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土地要素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3
2019年第32期ECONOMIC RESEARCH GUIDE总第418期Serial No.418No.32袁2019经济研究导刊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目标是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同时就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出了一系列的战略任务,其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就是任务之一。
十九大为什么要把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在报告当中提出呢?关键在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是推动一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和源泉。
尤其是对于正处在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中国经济而言,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有着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那么,什么是全要素生产率?一、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肯德里克在研究经济增长的过程当中首次提出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
所谓全要素生产率,指的是一国的总产出与全部生产要素投入数量之比。
肯德里克研究全要素生产率的目的,实际上是为了说明生产要素投入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才进行的研究。
众所周知,经济增长是指一国总产量的增加或人均收入的提高,一般用人均GDP 来进行衡量。
一国的产量如何增加?有经济学家认为,不断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会带来一国经济产出的增长。
传统意义上,生产要素包括三要素:劳动、土地和资本。
最初,经济学家们认为,生产要素投入数量增加多少,相应的经济产出也会同比例增加多少。
比如劳动生产率,它指的就是劳动要素投入数量增加所带来的经济产出的同比例的增长。
与此同时,劳动生产率衡量的是劳动的利用效率。
比如资本生产率就是资本要素投入数量增加所带来的经济产出的同比例的增长。
同样,资本生产率衡量的是资本的利用效率。
用每亩地的粮食产量衡量耕地利用效率,用每亩地上的工业产值衡量工业中土地的利用效率。
但是,无论是劳动生产率、资本生产率还是土地生产率,衡量的都只是某一种要素投入的效率,无法衡量生产效率的整体变化;而且,在同一生产过程中,不同的要素投入衡量出的结果又是相互矛盾的。
D01:10.13546/j.rnki.tjyjr.2020.20.025供给侧要素对中国经济増长贡献率的实证杨新荣,唐靖廷,杨勇军,黄大乾(广东白云学院珠三角城乡统筹发展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广州510450)摘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其目的在于调整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等供给侧要素的投入结构,提高要素使用效率.由于土地相对固定,创新依靠技术进步(全要素生产率),资 本可分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且人力资本较为活跃,难以测度;因此,文章从人力资本的测度入手,通过对我 国1994一 2017年人力资本存量、物质资本存量、劳动力和技术进步等相关要素的分析,运用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和新经济增长理论设计经济增长模型,探索上述供给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及其重要作用。
关键词: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劳动力;技术进步;经济增长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6487(2020)20-0119-05〇引言国外关于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各要素对经济增长的 贡献率研究一直处于前沿领域。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新增长理论”代表Paul Romer和Robert Lucas再次突破其 理论研究瓶颈,jonas等(2009)1"研究了瑞典1870—2000 年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产生的作用,并认为人力资本存量 是导致1975年以前瑞典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但是 在1975年之后,人力资本存量没有跟上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步伐^ Aurora等(2014)121研究认为,罗伯特•!《•索洛的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w与内生增长理论(e i ul〇gen〇US grmvlh theory)相比,更易于对经济增长进行实证研究,通 过对葡萄牙1%〇—2001年的经济变化的时间序列进行协 整分析,认为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一个关键因素,并认 为葡萄牙有必要保持高库存的人力资本存量,以使国家获 得由自主创新所带来的经济增长。
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的要素贡献、潜力空间与提升路径作者:何明洋陈曦来源:《当代经济管理》2022年第11期[摘要]基于生产函数模型结合H-P滤波的经济潜在增长率测算法,分析近年来我国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数据等生产要素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情况,在此基础上分情景测算2021—2035年我国各类生产要素和经济潜在增长率的潜力空间,研究发现:2012—2020年期间我国经济增速持续放缓主要源于资本存量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速的明显回落,二者对于经济潜在增长率回落幅度的贡献率分别高达60%和30%,同期劳动力、土地要素的贡献率仅分别约为5%;2021—2035年期间,针对基准、乐观、悲观等不同情景组合,测算年均经济潜在增长率将位于3-92%~5-19%区间之内;劳动力要素对于经济增长的拖累作用将进一步显现,资本、全要素生产率两要素仍具有较大潜力空间,基准情景下二者对于经济潜在增长率的年均贡献率可分别达到45%和55%左右,成为推动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动力源泉。
[关键词]经济潜在增长率;要素贡献;经济增长潜力;社会主义现代化;生产函数模型;H-P滤波[中图分类号] F061-2;F1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0461(2022)11-0015-09一、引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必须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转型升级的关口期,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等要素综合优势显著,具备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的诸多有利条件。
但是,也要注意到,在国内外环境日趋复杂多变的背景下,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持续放缓。
要素供给条件正在发生边际性、结构性、趋势性变化,在规模增速放缓的同时,不同要素对经济潜在增长率的贡献也随之改变,特别是劳动力等要素的支撑作用有所減弱,将对未来中国经济增长产生重要影响。
土地要素投入与地方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土地要素投入与地方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土地要素投入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已成学界共识[1],而且地方政府也热衷于通过以地谋发展的模式来推动地方经济增长[2]。
但土地是稀缺资源,在经济起步阶段,土地开发程度低,土地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较高,地方经济可从土地红利中获得更多的增长动能,但对于经济发达地区来说,土地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就不如技术、资本、劳动力等要素大。
实际上,过分依赖土地要素投入带动经济增长的弊端近年来已经显现,例如建设用地大量侵占农业耕地,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造成低水平开发、土地供给紧张和自然生态环境破坏等不利局面。
因此,如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目前的重要课题,值得我们探索和研究。
一、土地要素投入与地方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对土地要素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有多种方法,大都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再结合经济统计数据进行分析,虽然结果较为精确,但不够直观,采用新古典理论进行分析[3],不需要大量的统计数据,结论一样令人信服,现将其分析结果介绍如下。
1.农业用地与建设用地在土地要素中的分配与它们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关系我国城市化进程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主要以工业化驱动并不完全吻合,虽然我国经济发展中工业化因素不容忽视多年前我国就被赋以世界工厂之名,然而近些年来房地产业对经济的贡献更为强劲。
人们已经注意到,相对于农业用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建设用地的贡献明显增加,原因何在?有人认为是地方政府为获取高额土地收入所产生的推动作用。
这种情况是确实存在的,很多地方政府为推动工业化高速发展,大量低价出让工业用地并创建工业园区,而对商住用地的高价垄断性出让才是撬动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杠杆。
也有人认为建设用地的大幅增加与房地产过热和农村地区快速工业化有关。
多因素生产函数模型在中国农村经济中的应用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也在不断提高。
而在这个过程中,多因素生产函数模型的应用也日益得到重视。
多因素生产函数模型是一种经济学模型,旨在探究各种生产要素对产出的贡献程度,以分析生产过程中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从而设计出更好的生产方式,提高经济效益。
在中国,农村经济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而目前农村经济的发展瓶颈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的方面。
因此,针对农业生产中的多因素生产函数模型的应用,可以使农业生产更科学合理地进行,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多因素生产函数模型通常包括三个要素:劳动力、土地和资本。
这三个要素在农业生产中都是至关重要的,而其中土地和劳动力的贡献程度更为显著。
在农业生产中,土地是一种稀缺资源,而劳动力则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生产要素。
在多因素生产函数模型分析中,通过比较劳动力、土地和资本三个因素对农业生产产出的贡献,可以有效地探究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关系。
针对农村经济来说,分析劳动力、土地和资本对农业生产产出的贡献,可以让农业生产更加精准地进行。
对于出现较大资源浪费的农业生产方式,可以通过分析各种因素的贡献程度,调整相应的生产要素,优化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农村经济的发展也需要不断地开发新的生产模式。
同时,生产效率的提高也会更多地依赖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多因素生产函数模型可以通过分析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贡献程度,为农村经济的生产模式和技术水平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在多因素生产函数模型中,每个生产要素的贡献程度都是可以进行量化的。
这种量化方式可以在分析过程中得到展示和验证,而这正是农村经济在生产模式和技术水平上需要的精准指导。
在多因素生产函数模型的应用过程中,技术水平和成本效益等因素也需要被考虑。
在中国,经济规模和资源投资率的提高,也需要在多因素生产函数模型中得到相应的表现。
这种表现需要包括各个要素的贡献比重、成本效益、供应供求等方面的运用。
解析土地要素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作者:李文仁来源:《经济视野》2015年第01期【摘要】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之一,人类的物质文明发展与土地是息息相关的,目前土地对我国的经济增长还是有巨大影响的,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离不开土地的使用。
本文就探讨的就是土地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
【关键词】经济增长土地要素贡献一、从古典到新古典:土地的理论重要性下降以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学派认为,一方面,土地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即“财富之母”。
另一方面,由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供给总量固定的土地是制约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19世纪70年代“边际革命”后,新古典经济学取代了古典学派,认为资本和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土地不仅可以为资本所替代,而且技术进步足以抵消固定不变的土地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制约作用。
诺贝尔经济学家得主舒尔茨提出的现代人力资本理论更是将资本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强调到极致。
他认为,“人类的未来是开放的,并不为空间、能源及土地所决定”;美国的国民收人中只有5%来自于自然资源的贡献,20%来自于可再生资本,而劳动的贡献占75%。
因此,技术进步和知识积累可减少对诸如土地等稀缺性资源的依赖程度。
二、土地要素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国外关于土地要素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文献有两个特点:一是大多从理论上探讨包含土地要素的经济增长模型中的平衡增长路径、动态无效率等问题。
由于将土地供给视为固定不变的量,所以很少有研究土地供给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文献,大多数实证研究探讨固定不变的土地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制约程度。
二是有关研究结论远未达成一致。
例如,Metzemakers和Louw认为,土地与劳动一样是国民经济增长的要素,产业用地的短缺将限制经济发展,同时土地利用强度的增加可以提高社会福利。
Harvey等却认为,土地流量变化相对于其庞大的存量很小,因此新增土地供应对价格及产出影响很小。
Kiyotaki和West建立了一个包含土地的生产函数,其中土地与资本的替代弹性固定,对地价与固定资产投资的回归分析表明,二者的关系并不显著。
解析土地要素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
作者:李文仁
来源:《经济视野》2015年第01期
【摘要】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之一,人类的物质文明发展与土地是息息相关的,目前土地对我国的经济增长还是有巨大影响的,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离不开土地的使用。
本文就探讨的就是土地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
【关键词】经济增长土地要素贡献
一、从古典到新古典:土地的理论重要性下降
以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学派认为,一方面,土地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即“财富之母”。
另一方面,由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供给总量固定的土地是制约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19世纪70年代“边际革命”后,新古典经济学取代了古典学派,认为资本和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土地不仅可以为资本所替代,而且技术进步足以抵消固定不变的土地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制约作用。
诺贝尔经济学家得主舒尔茨提出的现代人力资本理论更是将资本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强调到极致。
他认为,“人类的未来是开放的,并不为空间、能源及土地所决定”;美国的国民收人中只有5%来自于自然资源的贡献,20%来自于可再生资本,而劳动的贡献占75%。
因此,技术进步和知识积累可减少对诸如土地等稀缺性资源的依赖程度。
二、土地要素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国外关于土地要素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文献有两个特点:一是大多从理论上探讨包含土地要素的经济增长模型中的平衡增长路径、动态无效率等问题。
由于将土地供给视为固定不变的量,所以很少有研究土地供给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文献,大多数实证研究探讨固定不变的土地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制约程度。
二是有关研究结论远未达成一致。
例如,Metzemakers和Louw认为,土地与劳动一样是国民经济增长的要素,产业用地的短缺将限制经济发展,同时土地利用强度的增加可以提高社会福利。
Harvey等却认为,土地流量变化相对于其庞大的存量很小,因此新增土地供应对价格及产出影响很小。
Kiyotaki和West建立了一个包含土地的生产函数,其中土地与资本的替代弹性固定,对地价与固定资产投资的回归分析表明,二者的关系并不显著。
在政策分析方面,Barbier强调资源利用和管理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认为自然资源是一种重要资产(即自然资本),提供独特的服务,滞后的政策和无效率的管理将阻碍经济增长。
zhang的分析则表明,土地市场结构对长期经济增长率具有显著影响。
对中国经济增长研究多为20世纪80年代后开始的,由于所用数据及处理方法或模型构建的不同,研究结论有很大差别。
邹至庄、王文博、黄国华以及汪伟等认为,中国经济增长中资本贡献大于其他要素,资本贡献率大于50%。
马承需和岳林、詹锋以及任志娟等则认为,劳动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
也有研究认为,资本和劳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到50%,技术进步和制度等其他因素的贡献更大。
此外,许多学者还分析了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
一些学者从理论上探讨了土地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实证分析则表明土地要素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贡献。
此外,一些研究从地方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地方与中央的关系、土地和信贷政策以及土地产权制度等角度,探讨了土地与宏观经济的关系。
三、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土地宏观调控
国家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是各种因素的合作,如土地资源,人力资源,科学技术等等,这些构成要素主导者经济发展的速度。
地球上的土地面积是基本不变的,但是土地的价值却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变化,尤其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大面积的耕地被开发利用,城市土地开发价值逐渐升高。
我国的经济在最近几十年的增长速度很大,GDP增长水平一直位于世界前列,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有使土地开发经济过热现象的趋势,从2003年开始,国家出台了相关的宏观调控政策,尤其在对土地的开发上,对土地的开发严格把关,并且在关于土地开发的贷款方面也是严格审批,这使土地的开发利用开始降温。
尽管主流经济学并未提供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理论基础,但是中国城市土地国有以及政府对农村集体土地的实际控制,使得中央政府具有采用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可能性,并扩大了宏观调控政策工具的可选择集。
我国的土地的开发利用在2000年左右有着明显的变化,在这之前,我国的土地利用率没有明显的提高,主要以农耕为主,在这之后,因为国家开发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土地开发利用的正策,对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规模较大的土地利用方向,推进工业化建设步伐,从而使我国的土地要素成为了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承载物,土地对国家经济在增长贡献明显提高。
但是目前为止土地要素对经济的总体增长促进作用反而没有一开始的作用大了。
其实着更符合现实,呈现两种情况第一,土地的利用率是快速增高城市GDP的有效手段,所以有些城市为了这个目的,在土地的开发过程中,不惜以政府出钱补贴的方式进行,所以土地要素对经济的发展的促进作用下降。
第二,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土地具有更高的价值,对其的开发利用对经济发展具有更大的促进作用。
四、经济增长与土地要素研究结论
理论分析表明,引入土地要素后扩展的索洛模型仍然存在平衡增长路径,只是在建设用地不增加或增速低于劳动增速时,必须技术进步足够快才能保证人均产出的平衡正增长。
实证分析则表明,土地要素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显著的,并且不同地区的经济增长源泉不同,东部地区更多地来源于资本的贡献,中部地区的土地贡献突出,西部地区劳动的贡献显著。
对土地要素的利用要恰当的政策,土地要素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生存离不开土地,所以要建立相应的土地政策,以此来保障土地资源对经济增长的长期促进作用,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中国的面积比较广大,所以土地资源比较丰富,在不同的地区土地资源的差
异较大,要因地制宜地出台符合当地要求的土地政策是很必要的,不能用同样的政策施加在不同的地区,比如在西部的土地价值不可能等同与沿海地区的土地价值,这是地域不同导致的。
提出以下政策建议: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应着重于长期而非短期,即可进一步将土地宏观调控的政策目标明确为主要保障宏观经济的长期增长。
将土地供应政策作为土地宏观调控的主要政策工具,尽量减少价格政策和行政手段的运用,长期来看则可将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作为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手段。
在完善土地市场机制的同时,努力提高计划的科学性,应加快各地《城市土地年度供应计划》的编制进程,加强供地计划相关制度的研究,并将《年度土地供应计划管理办法》等政策的制定提上议事日程。
五、结语
土地要素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有着明显的作用,在我国的早期经济发展中占有大的比重,但是随着国家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土地的要素对经济的发展促进作用在明显的降低。
针对这种情况要根据时代变化正确看待土地要素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谭术魁,饶映雪,朱祥波.土地投入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
[2]李名峰.土地要素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