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防御机制及其在心理动力学取向心理治疗中的应用

  • 格式:doc
  • 大小:53.50 KB
  • 文档页数:10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我防御机制及其在心理动力学取向心理治疗中的应用

徐州市心理卫生协会副理事长张学良

防御机制的概念由精神分析理论的创立者弗洛伊德(1896)引入现代心理学,其主要观点是各种无意识的心理策略被用来防卫、曲解或掩盖不可接受的本能和想法,阻止它们进入意识。这个重要的观点已经被系统化地贯穿于弗洛伊德的各种理论中。弗洛伊德逐渐将压抑这一防御机制确定为精神分析的基石。然而,防御机制这一概念的完整形成和对其心理学根源和功能的探索是由他的一些追随者完成的。特别是佛洛依德的女儿安娜.佛洛依德在她的著作《自我和防御机制》中对她父亲的防御机制理论进行了总结和延伸。20世纪后半期由其他精神分析家提出了其他的一些防御机制。当代精神病学家或临床心理学家,试图对防御机制进行分类,提出了不同的分类方法。作为心理动力学取向的治疗师,必须了解关于防御机制的相关知识,这在心理治疗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1、防御机制的概念与作用

1.1 定义防御至少有三种方法(Conte&Plutchik,1995;Paulhus等,1997)。在弗洛伊最早期的著作中,防御被定义为是一种阻止创伤事件记忆(如性侵犯)进入意识从而达到避免再次经历痛苦的方法。在弗洛伊德后期的结构模型中,防御被定义为一种心理策略,用于应对由不可接受的本能(由本我产生的性或攻击本能)和超我之间冲突引起的焦虑。因此,如果一个人体验到一种不可接受的性或攻击本能,那么这个人就会经受对这些本能的行为后果的焦虑,因为这些行为违背了超我的原则。违背了这些原则会导致内心(如内疚)和外在的忧虑,如生气和性或攻击行为带来的报复。防御机制正是用来调节和降低焦虑以及内心冲突引起的其他负性情绪体验。

客体关系理论、自我心理学和人际精神分析理论对防御的看法有一些不同。在这些理中,防御被看成是一种应对由两种不相容的需要引起的焦虑的方法。个体一方面希望表达不被照顾者、重要家庭成员或社会关系网所接受的自我的某些方面,但另一个方面又希望维持这些重要人物的支持,或保持由于遵从这些重要人物的禁令而形成的个体的内化形象。例如,一个年轻人很生他妈妈的气,他可能希望直接表达出他这种气愤,但是他又害怕受到妈妈的惩罚或自己感到内疚。如果他使用了不成熟的被动敌对行为的防御机制,那么他会通过做家务但是故意做得很慢或很差来调节他这种与内心冲突有关的消极情绪。如果他使用神经症防御机制,那么他会通过把对妈妈的气愤发在兄弟姐妹身上并打他们来处理这种内心冲突。如果他使用一种成熟的防御机制(如升华),那么他可能在做完家务后踢足球,通过身体去释放这些与消极情绪相

关的紧张能量。

1.2为了应付焦虑,自我必须拥有应对情景的手段。自我有一些手段可以使焦虑水平控制在可以容忍的范围之内,不论焦虑是来自于内部心理冲突还是源于外部世界的压力。当自我防御机制在无意识层面上起作用时,它拒绝或扭曲现实。当自我防御机制很少使用得到启动时,它们在减少压力方面起着提供适应能力的作用。可是,如果它们被频繁地使用,这种使用就可能成了病态的,而个体也就发展出一种回避现实的风格。

1.3 在结构模式中,防御机制被看作是防止对潜意识的性或攻击愿望的觉察;但在当代心理动力学思考中,它们不太可能仅仅被解释为防御驱力的压力。当前,心理动力学评估者会把防御看作是在羞耻和自恋性脆弱面前保持自尊感,在一个人感到受到抛弃或其他危险的可怕的威胁时,确保安全感,以及把自己与外在的危险隔离开来(比如通过否认或轻视)。

防御机制并不是简单地防御一种情感或一种无法接受的观念,它们也会改变自我和客体的关系(Vaillant and Vaillant,1998)。它们可以使患者能够处理与来自过去的内在客体的、或当前的外在现实中重要人物的冲突。当我们在评估患者的人格时,防御几乎总是深植于患者的关系中。特定的防御与特定的人格类型,或者,在某种情况下与特定的人格障碍相联系。例如,偏执型人格的患者使用投射作为主要的防御,因为这样可以让他们否认不愉快的感受,并归因于他人。

2、防御机制的分类与种类

防御机制的种类很多。最近有人总结出的防御机制达百余种。心理学家和精神医学家试图将常用的心理防御机制给予分类。即防御机制可以看作是等级的,从最原始的到最成熟的。比较常见的是三分法、四分法和七分法。分述如下:

2.1三分法:Glen O.Gabbard,M.D.在《长程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基础读本》(Long-Term Psychodyanmic Psychotherapy A Basic Text)一书中,列举出26种防御机制,并将其分为原始性的防御、较高水平的(神经症性的)防御和成熟的防御。

原始性的防御包括:分裂、投射性认同、投射、否认、分裂、理想化、付诸行动、躯体化、退行和分裂样幻想等。较高水平的(神经症性的)防御包括:内射、认同、移植、理智化、情感隔离、合理化、性欲化、反向形成、压抑(潜抑)、抵消等。成熟的防御包括:幽默、抑制、禁欲、利他、预期和升华。

2.2四分法是将熟知的防御机制分为四类:自恋性、不成熟性、神经症性和成熟性防御机制。施琪嘉、Wolfgang Senf在《心理治疗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所列举的内容表述如下:

自恋性防御机制通常见于5岁以前的幼儿,在成人的梦境及幻想中也很常见。运用它们可以改变现实。但这将使运用者看上去与“疯子”无异。一般而言,它很难因心理治疗性的解释而发生改变,但可以因现

实的改变(如药物氯丙嗪或应急环境的解除)而改变。妄想性投射、歪曲、精神病性否认和分裂均属于自恋性防御机制。

不成熟性防御机制通常见于3—­16岁的儿童及青少年,也常见于人格和情感性障碍的病人中。常由于受到人际间过于亲密关系的威胁或害怕体验这种关系的丧失而作出的应急状况的改变。其表现形式常委不受社会接纳的错误行为。一般来说,通过交谈,可以达到改变的目的,但这种改变需要反复强化的长程心理治疗性解释以及人际关系的改善,即需要治疗师以更成熟的直觉的方式去发展关系。这类防御机制包括非精神病性投射、作为防御的认同、分裂样幻想、疑病症、被动攻击行为和见诸行动。

神经症性防御机制通常见于神经症患者中,但也可在成人性应激状态下出现。使用该机制的目的在于能改变自身的感觉或本能的表达,故常以个人性怪异的方式显现出来。这类防御机制包括潜抑(压抑)、置换、反向形成以及各种理智化的防御机制,如隔离、合理化、抵消及怪异思维。

成熟的防御机制见于10岁以后的正常个体,通常在青春期作为认同的副产品,为原始良知在发展自我理想化形象的取代产物。它们反应了皮亚杰所提出的与青少年认知相关的逐渐增强的精神整合复杂性。如升华、压制(抑制)、参与、利他及幽默均为整合了的良知、现实、人际关系及个人情感,出现于恰当的场合,在一定的情况下,它们有着不同社会群体、社会阶层的差别,在应激性增加的情况下,这些机制可变为成熟程度较低的防御。

2.3七分法:在《心理障碍的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五版(美国心理学会,1 994)的附录B中列出一个防御效能量表,它把防御机制分成七个层次。这个量表是由George Vaillanl教授、Mardi Horowitz授、Bram Fridhandler教授、S.COOper教授和Michael Bond教授共同编制出来的,他们都是这个研究领域中的专家。这个量表的编制是建立在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基础上的,包含我们对防御机制及其运作上最全面的认识。这个量表包括了多数对防御的定义,包括有意识的应对机制(如坚持己见)和传统定义中的无意识防御机制(如压抑)。这个量表明确指出,防御可以让人们调节由不可接受的性或攻击本能与社会期待之间的冲突,以及外在人际压力、威胁或创伤引起的消极情感(如焦虑或压抑)。不同层次的防御用不同的方式来实现这种调节功能。

第一层次的防御即处在适应层次的防御,通过平衡不可接受本能与社会期待,或通过平衡需求与应对资源来调节消极情感。这种平衡可以使个体得到最大化的满意感。同时,当心理达到平衡后,相互冲突的本能与期待、需求与资源以及引起的有关情绪将保持在意识之中。预期、合群、利他、幽默、坚持己见、自我观察、升华和压制属于成熟的防御机制。

第二层次的防御(含有精神抑郁或妥协成分)通过阻止不可接受的希望进入意识来调节消极情感。由此可见,压抑属于防御机制在这个层次的原型。其他属于这个层次的防御包括置换、分裂、理智化、情感隔离、反向作用和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