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课件解表剂广中医药大学
- 格式:ppt
- 大小:8.10 MB
- 文档页数:91
解表剂一、辛温解表剂麻黄汤★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桂枝汤《伤寒论》: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大嫂炒姜汁。
(大枣,芍药,炙甘草,桂枝)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引张元素方):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秦皇尝百草,细心防枪刺穿胸(黄芩,生地黄,苍术,白芷,甘草,细辛,防风,羌活川芎)小青龙汤《伤寒论》: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麻桂姜辛五味子,芍药半夏甘草同。
麻子将要甘心下跪。
(麻黄,五味子,干姜,芍药,炙甘草,细辛,半夏,桂枝)二、辛凉解表剂桑菊饮《温病条辨》:桑菊饮中桔梗翘,杏仁甘草薄荷绕,苇根为饮清宣剂,荷叶杏花,草根更俏。
(薄荷,桑叶,杏仁,菊花,甘草,芦根,桔梗,连翘)银翘散《温病条辨》:银翘散主温热表,竹叶荆牛鼓薄荷,甘桔芦根清解法,辛凉,猪吃金,牛喝银,草根更俏。
(竹叶,淡豆豉,荆芥穗,牛蒡子,薄荷,银花,甘草,芦根,桔梗,连翘)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干嘛姓石。
(炙甘草,麻黄,杏仁,石膏)三、扶正解表剂败毒散《小儿药证直诀》:独身生活更幸福,何止钱财穷。
(独活,人参,生姜,羌活,桔梗,茯苓,薄荷,枳壳,前胡,柴胡,川芎)泻下剂一、寒下剂大承气汤《伤寒论》:小黄识谱。
(芒硝,大黄,枳实,厚朴)大黄牡丹汤--大人忙担冬瓜(大黄桃仁芒硝牡丹皮冬瓜子二、温下剂温脾汤《备急千金要方》:黄夫人当家炒姜忙。
(大黄,附子,人参,当归,XX,甘草,干姜,芒硝)三、润下剂麻子仁丸《伤寒论》:布什妈要黄杏蜜。
(厚朴,枳实,火麻仁,芍药,大黄,杏仁蜂蜜)和解剂一、和解少阳小柴胡汤《伤寒论》:生芹菜炒大虾仁。
(生姜,黄芩,柴胡,炙甘草,大枣半夏,人参)蒿芩清胆汤--皇陵青竹,半壁植皮(黄芩茯苓青蒿竹茹半夏碧玉散枳壳陈皮)二、调和肝脾剂四逆散《伤寒论》:柴草制药。
(柴胡,甘草,枳实,芍药)逍遥散《和剂局方》:龄少才当干,逍遥逐江河。
(茯苓白芍柴胡当归甘草** 白术烧生姜薄荷)三、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伤寒论》:江大人今夏添草帘。
方剂学资料第一章绪论一、概念1、方剂:中医在辩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的药物治疗处方。
2、方剂学:研究和阐明方剂的制方原理、药物配伍和临床应用规律的一门中医基础应用学科。
二、方剂的起源与发展1、主要方书及其意义河;②首次以四气五味剖析方剂配伍,奠定了性味配伍的基础;③注解伤寒论,使之由论升为经;④明确提出“十剂”、“七方”分类法。
第二章方剂与辩证论治一、方剂与治法的关系1、治法来源于方剂;2、方剂是治法的具体体现;3、治法是组成方剂的依据。
二、方剂与治法程钟龄《医学新悟》统方“八法”:汗、和、下、消、吐、清、温、补。
第三章方剂的分类一、七方源于《内经》——金成无己《伤寒名理论-药方论序》,明确提出:大、小、缓、急、奇、偶、复。
二、十剂金成无己《伤寒名理论-药方论序》: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
第四章方剂的组成与变化一、配伍的目的1、适应复杂多变的病情。
2、提高药效:①增强原药效;②综合多药效;③产生新药效。
3、减轻或消除毒副作用。
二、方剂的组成1、“君、臣、佐、使”字语首见于《神农本草经》。
2、《内经》中: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
三、方剂的变化1、药味增损;2、药量加减;3、剂型变化。
第五章方剂的使用方法一、常用剂型汤剂、散剂、丸剂、膏剂、酒剂、丹剂、茶剂等等。
二、汤剂制备急火煎煮谓之武火;慢火煎煮谓之文火。
三、服药方法1、服药时间:并在上焦,饭后服;在下焦,饭前服;急性重病,不拘时服;慢性病,定时服;补益与泻下药,空腹服;安神药,睡前服;对肠胃有刺激性药物,饭后服;治疟药,发作前两小时服;(特别:十枣汤,平旦服;鸡鸣散,五更服。
)2、服药方法3、药后调护4、服药食忌:①病证对饮食的宜忌;②药物对饮食的宜忌。
第六章解表剂第一节辛温解表1.麻黄汤(1)【组成】麻黄(君)桂枝(臣)杏仁(佐)甘草(佐、使)【功用】辛温发汗,宣肺平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