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姿势》课文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2
6最后的姿势唐倩倩潍坊市潍城区芙蓉小学语文六年级【教学背景】《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在课前已经布置学生对课文进行了预习,从侧面了解的学生的预习情况来看,学生都被谭千秋老师的那种舍生忘死的精神感动了,我觉得情感朗读可能是这堂课的亮点。
【教学课题】《最后的姿势》【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绿线内的两个字会读。
查字典理解“废墟、坍塌、震撼、诠释、生死攸关”词语的意思。
2.通过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谭千秋老师为了救护学生而英勇献身的英雄事迹。
3.品析谭千秋老师的一言一行,理解他在生死关头的抉择,学习他大公无私奋不顾身的英雄行为(重点)4.理解“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势!”(难点)【教材分析】《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人间真情”为主题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是根据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80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感人故事。
课文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人间大爱,赞颂的是他对学生的情,是他对学生的爱与责任。
课文用环境和场景描写渲染人物、推进情节的发展;用侧面描写,升华人物的精神品质,用动作、语言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是本文的最大写作特色。
【教学方法】科学公道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同一。
基于此,我预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
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面对灾难,我们曾经挽手抗战;面对灾难,我们曾经用爱心添注一份力量。
幸存下来的人们更要缅怀哪些用生命托起我们希望身躯的英雄,今天,我们就走近曾与孩子们朝夕相处的朋友、老师——谭千秋。
《最后的姿势》的教材解读虎琰一、析课题,弄清文本结构当我们拿到一篇课文时,首先引入眼帘的是课题,课题是课文的旗帜和眼睛,常常隐含着课文的脉络和情感,透过它,我们可以清晰地探寻课文的行文结构。
虽然有的课题显示结构,但大多数课题不直接显示,我们只有通过对课题的审、读、问、拓、比、琢等行为来分析结构,弄清文脉。
《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的题目没有直接显示课文结构,我们可以对课题可以这样分析:课文几处写到了“最后的姿势”?按什么顺序来写的?采用了什么方法?通过思考,我们容易发现课文三处写到了“最后的姿势”,第一处是地震发生时的危急时刻对谭千秋具体动作的描述,第二处事地震后救援人员的叙述,第三处既是对谭千秋的评价,更是直接点题。
读着这三处描写,我们就能发现课文时按照地震前、地震时、地震后的顺序来写,先写地震前谭千秋对家人和学生的行为,再写地震发生时的危急时刻谭千秋的言行,最后写地震后人们对谭千秋的评价,借助直接描写、侧面描写、环境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多角度、立体式地歌颂了谭千秋身上所散发出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这样解读,课文的脉络就很清楚了。
二、寻文眼,体悟文本情感俗语说,“言为心声”。
每一篇课文都是为了表述作者内心的那份情感,这类课文尤其明显。
如何去体会这份情感的呢?抓“文眼”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解读文本的方法。
“文眼”是课文中最能显示作者写作意图的词语或句子,是窥探作者情感的窗口。
它一般在课文的开头或结尾,有的就在课题里。
因此,读这类课文时,我们要寻找“文眼”,通过追问“文眼”来把握情感。
仔细读一读《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我们会发现,课文始终是围绕“最后的姿势”这句话来写的,其中“最后”二字最打动人心。
因此,这篇课文的“文眼”用一个句子来概括就是标题,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就是“最后”二字。
读着“最后”这个沉甸甸的词语,追问一下,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就会越来越清晰:为什么是最后的姿势而不是感人的姿势?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姿势?叩问文眼,反复阅读文本,我们豁然开朗:这是谭老师生命中最后的姿势,是对工作负责任的姿势,是留给人们的永恒的姿势,是用生命诠释对学生爱的姿势……读着读着,我们会自然明白:课文不仅仅是一件事情的叙述,一个人物的描写,更是一种情的传达,一首爱的赞歌。
《最后的姿势》说课稿一、说教材《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二篇讲读课文,是根据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8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感人故事。
课文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体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人间大爱,赞颂的是他对学生的情,是他对学生的爱与责任。
课文用环境和场景描写渲染人物、推进情节的发展;用侧面描写,升华人物的精神品质,用动作、语言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是本文的最大写作特色。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以下四个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9个生字,熟悉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3、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由于本课运用了环境和场景描写、侧面描写以及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描写,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预设为: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难点预设为: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二、说学生六年级学生乐学善思,已经具有独立阅读理解课文的能力,有着较高的学习热情,学习较为主动。
但由于学生可能对汶川地震不是很了解,因此,课前要求学生收集汶川“512”大地震的概况,了解当时的地震信息和参与抗震救灾的活动以及地震中的感人故事,激发学生强烈的感情。
三、说教法1、情境法:创设情境,引导想象本课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与责任教育的好材料,在教学中要充分的利用教师的语言,地震发生时的悲壮,课文中的插图或者一些声音音像,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受到情绪的感染,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2、扣题法:紧扣课题,引导探究本课课题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可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说说课文讲的是谁的“最后的姿势”引出这个问题后对谭千秋老师进行简单介绍,以及他“最后的姿势”是怎么样的再对谭千秋老师的崇高精神进一步挖掘。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精选7篇)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篇一《最后的姿势》这课文讲述的是2008年发生在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时,谭千秋老师临危不惧,组织他的学生迅速撤离,并用自己的身躯护住了难以脱身的四名学生,而他却因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这课中能够让学生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是课文的教学重点。
在课堂上,就应该围绕着这个重点,提出自学提示:1、“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这句话中你体会出谭老师怎样的形象?2、围绕“在生与死之间,谭老师选择了怎样的姿势?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这也是谭老师怎样的姿势?从中让我们看到了他一个怎样的老师?在教学中我抓住三个动作,突出撑,这是怎样的撑啊,撑在桌上,弓着身子,意味着谭老师将用他的血肉之躯去挡住纷纷砸下的一切,撑在桌上,谭老师早已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撑在桌上,他要保护课桌下的那四个学生呀。
再结合下面一节,反复读这个动作,让谭老师的'人物形象在学生的心中树立起来,高大起来。
这节课我还运用了图片、音乐、有渲染力的语言进行评价和过渡,这一切都是为了引领学生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领悟人物的精神,让学生在情中走进文,在文中读出人,实现人文性的目标。
课结束前,我又补充了抗震救灾中其他老师的感人事迹,让学生感悟人间真情。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篇二《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是根据2008年四川发生的汶川地震而改编的。
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伸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赞扬了谭千秋老师恪尽职守、大爱无私的思想感情。
在进行这课的教学时候我主要抓住了四处教学描写,感受其预示着什么。
(1)天空阴沉沉的。
(预示着地震来临。
)(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要体会连用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
语调越来越高,越来越急促。
最后的姿式说课稿标题:最后的姿式说课稿引言概述:说课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分析、解释和讲解的一种重要方式。
而最后的姿式说课稿则是说课的最后一个环节,重点强调对课堂教学的总结和展望,是评价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重要环节。
一、总结教学过程1.1 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在最后的姿式说课稿中,教师应对课堂教学的目标进行总结,包括学生的学习情况、掌握程度和表现等方面。
通过总结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教师可以评估教学效果,为今后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1.2 教学方法的运用情况教师在最后的姿式说课稿中应对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进行总结和评价,包括教学设计、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等方面。
通过总结教学方法的运用情况,教师可以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为今后的教学改进提供指导。
1.3 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表现在最后的姿式说课稿中,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包括学生的参预程度、表现情况和学习效果等方面。
通过总结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表现,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今后的教学调整和改进提供依据。
二、展望未来教学2.1 教学改进的方向和措施在最后的姿式说课稿中,教师应对今后的教学工作进行展望和规划,包括教学改进的方向和措施等方面。
通过展望未来教学,教师可以提出改进教学的建议和措施,为提高教学效果和水平提供指导。
2.2 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方向教师在最后的姿式说课稿中应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方向进行展望和规划,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学习目标等方面。
通过展望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方向,教师可以更好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3 教学目标的调整和优化在最后的姿式说课稿中,教师应对教学目标进行调整和优化,包括目标的设定、实现和评价等方面。
通过调整和优化教学目标,教师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水平。
三、总结与反思3.1 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在最后的姿式说课稿中,教师应对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进行总结和反思,包括教学的优点和不足之处等方面。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人间真情”为主题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是根据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8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感人故事。
课文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体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
文章质朴感人,字里行间饱含了对谭千秋老师的敬意。
细节描写和侧面描写是本文的两大写作特点,下面就从这两个方面实行解读。
1、定格细节彰显伟大精神叙事性文章中,最有价值的是细节。
课文通过谭老师的动作、语言的细节描写正面刻画了人物形象,细品之下,无一不体现出他那伟大的精神品质。
文章的第三自然段截取了谭老师上课的一个片段。
谭老师给学生讲述“人生的价值”的那段话,是他的“言传”,既是他对学生实行了的思想教育,也为下文写他“身教”——在危难之际作出的抉择埋下了伏笔。
这与他的人生追求、对学生的殷切期盼密切相关在。
话语最后有一个省略号,这个省略号的用法要引导学生着重理解,感受灾难降临的突然。
谭千秋老师在灾难来临之际“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他张开双臂,“拉、撑、护”这三个动作一气呵成,没有思考,没有犹豫,几乎是一种出自本能的反应。
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
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他对人生价值的理解与追求。
2、侧面烘托诠释生命意义这篇课文中很典型的表达手法是: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正面紧扣谭千秋的语言、动作等句子来品味体会,侧面则引用了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一位老师的话,烘托谭老师的英雄壮举。
他们代表了三类人的评价,救援人员最先目睹了谭老师牺牲后的壮烈情景,他们内心的震撼是最直接,最真实的;获救学生是谭老师用生命守护下来的,他们是谭老师英勇壮举的见证人和获益者;而老师则离门口最近,在生死关头是最有可能离开的,但最后却没有离开!作为谭老师的同行,他们对谭老师的敬佩是最发自内心的。
最后的姿势原文最后的姿势阅读理解及答案最后的姿势作文篇一学习了第6课,我久久不能平静,谭老师那最后的姿势在我脑海里回荡。
课文记述了“5·12”大地震是发生的事。
地震时发生的事。
地震给四川带来了太多悲痛,带走了太多生命,它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生命是如此脆弱,眼睁睁地看着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就这样在刹那间就消失了,那是多么大的恐惧!然而,我们在灾难来临之后,透过绝望,看到了一个又一个有爱创造的奇迹!5·12大地震发生那天,谭老师如往常一样早早地来到了学校。
在2点多时,大地突然猛烈地颤抖起来,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许多学生惊慌失措,但在万分危机的时刻,谭老师临危不乱,他让同学有秩序的展开自救。
灾难是无情的,短暂的几秒钟,哪容得下所有学生都逃出去?眼看教师要倒塌,谭老师义无反顾地把没来得及逃出去的四个学生拉到课桌底下,用肩膀守护了四条幼小的灵魂。
谭老师用最后的姿势诠释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的人生,他用生命点亮了爱,点亮了5月12日那阴沉沉的天空,点亮了希望,点亮了每一个人的心!!人们赞颂谭老师为永垂不朽的英雄:他为了学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用自己最后的姿势给我们上了一堂有意义的课,讲了什么叫为人之师,什么叫人生的价值……爱因他的生命而不朽,生命因他不朽的爱而伟大,烛光五月,为谭老师献上一曲“爱的颂歌”!读最后的姿势有感篇二今天,我们学了《最后的姿势》一课。
它讲述了谭千秋老师在5.12大地震来临时,做出的可歌可泣的壮举。
使我深受感动。
这篇课文主要说了:在5.12大地震来临时,正在上课的谭老师当机立断,安排大家逃离。
但教室里还有四位同学逃不出去了,谭老师见了,想都没相,便把他们拉到课桌下,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护住了学生,自己却被砸下来的砖瓦压的血肉模糊。
学完了这篇课文后,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谭老师用身躯挡住水泥板时,难道不顾自己的生命吗?同样是血肉之躯,谭老师为了拯救四个天真活泼的孩子,忘记了一切。
教材分析《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新选入的一篇文章,课文讲述的是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时,谭千秋老师临危不惧,组织他的学生迅速撤离,并用自己的身躯护住了难以脱身的四名学生,而他却因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文章编入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人间真情”这个主题单元,我认为非常的好,是歌颂爱岗敬业伟大精神的优秀作品,赞颂了谭千秋老师的高尚的师德和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学情分析就六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不难。
难点应该是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品质的作用以及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目标1、认识“坍、攸”2个生字;会写“谭、墟”等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废墟、坍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体会谭千秋老师在生死攸关的时刻,用自己的臂膀护住学生,英勇救下四名学生的高尚师德和舍己为人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难点: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第一课时一、导入二、初读课文。
三、精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导入谈话,播放有关地震时的图片或影像。
二、1、引导学生交流预习情况2、指导学生学习生字新词。
3、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4、指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1、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描写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提示地震前:地震时:地震后:一、学生进入情境,走进课堂。
二、1、学生交流对生字新词的读法。
2、学生学习生字新词。
3、学生朗诵课文。
4、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1、画出课文中的语言与动作描写的句子。
2、找出最能体现谭千秋老师舍己救人的语言和动作。
(讲“人生的价值”)(语言:快跑……快……)(动作:拉撑护住)第二课时一、让学生进入情境,走进课堂。
二、1、学会生字新词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按“震前、震中、震后”的顺序,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护住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体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
课文在表现人物特点时,主要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课文第4-6自然段抓住谭老师的语言、动作,描写了他是如何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把死亡了留给自己的感人事迹。
这儿要带学生重点去品读。
例如:由“短暂的几秒”我们能够感受到当时情况的危急。
而“立即”一词则表现出谭老师的当机立断。
在那千钧一发之际,人生阅历丰富的谭老师本来有机会能够从容自保的,但是他首先想到了学生。
对学生的爱让他毅然张开了双臂,护住了四个学生,把生的希望留给了他们,把死亡留给了自己。
学到这儿,要引导学生去感受谭老师的行为既是一种本能,也是他优良品质的一种必然体现。
课文第8——10自然段,则通过对救援人员、获救学生、一位老师,三个不同身份却具有典型代表性人物的语言描写,从侧面烘托出谭老师舍己救人的崇高师德。
例如:“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倒我们的身上。
”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
从“飞身、扑”两个词我们能够知道,面对死亡,谭老师没有退缩,没有躲闪,而是毫不迟疑地用自己的身体护住学生。
这关键时刻的挺身而出,也印证了前文他给学生讲的“人生的价值”的一段内容。
学到这儿,让学生去感悟谭老师不但给学生讲了人生的价值,他更是用自己的壮举告诉了学生人生的价值是什么。
这样,学生的感悟就水到渠成了。
课文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使得谭老师这个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他那“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姿势,已经铭刻在人们的心中,成为人们对他永恒的记忆,是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六年级语文上册《最后的姿势》课文知识点六年级语文上册《最后的姿势》课文知识点1、课文主要描写了当地震灾难突然袭来时,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护住了学生,自己却不幸遇难的事,歌颂了谭千秋老师舍己救人、恪尽职守、爱生如子的崇高精神。
2、“凹”的笔顺是:竖横折折竖横折横凸的笔顺是:竖横竖横折折折横3、“天空阴沉沉的”的作用是:预示着灾情的发生,渲染悲壮的气氛。
4、第3节的上课内容既是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教育,也为下文他在危难之际作出的抉择埋下了伏笔。
5、第5、7节的场景描写渲染了当时情况的危急和恐怖,表现了谭千秋老师的临危不惧、舍身忘我。
6、“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表现了谭千秋永远活在人们心中,他的精神将世代相传。
7、书后习题3、“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是谭千秋老师逝世的自然姿势,但正是这是姿势挽救了四个学生的生命,体现了在危难之际他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以学生的安危为重,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高尚品质,正是这一姿势,让人们深深感动,永生难忘,并对谭千秋老师产生崇高的敬意。
因此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护住学生”姝姿势已铭刻在人们的心中,成为人们对他永恒的记忆,是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8、为谭老师拟写碑文或颁奖辞:谭老师,您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您以恪尽职守、爱生如子书写无私大爱,您以舍己救人、以身殉职诠释师德灵魂。
当地震来临时,您机智果断地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位学生。
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您浑然不怕。
英雄不死,精神千秋!在您双臂张开的瞬间,我们的心里就刻下“谭千秋”这个伟大的名字!4、描写人物优秀品质的成语:忠于职守舍己救人大公无私视死如归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拾金不昧宽宏大度5、表示时间短的词:霎时间须臾间转眼间刹那间一瞬间顷刻间眨眼间倏忽间6、表示情况危急的成语:千钧一发燃眉之急十万火急兵临城下危在旦夕岌岌可危一触即发危如累卵。
最后的姿势说课稿标题:最后的姿势说课稿引言概述:说课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而最后的姿势说课稿更是关键的一环。
在说课中,通过展示最后的姿势,教师可以让学生对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记忆。
本文将从准备工作、说课内容、教学方法、语言表达和评价反思五个方面详细介绍最后的姿势说课稿。
一、准备工作1.1 熟悉教材内容:在说课之前,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理解和分析,确保对知识点的把握准确。
1.2 确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目标,确保最后的姿势与教学目标相一致。
1.3 准备教学素材:准备好教学所需的素材,如PPT、实物等,以便在说课中使用。
二、说课内容2.1 介绍教学内容:在开始说课时,首先要简要介绍教学内容,让学生对要学习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2 分析教学重点:对教学重点进行详细分析,突出重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2.3 引导思考问题: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三、教学方法3.1 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说课过程中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如PPT、视频等,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直观性。
3.2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互动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
3.3 分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语言表达4.1 清晰流畅:在说课过程中,教师要用清晰流畅的语言表达,确保学生能够清晰地理解教学内容。
4.2 生动形象: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知识点。
4.3 语言规范:教师在说课中要注意语言的规范性,避免口误和用词不当。
五、评价反思5.1 学生反馈:在说课结束后,可以向学生征求反馈意见,了解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5.2 教学反思:教师要对自己的说课过程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自己的说课水平。
5.3 持续改进: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改进和完善最后的姿势说课稿,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人间真情”为主题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是根据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8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感人故事。
课文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
文章质朴感人,字里行间饱含了对谭千秋老师的敬意。
细节描写和侧面描写是本文的两大写作特点,下面就从这两个方面进行解读。
1、定格细节彰显伟大精神
叙事性文章中,最有价值的是细节。
课文通过谭老师的动作、语言的细节描写正面刻画了人物形象,细品之下,无一不体现出他那伟大的精神品质。
文章的第三自然段截取了谭老师上课的一个片段。
谭老师给学生讲述“人生的价值”的那段话,是他的“言传”,既是他对学生进行了的思想教育,也为下文写他“身教”——在危难之际作出的抉择埋下了伏笔。
这与他的人生追求、对学生的殷切期盼密切相关在。
话语最后有一个省略号,这个省略号的用法要引导学生着重理解,感受灾难降临的突然。
谭千秋老师在灾难来临之际“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他张开双臂,“拉、撑、护”这三个动作一气呵成,没有思考,没有犹豫,几乎是一种出自本能的反应。
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
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他对人生价值的理解与追求。
2、侧面烘托诠释生命意义
这篇课文中很典型的表达手法是: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正面紧扣谭千秋的语言、动作等句子来品味体会,侧面则引用了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一位老师的话,烘托谭老师的英雄壮举。
他们代表了三类人的评价,救援人员最先目睹了谭老师牺牲后的壮烈情景,他们内心的震撼是最直接,最真实的;获救学生是谭老师用生命守护下来的,他们是谭老师英勇壮举的见证人和获益者;而老师则离门口最近,在生死关头是最有可能离开的,但最后却没有离开!作为谭老师的同行,他们对谭老师的敬佩是最发自内心的。
因此,应该紧扣这些人物的语言,抓住“飞身”“生死攸关”等词语,感受人们对谭老师的深深敬意。
学习本课,一是学习谭老师大公无私、奋不顾身的英雄行为;二是了解和掌握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方法。
(1)对句子的理解
①天空阴沉沉的。
借助对自然环境的描写,预示着地震即将来临,平静中隐伏着不平静。
②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这句话中连用三个感叹号,语调越来越高,越来越急促。
揭示了地震的突然性,同时展现出人物内心情绪的急剧变化。
③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这句话中连续用了三个动词:拉、撑、护,写出了在危难时刻,谭老师舍己救人的场景,用细节描写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谭老师那恪尽职守,先人后己,在生死攸关之际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的伟大形象。
④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在灾难来临时,谭老师张开双臂,以自己的血肉之躯誓死护卫学生,他这种奋不顾身保护学生的姿势将被定格为永恒。
谭老师永恒的姿势,留下了永恒的记忆,永恒的精神永远在我们心中!
(2)对词语的理解
大公无私:指办事公正,没有私心。
现多指从集体利益出发,毫无个人打算。
生死攸关:指生死存亡的关键。
绘声绘色:形容叙述或描写生动逼真。
妙语连珠:巧妙风趣的话一个接一个。
诠释:说明,解释。
坍塌:(山坡、建筑物等)倒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