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 10 经济周期理论
- 格式:doc
- 大小:187.00 KB
- 文档页数:10
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周期(Business cycle)也称商业周期、商业循环、景气循环,它是指经济运行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
是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的波动。
将经济周期分为四阶段:繁荣、衰退、萧条、复苏。
经济衰退的普遍特征:消费者需求、投资急剧下降;对劳动的需求、产出下降、企业利润急剧下滑、股票价格和利率一般也会下降。
衰退指实际GDP至少连续两个季度下降。
萧条指规模广且持续时间长的衰退。
基本信息•中文名:经济周期理论•英文名:经济周期理论外文名 Business cycle•别称:商业周期、商业循环、景气循环•特征:不可避免相关搜索经济周期理论外因论经济周期的四个阶段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康波周期简介经济周期(Business cycle):也称商业周期、商业循环、景气循环,它是指经济运行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
是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的波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家们越来越多地关心经济形势,也就是“经济大气候”的变化。
一个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好坏,既受其内部条件的影响,又受其外部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影响。
一个企业,无力决定它的外部环境,但可以通过内部条件的改善,来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充分利用外部环境,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自己的小环境,以增强自身活力,扩大市场占有率。
因此,作为企业家对经济周期波动必须了解、把握,并能制订相应的对策来适应周期的波动,否则将在波动中丧失生机。
理论特征正在加载经济周期理论(1)经济周期不可避免。
(2)经济周期是经济活动总体性、全局性的波动。
(3)一个周期由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个阶段组成。
(4)周期的长短由周期的具体性质所决定。
繁荣,即经济活动扩张或向上的阶段(高涨);衰退,即由繁荣转向萧条的过渡阶段(危机);萧条,即经济活动收缩或向下的阶段;复苏,即由萧条转向繁荣的过渡阶段。
阶段划分两阶段法经济波动以经济中的许多成分普遍而同期地扩张和收缩为特征,持续时间通常为2到10年。
凯恩斯的经济周期理论凯恩斯的经济周期理论是就业通论在经济周期方面的应用,他认为经济周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产生的投资波动。
在经济繁荣的后期,由于人们乐观的预期,资本品不断增多,成本利率也有所提高,但易被忽略。
当市场幻想破灭时,资本边际效率下降,流动偏好急剧增强,从而利使率上升,最终使投资的下降更为严重。
他主张用资本边际效率的崩溃来解释危机,并以此作为从扩张进入紧缩的转折点。
经济周期的第一个时间因素,即决定萧条的持久期的第一个因素:由于使用,消耗和废弃,出现资本膨胀短缺,使资本边际效率提高;经济周期的第二个时间因素,即决定萧条的持久期的第二个因素:在于剩余存货的存储成本,须降价处理剩余存货,压缩产量,直至剩余存货被完全吸收,这相当于负投资。
在衰退期间,存货和流动资本两者的变化趋势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衰退初期阶段,存货投资可能增加,并抵消负投资;下一阶段,两者短期内都可能出现负投资;通过最低点,存货可能仍是负投资,部分抵消再投资;最后,复苏时,两者对投资同时起促进作用。
一段时间后,资本,剩余存货和流动资本的减少,导致它们的稀缺性明显恢复,因而资本边际效率提高。
萧条期间,出于交易动机使货币数量减少,利率下降,从而导致成本下降,促进投资增加。
由于收入下降的边际消费倾向高,就业乘数大,产量,就业和收入增长快。
此后,又进入繁荣阶段,到繁荣后期,当资本边际效率的崩溃,危机又突然发生,这就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性。
二战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阶段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1战后的恢复阶段(二战结束—20世纪50年代初)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各国经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最严重的是日本和欧洲各国,战后,首要任务是医治战争创伤,恢复经济,稳定社会生活;美国本土不但没有遭受战争的破坏,且生产力极大增长,战后,将经济转向和平时期的轨道。
战后世界经济虽困难重重,但迅速得到恢复,至1950年,全部恢复战前水平。
第七章经济周期理论1825年,英国爆发了资本主义历史上的第一次生产过剩性经济危机,以后每隔10年左右就有一次这样的危机,面对危机时期生产锐减、物价暴跌、社会动荡、人心不安的状况,人们将这种危机称为“恐慌”或其他令人生畏的名称。
同时,也有一些经济学家冷静地分析这种现象。
就在大多数经济学家仍把危机作为一种孤立的现象时,法国一位原来行医的学者C·朱格拉提出,危机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现象,而是经济中周期性波动中的一个阶段。
从那时以来,经济周期就成为宏观经济学的主题之一。
现代宏观经济理论把经济周期作为以国民收人为中心的经济活动的短期周期性波动。
经济周期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动态化。
本章介绍经济学家对经济中周期性波动这种现象的解释。
第一节经济周期的基本知识一、经济周期的含义什么是经济周期?经济学家给经济周期下了这样一个定义:“经济活动水平的一种波动(通常以国民收入来代表),它形成一种规律性模式,即先是经济活动的扩展,随后是收缩,接着是进一步扩张。
这类周期随着产量的长期趋势进程而出现”。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曾作了这样的描述:“在繁荣之后,可以有恐慌与暴跌。
经济扩张让位于衰退,国民收入、就业和生产下降。
价格与利润跌落,工人失业。
当最终到达最低点以后,复苏开始出现。
复苏可以是缓慢的,也可以是快速的。
新的高涨可以表现为长期持续的旺盛的需求、充足的就业机会以及增长的生活标准。
它也可以表现为短暂的价格膨胀和投机活动,紧接而至的是又一次灾难性的萧条。
简单说来,这就是所谓‘经济周期’。
”从萨缪尔森的这种描述中可以看出,经济周期就是国民收人及经济活动的周期性波动。
经济学家在解释这一定义时强调:第一,经济周期的中心是国民收入的波动,由于这种波动而引起了失业率、物价水平、利率、对外贸易等活动的波动。
所以,研究经济周期的关键是研究国民收入波动的规律与根源。
第二,经济周期是经济中不可避免的波动。
第三,虽然每次经济周期并不完全相同,但它们却有共同之点,即每个周期都是繁荣与萧条的交替。
经济周期理论解读经济周期理论是宏观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用于描述经济活动的波动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在这个理论框架内,经济的增长和衰退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以周期的形式反复交替,形成了一系列波动。
这篇文章将全面分析经济周期的定义、不同类型、成因,以及其对政策制定和企业决策的影响。
一、经济周期的定义经济周期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经济中总产出(即国内生产总值GDP)的相对水平以及其他经济指标之间的波动。
这种波动通常表现为扩张与收缩两个阶段,分别对应着经济繁荣与衰退。
从广义上看,经济周期可以被视为市场与社会环境中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经济周期的各个阶段1. 繁荣期繁荣期是经济周期的一部分,在这一阶段,生产总值持续增长,就业率上升,消费者信心强劲,投资活跃。
企业利润提高,消费支出增加,从而推动了更高的产出和进一步的投资。
这一阶段通常伴随着通货膨胀的压力,因为资源需求上升可能导致价格上涨。
2. 高峰期高峰期标志着经济活动达到顶峰,这个时期产出处于最高点。
然而,此时经济活动的过热迹象也开始显现,例如劳动市场紧张和消息可能预示着供应链瓶颈等。
这一阶段如果没有有效的政策干预,便可能进入下一个衰退阶段。
3. 衰退期衰退期是指GDP下降的一段时间。
此期间消费需求降低,企业开始减少投资,进而导致失业率上升。
信贷市场收缩,消费者信心减弱,可能引发一连串负面效应,加重整体经济疲软。
4. 低谷期低谷期是经济周期中的最低点,此时经济活动处于最低水平。
虽然此阶段极其艰难,但通常意味着衰退接近尾声。
在低谷期后,政府和中央银行可能采取一些刺激措施,包括降低利率和增加公共支出来促进经济恢复。
5. 复苏期复苏期是指脱离低谷后,经济重新开始增长并逐渐加速发展。
在这一阶段,就业市场逐渐好转,消费者信心回升,投资活动越来越频繁。
这一过程往往预示着新一轮繁荣的开始。
三、经济周期的成因分析1. 内部因素技术进步:技术创新能够提高生产力,推动产品更新换代,使得企业在装备更新和生产优化上进行大量投资,从而刺激经济增长。
经济周期理论简介经济周期理论在金融界十分引人瞩目,从19世纪中叶至“二战”前这段时期,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了数十种经济周期理论。
鉴于这些理论的数量如此之多,国际联盟特意指定当时著名学者哈伯勒撰写了《繁荣与萧条》一书,来对以往的各种理论进行总结。
此后,仍有很多学者关注这一理论的发展,并将其应用到经济生活的很多领域。
经济学家将经济周期分为四个阶段:衰退、复苏、过热和滞胀。
每一个阶段都可以由经济增长和通胀的变动方向来唯一确定。
有趣的是,经济学家们发现每一个阶段都对应着表现超过大市的某一特定资产类别:债券、股票、大宗商品或现金。
在衰退阶段,经济增长停滞。
超额的生产能力和下跌的大宗商品价格驱使通胀率更低。
企业盈利微弱并且实际收益率下降。
中央银行削减短期利率以刺激经济回复到可持续增长路径,进而导致收益率曲线急剧下行。
债券是最佳选择。
在复苏阶段,舒缓的政策起了作用,GDP增长率加速,并处于潜能之上。
然而,通胀率继续下降,因为空置的生产能力还未耗尽,周期性的生产能力扩充也变得强劲。
企业盈利大幅上升、债券的收益率仍处于低位,但中央银行仍保持宽松政策。
这个阶段是股权投资者的“黄金时期”。
股票是最佳选择。
在过热阶段,企业生产能力增长减慢,开始面临产能约束,通胀抬头。
中央银行加息以求将经济拉回到可持续的增长路径上来,此时的GDP增长率仍坚定地处于潜能之上。
收益率曲线上行并变得平缓,债券的表现非常糟糕。
股票的投资回报率取决于强劲的利润增长与估值评级不断下降的权衡比较。
大宗商品是最佳选择。
在滞胀阶段,GDP的增长率降到潜能之下,但通胀却继续上升,通常这种情况部分原因归于石油危机。
产量下滑,企业为了保持盈利而提高产品价格,导致工资—价格螺旋上涨。
只有失业率的大幅上升才能打破僵局。
只有等通胀过了顶峰,中央银行才能有所作为,这就限制了债券市场的回暖步伐。
企业的盈利恶化,股票表现非常糟糕。
现金是最佳选择。
那么经济危机都有哪些类型呢?100多年来,经济学家们根据各自掌握的资料提出了不同长度和类型的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周期理论是研究宏观经济波动的学科,它试图解释经济活动在长期、中期和短期内的起伏变化。
经济周期由扩张期、收缩期和萧条期组成,其中扩张期和萧条期之间是拐点。
本文将简要介绍经济周期理论的主要观点和解释。
一、经济周期理论的观点1. 经济波动是自我调节的:经济周期理论认为,市场力量会自动调整经济活动。
在扩张期,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就业市场紧张,通货膨胀压力增加。
由于价格上涨,消费和投资需求逐渐减弱,经济活动开始减速。
这导致了收缩期的开始,就业市场变得疲软,产出增长减缓。
最终,经济活动下降到谷底,进入了萧条期。
2. 政府政策可以影响经济周期:经济周期理论认为,政府可以通过适当的货币和财政政策来影响经济波动。
在扩张期,政府可以采取收紧货币和减少财政支出的措施,以抑制通货膨胀和过热经济。
在萧条期,政府可以采取宽松货币和增加财政支出的措施,以刺激经济增长和就业。
3. 外部冲击可以引发经济波动:经济周期理论还认为,外部冲击(如自然灾害、战争和国际金融危机等)会对经济活动产生重要影响。
这些冲击可能导致供给和需求的冲突,从而引发经济波动。
政府可以通过采取适当的政策应对这些外部冲击,以减轻其对经济的不利影响。
二、经济周期理论的解释1. 供给冲击:供给冲击指的是外部因素对生产成本和产出的直接影响。
例如,原材料价格上涨、自然灾害破坏了农作物产量等,都属于供给冲击。
这些冲击会导致供给曲线的向左移动,使得价格上涨并减少产量,从而引发经济的衰退。
2. 需求冲击:需求冲击指的是外部因素对消费和投资需求的直接影响。
例如,金融危机引发的信贷紧缩、政府支出削减等,都属于需求冲击。
这些冲击会导致需求曲线的向左移动,减少了消费和投资,从而导致经济衰退。
3. 信贷周期:信贷周期是经济周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指的是信贷供给和信贷需求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扩张期,信贷供给充足,金融机构愿意放贷并降低利率,从而刺激消费和投资。
而在收缩期和萧条期,信贷供给收紧,金融机构增加贷款利率并限制贷款条件,从而制约了经济的增长。
经济周期理论汇总一、经济周期的传统(理论)分类传统经济周期理论主要包括但不限于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弗里德曼的货币经济周期理论、萨缪尔森的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哈耶克的经济周期理论、熊彼特的创新经济周期理论、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明斯基经济周期理论等等。
(一)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1、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年)主义经济周期理论主要源于消费的边际倾向递减、资本的边际效率递减、流动性偏好规律等三大规律,这三大规律均会导致经济运行过程中呈现“繁荣、恐慌、萧条、复苏”的周期特征。
2、具体来看,当经济处于繁荣过程中时,由于市场对未来预期较为乐观而大幅增加投资,造成资本的边际产出趋于下降、利润逐渐走低,生产过剩的特征便会越发明显,并可能引发产能过剩危机和经济危机,进而造成市场信心不足、投资开始萎缩、失业上升、存货积压明显,此时政府部门需要通过逆周期需求管理政策来平滑这一波动。
(二)弗里德曼的经济周期理论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1912-2023年,1976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在《美国货币史》中批评凯恩斯主义者忽略货币供应、金融政策对经济周期的重要性,其认为货币和信贷的扩张与收缩是是影响总需求的最基本因素,并认为是经济周期的决定力量。
(三)萨缪尔森的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1、萨缪尔森(Paul A. Samuelson,1915-2023年,1970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将凯恩斯的“乘数效应”和经济学的“加速原理”结合起来,形成了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即其认为外部冲击会通过乘数效应和加速原理导致总需求发生有规律的周期波动。
2、具体来看萨缪尔森将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和资本-产出比例作为决定经济周期波动的主要决定变量,来研究经济运行过程的波动特征。
也即萨缪尔森认为经济运行本身和投资、消费之间的交互作用会导致经济运行本身出现周期性波动,因此其主张通过宏观经济政策对这种波动进行调控。
经济周期理论解读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在一定时间内出现的波动和循环变化。
经济周期理论是研究经济波动和循环变化的一种理论体系,对于我们了解和预测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经济周期理论进行解读,包括经济周期的定义、原因、类型以及对经济政策的启示。
经济周期的定义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在一定时间内出现的波动和循环变化。
它包括繁荣期、衰退期、萧条期和复苏期四个阶段。
繁荣期是指经济活动处于高位,生产和消费都处于较好状态;衰退期是指经济活动开始下滑,生产和消费都出现下降;萧条期是指经济活动处于低谷,生产和消费都陷入困境;复苏期是指经济活动开始回升,生产和消费逐渐恢复。
经济周期的原因经济周期的波动和循环变化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
其中,供求关系、投资水平、货币政策、技术进步等因素都对经济周期产生影响。
供求关系是经济周期波动的基础,当供大于求时,经济活动处于繁荣期;当供小于求时,经济活动处于衰退期。
投资水平是经济周期波动的重要推动力,高投资水平可以刺激经济增长,低投资水平则会导致经济下滑。
货币政策是调控经济周期的重要手段,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来影响经济活动。
技术进步也是经济周期波动的重要因素,技术进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推动经济增长。
经济周期的类型根据经济周期的长度和波动幅度,可以将其分为长周期、中周期和短周期。
长周期是指经济活动波动的时间跨度较长,一般为10年以上;中周期是指经济活动波动的时间跨度较中等,一般为3-10年;短周期是指经济活动波动的时间跨度较短,一般为1-3年。
不同类型的经济周期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影响。
经济周期对经济政策的启示经济周期理论对于制定和实施经济政策具有重要的启示。
首先,政府应该根据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
在繁荣期,政府可以适度收紧货币政策,控制通胀风险;在衰退期和萧条期,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增长;在复苏期,政府可以适度收紧货币政策,防止经济过热。
CH 10 经济周期理论一、对经济周期理论的回顾1.太阳黑子理论:杰文斯(英)2.雨量说:亨利·穆尔(美国)3.政治周期说:卡莱斯基(波)政治力量的对比、竞选周期等4.创新理论:熊彼特(奥)1939年美籍奥国经济学家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在《经济周期》一书中提出。
熊彼特以“创新理论”解释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解释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趋于灭亡的结局,形成了以“创新理论”为基础的独特的理论体系。
“创新理论”的最大特色,就是强调生产技术的革新和生产方法的变革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至高无上的作用。
按照熊彼特的观点和分析,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
在熊彼特看来,作为资本主义“灵魂”的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实现创新,引进新组合。
所谓经济发展就是指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地实现新组合。
资本主义就是这种“经济变动的一种形式或方法”,即所谓“不断地从内部革新经济结构”的“一种创造性的破坏过程”。
以“创新理论”为基础,熊彼特提出了经济周期运动的理论。
熊彼特认为分析经济周期可分为“纯模式”或“二阶段模式”分析和“四阶段模式”分析两个步骤,前者是排除了外来因素干扰的纯理论分析,后者的分析以现实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为基础。
在“纯模式”中,熊彼特假定:在“创新”之前经济处于静态均衡,企业的支出等于收入,没有利息和利润。
但是,由于经济发展中生产要素的重组,企业家为获得超额利润(新产品价格与生产要素价格之间的价值差额)而努力创新,当创新浪潮出现时,社会上对银行信用和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扩大,从而引起经济高涨。
当创新扩展时,竞争使商品价格趋于下跌,盈利机会减少,银行信用收缩,于是经济从繁荣转入衰退。
如此循环往复。
在“四阶段模式”分析中,熊彼特认为,现实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存在着“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
创新浪潮不止一次,“第一次浪潮”中“创新”引起对生产资料需求和银行信贷的扩张,同时引起新工厂的建立和新设备的增产。
这时一般又会伴随着对消费品需求的增长,在物价普遍上涨的情况下,社会出现许多投资机会,出现了投机。
此即“第二次浪潮”。
“第二次浪潮”中许多投资机会与本部门的“创新”无关,信用扩张只是为一般企业和投机活动提供资金。
因此,“第二次浪潮”中就已包含了失误和过度投资行为,并且它不可能有自动调整走向新均衡的能力,当经济中出现收缩而引起“衰退”时,不能直接导致新的均衡阶段——“萧条”,这个阶段不仅投资活动趋于消失,而且还会引起破坏。
“萧条”发生后,第二次浪潮的反应逐渐消除,进入恢复调整阶段——“复苏”。
从“复苏”进入“繁荣”又需有一次“创新”浪潮。
5.消费不足理(储蓄过度)论:马尔萨斯(英)、西斯蒙第(法)、凯恩斯。
马克思?6.投资过度理论:哈耶克(奥)、米塞斯(奥)、罗宾斯(英)哈耶克认为,市场竞争本身要求货币利率(市场利率)保持在均衡利率(自然利率)的水平上,整个经济也就处于均衡状态。
然而当社会的生产技术条件不变,不存在闲置资源时,银行体系派生的信用增加会将市场利率降到均衡利率之下,造成信用扩张。
这就会刺激投资,使投资品的需求上升,价格上升,促使生产要素从消费品生产部门转向资本品部门,消费品的供给减少。
另一方面,投资增加时会使货币工资上升,拉动消费品价格上升。
两股力量结合在一起形成“强迫性储蓄”。
(当前中国的情况?)不过,当消费品价格上升到一定程度时,人们就不会继续进行储蓄,银行信用因缺乏资金来源而不能继续扩张信用,于是商品销售不出去,社会经济从繁荣走向萧条。
而在萧条时期,人们的情绪悲观,商品的价格下降,储蓄再次增多,市场利率又会低于自然利率,带来新的一轮信用扩张,形成新的经济周期。
哈—凯“节约悖论”之争。
哈耶克认为货币仅仅是流通手段和计算单位,对于经济体系的运行没有影响,但要保持货币的这种性质,必须使货币流通总量不变。
他以此来反对调节通货以稳定经济的政策主张。
他还认为,资本主义经济本身有一种自行趋于稳定的机能。
造成经济萧条的原因是投资过度,货币供给不足,但只要听其自然,经济萧条所引起的物价下跌就会改变储蓄率下降的趋势,从而货币供给不足的状况就会扭转,经济也就自然而然地走向复苏。
由此断言,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是多余的,甚至是有弊无利的。
7.乘数-加速数模型:萨缪尔森(1938)Y t =C t +I t +G t C t =b Y t-1,0<b <1I t =V(C t -C t-1),V>1假设: b =0.5, v =1, Gt =1,同时Y 0=0,则 C 1= I 1=0乘数与加速相互作用图0.811.21.41.61.822.22.42.62.81234567891011121314tGDP8.货币周期理论:弗里德曼9.均衡经济周期理论(卢卡斯):对价格和工资变动的错觉使人们提供的劳动总是过多或过少,从而导致产出和就业的周期性波动。
新古典货币意外模型(卢卡斯、萨金特、华莱士等)。
10.实际经济周期理论(RBC ):基德兰德(挪)和普雷斯科特(美)(从供给角度)A .如果经济波动仅仅是由货币因素引起的,那么经济的增长路径应该为:但是纳尔逊(Nelson )和普洛瑟(Plosser )对宏观经济时间序列的细致研究,对上述观点提出了挑战。
他们的研究发现,“将货币扰动作为纯粹的暂时波动根源的宏观经济模型可能从来都不会成功地解释产出变动的大部分,由真实因素造成的随机变动是任何宏观经济波动模型的一个核心部分”(Nelson and Plosser ,1982)。
他们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无论如何难以拒绝GDP “随机游走”(Bachelier ,1900,法)(有单位根的时间序列)的假设。
如果将一个醉汉置于荒郊野外,之后又须将他找回来,那么,从什么地方开始找起最好呢?t t t t z bY g Y ++=-1t g 代表潜在GDP 的平均增长率,它描述的是一个必然趋势。
Z 代表随机冲击,它的均值为零。
如果0<b<1,冲击对产出的影响最终会消失,同时产出最终会回到它的趋势增长率上。
但是,Nelson 和Plosser 经研究发现,b 是一个接近于1的常数,即t t t t z Y g Y ++=-1这被称为单位根过程,产出在受到冲击以后不会回到原来的增长路径,而是走上一条新的增长路径以爱德华·普雷斯科特(A. Prescott )(1940~) 、芬恩·基德兰德(F. Kydland )(1943~) 、查尔斯·普洛瑟(C. Plosser )、约翰·朗(J. Long )和罗伯特·金(R. King )等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将意外的技术冲击等真实因素纳入一般均衡模型,并据此对经济周期各变量之间的关系作出了较好的解释。
这些理论被称为“真实经济周期理论”。
二、一个简单的模型新古典的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宏观经济经常受到一些实际因素(外生)的冲击,明显的两个例子是石油危机和农业歉收,还有诸如战争、人口增减、技术革新等。
虽然冲击的具体原因可以列出很长的单子,但是它们引起经济波动的途径是有限的:要么改变技术状况(生产率),要么使得可利用的资源发生变动。
但是在各种因素中,最常见、最值得分析的是技术冲击。
技术变化包括任何使生产函数发生移动而不涉及投入要素量变化的因素。
基本方程:Y t =A t F(K t ,L t ) A t+1=ρA t +εt+1 0<ρ<1U t =f(C t ,Le t ),Le t 代表闲暇 其中1>β>0代表性行为人的选择问题是如何(通过跨期替代)最大化他们一生的(无限的)效用。
C t +I t ≤A t F(K t ,L t )L t +Le t ≤1 K t+1=(1—δ)K t +I t以鲁宾逊.克鲁索的故事为例。
结论:1. 经济周期是理性人面对技术冲击的理性选择,是对技术进步率不确定性的最优回应。
否认存在“经济周期”。
2.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家厌恶政府无论怎样都应该去试图削减经济波动的思想。
3.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家认为宏观经济的重点应该放在如何促进技术进步上。
批评:1. 实际利率在劳动供给决策中并不是重要的考虑因素(曼昆,1989)2. 技术的冲击能足够大到引起一场波浪吗?技术的退步能造成大的衰退吗?微观基础何在?(缪尔鲍尔,1997)一个简单的模型:假定人口和劳动力不变,一个经济中所生产的实际收入便取决于技术和资本存量,从而总量生产函数可以表示为:⎭⎬⎫⎩⎨⎧Ω-=-+∞=+∑)1,(max 0j t j t j j t t t L c u E U βY =Z f (K)Y 为实际收入,K 为资本存量,Z 为技术状况。
假定资本折旧率为δ,于是没有被折旧的资本存量为(1-δ)K 。
那么在所考察的时期末,经济中可利用的资源为当期的产量加上没有折旧的资本存量,即:Zf(K)+ (1-δ)K 。
横轴K 表示资本存量,综轴J 表示实际收入、消费、下期的资本存量和投资。
Y 0+(1-K 0KOY 1+(1-δ)K 0Y 0+(1-δ)K 0Y 2 Y 1 Y 0 C 1 C 0K 0 K 1K标准的模型:Kydland, Finn E. and Prescott, Edward C. “Time to Build and Aggregate Fluctuations.” Econometrica, November 1982, 50(6), pp. 1345–70.林行止评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今年(2004年)两位获奖者对经济学的贡献,主要是对经济循环提出新解释。
一向以来,经济衰退被视为“市场失败”(failure of market)、凯恩斯认为是“总合需求”(aggregate demand)不足、奥国学派指出是投资及消费“错配”(mismatch)、货币学派则以为这是实质与名义物价发生错误讯号令资源“错臵”(misallocation)所致。
而此次获奖者推翻前人诸家学说,指出这是经济对天灾人祸令供应失调的自然反应。
举例说明:有人流落荒岛,以捕鱼为生(食),有一天突然台风来袭,他无法落水捉鱼,意味失业;风灾过后,他去捕鱼,发现一大群鱼,他因此“加班”工作,收获甚丰,不在话下;至此,他开始结网——做资本性投资,因为网鱼的收成肯定较用竹枝叉鱼为佳,而这需要时间,他在雨天开始结网,第二天晴了继续工作……这名流落荒岛者的GDP 在风灾落雨以至晴天结网的日子持续下降,但他这样做是对“外来震荡”的最适回应。
当然,经济学家是以计量模型来表达这种“循环”的,今届的二位诺贝尔经技术投资收入YIZ1 2 3 4 5 时期O济学奖得主便是以50年的经济数据建立其模型,得出经济循环受“外来(或供应)震荡”的影响重于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