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障碍肢体障碍
- 格式:ppt
- 大小:5.52 MB
- 文档页数:32
功能障碍有哪些
功能障碍指的是身体或者思维能力上的缺陷,会影响人们正常进行日常活动的能力。
功能障碍的种类有很多,下面将列举一些常见的功能障碍。
1. 肢体功能障碍:包括肢体的瘫痪、肢体运动困难、关节僵硬等,导致日常活动的困难,如行走、握物等。
2. 视觉障碍:包括全盲、弱视等,使人们无法正常看见或者辨认物体和信息。
3. 听觉障碍:包括听力丧失或者听力受损,导致人们无法听到声音或者听到声音不清楚。
4. 言语障碍:包括发音不清楚、语言能力受限、语言组织困难等,使人们无法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5. 学习障碍:包括阅读困难、写作困难、计算困难等,影响学习和思维能力。
6. 自闭症谱系障碍:包括孤独症等自闭症谱系障碍,影响社交能力和沟通能力。
7. 精神功能障碍:包括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使人们情绪不稳定、思维混乱等,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交能力。
8. 知觉和感知障碍:包括失去对触觉、嗅觉、味觉的感知能力,
或者感知能力异常,影响人们对周围环境的认知。
9. 记忆障碍:包括失忆、记忆力减退,使人们无法正常记住和回忆重要的信息。
10. 注意力不足与多动障碍:包括注意力不集中、过度活动等,使人们难以保持专注和控制行为。
以上仅列举了部分常见的功能障碍,实际上还有许多其他的障碍类型。
这些障碍可能由先天遗传、疾病、意外伤害等多种因素引起。
对于那些受到功能障碍影响的人们,我们应该给予尊重和支持,帮助他们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实现自己的潜力。
肢体障碍名词解释
1.瘫痪:指肢体运动能力完全或部分丧失,常见于中风、脑损伤等疾病。
2. 运动障碍:包括肢体运动困难、不协调、无力、震颤等症状,可由多种疾病引起。
3. 感觉障碍:指感觉异常或减退,包括触觉、痛觉、温度感觉等,可由神经病变或其他疾病引起。
4. 肢体位置感觉障碍:指肢体位置感觉异常或减退,患者对肢体位置的感知不准确,常见于神经病变或神经系统疾病。
5. 肢体疼痛:指肢体出现疼痛或不适感,常见于骨折、关节炎、神经病变等疾病。
6. 肢体畸形:指肢体生长、发育或形态出现异常,如脊柱侧弯、肢体缺失等。
以上是常见的肢体障碍名词解释,不同类型的肢体障碍症状和治疗方法也各有不同,需根据具体病情进行诊断和治疗。
- 1 -。
残疾人等级评定标准一、肢体障碍肢体障碍是指身体肌肉、骨骼、关节、韧带等结构或功能出现异常,导致身体运动、感觉、协调等能力受损,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交能力。
肢体障碍的评定标准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障碍程度:根据肢体障碍的严重程度,可以分为四级: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
例如,在行走方面,轻度障碍者可以自行行走,但步态不稳;中度障碍者需要使用助行器或轮椅辅助行走;重度障碍者无法行走,需要依靠他人搬运;极重度障碍者无法活动,需要长期卧床。
2. 功能损害:肢体障碍会对个体的日常生活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如洗澡、进食、穿衣、上厕所等。
评定时需考虑个体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工作能力和社交能力等方面。
3. 疼痛程度:肢体障碍往往伴随着疼痛,疼痛程度也是评定肢体障碍的重要因素之一。
疼痛程度可以分为无痛、轻度疼痛、中度疼痛和重度疼痛。
评定时需了解个体的疼痛感受和影响程度。
4. 医疗诊断:医生或其他专业人士的医疗诊断也是评定肢体障碍的重要依据之一。
评定时需提供相关的医疗诊断证明和记录。
二、听力障碍听力障碍是指个体在听觉方面出现问题,导致无法听到或听清声音,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会交流能力。
听力障碍的评定标准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障碍程度:听力障碍可以根据听力损失的程度分为四级: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
例如,在语言交流方面,轻度障碍者可以听到近距离的大声言语,但听不清远距离的声音;中度障碍者需要使用助听器等辅助设备才能听到或听清声音;重度障碍者无法听到或听清声音,需要依靠他人手势或口型辅助交流;极重度障碍者无法通过任何方式感知声音,需要依靠其他感官替代听觉进行交流。
2. 语言理解能力:听力障碍往往伴随着语言理解能力的下降,评定时需了解个体在语言理解方面的能力,如口头语言、书面语言等。
3. 日常生活中的影响:听力障碍会对个体的日常生活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如打电话、交谈、听广播、看电视等。
评定时需了解个体在日常生活方面的困难程度。
肢体残疾4级鉴定标准肢体残疾四级:基本上能独立实现日常生活活动。
1.单小腿缺失;2.双下肢不等长,差距在5厘米以上(含5厘米);3.脊柱强(僵)直;4.脊柱畸形,驼背畸形大于70度或侧凸大于45度;5.单手拇指以外其他四指全缺失;单侧拇指全缺失;7.单足跗跖关节以上缺失;8.双足趾完全缺失或失去功能;9.侏儒症(身高不超过130厘米的成年人);10.一肢功能中度障碍或两肢功能轻度障碍;11.类似上述的其他肢体功能障碍。
【工伤四级】《工伤保险条例》规定,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四级伤残的,保留劳动关系,退出工作岗位,享受以下待遇:(一)从工伤保险基金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为18个月本人工资;(二)从工伤保险基金按月支付伤残津贴为本人工资的75%,但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三)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护理等级的,按月支付生活护理费。
(四)工伤职工达到退休年龄时,办理退休手续,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本人工资是指工伤职工受事故伤害前12个月平均月缴费工资;本人工资标准不得低于当地职工平均工资的60%。
【本文关联的相关法律依据】《残疾人残疾分类和分级》5.5肢体残疾分级5.5.1肢体残疾分级原则按人体运动功能丧失、活动受限、参与局限的程度分级(不佩戴假肢、矫形器及其它辅助器具)。
肢体部位说明如下:a)全上肢:包括肩关节、肩胛骨;b)上臂:肘关节和肩关节之间,不包括肩关节,含肘关节;c)前臂:肘关节和腕关节之间,不包括肘关节,含腕关节;d)全下肢:包括髋关节、半骨盆;e)大腿:髋关节和膝关节之间,不包括髋关节,含膝关节;f)小腿:膝关节和踝关节之间,不包括膝关节,含踝关节;g)手指全缺失:掌指关节;h)足趾全缺失:跖趾关节。
5.5.2肢体残疾一级不能独立实现日常生活活动,并具备下列状况之一:a)四肢瘫:四肢运动功能重度丧失;b)截瘫:双下肢运动功能完全丧失;c)偏瘫:一侧肢体运动功能完全丧失;d)单全上肢和双小腿缺失;e)单全下肢和双前臂缺失;f)双上臂和单大腿(或单小腿)缺失;g)双全上肢或双全下肢缺失;h)四肢在手指掌指关节(含)和足跗跖关节(含)以上不同部位缺失;i)双上肢功能极重度障碍或三肢功能重度障碍。
肢体障碍名词解释
肢体障碍(Motor Disability),是指人体自主运动系统的受损,导致肢体功能的障碍或缺失。
常见的肢体障碍包括麻痹、瘫痪、肌无力、手足口病后遗症等。
麻痹(Paralysis),指肌肉失去了正常的运动能力。
轻度麻痹
可能只影响一些特定的动作,而重度麻痹会使肌肉完全失去控制。
麻
痹可能由各种不同的原因引起,如神经传导疾病、脊髓损伤或中风等。
瘫痪(Paraplegia/Tetraplegia),是指身体上半身或下半身失
去运动和感觉能力。
一般而言,瘫痪是由于脊髓损伤或脑部损伤引起的。
部分人可能会感受到痛觉或压力感,但是不能感受温度或触觉。
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是一种常见的肌肉疾病,指肌
肉弱化的状态。
肌无力患者的肌肉表现为疲劳、发力不足或无力。
这
是由于患者的神经与肌肉之间的信号传递出了问题所导致的。
肌无力
主要影响面部、喉部、四肢和呼吸肌群。
手足口病后遗症,是指手足口病康复期后成年人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主要表现为肌肉无力、感觉异常和运动不协调等。
手足口病主要
由于肠道病毒引起,感染后会在康复期出现血管炎、神经炎等问题,
导致手足口病后遗症。
肢体障碍如何分级2011-02-17 09:16对于肢体障碍(physical impairment)的定级和分类,我国在2006年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中就已作了明确的规定。
肢体障碍类别是多种多样的,在下面内容中,我们只介绍常见的类别或病例,以便在日常的教学中更加关注这些儿童,给予必要的帮助。
1.肢体障碍的概念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残疾标准中规定:肢体残疾,是指人体运动系统的结构、功能损伤造成的四肢残缺或四肢、躯干麻痹(瘫痪)、畸形等,导致人体运动功能不同程度的丧失,以及活动或参与的局限。
肢体残疾包括:(1)上肢或下肢因伤、病或发育异常所致的缺失、畸形或功能障碍(2)脊柱因伤、病或发育异常所致的畸形或功能障碍(3)中枢、周围神经因伤、病或发育异常造成躯干或四肢的功能障碍。
2.肢体障碍的分级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残疾标准把肢体障碍分为以下四级:肢体障碍肢体残疾一级:不能独立实现日常生活活动:1)四肢瘫:四肢运动功能重度丧失2)截瘫:双下肢运动功能完全丧失3)偏瘫:一侧肢体运动功能完全丧失4)单全上肢和双小腿缺失5)单全下肢和双前臂缺失6)双上臂和单大腿(或单小腿)缺失7)双全上肢或双全下肢缺失8)四肢在不同部位缺失9)双上肢功能极重度障碍或三肢功能重度障碍。
肢体障碍肢体残疾二级:基本上不能独立实现日常生活活动。
1)偏瘫或截瘫,残肢保留少许功能(不能独立行走)2)双上臂或双前臂缺失3)双大腿缺失4)单全上肢和单大腿缺失5)单全下肢和单上臂缺失6)三肢在不同部位缺失(一级中的情况除外)7)二肢功能重度障碍或三肢功能中度障碍。
肢体障碍肢体残疾三级:能部分独立实现日常生活活动。
1)双小腿缺失2)单前臂及其以上缺失3)单大腿及其以上缺失4)双手拇指或双手拇指以外其他手指全缺失5)二肢在不同部位缺失(二级中的情况除外)6)一肢功能重度障碍或二肢功能中度障碍。
肢体障碍肢体残疾四级:基本上能独立实现日常生活活动。
肢体障碍康复训练肢体障碍是一种常见的身体障碍,因各种原因而导致肢体运动受限。
通常需要对这种情况进行康复训练,以恢复肢体运动功能和独立性。
在康复训练中,常常需要结合多种理疗、医疗方式,以达到最佳效果。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地介绍一下肢体障碍康复训练相关知识。
一、康复训练的意义康复训练主要是让肢体康复受损部位得到修复,促进其血液循环、代谢功能和神经传递功能的恢复。
同时,康复训练还可以提高病人的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使患者重拾信心,重新融入社会。
二、康复训练的方法1、物理疗法:物理疗法是通过电疗、超声波、热疗等物理手段来促进肢体组织血液循环、代谢、发挥神经传导功能的方法。
常见的物理治疗方法包括电疗、磁疗、蜡疗、超声波疗法等。
2、康复训练器械:康复训练器械是一种帮助肢体障碍者提高运动能力的装置。
它的种类繁多,包括行走架、步态训练仪、手部训练仪、脚踏车、电动床等。
3、功能性体育:功能性体育是一种将运动和功能康复相结合的体育,其中包括游泳、骑行、球类运动等,这些体育项目可以让肢体障碍者通过不同的身体动作和运动练习,进而达到恢复肢体运动功能的目标。
三、康复训练的注意事项1、稳定情绪:由于康复训练的需求是很高的,所以肢体障碍患者必须保持稳定的情绪状态,避免因心情不好而影响康复训练的效果。
2、配合专家:肢体障碍者在进行康复训练的时候,必须与专家密切配合,积极听取专家的建议,并根据自身身体情况调整训练内容和强度。
3、注意饮食:肢体障碍患者在进行康复训练时需要注意合理的饮食,尽量多食用水果、蔬菜、清淡饮食,避免进食过多高脂肪和高热量食品。
总之,肢体障碍康复训练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专家的指导和患者的努力。
通过坚持不懈的康复训练,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可以不断得到改善,生活质量也会逐渐提高。
残疾等级评定标准残疾等级评定标准是指根据残疾人的身体、智力、精神和感觉功能障碍的程度,对残疾人进行评定,确定其残疾等级,并据此享受相应的优待政策和服务。
残疾等级评定标准的制定是为了保障残疾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残疾人的全面参与社会生活,提高其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的包容和共融。
一、身体残疾评定标准。
1. 肢体功能障碍,评定肢体功能障碍残疾等级时,主要考察肢体的活动功能、感觉功能和协调功能的障碍程度,以及对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的影响程度。
2. 视觉障碍,评定视觉障碍残疾等级时,主要考察视力的丧失程度、视野缺损和对不同光线的适应能力,以及对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的影响程度。
3. 听力障碍,评定听力障碍残疾等级时,主要考察听力的丧失程度、对不同频率和音量的听觉感知能力,以及对语言交流和社会参与的影响程度。
4. 言语障碍,评定言语障碍残疾等级时,主要考察言语表达和理解的障碍程度,以及对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的影响程度。
二、智力残疾评定标准。
1. 智力障碍,评定智力障碍残疾等级时,主要考察智力水平的丧失程度、学习和适应能力的障碍程度,以及对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的影响程度。
2. 发育障碍,评定发育障碍残疾等级时,主要考察发育水平的丧失程度、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障碍程度,以及对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的影响程度。
三、精神残疾评定标准。
1. 精神障碍,评定精神障碍残疾等级时,主要考察精神症状的严重程度、社会功能障碍的程度,以及对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的影响程度。
2. 自闭症,评定自闭症残疾等级时,主要考察自闭症症状的严重程度、社会交往和沟通能力的障碍程度,以及对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的影响程度。
四、感觉残疾评定标准。
1. 触觉障碍,评定触觉障碍残疾等级时,主要考察触觉感知和疼痛感知的丧失程度,以及对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的影响程度。
2. 味觉和嗅觉障碍,评定味觉和嗅觉障碍残疾等级时,主要考察味觉和嗅觉感知的丧失程度,以及对饮食和生活质量的影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