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公路几何设计细则送审稿
- 格式:doc
- 大小:1.96 MB
- 文档页数:67
某城市道路施工图设计摘要从设计中,主要是进行某中等城市道路施工图设计。
,设计车速60km/h,双向六车道,全程设置中央分隔带。
对交通量进行了分析,查找相应技术规范,确定城市道路的等级以及设计所需的各种参数,在平面图中进行选线,然后又对道路路线进行了平面线形设计,本路线有三段圆曲线,且没有设置缓和曲线和标高。
纵断面的设计中有三个竖曲线,并且也满足了平纵面线形组合设计中的各种要求。
在横断面的设计中,确定了横断面组成及各种要素后,绘制横断面图。
交叉口设计的基本内容就是确定交叉口形式。
路面设计内容中包括路面类型与结构设计。
通过这次设计不但了解建设城市道路的各个步骤,而且也能熟练地运用AUTOCAD进行制图。
关键词:交通量,线形设计,路面结构,交叉口A New Expressway Construction Of A CityABSTRACTIn this design,is mainly the dongshen expressway design,the length of this road which we design is , the design of the speed is 60km/h and set up the central of separation strip.英文摘要须与中文摘要内容相对应,英文摘要约250个实词;关键词要反映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的主要内容,数量一般为3-5个。
Design, road construction drawings and design of a medium-sized cities. The design part of the road length of , a design speed of 60km / h, six-lane two-way, the entire set of central reserve.Traffic, find the corresponding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to determine the level of urban roads as well as design the various parameters required in the line selection in the plan, then the horizontal alignment design of the road route, the route there are three sections of circular curve and set the transition curve and elevation. The design of the vertical section of the three vertical curves, and also to meet the various requirements in the design of the linear combination of the flat vertical surface. In the cross-sectional design to determine the cross-sectional composition and the various elements, draw a cross-sectional diagram. Intersection design is to determine the intersection form. Content of pavement design, pavement type and structural design.Through this design not only understand the various step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roads, but also skilled in using AUTOCAD drawing.KEY WORDS:关键词1,关键词2,关键词3,关键词4,关键词5目录前言 (1)第1章标准横断面设计 (2)道路路幅设计 (2)机动车道设计 (2)非机动车设计 (2)车行道的路拱和横坡度 (2)人行道设计 (2)绿化带设计 (2)管线布置 (2)横断面综合布置 (2)第2章平面线形设计 (4)道路平曲线设计 (4) (4)方位角、转角计算 (4)计算圆曲线要素 (4)第3章纵断面的设计 (7)纵坡设计 (7)竖曲线设计与计算 (10)第4章平面交叉口设计 (14)交叉口平面设计 (14)交叉口形式 (14)交叉口进口车道数与宽度 (14)交叉口的立面设计 (15)第5章路面结构的设计与计算 (18) (18)结构组合与材料选取 (20)设计资料总结 (22)结论 (25)谢辞 (26)参考文献 (27)附录 (29)外文资料翻译 (30)前言、目的、研究范围及达到的技术要求本次毕业设计,是我们在学院所有专业课程后进行的一项具有系统性、综合性的设计。
摘要大董湾至槐店乡二级公路地处江苏无锡地区,全长3000m左右。
该设计首先根据远景设计交通量确定公路等级及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并通过对当地地形、气候、水文、地质等资料的收集,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路线方案论证与比选,选择出合理的设计方案,确定了线路的平面布置;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以及本地区的未来发展计划,合理确定平曲线、竖曲线的半径及缓和曲线长度的选用;按照行车安全舒适、线形美观流畅的原则对平、纵线形进行了合理的组合,本路线有一段平曲线和一段竖曲线设置缓和曲线,其中平曲线设置了超高,无加宽。
横断面设计严格按照技术标准及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绘制,确定了路基宽度、高度及边坡坡度及路拱和超高,并且对路面结构层材料、排水等进行了设计。
本设计说明书较为系统地讲述了大董湾至槐店乡二级公路的设计方案、水文地质条件、原理及步骤,共设十一章。
主要内容包括:工程概况、路线方案的拟订和选择、平面设计、纵断面设计、横断面设计、路基设计、路面设计、排水设计、概算,专题(边坡防护与加固)等。
关键词:二级公路;平面设计;纵断面设计;横断面设计;路基设计ABSTRACTDa Dongwa to Huai Dianxiang secondary road located in Wuxi city, Jiangsu province with a total length of 3000m. According to the design of highway traffic vision and determine the level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and standards,and based on the local terrain, climate, hydrology, geology, as well as data collection.Then, based on route project argumetntation and selection to select the reasonable design scheme and determine the line layout; combined with local specific situation and the region's future development plan, then reasonable vertical plane curve, the curve radius and the length of the curve; according to the traffic safety and comfortable, the principle of linear beautiful fluent, the reasonable vertical alignment, its route has a Flat curve and a vertical curve set curve, flat curve set high, no widened. Cross-sectional design according to the technical standards and strict according to local actual condition,so we can determine the roadbed width, height and slope and road arch and high. And the pavement structure layer materials, drainage, etc.The design manual systematically tells the design of the Da Dongwa to Huai Dianxiang Secondary Road scheme, hydrogeological conditions, principles and steps of ten chapters. Main contents include: engineering survey, route and choose the scheme design, graphic design, longitudinal and transverse design, roadbed design, design, drainage design, project budget (Slope protection and reinforcement), etc.Keywords:Secondary Road;Planar Design;Longitudinal Design;Cross-sectional Design;Roadbed Design第一章绪论1.1选题意义公路交通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国民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必不可少的公共基础设施。
《公路几何设计细则》(总校稿)1(10)-《公路路线设计细则》(总版)加宽值增加时环形曲线的加宽类别应根据公路的交通构成确定当使用集装箱半挂车时,设计速度为40公里/小时的二级公路和三级公路应采用三级加宽值。
当集装箱半挂车不常使用时,可采用2类加宽值。
设计速度为30公里/小时的4级公路和3级公路可采用1级加宽值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往农村地区的交通量较小的单线公路不得拓宽。
8.4.2圆曲线路面的加宽原则上设置在圆曲线的内侧。
各级道路路面加宽后,路基应相应加宽如果很难加宽内侧或对其他几何结构的设计有很大的损害,可以采用内侧和外侧均加宽的方法。
8.4.3对于采取强制措施向不同方向行驶的双车道公路路段,如果圆曲线半径较小,应分别在内外侧加宽,内侧车道的加宽值应大于外侧车道的加宽值。
设计时可按以下方法计算:1当内外车道中心线对应的圆曲线半径在表8.4.1加宽半径分类的同一范围内时,相应的总加宽值应按内外半径之比计算分配Bn= 12?RwRnB(公式8.4.3)Bw = B-Bn,其中:Bn-内车道加宽值(m);bw-外车道加宽值(m);b-根据半径分级从表8.4.1中找到的总加宽值(m );rw-外车道圆曲线半径(m);rn-内车道圆曲线半径(m)2当内外车道中心线对应的圆曲线半径不在表8.4.1的加宽半径范围内时,总加宽值根据内车道圆曲线半径确定,内外车道加宽值根据公式8.4.3计算8.4.4加宽过渡段1加宽过渡段长度应采用与回旋管或超高过渡段长度相同的值当无回旋线或超高过渡段时,加宽过渡段的长度应根据坡度比为1:15且长度不小于10米的要求进行设置。
2加宽过渡模式可采用线性加宽过渡或三次和四次抛物线加宽过渡模式一般来说,二级、三级和四级公路应采用直线过渡。
高速公路曲线段、立交匝道出口、入口和收费广场的宽度变化应采用三个或四个抛物线过渡,过渡加宽值可按(公式8.4.4-1)、(公式8.4.4-2)和(公式8.4.4-3)计算1)线性加宽过渡加宽过渡段上任意点的加宽值(Bx)与从该点到加宽过渡段起点的距离(Lx)与加宽过渡段全长(L)之比(K= Lx/ L)成比例bx = k b(公式8 . 4 . 4-1)-B-路面圆形曲线部分的加宽值(m)-46-道路路线设计细则(一般修订版)2)三次抛物线加宽缓和曲线上任意点的加宽值(Bx)加宽缓和曲线段可计算如下:1999年加宽缓和段可计算如下:bx = (4k3-3k4) B(公式8 . 4 . 4-3)98 . 4 . 5超高和加宽缓和段1四级公路位于不超高不小于表8.2.3-1的直线与圆曲线最小半径的交界处,位于半径小于等于250m的圆曲线直径、超高和以较大者为准,最小值应满足坡度比为1:15和长度不小于10米的要求2四级公路的超高加宽过渡段应位于紧接圆曲线起点或终点的直线上受地形条件或其他特殊情况的限制,超高和加宽缓和段的一部分可以插入曲线,但插入曲线的长度不得超过超高和加宽缓和段长度的一半由不同半径的同心圆曲线连接而成的复杂曲线的超高和加宽过渡段应对称布置在接缝两侧。
道路线形论文第一篇:道路线形论文浅谈道路线形与交通安全的关系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日趋繁荣,交通工具的种类和数量日新月异,使原有仅仅满足规范的道路线形设计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交通事故不断发生。
根据交通事故原因分析,事故多发于设计标准低,路面条件差,交通量大的路段和一些线形标准较高的长直路段,交叉口(平面)处等。
本文从平面线形,纵断面线形,线形组合三个方面简单分析了下其与交通安全之间的关系,提出了道路道路线形设计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线形;交通安全;设计在以往的设计中,设计者往往局限于满足规范要求,认为只要设计指标达到或者超过了规范所规定的最小值,也就满足了安全要求。
这在重视交通安全,以人为本的今天无疑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设计者忽视了在运行过程中驾驶人生理,心理方面的感受等。
而道路线形在这个过程无疑占有很大的作用。
从交通事故的原因分析,道路线形不良对安全行车影响极大。
实践证明,事故多发于设计标准低、路面条件差,但交通量很大的路段上。
公路建成后,要改变线形几乎是不可能的,它将长期影响和限制汽车在公路上的运行。
线形设计的好坏,对汽车行驶的安全、经济、舒适及通行能力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线形设计时,必须对公路应具有的性能与作用进行充分慎重的研究,所以对公路的线形设计质量对交通安全的影响进行分析是有必要意义的。
1.平面线形与交通安全1.1直线段与交通安全直线路段线形简单,方向明了,且有足够的视距,对汽车的安全性是有利的。
尤其是在高原地区,驾驶员在地势险恶的盘山道上经过数小时紧张操作后,进入坝区直线路段,可以使紧张情绪得放松,同时因换档、打方向、刹车等次数相应减少,驾驶员的体力亦得到恢复。
但必须指出的是,如果直线路段过长,由于道路线形过于简单,周围景观极其单调,长时间在同一种简单不变、枯燥乏味的道路条件下驾驶,反而容易引起驾驶员的精神松懈和疲劳,从而导致交通事故。
另外,在直线路段驾驶员因线形简单往往超速行驶,在有的一级公路上,有的驾驶员车速甚至达到每小时一百六十公里。
前言毕业设计是对我们大学所学专业知识的回顾和提升,做好设计能为我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公路交通是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服务的公共基础设施,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我国从“七五”开始,公路建设进入了高等级公路建设的新阶段,近几年随着公路等级的不断提高,路桥方面知识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同时,各项规范也有了较大的变动,为掌握更多路桥方面知识,我选择了解家庄至松园一级公路施工图设计这一课题。
该路线位于山东临沂市境内,路线属于平原区,地形起伏不大。
路线地质构造相对较简单,地质相对稳定,未发现大的不良地质现象。
全线地面高程变化为99.47-139.51米之间。
该设计路线属于一级公路,设计速度80Km/h,路基宽度24.5米,路面宽18米,设计路线全长7362.310m。
平面设计共设交点9个,平曲线最大半径820m,最小半径400m。
纵断面设计共设转坡点5个,在设计中共设涵洞四个,小桥两处,大桥一处,平面交叉一处。
在本次设计中,我们运用了维地设计程序、维地土方可视化调配系统、公路路面设计程序系统、ActoCAD2004。
在设计中,我们翻阅了《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J 011-94、《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J 013-95、《公路柔性路面设计规范》JTJ 032-94等大量文献。
在设计中,运用以上程序、文献、和所学理论知识,做了以下工作:1.明确设计任务的依据和概况。
包括设计标准以及原则,沿线筑路材料,水电等建设条件与公路建设的关系。
2.确定公路等级和技术标准。
3.平面设计。
包括平面线形设计、纵断面设计、横断面设计。
平面线形设计首先应拟定路线方案,根据《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J011-94,赵永平、唐勇主编《道路勘测设计》,根据选线的一般要求,综合考虑沿线的地形、地物、地质、水文条件等影响因素,按照选线的步骤选定一条切实、可行的路线方案。
道路工程论文(通用15篇)道路工程论文11普通公路材料的试验检测工作(1)水泥必须检查水泥的稳定性、凝结时间、水量配比以及胶砂强度等。
对已经进入施工现场同厂家、同规格、同编号和同生产日期的水泥,按照袋装200t、散装500t的标准,每3个月检测1次。
(2)集料对于细集料要检查密度、砂含量和含水量等。
粗集料要检查磨耗值、吸水性、筛分和磨光值等。
每种材料作为道路工程材料应该在使用前检查2个样品,作为底基层和基层时,应每20xxm3检查2个样品,作为面层时,每批次检查2个样品。
(3)砂应检查密度、含泥量、容重等。
对于已经进入现场的相同厂家、相同料源的砂,要每200m3为1批次进行验收,每1批次至少抽样1次。
(4)钢筋应重点检查抗拉强度、断后伸长率和弯曲变形系数等。
对于已经进入施工现场同品种、同规格、同炉号以及同厂家的钢筋要每60t为1批次,并且随机抽取3根,分别截取1组式样,用于拉伸强度试验、冷弯试验等。
钢筋焊接时,要检测拉伸强度。
根据经验,一般把300个同种类型的焊接钢筋在统一焊接条件下作为1个批次,1个星期内没有达到300个标准时,也按照1批次计算。
(5)沥青应重点检查沥青的针入度、软化点、蜡含量以及老化指标等。
在道路铺油之前和施工过程中每500t沥青要进行1次全面检测,每1000t沥青要检查3次蜡含量,每车检查3大指标。
以上几类材料,对于数量不足1个批次的,要按照整1批次检查;每批原材料的产地、规格、等级和来源要一致;对于不同厂家、不同规格的道路工程材料要进行随机抽样,并且做好标签和存档;加强材料的存放和标识检查工作,要按照类别分别存放,界限清楚,钢筋、水泥等支垫和铺盖要符合规范要求;检查单位要认真执行材料汇总、记录和信息传递等制度的落实。
2高速公路材料的试验检测工作2.1试验检测任务高速公路工程材料的试验检测任务应该包含高标号和重点位置混凝土的配比、基层、沥青混凝土配合比等试验项目的验证和批复;关键项目要按照规范标准进行平行试验,并对全线的试验项目按照抽检频率进行试验;完成高速公路施工中用到的材料、配件或者施工采购前的预先审计和进场后的验收试验工作。
S331一级公路D标段施工图设计毕业论文1 公路路线设计1.1 公路几何指标的计算、确定与复核1.1.1. 交通量计算已知资料(交通量年增长率为5%)见表1-1。
表1-2远景设计年平均日交通量由1(1)NKN N K-=+得X=5225(辆/天)式中:n--远景设计年限,一级公路为20年。
由远景设计年平均日交通量7195辆/天,根据《标准》1.0.3规定,拟定该公路为一级公路四车道,设计车速80公里/小时。
1.1.2.相关技术指标1)车道宽度,当设计车速为80公里/小时时,单车道宽度为3.75米。
2)一级公路整体式断面必须设置中央带。
中央带由两条左侧路缘带和中央分隔带组成,可采用《标准》一般值设计,取3.50米。
3)路肩宽度根据《标准》,左侧硬路肩宽度采用2.50米,土路肩宽度采用0.75米,一级公路应在右侧硬路肩宽度内设右侧路缘带,采用0.50米。
4)一级公路的连续上坡路段,当通行能力运行安全受到影响时应设置爬坡车道,其宽度为3.50米,连续长坡下坡路段,危及运行安全处应设置避险车道。
对于本设计都无须设置。
5)路基宽度,一级公路四车道路基宽度取一般值25.00米。
表1-31.1.3.指标核算平曲线极限最小半径:()()22min max max 1003944001271270.10.1V R m m i μ===⇒+⨯+ 平曲线一般最小半径:()()m m i V R 70082.71501.01.01271001272max max 2min⇒=+⨯=+=μ 考虑最小行程时间: min 1.67133.6140l V m m ==⇒ 缓和曲线最小长度: min 0.8366.470l V m m ==⇒停车视距: 80/85%68/V km h km h =⨯=2268 2.56899.511003.6254 3.62540.31T z Vt V S m m φ⨯=+=+=⇒⨯ 合成坡度: 10(1)N K N N K -=+纵坡最小长度: 3min 1099802002003600l V m m ==⨯⨯=⇒ 竖曲线最小长度: 8066.7701.2 1.2V L m m ===⇒1.2 公路选线设计1.2.1自然条件综述本案地势平坦,偶有微丘,为平原微丘区;该地区雨量充沛集中,雨型季节性较强,暴雨多,水毁、冲刷较多,为Ⅳ1区;本路段按平原微丘区一级公路标准设计,计算行车速度V=80km/h,设计年限为20年。
摘要为了巩固我们所学的知识,并在各方面得到更进一步的提高,我选择了S314三门峡至荥阳一级公路DE段作为毕业设计,这是在毕业之前对自身学习状况的最后一次检查。
我所选择的设计路段是从K4+950至K7+300段,全长2350米,设计车速80km/h,路基宽度为24.5m。
此次毕业设计主要包括的内容如下:1、路线设计:在已知平面图的情况下,进行纵断面的设计,要求线路顺畅、填挖平衡、经济合理。
2、路基设计:包括各个桩号的填挖计算、填挖较大地段的稳定分析、整个线路的土石调运借配等。
3、路面设计:路基在不同干湿状态下,所设计的沥青路面和水泥混凝土路面方案的比选,要求经济合理,便于施工并满足各设计规范要求。
4、路基、路面排水工程;高填挖地段的防护工程以及路基加固工程:这一部分相当重要,对于路基排水,采用了边沟、截水沟、急流槽等排水设施;对于路面排水,除了对路面进行了路拱设计,还进行中央分隔带的排水设计;对于特殊路段的防护和加固主要采用了骨架内植草和挡土墙。
5、桥涵设计:包括桥梁和涵洞的形式、尺寸的设计。
6、英文翻译7、专题研究:对此行业新观点或者新技术的综述。
关键词:路线,路基路面,桥涵,排水,综合设计AbstractIn order to strengthen our knowledge that we have learned, and to receive further improve in all aspects, we choose a new level of highway, which is from Sanmenxia to Xingyang , as my road engineering graduation design, and this is the last examination for what we have learned before our graduation.In this design, our task is to design an secondary road. The road, which is 2350 m from K4+950 to K7+300. Whose design speed is 80km/h and the wide of the subgrade is 24.5m.Our prime contents of the graduation design project includes as follows:1.The design of the route: Conduct the longitudinal design and make sure that the line smooth fill in the required big balance, reasonable economy, in condition on the landform which is known.2. The design of the subgrade: The work involves a lot of items: analyze the stability of brae; the fill or dig height of every peg and so on.3. The design of pavement: This design contents that the select of the construction about concrete and asphalt pavement in different case, and require the economic reasonable, facilitating construction and meet the design requirements specification.4.The design of the subgrade pavement and the drainage engineering, high embankmentarea dig protection engineering and roadbed reinforcement engineering, as for the subgrade drainage, the ditches, cut ditch, the rapids chamfer drainage, this part is quite important. As for the pavement drainage, apart from the arch design road pavement, it also includes the central space of drainage design, as for the special sections of the protection and reinforcement, it mainly adopts skeleton inside plant grass and retaining wall.5. The design of the bridge and culverts which include size and form.6. Translate an English article into Chinese.7.Investigate the monograph which about a new technique or a new viewpoint in this field.Keywords: route, roadbed and pavement, bridges and culverts, drainage, integrated design目录前言 (1)1 绪论 (2)1.1选题设计背景 (2)1.2设计内容 (2)1.3毕业设计的目的 (3)2 公路路线设计 (4)2.1平面设计 (4)2.1.1一级公路几何指标的汇总 (4)2.1.2相关技术指标 (5)2.1.3主要技术指标复核 (5)2.1.4选线 (6)2.1.5 公路平面线形设计 (8)2.1.6 汽车行驶轨迹 (11)2.1.7 平面线形要素 (11)2.2路线纵断面设计 (11)2.2.1平纵组合的设计原则 (11)2.2.2 纵断面设计要求 (12)2.2.3 纵坡设计的有关规定和要求 (12)2.2.4 坡长要求 (13)2.2.5 合成坡度 (14)2.2.6 设计步骤 (15)2.2.7 拉坡 (15)2.3竖曲线设计 (15)2.3.1 竖曲线设计标准 (16)2.3.2 竖曲线设计的要求 (16)2.3.3 竖曲线要素计算 (17)2.3.4 计算各点设计高程 (18)2.4路线横断面设计 (18)2.4.1 路基宽度的确定 (19)2.4.2 车行道宽度的确定 (20)2.4.3 硬路肩宽度的确定 (20)2.4.4 路拱横坡度的确定 (21)2.4.5 中间带宽度的确定 (21)2.5平曲线加宽设计 (22)2.6超高值计算 (23)2.7路土石方的计算和调配 (23)2.7.1土石方调配要求 (23)2.7.2土石方调配方法 (24)3.1路基宽度的确定 (25)3.2路基高度 (25)3.3路基压实 (26)3.4路基排水设计 (26)3.4.1 排水设计的原则 (26)3.4.2 排水设施设计 (27)3.5路基稳定性分析 (28)3.5.1 路基稳定性分析方法 (28)3.5.2 路基稳定性计算 (29)3.6重力式挡土墙设计 (31)3.6.1 重力式挡土墙位置的选择 (31)3.6.2 挡土墙的纵向布置 (31)3.6.3 挡土墙的横向布置 (31)3.6.4 挡土墙的作用及要求 (31)3.6.5 挡土墙的埋置深度 (32)3.6.6 挡土墙的排水设施 (32)3.6.7 沉降缝与伸缩缝 (32)3.6.8 土质情况描述 (32)3.6.9 重力式挡土墙结构情况描述 (33)3.6.10 重力式挡土墙计算 (33)3.6.11 初拟墙体尺寸设计与计算 (33)3.7路基边坡 (35)3.7.1 路基边坡设计 (35)3.7.2 路基边坡防护 (36)3.8路基坡面防护工程设计 (36)3.8.1 植物防护 (37)3.8.2 工程防护 (37)4 路面结构设计 (39)4.1公路柔性路面设计 (39)4.1.1 交通分析 (39)4.1.2 结构组合与材料选取及各层材料的抗压模量及劈裂强度 (41)4.1.3 设计指标的确定 (42)4.2竣工验收弯沉值和层底拉应力计算 (44)4.2.1 各结构层及土基顶面竣工验收弯沉值 (44)4.2.2 路面各结构层底面最大拉应力 (44)4.3路面排水系统设计 (44)4.3.1 路面表面排水 (45)4.3.2 中央分隔带排水 (45)4.3.3 路面内部排水 (45)4.4涵洞设计 (46)4.1.1 涵洞分类及各种构造型式涵洞的适用性和优缺点 (46)4.1.2 涵洞选用原则 (46)致谢 (49)参考文献 (50)前言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兴起了公路与城市道路的建设热潮。
1 总则1.0.1为准确理解和执行《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和《公路路线设计规范》,提高设计水平,保证设计质量,制定本细则。
1.0.2本细则适用于新建或改(扩)建的各级公路。
1.0.3 公路路线设计应贯彻“以人为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设计原则,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
1.0.4 公路路线设计应倡导全寿命周期设计思想,处理好公路路线设计与建设、运营管理、养护维修的关系。
1.0.5 公路路线设计应根据公路的功能、交通量、及其在路网中的地位和作用,并考虑综合运输体系以及项目影响区的产业布局,正确选择技术标准,确定公路等级、路线走向、走廊和主要控制点,提出建设规模,为项目立项提供依据。
1.0.6在深入调查沿线地形、地质、水文气象,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建筑材料等资料的基础上,选择路线方案,确定路线线位,合理运用技术指标进行公路路线设计,为项目建设提供依据。
1.0.7深入调查了解项目沿线城镇、土地利用、铁路、航道、水利、管道、矿产、电力电讯、文物、自然景点等基础资料和发展与保护规划,并协调处理好相互关系;综合协调路线与路基路面、桥涵、隧道、交叉、交通工程和环境景观等相互关系,提出总体设计方案,保证设计的完整性、系统性、先进性。
1.0.8 协调工程项目与周围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关系,构建和谐的路域环境。
1.0.9 建立工程项目数据库,为工程项目的建设养护运营管理提供基础信息和基本平台。
1.0.10路线设计应在遵守标准、规范的前提下,积极应用被实践证明已经成熟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不断提高设计水平。
1.0.11公路路线设计主要技术指标,除应符合本指南外,尚应符合国家和交通运输部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和规程的规定。
2 术语、符号2.1术语2.1.1公路功能highway functinal公路在公路网中的地位和作用。
2.1.2运行速度(V85)operating speed在天气良好、路面干净而潮湿、自有流状态下,路段上第85%位的车辆行驶速度。
《公路几何设计细则》(总校稿)1-10《公路路线设计细则》(总校稿)当增大加宽值。
圆曲线加宽类别应根据该公路的交通组成确定。
二级公路以及设计速度为40km/h的三级公路有集装箱半挂车通行时,应采用第3类加宽值;不常通行集装箱半挂车时,可采用第2类加宽值;四级公路和设计速度为30km/h的三级公路可采用第1类加宽值。
通往农村交通量小的单车道公路,受条件限制时可不加宽。
圆曲线路面加宽原则上应设置在圆曲线内侧,各级公路路面加宽后,路基应相应加宽。
内侧加宽有困难或对其他几何构造设计有较大损害时,可采取内外侧均等加宽的方法。
双车道公路采取强制性措施实行分向行驶的路段,且圆曲线半径较小时,应按内、外两侧分别加宽,且内侧车道的加宽值应大于外侧车道的加宽值,设计时可按下列方法计算:1当内、外侧行车道中心线对应的圆曲线半径在表加宽半径分档的同一区间范围内时,对相应的总加宽值应按内、外侧半径比值计算分配。
Bn=12RwRnBBw = B - Bn式中:Bn—内侧车道加宽值(m);BW—外侧车道加宽值(m);B—按半径分档从表查得的总加宽值(m);RW—外侧车道圆曲线半径(m); Rn—内侧车道圆曲线半径(m)。
2当内、外侧行车道中心线对应的圆曲线半径不在表加宽半径分档内时,应以内侧车道圆曲线半径确定总加宽值,其内、外侧车道加宽值按式计算。
加宽过渡段1加宽过渡段长度应采用与回旋线或超高过渡段长度相同的数值。
不设回旋线或超高过渡段时,加宽过渡段长度应按渐变率1:15,且长度不小于l0m的要求设置。
2加宽过渡方式可采用线性加宽过渡或三次、四次抛物线加宽过渡的方式。
一般二级、三级、四级公路宜采用线性过渡;高速公路的曲线段、互通式立交匝道出、入口及收费广场等宽度变化处宜采用三次或四次抛物线过渡,过渡加宽值可按(式)、(式)、(式)计算。
1)线性加宽过渡加宽缓和段上任一点的加宽值(Bx)与该点到加宽缓和段起点的距离(Lx)同加宽过渡段全长(L)的比率(K= Lx/ L)成正比。
公路几何设计细则15 环境保护设计15.1一般规定15.1.1 公路设计应以人为本,体现安全、环保、耐久、和谐的设计理念,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环境保护工程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并应遵守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
15.1.2公路环境保护设计应根据环境质量标准、技术指标,结合项目沿线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生态环境等,以保护沿线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防治水土流失、降低环境污染为宗旨,以环境敏感点为主,点、线、面结合,确定环境保护设计原则和工程方案;应突出环境协调、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环境保护设施应安全适用,便于养护。
15.1.3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和二级公路改(扩)建工程应对原有工程的环境保护设施及改(扩)建过程中可能引发的环境保护问题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应对策,对原有建筑材料的废弃与利用进行优化设计。
15.1.4根据预测交通量和不同的保护对象而拟分期修建的环境保护设施,应按确定的各项技术指标制定分期修建方案,公路主体工程在运营后期拟拓宽和改建的应一并考虑环境保护工程的利用与改扩建等问题。
15.1.5公路应绕避省级以上文物、遗址等保护区。
当公路对文物、遗址等保护区产生干扰时,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有关规定执行。
对公路沿线已发现的文物、具有科学价值的古化石、风景区等资料应充分收集,并根据其位置和保护级别拟定环境保护设计对策。
选定路线方案时,宜绕避村镇和环境敏感建筑物,避免大规模的拆迁。
当路线对环境敏感建筑物等有干扰时,应作保护与拆迁等多方案比较。
公路征地拆迁应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法规,按有关标准计列补偿费用,会同有关部门提出征地补偿和安置规模等建议方案。
15.2环境保护要点15.2.1公路总体设计应纳入环境保护的设计内容,路线、交叉、路基、桥涵、隧道等专业中设计应协调好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关系。
15.2.2公路选线应结合地形、地物条件,针对路线所处区域的不同环境特征和不同的环境保护对象,进行路线方案的比选。
15.2.3特殊地段公路应作环境保护重点设计,路线设计时应遵从环境保护优先的原则。
1平原或水网地区,公路环境保护优先考虑:1)降低路基高度,保护土地资源;合理设置通道和天桥,减小公路对当地居民出行及景观的影响;2)应充分考虑取土、弃土方式对土地利用方式、土壤耕作条件和农田水利排灌系统的影响;取土场的后期利于与开发;3)路面汇水对养殖业水体的影响。
2在地形条件复杂的山区,应对路基填挖工程量和填方高度、挖方深度、挖方边坡高度等进行合理的控制。
填方高度大于20m、挖方深度大于30m或挖方边坡高度大于1.6倍的路基宽度值时应进行桥遂通过的方案必选,地形复杂的山区公路环境保护设计的重点:1)充分进行桥隧方案的比选,减少高路堤和深路堑对自然景观、植被及地质条件的影响;2)采取有效措施,减小公路对珍稀动植物的影响;3)尽量减少路基开挖、取弃土等对水土流失的影响;4)严禁大爆破作业及乱挖、乱弃,预防诱发地质灾害;5)避免路基开挖对受国家保护的文物和具有科学价值的古化石等的影响;6)避免工程对当地原有水资源的影响。
3 绕城公路或接城市出入口段,公路环境保护应着重考虑以下因素:1)公路与城市规划的协调;2)拆迁工作量;3)方便当地居民的出行;4)选择、利用、创造、改善环境景观;5)采取综合措施,降低交通噪声、废气、废水等对环境的污染。
4 公路通过农田区时,横向通行构造物型式与间距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并与渠道、机耕道等农田基本设施相协调。
通道等设计应充分考虑积水对安全通行的影响;位于居民聚集区的跨线桥应设置防落物设施。
5 路线通过牧区时,应考虑放牧转场的需要,并设置必要的设施。
6公路穿越森林及军事控制区等时,应充分考虑救灾、抢险、军事等的需求。
7 公路中心线距省级(含)以上自然保护区缓冲区的边缘不宜小于100m。
当公路必须进入自然保护区时,应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8 公路通过林地时,应严格控制林木的砍伐数量,不得砍伐公路用地范围之外不影响行车安全的林木;9 公路经过草原草甸时,应注意保护腐殖土和地表植被;取、弃土场地宜选择在地表植被生长差的地方并集中设置;10 公路进入法定保护的湿地时,工程方案应避免造成湿地等生态环境的重大改变,施工废料应弃于湿地之外;11 在有国家或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出没路段,应设置预告、禁止鸣笛等标志,并根据需要为动物横向过路设置通道;12 公路中心线距居民聚居区宜大于100m,距医院、疗养院、学校宜大于200m。
13对于饮用水地表河流水源地,公路桥位应位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取水口上游1000m以外,下游100m以外;对于其他饮用水水源地,公路线位应设置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以外。
15.2.4公路构造物应充分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对沿线的土地利用、农田水利设施、建筑物、行政区划、人文景观等社会环境现状以及城乡发展规划、国土规划等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保护目标及最佳保护、利用、协调方案。
15.2.5路基路面设计应结合环境保护,综合考虑下列因素:1 路基断面形式和防护设施应结合自然地形、土地状况和工程地质特点和景观要素合理选择,科学确定公路用地规模,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2 合理选择路基高度,有条件时宜采用低路堤和浅路堑方案,路基边坡应顺应自然;根据需要设置防护支挡设施,节约公路用地。
3 路基路面综合排水工程设施应自成体系,不得影响当地的排灌系统;公路不宜压占干渠、支渠;不得已而压占时,应采取工程措施,保持原过水断面面积。
跨越干渠、支渠的桥涵不宜压缩渠道过水断面。
在对排灌设施进行合并、调整或改移设计时,不得影响其原有的排灌功能与要求。
4 路基防护应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合理选用,有条件时宜采用植物防护;水土流失严重或边坡稳定条件较差时,宜采用工程防护与植物防护相结合的方法,并重视表面植被防护。
15.2.6公路交叉设计应根据公路网规划和相交公路状况,针对自然地形、地质条件以及社会环境等特点,结合公路交叉主体工程,综合考虑确定方案,并符合下列规定:1 互通式立交设计应考虑交叉型式、布局的美观;立交区排水应纳入公路排水系统,并应体现水土保持原则;2 互通式立交的匝道边坡宜放缓,设土质边沟或不设边沟,贴近自然,充分与环境协调;3 互通式立交主线桥和匝道桥应进行上跨与下穿的方案比选,上跨主线结构物的跨径应合理布置、主线两侧宜设置边孔;合理确定桥上纵坡及桥头路基高度;4 分离式立交桥的结构型式应考虑行车视距和视觉效果,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15.2.7桥隧设计应结合地质、水文、气象、地震等情况,考虑施工和运营环境进行多方案论证,并符合下列要求:1 桥隧位置的选择应综合考虑接线设计,与周围山川、沟谷等自然景观协调;桥梁的导流设施应自然平顺;隧道洞口总体布置应贴近自然,洞门不宜过分进行人工化修饰;2 桥梁的墩台布置应防止河床冲刷;3 隧址应避开或保护储水结构层和蓄水层,保护地下水径流和地表植被。
15.2.8服务设施、管理设施的位置、规模应充分考虑人性化,结合自然景观合理确定,其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 对生活废水、废弃物等进行综合治理;2 污染防治措施应进行多方案比选;3 拟分期实施的防污染设施应综合论证并注意近期和远期有机结合;4 结合区域路网、地形、景观和地域文化等环境进行景观设计。
15.2.9公路施工组织设计中应对环境敏感点附近路段施工期间产生强噪声辐射的施工机械作业时间、施工方式等作出规定,施工场界处噪声和空气污染防治应符合《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的规定。
沥青混合料应集中场站搅拌,搅拌场站距环境敏感点的距离不宜小于300m,并应设置在当地施工季节最小频率风向的被保护对象的上风侧。
15.3 取弃土及临时占地的环境保护15.3.1取、弃土场位置的选择应重视环境保护,其要求如下:1 取土场宜选择在植被稀疏的丘陵、山包等荒地、荒坡,并应与当地政府协商,确定取土范围和深度;弃土场宜选择在储量大、地形低的洼地,或不易受水流冲刷的荒沟、荒地或低产田地,并分级填筑弃土;2 取土场宜远离建筑物、管线等生活生产设施,不应影响其安全;取土场可能蓄水或集水时,其位置不应影响路基及周围坡体稳定;3 取土场不宜设置在桥头引道两侧,特殊情况下可在下游一侧设置取土场,但应留有宽度不小于4m的护坡道;4 不应在基本农田区、林地,以及可能导致地质灾害或路基病害的区域设置取、弃土场;严禁在泥石流沟、滑坡体上缘等位置设置弃土场;5 严禁在河道弃渣,对于临水域的弃渣场,要设置有效的拦挡措施,避免阻塞河道水流或造成水土流失15.3.2应合理确定取土场的防护和排水措施。
对于取土场形成的裸露边坡,应在工程防护的基础上,创造条件恢复植被;取土场坡脚易受水流冲刷的地方,应采用工程护坡;当取土场边坡高度大于4m,坡度大于1:1.5时,宜采取削坡开级措施。
取土场的排水工程宜结合取土情况及时布设。
在取土场裸露坡面易受到上游水流冲刷时,应在取土场坡顶以外设挡水土埂或截水沟,拦截来水;受坡面集水冲刷的取土场,应根据地形在距最终开采边界以外设置截水沟,拦截坡顶以上集水;位于山坡地的取土场,应在取土场中间平台和坡脚设排水沟,排除坡面径流;施工期应在取土场下游排水沟外侧设置临时拦渣带。
15.3.3对工程废方弃置应作出具体设计,弃土场的拦渣及护坡工程应根据弃土堆放位置、弃土性质、预计弃土高度等因素合理确定,弃土场应先挡后弃。
1 拦渣工程的结构应满足安全使用的需要;弃土场坡面防护宜以植物防护为主;2 在沟道中堆置弃土、弃石、弃渣时,应修建拦渣坝;弃土、弃石、弃渣等堆置物易发生滑塌,或堆置在坡顶及斜坡面时,应修建挡渣墙;3 弃土场坡面防护可参照现行《公路路基设计规范》的要求设计。
15.3.4弃土场排水系统应根据弃土场的地形、地质及水文条件,结合沟渠、农田灌溉等设施综合考虑设置,避免水流冲刷土体或改变地面径流条件引起农田、坡地的冲刷。
位于沟谷、坡地的弃土场必须设置完善的排水设施,当弃土场周围有汇流条件时,可采取截、排水措施,将水流引出排泄,其要求如下:1 当需要拦截山坡或边坡上流向弃土场的汇水时,宜设置截水沟;截水沟宜设置在弃土场5m以外,并依等高线进行布设;在多雨地区,可视实际情况设一道或多道;2 将截水沟、弃土场汇集的水引向周围排灌体系时宜设置排水沟;排水沟与原有沟渠的连接应顺畅;易受水流冲刷的排水沟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防护、加固措施;3 水流通过陡坡地段或特殊陡坎地段时宜设置跌水或急流槽。
15.3.5当取、弃土破坏了原有地表植被或改变了原地表自然坡度而形成裸露坡面时,应进行绿化或复垦。
取、弃土结束后宜及时绿化、覆土造田或考虑其它综合利用,其整治要求如下:1 取、弃土前应先将地表种植土集中堆存,取、弃土结束后,再将种植土予以利用;2 整治或复垦后的取、弃土场宜根据其土地质量、灌溉条件、气候特征、生产功能及规划情况等合理确定利用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