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中国歌曲创作的第三次高潮
- 格式:ppt
- 大小:17.19 MB
- 文档页数:63
冼星海、傅东岱绝唱之作:《牺盟⼤合唱》2019-09-08⼈民⾳乐家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合唱》,已成为⽿熟能详的抗战歌曲。
但对于它的姊妹篇《牺盟⼤合唱》,恐怕就鲜为⼈知了。
本⽂将这⾸成为词曲作者绝唱的⼤合唱的创作与相关链接奉献给⼴⼤读者,以纪念⼭西牺牲救国同盟会成⽴70周年。
特殊的战⽃群体形成了鲜活的艺术素材⼀切艺术都是社会⽣活的反映,社会⽣活是艺术的惟⼀源泉。
《牺盟⼤合唱》也不例外,它深深根植于⼭西牺牲救国同盟会这⼀特殊的战⽃群体。
⼭西牺牲救国同盟会(简称牺盟会)成⽴于1936年9⽉18⽇,最初是由⾃强救国同志会中的进步青年杜任之、宋劭⽂、戎⼦和、刘⽟衡等倡议,经阎锡⼭批准⽽建⽴的。
牺盟会成⽴后,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也引起⽇本帝国主义和的不满,⼯作⼀度被迫停顿。
如何才能把牺盟会办得有声有⾊,阎锡⼭最终决定延揽共产党中的⼈才,于是派⼈去北平寻访同乡薄⼀波,邀请他回⼭西“共策保晋⼤业”。
按照中共中央北⽅局的指⽰,薄⼀波接受了阎锡⼭的邀请,于9⽉回⼭西进⾏了为期40天左右的考察,认为⼭西确已形成可以推动阎锡⼭参加抗⽇民族统⼀战线、开展群众性抗⽇救亡运动的有利形势。
经北⽅局决定,薄⼀波选择杨献珍、韩钧、董天知、周仲英等⼈⼀同到⼭西,以抗⽇活动家⾝份推动⼭西抗⽇救亡运动,并成⽴了由薄⼀波为书记的中共⼭西省公开⼯作委员会,具体负责⼭西抗⽇民族统⼀战线⼯作。
11⽉3⽇,薄⼀波等到达太原,第⼆天便受到阎锡⼭等⼈的约见。
薄⼀波向阎锡⼭提出三点要求:“第⼀,我参加共产党多年,可以说是定型了,说话⾏事总离不开共产党的主张,希望得到理解;第⼆,我只做抗⽇救亡⼯作,对抗⽇有利的事情都做,不利的事情都不做;第三,在⽤⼈⽅⾯要给予⽅便,对我⽤的⼈要保障安全,其中会有不少是共产党⼈。
”阎锡⼭表⽰同意。
这样,薄⼀波顺利接办了牺盟会,不久,⼜进⼀步改组了牺盟会的常委会和执委会领导机构。
此后,牺盟会虽然名义上由阎锡⼭任会长,梁化之任总⼲事,但实际⼯作完全由薄⼀波主持,实际上成为共产党⼈直接领导的群众抗⽇团体。
试析古典歌曲《长相知》的音乐特征与演唱一、中国古典歌曲《长相知》作品概述(一)曲作者石夫简介及创作背景《长相知》这个作品是石夫受我国著名现代话剧作家曹禺的邀请,为他的历史剧《王昭君》所创作的一首插曲。
《长相知》改编自汉乐府民歌《上邪》,石夫把先进的现代音乐创作手法同我国古典诗词韵律进行了完美的结合,洋洋盈耳、婉转悠扬。
1978年《王昭君》在北京首演后,这首歌曲便风靡了全国,深受广大音乐爱好者的喜爱,并一举成为了音乐会和课堂教学的常用曲目之一。
(二)诗歌赏析原诗《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上邪》出自乐府诗集的《鼓吹曲辞》,是汉乐府民歌中非常著名的一首。
感情强烈、荡气回肠。
诗歌以一位女性的口吻,简单而又直接的表达了她对爱情忠贞不渝、至死靡他的情感,是非常难得的佳作。
古代写“情”的诗歌中基本都是以年轻男女在恋情中的害羞含蓄态度为主基调。
而这首诗却以主角直抒胸臆的表达为基调,标新立异、别具一格。
明代作家胡应麟称其为“短章中神品”。
全诗语言简练而意思完备。
全诗只有短短三句,却笔势突兀、行云流水、气贯长虹。
女子用手指着天大声喊出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情感,不仅表现出女子的感念深切、难以忘怀,又透出她埋藏心底已久的愤懑与悲哀。
“上”指的是上天的意思。
“邪(yé)”为古代常用语气助词,可用“啊、呀”来解释。
“相知”指的是“相爱相守,结为知己”。
“命”是通假字,通“令”,这里是“使”的意思。
“陵(líng)”指的是“山峰”。
“雨(yù)”在这里是名词作动词,因此“雨雪”在这里是下雪的意思。
“乃”是“才”的意思。
声乐作为另一种形式的音乐,它具有独一无二的时代艺术特征。
它是音乐与词的概括与归纳。
音乐和文学虽然是两种有区别的艺术形式,但二者的存在方式是一样的,就是依托于时间。
两者都有发端-上升-终止这样一定的程序规律时间,唤起一定时间内观众的审美憧憬、领略。
中国歌剧史上的三次高潮引发的思考田亚茹中国歌剧从1920年诞生至今,已有无数作品问世,但堪称里程碑式的作品当数《白毛女》、《江姐》、《原野》。
这三部作品分别创作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每部作品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它们都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是受广大观众喜爱的歌剧作品。
尽管时光飞逝,它们始终是中国歌剧史上的精品。
它们分别代表着不同时期的作品风格、创作审美趋向以及观众的审美情趣。
通过这三部作品我们可以直观中国歌剧一路走来是如何进行探索的,对我们认识中国歌剧的现状,以及思考今后歌剧的发展道路都有很大的帮助。
一、中国歌剧第一个里程碑《白毛女》《白毛女》的创作标志着中国歌剧走向了一个成熟的阶段。
回顾历史,以19 2 O 年黎锦晖创作《麻雀与小孩》为代表的儿童歌舞剧的诞生,开辟了中国歌剧史上的先河;之后便陆续出现了以《扬子江暴风雨》( 聂耳曲)为代表的“话剧加唱”模式的创作实践以及以《秋子》( 黄源洛曲) 为代表的大歌剧的创作道路的尝试。
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后,延安又兴起了以《兄妹开荒》( 安波曲) 为代表的秧歌剧的创作实践。
这2O 年时间内,中国歌剧都以不同风格、不同的创作手法进行着实践,在理论上也存在很大的分歧,直到《白毛女》的创作成功,才真正明确了中国歌剧的创作方向。
《白毛女》的问世,也为其后来的歌剧作品开辟了道路。
《白毛女》于1945年由贺敬之、丁毅编剧,马可、张鲁、瞿维等人共同创作完成。
1948年5月首演于延安中央学校礼堂。
该割系根据流传于晋察冀边区的一个民间传说故事而写成。
作者在创作中,考虑到如何将歌剧民族化,因而采用了中国民间歌曲及戏曲唱腔与西方歌剧作曲技法相结合的形式,为了更好地、真实地表现剧中的主题,创作者选用了河北民间歌曲《小白菜》的音乐作为塑造主人公音乐形象的音乐素材,在不同的场合利用变体的手法将其发展变化,给观众呈现出喜儿从天真烂漫到满腔仇恨再到坚韧不屈的丰富的形象。
引子部分呈现出梦幻、空灵的意境,由扬琴唤醒其他乐器,先是钟琴、钢片琴、音束与二胡做出微弱的回应,两次回应之后,开始了两组对话,分别是琵琶与扬、柳琴与中阮,接着弹拨乐组依次以三连音的节奏奏出5小结,在第14小结处,弹拨乐组与弦乐组完成第一次合奏,三拍的休止后,由箜篌十六分音符奠定第一部分的调性——D徵。
第一主题(A段)由GABDE五音组成,先是高胡solo,主旋律恰好在其常用音域范围,为d2-e3,音色柔和又明亮,伴奏部分为箜篌的分解和弦织体与二胡和中胡的和声织体。
主题旋律为起承转合的四句结构,四句落音在“徵、商、宫、徵”,其中第二句采用顶真技法。
音乐旋律线条陈述如同“行云流水”般自如,正是符合中国人的民族传统审美意识。
第一部分是作品第一次“赞歌式”的体现。
C段(唢呐solo)为全曲第一次高潮,充分发挥了唢呐热情豪放的音响特点,还借助于乐队协奏的力量,赋予了唢呐生机勃勃的力量和浪漫主义气质。
表2 第二部分结构图第二部分“秋日之实”结构展衍式、变化重复的多段体段落A B A1B1C B2小节数69-8485-101102-132133-148149-164164-170速度♩=172主旋律乐器弹拨组+弦乐组唢呐弹拨组+弦乐组+吹管组吹管组打击乐组所有组情绪轻快热情豪放轻快激情大气奔放热情洒脱第二部分A段首先在速度上与第一部分形成鲜明对比,弹拨乐组以模进的手法将旋律推动四次,分别落音在A、B、D、E,最后在大合奏中由吹管组奏出全曲的第二次高潮。
当全乐队声响达到最高潮时,又加入一段打击乐加以升华,再次将音乐推向高潮,使音色在音响上更加圆满,具有独特风格的舞台节奏语汇。
做法是依次加入打击乐器,先是排鼓、花盆鼓、小军鼓、大军鼓,八小节后加入定音鼓、对镲和木鱼。
这种音量的布局带有“U”字形的整体设计,一波三折的情绪起伏,都具有中国人的感情方式和音乐表述特点。
多段式结构使音乐像“卷画”那样陈述、衍展,同时由于“渐变”,所以整体结构也往往随着音乐的速度、情绪展开变化,从而使乐曲呈现“一波三折”“一浪更比一浪高”的形态,最后在大合奏的高潮中停止。
目录摘要 (1)一、琵琶的发展史 (1)1、称谓的发展 (1)2、形状及演奏形式的发展 (1)3、琵琶在各代的发展 (2)二、独特的彝族音乐 (2)1、烟盒舞 (3)2、海菜腔 (3)三、《彝族舞曲》的创作背景及曲式结构 (3)1、创作背景 (3)2、曲式结构 (4)四、《彝族舞曲》各段的音乐特点 (5)1、自由的引子 (5)2、优美的主旋律 (6)3、高潮及过渡段 (7)4、朦胧、柔美的再现部分 (11)5、不同风格的《彝族舞曲》 (11)五、总结 (12)琵琶曲《彝族舞曲》赏析音乐系音乐学学号:07810106 姓名:高宁指导老师:刘晓摘要:琵琶,这件古老的乐器由神秘的丝绸之路起端,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而在我国也流传了千年。
在这千年历史的河流中,《彝族舞曲》便是近代琵琶乐曲的经典代表作之一,它拥有着浓郁的彝家风情和新颖独特的曲式结构,还在传统的复三部曲式中添加了自己独特的音乐节奏及演奏技巧,生动形象的描绘了一幅动人的彝家月色。
本文通过对乐曲意境及表现手法的赏析,加深人们对此曲的了解和对民族音乐的喜爱。
关键词:琵琶;彝族;彝族舞曲一、琵琶的发展史1、称谓的发展琵琶,是我国传统的民族乐器,相传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我国也有千余年的历史,可谓是中华艺园中之魂宝。
不过这件传统的民族乐曲,其实是在很久以前由国外传入中国的。
它起端于丝绸之路,在秦汉时期传入我国,后在我国不断地演变,便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琵琶,而我国琵琶的这个称谓也是音译于波斯语的“Barbat”。
①琵琶在刚进入我国时最先是译为“批把”的,大约至魏晋时,又根据我国琴、瑟等弹奏乐器的用字习惯,才把这两字的挑手旁或目字旁去掉,增加两个“王”并列的“琴”字头正是变动词为名词,成为“琵琶”两字而沿用至今。
②2、形状及演奏形式的发展在古代,确切的说是秦汉至隋唐的一大段时间内,“琵琶”一直是各种弹拨乐器的总称。
当时的琵琶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大约由汉代传入我国中原地区的直项(长颈)琵琶,另一种则是大约由南北朝传入我国的曲项(短颈)琵琶。
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历史起步曲折期(20世纪初)1927年,黎锦晖创作的《毛毛雨》、《妹妹我爱你》等歌曲,标志着中国通俗歌曲的诞生。
由此开启了中国通俗歌曲创作的第一个历程。
黎锦晖成为中国通俗音乐的奠基人。
当时,中国的歌曲创作大致分化为两大潮流:一、以聂耳、冼星海为代表的大众进步歌曲。
二、以黎锦晖为代表的城市商业化的流行歌曲。
总体看,早期中国通俗歌曲作品题材狭窄,演唱矫揉造作。
随着抗日救亡的时代要求和救亡歌曲的兴起,当时的通俗歌曲很快退出了历史舞台。
再生模仿时期(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以后,通俗歌曲才悄悄回到中国音乐生活中来,“抒情歌曲”迅速取代了“队列性群众歌曲”成为当代歌曲的主要体裁。
歌曲的音乐语言也渐渐向人们的心灵贴近。
1980年,“歌星”成专称。
以李谷一、郑绪岚、成方圆等为代表,他们的演唱形成了抒情歌曲、通俗民歌或艺术性通俗歌曲唱法的新风格。
这一时期港台歌曲的大量输入,成为最重要的音乐文化现象。
首先是邓丽君歌曲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对内地通俗歌曲发展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一批通俗歌谣体的台湾校园歌曲走红内地。
独立发展时期(80年代中期——末期)1986年是中国流行音乐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年份,标志着内地通俗歌曲的崛起。
最突出的标志有两个:一是里程碑式的作品《让世界充满爱》。
二是具有中国气派的“西北风”的盛行。
由中央电视台主办的第二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首次单设了通俗唱法,正式确立了通俗唱法和通俗歌曲在音乐领域的地位,使通俗歌曲有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探索深化时期(90年代上半叶)一、摇滚乐在北京获得较大的发展;二、电视剧音乐成为一个特殊的创作领域;三、电视晚会成为继大型歌会、歌手大赛之后最具影响力的通俗歌曲推广形式;四、亚运会征歌活动取得一定成效;五、港台歌曲冲击大潮和大陆青少年崇拜偶像追星族浪潮的兴起。
开放分化时期(1996年至今)内地通俗歌曲受欧美通俗歌坛的影响越来越大。
淡化旋律、强化节奏。
六年级音乐黄河颂教案(8篇)《黄河颂》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不忘过去,努力进取,为中华民族的腾飞贡献力量。
教学重、难点: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时安排:一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歌曲《保卫黄河》教学过程:一、导入(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知识画面)播放音乐《黄河大合唱》之第一、第二部。
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二、朗读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
①教师范读。
②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③学生齐读。
三、内容研讨(多媒体课件展示问题)①解题。
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抓住“颂”字。
)②这首歌词的一、三两节很显然是首尾呼应,但这两段文字着眼点完全相同吗?(第一节重点落在“黄河”上,第三节重点落在“中华儿女”上。
)③第二节是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但并不是立即开始歌颂,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即“望”字。
)④“颂黄河”这一环节也有明显的外部标志,这就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这句话把内容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⑤小结课文。
五、再朗读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黄河颂》音乐,进行配乐诗朗诵。
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学生齐读、领读或个别诵读。
六、作业布置:①阅读《黄河大合唱》第三部分:《黄河之水天上来》。
②欣赏《黄河大合唱》音乐,学唱《黄河颂》部分,并进行表演唱七、板书设计:教学后记:随着诗人行进在黄河岸边,感受黄河的气魄,回想着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的战士抗击敌人的气概,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
《黄河颂》给了学生一个了解先烈精神的机会。
《黄河颂》教案篇二学习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以及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主旨。
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主要内容:全部史诗由三十多只革命歌曲和二十多个舞蹈组成,其中包括五个大合唱、七个表演唱,还穿插了十八段朗诵。
许多诗人、作曲家和舞蹈家参加了创作;首都和部队能主外地七十多个单位的音乐舞蹈工作者、舞台美术人员以及工人、学生、少先队员等业余演员们共三千多人参加了演出。
由三千多人演出的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1964年10月2日晚上在首都人民大会堂首次隆重上演。
当历时两个多小时的演出在《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的大合唱声中结束时,大厅内灯光通明,上万名中外观众全体起立,爆发出长时间的热烈掌声。
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共分八场。
各场的题名是:《东方的曙光》、《星光燎原》、《万水千山》、《抗日的烽火》、《埋葬蒋家王朝》、《中国人民站起来》、《祖国在前进》、《世界在前进》。
这部大歌舞以豪迈磅礴的革命气势和雄伟壮阔的图景,形象地概括了从中国共产掌的诞生开始,包括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这几个重大历史时期内,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主席的领导下从事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历程,同时表达出六亿五千万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决心战胜一切困难,同全世界广大人民并肩携手,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强意志。
演出在壮丽的《东方红》序曲和合唱声中揭幕。
几十名女演员迎着天上从沧海中升起的一轮红日,组成一个个葵花的队形然起舞,呈现出“葵花向阳,人心向党”的生动情景。
整个大歌舞的演出,是一部中国革命的颂歌,毛泽东思想的颂歌。
从第一场《东方的曙光》中升起红旗开始,每一场都鲜明地反映了毛泽东思想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巨大的历史作用。
当天幕上出现作为中国革命历史转折点的遵义会议会址,以及绘有长征时期毛泽东同志肖象的红旗时,舞台上红军战士们高歌畅舞,群情振奋。
在这部大歌舞的第七场中,新作的一首庄亚颂歌——《毛主席,我们心中的太阳》,表达了我国各族人民对伟大倾袖敬爱的心意。
歌曲《乡音乡情》艺术分析【摘要】艺术歌曲是一种优雅的、内涵深厚、创作手法娴熟、优美的歌曲。
《乡音乡情》是著名作曲家徐沛东先生早年创作的一首充满当地风味的歌曲,因为受到人们的喜爱,已广泛运用于音乐课堂教学选曲。
也是一首风格淳朴,曲式严谨,有真挚的情感内涵深刻的艺术歌曲。
作者通过对祖国不同地域和不同风情的赞美,将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祖国的情愫融为一体,书法了华夏儿女对祖国的挚爱之情。
【关键词】乡音乡情;艺术歌曲;演唱一、《乡音乡情》时代背景由晓光作词、徐沛东作曲、余卓群配伴奏的《乡音乡情》,作曲家徐沛东先生创造了丰富的音乐美,这些音乐美是一种纯粹的美,简单的美。
他颂扬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流畅的旋律、充满个性,听起来令人耳目一新。
作者以诗为词,既借鉴西方作曲技法,又吸取了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素材来发展音乐主题,加上现代流行音乐的节奏和旋律,成为具有当代特色的中国艺术歌曲。
二、《乡音乡情》艺术作品分析1、歌词内容分析歌词意境抒情,寓意深刻,第一乐段把家乡碧湖、海滩如一幅美丽的图画描绘出来,诗的意境具体、形象。
在这优美的意境中,作者抒发“乡音难改,详情缠绵……时时刻刻萦绕在我心窝。
”这种感觉,如有声、有色的诗情画意一般,似乎出现在听众的面前。
第一乐段把对家乡父老的感情升华到对祖国的感激之情:“华夏土地生我养育我,九曲黄河滋润哺育我。
”通过诗一样的语言与音乐完美结合,生动刻画了艺术形象。
2、《乡音乡情》音乐内容分析《乡音乡情》是一首扩展性再现乐段的二段体(A+B)的曲式。
A段是二句式的、方整性的、收拢性的的终止。
表达自己对祖国大地,深深地感受到每个人的情绪,对培养自己的中华大地深深怀念之情。
音乐深情、舒展。
B段是扩展性的再现乐段,再现句是d句的扩展性重复。
C句在音乐上达到高潮,节奏变化重复,先用切分节奏突出强音,后用两音一字的落滚旋律把中华土地、九曲黄河对“我”的培养之情深情的表达出来,接着音乐进入行板较快的节奏,叙说着乡音乡情时刻萦绕在我心窝。
119SONG OF YELLOW RIVER 2022/ 16解析中国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楚培琳摘 要:《我住长江头》是我国近现代杰出的中国艺术歌曲,音乐家青主以其作品独特的风格精心作曲并谱写伴奏,乐曲含蓄,旋律优美,意境深远,伴随歌曲情感强烈而生动,歌曲形象清晰,与整首歌曲情感合二为一,他的作品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与感悟,极富艺术美学价值。
因此本文主要根据有关的文献资料及其作者个人演唱经验,从艺术风格、创作风格、演唱技巧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目的是使自己在对我国艺术歌曲的传唱与研习过程中更为深刻地认知与理解,进而进一步提升了自身的艺术修养。
关键词:中国艺术歌曲;青主;《我住长江头》;艺术风格;创作风格;演唱技巧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楚培琳(1986-),女,大学本科学历,河南测绘职业学院教师。
一、中国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的创作风格(一)作曲家的创作背景《我住长江头》是20世纪三十年代的词曲家青主依据北唐诗人李之仪的名作《卜算子》所谱曲作品创作的。
他在我国现代艺术歌曲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推进作用。
在1922年-1903年之间生活的经历导致青主的思想感情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用音乐来表现心灵,使这首歌的层次结构与思想情感对比变得更加丰富合理,既抒情而激越,上行和下行韵律的交替进行,既充满了吟唱的神韵,也充满了隽永的激情并传唱至今,深受广大群众的喜欢,也充分体现了作曲家当时对国家的赤子之心。
(二)歌曲曲式结构分析《我住长江头》这首曲子属于复二部曲形式,有着丰富的和声形式,调性为G 大调,整首曲子主要由A 和B 两个部分组成。
前面四分小节为音乐前奏,第5至二十小节为A 部分;从二十一小节至最后为B 部分。
A 部分有十六个小节,作者使用了四+四+四+四的织体架构;B 部分有四十八个小节,各个小部分也各为十六小节。
以及前奏部分的流动分解和弦,就像一条奔腾的河流,向听众展示主题的思想,让听众也能自然而然地沉浸在这首歌的意境之中。
唐山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题目论古筝曲《春江花月夜》的演奏分析学生吴渊指导教师石征讲师年级2013级本科专业音乐学系别音乐系唐山师范学院音乐系2017年3月郑重声明本人的毕业论文(设计)是在石征老师的指导下独立撰写完成的。
如有剽窃、抄袭、造假等违反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和侵权的行为,本人愿意承担由此产生的各种后果,直至法律责任,并愿意通过网络接受公众的监督。
特此郑重声明。
毕业论文(设计)作者(签名):年月日目录标题 (1)中文摘要 (1)一、《春江花月夜》的创作背景 (1)(一)创作背景 (1)(二)《春江花月夜》作者简介 (1)二、《春江花月夜》的结构分析 (1)三、《春江花月夜》的演奏技巧 (2)(一)轮指技法 (2)(二)快四点技法 (2)(三)摇指技法 (2)(四)滑音的演奏技巧 (3)(五)泛音的演奏技巧 (3)四、《春江花月夜》的情感处理 (3)参考文献 (4)致谢 (5)外文页 (6)论古筝曲《春江花月夜》的演奏分析吴渊摘要筝曲《春江花月夜》作为古筝经典曲目中的代表作品,以音乐的形式表达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理解和热爱。
作品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曲调恬静淡远,以其幽婉深邃的意境审美效果和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展现了一幅清幽淡雅的中国水墨画,实为少有的旷世佳作。
作品深受喜爱,广为流传,在筝曲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从《春江花月夜》的创作背景、曲式结构、演奏技巧和情感处理四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关键词春江花月夜筝曲演奏技巧情感处理我国是具备数千年发展历史以及众多民族文化的古国,中华文明发展时间很长,在长久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令人惊羡的音乐文化,上述音乐中汇聚了中华民族智慧和感情,是我国传统曲目,也是国内民族音乐文化发展中最为关键的部分。
古典曲《春江花月夜》作为我国著名的十大经典名曲之一,是我们中华民族音乐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们需要承担发展的重任,把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传播以及发展下去。
乐曲《春江花月夜》具备浓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声音庄重,凭借自身深藏的意境美以及明显的艺术表现力也展现出我国音乐的特色以及整体生命力。
浅析江苏民歌《拔根芦柴花》江苏民歌拔根芦柴花民歌是在民间世代广泛流传的歌曲,是最大众化的音乐形式,是大众口头创作的、并在流传中不断丰富着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很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人口和民族众多,所以民歌源远流长,浩如烟海。
民歌的音乐语言简明洗练,音乐形象鲜明生动,表现手法丰富多彩,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歌曲的地方色彩江苏的民歌很早就受到世人的注目,南朝的吴歌,明清的江南山歌作为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精品而广泛流传。
但因多方面因素的限制,文人只是将眼光落在江南地区的民间。
实际上,无论是江南或苏北都有大量高质量的民歌。
江苏省民歌根据方言、地理位置、历史人口迁移及审美习惯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分为三个小的色彩区:北方方言区、江淮方言区、吴语方言区。
北方方言区的徐州一带与鲁、豫、皖等地的相互影响,曲调风格较近北方;江淮方言区的广大苏北平原地区,则是北方与南方吴语区的过渡地带,是南北民歌的交汇处,占全省三分之二的市、县;吴语区即苏南的苏州、无锡、常州一带。
江苏民歌的曲调特征就是由这三大块地区的民歌所组成。
三个色彩区的民歌共同组成了江苏民歌的旋律特征,但是它们各自又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拔根芦柴花》就是传唱甚广的一首江都民歌。
全曲音调在明快、奔放、昂扬的基调中糅合了一点委婉的因素,刚柔相济,兼融江南与江北和劳动歌曲与抒情山歌的特色,在全国广为传唱。
此曲就属于江淮方言色彩区。
芦柴又名芦苇,生长于低湿地或浅水中,因其开花季节特别美观,白色絮状,俗称芦花,或芦柴花,在江都这一带的水域边很常见。
二歌曲的音乐体裁民歌与人民的社会生活有着最直接、最紧密的联系,民歌的作者和传唱者就是人民群众自己。
江都是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因此在频繁的农田劳动生活中,产生了大量的农事号子、田秧山歌和大量的劳动气息很浓的小调,这种小调里也溶合了号子的某些特点。
《拔根芦柴花》曲调开朗而又抒情,体裁上也有劳动号子的一些因素特点,当地人称它为“栽秧号子”也正是这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