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家硬笔书法作品欣赏讲解学习
- 格式:doc
- 大小:5.50 MB
- 文档页数:40
邹慕白硬笔书法欣赏邹慕白 [行书杜甫诗一首]邹慕白[楷书苕溪诗一首]邹慕白[行书唐诗四首选抄]邹慕白[楷书唐诗三首]邹慕白[行书唐诗三首]网友点评金没水:邹慕白的行书猜测是以二王为基础的。
而从二王一流他吸收的是二王用笔外拓,使笔画呈现方劲秀丽之态(此处是从毛笔角度析,因为硬笔外拓的技法实在不能明显表现,只是说硬笔有相当多的地方是取法于毛笔,而两种笔法的书写是同性同感的。
)邹慕白书作皆不用框,是极好的,白纸上着上黑色的萧散线条,有如以青山为背景,以巨石为前景的胜境。
曾如影:邹先生的书风在硬坛可以说是比较受欢迎的他走的是雅俗共赏的路子实用上讨要一点艺术化上也渗化一点走钢丝也一人一性格一风格但我认为创作时要感性多点理性应该在创作后的评鉴邹先生似乎在创作时理性保留得太多了些阿水:邹先生的行书还是宋人的意思多些,二王到没看见多少。
写得非常好,顶一下。
对于曾兄说的“但我认为创作时要感性多点理性应该在创作后的评鉴邹先生似乎在创作时理性保留得太多了些”这些话我有点不同的看法,创作的能力来源于理性的训练,当理性的训练能成为一种下意识而表现出来的时候,就感性了。
另外曾兄老是想着创新,但我看曾兄都只是注重了表象的一些创新,并没有多深入,书法创新的概念我在书上查了一下就是吸收了多家的笔意,既不是这家也不是那家,不知其祖也。
曾兄要小心误入歧途!!!曾如影:既叫创作就该考虑创新如果创作就是要每一笔每一画都能叫人明白来自何方那才是创作的悲哀一人一性格一风格邹先生的作品从来就是这样娓娓道来我想一个很爱静的人偶尔把他放在喧嚣的环境可起到某种催化作用也就象我这样偏激的人多在传统里转也就可以约束约束一下我的创作的确还停留在表象任何事都要有个过程多谢批评阿水:任何事都要有个过程,这句话很正确。
我上面已经说过当理性的训练能成为一种下意识而表现出来的时候,就感性了。
这的确需要一个过程。
入古越深到时候爆发出来的能量就越大,创新应该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这个问题可以和曾兄讨论一下。
田英章事迹及硬笔书法作品欣赏惊人原不在胭脂——记著名青年书法家田英章那是1986年,国家劳动人事部一个下属部门组团去日本考察。
由于代表团规格较低(副局级),日方只能作例行的对等接待。
日方赠送礼物时,代表团拿出一幅字画回赠。
对方一见,吃惊非小,不敢轻易接收,马上请示上级,上级又层层请示,最后惊动了日本内阁劳动大臣,劳动大臣亲自出面接收。
何人的墨宝,竟使日本如此震惊?这幅字的作者名叫田英章。
田英章,字存青,1950年出生于天津。
父亲田荫亭,是我国著名曲艺表演艺术家,同时兼有书名。
解放前后,有不少天津大商号的匾额就出自他的手笔。
田英章3岁,父亲课以学书。
起初用滑石在地上写,家里三间屋从里间到外间,一天写得无落脚的地方。
用毛笔练字费纸多,迫于家庭经济条件,他放学后就在街上拣废纸,回家正面写了反面写,直写到两面都是一片墨为止。
1963年,全国开展学雷锋活动,学校给学生布置临摹“向雷锋叔叔学习致敬”九个字的仿影。
但当时没有现成的仿影,那时英章的字已经写得很好,老师便把写仿影的任务交给了他,要他写1200张正楷仿影。
这在旁人是个苦差事,但英章很高兴,他父亲也很高兴“有这么多好纸供你练字,机会难得呀?”“小书法家”之名也就自那时从校内传到了校外。
文革期间,他中学毕业没事干,居委会老妈妈写不了大字报,就招他去抄写。
那时父亲因涉“文艺黑线”被罚作苦役,回家路上,见街两旁铺天盖地都是儿子的“书法作品”,顿时什么烦恼都飞到九霄云外去了。
田英章写大字报有功,居委会离不开这个“小文书”,因此免去了他“上山下乡”的“再教育”。
1970年,田英章应征入伍,当了文艺兵,但他从没荒废过书法。
书法大师智永学书“登楼不下,四十余年”,田英章却没有这样的太平福,只能把练字作为业余。
米芾说:“学书须得趣,他好俱忘,乃入妙;别为一好萦之,便不工也。
”英章“得趣”则“得趣”矣,却不容他“他好俱忘”,只能众好“萦之”,然而照样能臻于至妙。
“学书在法,而其妙在人。
中国当代杰出硬笔书法家大师庞中华四十幅经典书法作品赏析导言庞中华是中国当代杰出的硬笔书法家,他的作品独具风格,精雕细琢,堪称艺术的杰作。
本文将对庞中华创作的四十幅经典书法作品进行赏析,从字体、构图、意境等多个方面进行细致分析,以展示庞中华的卓越才华和独特艺术见解。
I. 作品一:《自由》1. 字体•端庄:作品中的每个字体都显得庄重而端正,展示了庞中华功底扎实的硬笔书法技巧。
•鲜明:每个字都具有鲜明的笔画,轻重得当,线条流畅,展现了自由的肆意与张扬。
2. 构图•对称:整幅作品采用对称的布局,体现了对自由的平衡追求。
•大写:作品中的每个字都采用大写形式,突出了自由的宏伟与壮丽。
3. 意境•挣脱束缚:作品通过用笔刚劲有力的字体表现了挣脱束缚的力量,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II. 作品二:《和平》1. 字体•温婉:作品中的字体柔和而温婉,融合了硬笔书法和毛笔书法的精髓,展示了庞中华独特的创作风格。
•圆润:字体的每一笔都圆润饱满,给人以和平宁静的感觉。
•层次分明:作品中的每个字都形成了层次感,给人以和平的深刻体验。
•左右对称:整幅作品左右对称的布局,使得和平的主题更加突出。
3. 意境•人与自然的和谐:作品通过流畅的线条和温和的字体,表达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III. 作品三:《奋斗》1. 字体•豪迈:作品中的字体豪迈挺拔,笔力强劲有力,彰显了庞中华的书法功底。
•竖起笔杆:每个字的笔杆都显得特别直立,象征着坚定的奋斗精神。
2. 构图•上下分割:整幅作品采用上下分割的构图方法,上方字体大写,下方字体小写,形成鲜明的对比。
•空白的利用:作品中恰到好处地利用了空白,突出了字体的力度和力量感。
3. 意境•拼搏奋进:作品表达了奋斗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鼓舞人们积极拼搏,在逆境中不断追求进步与光明。
IV. 作品四:《爱国》1. 字体•古拙:作品中的字体古朴而庄重,散发着浓厚的历史氛围,展示了庞中华扎实的基本功。
•潇洒:每个字的笔画都流畅自如,流露出爱国情怀的激情与豪情。
当代硬笔书法传奇录——添一阁潘现专辑大绿按:对硬笔书法但凡有点了解的人,都会知道中国当代硬笔书法史的重要人物——杭州潘现。
他是当代硬笔书法发展和繁荣的主推手之一,在他的掌控下,硬笔书法界唯一的公开发行的杂志——《中国钢笔书法》杂志,影响着一拨又一拨的硬笔书法爱好者走上艺术之途。
他的影响遍及大江南北,潘氏硬笔行草书成为一代又一代新进硬笔书法家、硬笔书法爱好者模仿、取法的基因。
“添一阁”书法启世秘籍●力量与粗细无关用笔主要有力度和速度两大块,由力度形成了笔画的粗细变化,从我们的创作实践看,细比粗更难表达,我形容为笔尖上的芭蕾。
在着力上既有向下按的力,同时又有向上拔的力。
就象绘画上的米开朗基罗、米勒的粗犷、有力量;相反,达芬奇、安格尔画得很细,但是他们同样是力量!力量和粗细没有关系。
顾恺之的铁线描,叫春蚕吐丝,但是很有力量。
还有吴道之,线条钩得很细,如行云流水,都不会让人觉得纤弱。
●书法启蒙小女从幼儿园大班开始教她习大字,入手字帖选的是"金刚经"。
非隶非篆,亦隶亦篆,笔意极简,笔力厚重,形意古拙,与唐楷相比有许多天真浪漫的东西在里面。
与孩童的天性较契合。
每天九个字,写完把笔一扔去玩了。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无论刮风下雨,雷打不动。
有时也会有厌烦抵触,遂正色呵责之。
视同吃饭睡觉一样,为每天必做之事。
不允许讨价还价。
如此几次三番,几年下来,还真的成了她的日课了。
好在每天九字,好坏不论,交差对她不是难事。
有时装作心不在焉的样子在她面前"画"上几笔以作示范,对她产生潜移默化的引导,使她产生"写字无非如此"的感觉和概念。
●先进去仔细看看再出来吧昨天深圳刘中南弟的电话,话题主要是围绕临古帖出来进去之事:刘弟怕出不来。
于是,又像祥林嫂一样复述了一遍不要怕"出不来"的道理。
直讲到电话那头告知话资已完方匆忙挂上电话。
目前,书法界40岁以下的,怕入帖出不来的这种担心,在我看来是越来越没必要了。
六字古诗硬笔书法作品一、六字古诗硬笔书法的起源与发展1.1 古诗与书法的渊源•古诗的起源•书法的起源1.2 六字古诗的形成•六字古诗的特点•六字古诗的题材和表达方式1.3 硬笔书法的发展历程•硬笔书法的起源•硬笔书法的发展过程二、六字古诗硬笔书法的技法和要求2.1 硬笔书法基本技法•毛笔的选择与使用•笔画的基本结构•字形的规范与美感2.2 六字古诗的节奏与韵律•六字古诗的韵律要求•如何体现六字古诗的节奏感2.3 六字古诗的结构和排版•六字古诗的字数和文体•如何合理地进行六字古诗的排版2.4 六字古诗硬笔书法作品的题材和表达方式•喜庆之作•文人雅致之作•正气凛然之作三、名家六字古诗硬笔书法作品欣赏3.1 欣赏名家的六字古诗硬笔书法作品•书法名家A的作品欣赏•书法名家B的作品欣赏•书法名家C的作品欣赏3.2 名家作品的特点和风格分析•名家作品的笔画特点•名家作品的字形美感•名家作品的意境表达3.3 名家作品的审美价值和影响•名家作品对后人的影响•名家作品的艺术价值评析四、如何欣赏六字古诗硬笔书法作品4.1 视觉欣赏的重要性•六字古诗硬笔书法作品的视觉特点•视觉欣赏对于作品的理解和评价4.2 文字的韵律和表达•六字古诗的韵律感受•作品中文字的表达方式4.3 感受与理解•作品所传达的意境与感情•观者对作品的个人感受与解读五、结语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了解了六字古诗硬笔书法的起源与发展,掌握了相关的技法和要求,并通过欣赏名家作品培养了欣赏六字古诗硬笔书法作品的能力。
希望读者在以后的学习和欣赏中能够更好地领略到这一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