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客观世界主观表达走进意象艺术
- 格式:ppt
- 大小:2.35 MB
- 文档页数:41
高中美术鉴赏教案: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走进意象艺术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一:教学内容: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走进意象艺术二: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本课是具体了解和认识三大美术类型中的第二种类型——意象艺术。
由于意象艺术在整个美术门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构成了美术鉴赏中的重要方面,所以本课的教学目的就是以简明的讲解使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什么是意象艺术,并通过分析鉴赏美术作品中学会如何来辨析意象艺术。
2、方法与过程:本课教学方法采取对比法来进行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转换观念来了解艺术家的创作观点与视野对意象艺术作品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
让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中感悟艺术家选择意象艺术表达自己情感、观点、思想的重要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本课内容最能表达艺术家的情感,在教学中注重发掘艺术家选择意象艺术进行美术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特别对一些重要作品中画家通过意象艺术中自己的情感表达来表现出重要的思想,这些形象给我们的启迪和感悟,激动与兴奋。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使学生分清意象艺术与具象艺术的区别,并初步掌握分辨什么是意象艺术,以及意象艺术的主要特征,尤其是从意象艺术的艺术形象和艺术语言,以及艺术家的意图方面来辨析意象艺术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主要是如何解释清楚什么是意象艺术,以及究竟如何理解意象艺术。
因为任何艺术都存在艺术家的主观表达,而且有的意象艺术也可以是具象的,这就容易使学生混淆。
因此在教学中就要强调意象艺术在艺术形象上的怪异性,以及艺术家对主观意念——感觉和意图的表达。
四:教具准备:本课教学幻灯片及相关画册五:教材分析(A)内容结构本课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以一位女士与法国现代画家马蒂斯的对话为例,首先指出美术作品并非完全是对客观现实的“如实”再现,除此之外,它还可以表达艺术家的主观世界——这一点在具象艺术中也有表现,但在意象艺术中艺术表现的主观性更为突出,它已成为艺术家关注的主要方面。
“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走进意象艺术”教学设计课时:一课时课业类型:美术鉴赏必修授课年级:高二年级教学理念:通过对课本结构思路的分析,结合教学的具体要求,并根据学生目前所处的真实的美术能力水平,我认为本课应立足于循序渐进地通过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的作品对比,直观而清晰地让学生自己找到意象艺术的表现形式,从而真正了解什么是意象艺术,这应该是整堂课的主线。
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同样还是应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创造参与平台,让学生主动去思考意象艺术作品的形式与内涵。
注意在课堂的互动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民美术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系列之《美术鉴赏》模块的第4课,这一课主要让学生具体了解和认识三大美术类型中的意象艺术。
由于意象艺术在整个美术门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构成了美术鉴赏中的重要方面,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什么是意象艺术,如何辨析意象艺术为主要内容来讲解的。
同时也为让学生下一步了解“抽象艺术”做下良好的铺垫。
学情分析:我们高二年级开设美术鉴赏课,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文学修养,和自我辨析能力,敢于否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解与联想能力,但对美术作品的判断标准仍比较单一、很多学生认为美的悦目的既是好的作品。
对一些看似怪异的作品很排斥,还停留在美与不美像或者不像阶段,并不知人们看不见的内心世界被画家尽情的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意象的作品比具象的更真实。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本课是具体了解认识和了解三大美术类型之一的意象艺术,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意象艺术,并通过分析鉴赏美术作品学会如何理解意象艺术,区别具象艺术和意象艺术。
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方法采取对比法来进行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来了解艺术家个人对世界的主观看法对意象艺术作品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
让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中感悟艺术家选择意象艺术表达自己情感、观点、思想的重要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本课我选用一位中国画家和一位法国画家在教学中注重发掘艺术家选择意象艺术进行美术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特别对一些重要作品中画家通过意象艺术中自己的情感表达来表现出重要的思想,体味这些极具个性形象和大胆的创作,给我们的启迪和感悟。
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1、教师出示西方写实油画作品和中国写意油画,教师问学生喜欢哪一组?学生回答。
提问为什么喜欢?因为“像”,引入“意象艺术”。
2、教师对他们的对话进行分析,进而引出本课主题。
这幅画是法国画家马蒂斯的油画,名叫《马蒂斯夫人像》,是意象艺术的代表作。
第一个学生把“像不像”当成了判断美术作品的唯一标准,因为他不太了解什么是意象艺术。
用“像不像”去评判作品也是很多人存在的审美误区。
第二个同学只说出了表象,也没能真正理解意象艺术。
《马蒂斯夫人像》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画家在对着模特写生时,加入了自己对画面构图的设计,对人物的理解,对色彩的运用,而不是对客观对象机械的照搬。
头像背景冷暖色块的对比,脸部的色彩组合,大红的上衣,特别是脸部中间那道绿颜色,起到了重要的平衡画面效果。
这与《蒙娜丽莎》是完全不同的表现方式。
《蒙娜丽莎》是具象作品,严谨的技法、柔美的画面,写实的人物。
《马蒂斯夫人像》是意象艺术作品,用笔大胆、奔放、狂野,色彩绚丽。
展现给观众视觉的冲ft和丰富的想象。
[设计意图]创设人物对话情景,直入主题。
并运用PPT 课件中的图片开拓学生思维,使学生参与思考,更直观的认识、了解意象艺术作品,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3,导入本节课的课题:走进意象艺术。
4,导入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重难点。
(二)预习展示和探究新知1、什么是意象艺术?“意象”有“意念之象”或者说“意念之象”是艺术家所感到的或想象的要表达的事物。
和“实像”是相对而言的。
让学生欣赏本课的《圣维克多山》油画和圣维克多山实景照片,通过对比,引导学生自主找到《圣维克多山》油画和圣维克多山实景照片不同的地方,从而找到什么叫意象艺术。
意象艺术是对物象加以简略,对其富有表现的因素容纳作者的思想,形成概括的艺术形象。
让学生试述实景和作品的不同,以及对作品作出初步评价。
2、为什么美术作品形象怪异?让学生了解美术不仅可以再现客观世界,而且更可以表现艺术家个人情感观念和意识。
第四课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走进意象艺术授课人:叶凯伦【教材分析】首先我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本课是具体了解和认识三大美术类型中的第二种类型——意象艺术。
在本课中应立足于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的作品通过对比来找到意象艺术的表现形式。
在教学中应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以学生为体,让学生思考、辨析意象艺术作品的主要特征。
同时在本课中,注意在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自主找到意象艺术所追求的艺术目标由于本课知识容量比较大,我把内容作了删减、以意象艺术的概念,如何理解意象艺术这个点来展开。
【学生分析】作为学生而言,绝大部分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判断标准普遍都只有一个标杆--认为一件美术作品是否优秀,其标准就是“像”或者“不像”,“像”的就是美的,“不像”的就是没有水平或者纯粹就是乱画,根本不值得花费时间去欣赏。
通过本堂课的讲解,让学生改变上述对美术作品的评判看法,丰富他们的审美知识结构具有进步意义,同时也为让学生以后进一步认识“抽象艺术”作根本性的铺垫。
学生喜欢开放式的学习方法,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表达激情,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目标】:(1)认识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认识什么是意象艺术及其特点(2)能力目标让学生对意象艺术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并能简单表现。
(3)情感目标通过欣赏中外的意象艺术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懂得意象艺术作品是艺术家个人情感、观念和意识的具体体现,让学生和艺术家进行一次情感碰撞。
【教学重点】:通过教学使学生并初步掌握分辨什么是意象艺术,以及艺术家的意图来辨析意象艺术。
【教学难点】:理解意象艺术的创作思路,以及意象艺术和作者个人主观意识的整合。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要求同学完成第一项任务:每位同学用画笔在画纸上描绘一棵树,形式不限,三分钟完成。
并根据提问讨论回答:1、你画的树与客观的树一样吗?2、你为什么要这样画?教师总结:意象的含义:意象是与客观事物有一定距离的,是主观之象,是侧重表达艺术家主观思想感情的。
走进意象艺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教案课题:走进意象艺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教材版本:人民美术出版社授课年级:一年级一、教材分析与学生分析1、教材分析:本课是具体了解和认识三大美术类型中的第二种——意象艺术。
由于意象艺术在整个美术门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构成了美术鉴赏中的重要方面,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什么是意象艺术,如何辨析意象艺术为主要内容来讲解的。
2、学生分析:高一年级的学生精力充沛,思想活跃,接受新鲜事物快,有很好的学习自觉性,勇于探究,敢于否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解与联想能力,但对美术作品的判断标准仍单一、稚嫩,本课将进一步丰富他们的审美知识结构,针对学生在绘画中不会通过特定的形象来准确的表达思想这一弱点,对美术作品中常用的象征性手法进行了介绍,并鼓励学生在绘画实践中进行尝试。
二、教学目标:1、认知与技能:本课是具体了解认识和了解三大美术类型之一的意象艺术,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意象艺术,并通过分析鉴赏美术作品学会如何理解意象艺术。
2、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方法采取对比来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转换观念来了解艺术家的创作观点与视野对意象艺术作品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让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中感悟艺术,用意象艺术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观点、思想等。
3、情感价值观:通过欣赏中外的意象艺术作品,感悟,增长知识,培养对意象艺术的鉴赏能力,提高欣赏水平。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教学,使学生分清意象艺术与具象艺术的区别,并初步掌握分辨什么是意象艺术,以及意象艺术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如何解释清楚什么是意象艺术,以及究竟如何理解意象艺术,理解意象艺术的创作构思,以及意象艺术和作者个人主观意识的表达。
四、教学准备:教师:制作PPT幻灯片。
学生:五、教学媒体设计: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六、课时安排:一课时七、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1、教师出示课件《马蒂斯夫人像》虚拟情境,在美术馆两个观众在欣赏《马蒂斯夫人像》。
教学设计:学与教活动设计教学活动学习活动导入:课前播放《想你》MV为什么喜欢明星?用形容明星的词语形容你与用鹌鹑形容哪个乐意?古代有一位画家也喜欢用鹌鹑来比喻自己是为什么?引出课题《走进意象艺术》展示课题:《走进意象艺术》观看三幅意象艺术作品,询问学生是否看懂?不懂的其实是创作者想表达的主题小组讨论:利用第二课所学的艺术语言的知识描述画面。
理解意象艺术作品的第一步为艺术语言。
新授:1.镜头拉近观看画面里面的具体形象《老国王》全侧面像,剪影原理把身体分成块面,粗黑线条勾画,转折生硬,色彩厚重,色调阴冷,严峻略带忧郁宁静虔诚。
《向日葵》黄色为主色调,线条扭曲,人生的三个阶段,热烈的生命力量。
《鹌鹑图》点线为主皴擦手法,拟人化,厌烦理解意象艺术作品的第二步为:学生课间休息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学生观察三幅作品,小组讨论描述作品(回顾旧知识)从美术的角度通过具体形象分析画面中想要传达的情绪。
通过形象感受所传达的情绪。
2.为什么有如此强烈的情绪?结合生平背景来看卢奥:14岁开始做玻璃画作坊学徒。
虔诚的天主教徒,关心社会,作品有强烈的宗教神秘感。
在对社会和宗教的思考中形成了自己的艺术个性。
梵高:生日为早夭哥哥忌日,不被关注,性格热烈,对生命的追寻。
“向日葵画家”。
我希望达到的境界,不是去描画一双手而是手的姿态,不是去精确地勾勒出一个头部,而是头部的表情——换言之就是生命朱耷:意气风发的年龄,遭遇国破家亡,明朝宗室落为布衣平民。
削发为僧。
通过讲解艺术家的生平,得出理解意象艺术的第三步:背景归纳:学生听教师讲作者生平背景,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活动:1.鉴赏《格尔尼卡》提示:作者:毕加索,时间:20世纪30年代,地点:西班牙小镇2.结合时事美英法联军轰炸叙利亚,深切感受战争的残酷,对于作品也加深理解。
总结:从三幅意象艺术作品入手学习了鉴赏意象艺术作品最基本的三个内容。
理解了艺术家除了表现我们眼中所见到的真实之外,更注重表现内心的真实。
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走进意象艺术学情分析高中学生对意象艺术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从初中的美术以及生活中的装饰品等视觉艺术中已经接触到不同的美术类型。
他们能列举出中国画的写实性作品――工笔画,表现性作品――写意画等。
但没有认识到意象美存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对艺术美缺少全面的了解,学生不能意识不同形态的作品表达艺术家不同的创作意图,不懂得“怪异”的艺术形象中包含着艺术家个人的情感和艺术观念。
高中学生具有好学,善于思辨的特点。
班级中已初步形成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勇于探究与问题解决的良好学风,他们的洞察力较敏锐,凸显个性思考,抒发个人情感的欲望较强,对问题学习有研究精神。
效果分析本课教学设计力求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新知的教学过程,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以达到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
主要突出了以下几点:一高中学生自学能力较强,课堂上设置一些问题,他们能独立探究解决。
例如:在比较与研究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对不同流派作品的比较,分辨出艺术家的主观表达意图,以及影响形成个人风格的主要因素。
这种学习方式直观、感受快、启发效果好。
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艺术思维能力,也培养了学生不断进行探究的愿望。
二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了对艺术多元性的理解、包容与接受,培养人文素养,从而达到以艺术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目的。
比如:讲述凡高选择向日葵作为自己研究目标获成功的事例,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借鉴和启示作用。
而达利创作《内战的预感》也说明了艺术家心里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有利于挖掘出学生潜在的感知意识,引起共鸣。
三联系现实生活,发现身边的意象艺术形象,并动手创作,学生亲身体验创作的心灵轨迹,尝试创作的滋味,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深刻理解。
而朗诵散文,创设艺术情境,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来丰富美术教学,实践综合教学是本课教学设计的一个亮点。
另外,通过当场反馈教师才能知道教学预设的目标是否实现了。
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共存,会让教学变得更实际和有意义。
如:在本课质疑中有一位学生提出:“是不是所有的意象艺术都采用变形与夸张的表现手法?”这问题就提醒了我,界定意象艺术不能以表现方式作为评价作品类型的唯一标准,而应该让学生懂得“意象”相对于“实象”,它不是客观现实的再现而是艺术家的“意”中之象。
激活学生思维课堂更加精彩《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走进意象艺术》教学案例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讲课的内容是人民美术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系列之《美术鉴赏》模块的第4课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走进意象艺术》。
一、教材分析:这个课主要让学生具体理解和理解三大美术类型中的意象艺术。
教材内容分三局部:(1)开头引用马蒂斯和一位妇女的对话,为意象艺术的阐述做铺垫。
(2)通过对马蒂斯的《马蒂斯夫人像》等作品的讲解,让学生明白“为什么有的美术作品形态怪异”?(3)列举了凡高的《星月晚》,以及对达利的《内战的预感》的讲解,阐述了“如何理解意学艺术?”这也是课本最为关键的局部。
通过这三局部的有机串连与阐述,让学生较为充分地理解这种区别于具象艺术的艺术形式——意象艺术。
二、学情分析:高中学生整体素质良好,学习自觉性较强,勇于探究,但平时文化课压力较大,又是住宿制管理,导致大多数学生无瑕理解美术,对美术作品的判断水平较弱,所以要丰富他们的审美知识结构,提升他们的审美水平。
三、教学目标:因为意象艺术在整个美术门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实行美术鉴赏必须掌握的知识,所以本课要使学生初步理解和理解意象艺术,如何来辨析意象艺术。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明确了教学目标,本课的重难点就显而易见了。
重点是学生分清意象艺术与具象艺术的区别,初步掌握分析什么是意象艺术,难点是如何理解意学艺术。
因为学生容易混淆具象与意象艺术,在教学中要强调意学艺术的怪异性,以及意象艺术对主观意念——感觉和意图的表达。
五、教法和学法:在教学中为了更好的表达新课程标准,针对高中学生的认知规律,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鼓励学生思考,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并通过评价激励,引导学生互动,体会创作的快乐,同时提升审美意识。
学生在课堂中主动去观察、思考、想象,并采取小组合作方式实行交流、展示,让学生充分动眼、动口、动手,动脑,获得审美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