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刘立敏 功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83.50 KB
- 文档页数:2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1.1功》教学设计一、复习,知识准备1、力的三要素是什么?2、水平推箱子,推力方向怎样?3、向上提箱子,拉力方向如何?4、重力的方向如何?二、引入新课依日常生活中一些做:“工”和“功”的例子。
引入新课并启发学生区分“工”与“功”,进一步得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三、新课教学1、力学里所说的功包括两个必要的因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F)(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S)2、举例几个不做功的例子:(1)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但因为惯性通过一段路程,也就是没有力做功。
如在光滑的水平冰面上,一物体由于惯性做匀速直线运动。
没受力。
(2)物体受到力,但没有移动距离,即通过的路程为零。
如一人用很大的力推一辆汽车,汽车没移动,推力对物体没有做功。
(3)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也移动了距离,但移动的距离不是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
如手提一桶水在水平地面上行走,提桶的力没有对桶做力。
3、功的计算,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1)功的计算式:W=FS(2)功的单位:焦耳,1焦=1牛米。
(3)功的大小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跟物体通过的距离成正比。
4、1焦耳的物理含义:在1牛顿力的作用下,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是1米。
5、功率(1)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功率的定义: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叫做功率。
(3)功率的定义式:P=W/t(4)功率的单位:瓦特(符号W)1瓦=1焦/秒;1千瓦=1000瓦。
(5)物理意义:1瓦表示物体在一秒钟内完成的功是1焦。
(6)介绍功率另一个单位:1马力=0.735千瓦=735瓦。
(7)一些机械常见的功率。
(学生阅读)(8)例题(P215),用分析法分析,板书。
P=W/t而W=Gh、G=mg、m=ρv(9)介绍额定功率(铭牌上的功率。
第十一章第一节功教材分析:《功》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一节的内容,本单元内容都围绕着功与能量展开。
本节内容由“力学中的功”和“功的计算”两部分构成。
其中,“力学中的功”通过研究工作是否有成效使学生认识到做功包含两个必要因素,为功的计算打好基础。
“功的计算”明确了功的计算方法,从定量的角度研究功。
本节重点是明确力学中功的含义,难点是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学情分析:初二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初步掌握了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以及力的作用效果,为本节课研究力做功的两个要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接触了大量做功与不做功的例子,如:把物体拉到高空、搬着课本前行等,都为更加形象的理解本课做好了铺垫。
另外,初二的学生逻辑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可以理解抽象的内容。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力学中做功的含义。
说出两个做功的必要因素,并判断力是否做工。
2、明确功的表达式,并用公式简单计算过程与方法:通过生活实例来总结做功与不做功的情况,利用小组讨论拓展思维宽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联系生活来激发求知欲,培养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策略:重点:理解功的概念,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并用公式简单计算解决策略:通过创设情境,复习旧知来循序渐进引入本节内容,同时设计导学案引导学生自学,通过自学来理解功的概念以及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由学入教,由学定教。
难点:能准确判断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解决策略:利用课本“想想议议”栏目中的实例,区分力是否对物体做功,认识力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另外再利用以前所学的惯性知识来总结另一个力不做功的情况,本环节设计小组讨论,利用小组讨论来拓宽思维。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小结:本课设计重在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实例,以课本知识为基础,在教学各环节设计的过程中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作为原则,注重学生能力的训练与情感的培养,力争在教学中,从学生的需求出发,让学生在课堂中步步延伸,最终实现三维目标。
八年级物理下册11.1功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八年级物理下册11.1 功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八年级物理下册11.1功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功》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结合实例知道机械功的概念。
2、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3。
理解功的概念,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功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并会计算功。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生活中的功的含义丰富,有“贡献”、“成效”的意思。
而力学里所说的“功”,吸收了“成效”的意思,但是它还具有其他特殊的含义.力学中“功"的含义是什么?二、新课教学自学指导一:自学课本功这节前半部分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做功?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1、功的概念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力的方向上, 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显出了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举重运动员将杠铃举起后,静止在空中5秒钟,这时手对杠铃做功了吗? 1、有力但没有移动距离—-劳而无功小球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滚动时,有没有力对它做功?2、有距离但没有力—-不劳无功3、有力,也有距离,但力与距离垂直—-垂直无功F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注意:只要力与运动方向不垂直,这个力就对物体做了功.当堂练习:1、将一桶水从地面上提起,并在空中停留几秒钟,然后在教室内走两步,分析在这三个过程中人对水桶是否做功,为什么?把水从地面提起: 做了功空中停留几秒钟: 有力没有距离在教室里走两步: 垂直无功2、思考以下过程是否做功?a. 手提水桶原地不动没做功b。
第1节功一、目标导引:1、通过看书和讨论了解功的概念。
通过实例、实验、说明功的概念。
2、通过看书和讨论理解功的计算公式和单位,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通过实验探究功的原理。
会设计实验,会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二、探究学习:(一)通过看书和讨论了解功的概念。
通过实例、实验、说明功的概念。
学习活动1:阅读课本第一、二自然段内容,认识功,知道什么叫功,并能够用语言描述。
展示评价1:用语言描述什么叫功。
学习活动2:观察教材图11.1-1中力做功和11.1-2中力不做功的实例,分析、总结力学中的做功有哪些共同特点?展示评价2:分析、总结力学中的做功有哪些共同特点?用语言描述做功的二要素。
学习活动3:举例说明在你的周围有哪些做功的例子?比一比,看哪个同学对生活观察得最仔细。
展示评价3:各小组对举出的例子互评,正确的予以肯定,错误的进行指正。
学习活动4:讨论以下几个例子是否有做功的情况存在.1.当你端着一盆水不动时,你累吗?你做功了吗?为什么?2.用力推讲台,讲台没有动,人累吗?人做功了吗?3.用脚踢出足球,球在地面上滚动,滚动过程中,人对球做功了吗?4.人推着木箱前进时,箱子的重力和支持力做功了吗?为什么?5.人提一桶水沿水平方向前进,提力做功了吗?展示评价4:通过以上几个实例我知道有三种情况不做功:A、B、C、(二)通过看书和讨论理解功的计算公式和单位,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学习活动5:阅读课本,理解功的计算公式和单位,知道功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如何计算?展示评价5:用语言描述功的计算公式和单位。
学习活动6: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例1、一台拖拉机耕地时,牵引力是28500牛,前进了100米,此拖拉机牵引力做了多少功?例2、起重机把重为1000牛的货物竖直提高2米后,又沿水平方向移动1米,起重机钢绳拉力做了多少功?展示评价6:小组交流解题过程。
学习活动7:小结自己学到的知识,并能用语言描述展示评价7:我本节课的收获是:三、课堂达标:1、小明和小亮体重相同,体育课上小明爬绳,小亮爬杆,两个人都爬到了3m高的顶比较两人做的功( )A.小明做功多B.小亮做功多C.两人做功一样多D.无法比较2、一个同学用12N的力,将一个重为4N的足球踢到25m远处,对他踢球时做功的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做了300J的功B.做了100J的功C.没有做功D、做了功,条件不足,无法计算3、人先后用同样大小的力F将不同质量的物体分别在光滑水平面、粗糙水平面和粗糙斜面上沿力的方向移动相同的距离S(如图所示),该力在这三个过程中所做的功分别为W1、W2、W3,关于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说法正确的是()A.W1<W2<W3B.W1<W2=W3C.W1=W2=W3D.W1=W2<W3四、课后延伸:1、一个质量是50kg的人从一楼走上三楼,他克服重力做的功大约是_____。
2017春八年级物理下册11.3 功功率第1课时功教案(新版)教科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春八年级物理下册11.3 功功率第1课时功教案(新版)教科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春八年级物理下册11.3 功功率第1课时功教案(新版)教科版的全部内容。
3。
功功率第1课时功课标要求【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知道力学中功的含义。
2。
理解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3。
理解功的计算式和单位,会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力没有做功而是“劳而无功”。
2。
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乐于参与观察、实验、探索活动。
2。
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会用功的计算公式W=Fs进行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当有多个力作用在物体上时,各个力做功的计算。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设计【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新课引入】师生活中的“功”是个多义词,功劳、立功中的“功"有贡献的意思;成功、事半功倍中的“功”有成效的意思,在日常生活中凡是人们从事了脑力和体力劳动,都叫做“功”,那力学中的功又有什么含义呢?接下来让我们看下面的实验.教师播放视频“叉车运货”:叉车搬运货物时,把货物从地面提升到一定高度。
八年级物理下册11.1功教案(新版)新人教版(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八年级物理下册11.1 功教案(新版)新人教版(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八年级物理下册11.1 功教案(新版)新人教版(1)的全部内容。
11.1 功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2)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3)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的引导、组织和学生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关注与关心生活与生产中的功,体会物理与生活生产的密切联系.(3)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
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重点理解功的概念。
四、教学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大力士推大石头的图片-—推而未动、锤敲击钉子)引导语:图中人和铁锤都分别对石头和钉子作用了力,那我想问一下哪个力的作用有了成效?铁锤对钉子的作用力有了成效,力学中就说铁锤对钉子做了功。
那人对石头施加力了吗?推力有没有成效呢?推的效果和没推一样,石头都没有动,那人对石头就没有做功.那什么是力学中的功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力学中的功。
《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学中做功的含义。
能说出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2.明确计算功的大小的表达式,以及表达式中每个物理量的物理意义和单位。
3.能应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和生活中的例子,理解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2.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激发求知欲,培养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用物理学史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通过合作性的探究,展示性交流,增强自信,树立自尊、学会合作的意识,追求学生和谐发展。
二、教学重点:
明确力学中功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
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四、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苏科版九年级上册11-3《功》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机械功的物理意义、公式及国际单位,对1J的功大约有多大有一定感性的认识。
(2)、知道物体做功的俩个必要条件,能根据物体做功的俩个必要条件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3)、理解机械功的计算公式,会用功的计算公式解题。
(4)、能用生活中的事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意识。
(2)、通过实验探究,提高学生根据物理实验事实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介绍科学家焦耳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奋发学习、刻苦专研的学习品德。
(2)、通过探究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比较、分析、概括能力,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知道并理解做功的俩个必要条件,功的单位及物理意义,能利用公式计算功。
三、教学难点正确利用做功的俩个必要条件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四、教学实验器材电子白板、多媒体电脑、自制PPT、斜面、小车、砝码、木块、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等五、教学过程(2)足球在草地上滚了一段距离;(3)学生背着书包在水平路面上匀速前进;(4)女孩把一箱报刊搬起来。
例2.在下图的四种情境中,人对物体做功的是( )三、关于功的计算例题:小明同学将质量为10kg的水桶从离井口3m深处提到井口(如图所示)。
在这一过程中,小明对水桶做了多少功?解:小明对水桶的拉力F=G=mg=10kg×10N/kg=100N桶在拉力方向上移动的距离:S=3m根据功的公式,小明对水桶做的功:W=FS=100N ×3m=300J课堂练习:一个质量为80g的皮球从高处下落了5米,重力对他做了多少功?四、测量提升物体所做的功1.介绍所要探究的斜面的实验装置,并装配好。
请学生分析:水桶受力、力的作用点移动的距离,并计算出功的大小强调功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无关点。
第 六 章 功 和 能
第一节 功 学案
【学习目标】
⑴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做功,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 ⑵理解功的公式,知道功的单位,会利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课前准备】
1.力的三要素是什么?
2.水平向右推桌子,推力的方向是什么?
3.重力的方向是什么?
【学习过程】
一、力学中的功
1、观看动画:
⑴汽车沿水平地面向右行驶
⑶将木箱沿斜面向上推到顶部
⑵起重机竖直向上吊起重物
2、总结:物体在________的作用下,沿着________通过了一段________,我们就说这个力做了________,简称为________。
符号________
二、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比分析:判断下列各种情况中的力是否做功
⑴将粉笔盒竖直向上举起过程中,手的支持力是否做功?
⑵举起粉笔盒后不动时,手的支持力是否做功?
⑶手用持续的力推粉笔盒向右运动过程中,
手的推力是否做功?
⑷手推小车,松手后小车继续向前运动过程中,
手的推力是否做功?
⑸粉笔由静止下落过程中,重力是否做功? ⑹手用持续的力推粉笔盒向前运动过程中,重力是否做功?
3、总结不做功的三种情况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两个实验,做一个力做功的的实验和一个力不做功的实验
讨论方案,分组展示,并说明不做功的原因
二、功的计算
1、力学中的功等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功的公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F的单位是“_______”,s的单位是“__________”)
3、功的单位:__________,简称___________,符号为___________ 1J=_____N·m。
4、感受1J的功有多大
原理:W=Fs
需要测什么量:
需要什么测量工具:
注意:使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5、练习
⑴用200牛的水平推力将一木箱在水平方向上匀速地推动了5米,水平推力所做的功是多少焦?
⑵小明用50N的推力把重100N的箱子沿水平方向匀速地推动了2m,求:
(1)小明对箱子做了多少J功?
(2)重力对箱子做了多少J功?
(3)如果将这个木箱匀速匀速举起0.2m, 小明做多少J功?
6、巩固练习
⑴在国际单位制中,功这个物理量的单位是()
A.焦耳B.牛顿C.瓦特D.帕斯卡
⑵图3所示的情景中,所述的力对物体有做功的是()
熊猫用力举着杠铃不动用力拉绳匀速提升重物用力搬石头没搬动用力提着水桶沿水平方向移动
A B C D
⑶用500牛的水平推力将一木箱在水平方向上匀速地推动了10米,水平推力所做的功是多少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