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姿势教学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825.00 KB
- 文档页数:13
6.最后的姿势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课后3)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资源:1.“5.12”大地震的概况,学生当时了解的地震信息和参与抗震救灾的活动。
2.学生搜集到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3.谭千秋老师的人物介绍。
教学过程:一、出示颁奖词,质疑他以师者的本色展示了一位平凡普通人民教师的职业操守,以自己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
他那张开的双臂,是一双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双臂。
当大灾到来时,那双手臂不是急于寻求自身的安命,而是坚强不屈地担负起保护学生的职责。
1、这是一位学生为老师撰就的颁奖词,这里的他是谁?(谭千秋)2、他在孩子们的眼里是位怎样的老师?(板书:横着写平凡普通、爱与责任)3、谭千秋老师的平凡普通体现在哪里?爱与责任又集中表现在哪里?二、学习第一段,感受谭老师的平凡普通1.从文章的那些地方能读出谭老师的平凡普通?关键词:第一小节中平常给小女儿早早2、教师小结: 这一天是那样的正常,是那样的平静,是那样的自然。
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地降临,却打破了今日的宁静。
三、学习第二段,感受潭老师的爱与责任1、播放地震的视频2、灾难从天而降,谭老师表现的怎样?3、默读课文2—7自然段,要求:(1)画出描写谭老师语言、行动的句子;(2)联系上下文,反复揣摩,在旁边写上你的感受。
4、组织学生交流思考(1)语言揭示: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1)、指名读。
《最后的姿势》教案教案:《最后的姿势》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学作品《最后的姿势》的背景和主题;2.通过阅读并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3.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内心的情感共鸣;4.通过文学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1.教师简要介绍《最后的姿势》的背景和作者简介;2.学生自主阅读《最后的姿势》;3.学生小组讨论并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4.学生发表个人感想并进行文学欣赏。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最后的姿势》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向学生简要解释本文的主题和意图。
2.阅读与讨论(2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最后的姿势》。
阅读过程中,学生注意观察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表达方式。
阅读结束后,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
教师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解读和观点。
3.个人感想发表(15分钟)每位学生准备自己的观点和感想,并发表给全班。
教师引导学生表达个人体验和情感,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内心的感受。
4.文学欣赏(15分钟)为学生播放《最后的姿势》改编的音乐或短片,引导学生通过听觉和视觉的感受,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
5.总结与延伸(10分钟)教师对学生进行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鼓励学生思考关于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问题,并展开延伸讨论。
四、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个人感想和讨论,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最后的姿势》的理解程度和情感体验。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来评价他们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的发展情况。
同时,教师也可以评估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情况。
五、教学反思:《最后的姿势》是一部深情而思索的文学作品。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文学作品的背景和主题,能够使用批判性思维分析作品的人物和情节,能够表达个人观点和感受,并且通过文学欣赏培养审美情感和创造力。
针对今后的教学,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考空间,引导他们通过阅读和文学欣赏去思考更广泛的社会问题和人生哲学。
公开课教案《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本文是关于公开课教案《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教学目标】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4、能够体会环境描写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继续回到2008年5月12日那天,共同去走近那位谭千秋老师,共同去感受那定格谭老师生命的——最后的姿势。
(齐读课题)二、紧扣“最后的姿势”感受人物品质。
1、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怎样的?请同学们读课文找出描写谭老师最后的姿势的语句,并划下来。
(生交流、课件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
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2、深入理解,感受品质a: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过渡:今天我们就循着课题,围绕这最后的姿势来走近我们的谭千秋老师。
(1)指名读。
(2)划一划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里有几个动作。
拉、撑、护(板书)再读(着重注意动词)(3)演示理解“撑”“拉”和“护”我们比较容易理解,我们来看看这个“撑”,什么样的姿势叫做“撑”?(请学生上台演示、学生点评)在演中评,在评中感受谭千秋老师的品质,在感受后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训练。
(4)比较阅读,感受品质(课件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护住了四个学生。
为什么不能省略“用自己的身体”?(比较体会,感情阅读)教师小结:这简简单单的一拉一撑一护,这简简单单的三个动作(板书:动作),撑起的是(一片生命的天空),护住的是(四个学生的生命),付出的却是(自己宝贵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