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差和有效数字
- 格式:ppt
- 大小:999.00 KB
- 文档页数:32
误差与有效数字一、误差:1.系统误差产生的原因及特点(1)来源:一是实验原理不够完善;二是实验仪器不够精确;三是实验方法粗略.例如,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中,弹簧测力计的零点未校准;在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中,用砂和砂桶的重力代替对小车的拉力等.(2)基本特点:实验结果与真实值的偏差总是偏大或偏小.(3)减小方法:改善实验原理;提高实验仪器的测量精确度;设计更精巧的实验方法.2.偶然误差产生的原因及特点(1)来源:偶然误差是由于各种偶然因素对实验者和实验仪器的影响而产生的.例如,用刻度尺多次测量长度时估读值的差异;电源电压的波动引起的测量值微小变化.(2)基本特点:多次重复同一测量时,偶然误差有时偏大,有时偏小,且偏大和偏小的机会比较接近.(3)减小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偶然误差.除上述两类误差外,还有因工作疏忽而引起的过失误差。
如试剂用错,度读错,砝码认错,或者计算错误,均可引起很大的误差,这些都应力求避免。
3.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从分析数据看,误差分为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绝对误差:绝对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差,即绝对误差=|测量值-真实值|.它反映了测量值偏离真实值的大小.相对误差:相对误差等于绝对误差与真实值之比,常用百分数表示.它反映了实验结果的精确程度.对于两个实验值的评价,必须考虑相对误差,绝对误差大者,其相对误差不一定大.【例1】指出以下误差是系统误差还是偶然误差A.测量小车质量时天平不等臂、或砝码不标准,天平底盘未调平所致的误差。
B.用有毫米刻度的尺测量物体长度,毫米以下的数值只能用眼睛估计而产生的误差C.用安培表内接法测电阻时,测量值比真实值大D.在验证共点力合成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实验中,在画出两分力方向及合力方向时,画线不准所致误差【解析】A是选项是实验仪器不精确所致,是系统误差;B选项是由于测量者在估计时由于视线方向不准造成的,是偶然误差;C选项是实验原理不完善、忽略电流表内阻影响所致,是系统误差;D选项是画力方向时描点不准、直尺略有移动,或画线时铅笔倾斜程度不一致所致,是偶然误差。
一、误差和有效数字1.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的差异叫做误差。
误差可分为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两种。
⑴系统误差的特点是在多次重复同一实验时,误差总是同样地偏大或偏小。
⑵偶然误差总是有时偏大,有时偏小,并且偏大和偏小的机会相同。
减小偶然误差的方法,可以多进行几次测量,求出几次测量的数值的平均值。
这个平均值比某一次测得的数值更接近于真实值。
2.有效数字带有一位不可靠数字的近似数字,叫做有效数字。
⑴有效数字是指近似数字而言。
⑵只能带有一位不可靠数字,不是位数越多越好。
凡是用测量仪器直接测量的结果,读数一般要求在读出仪器最小刻度所在位的数值(可靠数字)后,再向下估读一位(不可靠数字),这里不受有效数字位数的限制。
间接测量的有效数字运算不作要求,运算结果一般可用2~3位有效数字表示。
二、基本测量仪器及读数高考要求会正确使用的仪器主要有: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天平、秒表、打点计时器、弹簧秤、温度表、电流表、电压表、多用电表、滑动变阻器、电阻箱等等。
1.刻度尺、秒表、弹簧秤、温度表、电流表、电压表的读数使用以上仪器时,凡是最小刻度是10分度的,要求读到最小刻度后再往下估读一位(估读的这位是不可靠数字,但是是有效数字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凡是最小刻度不是10分度的,只要求读到最小刻度所在的这一位,不再往下估读。
例如⑴读出下图中被测物体的长度。
(6.50cm)⑵下图用3V量程时电压表读数为多少?用15V量程时电压表度数又为多少?1.14V; 5.7V1 23V5 10150 1 2 3 4 5 6 7 8 9 1⑶右图中秒表的示数是多少分多少秒?3分48.75秒凡仪器的最小刻度是10分度的,在读到最小刻度后还要再往下估读一位。
⑴6.50cm 。
⑵1.14V 。
15V 量程时最小刻度为0.5V ,只读到0.1V 这一位,应为5.7V 。
⑶秒表的读数分两部分:小圈内表示分,每小格表示0.5分钟;大圈内表示秒,最小刻度为0.1秒。
误差和有效数字
1.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的差异叫做误差。
误差可分为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两种。
*系统误差:是由于仪器本身不精密、试验方法粗略或试验原理不完善而产生的。
如仪器调零不准。
系统误差的特点是在多次重复同一实验时,误差总是同样地偏大或偏小,不会出现几次偏大另外几次偏小的情况。
系统误差不能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
只能通过校准测量器材、改进试验方法、完善试验原理等方法来达到减小系统误差的目的。
*偶然误差:是由各种偶然因素对试验者及仪器、被测物理量的影响而产生的,偶然误差总是有时偏大,有时偏小,并且偏大和偏小的机会相同它遵从一定的统计规律。
减小偶然误差的方法,可以多进行几次测量,求出几次测量的数值的平均值。
这个平均值比某一次测得的数值更接近于真实值。
2.有效数字:带有一位不可靠数字的近似数字,叫做有效数字。
高中物理:误差和有效数字
1.误差
(1)定义:在测量中,测出的数值(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作误差.
(2)分类: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
(3)系统误差
①产生:仪器本身不精确、实验方法粗略或实验原理不完善产生的.
②系统误差的特点:多次重复测量时,测量值总是大于(或小于)真实值.
③减小系统误差的方法:校准测量仪器(或使用更精密测量仪器),改进实验方法,完善实验原理等.
(4)偶然误差
①产生:由于各种偶然因素对实验者、测量仪器、被测物理量的影响而产生的.
②特点:测量值与真实值相比有时偏大,有时偏小,并且偏大和偏小的概率相同.
③减小方法:多次重复测量求平均值.
(5)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误差不是错误.一般情况下误差不可以避免,只能想办法减小.而错误是由于操作不当引起的,在实验过程中可以避免.
2.有效数字
(1)可靠数字:通过直接读数获得的准确数字.
(2)存疑数字:通过估读得到的那部分数字.
(3)有效数字:测量结果中能够反映被测量大小的带有一位存疑数字的全部数字.
第1 页共1 页。
相对误差限和有效数字的关系
当测量结果的相对误差限较小时,说明测量结果与真实值的差距较小,因此有效数字也就较多。
相反,当相对误差限较大时,则说明测量结果与真实值的差距较大,有效数字也就较少。
例如,如果某测量结果的相对误差限为1%,那么说明测量值可能偏离真实值不超过1%。
如果这个测量结果有3个有效数字,那么就可以认为这个测量结果与真实值的差距不会超过0.01×1000=10。
因此,在进行测量和数据处理时,需要考虑相对误差限和有效数字的关系,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1 -。
误差和有效数字一、误差的概念测量值与真实值的差异,叫做误差。
造成误差的原因都有哪些?(学生讨论后回答,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归纳起来有两个方面:1.仪器本身的缺陷、实验原理或方法不完善。
如:米尺的刻度不准,天平两臂不严格等长,电表刻度、零点不准等。
这种误差有什么特点?(总是偏大或偏小)怎样才能减小这类误差?(校准仪器、完善原理)2.实验者操作和读数不准确。
如:按停表的时机把握不准,读数时视线对不准而导致读数有偏差,伏安法测电阻时电表内阻的影响等。
这种误差有什么特点?(有时偏大有时偏小)怎样才能减小这类误差?(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二、偶然误差和系统误差偶然误差:由于一些偶然因素所造成的误差。
系统误差:由于仪器本身的缺陷、实验原理或方法不完善所造成的误差。
三、误差大小的表示1.绝对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的差值,叫绝对误差。
例1 用同一把刻度尺分别测一本书的厚度和长度,从PPT(见课件)所给出的图中可读出其读数分别为多少?其读数引起的绝对误差各多大?它们的测量结果的准确度谁大?是否绝对误差小的准确度一定高?(引导学生从单位长度的偏差支考虑)——引入相对误差2.相对误差:绝对误差与测量值的比值,叫做相对误差。
相对误差常常用百分数表示。
例2 上例中,测量长度和厚度的相对误差分别为多大?由此可知,当用同一工具测量时,被测数值越大,则其读数的相对误差就越小,结果的准确程度就越高,所以实验中我们应考虑的是怎么样去减小相对误差。
思考:用刻度尺测量一根金属丝的直径,为尽可能减小误差,可怎样进行测量?四、有效数字从上面的读数中,可以发现实验时读取的数据的最后一位是估计出来的,它是一位不可靠的近似数。
这种带有一位不可靠数字的近似数字,叫做有效数字。
出示一刻度尺,请学生读出其有效数字:2.02cm ,3.27cm ,3.90cm ,5.00cm问:它们各有几位有效数字?若将其化为以米为单位,则应如何表示?若将其化为以微米为单位,则又应如何表示?为什么?指出:由以上分析可知,最末一位非0数字后面的0是有意义的,不能随意舍去或添加。
1.有效数字的位数:例:0.092 3、0.092 30、2.014 0有效数字的位数依次为3位、4位和5位.2.系统误差:一是实验原理不够完善;二是实验仪器不够精确;三是实验方法粗略.例如,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中,弹簧测力计的零点未校准;在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中,用砂和砂桶的重力代替对小车的拉力等.3.偶然误差是由于各种偶然因素对实验者和实验仪器的影响而产生的.例如,用刻度尺多次测量长度时估读值的差异;电源电压的波动引起的测量值微小变化.4.绝对误差:绝对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差,即绝对误差=|测量值-真实值|.它反映了测量值偏离真实值的大小.5.相对误差:相对误差等于绝对误差与真实值之比,常用百分数表示.它反映了实验结果的精确程度.绝对误差大者,其相对误差不一定大.6.不需要估读的仪器(1)游标卡尺:由于游标卡尺是相差读数,游标尺上每一小格与主尺上每一小格的差值即为精确度,所以游标卡尺不需要估读.(2)机械秒表:因为机械秒表采用齿轮转动,指针不会停留在两小格之间,所以不能估读出比0.1s更短的时间,即机械秒表不需要估读.(3)欧姆表:由于欧姆表的刻度不均匀,只作为粗测电阻用,所以欧姆表不需要估读.(4)电阻箱:能直接读出接入电阻大小的变阻器,但它不能连续变化,不能读出比最小分度小的数值,所以电阻箱不需要估读.7.需要估读的仪器在常用的测量仪器中,刻度尺、螺旋测微器、电流表、电压表、天平、弹簧秤等读数时都需要估读.估读的一般原则:(1)最小刻度是1(包括0.1、0.01)的仪器要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即采用1/10估读,如刻度尺、螺旋测微器、安培表0~3A挡、电压表0~3V挡等.(2)最小刻度是2(包括0.2、0.02)的仪器,误差出现在本位上,采用半刻度(1/2刻度)估读,读数时靠近某一刻度读此刻度值,靠近刻度中间读一半,即所谓的指针“靠边读边,靠中间读一半”,如电流表量程0.6A,最小刻度为0.02A,误差出现在0.01A位,不能读到下一位.(3)最小刻度是5(包括0.5、0.05)的仪器,误差出现在本位上,采用1/5估读,如电压表0~15V挡,最小刻度是0.5V,误差出现在0.1V位,不能读到下一位.【例】读出图中电流表的示数【解析】甲图中电流表量程为0.6A,最小分度为0.02A,读数应保留到安培的百分位上即安培为单位时小数点后第2位。
有效数字及误差分析一、有效数字在进行实验时,仪表指针往往停留在两条刻度线之间,这时就需要凭目力和经验来估计读数,估计出来的最后一位数字称为“欠准数字”。
实验数据或实验结果处理用几位数字来表示,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在超过有效位数的数字上花费大量时间是没有必要的。
另外,计算结果中也并非保留的位数愈多准确度就愈高,因为小数点的位置与所用单位的大小有关,准确度的高低取决于实际测量的准确度。
例如:用100mA的电流表测量电流,如果电流表的指针停留在50mA和51mA之间,读数为50.4mA,则最末一位数字“4”是估计读出的,它可能被读为50.3mA,也可能被读为50.5mA,因此该读数的最后一位“4”被称为“欠准数字”,那么它的有效数字应该是三位。
实验时一般可估计到最小刻度的十分位,也就是说实验数据应保留一位欠准数字。
另外,50.4mA与0.0504A的准确度是完全相同的。
二、有效数字的正确表示(1)记录测量结果时,除最后一位数字外,前面的各位数字都必须是准确的。
(2)关于数字“0”要特别注意,它只有在数字之间和数字末尾才算作有效数字。
例如,50.4和0.0504都是三位有效数字。
(3)对于较大或较小的数字,必须用10的幂次前面的数字代表有效数字。
例如15000Ω这种写法,后面三个“0”无法知道是否为有效数字,为了明确表示有效数字的位数起见,写成1.5×l04Ω表示有二位有效数字;1.50×l04Ω就表示有三位有效数字;1.500×l04Ω就表示有四位有效数字。
同理,50.4mA应记为0.0 504A或5.04×l04 A,它表示有三位有效数字。
(4)表示常数的数字可以认为它的有效数字的位数为无限制。
(5)表示误差时,一般情况下只取一位有效数字,最多取二位有效数字。
例如,±2%、±2.5%。
三、有效数字的舍入规则为了保证各数据有相同的有效数字位数,表示测量结果时对多余的位数需要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