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安全文化的由来、机理及其发展(毛海峰)
- 格式:pptx
- 大小:1.35 MB
- 文档页数:83
企业安全文化论文企业安全文化是指构建在企业文化基础上的一种重要的安全管理理念。
在企业管理中,安全文化不仅能够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管理水平,更可以保障企业在生产、经营和管理过程中的正常运行。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也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第一部分:企业安全文化的概念与意义企业安全文化是一种重要的安全管理理念,旨在倡导员工确保企业和个人安全的思想与行为,提高企业安全风险管理水平。
具体来说,企业安全文化是指企业通过法律、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对员工安全行为的宣传和监管,以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责任感,并倡导他们在日常工作中遵守安全规定和操作规程的一种理念。
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具有以下意义:1.提高员工安全意识。
安全文化的建设可以使员工深入了解和认识到安全对企业的重要性,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2.提高企业整体安全管理水平。
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可以促进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从而减少企业因许多安全事故而带来的损失。
3.提高企业安全形象和竞争力。
通过建设企业安全文化,不仅能够增强企业自身的安全形象,还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第二部分: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应该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全员参与原则。
安全文化的建设应该由全体员工共同参与,从而形成全员参与的安全管理机制。
2.制度管理原则。
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应该通过制度保障来规范和管理安全事故的处理程序。
3.教育培训原则。
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应该通过教育和培训促进员工安全意识的提高。
4.持续改进原则。
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应该经常进行改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安全环境和风险。
第三部分: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关键措施1.制定并完善各种安全管理制度和规章制度。
通过制度化管理,规范员工的行为,强化责任意识,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和安全行为,确保企业安全。
2.开展员工安全培训和技能培训。
员工的安全管理能力影响着企业安全,所以针对员工的不同工种和岗位,按照具体要求开展安全培训和技能培训。
促进企业安全文化系统化发展的思路毛海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安全与环境科学研究所, 100026,maohf@)[摘要]为了实现企业安全文化由低级向高级不断进展的目的,笔者提出:应该在我国大力开展“企业安全文化促进打算(ESCPP)”的研究和推广应用。
ESCPP是一种有效促进企业安全文化连续进展而建立的系统化方法和工作体系。
完整的ESCPP至少应该包括:①建立科学合理的企业安全文化的评判指标体系;②利用评判指标体系对企业的安全文化现状进行评估;③确定企业安全文化进展的目标;④制定企业安全文化改进方案;⑤进行职员培训;⑥实施已制定好的企业安全文化改进方案;⑦评估改进方案实施成效,连续改进。
本文对ESCPP的这七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安全文化;企业文化;企业安全the Systematic way of Boosting Enterprise Safety CultureMAO Hai-feng(Research Institute of Safety and Environment Science,CUEB,100026,China)abstract: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al of progressing enterprise safety culture constantly towards higher-level, the author suggests that should study and carry out the “Enterprise Safety Culture Promoting Program”(ESCPP) in our country. ESCPP is a kind of system method of promoting continual development of safety culture. a perfect ESCPP includes following aspects at least: ①Establishing scientific assessment indicators of safety culture, ②Using these indicators to evelu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organization’s safety culture, ③Drawing the ahead goal of the organization’s safety culture, ④Setting down the programmes of improving the organization’s safety culture, ⑤Training employee, ⑥Carring out the improving programmes mentioned above, ⑦Evaluating the result of improving programmes.key words: Safety culture Enterprise culture Enterprise safety1 引言党的十六大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强调要“高度重视安全生产,确保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这说明我们应该进一步提高对安全生产极端重要性的认识,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扎扎实实做好安全生产工作。
安全文化的起源、发展及概念模版一、安全文化的起源安全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的核能工业领域,当时美国核能工业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故,这些事故引发了对安全管理的关注。
在此背景下,人们开始意识到安全管理不仅仅是技术和设备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安全意识和行为的塑造。
于是,安全文化的概念逐渐被提出。
二、安全文化的发展历程1.初期阶段:安全管理为主导安全文化的初期阶段集中在对安全管理的强调,强调设备和技术的安全性,以及对员工的培训和监督。
尽管在此阶段有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重视设备而忽视人的问题。
2.转折期:强调行为和意识随着安全管理经验的积累,人们逐渐认识到强调安全行为和安全意识的重要性。
在这个阶段,开始出现了“零事故”和“人为原因”等概念,强调人的因素对安全的影响。
3.现代阶段:全员参与,共建安全现代安全文化认为,安全责任和安全意识不仅仅是管理层的职责,而是整个组织的文化氛围需要共同培养和维护的。
这个阶段的重点在于全员参与,共建安全。
三、安全文化的概念模版1.安全价值观:将安全作为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制定和宣传安全相关的价值观,形成全员共同认同的安全观念。
2.安全信念与行为:通过对员工安全信念的培养和激发,引导他们形成与组织安全价值观一致的行为。
3.安全沟通与培训:建立有效的安全沟通机制,确保信息畅通,及时传达安全相关的信息,并通过不同形式的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
4.安全监督与考核:建立完善的安全监督与考核制度,明确责任和权力,并进行定期的安全评估和审核。
5.安全奖励与惩罚:通过建立奖励和惩罚机制,激励和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安全活动,帮助形成安全的行为习惯。
6.安全风险管理:通过风险评估与管理,建立预警和应急机制,及时识别和解决安全隐患和风险。
7.持续改进与创新:将安全文化作为组织的持续改进和创新的基础,通过不断学习和总结经验,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以上是关于安全文化起源、发展及概念模板的简要介绍。
安全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史1、安全文化概念的提出安全文化的命题是20世纪70年代前苏联切尔诺贝核电站泄漏事故提出来的。
安全文化的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由国际核安全领域的专家提出后,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被世界各个国家、各种行业的安全界所广泛接受并得到应用,例如在交通运输(包括航空、道路、铁路、海上等)、建筑、化工、采矿等危险性较大的行业,甚至在军事、医疗等领域都普遍引入了安全文化的概念和方法。
2、国外工业领域安全文化发展现状安全文化的系统化发展,起源于核电工业。
由于核电工业安全问题的重要性,该行业仍然是当前安全文化研究和应用最活跃的领域,其取得的安全文化成果也逐渐向其他领域渗透。
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国际核安全咨询组(INSAG)在xx年提出安全文化的概念,并于xx年发表名为《安全文化》的报告(即INSAG-4)。
在INSAG-4中,安全文化的概念首次被进行了定义,并且这一定义被世界许多国家的许多行业所接受,得到广泛的认同。
此后几年,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在分析了全世界安全文化快速发展形势的基础上,在xx年(xx年进行了修订)制定出了用于评估安全文化的方法和指南《ASCOT指南》(AssessmentofSafetyCultureinOrganizationsTeamGuidelines)。
该指南明确提出:在对安全文化进行评价时,应该考虑到所有对安全文化产生影响的组织机构的作用,因此除了核电运营组织自身以外,政府组织、研究和设计组织都应该被包括在考虑范围内。
因此,《ASCOT指南》给出了若干有关安全文化的表征(SafetyCultureIndicator),即:1)、政府组织①政府的安全承诺②法规的制定机构2)、运营组织(1)合作水平①在合作水平上的安全政策②在合作水平上的安全实践(2)工厂水平a、强调安全b、职责的确定c、经理人员的遴选d、工厂管理与规章制度的关系e、安全绩效的审查f、培训g、工作岗位的实践h、管理人员现场监督i、工作强度j、管理者的态度k、每个员工的态度3)、研究机构对安全分析的研究4)、设计部门①安全方面的设计规划②设计的评审过程为了使组织机构可以对上述的安全文化表征进行自我评估,在《ASCOT指南》中列出了一些问题,各组织机构可根据自身的情况对照这些问题进行回答,从而确定安全文化的状况。
安全文化的起源、发展及概念范文一、安全文化的起源安全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这个时期,工业化进程迅速推进,工业事故频繁发生,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了严重威胁。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开始思考如何提高工作场所的安全性。
然而,仅仅依靠技术手段不足以解决问题,人的行为和态度也是决定安全性的重要因素。
于是,人们将注意力转向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开始研究如何培养一种具有积极安全意识和行为的文化。
二、安全文化的发展1. 20世纪初-50年代:工作场所安全意识的觉醒这个阶段,人们开始认识到工作场所安全的重要性,开始制定一些安全规章制度,提出“安全第一”原则。
然而,由于宣传力度不足,人们对安全规定的重视程度不高,事故频繁发生。
2. 60年代-70年代:安全管理的兴起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认识到仅仅依靠规章制度和技术手段不足以提高安全性,还需要进行安全管理。
出现了一些安全管理模式,如安全检查、事故调查、安全培训等。
这些管理模式为安全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 80年代-至今:安全文化的概念确立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意识到安全文化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安全文化的概念。
安全文化不仅强调规章制度和技术手段,更关注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对安全的认识、态度和行为的培养。
同时,安全文化也逐渐成为政府和企业的重要管理理念,各种安全文化培养活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三、安全文化的概念安全文化是指在特定的组织和社会环境下,以一种积极的安全态度为基础,通过各种方式,包括宣传教育、培训和日常行为等,培养安全意识、建立安全价值观,并将其融入到组织和社会的各个方面,使安全成为每个人的责任和习惯的过程。
安全文化的概念包括以下几个要素:1. 安全意识:指个体或组织对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和理解,能够及时发现和预防潜在的安全风险。
2. 安全价值观:指个体或组织对安全的看法、认识和态度,形成对安全的正确评价和感受,使之成为一种行为准则。
3. 安全行为:指个体或组织在工作、生活中所采取的安全措施和规范行为,包括自我保护行为和对他人的安全关怀。
安全文化的标准定义第一篇:安全文化的标准定义安全文化的标准定义毛海峰教授在起草我国安全生产标准《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导则》(AQ/T9004—2008)时,对企业安全文化给出了一个较为简洁的定义,即“被企业的员工群体所共享的安全价值观、态度、道德和行为规范组成的统一体。
”此定义将企业安全文化描述为一种“统一体”,其含义与“整体”、“综合产物”、“总和”等说法相类似,都有“全部在内”的意思,但“统一体”比其他说法更强调各组成部分之间具有相互一致的关系,而不是简单地组合在一起。
例如,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必然会有与其相关的“态度”出现,这种关系具有统一性。
此外,这种“统一体”的表述也是中性的,并不含有好或坏、优或劣等的意思。
该定义还明确给出了企业安全文化的四个基本组成部分,即“安全价值观”、“安全态度”、“安全道德”和“安全行为规范”。
这四个部分是企业安全文化的核心,是经过深入研究、反复探讨,在国内外众多说法中筛选、总结出来的,以最精炼的形式对“什么是企业安全文化”进行了概括反映,它们构成了存在于人的精神层面的一个统一体。
安全价值观——对安全问题的意义和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简单地说,就是在人的内心中怎样回答“安全对我重要吗?”这一问题。
安全态度——在安全价值观的“指挥”下,人对各种安全问题所产生的内在反应倾向。
简单地说,就是“我对安全问题关注吗?积极吗?”安全道德——在涉及他人安全利益时,衡量人的行为正当与否的观念标准。
简单地说,就是“我对他人的安全有内在的责任感吗?”安全行为规范——为保障安全和健康,一个人应该具有的行为举止要求和标准。
简单地说,就是“我面对安全问题应该如何采取行动?”摘自《企业安全文化:理论与体系化建设》第二篇:煤矿常用传感器定义标准煤矿常用传感器定义标准一、低瓦斯和高瓦斯矿井的采煤工作面甲烷传感器表示格式: ****(号)采煤面甲烷共三部分组成:**** 为工作面号,采煤面为传感器设置地点,甲烷为传感器类型。
仅供参考[整理] 安全管理文书安全文化的起源、发展及概念日期:_______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第1 页共7 页安全文化的起源、发展及概念一、安全文化的起源安全文化伴随人类的产生而产生、伴随人类社会的进步而发展。
但是,人类有意识地发展安全文化,仅仅是近十余年的事。
具体说,最初提出安全文化的概念和要求,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国际核工业领域。
1986年国际原子能机构召开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后评审会”认识到“核安全文化”对核工业事故的影响。
当年,美国NASA机构把安全文化应用到航空航天的安全管理中。
1988年在其“核电的基本原则”中将安全文化的概念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原则予以落实,并渗透到核电厂以及相关的核电保障领域。
其后,国际原子能机构在1991年编写的“75—INSAG—4”评审报告中,首次定义了“安全文化”的概念,并建立了一套核安全文化建设的思想和策略。
我国核工业总公司不失时机地跟踪国际核工业安全的发展,把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研究成果和安全理念介绍到我国。
1992年《核安全文化》一书的中文版出版。
1993年我国原劳动部部长李伯勇同志指出:“要把安全工作提高到安全文化的高度来认识”。
在这一认识基础上,我国的安全科学界把这一高技术领域的思想引入了传统产业,把核安全文化深化到一般安全生产与安全生活领域,从而形成一般意义上的安全文化。
安全文化从核安全文化、航空航天安全文化等企业安全文化,拓宽到全民安全文化。
二、人类安全文化的发展依据历史学,人类安全文化伴随人类的生存而生存,伴随人类的发展而发展。
其发展可分为四大阶段。
17世纪前,人类安全观念是宿命论的,行为特征是被动承受型的,这是人类古代安全文化的特征。
17世纪第 2 页共 7 页末期至本世纪初,人类的安全观念提高到经验论水平,行为方式有了“事后弥补”的特征;这种由被动式的行为方式变为主动式的行为方式,由无意识变为有意识的安全观念,不能说不是一种进步。
安全文化的起源、发展及概念范文一、安全文化的起源安全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工业革命时期。
在工业革命初期,工厂的运营主要依靠机械和技术设备的运行,而对于安全管理的关注度较低。
然而,随着工业生产的不断扩大和发展,事故频发,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使得人们开始关注和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
二、安全文化的发展历程1.初期的安全管理最初的安全管理主要是基于法律法规的约束,工厂依靠法律和行政手段来控制人员的行为、设备的使用和工作环境的安全性。
这种管理方式强调的是对规定的遵守和执行,而不太注重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培养。
2.安全技术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系列的安全技术和设备被引入到工厂中,用来提高工作环境的安全性和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这种技术导向的安全管理方式更加注重控制和预防事故的发生,但仍然忽视了人的因素。
3.人为因素的重视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为因素逐渐被认识到对事故的影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安全管理开始重视培养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行为习惯,通过培训和教育来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减少人为因素对事故的影响。
这种管理方式注重人的行为和态度的改变,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局限性。
4.安全文化的兴起20世纪80年代以后,学者们开始关注安全文化的概念并提出,认为安全不仅仅是依靠法律和技术手段,还需要建立一种安全的价值观和信念,形成一种安全的组织文化。
安全文化强调的是安全管理的全员参与和共同责任,要求员工在工作中始终保持关注和关心安全。
三、安全文化的概念安全文化是指在一个组织或社会中形成的一种共同的安全价值观、信念和行为规范,它是整个组织文化中的一部分,贯穿于组织的所有层面和方面。
安全文化强调的是以人为本,通过培养和提高人们的安全意识和行为习惯来降低事故的发生概率。
安全文化的特点包括:1.全员参与:安全文化要求所有成员都参与到安全管理中来,每个人都对自己的行为和决策承担责任。
2.持续改进:安全文化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改进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安全管理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