起火灾事故。
一、事故经过
2006年11月28日14时30分,吉林石化公司聚乙烯厂油品车间液态烃罐区段长董某、操作员刘某对裂解碳四储罐V-9301/2(容积均为1000m3)进行脱水作业。
首先对V-9301进行了脱水作业,15时左右开始对V-9302罐进行脱水操作,董某首先打开罐底部两道脱水阀,下部阀门开度为两圈,上部阀门开度为两圈,没有见到有水流出。
因当天气温已经达到-6~-16℃,因此两人怀疑阀门冻堵,在阀门打开的情况下,继续采取蒸汽加热的办法对V-9302罐脱水阀进行化冻。
15时20分,V-9302罐的脱水管排出浆糊状液体,遇空气着火。
二、事故原因
1.直接原因
操作人员在对V-9302罐进行脱水过程时,沉积在脱水阀门上的聚合物流出遇空气引燃物料着火。
2.间接原因
(1)乙烯装置由38万t扩建到70万t后,裂解深度增加,裂解碳四中丁二烯含量增加了6%,加剧了端聚物产生速度,脱水时遇到空气引发火灾。
(2)对碳四罐脱水作业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识别不够,对裂解碳四产生端聚物以及所带来的风险认识不足。
(3)对乙烯装置工艺条件发生变化,引发碳四中丁二烯的组成发生变化没有引起重视。
(4)脱水管设计上存在缺陷,排水管应该设计成大于90°弯管并引出罐底部边缘。
三、预防措施
1.立即修改了液态烃罐区脱水操作法。
2.制定碳四罐蒸煮方案,每年用硫酸亚铁溶液蒸煮一次,作为规定纳入到操作规程中。
3.V-9301/2罐脱水管线加大于90°弯角,并完善操作平台,避免发生类似事件,取消有机合成厂碳四罐底脱水阀室。
4.组织研究院专家、有机合成厂丁二烯装置技术人员、合成树脂厂技术人员、聚乙烯厂技术人员等进行技术交流,资源共享,加强对物料性质的研究,完善操作规程。
5.进一步优化阻聚剂注入量,以阻止端聚物的产生。
6.调整乙烯装置的运行控制,杜绝系统中氧气的进入途径,如碱洗塔用的碱液用除氧水不用过滤水等。
7.优化碳四输送,减少停留时间。
8.加强脱水管理,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和冬季操作法进行操作。
9.组织对相关人员针对丁二烯聚合机理进行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