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制品分类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1
血液制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前言血液制品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常被用于临床上的输血治疗和血友病等疾病的治疗。
但是,血液制品的临床应用需要严格的规范,以保证病人的安全和有效治疗。
本文将探讨血液制品的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血液制品的分类血液制品包括红细胞、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凝血因子、免疫球蛋白等多种类型。
其分类如下:1.红细胞:用于输血治疗缺血性贫血、严重贫血等血液病。
2.血小板:适用于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功能障碍等疾病。
3.新鲜冰冻血浆:用于凝血因子的替代治疗,可以用于急性出血、外科手术、产科手术等情况。
4.凝血因子:适用于体内某种凝血因子缺乏导致的凝血功能障碍。
5.免疫球蛋白:常用于免疫缺陷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等治疗。
血液制品的使用注意事项在使用血液制品前,应该了解其使用上的注意事项。
具体如下:1.血型测试:在输血治疗前,应先进行血型和交叉试验,以避免出现血型不匹配等危险情况。
2.疫情筛查:在使用新鲜冰冻血浆和免疫球蛋白等血液制品前,应进行疫情筛查,以避免传染性疾病的传播。
3.保持稳定:输血过程中,应保持输液速度稳定,避免血容量过快或过慢而导致的副作用。
4.观察病情:在输血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和身体反应。
如出现呼吸急促、发热、皮疹等不良反应应及时停止输血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5.记录信息:在使用血液制品时,应注意记录输血的类型、数量、时间和剂量等信息。
血液制品的副作用和风险血液制品虽然在临床治疗上具有重要作用,但它们的使用也带来了一些副作用和风险。
具体如下:1.过敏反应:一些人在输血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过敏反应,如呼吸急促、发热、荨麻疹等。
2.感染传播:血液制品在输血过程中,有可能被感染的病原体传播给接收者。
3.增加心血管风险:输血治疗可能会增加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
4.铁负荷过重:输血治疗过多会导致人体铁负荷过重,从而对身体造成损害。
血液制品的筛查和质控为了保证血液制品的质量和安全性,需要对其进行筛查和质控。
血液制品相关法规摘要:一、血液制品的定义和分类1.血液制品的定义2.血液制品的分类二、血液制品的生产和质量管理1.血液制品生产的基本要求2.血液制品的质量管理三、血液制品的监管法规1.国家相关法规2.地方相关法规四、血液制品的销售和采购1.销售渠道的管理2.采购渠道的管理五、血液制品的临床应用1.适应症和禁忌症2.临床应用规范六、血液制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1.血液制品的安全性2.血液制品的有效性七、血液制品的监督管理1.监管部门的职责2.血液制品的召回和处理正文:血液制品是指从血液中提取、加工、制备的各类药品,用于治疗和预防疾病。
血液制品的生产和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我国对血液制品的监管非常严格。
一、血液制品的定义和分类血液制品主要包括全血、血浆、血小板、凝血因子等。
根据制品成分和用途的不同,血液制品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二、血液制品的生产和质量管理血液制品的生产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法规的规定,同时要严格遵循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
血液制品的质量管理包括原料血浆的质量控制、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成品的质量检验等环节。
三、血液制品的监管法规我国对血液制品的监管主要依据《药品管理法》、《血液制品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
此外,各地方卫生部门也会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监管规定。
四、血液制品的销售和采购血液制品的销售渠道应遵循国家相关规定,采购方必须从正规渠道购买。
为了保障血液制品的质量和安全,医疗机构应当建立严格的采购管理制度。
五、血液制品的临床应用血液制品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因此,临床医生在开具血液制品处方时,需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遵循临床应用规范。
六、血液制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血液制品在生产、储存、运输等过程中应确保安全性和有效性。
监管部门会定期对血液制品进行抽检,以确保其质量达标。
七、血液制品的监督管理我国卫生部门负责血液制品的监督管理工作,对生产、销售、使用等环节进行严格监管。
临床常用血液制品的种类及输注方法血液制品是一种可以治疗和预防临床血液疾病的医疗药品。
它们是从献血者的血液中提取、分离、制备而成的。
在临床实践中,常用的血液制品包括红细胞悬液、血小板悬液、新鲜冰冻血浆、凝血因子浓缩剂和人血白蛋白等。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些常用血液制品的种类及其输注方法。
一、红细胞悬液红细胞悬液是一种含有红细胞的血液制品,用于改善贫血患者的血液氧运输能力。
它通常由新鲜献血提供,通过离心分离红细胞,再添加适量的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溶液进行稀释,最后进行灭菌和保存。
输注红细胞悬液时,需要注意确认病人的血型和配型是否匹配,以避免输注不合适的血型引发输血反应。
二、血小板悬液血小板悬液主要用于治疗血小板减少性出血、血小板功能障碍等疾病。
它可以通过血小板浓缩和血小板血浆分离而制备而成。
输注血小板悬液时,一般使用血浆呈黄色、透明的包装袋,注意避免剧烈摇晃,以防止血小板受损。
三、新鲜冰冻血浆新鲜冰冻血浆是从新鲜全血中提取并在冷冻保存后制备的一种血液制品。
它含有丰富的凝血因子,可用于急性出血、凝血因子缺乏等临床情况。
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前需要解冻,并在输注前进行冷沉淀清除。
为确保安全,输注时需注意过敏反应的可能性。
四、凝血因子浓缩剂凝血因子浓缩剂是从血浆中提取并制备的一种含有凝血因子的血液制品。
它可用于治疗凝血因子缺乏引起的出血性疾病。
在输注凝血因子浓缩剂前,需要明确病人凝血因子的缺乏类型,以确定使用的浓缩剂种类,并仔细检查过敏史和补充其他辅助治疗手段。
五、人血白蛋白人血白蛋白是一种提取自血浆中的蛋白质制品,具有维持血容量、调节血浆渗透压和增加细胞外液等作用。
它广泛应用于烧伤、感染、手术和创伤等情况下的血容量不足或血浆蛋白减少。
输注人血白蛋白时,需注意其浓度和输注速度,以避免不必要的副作用和风险。
综上所述,临床常用的血液制品有红细胞悬液、血小板悬液、新鲜冰冻血浆、凝血因子浓缩剂和人血白蛋白。
在进行输注时,需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血型配型、过敏史等因素,并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输注方式和速度。
血液制品指南血液制品是指从人体血液中提取、精制和加工而成的一类特殊药品。
它们在医学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广泛应用于治疗和预防一系列血液相关疾病。
而在正确使用血液制品的过程中,有一些重要的注意事项需要我们遵守。
本文将为您提供一份血液制品使用的简要指南,以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和管理血液制品的使用。
一、血液制品的分类血液制品根据来源和用途可以分为多个不同的类型,包括红细胞制剂、血小板制剂、新鲜冷冻血浆、凝血因子制剂等。
使用不同种类的血液制品需要根据病情和医生的建议来确定。
在选择使用血液制品时,要注意确保品种的准确性和质量的可靠性。
二、血液制品的使用指南1. 严格遵循医生的嘱托:血液制品的使用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可擅自停用或改变用药剂量。
如果出现不良反应或药效不佳的情况,应及时与医生沟通。
2. 注意卫生和安全:血液制品具有传染性,使用前要注意彻底洗手并保持使用场所的清洁和无菌。
另外,使用血液制品的工具和设备要做好消毒和防止交叉感染的措施。
3. 存储和运输:血液制品在存储和运输过程中需要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以确保其质量和有效性。
在接收血液制品时,要注意检查包装是否完好无损,如果有任何异常情况应及时向医生报告。
4. 不同人群的使用差异:血液制品在婴儿、儿童、孕妇、老年人等特殊人群中的使用可能会有所不同。
在这些人群中使用血液制品时,要特别注意剂量和使用方式的调整,以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5. 不良反应的监测与处理:血液制品的使用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传染病传播等。
在使用血液制品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和过敏反应,必要时及时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
6. 定期检查和评估:对于长期使用血液制品的患者,需要定期进行相关检查和评估,以监测血液制品的疗效和副作用。
在检查过程中,要将结果及时反馈给医生,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进一步的治疗调整。
三、血液制品的合理使用1. 防止滥用:血液制品具有一定的风险和副作用,在使用过程中要遵守医嘱,避免滥用和非必要使用。
完善血液制品管理制度一、总则1.1 本制度是为了规范和完善医院血液制品管理工作,保障患者的安全,提高医疗质量,有效管理和利用血液制品资源。
1.2 本制度适用于本医院的全部相关部门和人员,包含但不限于医生、护士、试验室技术人员、药房管理人员等。
1.3 全部使用、管理血液制品的人员必需严格依照本制度的要求执行,违反制度规定的将承当相应的法律责任和纪律处分。
1.4 医院将建立健全血液制品管理的责任制和考核机制,确保本制度的有效实施。
二、血液制品的分类和管理2.1 血液制品依据其用途和特性,分为红细胞制品、血浆制品、血小板制品和冷冻血浆。
2.2 医院将设立特地的血液制品管理中心,负责血液制品的管理、储存和分发工作。
其中,血液制品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员必需具备相关专业资质和培训证书。
2.3 血液制品管理中心将依据血液制品的特点,建立相应的管理流程和清楚的责任分工,确保血液制品的质量和安全。
2.4 全部血液制品必需先进行严格的检验和审批手续,确保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质量要求,方可投入使用。
2.5 对于过期、破损、污染或者存储期限超出规定的血液制品,一律禁止使用,应及时进行处理和报告。
2.6 医院将建立完善的血液制品使用登记和追溯制度,确保血液制品的使用情况能够得到有效监控和追溯。
三、血液制品的储存和运输3.1 医院将建立特地的血液制品存储区,设置符合要求的温湿度监测仪器和报警系统,确保血液制品的质量和安全。
3.2 血液制品的存储设备和容器必需经过专业检验和消毒处理,确保无污染和交叉感染的风险。
3.3 血液制品的存放位置必需明确标识,依照不同种类分开存放,避开混淆和交叉污染。
3.4 对于需要冷藏或冷冻的血液制品,必需严格依照规定的温度要求进行存储和运输,防止过高温度或低温度对血液制品质量的影响。
3.5 医院将建立血液制品的运输规范,确保合理包装、适当保不冷不热安全运输,避开血液制品的破损和污染。
3.6 运输途中如发现血液制品的破损或温度异常,必需及时报告,并依照相关流程进行处理和记录。
血液制品的常识血液制品是一种重要的医疗资源,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它们是从血液或血液成分中提取和加工而成的,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和临床应用价值。
本文将介绍血液制品的常识,包括其分类、应用、使用注意事项等。
一、血液制品的分类血液制品主要分为红细胞制品、血小板制品和血浆制品三大类。
1. 红细胞制品红细胞制品是从血液中分离出的红细胞,常用于治疗贫血、失血以及手术中的血液输注等。
红细胞制品通常存储在冰箱中,使用前需要经过特定的操作以确保安全。
2. 血小板制品血小板制品是从血液中提取的血小板,广泛应用于凝血功能障碍、血小板减少症以及恶性肿瘤化疗等治疗过程中。
血小板制品的保存时间较短,需要特殊的保存条件。
3. 血浆制品血浆制品是从血液中分离出的血浆,包括血浆蛋白制品、凝血因子制品等。
血浆制品在临床上可用于替代性补充、治疗免疫系统疾病等。
二、血液制品的应用血液制品在临床医学中应用广泛,能够有效治疗多种疾病和病情。
1. 急诊治疗血液制品在急诊情况下具有重要作用,能够迅速增加患者血液成分,满足治疗需要,挽救病患生命。
2. 手术过程在手术过程中,可能因出血过多而引发失血性休克,需要进行血液输注以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
3. 血液系统疾病部分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友病等,需要定期输注血液制品来纠正患者的凝血功能障碍。
4. 免疫系统疾病某些免疫系统疾病,如免疫缺陷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需要输注免疫球蛋白等血浆制品来增强患者的免疫力。
三、血液制品的使用注意事项在使用血液制品时,有一些重要的注意事项需要遵守。
1. 输血安全输血是一项高风险的操作,需要确保供血者和受血者的安全。
医务人员应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操作,确保输血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2. 血型配对在进行血液输注前,应进行血型的配对,确保供血者与受血者的血型相符,减少输血反应的风险。
3. 贮存和保存条件不同的血液制品在储存和保存条件上有所差异,医务人员需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遵守相应的保存和使用要求。
血液制品相关法规
摘要:
1.血液制品的定义和分类
2.血液制品的法规体系
3.血液制品的监管机构和法规执行
4.血液制品的质量控制和安全保障
5.血液制品的市场前景和未来发展
正文:
血液制品是指从人体血液中提取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制品,包括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凝血因子等。
它们广泛应用于临床,对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血液制品的定义和分类
血液制品的定义是指从人体血液中提取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制品。
根据制品的性质和功能,血液制品可以分为白蛋白类、免疫球蛋白类、凝血因子类等。
二、血液制品的法规体系
血液制品作为生物制品,其生产、经营和使用都受到严格的法规控制。
我国的血液制品法规体系包括《药品管理法》、《生物制品管理规定》、《血液制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等。
三、血液制品的监管机构和法规执行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是我国血液制品的主要监管机构,负责制定和实施血液制品的法规和标准,监督和管理血液制品的生产、经营和使用。
四、血液制品的质量控制和安全保障
血液制品的质量控制是保证其安全有效的重要环节。
我国对血液制品的生产企业实施严格的质量管理规范,包括原料血浆的采集、制品的生产、质量控制和产品放行等环节。
五、血液制品的市场前景和未来发展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重视,血液制品的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未来,血液制品的发展趋势将包括新型血液制品的研发、生产工艺的优化和质量控制的提高等。
总的来说,血液制品是重要的生物制品,其生产、经营和使用都受到严格的法规控制。
2023年度血液制品管理制度2023年度血液制品管理制度一、制度目的本制度旨在规范血液制品管理,保障人民群众用血安全,维护公共卫生安全。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从事血液制品生产、运输、储存、销售、使用、监督检查的单位和个人。
三、管理机构血液制品管理机构为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及其授权的地方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四、血液制品分类血液制品按照来源、应用范围分为以下几类:1、全血及其制品2、血浆及其制品3、血小板制品4、红细胞制品5、白细胞制品6、凝血因子制品7、免疫制剂五、血液制品生产1、血液制品生产单位必须取得《血液制品生产许可证》,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生产质量稳定。
2、血液制品生产应当符合工艺流程和技术要求,并同步建立和完善严格的源头控制、制剂控制等质量保障措施。
3、血液制品生产要按照国家药品GMP(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规范操作,送检外包装样品后进行批签发,并在产品包装上标示批号、日期、有效期等必要信息。
4、对于未能通过质量监控的血液制品,生产单位应当立即进行追溯调查,并采取相应的矫正和改善措施,确保不合格产品不流入市场。
六、血液制品运输和储存1、运输时应严格按照质量控制要求,保证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符合规定要求。
2、运输过程中应当设置温度、湿度等检测和纪录设备,并根据不同制剂需要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进行调整。
3、血液制品储存应当在专门的贮存设施内进行,符合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的要求。
4、储存的血液制品应当每日进行温度、湿度等质量检测,确保质量安全。
七、血液制品销售和使用1、血液制品销售必须依法依规,商家不得销售已过期的血制品。
2、使用血液制品时应当严格按照医生嘱托,志愿者自愿并经过适当的身体检查,避免不必要的医疗损伤和风险。
3、使用血液制品要严格按照规定储存和使用期限,避免出现过期和损坏等问题。
八、质量监督和管理1、各级药品监管部门应当定期组织血液制品的质量检测,对血液制品生产企业、销售企业和医疗机构实行定期抽检,对抽检结果不合格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严格的查处和处理。
全球及中国血液制品行业发展现状及竞争格局分析一、血液制品产业概述1、血液制品的定义及分类血液制品是从健康人血液、血浆或特异免疫人血浆中分离、提纯或由重组DNA技术制备的,用于治疗和预防的蛋白或细胞组分的统称。
当前大部分血制品原料从血浆蛋白中提取,而人体血液中血浆仅占比55%,血浆中又仅有7%为血浆蛋白。
根据血浆蛋白的成分构成,血制品又可大致分为白蛋白类、免疫球蛋白类和凝血因子类,其原料分别约在血浆蛋白中占比60%、15%和4%。
血液制品适应症2、血液制品生产流程在我国,用于生产血制品的原料血浆都是通过依法设立的单采血浆站进行采集。
单采血浆站由省级卫计委审批开设,由血制品企业负责管理,是血制品企业的独家资源。
单采血浆站必须使用单采血浆机械采集,分离血浆后将红细胞、血小板、白细胞输回体内,采集的血浆经过三次病毒检疫后即可投产。
血浆蛋白经过粗分离(低温乙醇法+离心/压滤工艺)和精纯化(层析技术)后,得到各种血制品。
国内血制品采用批签发制,每批产品在企业自检合格后,提交批签发申请,在药监局审批合格后才可上市销售。
血液制品生产流程二、血液制品行业发展相关政策我国在血液制品行业准入、原料血浆采集管理、生产经营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监管和限制措施,具有较高的政策壁垒。
鉴于血液制品的特殊性和极高安全性要求,国家强制要求血液制品的原料采集、检测、存储、运输、生产、销售等各环节都具有可回溯性的过程记录,实行全链条严格监管。
我国的监管部门对行业采取严格的监管手段,出台了一系列的监管措施,以保证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血液制品行业发展相关政策相关报告: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3-2028年中国血液制品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投资潜力预测报告》三、血液制品行业产业链我国血液制品行业产业链上游包括血浆站与血站,中游指的是血液制品,包括白蛋白、凝血因子类与免疫球蛋白,下游包括医疗机构与第三方实验室等。
行业内历经几十年企业大量兼并、重组后,目前有血液制品批签发及终端销售的国内血液制品制造商仅30家左右,行业集中度较高。
血液制品管理规定目录:一、总则二、血液制品的分类和管理1. 血液制品的分类2. 血液制品的管理三、血液制品的采集和加工1. 血液的采集2. 血液制品的加工四、血液制品的储存和运输1. 血液制品的储存2. 血液制品的运输五、血液制品的使用和监测1. 血液制品的使用2. 血液制品的监测六、血液安全管理1. 血液安全的要求2. 血液安全的监督和管理七、执法和处罚八、附则一、总则为了保障血液制品的安全和有效性,维护人体健康,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卫生行业的实践经验,制定本规定。
二、血液制品的分类和管理1. 血液制品的分类(1)全血和血小板(2)红细胞和血浆(3)凝血因子和免疫球蛋白(4)其他血液制品2. 血液制品的管理(1)血液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并取得相应的许可证。
三、血液制品的采集和加工1. 血液的采集(1)血液的采集必须由经过专业培训和合格考核的医务人员进行,采用严格的操作规程,确保采血的安全和有效性。
(2)血液的采集必须在设备完备、操作规范的采血点进行,采血点必须经过卫生行政部门的审核和批准。
(3)血液的采集者必须符合相关的卫生行业要求,具备相关证书或资格。
2. 血液制品的加工(1)血液制品的加工必须在符合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生产厂家进行,必须有合法的加工许可证。
(2)血液制品的加工必须按照国家有关的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进行,确保制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四、血液制品的储存和运输1. 血液制品的储存(1)血液制品的储存必须在设备完备、环境条件适宜的场所进行,确保制品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2)血液制品的储存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如对温度、湿度等条件进行严格的控制。
2. 血液制品的运输(1)血液制品的运输必须在符合卫生行政部门要求的交通工具和设备上进行,确保制品的安全和有效性。
(2)血液制品的运输必须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如采取防冻、防震、防腐蚀等措施。
五、血液制品的使用和监测1. 血液制品的使用(1)血液制品的使用必须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严格按照医疗需要和使用适应症来使用。
血液制剂临床应用指导办法一、概述本指导办法旨在规范血液制剂的临床应用,提供医务人员在血液治疗中的操作指引,以确保治疗效果和患者安全。
本指导办法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的临床科室。
二、血液制剂的分类和用途1. 血浆制品血浆制品包括新鲜冷冻血浆、冷沉淀、血小板浓缩液等,主要用于治疗凝血功能障碍和减少出血风险。
2. 红细胞制品红细胞制品包括全血、红细胞悬液等,主要用于治疗贫血和血液循环不足。
3. 血小板制品血小板制品包括血小板浓缩液、血小板悬液等,主要用于治疗血小板减少和减少出血风险。
4. 白细胞制品白细胞制品包括白细胞悬液、白细胞过滤液等,主要用于治疗白细胞减少和提高免疫功能。
三、血液制剂的使用原则1.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合理选择适当的血液制剂,并确定剂量和使用频率。
2. 临床监测:对于使用血液制剂的患者,应密切关注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及时进行临床监测。
3. 安全操作:医务人员在使用血液制剂时应遵循相应的操作规范,确保治疗的安全性。
4. 质量控制:血液制剂的生产、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应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确保产品的安全和有效性。
5. 不良反应处理:对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应及时采取合适的处理措施,并记录相关信息,以便后续追踪和研究。
四、血液制剂的注意事项1. 严格按照规定使用血液制剂,不得超量或滥用。
2. 对于有过敏史的患者,在使用血液制剂前应做好相关过敏试验和评估。
3. 在使用血液制剂过程中,注意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相关指标的变化。
4. 对于不同年龄段和特殊人群的患者,使用血液制剂时应慎重,并在临床监测中特别关注其安全性和效果。
五、血液制剂的储存和运输1. 血液制剂的储存应符合相关规范,确保温度和湿度适宜,防止制剂质量变化。
2. 血液制剂的运输应按照规定进行,注意包装的防护和稳固,防止挤压和震动造成制剂破损或失效。
六、不同血液制剂的特殊注意事项1. 血浆制品- 使用血浆制品时,应注意选择适当的血浆补充剂量,避免过度输注。
血制品分类
有人血白蛋白、人胎盘血白蛋白、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肌注人免疫球蛋白、组织胺人免疫球蛋白、特异性免疫球蛋白、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狂犬病免疫球蛋白、破伤风免疫球蛋白、人凝血因子Ⅷ、人凝血酶原复合物、人纤维蛋白原、抗人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等13种制品。
正在进行临床研究的制品有冻干人凝血酶、S/D-FFP、抗凝血酶-Ⅲ、外用冻干人纤维蛋白粘合剂等。
Ⅰ类:白蛋白类制品
通常指浓度为20~25g/dl的白蛋白制品。
主要用于纠正因大手术、创伤、器官移植等引起的急性血容量减少;处理大面积烧伤、呼吸窘迫等引起的体液水、电解质和胶体平衡失调,以防止和控制休克;低蛋白血症等。
Ⅱ类:免疫球蛋白类制品
正常人免疫球蛋白:主要用于某些病毒性传染病,如甲型肝炎和麻疹等疾病的预防。
特异性免疫球蛋白:与正常人免疫球蛋白相比,具有预防效果更可靠的优点,有的还具有肯定的治疗效果。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制品:使用时有较好的大剂量静脉注射耐受性,加之在生产工艺中增加了病毒灭活步骤提高了安全性,临床适应症不断增多,应用日趋广泛,是当今血液制品产业的主导产品。
Ⅲ类:凝血因子类制品
纤维蛋白粘合剂:应用于整形外科、显微外科和神经外科等领域。
该制品在生产过程中经病毒灭活处理,提高了使用的安全性。
第Ⅷ因子制品:用于治疗甲型血友病。
比活性分别为0.2~1.0IU/mg蛋白及>10IU/mg蛋白的中纯度和高纯度的第Ⅷ因子制品,不仅体积小、效价高、便于家庭使用,而且因为纯度更高,加之生产过程中进行了病毒灭活处理,所以使用中的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更高。
凝血酶原复合物浓缩制品:含有第Ⅱ、Ⅶ、Ⅸ、Ⅹ四种凝血因子,不仅用于先天性第Ⅸ因子缺乏的乙型血友病和少见的先天性第Ⅶ和第Ⅹ因子缺乏症的治疗,还可用于肝病等获得性多种凝血因子缺乏的出血性疾病及产生了第Ⅷ因子抑制物的甲型血友病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