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化和凝固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3
物理教案-第三节熔化和凝固一、教学目标•了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掌握熔化和凝固的条件和过程;•理解熔化和凝固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1.熔化的概念和条件2.凝固的概念和条件3.熔化和凝固的应用三、教学重点•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和条件;•熔化和凝固的应用。
四、教学难点•熔化和凝固的条件。
五、教学准备•实验器材:烧杯、烧瓶、温度计等;•教学课件:相关图片和动画。
六、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引入熔化和凝固的概念,通过提问学生了解物质的状态变化,并引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第二步:讲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1.熔化是指物质从固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凝固是指物质从液态转变为固态的过程。
2.温度是影响熔化和凝固的重要因素。
第三步:讲解熔化和凝固的条件1.熔化的条件:–把物质加热到一定温度以上;–物质的熔点要高于环境温度。
2.凝固的条件:–把物质降温到一定温度以下;–物质的凝固点要低于环境温度。
第四步: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来观察和验证熔化和凝固的过程和条件。
第五步:熔化和凝固的应用举例1.熔化的应用:–熔岩的形成;–炼钢过程中的熔化。
2.凝固的应用:–冷冻食品的制备;–金属铸造过程中的凝固。
第六步:总结通过提问巩固学生对熔化和凝固的理解,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七、作业要求学生回答如下问题: 1. 什么是熔化和凝固? 2. 影响熔化和凝固的主要条件是什么? 3. 请举出一个生活中应用熔化和凝固的例子。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的思考和实验演示的方式,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熔化和凝固的概念、条件和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关键概念的解释要简洁明了,避免用词过于晦涩。
在实验演示环节,要确保实验操作的安全性,避免学生发生意外。
在教学结束后,与学生进行及时的互动和总结,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在作业环节,要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激发学习的兴趣。
通过教学反思,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效果。
熔化和凝固教案熔化和凝固教案4篇熔化和凝固教案1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及状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通过实验培养善于实践和克服困难的良好意志和品质及协作精神2学情分析“物态变化”一章研究了物质常见的3种状态间的6个变化。
虽然这节课位于第四章的第二节,但“熔化和凝固”是学生即将要学习的六个变化中的第一对变化。
本节教学的关键是晶体、非晶体熔化实验的数据分析,所以完成晶体、非晶体熔化实验是本节课的前提。
这节课中,学生是第一次在一个实验中使用如此复杂的仪器,第一次观察和记录如此多的现象和数据,第一次学习用图像的方法分析数据找规律,所以,教师和学生必须在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才能在课堂上完成这个探究实验,获得有效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找到规律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规律;学习利用图像分析数据找规律方法;教学难点根据实验数据描点画图、并分析图像找到规律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导入提问:自然界中物质常见的状态有几种?ppt图片展示“水的不同物态”,再问:物质的3种状态之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吗?(ppt课件辅助教学)活动2【讲授】讲授演示实验并实物投影:“冰棍化了”“蜡烛液的凝固”一、熔化和凝固:1、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提问:铁能熔化吗?用什么方式可以使铁熔化?ppt图片展示“铁熔化成铁水”,提出问题:再问:铁在熔化过程中状态是怎么变的呢?它的温度变化情况又如何呢?提出问题:“探究固体熔化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规律”实验设计交流对于实验的设计已经让同学们预习并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设计实验,并写出实验报告,下面请同学到讲台上展示实验报告,并说明如何设计的实验。
《熔化和凝固》教案教材分析一、课标分析经历物质熔化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了解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吸、放热现象。
能用熔化和凝固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二、内容和地位分析本节属于物质科学领域中常见的物质部分,是物态变化的基础章节之一,而熔化和凝固是物质最基本的特性之一,其物态变化的现象是生活中最常见、最熟悉的。
学好本节对学习其他物质的特性有迁移作用,同时熔点和凝固点将是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的基础。
物质熔化实验的科学探究方法对学习其他知识有广泛的迁移作用,对理解科学探究和提高探究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认识地球、月球、太阳、星星等天体和动物、植物等生物都是由物质构成的,但不知道物质存在的状态到底有哪些,物质不同状态之间到底能否转化,物质有哪些特性。
在生活中他们知道寒冬腊月滴水成冰,春暖花开、冰雪消融等现象,是由于物质的状态发生了改变,但不知道物质在固、液两态之间发生的转化跟温度的变化有关,也不清楚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时的特点,更缺乏根据实验结果得出规律等探究技能。
教学目标1.认识熔化和凝固,知道晶体、非晶体熔化和凝固的特点及条件。
2.知道晶体与非晶体,知道熔点和凝固点。
3.能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常见的熔化现象和凝固现象。
核心素养经历探究物体熔化时温度跟加热时间的关系的过程,初步体会图像法、对比分析法等科学研究方法,初步体会归纳推理和论证思维。
重点难点重点:晶体熔化和凝固的规律;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难点:探究固体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
教学过程续表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学意图环节二:熔化和凝固教师讲解实验过程。
如图所示,安装实验器材。
把海波和石蜡加热,并把温度计分别放入两种物质中,从40 ℃开始,每隔1 min观察它们的状态,并读出相应的温度,直到它们全部熔化。
把实验数据填在下表中。
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实验图像。
教师:下面大家开始探究。
教师巡视实验。
教师:这是一位同学探究海波熔化过程中温度变化的实验数据。
《熔化和凝固》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节课将学生引入材料的物性变化领域,使其具备以下能力:1、了解物质的不同状态以及状态之间的相互转换;2、掌握材料的熔化和凝固原理;3、能够自主探究并解决物质状态变化问题。
二、教学内容1、物质的三态2、熔化和凝固3、状态变化的问题探究三、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互动探究3、小组讨论四、教具准备1、幻灯片2、热板3、药品玻璃杯4、铁蜡烛五、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幻灯片展示物质的三态以及状态之间的相互转换,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物质的物性变化。
2、讲解首先讲解物质的三态,即固态、液态、气态,并进一步介绍物质状态之间的相互转换原理。
接着介绍熔化和凝固的原理,以及熔化和凝固图示的展示。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可以通过展示熔化和凝固的实物示例,如药品玻璃杯和铁蜡烛来进行讲解。
3、探究提出状态变化的问题,如何解决液态变固态、固态变气态等问题。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主探究材料状态变化问题,并在小组内讨论解决方案。
4、总结在小组讨论结束后,让学生汇总并展示各自解决方案,并对状态变化问题做出总结。
六、作业1、做一份报告,对本节课进行总结。
2、调查一种物质在不同情况下状态的变化情况,并给出解决方案。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掌握了物质的三态,了解了状态之间的相互转换原理,掌握了材料的熔化和凝固原理。
同时,通过探究状态变化的问题,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和问题解决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材料的物性变化。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应更加注重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让他们通过实际操作来巩固和加深自己的理解。
熔化和凝固探究教案本文探究了熔化和凝固的教学内容,并提供了相应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本次授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了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和原理;2.掌握熔化和凝固的实验操作方法和相关的实验现象;3.分析实验结果,归纳出熔化和凝固的规律;4.培养学生的观察、解释、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和原理;2.熔化和凝固的实验操作方法和相关的实验现象;3.分析实验结果,归纳出熔化和凝固的规律。
难点:1.如何理解熔化和凝固的原理;2.如何将实验结果与理论知识联系起来。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教学内容(1)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和原理;(2)熔化和凝固的实验操作方法和相关的实验现象;(3)分析实验结果,归纳出熔化和凝固的规律。
2.教学方法(1)讲授。
通过讲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和原理,让学生理解其基本原理。
(2)实验。
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从而理解熔化和凝固的规律。
(3)互动问答。
通过互动问答,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思维能力,进一步掌握熔化和凝固的知识。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1.实验目的:熔化和凝固实验。
2.实验器材:加热板、盐、盐罐、试管、试管架、导管、导管架。
3.实验步骤:(1)根据盐罐体积和质量确定盐的重量。
(2)将盐倒入试管中。
(3)取一根导管,插入试管中,放在导管架上。
(4)将试管放在热板上,调整温度,记录盐的熔化和凝固温度。
(5)反复试验,记录数据,并计算其平均数。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实验结果通过实验,得出盐的熔化和凝固温度:熔化温度:788℃凝固温度:793℃2.分析结果通过实验结果可以看出,盐的熔化和凝固温度比较接近,说明盐的熔化和凝固都为物质的相变过程。
物质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需要吸收或放出热量,所以熔化和凝固是吸热和放热的过程。
同时,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发现,在相同的温度下,不同的物质的熔化和凝固温度不同,这与物质本身的性质有关。
六、教学总结通过本次熔化和凝固的教学,学生对熔化和凝固的原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掌握了熔化和凝固的实验操作方法和相关的实验现象,更好地理解了熔化和凝固的规律,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优秀6篇)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了解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及状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
教学重难点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规律;学习利用图像分析数据找规律方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引言:物质的三种状态及变化1、物质有三态:固态、液态、气态。
2、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叫做物态变。
二、新课:(一、)熔化和凝固现象探究实验:1、提出问题:不同物质的熔化与凝固的规律一吗?主要是探究熔化与凝固时的温度变化、状态变化规律。
2、假设和猜想:不同物质的熔化规律相同。
不同物质的熔化规律不相同。
实验所需器材。
3、试验设计及要求:把硫代硫酸钠和蜡加热,并把温度计放入两种物质中,从40℃开始1分钟观察它们的状态和读出相应的温度,直到全部熔化后为止。
思考:对海波的加热方式是水浴加热,实验中为什么要水浴加热?注意事项:(1)注意温度计和酒精灯的正确使用。
(2)熔化过程中搅拌器要不断轻轻搅拌。
4、海波与蜡的熔化曲线分析。
5、结论:1、海波有一定的熔化温度;(达到48℃)熔化过程吸收热量,保持温度不变。
2、石蜡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熔化过程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二)熔化常见的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海波、冰、食盐、萘、各种金属。
非晶体:蜡、松香、玻璃、沥青。
1、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2、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3、晶体熔化条件:(1)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
几种晶体物质的熔点(三)凝固1、晶体凝固时有确定的温度;非晶体凝固时没有确定的温度。
2、凝固点:液态晶体物质凝固时的温度。
同一种晶体物质,凝固点=熔点。
3、晶体凝固条件:(1)达到凝固点;(2)继续放热。
(四)熔化吸热、凝固放热解释现象把正在熔化的冰拿到温度为0℃的房间里,冰能不能继续熔化?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以及习题篇二一、复习测评:1、温度是用来描述物体__________的物理量。
初二物理熔化与凝固教案5篇初二物理熔化与凝固教案篇1一、学生情况分析本学期高二年级物理课教学,根据学生的成绩分析得出,学生基础普遍比较薄弱,对必修1、2内容掌握比较好的学生不多。
学生基本知识点落实不够好,学习效果不明显。
所以在本学期的教学中应注重基础知识回顾,重点是与会考知识点的结合。
恰当的处理教学内容的深度与难度。
以会考要求为准。
二、本学期教材分析选修3—2分为三章内容,第一章《电磁感应》,第二章《楞次定律和自感现象》,第三章《交变电流》,第四章《远距离输电》,第五章《传感器及其应用》。
在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将比较全面地学习物理学及其技术应用,了解它与社会发展以及人类文化的互动作用。
通过第一章《电磁感应》第三章《交变电流》第五章《传感器及其应用》的学习加深对世界的物质性和物质运动的多样性的认识。
本模块中的概念和规律是进一步学习物理学的基础,是高中物理核心内容的一部分。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本学期的教学重点为在会考的要求上完成选修3—2的教学。
在后半个学期的时间内对高一必修内容进行相应的复习。
旨在期未的会考考试中让学生以充足的知识与信心去通过它。
四、提高教学质量措施1、客观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和复习手段;2、仔细研究教学指导意见与会考要求,认真备课,准确把握教学的知识点与难度,以及学生的学习动态,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3、多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困惑;4、认真积极批发作业、试卷等,及时反馈得到学生的学习信息,以便适时调节教学;5、尽量多做实验,多让学生做实验,激发学生兴趣,增加感性认识,加深理解;6、认真做好教学分析归纳总结工作,教师间经常互相交流,共同促进。
初二物理熔化与凝固教案篇2一、指导思想以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为纲,以新编中学物理教材为本,在落实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多下功夫。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以校备课组为主体,注重研究新教材教学的特点和规律,积极探究课堂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和物理教学质量。
《熔化和凝固》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了解熔化和凝固的基本概念;2、掌握物质状态变化的条件和规律;3、了解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物理现象;4、能通过实验和观察掌握熔化和凝固的规律;5、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物质状态变化的条件和规律;2、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物理现象。
三、教学难点1、了解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物理现象;2、能通过实验和观察掌握熔化和凝固的规律。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提出问题:我们已知水的沸点为100℃,结冰点为0℃,你知道为什么吗?在哪些情况下水会发生状态的改变?引导学生思考并开展课堂讨论,寻找水发生状态改变的条件和规律。
2、讲解和探究(25分钟)(1)介绍物质的三态和相点教师用图片或实物向学生展示固体、液体、气体的基本特征,并讲解“三态”和“相点”的概念。
“三态”:物质在不同条件下表现出的不同状态,包括固态、液态、气态。
“相点”:在状态转变过程中,两个或多个物相(固态、液态、气态)共存的状态点。
(2)探究凝固过程教师可以通过小实验向学生展示熔化和凝固的过程,并解释凝固的原理和条件。
小实验:取一块冰块,加热至熔化,再降温,直至凝固。
解释:凝固是物质由液态到固态的状态转变过程,是由于物质温度降低到它的凝固点以下而发生的。
当物质温度低于其凝固点时,液态分子之间的运动速度变慢,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增加,从而产生一定的排斥作用力,从而凝固成固态。
(3)探究熔化过程教师可以通过小实验向学生展示熔化的过程,并解释熔化的原理和条件。
小实验:取一段冰块,在室温下升温到熔点,直至熔化。
解释:熔化是物质由固态到液态的状态转变过程。
当物质温度升高到达其熔点时,固态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减小,分子之间的排斥作用力增大,从而使固态分子逐渐脱离原子,成为液态分子,发生物态的改变。
3、实践和巩固(20分钟)(1)实验:熔化和凝固的规律实验让学生针对不同物质,进行熔化和凝固过程的观察和实验,探究其规律。
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熔化和凝固的定义,理解它们是物质状态变化的基本过程。
2. 让学生掌握熔化和凝固的条件,了解影响熔化和凝固速度的因素。
3.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熔化和凝固的定义及过程2. 熔化和凝固的条件3. 影响熔化和凝固速度的因素4. 实验操作:观察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过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熔化和凝固的定义、条件及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影响熔化和凝固速度的因素,实验操作技巧。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熔化和凝固的奥秘。
2. 利用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 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熔化和凝固的概念。
2. 讲解与演示:讲解熔化和凝固的定义、条件,演示实验现象。
3. 学生实验: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过程。
4. 分析与讨论:分析实验结果,探讨影响熔化和凝固速度的因素。
六、教学评价:2. 课堂问答:教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熔化和凝固概念、条件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一节课后的讨论情况,评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晶体和非晶体物质、加热设备、温度计等。
2. 教学课件:熔化和凝固的概念、条件、影响因素等。
3. 参考资料:相关学术论文、科普书籍等。
八、教学进度安排:1. 教案执行时间:1课时(45分钟)2. 实验操作时间:30分钟3. 课堂讲解与讨论时间:15分钟九、课后作业:2. 思考题:a. 请解释为什么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b. 请举例说明生活中熔化和凝固现象的应用。
十、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的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初中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知道它们是物质状态变化的基本过程。
2. 让学生掌握熔化和凝固的条件,了解影响熔化和凝固速度的因素。
3.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及定义2. 熔化和凝固的条件3. 影响熔化和凝固速度的因素4. 实验操作:观察熔化和凝固过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熔化和凝固的概念、条件及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影响熔化和凝固速度的因素。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观察、小组讨论、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
2. 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了解熔化和凝固现象。
2. 新课导入:介绍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定义及条件。
3. 实验环节: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熔化和凝固过程,记录实验数据。
4. 小组讨论:分析实验现象,探讨影响熔化和凝固速度的因素。
5. 教师讲解:总结影响熔化和凝固速度的因素,并进行解释。
6. 巩固知识:学生进行课后小测,检验对熔化和凝固知识的理解。
7.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熔化和凝固概念、条件以及影响因素的掌握情况。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分析以及问题解决能力。
3. 课后小测: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程度。
七、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各种熔化和凝固的物质(如冰、蜡烛等),计时器,温度计等。
2. 教学课件:通过多媒体展示熔化和凝固的图像、动画,帮助学生形象理解。
3.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科普文章、视频等,供学生课后拓展学习。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周:介绍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定义及条件。
2. 第2周:进行实验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探讨影响熔化和凝固速度的因素。
3. 第3周:讲解影响熔化和凝固速度的因素,并进行巩固练习。
熔化和凝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知道一些物质的熔点。
知道熔化和凝固的含义。
认识熔化是吸热过程,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2.过程与方法
感知发生熔化和凝固的条件
区别晶体和非晶体,感悟物质世界的美丽多姿。
经历固体熔化的实验探究过程,学习实验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学习根据实验数据做出物理图像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有关注环境温度的意识。
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联系起来,将所学知识与生产、生活相结合。
关注自然现象,产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的兴趣和欲望。
教学重点:
本节重点是探究固体熔化过程的规律。
教学难点:
本节难点是实验数据的图像转换方法。
教学过程
一、认识晶体,导入新课
学生对将固体区别为晶体和非晶体认识不足,教师应着力调动学生的观察积累,利用教科书提供的图片,酌情展示一些常见晶体和非晶体的实物、模型、图片资源,首先让学生建立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宏观依据——形状规则与否的概念,初步认识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二、实验探究固体熔化过程的规律
不宜将本板块变为演示,要舍得投入时间,引领学生经历固体(含晶体与非晶体)熔化的实验探究全过程,初步领略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这也是课时安排建议本节2课时的主要原因。
(1)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晶体和非晶体不同的形状和不同的加工工艺,猜想到它们可能存在不同的熔化规律;在观察和思考的基础上,提出探究问题:熔化是在什么条件下发生的?熔化过程有什么特点?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规律究竟有什么不同?
(2)为了研究提出的问题,重要的是组织学生讨论,制订出分工合理、实用高效的探究讨划和实验设计方案。
各组首先应选取一种晶体、一种非晶体作为对比研究对象;为了使结论具有普遍性,各组所选研究对象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不同。
其次,要探究熔化规律,自然需要将研究对象熔化,怎样熔化?在熔化过程中需要观测记录哪些数据和现象?需要什么实验器材或仪器?要否自己寻找或自制?这些都不要教师给定。
这些问题需要师生讨论,达成共识,并要有所约定。
例如,各组达成借助酒精灯加热晶体和非晶体使之熔化的基本思路,约定定时(例如每隔30s)记录加热过程中晶体和非晶体的温度,并确认当时研究对象的状态,直到熔化持续一段时间为止。
至于各组探讨的具体问题,例如,停止加热后,熔化情况怎样?是选取冰和蜡,还是选取海波和松香或者别的作为研究对象?是用水浴法加热,还是直接加热?都应该以宽容的态度对待。
需知:规范完美的科学探究纯属理想模型,在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以此模式组织探究只能是“假探究”;各组探究过程的差异应视为宝贵的课程和教学
资源,使得合作交流、讨论评估更具实际价值。
(3)在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过程中,应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①进一步巩固使用酒精灯或无烟腊加热物体的规范要求。
②了解实验室常用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构造特点、温度范围及分度值。
③学会测量温度,知道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的正确方法和注意事项:
·确认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量的物体充分接触。
·当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读数时,温度计仍需和被测物体接触(体温计除外)。
·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上表面相平。
④研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需要知道它们熔化过程中的温度。
如何使待熔化物体均匀受热、使温度计的玻璃泡与待熔化固体充分接触呢?怎样使待熔化固体缓慢熔化,以便观察和测量呢?
·待熔固体应为细粒或粉末状。
·盛装待熔固体的试管应较细,以增大受热面积。
装入试管中的待熔固体应适量(过少,则熔化过程太短,不利观测;过多,则受热不均匀)。
·优选间接加热(例如水浴)法,并用两枚温度计同监测试管内外的温度,调整控制热源加热力度,使内外温差保持在2~3℃左右。
·建议学生先做非晶体熔化实验,再做晶体熔化实验。
用意有二:前者较易成功且易理解;能够对后者产生更强列的印象和反差。
⑤指导学生分工合作,高效安全地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4)在数据处理、讨论交流和评估环节,教师的主要工作应集中于:
①激活学生寻找和比较数据规律的需要。
②帮助学生回顾数学上描点作图的一般方法及其优点,指导学生在方格纸上描画物质熔化曲线。
③热情支持学生的附加探究实验,允许学生重做或部分重做实验,以便扩大交流和评估成果。
④为学生提供讨论和评估的必要物质条件,例如,提供视频展台或实物投影仪,用以展示各组所得熔化曲线和数据记录表格。
⑤实验结论不宜绝对化。
为了达成共识,应组织学生对比分析、总结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过程,归纳出二者的同异点,总结出晶体熔化的两个必要条件:①达到熔点;②继续加热(吸收热量)。
(5)得出固体熔化过程的规律后,教师可予以扩展。
①给出熔点概念。
指出熔点是晶体物质的基本属性之一。
生活和自然界中,生产和技术上,许多现象和应用都与熔点有关。
②引导学生用分子动理论初步解释熔化的吸热过程。
③介绍常见物质的熔点,使学生对之有定性的了解。
要求记住冰的熔点。
3.液体的凝固
(1)列举生活、生产、技术上的液体凝固实例。
例如,水结成冰,塑料颗粒熔化后注入钢模冷却凝固成塑料盒,熔融状态下的玻璃轧制成玻璃板……
(2)凝固过程和凝固曲线。
引导学生对比冰(晶体)熔化过程的三个阶段,采用类比的方法,分析水(液体)凝固过程的三个阶段的吸放热特点和温度变化特点。
要明确:虽然同种物质的凝固点和熔点相同,但两种曲线却具有不同的物理含义。
同时总结归纳出熔融状态下的晶体凝固的两个必要条件:①达到凝固点;②放出热量。
还应对比分析熔融状态下的晶体与非晶体的凝固过程的异同点。
使学生获得相对完整的固液变化的认识。
为了同一目的,建议布置课外实验探究活动:利用冰箱设计实验,研究水的凝固过程并画出水的凝固图像。
(3)组织学生综合运用熔化和凝固规律,特别是联系§5.1自我评价中的屋檐上冰锥的形成过程,交流讨论教科书有关“火山爆发后”内容,要求学生做到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进行必要的推理分析。
熔岩在流淌过程中,将因向周围放热而导致温度不断降低。
虽然刚从火山口喷出时岩浆温度相同,但凝固点(熔点)高的矿物岩浆将首先凝固,这些凝固的矿物要么沉积下来,要么随未凝固的岩浆向前推移,直到所有岩浆均在火山口周围依山傍势凝固。
基本上按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正长石、白云母、石英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