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复习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2.18 MB
- 文档页数:20
烟台六中语文导学案系列二(复习)烟台六中七(上)语文导学案课题:《爱莲说》课型:复习执笔:张艳审核:徐循课时:第周第课时时间:2010-9-26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理解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2、背诵课文,掌握并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词句。
学习重难点:学习目标1、2学习过程:一、课文默写。
1、《爱莲说》一文中写莲花形象品质的名句是2、《爱莲说》一文中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的句子是。
3、《爱莲说》一文中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意不敢侮的句子是。
4、比喻君子志洁行廉,芳名远播的句子是。
5、文章的主旨句是。
6、比喻君子既不与世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的是7、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的句子是。
二、文学常识、课文知识填空。
1、本文的作者是,代道州人,家。
2、本文的体裁是“说”,“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偏重于论述道理。
3、本文运用的写法,作者所托“物”是指,所言的的志是。
“陶后鲜有闻”中的“陶”是指。
4、作者在第一段中从等方面来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意在表达作者的品质。
5、文章前后照应,“予独爱莲”和一句照应,“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和一句形成照应。
“众“和相照应。
6、作者爱莲,不仅是倾心于它的更主要的是看到了它的。
7、衬托分和两种。
本文用来衬托莲。
8、作者以自况;表明了他的生活态度,婉曲地批判了的世风。
9、“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是和10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11.、文章结尾处,修辞和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12、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
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可爱者甚蕃.2、出淤泥而不染.3、晋陶渊明独.爱菊4、濯.清涟而不妖.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香远益.清7、陶后鲜.有闻 8、亭亭..净植.9、予谓..菊10、宜.乎众矣四、翻译下列句子。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爱莲说》(一)原文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翻译:水里、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非常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它的梗)中间空,外面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幽,笔直地洁净地竖立在那里。
(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却不可亲近而不庄重地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与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人数众多了!(二)注释(要求学生根据注释尝试翻译)①选自《周元公集》。
周敦颐(1017-1073),北宋哲学家。
②蕃(fán):多。
③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
他喜爱菊花,常在诗中咏菊。
④李唐:唐朝。
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李唐”。
⑤予:我。
⑥濯(zhuó):洗涤⑦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⑧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
⑨鲜(xiǎn):少⑩宜乎:当然补充注释(1)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死后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市)人,是著名的隐士。
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