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中医-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 格式:pdf
- 大小:1.07 MB
- 文档页数:43
【儿科文献】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中医儿科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体系为指导,用中国传统的治疗方法为手段,研究从胎儿至青少年这一时期的生长发育、生理病理、喂养保健,以及各类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一门临床医学学科。
中医儿科学荟萃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小儿养育和疾病防治的丰富经验。
历代医家为了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为了新一代的健康成长,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随着中医学的发展,中医儿科学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并不断充实发展。
中医儿科学的发展历史,可以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
一、中医儿科学的萌芽期(远古~南北朝)我国儿科医学起源很早,4000年前商代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记载了20余种病名,其中涉及儿科的有“龋”(龋齿)、“蛊”(寄生虫病),直接记载小儿疾病的有“贞子疾首”,是指商王武丁婡妃之子头部生病。
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有小儿医,《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
”《五十二病方》这部现存最早的医学专著里,有“婴儿病癎”、“婴儿瘛”的记述。
《黄帝内经》论述了小儿生长发育、体质特点、先天因素致病,以及泄泻、喘鸣等病证的诊断及预后。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以六经辨证治疗外感病、以脏腑辨证论治杂病,对后世儿科学辨证体系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这一时期西汉名医淳于意(仓公)曾以下气汤治疗小儿气鬲病,并记录为儿科最早的医案。
据《隋书·经籍志》记载,南北朝医药书中专门列出了儿科、产科等医事分科,同时也出现了儿科医学著作,如王末钞的《小儿用药本草》2卷、徐叔响的《疗少小百病杂方》37卷等。
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期(隋朝~宋朝)隋唐时期,在太医署内由医博士教授医学,其中专设少小科,学制5年,促进了儿科专业的发展。
隋代巢元方主持编撰《诸病源候论》,其中论小儿杂病诸候6卷。
详论儿科病因证候255候;将外感病分为伤寒、时气两大类,内伤病以脏腑辨证为主;提出了“不可暖衣,……宜时见风日,……常当节适乳哺”等正确的小儿养育观。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北宋年间,天花与麻疹流行,山东名医董汲善用寒凉法诊治麻、痘、斑、疹,所著《小儿斑疹备急方论》是论述小儿麻、痘、斑、疹的第一部专著。
南宋名医陈文中根据自己长期的临床经验,大胆提出了用温补方药治疗小儿痘疹,为痘疹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陈文中不仅是一位治疗痘疹的专家,对小儿杂病的证治,亦皆收奇效,著有《小儿痘疹方论》、《小儿病源方论》两书传世。
陈文中与钱乙的学术思想对后世儿科影响很大,儿科领域中长期存在的温补与寒凉两种学术思想的争鸣即始于此,温补与寒凉的学术争鸣,开始局限于痘、麻范围,以后扩展到儿科各个领域。
这种学术急诊对于儿科的临床治疗与基理论的深入研究,产生深远影响,促进了中医儿科学的发展。
南宋刘昉等编著的《幼幼新书》40卷,整理、汇集了宋代以前儿科学术成就,如巢元方、孙思邈、王怀隐、钱乙等医家的学术经验,咸悉摘录,并注明引证出处,附有己见。
书中还收集了不少民间医生的验方、单方、遗佚方,内容详尽,取材广博,是当时世界上内容最完备的儿科专著,成为后人研究宋代以前儿科文献的主要著作。
此外,南宋时还有《小儿卫生总微论方》20卷,对自初生至儿童,内外五官诸多疾病的证治,均分门别类,详细收录,书中明确指出新生儿脐风、撮口是由于断脐不慎所致,与成人因破伤而得的破伤风是同一种疾病,提出切戒用冷刀断脐,主张用烙脐饼子按脐上烧灸脐带,再以封脐散裹敷,这种方法不仅具有消毒作用,且为初生儿开辟了新的给药途径。
总之,宋代医学的小儿生长发育、喂养保健、生理病理、辨证论治诸方面都已形成独特的体系。
金元四大家大多一专多能,各科兼长,在他们的著作中均有儿科的有关论述,如刘完素在《宣明方论·儿科论》中提出:“小儿病者纯阳,热多冷少也。
主张用辛凉苦寒、泻热养阴以治小儿热病。
李东垣的脾胃学说对促进儿科脾胃病的研究具有重要影响,他的补中益气汤、清暑益气汤等至今仍为儿科广泛应用。
张子和治热性病善用攻下法,为小儿治疗热性病采用上病下取提供了理论依据。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第一章儿科学基础中医儿科学,是以中医理论体系为指导,研究小儿的生长发育、预防、保健和疾病诊治的一门临床学科。
中医儿科学,是在中国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她渊源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汇萃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小儿养育和疾病防治的丰富经验,,形成独特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中医儿科学,包括中医儿科学基础和各类病证防治,以应用中医学理论和方法,认识儿童的特点,研究防病治病措施,以保障儿童健康成长作为本学科的中心任务。
在历史上,中医儿科学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进入现代社会,在相关学科进步的氛围中和国家社会的关心下,中医儿科学在学术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儿童保健事业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第一节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学习中医儿科学,首先有必要了解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熟悉著名儿科学家的学术思想、成就及其著作。
中医儿科学的形成与发展,大体上可分为四个阶段一、中医儿科学起源期(远古~隋唐)中医儿科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神农尝百草”的远古时代。
据考古学家对发掘出的40多个“北京人”个体的分析统计,当时人的平均寿命大约为14岁。
因此,可以说,人类早期从偶然发现到有意识应用的原始医学积累,相当部分属于儿科学的范畴。
现存古籍有记载的我国第一位儿科专科医师是扁鹊,时在战国时期,见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
据医学史家考证,《五十二病方》是现已发现的我国最古医书,成书早于《黄帝内经》。
《五十二病方》记载了“婴儿病间(痫)方”,用雷尾(雷丸)药浴治疗,又记载了“婴儿瘛”的病证。
《黄帝内经》有不少有关小儿的记载。
关于小儿生长发育,《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女子七岁,肾七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写,阴阳和,故能有子。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一、古代中医儿科概况
古代中国医学始于远古时期,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儿科的记载。
据史书记载,古代中医儿科主要以“防治”为主,倡导“儿童宜清、定、宜润、宜温”,推崇“母乳喂养”和“小儿节欲”,强调“顺应天时”。
二、中医儿科的传承和演变
在中世纪时期,中医儿科经历了繁荣的时期,形成了以“药食同源”、“辨证施治”等为特点的独特治疗理念。
明清时期,中医儿科在《丹溪心法》、《儿科医书》等著作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专科体系,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三、近现代中医儿科学的兴起
近现代以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中医药的国际影响力逐渐增强,中医儿科逐渐与现代医学相融合,形成了多学科交叉的新医学模式。
中医儿科学逐渐受到国内外重视,不断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和理论。
四、当代中医儿科发展现状与展望
当代中医儿科在传统医学基础上融合现代医学技术,积极探索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模式,不断提高对小儿疾病的诊疗水平,为儿童健康保驾护航。
未来,中医儿科有望在国内外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全球儿童健康事业做出更多贡献。
以上是关于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的概述,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