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61.00 KB
- 文档页数:7
初中物理熔化凝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知道熔化过程中吸热,凝固过程中放热。
2. 让学生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知道晶体有一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
3.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熔化和凝固的概念,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
2. 难点:完整进行探究实验的方案设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a. 教师提问: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是什么?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吗?b. 学生回答:物质的三种状态是固态、液态、气态,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c. 教师引导: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物质由固态到液态的转化过程,也就是熔化和凝固。
2. 新课讲授a. 教师讲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b. 教师介绍晶体和非晶体的概念,晶体有固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
c. 教师演示实验:熔化和凝固实验,让学生观察并理解熔化和凝固的过程。
3. 学生实验a.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熔化和凝固过程,记录实验数据。
b. 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不同物质的熔化和凝固特点。
4. 总结与拓展a.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熔化和凝固的概念、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
b. 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观察和分析结果。
c. 教师提问:熔化和凝固过程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
2. 演示法:教师演示熔化和凝固实验,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熔化和凝固的过程。
3. 实验法: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分析不同物质的熔化和凝固特点。
4. 讨论法:学生分享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和拓展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熔化和凝固概念、晶体与非晶体区别的理解。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分析和总结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熔化和凝固的应用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熔化和凝固》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节课将学生引入材料的物性变化领域,使其具备以下能力:1、了解物质的不同状态以及状态之间的相互转换;2、掌握材料的熔化和凝固原理;3、能够自主探究并解决物质状态变化问题。
二、教学内容1、物质的三态2、熔化和凝固3、状态变化的问题探究三、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互动探究3、小组讨论四、教具准备1、幻灯片2、热板3、药品玻璃杯4、铁蜡烛五、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幻灯片展示物质的三态以及状态之间的相互转换,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物质的物性变化。
2、讲解首先讲解物质的三态,即固态、液态、气态,并进一步介绍物质状态之间的相互转换原理。
接着介绍熔化和凝固的原理,以及熔化和凝固图示的展示。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可以通过展示熔化和凝固的实物示例,如药品玻璃杯和铁蜡烛来进行讲解。
3、探究提出状态变化的问题,如何解决液态变固态、固态变气态等问题。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主探究材料状态变化问题,并在小组内讨论解决方案。
4、总结在小组讨论结束后,让学生汇总并展示各自解决方案,并对状态变化问题做出总结。
六、作业1、做一份报告,对本节课进行总结。
2、调查一种物质在不同情况下状态的变化情况,并给出解决方案。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掌握了物质的三态,了解了状态之间的相互转换原理,掌握了材料的熔化和凝固原理。
同时,通过探究状态变化的问题,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和问题解决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材料的物性变化。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应更加注重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让他们通过实际操作来巩固和加深自己的理解。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优秀6篇)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了解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及状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
教学重难点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规律;学习利用图像分析数据找规律方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引言:物质的三种状态及变化1、物质有三态:固态、液态、气态。
2、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叫做物态变。
二、新课:(一、)熔化和凝固现象探究实验:1、提出问题:不同物质的熔化与凝固的规律一吗?主要是探究熔化与凝固时的温度变化、状态变化规律。
2、假设和猜想:不同物质的熔化规律相同。
不同物质的熔化规律不相同。
实验所需器材。
3、试验设计及要求:把硫代硫酸钠和蜡加热,并把温度计放入两种物质中,从40℃开始1分钟观察它们的状态和读出相应的温度,直到全部熔化后为止。
思考:对海波的加热方式是水浴加热,实验中为什么要水浴加热?注意事项:(1)注意温度计和酒精灯的正确使用。
(2)熔化过程中搅拌器要不断轻轻搅拌。
4、海波与蜡的熔化曲线分析。
5、结论:1、海波有一定的熔化温度;(达到48℃)熔化过程吸收热量,保持温度不变。
2、石蜡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熔化过程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二)熔化常见的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海波、冰、食盐、萘、各种金属。
非晶体:蜡、松香、玻璃、沥青。
1、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2、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3、晶体熔化条件:(1)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
几种晶体物质的熔点(三)凝固1、晶体凝固时有确定的温度;非晶体凝固时没有确定的温度。
2、凝固点:液态晶体物质凝固时的温度。
同一种晶体物质,凝固点=熔点。
3、晶体凝固条件:(1)达到凝固点;(2)继续放热。
(四)熔化吸热、凝固放热解释现象把正在熔化的冰拿到温度为0℃的房间里,冰能不能继续熔化?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以及习题篇二一、复习测评:1、温度是用来描述物体__________的物理量。
初中物理-八年级第一册熔化和凝固教案
【课题】熔化和凝固
【目标】
1. 了解物质在加热后的熔化过程,凝固过程及其现象。
2. 掌握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等基本概念。
3. 通过实验观察,加深对熔化和凝固的理解。
4. 认识与生活中熔化和凝固现象的关系。
【重点难点】
重点:熔化和凝固的基本概念、现象及应用。
难点: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物质的特点及变化原因。
【教学方法】
1. 结合实验观察和讲解。
2. 学生合作探究和互动交流。
【教学过程】
一、引入(5分钟)
教师出示一张熔化和凝固的图片,请学生谈谈自己对熔化和凝固的了解,并畅谈一下对于这个话题的疑问。
二、讲解(15分钟)
1. 熔化和凝固的定义。
2. 物质的熔点、凝固点及物质状态的变化。
3. 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物质的性质变化及原因。
4. 熔化和凝固的应用。
三、实验(25分钟)
1. 实验一:熔化小蜡烛。
2. 实验二:凝固热水制作冰块。
四、总结(5分钟)
教师总结熔化和凝固的知识点,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 什么是熔化和凝固?
2. 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是什么?
3. 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物质的性质变化及原因?
4. 熔化和凝固的应用及范围?
五、课后作业
参照本次实验并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观察物质在不同情况下的熔化和凝固现象,如巧克力的熔化、热蜡的凝固、冰的熔化等,并用自己的话说明其原理及可能所以的应用。
初中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知道它们是物质状态变化的基本过程。
2. 让学生掌握熔化和凝固的条件,了解影响熔化和凝固速度的因素。
3.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及定义2. 熔化和凝固的条件3. 影响熔化和凝固速度的因素4. 实验操作:观察熔化和凝固过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熔化和凝固的概念、条件及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影响熔化和凝固速度的因素。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观察、小组讨论、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
2. 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了解熔化和凝固现象。
2. 新课导入:介绍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定义及条件。
3. 实验环节: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熔化和凝固过程,记录实验数据。
4. 小组讨论:分析实验现象,探讨影响熔化和凝固速度的因素。
5. 教师讲解:总结影响熔化和凝固速度的因素,并进行解释。
6. 巩固知识:学生进行课后小测,检验对熔化和凝固知识的理解。
7.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熔化和凝固概念、条件以及影响因素的掌握情况。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分析以及问题解决能力。
3. 课后小测: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程度。
七、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各种熔化和凝固的物质(如冰、蜡烛等),计时器,温度计等。
2. 教学课件:通过多媒体展示熔化和凝固的图像、动画,帮助学生形象理解。
3.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科普文章、视频等,供学生课后拓展学习。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周:介绍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定义及条件。
2. 第2周:进行实验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探讨影响熔化和凝固速度的因素。
3. 第3周:讲解影响熔化和凝固速度的因素,并进行巩固练习。
熔化和凝固【教学目标】了解熔化和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知道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可以转化的。
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知用图像法研究物理量变化的优点。
通过对比,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和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奥秘的情感。
【教学用具】酒精灯、烧杯、冰、松香、温度计【教学方法】实验演示、探究、讨论【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从气态变为液态或液态变为气态,知道了它们之间的一些关系。
这节课我们来看看固态和液态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二、新课教学熔化: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现象称为熔化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现象称为凝固1.活动:探究冰、松香的熔化特点请四位同学,两人一组合作,分别对冰和松香进行研究,每过半分钟,一人读温度计,一人描述物质的状态,其它同学把数据填入书上的表格。
实验完成后,让同学把所测得数据在时间温度图上描点,并引导他们用光滑的曲线描绘出来。
引导对图像进行分析,得出在熔化时两物质的不同点。
结论:冰熔化时,温度不变,需要吸热松香熔化时,温度升高,需要吸热晶体:固体在熔化时,虽然受热,但温度保持不变,即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同时此时的温度我们称之为熔点。
非晶体:固体在熔化时,温度不断升高,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区别晶体和非晶体主要看固体在熔化时有没有固定的温度,即有没有熔点。
2.引导学生查表:查钨、锡、冰、固态水银的熔点并分别做出一些解释,白炽灯为什么用钨丝;为什么在北方不用水银温度计3.由于凝固是熔化的反过程,它的过程与熔化恰恰相反。
根据熔化的曲线图,让学生推导出凝固的曲线图,并分别讨论、争论、操作、作图得出凝固结论。
液体不同点相同点有无凝固点熔融状态的晶体凝固过程温度不变放热有熔融状态的非晶体凝固过程温度下降放热无4.熔化、凝固的应用课外活动:讨论:在什么情况下,熔化、凝固会对我们产生不利影响?如何避免?。
初中物理熔化与凝固教学设计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熔化与凝固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生动的实例、形象的实验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物质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状态的变化,探究熔化与凝固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2、教学对象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初中学生,他们已经在之前的物理学习中掌握了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如温度、热量等概念。
在此基础上,学生对熔化与凝固这一新知识点的学习将更具挑战性和探索性。
此外,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操作。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熔化与凝固的概念,掌握熔化与凝固的基本原理;(2)了解不同物质熔化与凝固的特点,能描述常见物质熔化与凝固的过程;(3)掌握熔点、凝固点的概念,并能运用这些概念解释生活中的现象;(4)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学会探究熔化与凝固的规律,提高实验操作能力;(5)运用所学的熔化与凝固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2)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现物质熔化与凝固的规律;(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4)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5)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2)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体会科学研究的乐趣,增强他们学习物理的自信心;(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体会物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他们的应用意识;(4)教育学生珍惜资源,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5)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让他们在合作中学会尊重、关心和帮助他人;(6)通过熔化与凝固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到自然界中事物变化的规律性,培养他们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八年级物理教案熔化和凝固9篇熔化和凝固 1教学目标1.知道熔化现象和凝固现象;2.知道熔化过程中吸热,凝固过程中放热;3.知道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能用来解释简单现象;4.会查熔点表.5.通过晶体熔化实验,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建议1.引入新课:方法1:利用教材上的素材。
本节教材开头提出的:“黑龙江省漠河镇的最低气温达到过-52.3,在这样冷的地区测气温应该用水银温度计还是酒精温度计”。
这个问题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既联系了上节讲过的温度计,又可用来导入新课,而且具有实际意义。
方法2:从生活事例引入。
热天,从冰柜中拿出的冰,一会变成了水,再过一段时间水干了,变成看不见的水蒸气,跑得无影无踪。
由此导入新课。
2.学习新课:学习新课的过程应当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提高能力目的。
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可采用两种方法:方法1:启发讲解式。
教师边做演示实验、边提出问题、边讲解。
在讲台上,组织部分学生做“海波(或冰)的熔化”实验,组织另一部分学生做“松香(或蜂蜡)的熔化”实验。
在老师的引导下归纳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液共存状态”。
方法2:科学探究式。
在教师的组织下,提出问题,学生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和进行试验,写出实验报告。
得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液共存状态”。
教学设计方案【课题】【重点、难点分析】晶体的实验,在熔点(或凝固点)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现象不容易做到。
要得出正确结论,对实验要求较高,希望按照下面的要去做。
对于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分,学生知道从熔化过程表现出的特点区分就可以了。
【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方法1:承上启下引入。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2节《熔化和凝固》教案一. 教材分析《熔化和凝固》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2节的内容,主要讲述了熔化和凝固的概念、特点以及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过程。
本节课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在教材中,通过实验和现象的描述,引导学生探究熔化和凝固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对实验现象有一定的观察能力。
但是,对于熔化和凝固的微观机制以及晶体和非晶体的特点,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掌握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特点;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及特点;2.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过程;3.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规律。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2.利用实验和实例,生动形象地展示熔化和凝固过程;3.通过小组讨论和总结,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归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冰、水、温度计、容器等;2.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等;3.教学课件和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熔化和凝固现象,如冰雪融化、水结冰等,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实验和实例,呈现熔化和凝固的过程,如将冰块放入容器中,观察冰块逐渐融化的过程。
在呈现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温度变化。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过程,记录实验数据。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特点,总结熔化和凝固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