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胸部X线摄影技术

胸部X线摄影技术

胸部X线摄影技术
胸部X线摄影技术

胸部X线摄影技术

胸部X线摄影技术

应用解剖

胸部:

分为胸廓(胸骨、肋骨、胸椎)、肺、纵隔(心、大血管、食管、气管)。

肺:分左右两部分,位于胸廓之内,纵隔两侧,上达胸廓上部,下达膈面,右侧大于左侧,上部为肺尖,下位肺底,外为肋面,内为纵隔面,肺尖高于锁骨,右侧膈肌高于左侧平均1~3cm,肺底向上凹陷,肺组织质软而轻,内含气体,肺比重低(0.35~0.75)。

心、大血管:

心由两房和两室构成。左心房在上,位置最高,稍偏后;右心房位于心的右上部。右心室位于心的前下部,左心室位置最低,在心的左下缘偏后,构成心尖部分。

主动脉升部起于左心室,上升至第四胸椎水平走向左后,形成主动脉弓,并沿胸椎的左缘下行为主动脉弓的降部。

肺动脉起于右心室,向上后方至主动脉弓下分为左、右肺动脉。

体表定位标志

1.胸骨颈静脉切迹位于胸骨上缘的凹陷处,平第2胸椎下缘高度。

2.胸骨角为胸骨柄与胸骨体的连接处,微向前凸,两侧与第2肋骨前端连接,平对气管分叉及第4、5胸椎椎体交界处。

3.剑突末端为胸骨最下端,平第11胸椎椎体高度。

4.肋弓构成胸廓下口的前部,由第8~10肋软骨前端相连形成,肋弓的最低点平第3腰椎高度。

5.锁骨中线、腋前线、腋中线、腋后线…

心脏位置用A B C D四点表示:

A点左侧第2肋软骨下缘距中线3.5cm,

B点在左侧第5肋间距中线8cm,

C点右侧第3肋软骨上缘距中线3cm,

D点在第6胸肋关节。

主动脉弓在第2胸肋关节与第4胸椎平面,肺动脉位于心底上方。

摄影注意事项

1.认真阅读摄影申请单,正确选择摄影体位,胸部常规为站立位后前位,病情严重可采用半坐位或卧位。

2.胸部摄影采用远焦片距摄影成人肺像为150~180cm,心像为180~200cm,小儿为100cm。。

3.肺像及膈上肋骨摄影为深吸气后屏气,心像为平静呼吸下屏气。

4.肺部摄影要求摄影时间尽量缩短,以免心脏.跳动产生模糊。

5.两肺密度差别较大时,可采用高千伏摄影。

6.常规胸片如观察肺像曝光条件要用较小的条件,心像则采用较大的

曝光条件。

7.胸部主要检查肺脏时,常规取后前位与侧位;主要检查心脏时常规取后前位、右前斜位、左前斜位与左侧位(称“心脏三位片+左侧位片”),为观察左心房与食管的关系,须口服医用硫酸钡。

8.胸片摄影一般用滤线器,如为高千伏则不需要使用。

9.成人摄影用胶片为12×14英寸、14×14英寸或14×17英寸,小儿酌减。

10.摄影时去除衣物、异物、敷料,应注意对被检者的X线防护。

一、胸部后前位

1.摄影目的:

观察胸廓、肺部、纵隔及膈肌的病变,同时了

解心及大血管的形态和大小。

2.胶片及放法:

12×15英寸,瘦长者暗盒竖放,矮胖者暗盒横放。

3.摄影距离:

150㎝(肺)或180~200㎝(心)的焦片距。

4.摄影体位

①患者立于摄影影架前,面向胶片,双足分开与肩同宽,前胸紧贴暗盒,身体正中矢状面对准胶片中线且垂直;

②头稍向上仰,下颌置于暗盒上缘,双手向内翻转270°,手背放在髂骨处,双侧肘部向前移,将肩胛骨拉向外侧;

③肩部下垂使锁骨呈水平位,有发辫者将发结置于头上或暗盒背后;

④胶片上缘超出锁骨2㎝~6㎝,两侧腋部皮肤与胶片边缘等距,下缘包括第十胸椎。

5.中心线:

①观察肺部中心线对准第五胸椎,水平投照,垂直暗盒射入胶片中心。

②观察心、大血管时,中心线对准第七胸椎(肩胛下角)垂直暗盒射入胶片中心。

6.屏气方式:

①肺像深吸气后再屏气曝光。

②心像平静呼吸下屏气曝光。

7.标准片显示

(1)空气曝光区深黑,两侧膈肌以下透明;

(2)肩胛骨投影于肺野以外;

(3)第1~4胸椎显示清晰,其余胸椎隐约可见;

(4)肺门到肺外带纹理清晰,心脏边缘清晰;

(5)心脏边缘、上腔静脉主动脉弓及两侧膈肌边缘锐利,肋骨骨小梁清晰可辨;

(5)锁骨与第4后肋重叠,胸锁关节左右对称,肺尖充分显示;(6)标记无误,排列整齐,照片内无伪影。

二、胸部侧位

1.摄影目的:

①观察病变侧肺组织和心影后方肺组织及前后肋膈角的病变。

②观察左心室、右心室、主动脉、肺动脉的情况及心脏与食管之间的关系。

2.胶片及放法:

12×15英寸,直放于摄影架上。

3.摄影距离:

150㎝(肺)或180~200㎝(心)的焦片距。

4.摄影体位:

①患者侧立于摄影架前,身体冠状面与胶片垂直;

②肺部摄影将病变侧贴近胶片,心脏摄影时将左侧胸部贴近胶片;

③双足轻度分开稳定身体,两臂上举屈肘前臂交叉抱头,肘关节向前,将肩胛骨拉向上后方,前胸壁及后背包入片内;

④暗盒竖放于摄影架上,胶片上缘平第七颈椎,下缘达第十二胸椎的高度,摄取心大血管时,曝光时需口服硫酸钡使食管显影。

5.中心线:

①水平投照,对准第五胸椎的高度侧胸壁的中点垂直暗盒射入胶片。

②摄取心大血管时,中心线经第七胸椎的高度侧胸壁的中点水平射入胶片。

6.屏气方式:

①肺像深吸气后再屏气曝光。

②心像平静呼吸下屏气曝光。

7.标准片显示:

①第4胸椎以下椎体清晰可见,无双边影。

②两侧后肋、两侧膈肌重叠良好,肺尖部清晰显示,胸骨两侧缘重叠良好。

③从颈部到气管分叉部可连续追踪到气管影像。

④心脏、

主动脉移行部及降主动脉走向清晰显示,如吞钡则钡剂充分显示在食管上,边缘锐利。

⑤空气曝光区深黑,标记无误,排列整齐,照片内无伪影。

三、胸部右前斜位(第一斜位)

1.摄影目的:

用于观察左心房、右心室、右心房及肺动脉段的形态。

2.胶片及放法:

12×15英寸,直放于摄影架上。

3.摄影距离:180~200㎝的焦片距

4.摄影体位:

①患者面向胶片站立,身体向左旋转至冠状面与暗盒呈45°~55°角;

②右侧前胸壁紧贴暗盒,左臂上举屈肘抱头,右臂内旋,伸向后下方,手背置于髋后;

③曝光时口服硫酸钡,以显示食管;

④暗盒竖放于摄影架上,胶片上缘超出锁骨上5㎝~6㎝,下缘包括第十二胸椎,左、右缘包括左前和右后胸壁。

5.中心线:

水平投照,中心线对准第六或七胸椎水平线,经左侧肩胛骨下缘垂直暗盒射入胶片。

6.屏气方式:平静呼吸下屏气曝光。

四、胸部左前斜位(第二斜位)

1.摄影目的:

用于观察左心室、右心室、右心房及胸部主动脉的形态。

2.胶片及放法:

12×15英寸,直放于摄影架上。

3.摄影距离:180~200㎝的焦片距

4.摄影体位:

①患者面向胶片站立,身体向右旋转至冠状面与胶片呈60°~65°角;

②左前胸紧贴暗盒,左臂内旋,伸向后下,手背置于髋后;

③右臂上举屈肘抱头;

④暗盒竖放于摄片架上,胶片上缘超出锁骨5㎝~6㎝,下缘包括膈肌以下,两侧缘包括右前及左后胸壁。

5.中心线:

水平投射,经第六或七胸椎水平线,经右侧肩胛骨下缘垂直射入,垂直暗盒射入胶片中心。

6.屏气方式:平静呼吸下屏气曝光

五、胸部前凸前后位

1.摄影目的:

用于观察肺尖的病变。

2.胶片及放法:

12×15英寸,横放于摄影架上。

3.摄影距离:150㎝的焦片距

4.摄影体位:

①被检者面向X线管站立,身体正中矢状面与胶片垂直,并对准暗盒中线;

②双足在摄影架前20cm处分开站稳,身体保持平衡;

③手背置于髋部上方,肘关节屈曲内旋;

④身体后仰,肩部紧靠暗盒,头轻度前倾,腹部前凸挺出,使冠状面与暗盒呈45°角,胶片超出锁骨上约6—7cm。

5.中心线:

水平投射,经胸骨柄下缘,向头侧倾斜5°~10°垂直胶片射入。

6.屏气方式:

深吸气后再屏气曝光

六、胸部后仰后前位

1.摄影目的:

用于检查右中叶肺不张及斜裂下段积液。

2.胶片及放法:

12×15英寸,横放于摄影架上。

3.摄影距离:150㎝的焦片距

4.摄影体位:

①被检者面向摄影架站立,身体正中矢状面与胶片垂直,并对准暗盒中线;

②腹部前凸贴于摄影架,双手持摄影架,稳定身体。

③身体后仰

,使冠状面与暗盒呈45°角,胶片超出锁骨上约6—7cm。

5.中心线:

水平投射,经第4胸椎水平垂直胶片射入。

6.屏气方式:

深吸气后再屏气曝光。

特体位殊仰卧前后位

仰卧侧位

侧卧前后位

半卧位

病重、术后不能起床而需观察胸腔液体者需直坐或半坐前后位,坐起也有困难者取仰卧前后位。

少于200ml的胸腔积液,在立位片因存留在肋膈角内往往不能显示;因病重不能起坐而有液、气胸的患者,均可用侧卧后前位摄片。

不能起立的患者,需观察胸部侧位影像者及因胸腔积液遮蔽的前部肺野皆可用胸部平卧侧位。

X线摄影技术操作规范

X线摄影技术操作规范 X线机的使用原则: 1.了解机器的性能、规格、特点和各部件的使用注意事项,熟悉机器的使用限度。 2.严格遵守操作规则,正确熟练地操作,以保证机器使用安全。 3.在使用前,必须先调整电源电压,使电源电压表指针达到规定的指示范围。 4.在曝光过程中,不可以临时调节各种技术按钮,以免损坏机器。 5.在使用过程中,注意控制台各仪表指示数值,注意倾听电器部件工作时的声音,若有异常及时关机。 6.在使用过程中,严防机器强烈震动,移动部件时,注意空间是否有障碍物,移动式X线机移动前应将X线管及各种按钮固定。 7. X线机如停机时间较长,需将球管预热后方可使用。 X线机的一般操作步骤: 1.闭合外电源总开关。 2.接通机器电源,调节电源调节器,使电流电压指示针在标准位臵上。 3.检查球管、床中心,X线片暗合中心是否在一条直线上。 4.根据检查需要进行技术参数选择。 5.根据需要选择曝光条件,注意先调节mA值和曝光时间,在调节仟伏值。

6.以上各部件调节完毕,患者投照体位摆好,一切准备就绪,即可按下手闸进行曝光。 7.工作结束,切断机器电源和外电源,将机器恢复到原始状态。摄影原则: 1.有效焦点的选择:在不影响X线管超负荷的原则下,尽量采用小焦点摄影,以提高胶片的清晰度。 2.焦片距及肢片距的选择:摄影时应尽量缩小胶片距,如肢体与胶片不能贴近时,应适当增加增加焦片距。 3.中心线及斜射线的应用:在重点观察的肢体或组织器官平行于胶片时,中心线垂直于胶片,与胶片不平行而成角度时,中心线应与肢体与胶片夹角的分角线垂直,倾斜中心线与利用斜射线可取得相通效果。 4.呼气与吸气的应用: 5.虑线设备的应用:肢体厚度超过15cm,或管电压超过60仟伏时,一般需加虑线板、虑线器。 6.肢体摄影时,必须包括上下两个关节或邻近一端的关节。 7.在同一张胶片上同时摄取两个位臵时,肢体同一侧放在胶片同一侧。 X线摄影步骤: 1.阅读会诊单:仔细阅读会诊单内容,认真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了解患者病史,明确投照部位和检查目的。 2.确定摄影位臵:一般根据医嘱用常规位臵投照,如遇特殊病例,

X线摄影技术篇

X线摄影技术篇(1) 第Ⅰ章概述 1895年11月8日,德国物理学家威·康·伦琴(W·C·Rontgen)发现了X射线,当年12月22日伦琴利用X线拍摄了夫人手的照片,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张揭示人体内部结构的影像。 1896年X线就开始应用于医学,至今它经历X线的医学应用、X线诊断学的建立以及医学影像学的逐步形成三个阶段。 1.X线的产生 1.1 X线的产生 X线的产生是能量转换的结果。当X线管两极间加有高电压时,阴极灯丝发散出的电子就获得了能量,以高速运动冲向阳极。由于阳极的阻止,使电子骤然减速,约98%的动能产生热量,2%动能转换为X线。 1.2 X线产生的条件 X线产生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电子源:X线管灯丝通过电流加热后放散出电子,这些电子在灯丝周围形成空间电荷,即电子云。 ·高速电子的产生:灯丝发散出来的电子能以其高速冲击阳极,其间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在X线管的阴极和阳极之间施以高电压,两极间的电位差使电子向阳极加速;二是为防止电子与空间分子冲击而减弱,X线管必须是高真空。 ·电子的骤然减速:高速电子的骤然减速是阳极阻止的结果。电子撞击阳极的范围称靶面,靶面一般用高原子序数、高熔点的钨制成。阳极作用有两个,一是阻止高速电子产生X线;二是形成高压电路的回路。 2.X线产生的原理 X线的产生是高速电子和阳极靶物质的原子相互作用中能量转换的结果。X线的产生是利用了靶物质的三个特性:即核电场、轨道电子结合能和原子存在于最低能级的需要。 诊断使用的X线有两种不同的放射方式,即连续放射和特性放射。 2.1连续放射

连续放射又称韧致放射,是高速电子与靶物质原子核作用的结果。当高速电子接近原子核时,受核电场(正电荷)的吸引,偏离原有方向,失去能量而减速。此时电子所丢失的能量直接以光子的形式放射出来,这种放射叫连续放射。 连续放射产的X线是一束波长不等的混合线,其X线光子的能量取定于:电子接近核的情况;电子的能量和核电荷。 如果一个电子与原子核相撞,其全部动能丢失转换为X线光子,其最短波长(λmin)为 λmin=hc/kVp=1.24/kVp(nm)(1) 可见连续X线波长仅与管电压有关,管电压越高,产生的X线波长愈短。 2.2特征放射 特征放射又称标识放射,是高速电子击脱靶物质原子的内层轨道电子,而产生的一种放射方式。一个常态的原子经常处于最低能级状态,它永远保持其内层轨道电子是满员的。当靶物质原子的K层电子被高速电子击脱时,K层电子的空缺将由外层电子跃迁补充,外层电子能级高,内层电子能级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多余的能量作为X线光子释放出来,产生K系特性放射。若是L层发生电子空缺,外层电子跃迁时释放的X线,称L系特性放射。 特征放射的X线光子能量与冲击靶物质的高速电子能量无关,只服从于靶物质的原子特性。同种靶物质的K系特性放射波长为一定数值。管电压在70kVp以上,钨靶才能产生特征X 线。特征X线是叠加在连续X线能谱内的。 3.X线的本质与特性 3.1 X线的本质 X线是一种能,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微粒辐射,二是电磁辐射。X线属电磁辐射的一种,具有二象性、微粒性和波动性,这是X线的本质。 ·X线的微粒性:把X线看作是一个个的微粒—光子组成的,光子具有一定的能量和一定的动质量,但无静止质量。X线与物质作用时表现出微粒性,每个光子具有一定能量,能产生光电效应,能激发荧光物质发出荧光等现象。 ·X线的波动性:X线具有波动特有的现象—波的干涉和衍射等,它以波动方式传播,是一钟横波。X线在传播时表现了它的波动性,具有频率和波长,并有干涉、衍射、反射和折射现象。 3.2 X线特性 X线特性指的是X线本身的性能,它具有以下特性:

X线摄影技术操作规程

X线摄影技术操作规程之上肢X线摄影 1肘关节——前后正位 【操作方法及程序】 1.病人面向摄影台一端就坐,前臂伸直,掌心向上。 2.尺骨鹰嘴突置于暗盒中心并紧贴暗盒。肩部应略向被检侧外旋,且肩部下移, 尽量接近肘部高度。 3.摄影距离为90-100cm。 4.中心线经肘关节(肘横纹中点)垂直射人暗盒。 【注意事项】 1?照片影像应包括肱骨下段和尺骨、桡骨上段。 2.为防止病人移动,可考虑用沙袋固定手掌。 3.肘关节正、侧位在同一片中分格摄影时,远、近端方向保持一致,且关节间隙处于同一水平。 【评价标准】 1.关节间隙呈“一”字样阴影,肱挠关节面无骨性重选; 2.肱尺关节面有尺骨鹰咀重迭但关节间隙仍清晰; 3.挠骨粗隆少许与尺骨重选,尺挠关节间隙界限不清晰; 4.肱骨纵轴线与尺骨纵轴线在外方构成165° -170 ° (女多为165°,男多为170° )。 【质控要点】 1.前臂伸直掌心向上,上臂与前臂在同一平面放置; 2.中心线垂直肱骨内、外上髁。 肘关节 ---侧位 【操作方法及程序】 1.病人面向摄影台一端侧坐,曲肘成90°。 2.拇指在上,尺侧朝下,肘关节内侧紧贴暗盒呈侧位,肩部下移,尽量接近肘部高度。 3.摄影距离为90-100cm。 4.中心线经肘关节间隙,垂直射人暗盒。 【注意事项】 1.照片影像应包括肱骨下段和尺、桡骨上段。 2.为防止病人移动,可考虑用沙袋固定前臂。

3.肘关节正、侧位在同一片中分格摄影时,远、近端方向保持一致,且关节间隙处于同一水平。 【评价标准】 1.肱骨内外髁重迭构成圆形致密影; 2.鹰嘴呈切线投影,肘关节间隙呈半圆形透亮影; 3.桡骨头与尺骨喙突呈“△”形重迭显示。 【质控要点】 1.前臂与上臂成90°弯屈,且在同一平面放置; 2.掌呈半握拳,腕肘关节呈侧位; 3.中心线垂直肱骨外上髁。 肩关节 -- 前后正位 【操作方法及程序】 1.病人仰卧于摄影台上,肩胛骨喙突置于暗盒中心。对侧躯干略垫高,使被检侧肩部紧贴床面。被检侧上肢向下伸直,掌心朝上。 2.暗盒上缘超出肩部,外缘包括肩部软组织。 3.使用滤线器或滤线栅摄影。 4.摄影距离为100cm 5.中心线经喙突,垂直射入暗盒。 6.屏气曝光。 【注意事项】 对肩部骨折或脱位的病人,仰卧困难,可采用前后立位摄影。 【评价标准】 1.肱骨头与肩胛盂有1/3呈“纺锤状”重迭面; 2.肱骨头与肩峰分离约4mn不应重迭,肱骨大结节显示; 3.肩峰与锁骨远端相邻形成约2-5mm的肩锁关节面。 【质控要点】 1.肩部自然下垂,不应抬肩; 2.中心线应垂直通过喙突; 3.为使肩关节无肱骨头重选呈切线显示,应取15°斜位设置。

X线摄影技术操作规范

X线摄影技术操作规范 X线机的使用原则: 1、了解机器的性能、规格、特点与各部件的使用注意事项,熟悉机器的使用限度。 2、严格遵守操作规则,正确熟练地操作,以保证机器使用安全。 3、在使用前,必须先调整电源电压,使电源电压表指针达到规定的指示范围。 4、在曝光过程中,不可以临时调节各种技术按钮,以免损坏机器。 5、在使用过程中,注意控制台各仪表指示数值,注意倾听电器部件工作时的声音,若有异常及时关机。 6、在使用过程中,严防机器强烈震动,移动部件时,注意空间就是否有障碍物,移动式X线机移动前应将X线管及各种按钮固定。 7、X线机如停机时间较长,需将球管预热后方可使用。 X线机的一般操作步骤: 1、闭合外电源总开关。 2、接通机器电源,调节电源调节器,使电流电压指示针在标准位置上。 3、检查球管、床中心,X线片暗合中心就是否在一条直线上。 4、根据检查需要进行技术参数选择。 5、根据需要选择曝光条件,注意先调节mA值与曝光时间,在调节仟伏值。 6、以上各部件调节完毕,患者投照体位摆好,一切准备就绪,即可

按下手闸进行曝光。 7、工作结束,切断机器电源与外电源,将机器恢复到原始状态。摄影原则: 1、有效焦点的选择:在不影响X线管超负荷的原则下,尽量采用小焦点摄影,以提高胶片的清晰度。 2、焦片距及肢片距的选择:摄影时应尽量缩小胶片距,如肢体与胶片不能贴近时,应适当增加增加焦片距。 3、中心线及斜射线的应用:在重点观察的肢体或组织器官平行于胶片时,中心线垂直于胶片,与胶片不平行而成角度时,中心线应与肢体与胶片夹角的分角线垂直,倾斜中心线与利用斜射线可取得相通效果。 4、呼气与吸气的应用: 5、虑线设备的应用:肢体厚度超过15cm,或管电压超过60仟伏时,一般需加虑线板、虑线器。 6、肢体摄影时,必须包括上下两个关节或邻近一端的关节。 7、在同一张胶片上同时摄取两个位置时,肢体同一侧放在胶片同一侧。 X线摄影步骤: 1、阅读会诊单:仔细阅读会诊单内容,认真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了解患者病史,明确投照部位与检查目的。 2、确定摄影位置:一般根据医嘱用常规位置投照,如遇特殊病例,可根据患者情况加照其她位置,如切线、轴位等。

X线摄影技术模拟试题(3)

X线摄影技术模拟试题(3) 1. 与X线的产生条件无关的因素是 A. 电子源 B. 高真空度 C. 高压电场 D. 电子的骤然减速 E. 阳极散热 正确答案:E 2. 在管电压与管电流相同时,与连续X线强度有关的是 A. 靶面的倾角 B. 管内真空程度 C. 靶物质的厚度 D. 靶物质的原子序数 E. 阳极和阴极之间的距离 正确答案:D 3. 决定X线性质的是 A. 管电压 B. 管电流 C. 毫安秒 D. 曝光时间 E. 摄影距离 正确答案:A 4. 又被称为“散射效应”的是 A. 相干散射 B. 光电效应 C. 康普顿效应 D. 电子对效应 E. 光核反应 正确答案:C 5. X线摄影中,使胶片产生灰雾的主要原因是 A. 相干散射 B. 光电效应 C. 光核反应 D. 电子对效应 E. 康普顿效应 正确答案:E 6. 关于X线强度的叙述,错误的是 A. X线管电压增高,X线波长变短 B. 高压波形不影响X线强度 C. X线质是由管电压决定 D. X线量用管电流量mAs表示 E. X线质也可用HVL表示 正确答案:B 7. 导致X线行进中衰减的原因是 A. X线频率 B. X线波长 C. X线能量 D. 物质和距离 E. X线是电磁波 正确答案:D 8. 腹部X线摄影能显示肾轮廓的原因,与下列组织有关的是 A. 尿 B. 空气 C. 血液 D. 肌肉 E. 脂肪 正确答案:E 9. X线照片影像的形成阶段是 A. X线透过被照体之后 B. X线透过被照体照射到屏/片体系之后 C. X线光学密度影像经看片灯光线照射之后 D. X线→被照体→屏/片体系→显影加工之后 E. X线影像在视网膜形成视觉影像之后正确答案:D 10. 关于被照体本身因素影响照片对比度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原子序数越高,射线对比度越高 B. 组织密度越大,造成的对比越明显 C. 原子序数、密度相同,对比度受厚度支配 D. 被照体组织的形状与对比度相关

X线摄影技术篇

X线摄影技术篇 第Ⅰ章概述 1895年11月8日,德国物理学家威·康·伦琴(W·C·Rontgen)发现了X射线,当年12月22日伦琴利用X线拍摄了夫人手的照片,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张揭示人体内部结构的影像。 1896年X线就开始应用于医学,至今它经历X线的医学应用、X线诊断学的建立以及医学影像学的逐步形成三个阶段。 1.X线的产生 1.1 X线的产生 X线的产生是能量转换的结果。当X线管两极间加有高电压时,阴极灯丝发散出的电子就获得了能量,以高速运动冲向阳极。由于阳极的阻止,使电子骤然减速,约98%的动能产生热量,2%动能转换为X线。 1.2 X线产生的条件 X线产生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电子源:X线管灯丝通过电流加热后放散出电子,这些电子在灯丝周围形成空间电荷,即电子云。 ·高速电子的产生:灯丝发散出来的电子能以其高速冲击阳极,其间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在X线管的阴极和阳极之间施以高电压,两极间的电位差使电子向阳极加速;二是为防止电子与空间分子冲击而减弱,X线管必须是高真空。 ·电子的骤然减速:高速电子的骤然减速是阳极阻止的结果。电子撞击阳极的范围称靶面,靶面一般用高原子序数、高熔点的钨制成。阳极作用有两个,一是阻止高速电子产生X线;二是形成高压电路的回路。 2.X线产生的原理 X线的产生是高速电子和阳极靶物质的原子相互作用中能量转换的结果。X线的产生是利用了靶物质的三个特性:即核电场、轨道电子结合能和原子存在于最低能级的需要。 诊断使用的X线有两种不同的放射方式,即连续放射和特性放射。 2.1连续放射

连续放射又称韧致放射,是高速电子与靶物质原子核作用的结果。当高速电子接近原子核时,受核电场(正电荷)的吸引,偏离原有方向,失去能量而减速。此时电子所丢失的能量直接以光子的形式放射出来,这种放射叫连续放射。 连续放射产的X线是一束波长不等的混合线,其X线光子的能量取定于:电子接近核的情况;电子的能量和核电荷。 如果一个电子与原子核相撞,其全部动能丢失转换为X线光子,其最短波长(λ min)为 λ min=hc/kVp=1.24/kVp(nm)(1) 可见连续X线波长仅与管电压有关,管电压越高,产生的X线波长愈短。 2.2特征放射 特征放射又称标识放射,是高速电子击脱靶物质原子的内层轨道电子,而产生的一种放射方式。一个常态的原子经常处于最低能级状态,它永远保持其内层轨道电子是满员的。当靶物质原子的K层电子被高速电子击脱时,K层电子的空缺将由外层电子跃迁补充,外层电子能级高,内层电子能级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多余的能量作为X线光子释放出来,产生K系特性放射。若是L层发生电子空缺,外层电子跃迁时释放的X 线,称L系特性放射。 特征放射的X线光子能量与冲击靶物质的高速电子能量无关,只服从于靶物质的原子特性。同种靶物质的K系特性放射波长为一定数值。管电压在70kVp以上,钨靶才能产生特征X线。特征X线是叠加在连续X线能谱内的。 3.X线的本质与特性 3.1 X线的本质 X线是一种能,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微粒辐射,二是电磁辐射。X线属电磁辐射的一种,具有二象性、微粒性和波动性,这是X线的本质。 ·X线的微粒性:把X线看作是一个个的微粒—光子组成的,光子具有一定的能量和一定的动质量,但无静止质量。X线与物质作用时表现出微粒性,每个光子具有一定能量,能产生光电效应,能激发荧光物质发出荧光等现象。 ·X线的波动性:X线具有波动特有的现象—波的干涉和衍射等,它以波动方式传播,是一钟横波。X线在传播时表现了它的波动性,具有频率和波长,并有干涉、衍射、反射和折射现象。 3.2 X线特性

X线摄影技术

X线投照技术 手正位 位置:患者在摄影台旁边侧坐,肘部弯曲。手掌紧靠暗盒,将第三掌骨头放于暗盒中心。各手指稍分开。 中心线:对准第三掌骨头,与暗盒垂直。显示部位:显示所有指、掌、腕骨,尺桡骨下端的后前位影像,但拇指显示斜位像。 手后前斜位 位置:患者在摄影台旁边侧坐,肘部弯曲。将小指和和第五掌骨靠近暗盒外缘,手放成侧位。然后将手内转,使手掌与暗盒约成45度角。各手指均匀分开稍弯曲。 中心线:对准第五掌骨头,与暗盒垂直。显示部位:此位置显示手部各骨的斜位影像。第二、三和四掌骨互相分开,第四、五掌骨可能稍有重叠。 手前后斜位 位置:患者面对摄影台正坐,前臂伸直。将

小指和第五掌骨靠近暗盒内缘,手放成侧位。然后将手外转,使手与暗盒约成45度角。各手指均匀分开。 中心线:对准第五掌骨头,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此位置显示手部各骨的斜位影像。第三、四、五掌骨互相分开,第二和第三掌骨可能稍有重叠。 拇指前后位 位置:(1)患者面对摄影台正坐,前臂伸直,肘部垫高。手和前臂极度外转,使拇指背面紧靠暗盒。(2)患者面对摄影台正坐,前臂伸直,前用沙袋垫高。手和前臂极度内转,使拇指背面紧靠暗盒。其他四指伸直,也可用对侧手将其扳住,避免与拇指重叠。 中心线:对准拇指的掌指关节,与暗盒垂直。显示部位:(1)此位置显示拇指指骨和第一掌骨的前后位影像,腕掌关节和其周围结构也都能清晰显示。(2)此位置显示拇指指骨和第一掌骨的前后位影像,腕掌关节常被遮蔽,显影不清。

拇指侧位 位置:患者面对摄影台正坐,前臂伸直。或侧坐于摄影台旁,肘部弯曲。拇指外侧缘紧靠暗盒,其余四指握拳,用以支持手掌,防止抖动。 中心线:对准拇指的指掌关节,与暗盒垂直。显示部位:显示拇指指骨和第一掌骨的侧位影像。 腕关节后前位 位置:患者侧坐摄影台前,肘部弯曲。腕关节放于暗盒中心,手指握拳,使腕部掌面易与暗盒靠紧。 中心线:对准尺骨和令人满意的骨茎突联线的中点,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显示所有腕骨、尺桡骨下端与掌骨近端的后前位影像。 腕关节侧位 位置:患者侧坐摄影台前,肘部弯曲。手和前臂侧放,将第五掌骨和前臂尺侧紧靠暗盒。尺骨茎突放于暗盒中心。

X线摄影技术

1 在X线的产生中,哪一个是无须具备的条件( )A.电子源 B.高真空 C.阳极旋转 D.电子的高速运动 E.电子的骤然减速 2 在X线管中,电子撞击阳极靶面的动能,决定于( ) A.管电流大小 B.管电压大小 C.灯丝电压大小 D.靶物质的性质 E.以上都不是 3 只用X线的微粒性不能作出完善解释的现象是( ) A.X线激发荧光现象 B.X线反射现象 C.X线负气体电离现象 D.X线衍射现象 E.X线散射现象 4 X线摄影利用的X线特性是( ) A.折射作用 B.生物效应 C.感光作用 D.反射作用 E.着色作用 5 X线透视利用的X线特性是( ) A.折射作用 B.荧光作用 C.感光作用 D.生物效应 E.着色作用

6 关于X线产生原理,错误的叙述是( ) A.高速电子和阳极靶物质的相互能量转换的结果 B.利用靶物质轨道电子结合能 C.利用原子存在于最低能级的需要 D.利用阳极靶的几何外形和倾斜角度 E.利用靶物质的核电场 7 关于连续放射,正确的叙述是( ) A.高速电子在改变方向时因能量增加而增速 B.是高速电子击脱靶物质原子内层轨道电子的结果 C.只服从靶物质的原子特性 D.产生的辐射波长呈线状分布 E.以上都是错误的 8 关于特性放射,正确的叙述是( ) A.是在靶物质的原子壳层电子的跃迁中产生的 B.产生的X线光子能量与冲击靶物质的高速电子的能量有关 C.是高速电子与靶物质原子核相互作用的结果 D.产生的辐射波长呈分布很广的连续X线谱 E.以上都是正确的 9 不属于电磁辐射的是 ( ) A.可见光 B.紫外线 C.X线 D.β射线 E.γ射线 10 诊断用X线的波长范围是( ) A.0.01~0.0008cm B.750~390nm C.390~2nm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