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数学六年级数学“按比例分配”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13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按比例分配教学目标:1.理解比例关系,并能进行比例计算。
2.掌握分配比例中的各项知识点。
3.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比例关系,并能进行比例计算。
2.掌握分配比例中的各项知识点。
教学难点:1.能够将比例关系用于实际问题计算。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1)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什么是比例?比例有哪些类型?比例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并将答案报告给全班。
2)以实例讲解比例的概念,以餐厅点餐为例,说明什么是比例:如果我们去吃饭,如果有3个人,我们可能会点3盘菜或者6盘菜,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概念。
2.讲授(30分钟)1)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好评议员,让大家一起完成以下思考题:如果将1500元钱按比例分配,如何进行计算?并设计比例分配的实例,让同伴进行计算。
2)讲解学生的思考题,说明比例分配中的知识点:比例的建立、比例因数、比例的本质、比例的扩展应用等等。
3)在讲解中,出示计算表格,让学生了解如何进行比例计算。
3.练习(20分钟)1)老师为学生设计四个分配比例的练习,每个小组分别进行练习,让同伴进行合作计算。
2)老师带领学生回答以下问题:分配比例与什么相关?分配比例的核心是什么?分配比例的难点在哪里?并讨论各组的答案。
4.归纳(10分钟)1)老师设计学习笔记,让学生把比例分配的知识点图文并茂地记录下来,以便以后复习。
2)老师分别与组员一对一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了解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予以解答。
5.作业(5分钟)1)老师设计两个比例分配的作业,让学生自己进行计算。
2)留言板上,让学生留言比例分配学习中印象最深的知识点和问题。
教学反思:1.本堂课以小组合作为主,让学生通过合作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点运用到实践中,让学生在协作中掌握知识点体系,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2.本次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思考比例分配信息的同时,也渐渐掌握比例分配的核心。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是本册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按比例分配的方法,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比例的基本知识,对比例的概念、性质和计算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部分学生可能会对按比例分配的方法感到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能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按比例分配的方法及其应用。
2.难点: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按比例分配的问题,并灵活运用解决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方法。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例题,让学生掌握按比例分配的步骤。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规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相关例题和练习题。
2.教学素材:收集一些实际问题,作为教学案例。
3.学具:为学生准备一些练习纸和草稿纸。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引入课题,如:“某商店举行促销活动,买3斤苹果送1斤,小华买了5斤苹果,他实际上付出了多少斤苹果的钱?”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引出按比例分配的概念。
2. 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几个按比例分配的例题,如:工厂生产一批产品,甲组每小时生产30个,乙组每小时生产40个,两组共同工作了4小时,共生产了多少个产品?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并解答。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3.10 按比例分配问题丨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掌握按比例分配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法。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中的按比例分配问题。
3.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
二、教学重点1.按比例分配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法。
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中的按比例分配问题。
三、教学难点1.按比例分配问题的逻辑思维过程。
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中较为复杂的按比例分配问题。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1. 按比例分配问题的概念及例题讲解教师通过例题引入概念,解释什么是按比例分配问题,并通过数学图像形象生动地给学生进行解释。
在例题讲解的过程中,强调比例的概念和比例的性质。
2. 按比例分配问题的基本解法在对比例的概念和性质进行讲解之后,教师介绍按比例分配问题的基本解法,即“合并比例”和“分离比例”,并通过例题帮助学生掌握这两种基本解法的应用。
3. 实际操作练习在学习了按比例分配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法之后,教师给学生一系列的实际操作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加深理解。
4. 综合应用案例分析在掌握了按比例分配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法之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一些综合应用案例,强调运用方法和技巧,并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来介绍概念和解决按比例分配问题的基本方法。
2. 练习法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3. 实践法通过具体实际案例的分析和应用,帮助学生掌握按比例分配问题的实际运用能力。
六、教学评估1. 作业评价布置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相关作业,包括练习和应用题目。
2. 教学测验在课程结束后举行小测验,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
3. 教师评价根据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和课程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七、教学资源1.教师教案2.学生课本3.课堂练习4.实际运用案例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例题引入概念,简明扼要地讲解了按比例分配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法。
同时通过实际操作练习和综合应用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掌握实际运用能力。
苏州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主要让学生学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方法及其应用。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比例知识,找到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比例关系,从而解决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比例的基本知识,能够理解和运用比例解决问题。
但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会对找出比例关系、确定已知量和未知量等方面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引导学生逐步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实际意义,掌握解决按比例分配实际问题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的解题方法。
2.难点:找出问题中的比例关系,确定已知量和未知量。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从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际问题案例。
2.准备教学课件和板书设计。
3.准备练习题和家庭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入课题,如:“甲、乙两地相距120公里,一辆汽车从甲地出发,以60公里/小时的速度前往乙地,请问汽车需要多少小时到达乙地?”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几个类似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解答。
问题可以涉及不同领域的实际情境,如:购物、生产、交通等。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共同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可以互相讨论,找出问题中的比例关系,确定已知量和未知量,并给出解答。
4.巩固(10分钟)教师挑选几个学生解答的问题,进行讲解和分析,强调解题的关键步骤和方法。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比例分配的含义与关键词。
2.学会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比例分配问题。
3.能够运用比例分配方法解决较为复杂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常用比例分配的关键词和符号。
2.比例分配的基本方法和原理。
3.实际问题中的比例分配。
三、教学重点1.比例分配的关键词和符号。
2.比例分配的基本方法和原理。
四、教学难点能够运用比例分配方法解决较为复杂的实际问题。
五、教学方法1.讲授。
2.示范。
3.练习。
4.互动。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老师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1.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比例分配吗?2.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知识,如:分数、倍数、百分数等。
3.与学生一起讨论日常生活中比例分配的例子。
2. 介绍比例分配1.介绍比例分配的含义和基本概念,并且完整地讲解了比例分配的关键词和符号。
2.以比例分配电影票为例,向学生演示比例分配的基本方法和原理。
3. 实例讲解老师可以选用以下一种或多种方法进行:1. 视频讲解找一段比例分配的实例视频,让学生跟着视频学习并且理解比例分配的方法。
2. 文字讲解给学生讲题目的原题,或者设计自己的题目,一步一步地进行详细讲解。
4. 练习老师可以设计一些练习题,以检验学生掌握程度,并且加深印象。
练习题可以分为不同的难度,逐渐提高难度。
5. 总结老师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1.带前导问题: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吗?2.完整概括:总结比例分配的方法和实际应用,并且为下节课预告。
七、教学评估老师可以考虑采用以下一种或多种方式进行评估:1.练习问答:抽取部分学生完成练习题,并且在班上评选出优秀学生。
2.课后问卷:出题理解、难度设置效果和学生反馈。
3.学生思路展示:选学生代表上课展示自己解题思路,让其他同学评估。
八、教学反思老师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教材、教学过程等,对下一次教学作出调整和改进,提高教学效果。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按比例分配》公开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按比例分配》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按比例分配的方法和应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比例的基本知识和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比例知识,但是对于按比例分配的概念和方法的理解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际问题,让学生深入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概念和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按比例分配的概念和方法。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按比例分配的概念和方法。
2.解决实际问题时的比例计算。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际问题,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按比例分配的方法。
2.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习惯。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按比例分配的方法。
2.实际问题:准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进行练习和应用。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准备相关的小组活动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按比例分配的概念。
例如:一家商店在搞促销活动,买100元的商品可以返还10元的现金,如果小明购买了200元的商品,他可以返还多少钱?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引出按比例分配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按比例分配的方法。
例如:一个班级有男生和女生,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例是2:3,如果男生有20人,女生有多少人?让学生思考和解答,引导学生发现按比例分配的方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一些实际问题的练习,巩固和应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按比例分配苏教版我今天要为大家分享的教学内容是我所教授的六年级上册数学,具体是按照比例分配的知识点,这是苏教版教材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我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们能够理解和掌握比例分配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
我也希望学生们能够通过这个问题,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遇到一些难点和重点。
难点在于学生们对于比例分配的理解,他们可能难以理解如何将一个数按照比例分配到几个部分中。
而重点则是学生们能够熟练地运用比例分配来解决问题。
为了进行这节课的教学,我会准备一些教具和学具,如黑板、粉笔、PPT等,以及一些实际的例子和问题,以便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比例分配。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通过一个实际的例子来引入比例分配的概念,然后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们理解比例分配的步骤和方法。
接着,我会给出一些随堂练习,让学生们能够即时应用所学的知识。
我会设计一些作业,让学生们能够在课后进一步巩固和应用比例分配。
对于板书设计,我会将比例分配的步骤和方法写在黑板上,以便学生们能够清晰地看到和理解。
至于作业设计,我会给出一些具体的题目,让学生们能够运用比例分配来解决问题。
例如,如果有一个总数为100的水果,其中苹果占30%,那么苹果有多少个?答案是30个。
在课后,我会进行反思和拓展延伸。
我会思考学生们在课堂上是否能够理解和掌握比例分配,以及他们在解决问题时是否能够灵活运用。
同时,我也会寻找一些相关的拓展知识,以便在下一节课中能够进一步丰富和深化学生的学习。
这就是我对于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按比例分配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以及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详细介绍。
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的教学内容中,我认为有几个重点和难点是需要特别关注的。
是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
在选择教材的章节和详细内容时,我选择了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中的按比例分配知识点。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练习》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练习》这一章节,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比例的基本知识、求比值、按比例分配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教材通过一系列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按比例分配的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比例知识,能够理解和运用比例的概念,求比值和按比例分配。
但是,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会因为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或者对比例知识的运用不够熟练,导致解题出现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问题,熟练运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实际意义,能够运用按比例分配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使学生能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实际意义,能够运用按比例分配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实际问题,如何指导学生运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教师提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比例知识解决。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指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比例知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比例的基本知识,如比例的定义、求比值的方法等。
然后,教师提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运用按比例分配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系列实际问题,如购物问题、分配问题等,并提出问题:如何运用按比例分配的知识解决这些问题?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实际问题进行解决。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按比例分配》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比例分配的概念和方法;2.掌握各种不同类型比例分配题目的解法;3.提升学生计算和分配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比例分配的概念和方法;2.不同类型比例分配题目的解法。
2. 教学难点1.让学生掌握比例分配中的概念和方法;2.帮助学生循序渐进、逐步掌握解题技巧。
三、教学准备1.教学用具:学生用书、教师用书、黑板、彩笔、教案;2.教学内容:按比例分配的知识点和对应题目。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5分钟)1.老师通过黑板上的具体例子,引导学生讨论比例分配的概念;2.让学生思考、回答什么是按比例分配,有什么应用场景。
2. 讲授阶段(25分钟)1.对于已经掌握比例分配概念的学生,老师可以进一步讲解比例分配的基本公式和解题方法;2.对于初学者,老师应该以例子为基础,循序渐进地讲解逐步求解方法;3.在讲解的时候,重点应该让学生把握以下几点:–比例分配的概念和应用;–具体题目的解法步骤;–锻炼学生的思维逻辑和分配能力。
3. 练习环节(20分钟)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自己完成练习题目。
引导学生注意以下方面: 1. 根据题意理解题目; 2. 找到合适的比例关系; 3. 按比例计算和分配; 4. 经过反复核对,确定答案的正确性。
4. 课堂反馈(10分钟)1.让学生上黑板,以小组为单位,讲解自己的解题方法;2.教师给出答案和评判,指出错解和不易理解的部分;3.统计学生掌握情况和解题能力。
五、作业1.指定练习题目,并进行点评和解释;2.给予将来如何应用的讨论。
六、教学总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知识重点、难点和学习方法,并展示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与成果。
七、教学反思1.整节课教学重点突出,合理分配了课堂时间,充分利用了教学工具;2.学生参与积极,课堂气氛良好;3.内容紧凑,也基本可以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应用;4.需要进一步挖掘学生的思维逻辑和分配能力,提升解题速度和能力。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六年级数学“按比例分配”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材第58-59页例2、例3和练一练,练习十三第1-5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比在生活中的应用,能合理、灵活地解答按比例分配的问题。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勤于实践,勇于发现,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1.情景导入老师这儿有一些图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电脑出示:拉萨路小学学生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图片)计算机教育是我们学校的特色,作为拉小的一员,你们想不想了解学校的电脑房是怎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呢?【评析:从生活中引入按比例分配,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2.复习铺垫我们学校2019年只有一个计算机室。
提问:请你们猜猜看当时有多少台学生电脑和教师电脑?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电脑出示:2019年计算机房的条形统计图,48台学生电脑和3台教师电脑。
)提问:你们能不能用我们刚刚学过的知识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呢?学生可能会回答:(学生电脑和教师电脑台数的比是16比1。
48:3=16:1教师电脑和学生电脑台数的比是1比16。
3:48=1:16学生电脑的台数占教师电脑台数的16倍。
483=16教师电脑的台数占学生电脑台数的。
348=学生电脑的台数占总台数的。
48(48+3)=教师电脑的台数占总台数的。
3(48+3)=学生电脑和教师电脑台数的比是16:1。
(电脑出示)学生电脑的台数占总台数的。
(16/16+1)教师电脑的台数占总台数的。
(1/16+1)这两种表示方法有什么共同点?(都是把总台数看作单位1。
)小结:学生电脑和教师电脑台数的比是16:1,也就是说在电脑总台数中,学生电脑占16份,教师电脑占1份,一共是17份,学生电脑占总台数的,教师电脑占总台数的。
【评析:为后面学习按比例分配做铺垫。
】二、新授1.教学例1(改编)2019年我们面对四~六年级全体学生,开设了信息技术普及课,这时学校为了满足学生的需求,又购进了一批电脑。
(1)出示2019年的条形统计图。
(电脑出示:学生电脑104台,教师电脑8台。
)提问:一个计算机房能不能放下104台学生电脑?(生:放不下了)对!因此学校又建立了第二机房。
你们说说看,每个机房可能有多少台电脑?你们是怎么分的?我们学校没有平均分,而是根据需要,把第一机房和第二机房学生电脑台数按照6:7来分配。
(电脑出示:第一机房和第二机房学生电脑台数的比是6:7)。
提问:你们能不能算算两个机房分别有多少台学生电脑?想不想自己先试试?学生尝试练习。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不同的算法。
104(6+7)6=48(台)104(6+7)7=56(台)提问:你是怎么想的?突出板书:104 =104 =48(台)104 =104 =56(台)提问:你是怎么想的?提问:这两种解法之间有什么联系?小结:第一机房和第二机房学生电脑台数的比是6:7。
第一机房电脑台数占学生电脑总台数的,第二机房电脑台数占学生电脑总台数的。
把学生电脑的总台数看作单位1,用学生的总电脑=第一机房学生电脑的台数,用学生电脑的总台数=第二机房学生电脑的台数。
这题可以怎样检验?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8+56=104(台)48:56=6:7通过检验,说明我们学校第一机房有学生电脑48台,第二机房有学生电脑56台。
我们求出了两个机房的学生电脑台数后,可以用这样的统计图来表示。
(电脑出示相应的条形)【评析:在现实情境中学习比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
放手让学生尝试,通过对多种解法的比较,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按比例分配的理解。
】(2)小结并揭题说明:我们刚刚解答的这个问题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分配的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
(出示课题:按比例分配)(指第二种解法)解答这类问题可以根据已知的比表示的份数关系,找出各种数量占总数的几分之几,也就是把这个比转化为分数关系。
(在课题下板书:比分数),可以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进行解答。
【评析:在学习例题的基础上揭示课题,自然、流畅。
】2.教学例2(改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2019年我校开始让学生运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学习,这时又对原有的计算机房进行了改造。
(电脑出示:2019年学校计算机台数情况的条形统计图。
共有176台电脑。
其中教师电脑20台。
)提问:看到这些数据,你能知道些什么?(学生电脑有156台。
)剩下来三个机房的学生电脑我们是这样分配的。
(电脑出示:第一机房、第二机房、第三机房学生电脑台数的比是12:14:13。
)看到这些信息,你想进一步知道什么呢?那么三个机房分别有多少台学生电脑呢?自己算算看。
学生尝试练习。
板书:176-20=156(台)156 ==156 =48(台)(指第一步)为什么这步求出的是第一机房的学生电脑?156 ==156 =56(台)156 ==156 =52(台)答:第一机房有学生电脑48台,第二机房有学生电脑56台,第三机房有学生电脑52台。
(机动,如有学生提出其它解法,如第二机房:48 =56(台)等,要及时表扬,并进行讲解。
)【评析:解答方法多样化,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以及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电脑出示:相应的条形。
)提问:这道题要先把什么给求出来?强调:当分配的总量没有直接告诉我们的时候,要先把分配的总量给求出来。
3.补充题(1)今年暑假我们学校先把第一机房的学生电脑捐给希望小学,然后又购进了一些学生电脑。
并将机房的设施进行了更新。
我们来看看具体情况。
(电脑出示题目)出示:学校原有156台学生电脑,2019年学校先捐给希望小学48台学生电脑,又购进了57台学生电脑。
然后计算机信息中心将三个机房的学生电脑按照1: 1:1进行分配。
每个机房各有多少台学生电脑?提问:这题可以怎样解答呢?根据学生回答,电脑出示算式:156-48+57=165(台)165 ==165 =55(台)答:三个机房各有55台学生电脑。
提问:165 实际上就是求什么?(165的是多少?)提问:按照1:1:1进行分配就是相当于把学生电脑怎样分?(电脑出示三个机房的条形统计图)说明:平均分也是一种按比例分配。
提问:这题是平均分还可以怎么求?(1653)【评析:对所学知识进行了拓展,让学生了解平均分也是一种按比例分配。
】4.延伸提问:知道了三个机房分别有55台学生电脑,总共有165台后,你们还想知道什么?电脑出示:学生电脑教师电脑165 ?现在我们知道学生电脑和教师台数的比是33:7。
你能不能求出学校有多少台教师电脑吗?电脑出示:学生电脑教师电脑165 ?33 : 7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算式:166 =35(台)答:学校有35台教师电脑。
提问:这里我们已经知道了学生电脑的台数,所以要求教师电脑有多少台实际就是求什么?因此,要把谁看作单位1?【评析:这个延伸练习,是为了防止学生思维定势,引导学生学会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
】5.比较在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同学们对2019年2019年间学校计算机房的情况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汇总情况吧。
(电脑出示:各年段学生电脑和教师电脑总台数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提问:看了这张统计图,你有什么想法?对!从这张统计图中,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2019年2019年间学校电脑总台数在不断增加,呈上升趋势,说明学校对信息技术教育越来越重视。
让我们一起来回首这几年学校计算机房的变化吧。
(配音乐,电脑出示:各阶段的机房照片。
)【评析: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同时激发学生热爱学校的感情。
】三、拓展1.调查学生家庭有电脑的情况。
人类已经跨入21世纪,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已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并逐步改变着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
那么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我们的家庭对计算机教育是否也越来越关注的呢?下面我们一起做一个小调查,好不好?请五年前,也就是你们上一年级的时候,家里有电脑的同学站起来。
(统计人数)那么,家庭里没电脑的有多少人?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怎样表示这一情况?(我们班家庭里有电脑的人数和没电脑的人数的比是几比几。
)它们的关系还可以用这样一个统计图来表示。
(电脑出示:2019年统计情况的扇形统计图)请现在家里有电脑的同学站起来。
(统计人数)那么,家庭里没电脑的有多少人?现在我们班家庭里有电脑的人数和每电脑的人数的比是几比几?(电脑出示:改成2019年情况的扇形统计图)看到这些变化,你们有什么想法?【评析:让学生通过观察扇形统计图,强烈感受到信息技术教育在学校、家庭、社会中的不断发展。
】2.补充练习老师这儿还有这么一个问题,你们会解决吗?(电脑出示:学校把122张软盘按照两个计算机兴趣小组的人数分配给各组。
第一兴趣小组有30人,第二兴趣小组有31人。
两个兴趣小组各应分得软盘多少张?)提问:用今天的知识能不能求出两个兴趣小组各应分得软盘多少张?学生练习,电脑出示算式。
提问:这题的比没有直接告诉你们?你们是怎么想的?小结:两个计算机兴趣小组分别有30人和31人,两个组人数的比就是30:31。
把122张软盘按照两个小组的人数分配给各班,就是把122按照30:31来分配。
【评析:引导学生学会没有直接出示比的情况下,如何来解决比的应用的问题。
】四、课后练习(设计方案)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按比例分配,生活中比的应用还是比较广泛的。
那么你们能不能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呢?我这儿有一个我们学校的计算机信息中心拟订的规划,准备将来再投资30万元,购进一批电脑。
(电脑出示:投资30万元,购进一批电脑)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
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
“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
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
“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
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
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
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自愿组成小组,去了解我们本部、分部、分校的电脑配置情况。
再根据今天学习的知识,帮助学校设计一个分配方案,根据需要,分配一下每部分可能需要多少钱?大约能买多少台电脑?并简要地说明分配的理由,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评析: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