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风云5和平过渡
- 格式:docx
- 大小:399.65 KB
- 文档页数:11
《远行译丛:走出非洲》阅读随笔目录一、内容简述 (2)二、书籍概述 (2)(一)《远行译丛 (3)(二)内容梗概 (4)三、阅读体验 (6)(一)阅读过程中的感受 (6)(二)阅读后的思考 (7)四、书中主题思想分析 (9)(一)关于人类起源的新理解 (10)(二)关于文化融合的观点探讨 (11)(三)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思考 (13)五、书中精彩内容解读 (14)(一)重要人物分析 (15)(二)关键事件解读 (16)(三)语言特点与表现手法评价 (17)六、书中难点解析与讨论 (19)(一)关于非洲历史的复杂性问题探讨 (20)(二)对于某些观点的争议与反思 (21)(三)对于未来非洲发展的展望与期许 (22)七、个人感悟与启示 (24)(一)从书中得到的启示 (25)(二)将书中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思考 (26)八、结语 (28)一、内容简述《远行译丛:走出非洲》是一部深入描绘了一位女性在非洲探险与生活的自传体小说。
作者凯伦布里克森以自己在肯尼亚马赛马拉国家保护区的亲身经历为蓝本,生动地叙述了她在非洲的点点滴滴。
书中不仅记录了她与当地土著居民之间的深厚情谊,还详细描述了她所见证的自然生态变化和野生动物之间的互动。
除了对非洲自然风光的细腻描绘,书中还展现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在这片大陆上生活的种种挑战。
布里克森通过自己的故事,向读者传达了一种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意识。
《远行译丛:走出非洲》还涉及了一些深刻的人生哲理,如自我发现、爱情与牺牲等主题。
这些主题使得这部作品不仅仅是一次关于非洲探险的叙述,更是一次关于人生和情感的心灵之旅。
《远行译丛:走出非洲》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感悟的自传体小说,它将带领读者一同走进非洲的内陆深处,感受那里的壮丽景色和独特文化,同时思考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二、书籍概述《远行译丛:走出非洲》是伊莎贝尔伯内特米勒的经典之作,自1937年首次出版以来,已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2014年中考历史备考百日捷进提升系列第五单元世界现代史专题19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和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考点归纳1.赫鲁晓夫改革2.苏联的解体3.匈牙利改革4.东欧剧变5. 印度的独立与国家建设成就6. 非洲独立运动7. 拉美人民捍卫国家主权的斗争8.中东问题考情分析本专题内容在中考中占据的比重较大,分值较多,考查的题型多以选择题、材料分析题为主。
从近几年全国各地的中考来看,考查集中在苏联解体、非洲独立运动等知识点上。
备考时要注意与当今时事联系,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因此有关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肯定会占一定的分量,务必关注本专题知识。
考点分解考点一: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弊端日益暴露,阻碍社会发展。
2.内容:精简中央管理机构;扩大加盟共和国的经济管理权和企业厂长的经营权;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大力推广种植玉米;批判个人崇拜;平反冤假错案等。
3.影响: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考点二:苏联解体1.原因(1)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2)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
①措施:经济改革无功而返,政治上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
②影响:国家权力分散,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
“八一九事件”加快了苏联的分裂。
2.影响:美苏两极格局结束考点三:匈牙利改革1.目的:摆脱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或斯大林模式)。
2.主要内容:把国家计划管理和商品生产、市场调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3.成效:经济稳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国家政局长期保持稳定。
4.启示:坚持计划管理和市场调节有机结合;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
考点四:东欧剧变1.原因:经济困难导致严重的社会危机;苏联放松对东欧的控制;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2.表现:从1989 年下半年开始,东欧各国风云突变,在一年之内,执政四十多年的各国党,纷纷丧失政权,由于各国执政党的改变,社会制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非洲大湖区的冲突与和解教案1引言1.1非洲大湖区的地理与历史背景1.1.1地理位置与区域范围非洲大湖区位于非洲中东部,涵盖多个国家,包括布隆迪、卢旺达、坦桑尼亚、乌干达等。
1.1.2历史冲突与影响该区域长期受部落、种族和政治冲突的影响,特别是1994年卢旺达种族大屠杀。
1.1.3当前和平努力区域内国家和国际社会正努力通过政治、经济和社会手段促进和解与稳定。
1.1.4教学目的与重要性理解大湖区的冲突背景对于学生认识国际关系、人权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知识点讲解2.1冲突的根源2.1.1种族与部落的分化讲解种族和部落身份如何成为冲突的根源,以及这些分化如何被政治利用。
2.1.2资源争夺分析资源(如土地、水资源)争夺在冲突中的作用和影响。
2.1.3政治权力的竞争探讨政治权力的竞争如何加剧了区域内的紧张关系和冲突。
2.1.4社会经济因素分析贫困、失业和不平等如何为冲突提供了社会土壤。
3教学内容3.1冲突的影响3.1.1人道主义危机介绍冲突导致的流离失所、饥荒和人道主义危机。
3.1.2经济衰退分析冲突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包括基础设施破坏和投资减少。
3.1.3社会心理创伤探讨冲突留下的社会心理影响,特别是对儿童和青少年的长期影响。
3.1.4生态与环境破坏讲解冲突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如森林砍伐和野生动物的非法猎杀。
非洲大湖区的冲突与和解教案(续)4教学目标4.1知识与理解4.1.1学生能够描述非洲大湖区的地理和历史背景。
4.1.2学生能够分析导致该区域冲突的主要因素。
4.1.3学生能够理解冲突对当地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影响。
4.1.4学生能够概述当前区域和解与和平建设的努力和挑战。
5教学难点与重点5.1教学难点5.1.1冲突的复杂性和多维度。
5.1.2不同国家在冲突中的角色和立场。
5.1.3和解进程中的挑战和障碍。
5.1.4教学中如何平衡历史事实和情感教育。
6教具与学具准备6.1教具准备6.1.1地图和地球仪,用于展示非洲大湖区的地理位置。
第12课《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教案一、新课标标准通过了解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埃及的华夫脱运动、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分析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亚非拉民主运动的特点。
二、内容分析本课主要讲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亚洲和非洲发生的两场反对殖民压迫、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和埃及的华夫脱运动,以及美洲发生的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加强在印度、埃及的殖民统治,引起印度人民和埃及人民的强烈不满。
甘地领导印度人民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以扎格鲁尔为首的华夫脱党领导埃及人民开展华夫脱运动。
印度人民和埃及人民的不懈努力取得一定成效,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
1910—1917年,墨西哥发生资产阶级革命,但墨西哥的社会、经济发展仍然缓慢。
20世纪30年代,卡德纳斯进行改革。
改革取得一定成效,为墨西哥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目标唯物史观、历史解释:了解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埃及华夫脱运动和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的基本情况。
史料实证:初步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蓬勃开展的背景和影响。
家国情怀:通过学习甘地领导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历史,了解甘地的非暴力思想,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其做出正确评价。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二)讲授新课1.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教师活动根据材料,分析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原因?材料1: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印度的民族主义者支持英国,同英国合作,幻想以此换取战后印度自治。
但1919年3月,殖民政府颁布了法令。
法令规定:政府可以随时宣布戒严;殖民政府可以不经过正常的法律程序就逮捕、搜查和监视任何一个印度人;并可以不加审讯就判刑;警察有权解散群众集会和示威游行;等等。
法令使印度民族主义者大失所望。
材料2:19世纪末,随着英国对世界工业垄断地位的丧失,英国殖民者对其最大的殖民地印度的殖民掠夺更加疯狂了。
这一时期,英国殖民者除了继续依靠军事政治权力对印度人无情搜刮、扩大商品倾销、加紧掠夺粮食原料之外,资本输出已逐渐成为主要的剥削手段。
非洲风云5和平过渡法国在西非、中非的殖民地是一股脑独立的,显得很突然,英国在非洲的殖民地,独立进程就慢一些,平缓一些。
英国政府还是有足够的耐心尽可能确保平稳过渡的。
在西非,除了加纳,英国的殖民地还有三块,分别是塞拉利昂、冈比亚和尼日利亚。
英国在西非的殖民地塞拉利昂,字面意思是狮子山。
这里属于热带丛林地貌,茂密的森林成了天然的屏障,使得这块土地没有被其他西非的王朝征服,也隔蔽了伊斯兰教的影响。
但是,位于大西洋之滨的地利,使得航海者很方便到达这里,所以这里是非洲最古老的殖民地之一。
1462年这里就有葡萄牙人造访,起了狮子山这个名字。
很快,这里就成了西非奴隶贸易的一个重要中转站。
1787年5月17日,一些英国商人,以及一些来自伦敦的黑人被废奴运动的先驱、英国人夏普(Granville Sharp)创建的圣乔治湾公司运到了这里。
这些黑人实际上大部分来自美洲,在美国独立战争中参加了英军,战败后到英国定居,接受圣乔治湾公司的资助。
把这些黑人运到这里,也是为了解决养活这些黑人的经济问题。
第一批移民总是不那么幸运,疾病以及本地人口的敌视,使得第一批移民几乎全部死光。
不过第二批很快就到了,这次是夏普的另外一家公司塞拉利昂公司,从美国运来的一千两百名逃跑出来的奴隶。
这些人终于在这里定居下来,建立了自由城,成为美洲寻找自由的黑人的天堂。
这些人不久以后摆脱了塞拉利昂公司的控制,开始控制当地内陆的贸易。
他们使用的美洲黑人英语,也很快成了这个地区贸易和传教的通用语言。
1808年,自由城成了英国的殖民地,1896年,塞拉利昂的内陆地区也成了英国的保护地。
这里曾经是英国在西非的统治中心,黄金海岸和冈比亚的殖民地也曾经由驻守在这里的英国官员管辖。
这里也是英国在西非的教育中心,1827年成立了富拉(Fourah)湾学院,成为非洲西海岸讲英语的非洲人的最高学府,在一个多世纪里,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唯一的一所欧式的大学。
非洲奴隶贸易路线塞拉利昂的殖民史中,一直有独立反抗的传统。
早在1799年,定居的新移民就因为不满塞拉利昂公司的土地政策造反成功,在19世纪,还有几次反抗殖民者的斗争。
其中最有名的一次是1898年的草屋税战争,反抗英国殖民政府推行的草屋税。
战争持续了几个月,双方都死亡几百人。
反抗领袖白布雷(Bai Bureh)最终在1898年11月11日被捕,流放到黄金海岸。
他的96个同伴,被英国人判了绞刑。
这是塞拉利昂大规模反抗殖民者的最后一次。
塞拉利昂在20世纪发现钻石矿,开采权给了南非钻石潮中起家的戴比尔斯公司。
白布雷二战结束后,塞拉利昂又重新出现独立的呼声,最有名的是马尔盖(Milton Margai)领导的塞拉利昂人民党(SLPP)。
马尔盖出生在塞拉利昂内陆的一个商人家庭,在富拉湾学院完成大学教育,到英国上医学院,取得了医生执照,是英国的保护地里面第一个得到行医执照的人。
回到塞拉利昂后,马尔盖在医院工作,很快就投入到改善社会福利和卫生状况的工作中。
1949年,马尔盖与人携手成立塞拉利昂人民党,开始了政治生涯。
1951年,英国人终于把海边的殖民地与内陆的保护地合并,颁布了新的宪法,并使得独立成为可能。
这个新宪法里面,就有马尔盖的贡献。
在依据新宪法进行的大选中,塞拉利昂人民党赢得了胜利,成立了黑人组成的议会。
1953年,塞拉利昂成立了非洲人为主的内阁,原来的英国管理人员退居二线,马尔盖成为卫生农业和森林部长,1954年成为部长会议主席,1956年改称总理。
1957年大选,塞拉利昂人民党仍然是执政党,但是马尔盖却在党内受到他弟弟的挑战。
马尔盖在党内投票中勉强获胜,却决定另组新党,成立了反对党人民国家党(PNP)。
1960年,马尔盖与他弟弟联手组阁,主持与英国人的谈判,为塞拉利昂独立设立了时间表。
塞拉利昂在1961年4月27日独立,马尔盖成为首任总理。
塞拉利昂冈比亚是个很有趣的殖民地,包括的地方,就是冈比亚河的两岸,南、北和东三面都被塞内加尔包围。
关于这一带地区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10世纪的阿拉伯商人。
当时阿拉伯人建立的横贯西非的贸易通道就经过这里。
当15世纪中期葡萄牙人抵达这里的时候,这里属于马里帝国的统治范围。
葡萄牙人很快就在这里建立贸易点,进行奴隶交易。
1588年,英国人从葡萄牙人手上得到这个贸易点,从此成了英国人的势力范围。
不过,法国人很快就来了。
于是,英国人和法国人开始争夺冈比亚河流域的归属。
英法解决纠纷总是慢吞吞的,纠纷持续了100多年,到1783年,双方终于签订了协议,英国得到冈比亚河两岸的土地,形成了现在的大致疆域。
不过双方的明确边界,要到1889年才确定,冈比亚也在1889年正式确立英国殖民地的地位。
冈比亚一直是一个重要的奴隶交易中心,从这里输送出非洲的奴隶可能超过300万人。
英国人在19世纪初期就开始了废奴运动,并在1816年建立了军事据点班珠尔(Banjul),驻军阻止奴隶贸易。
不过成效寥寥,冈比亚的奴隶交易,竟然一直持续到1906年。
冈比亚在20世纪初期就开始逐渐半自治,政权逐渐由居住在这里的英国人控制。
冈比亚二战期间,冈比亚的士兵参加了缅甸的作战,冈比亚的班珠尔也成了美国空军和海军的补给点,起到不少作用。
1943年,美国的罗斯福总统就是从班珠尔中转到摩洛哥参加卡萨布兰卡会议的,这使得班珠尔竟然成为美国在任总统访问的第一个非洲城市。
冈比亚的独立进程要慢一些,1963年,冈比亚成立自治政府独立负责内部事务。
1965年2月18日,冈比亚独立。
独立后,塞拉利昂和冈比亚仍然是英联邦的成员。
班珠尔英国人在西非最大的殖民地尼日利亚的情况就要复杂一些了。
葡萄牙人是最早到达这里的欧洲殖民者,现在尼日利亚的经济首都拉各斯的名字就是那个时候起的,这里一直到19世纪末期都是西非的重要奴隶交易中心。
不过这块地方仍然由土著人的王朝统治。
1850年代,提倡终止奴隶交易的土著王被反对者赶下台,不得不邀请英国人来帮助。
英国人的势力也不遥远,在拿破仑战争后,英国人的势力已经渗透到目前尼日利亚版图的内陆部分。
1861年,拉各斯也正式成为英国的殖民地。
不过拉各斯的奴隶交易实际上要持续到1889年。
1901年,尼日利亚整体成为大英帝国的保护地。
尼日利亚在非洲的位置尼日利亚一直不是由一个统一政府管理的。
英国人把尼日利亚分成三个部分:北部、东部、西部。
北方的面积最大,占了整个尼日利亚的四分之三,人口也最多,占了一半的人口。
这里的人口主要是穆斯林,讲豪萨语(Hausa)的为主,不过统治阶层主要是讲富拉尼语(Fulani)的,体制基本上是封建制度。
豪萨人也好,富拉尼人也好,与南方的区别都非常大,仿佛来自两个世界一样。
尼日利亚北方的发展很慢,在1950年代的时候,尼日利亚北部只能勉强找到一点现代文明的影子,有一些经济活动,有一点初级教育。
到1950年,整个北方只有一个大学毕业生,这个人出自统治阶层的富拉尼族,后来改信了基督教。
富拉尼女孩西部就是拉各斯,这里主要的人口是约鲁巴人(Yoruba)。
约鲁巴人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几个小规模的王国,属于比较完善的酋长制,最后一个约鲁巴人的王朝统治拉各斯一带至少有400年之久。
由于是西非的奴隶贸易中心,约鲁巴人很早就与欧洲殖民者接触,也早就习惯了城市生活,所以在教育、商业、管理等方面都有很大发展,其中也有很多人接受了高等教育。
约鲁巴女孩东部地区位于尼日尔河的东面,主要居住着伊博人(Igbo)。
这里是尼日利亚最贫穷、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却有着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尼日利亚人群。
由于贫穷,很多东部人到其他地方寻找工作机会。
几乎尼日利亚全国的小职员、技工、小商贩,甚至流动的劳动力,大都出自这个地区。
伊博人在尼日利亚的各地,形成了星星点点的小社区。
伊博人传统上没有出现过强势的政治势力,基本上处于家族统治阶段,社会形态发展很原始。
伊博人对于家族的依附感并不严重,更加重视个人的成就。
伊博人的宗教仪式除了这三个地区的四个主要民族,尼日利亚还有250多个少数民族,几乎每一个都有自己的语言,有自己的传统生活区域,有自己的传统生活方式。
这些少数民族加在一起,占了尼日利亚总人口数量的三分之一。
大部分的少数民族都居住在北方。
北部除了豪萨人和富拉尼人,另外还有两百多个民族,占了北部人口数量的一半。
在东部和西部,伊博人和约鲁巴人分别占了自己地区人口的三分之二左右,优势比较明显。
由于各个不同的民族距离很近,而尼日利亚拥有非常高的人口密度,所以各个民族之间争夺各种资源的争斗一直持续不断,矛盾比比皆是。
此外,尼日利亚还有宗教问题。
尼日利亚北部的民族大多数都信仰伊斯兰教,也使得伊斯兰成为尼日利亚的第一大宗教。
伊斯兰教早在11世纪就传播到了这里,在16世纪的时候,已经传遍了整个尼日利亚地区,不过主要集中在北方和一些大的聚居点。
此外,约鲁巴人在被马里王朝统治期间,也有很多人接受了伊斯兰教。
在东部,就是传统宗教和基督教的势力范围了。
民族矛盾加上宗教矛盾,使得尼日利亚总有民族宗教冲突。
不过其中闹得最厉害的还是一些曾经辉煌的民族,比如西部的贝宁族人,幻想着重建古老的贝宁王朝,而东部也有两个民族沉浸在重建祖先辉煌王朝的梦想中。
不仅如此,南部与北部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差距。
到1960年,北方人口占了全国人口的54%,接受过小学教育的人数却只有全国的10%,中学毕业人数低于5%。
大学毕业生这个时候终于不仅仅是一个了,不过也没有上千。
受教育的人口数量太少,就意味着国家的管理人员里面,北方人在人数上会吃亏。
实际上,在独立之前,尼日利亚的国家官员里面,仅有1%来自北方,使得北方人担心会被南方人控制。
可想而知,把这样的地区强行拼凑在一起,是多么困难。
尼日利亚的语言分布1950年代的非洲独立大潮中,尼日利亚自然也没有落下。
实际上,尼日利亚的独立呼声是喊得最早的,带头的是来自东部的伊博人阿齐克维(Benjamin Nnamdi Azikiwe)。
阿齐克维在尼日利亚完成中学教育之后,到美国念大学,在宾夕法尼亚州的林肯大学获得学士学位,随后在常青藤大学之一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取得硕士学位,对于当时的黑人来讲,可以说是取得了很了不起的成就。
1934年,阿齐克维在加纳找到一份工作,当报纸编辑。
这个时候,阿齐克维就开始鼓吹民族主义,并强烈批评那些被殖民者洗了脑的黑人精英们。
1937年,阿齐克维回到尼日利亚,定居在拉各斯,开始建立自己的媒体帝国,继续利用报纸为主要工具抨击殖民政府。
1944年,阿齐克维与人共同创建了尼日利亚和喀麦隆国家会议(NCNC),以向殖民者争取更大的权利。
阿齐克维1951年,英国人制定了第一部新宪法,选举出了土著人组成的议会,组成了土著人的地方政府。
阿齐克维这个时候是西部地区的反对党领袖。
1952年,阿齐克维移居东部,回到了伊博人为主的地方,随即被选举为东部的部长会议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